英语、汉语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别
汉语和英语的不同

汉语和英语的不同:探寻两种语言的魅力差异一、发音差异汉语发音讲究声调,四个声调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而英语则没有声调,但有丰富的轻重音和连读现象。
例如,汉语中的“妈”、“麻”、“马”、“骂”四个字,发音时声调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
而在英语中,如“photograph”一词,重音放在“pho”上,若放在“to”上,则变成了另一个词“photography”。
二、语法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汉语句子通常遵循主谓宾的顺序,而英语句子则更为灵活,可以采用主谓宾、主系表等多种结构。
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而是通过时间状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而英语动词则有丰富的时态变化,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
三、词汇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词汇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通过组合形成丰富多样的词汇。
而英语词汇则以多音节词为主,且大量借用拉丁语、希腊语等词汇。
例如,汉语中的“手机”,由“手”和“机”两个单音节词组成,而英语中的“mobile phone”则是由两个多音节词组成。
四、表达方式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色。
汉语表达较为含蓄、委婉,注重意境和韵味。
而英语表达则更为直接、明确,注重逻辑和事实。
例如,在表达邀请时,汉语可能会说“有空一起吃饭”,而英语则直接说“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汉语和英语的不同之处正是它们各自魅力的体现。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运用这两种语言,增进跨文化交流。
五、文化背景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和英语的不同也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特点。
汉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和谐、尊重和集体主义。
而英语则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自由。
这种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英语中的习语则更多地反映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篇思维模式•作者:韩红梅王京华杨馥卿•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一、语句表达的差异1.指称——人称与物称在中国人的主体思维习惯的影响下,汉语语句表达主观性较强,多采用第一人称,且习惯上用人做主语。
英国人倾向于进行客体思维,语句表达注重客观性,因此以物做主语的情况比较多。
例如:•(1)Recognition and sadness flooded her face.•(2)Hisweariness and the increasing heat determined him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习惯影响,将同样的意思表达为:(3)She recognized me and her face was filled with sadness.(他认出我了,于是一脸悲伤。
) •(4)He was tired and it‘s getting increasingly hot,so he decided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他疲惫不堪,天气也越来越热。
他于是下了决心,一碰到舒适的阴凉处就坐下休息。
)•在英语母语者看来,这样的表达客观性意味较弱,句式缺少变化和起伏,在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上不及(1)和(2)生动形象。
•2.语法结构——话题型与主谓型汉语受整体综合思维模式的影响,注重先表达信息中心(话题),然后进行对话体的阐述、说明、铺叙等。
赵元任先生认为,50%以上的汉语句子结构是话题说明框架,属于典型的话题型语言。
•而西方人习惯于进行逻辑思维,因此英语语言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一般遵循主语+谓语(主谓型)的基本框架,辅之以其他修饰、限制、补充成分,构成层层搭架的语句结构。
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时,容易受到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以话题+述题结构去构建英语句子。
英语和汉语的不同逻辑思维

2302019年51期总第491期ENGLISH ON CAMPUS英语和汉语的不同逻辑思维文/梁 平构决定了形式主语的使用。
比如,It is impossible to finish the task before dawn.。
实际上是To finish the task before dawn is impossible. 只是因为to finish the task in one hour放在主语的位置上显得句子头重脚轻,另一方面又为了保持主谓结构的形式,才用it做形式主语。
这样纯粹为了句式而进行的操作,在汉语里是不多见的。
英语里的句子本身就像一个个严密的公式,在很多情况下,其中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例如,在这句话“Stephen Hawking, a British scientist specializing in theoreticalcosmology, has been proclaimed the greatest genius of the late 20th century.”里,主干就是“Stephen Hawking has been proclaimed the greatest genius”,其他部分都是附加成分。
“a British scientist specializing in theoretical cosmology”明显是“Stephen Hawking”的同位语。
用两个逗号将其与主干部分分离,更凸显了它在句子结构上的次要地位。
相反,汉语中一句话的逻辑关系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校长召开大会动员全体教师教育好学生遵守一切规章制度。
从英语的语法角度看,这句话是有语病的,但是这却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也没有人看不懂。
中文读者可以在阅读的时候习惯性地把主语在“校长”“教师”“学生”之间转换。
从语义上寻找逻辑关系,是中文里约定俗成的一种思维方式。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发现中文和英文之间有许许多多的差异,正是这样的思维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模式。
因此,本文着重从中国人在乎直觉而西方人注重理性这一特点分析中英文的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象形文字图像英语语言组成汉语的文字都是中文的字形,而不是拼写汉字。
到目前为止,汉语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发展,比如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图片。
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它的每一个书写标记都提供了更多的单词含义,而不是注重于发音。
这样的汉字很多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一个是没有意义的一部分,是象形文字;另一部分是发音部分,如“烤”,是由“火”和“考”两部分组成的,它的意义与“火”这个部分息息相关,但声音却与“考”这部分有关联。
英文的字符是英文字母,它有26个字母,每个字都有不同的拼写和声音。
相比较而言,汉语是可以想象的,因为中国人强调直觉和图像;英语语言更加功能化,因为印欧语系强调理性和逻辑。
中文写成的字符(也称为汉字)在最初的形式里是事物或观念的图像。
在当前高度发达的形式中,汉字不是用图片系统来传递文字,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意象来传递想法的复杂手段。
例如,“水”(water)就像是船在河流中漂浮着,“瓜”(melon)根据植物果实的树枝引申出来的汉字,“舟”(boat)就像是在河上形成的。
“森”是由三个“木”组成,这意味着大面积的树木覆盖土地。
一些汉语词汇的意思可以从视觉上观察字形而直接理解其含义,我们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如:“饭卡”(food ticket,mess card),“饭碗”(rice bowl,or job;means of livelihood),“饭厅”(dining hall,dining room,messhall)等等。
来看一下“塑料薄膜”的英语语定义:It is a kind of plastic sheeting;when we have some leavings,we shoulduse it to store.汉语的描述能够很生动地介绍图像,形状和材质,但在英语中,它只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导读:对外汉语专业,顾名思义,就是教外国人汉语,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而通过目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中西方对比文化等专业知识,不断地深厚了语言功底,学习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我们越来越认为,其实在另一种职业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一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注重译文的连贯通顺符合逻辑,口译注重达意,而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做翻译之前,了解两种语言思维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两种语言思维方法的差异,才能使翻译达到标准,才能继续翻译任务及工作,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维方式、综合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正文:由于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指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制度文化(指人类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生产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社会规约以及与它们有关的各种理论)、心理文化(指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
作为制度文化的语言,与其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没有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语言,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也因此才能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说,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史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
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转换。
而不同的文化也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
名师辅导:考研英语翻译中应该注意的英汉差异.

名师辅导:考研英语翻译中应该注意的英汉差异万学海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卷的翻译部分往往是广大考生薄弱的环节,那么根据统计,考生的得分大部分都是在3分到5分之间,能考到6分以上,就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
那么考研翻译究竟难在哪里?是结构复杂?生词太多?缺乏技巧?领域陌生?虽然这些方面都有可能,但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复习,以上方面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克服。
毋庸置疑,翻译的质量取决于译者两种语言(源语言和目的语的水平。
而考研英语要求的是理解和表达较复杂的英语材料的能力,因此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说英语的人的思维和说汉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同样,英语和汉语本身也有很大差异。
这往往是初涉翻译的人的最大的鸿沟。
下面万学海文英语考研辅导专家们就为2012年的考生们总结一下英语和汉语的几个重大的差别,希望同学们多家体会和注意,减少对考研英语翻译的恐惧心理,从而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
1 英语形合,汉语意合2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3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4 英语多替代,汉语多重复5 英语重省略,汉语重补充6 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一、形合和意合不同的语言中句子内部或外部连接几乎都使用句法、词汇、词义这三种手段。
用前两种手段连接称为形合,用后一种手段连接称为意合。
就英语和汉语来说,英语是强调形式上紧密结合,汉语是强调意义上结合紧密。
具体来讲,英语的句子是通过一整套完整系统的语法结构和连接词将单词和词组组合在一起,强调结构上正确,逻辑上严密,思维上严谨。
而汉语则不然,就是说一个汉语句子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或是短语与短语之间,在意思上有联系,但很少用关联词。
使用每一个分句或是短语的意思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的。
大家在从高中考大学的时候也一定做过语文中有一种题让我们根据意思来为一篇文言文断句,那么断句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不是通过每个文字的意思以及整个文章的意思来断句的,那么就是说汉语是通过意义来紧密结合起来的,表面上可以看起来是一些毫不相干的汉子,但是组合在一起却意义深刻。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汉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差异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之一。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社会体制、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翻译难度逐渐增加。
本文将探讨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是英汉翻译中不能避免的存在。
这种差异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表达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词汇、词序、语态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强调部分放在句首,而在汉语中放在句尾。
这种差异使得翻译中的语言表达非常困难。
2、逻辑思维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英语思维方式较为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汉语思维方式则较为象征与比喻,强调意象和情感。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译者对语言的理解、选择和表达,导致翻译的精度和准确性下降。
3、文化内涵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
汉语文化历史悠久,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而英语文化则更加开放多元,讲究个人自由与权利。
这种文化差异会涉及到翻译中的词汇选择、语言表达、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
二、解决方案为了在英汉翻译中有效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以下方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1、读懂原文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必须先理解原文的文化特点和背景知识。
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效地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2、适度的文化调整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受众和文化内涵适度地对原文进行调整。
例如,将饮食和节日的翻译调整为与受众文化相符的词汇和表述方式,从而使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3、避免直译直译是指将原文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直接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方式。
在翻译中,直译往往会导致译文的意思不准确或者表达方式拗口,因此应该尽量避免直译的方法。
4、加大文化学习与交流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需要通过增加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来进行解决。
翻译者需要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提升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二章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 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 思维是语言的工具。刘宓庆认为:“思维 支配语言。”可见思维对语言有着决定性 作用,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方式的 差异在语言中得到了反映。 • 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悟 性”,重形象思维。其反映在语言上,则 重意合,不强求语言形式。其反映在语言 上,则重意合,不强求语言形式,少用连 词,多无主句,少被动语态句,形文求全 面,不怕重复,词句求平衡与对称。
例句
• (1)你来了,我走。 • (2)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 (3)小辣椒见是书记,一愣,松开手,跟着就瘫了下来,滚 地皮,大哭大叫。 • 其中例(1)没有连接词,故可作几种解释。如:如果你来, 我就走;既你来了,我可以走了;当你来时,我就走。例 (2)是无主句。例(3)借助动词,按事物发展顺序道来,也没 用连词。 • 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 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 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 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 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 塞其中的是“道tao”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 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 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 痛医头,脚疼医脚。
如:SL: 个人主义
TL: individualism
• 亲属称谓 • “张明和李丹是表亲.张明的母亲是 李丹的姑母,李丹的母亲是张明的舅母.” Zhang Ming and Li Dan are cousins. Zhang Ming’s mother is Li Dan’s aunt who is the sister of Li Dan’s father, while Li Dan’s mother is Zhang Ming’s aunt who is the wife of Zhang Ming’s mother’s broth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
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
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
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
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
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
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
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
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
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
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
“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
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
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
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
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
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
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
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
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
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4.思维侧重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语言风格各异——形合与意合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辩证思维。
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意合,“刘勰(465-532)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意思受思维支配,语言受意念支配” (陈定安,1998:38)。
汉语很少或几乎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汉语中少用虚词,只是将句与句排列起来,让读者去了解其内在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几种思维差异并不是绝对的,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思维和语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上述差异只是指某个民族更侧重某一方面而已。
二、英汉思维差异在句子翻译中的体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
因此,上述思维差异会对学生的翻译实践造成一定的障碍。
下面从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1、抽象与具体由于学生不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在英译汉时,往往局限于字面转换,使得汉语译文晦涩难懂。
下面的句子是从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翻译作业中选取的。
(1)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S1:我用近乎冷酷的直率和他谈了话。
S2:我以近乎残忍的坦诚跟他谈了话。
参考译文:我对他讲的话,虽然逆耳,却是忠言。
在上述例句中,英语句子用了“brutal frankness”这个抽象的名词词组,学生基本是按原文结构翻译的,如S1 将其译为“近乎冷酷的直率”;S2 将其转换为“近乎残忍的坦诚”。
学生译文比较拗口,反映出他们在抽象和具体间相互转换的意识还不太强。
(2)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S1:信息的缺失表明发展很顺利。
S2:信息的缺乏是发展充分的表现。
原文短短一句话,就有“absence”、“intelligence”、“indication”、“developments”四个抽象名词,学生译文基本上还是以抽象的方式译出,并没有表达出原文真正的含义。
参考译文:没有消息即表明有令人满意的进展。
2.聚集与流散由于对英汉差异的敏感性不强,英译汉时,学生仍选择英语句式,摆脱不了形式束缚;汉译英时仍是流散句式,即使用连接词连接,也有很多错误,逻辑关系混乱。
如以下例句:(1)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s。
S1:目前,电脑组成部分之一的集成电路已经被缩小了好几倍,因而创造出了新一代的便携式微型电脑。
S2:经过多次的综合线路的简化,在体积上使电脑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新一代便携的迷你电脑已经问世。
原句的主干是circuit has reduced the size,其他部分均是对基本成分的修饰。
原句由连词(which)、介词(of)、分词(creating)连接,十分紧凑。
而S1 的译文首先理解有误,由于受到by many times 的干扰,理解为“集成电路已经被缩小了好几倍”;S2 的译文很难懂,将“the integrated circuit”误解为“综合线路的简化”,导致前半句理解错误。
参考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袖珍式微型计算机。
3.物称与人称由于没有深刻地意识到汉语以主体为主,英语以客体为主的思维习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表达不太自然。
如以下例句:(1)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S1:厚厚的地毯掩去了我的脚步声。
S2:厚厚的地毯使我的脚步声变轻了。
虽然学生译文并没有错误,但仍可看出学生没有在物称与人称间转换的意识,用原句中的物“The thickcarpet”做了译文主语,而参考译文的表达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2)必须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S1 :We should arrange the major offered in the institution of high learning, to reform our teaching way。
S2:We must adjust the arrangement of specialt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in high school。
参考译文:Special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djusted an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d。
同样,在汉译英中,虽然学生补上了原句主语“我们”(we),以人做主语,但我们知道英语在表达政策、法规、规定时倾向于以物做主语。
可见,学生还没有培养起在物称和人称间相互转换的意识。
4.形合与意合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往往受到语言形式的影响。
在英译汉时,译句常常冗长呆板;而汉译英时,结构混乱,组句没有条理,译文支离破碎。
如以下例句:(1)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 time fall。
S1:这个秋天叶子还未完全凋零。
秀丽、平和的金秋,是对那些可能耗去青春,甚至献出生命的人们的美好祝福。
S2: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地落下。
原句用了“who”、“and”和“before”来连接句子。
S1 和S2 的译文并没有完全传达出原文的含义。
主要原因是原文出现了两个“autumn”,并用过去完成时“had been”和一般过去时“turned”标明时间先后,而学生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参考译文: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
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丧失了生命。
(2)当前,车辆横冲直闯,严重地威胁着城市生活,路上行人无不提心吊胆。
S1:Nowadays, cars dash around like mad on the road, it imperils the city life, and pedestrians are in constant fear。
S2:Nowadays, the clashing and rushing car seriously men aces the citizens’ life. No one can across the road without f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