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思维对比与翻译Y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口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口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词汇方面1.词汇选择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
英语和汉语的不同逻辑思维

2302019年51期总第491期ENGLISH ON CAMPUS英语和汉语的不同逻辑思维文/梁 平构决定了形式主语的使用。
比如,It is impossible to finish the task before dawn.。
实际上是To finish the task before dawn is impossible. 只是因为to finish the task in one hour放在主语的位置上显得句子头重脚轻,另一方面又为了保持主谓结构的形式,才用it做形式主语。
这样纯粹为了句式而进行的操作,在汉语里是不多见的。
英语里的句子本身就像一个个严密的公式,在很多情况下,其中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例如,在这句话“Stephen Hawking, a British scientist specializing in theoreticalcosmology, has been proclaimed the greatest genius of the late 20th century.”里,主干就是“Stephen Hawking has been proclaimed the greatest genius”,其他部分都是附加成分。
“a British scientist specializing in theoretical cosmology”明显是“Stephen Hawking”的同位语。
用两个逗号将其与主干部分分离,更凸显了它在句子结构上的次要地位。
相反,汉语中一句话的逻辑关系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校长召开大会动员全体教师教育好学生遵守一切规章制度。
从英语的语法角度看,这句话是有语病的,但是这却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也没有人看不懂。
中文读者可以在阅读的时候习惯性地把主语在“校长”“教师”“学生”之间转换。
从语义上寻找逻辑关系,是中文里约定俗成的一种思维方式。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被动与主动(⼀)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体的需要。
(⼆)汉英多主动式原因1、汉语被动式的使⽤受到限制。
2、使⽤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被动式时,汉语可采⽤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5)“……加以/予以”式。
⼆、物称与⼈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常⽤⾮⼈称,主语汉语常⽤⼈称主语1、⽤抽象名词或⽆⽣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称代词“it”作主语。
代词“it”除了⽤来代替除⼈以外的⽣物或事物之外还⼴泛⽤作填补词expletive。
(⼆)英语常⽤被动式,采⽤物称表达法:汉语常⽤主动式,采⽤⼈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5、动词的弱化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7、动词连⽤是汉语的常态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成份9、汉语句⼦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是⼀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体中,使⽤被动句⼏乎成了⼀种表达习惯。
Baker 指出:“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主动句。
中英语言翻译对比

句子结构
汉语强调意合,多短句而结构简单;英语强调形合,多长句而结构复杂。
Increased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同中国加强合作,符合美国的利益。 Association with the good can only produce well, with the wicked, evil.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Be the first to bear hardships and the last to enjoy comforts. 在解决环境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各国的眼前利益,还要考虑全世界的长远 利益。 When we tackle environment problems,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both the immediate interests of various countries and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the whole world.
In line with latest trends in fashion, a few dress designers have been sacrificing elegance to audacity.
肯定与否定
汉英逻辑思维差异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话语表达时肯定与否定的运用。
Students, with no exception, are to hand in their papers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学生统统要交书面作业。
中英的逻辑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以下是几种典型差异:
英汉句法结构对比

n n
Especially 关联词
Even if you go there, there won’t be any result. 原译:即使你去了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改译1:你去了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改译2:你去也白去。 n The wind was so strong that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keep on his feet. 原译:风如此之大,以致他发现站住脚很困难。 改译:风太大了,他感到很难站稳。
替代与重复
n
这是英语和汉语的一个重要差异: 英语重替代(即多用代词,包括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 和关系代词,还有表示替代的词 so, do);汉语重重复,重复现 象比比皆是。
Examples review
n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Ours is a great nation/ our nation is great one.
2. 他的不合作态度使这个项目进展十分缓慢。 原译:The project makes less progress because of his incooperation. 错误之处:时态;形容词比较级;名词 改译1:The project is making very slow progress due to his lack of cooperation. 改译2:The project is proceeding rather slowly because of his uncooperativeness. 其他译法: 1. His uncooperative attitude accounted for the slow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2. His uncooperative attitude resulted in the project’s slow progress.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实现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实现本文基于奈达的对等理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研究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问题。
首先对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继而以思维对等、文化对等、情感对等和行为对等四个方面为着眼点,考察英汉互译中运用视角转换的理据,旨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翻译的对等。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现象,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给翻译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标签:视角转换翻译对等思维方式一、引言在全球化的文化多元性的环境中,随着国内外的密切交流,国外纷纷设立了孔子学院,出现了汉语热。
而翻译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翻译是一项基于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而进行人类跨语言文化的转换、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活动。
曹青(1995)指出:“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将储存于一种语言符号系统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信息。
”而视角转换是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进行翻译的重要手段,是清楚准确地表达信息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翻译对等的良好方法。
二、研究综述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研究是目前翻译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此课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外国文化传入中国的时候。
前人时贤在不同的理论、视角、方法下就此问题展开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和翻译对等的理论。
邵卫平在《英汉视角对比及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一文中从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入手,通过描述、分析九大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肯定与否定、主动与被动、动态与静态、人称与物称、抽象与具体、顺向与逆向、替代与重复、省略、主语与主题、形合与意合,并给予相关的例证与翻译策略。
张勤在《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等值翻译》一文中指出受制于中英文各自语言的结构特点,在中英文互译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正反转换、句式转换、主体转换和词义的褒贬等翻译技巧和方法。
连淑能(1993)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对比分析了十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式、修辞手段、思维习惯、语体风格、翻译技巧以及某些文化因素,试图把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中语篇衔接的形合与意合

i o g,如 果) 不努 力 , 大( 要) 伤悲 。 n l ae ( d 少壮 老 就 徒 反之 , 如果 不按 英 语 的 习惯把 汉不 知所 云 。如 : 甚 我买 了五 书, 五本 书) ( 这 一共 ( 了我) 元钱 , 拿 回 花 七 ( 我) 家一 看, 是) 半 旧的 。 uh v ok,hs f e 都( 半新 I gt ebostee v o b i f i
连贯 方式 ( e oe ne , 用或 少用 关联 词 , 子结 构 o rchr c )不 vt e 句 较松 散 。简约 、 济是 意 合语 法 的总体特 征 之一 。徐 通锵 经 对西 语 和汉 语 间 的对 比研究 表 明 ,印欧 语 言属 于语 法 性 语 言 , 语 则属 于语 义 型语 言 , 而汉 前者 重点 研究 主位序 列 及其相关词类 , 后者则多研究 “ 与语义及其相互关系。 字” 在英 汉 互译 时 , 果把 英语 语 篇 全部 译 成汉语 , 会使 译 如 就 文显 得 哕嗦 , 有时甚 至 会产 生原 文没 有 的含义 , : 如
的一 次 重大 突破 , 这一 理论 强 调语 篇 的整体 性 , 张从 篇 主 章 和段落 着眼 、 句着 手 。 调对 语篇 语 法 的研 究 是 系统 词 强 功 能语 法 的一 个 重要 特 征, 其核 心 是 衔 接理 论 , 即各 个 句 子是 通过 什 么手段 实 现文字 通顺 、 意义 连贯 的 。由于受 其 思维 方式 的影 响 , 衔接 手段 在英 语 中 多表 现为 形合 , 在 而 汉语 中多表 现 为意合 。这 就 要求 在 翻译 时必 须作 一 些适 当 的调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The custom-made object, now restricted to the rich, will be within everyone’s reach.
7. In the end things will mend.
8. He wanted to learn, to know, to teach. 9. These problems are too complicated to be explained clearly in a few words. 10.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2. 褒贬与曲直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对一个事物的褒贬 态度,但问题是,许多场合中,褒贬的含 义并不能从字面或词汇本身中看出来,往 往要通过上下文来决定,翻译时要尽量正 确理解原文,表现真实的含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 irony is that Mrs. Gandhi presides over a nation with a highly promising long-term potential but which is saddled with equally difficult current problems. [译文1]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甘地夫人掌管的 国家,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是一个大有希望 的国家,但在目前却具有难以克服的困难。 [译文2]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从长远的观点来 看,甘地夫人掌管的国家是大有希望的,但 目前却有着难以克服的困难。 [分析] 通读全句,这里的irony并没有“具有 讽刺意味的”含义,也不能翻译为“嘲弄人
1. 正反与虚实
[分析] 译文1用肯定的方式“倒是喜欢”来 翻译原文中的双重否定was not displeased, 不如译文2种保持了原文的形式。无论在英 语还是汉语中,双重否定的说法并不等于同 意的肯定,not displeased不等于pleased, “喜欢”也不等于“没有不开心”。原文之 所以不用was pleased而用not displeased, 作者的意思不仅仅是在玩弄辞藻,而是要表 达出“这样的直率是可能令人不快的,但他 却并没有感到不快”的意思。
1. 正反与虚实
A seaman knows that the sea is all-powerful and can,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destroy man and the product of his brain and hand, the ship. [译文] 水手们都知道,大海的威力是势不可挡 的;在某些情况下,它能把人及人所制造的船 只统统摧毁掉。(正说反译) [分析] 句中the sea is all-powerful 如果用肯定 说法直译“大海是最强大的”,便显得很肤浅, 没有从深层理解原文,远不如上面的否定说法 那样生动而能感染读者。
所谓“虚”与“实”并非指虚词与实词。虚 实转换是指词汇抽象概念与具体意义的相互 转换 英式的抽象思维和汉式的具象思维是两种不 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导致 两种不同的用词习惯。英语多用表示抽象概 念的词语描述事物,阐述事理;汉语却常用 表示具体概念的词语描写事物、阐述道理。 因此,英汉翻译过程中常需要进行词语虚实 意义的相互转换,使原文的内容实质在流畅 自然的译文中确切充分地再现出来。
课内练习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体会以下句子的曲直。
6. With determination, with luck, and with the help from lots of good people, I was able to rise from the ashes. 7. The Universe is not rich enough to buy the vote of an honest man. 8. It seems that a very difficult decision now faces him. 9. Anger and bitterness covered upon me for weeks.
1. 正反与虚实
“Mine! Mine!” They would shout at the pretty rainbows that are down to the earth, seeming never very far away. [译文] 他们会冲着那从天际弯弯地挂向地面的, 看来好像伸手可及的美丽彩虹大声呼喊: “哎呀!哎呀!”(反说正译) [分析] 句中never very far away若直译为“离 得不太远”就很不深刻,大欠文采,远不如 “伸手可及”形象鲜明。
2. 褒贬与曲直
She was vexed by the persistent ringing of the phone. [译文1] 她被执著的电话铃声搞得心烦意乱。 [译文2] 她被没完没了的电话铃声搞得心烦意 乱。 [分析] 这里的persistent根据句子的意思明显 带有贬义,所以,译为“没完没了”更为妥 帖。
课内练习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体会以下句子的褒贬。
1. He was a man of integrity, but unfortunately he had a certain reputation. I believe the reputation was not deserved. 2. He lied to me and made me the tool of his wicked deeds. 3. Those 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 4. The film actress appeared in all her glory at the ball. 5. He is always saying the usual polite nothings.
本讲目录
正反与虚实 褒贬与曲直 直率与含蓄 客体与主体
1. 正反与虚实
正说与反说的相互转换是翻译实践中极为实 用的方法。一般认为,正说就是肯定,反说 就是否定。 所以,在英语中从正面来说的,可能在汉语 中要从反面来叙述更加恰当,有些时候英语 的反说可能要处理为汉语的正说才符合习惯。
正反转换与虚实转换都是翻译中常用的技 巧。但是要记住:译无定法。具体到实际 的语境,译员还需要灵活加以选择,避免 机械地套用。
课内练习
现在请大家通过下面的练习来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1. Memory, as time goes on, is a selective thing. 2. The subversion attempts proved predictably futile. 3. The guerrillas would fight to death before they surrendered. 4. We believe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prove worthy of our trust. 5. It was beyond his power to sign such a contract.
2. 褒贬与曲直
汉语有句古话说:“文如看山喜不平。” 也就是说,一些人说话写文章会故意运用 曲折、含蓄的语言形式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英语也不例外。对于英语中这类曲折的语 言形式,在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 处理,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请看下面的例子
When John was two years old, he was impossible, a typical “Terrible Two”. He was destructive and stubborn. [译文1] 约翰两岁时变得异常调皮,是个不折不扣的 “第二号可怕人物”。他固执,常常损坏东西。 [译文2] 约翰两岁时变得异常调皮,是个不折不扣的 “两岁魔王”。他固执,常常损坏东西。 [分析] 译文1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二号可怕人物”不知所云,英语 的Terrible Two来自于典故,当然译文没必要全部解释, 如译文2那样用“魔王”来体现也可。
请看下面的例子
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 [译文] 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 井。 [分析] 抽象名词wisdom, folly对于习惯于抽 象思维的英美读者来说,词义明确,措辞 简练;但对于习惯于具象思维的中国读者 来说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 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 遣词造句的行文习惯。
Because of the circuitous and directional flow of waterways, railways often have energy advantage over barges. [译文1] 由于水流的弯曲和具有方向性,铁路比驳船 更具有节能优势 [译文2] 由于河道迂回曲折且水流具有方向性,铁路 运输对于水运而言,常常具有节能优势。 [分析] 原文的railways和barges只是一种虚化的概念,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译文1可能会因为缺乏逻辑的连 贯性而难以理解,而译文2将两个概念落实到两种运 输方式,则较为容易理解,逻辑连贯性更强。
第二章
汉英思维对比与翻译(微观)
本讲导入
学英语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叫我们按照英美 人的思维方式运用英语,可是什么才是“英 美人的思维方式”,什么才是“东方人的思 维方式”,这些抽象的概念是难以把握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对比一下英汉的思维方式, 看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左右我们进行翻译 的,并试图找出相应的对策。
3. 直率与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