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胎免疫调节机制及免疫性复发性流产诊疗体系的创新-中华医学会

合集下载

复发性流产患者易栓症的筛查

复发性流产患者易栓症的筛查

复发性流产患者易栓症的筛查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 RSA )为 3 次或 3 次以上妊娠28周之前的胎儿丢失,是临床上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但大多数专家认为,发生2次流产时就应当引起重视并进行系统性评估, 因2次流产后再次出现流产的风险与流产3次者接近。

RSA的病因十分复杂,目前已知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解剖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易栓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易栓症是指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具有的高血栓栓塞倾向。

分为遗传性与获得性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可同时存在。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在《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2016版)》中提出,虽然目前易栓症引起自然流产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考虑到适当的子宫胎盘循环对胎儿发育和存活的重要性, 妊娠期孕妇本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栓症患者可能加重这种高凝状态,易形成胎盘局部微血栓甚至引起胎盘梗死,使胎盘血流低灌注,胚胎或胎儿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其发育不良而流产。

1病史询问对初次就诊的RSA患者,应详细询问其病史,包括既往孕产史及诊治1996年Preston等对571例患有不同类型遗传性易栓症的妇女进行了第1项与流产相关的研究,发现患有遗传性易栓症的妇女胎儿丢失的风险增加,与流产密切相关的是复杂的促凝基因缺陷,而不是单一的遗传缺陷。

2.2.1 FVL突变欧洲本土的白人中FVL携带者的流行率为5%~9%,是最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

而在非洲、中国、日本和其他亚洲人群中几乎没有这种突变。

2015年一项Meta分析提示,FVL突变增加了RSA的风险(6?/?= 1.68 , 95%C11.16~2.44);另一项有关的Meta 分析表明z 与无FVL的妇女相比,存在FVL的妇女妊娠丢失的风险増加52% , FVL组妊娠丢失的绝对发生率(4.2% )低于无F V L组(3.2% )。

黄体酮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保胎效果及细胞免疫因子的影响

黄体酮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保胎效果及细胞免疫因子的影响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Mar 32(5)复发性流产通常难以识别病因,患者易产生宫腔粘连、内膜菲薄等并发症,并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降低其生活质量[1]。

黄体酮属于天然孕激素,可改善女性的黄体功能及妊娠子宫的兴奋性,同时可调节母胎免疫环境,推测该药对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有较好的保胎效果[2]。

基于此,本研究将黄体酮应用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探究黄体酮对保胎效果及细胞免疫因子的影响。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年龄23~36(29.58±2.17)岁;妊娠时间7~31(19.19±3.82)天;自然流产次数:3次22例、4次8例。

观察组年龄24~36(30.06±2.09)岁;妊娠时间8~30(18.71±3.86)天;自然流产次数:3次20例、4次1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中诊断标准[3];②内分泌检查结果正常;③B 超提示宫内妊娠且子宫大小、孕囊或胚胎情况与停经时间相符。

(2)排除标准:①近3个月使用激素类药物者;②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③对治疗所用药物过敏者。

1.3方法1.3.1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黄体酮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保胎效果及细胞免疫因子的影响管香伶(渑池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南渑池472400)摘要:目的探讨黄体酮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保胎效果及对细胞免疫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黄体酮。

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学诊断与治疗规范共识

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学诊断与治疗规范共识

2008年北京人类生殖医学国际研讨会--复发性流产免疫学诊断和治疗规范共识
Consensus of immunolog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n recurrent spontaneousabortion 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林其德
关于复发性流产诊断的规范,在2007年11月29日至2007年12月2日由《生殖医学杂志》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承办、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协办的第十届全国女性生殖免疫暨反复胚胎着床和早期妊娠失败专题研讨会上达成共识。

本次大会邀请了数十位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主要包括生殖医学、生殖免疫学、生殖内分泌学、生殖遗传学以及妇产科学专家,专家们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别是对免疫性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诊治研究成果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复发性流产的名称、定义、临床分类、诊断以及免疫诊治的规范达成共识。

1、关于复发性流产的名称
妊娠28周之前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自然流产,称为复发性流产或习惯性流产。

2、关于复发性流产的定义
2.1自然流产:通常是指妊娠过程失败、胚胎死亡和胚胎及附属物排。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反复自然流产的进展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反复自然流产的进展

反 复 自然 流产 ( A) 指 连续 发 生 2次 或 2次 以 RS 是 上 的 自然 流 产 口 , 占 育 龄 妇 女 的 0 4 ~ 0 8 2。 ]约 . . ] 其发 病原 因十分复 杂 , 及 染 色体 异 常 、 涉 生殖 道 解 剖结
林 等 用 消抗 地 黄 汤 ( 泻 、 苓 、 丹 皮 、 泽 茯 牡 当归 、 仁 桃 各 1g丹 参 、 0, 鸡血 藤 、 芪 、 丝子各 3 g 熟地 黄 2 g 黄 菟 0, 5,
疗效 , 综 述如 下 。 现
1 自 身 免 疫 型
R A 自身 免 疫 因 素 , 床 常 见 为 抗 心 磷 脂 抗 体 S 临 ( A)抗 透明带抗 体 ( zAb 、 子宫 内膜抗 体 ( M— AC 、 A p )抗 E
Ab 、 )抗卵巢抗 体 ( v b 等 抗 体 的 阳性 表 达 。西 医主 Ao A )
1 2 AzAb 其 可引起母一 免疫识别过度 , . p : 胎 表现为母体 对胎儿一 胎盘 的免疫 损伤作用 , 加速 对胚胎 的免疫 排斥 反 应, 而且 A p b对含 透 明带 的孕 卵有 直接 损 伤作 用 , zA 使 孕 卵即使着床也 因前 期 的损 伤而 引起 母一 胎免 疫识 别 过
芍、 术、 兰、 膝、 壳 、 蜂房、 莪 泽 牛 枳 露 白芍 、 母 草 ) 疗 益 治
胎 缺血 、 氧 、 缺 死亡 ; AC 可能 阻 止 了前 列 环 素 的合 ③ A
成 , 血 栓 素 A2 T 使 ( XA2 / 列 环 素 比 例 升 高 , 栓 素 )前 血
相 对增 多引起 全身 和胎 盘 血管 痉 挛 缺血 , 成 血栓 , 形 引 起 胎 盘梗死 , 造成 不 良妊 娠结 局 ] 。赵 良倩 以补 肾 活血 、 调补 冲任 为 基 本 治 法 , 证 加 减 治疗 AC 阳性 随 A

《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解读

《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解读

《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解读关于复发性流产(RSA)的定义,美国生殖医学学会的标准是2次或2 次以上妊娠失败;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协会(RCOG)则定义为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并于妊娠24周前的胎儿丢失;我国大多数专家认为,连续发生2次流产即应重视并予评估,因其再次出现流产的风险与3次者相近。

RSA病因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在病因诊断过程中需要针对性进行一系列的筛查,此外,对RSA的部分治疗措施尚存在争议。

为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特别制定RSA诊治的专家共识。

临床上自然流产的发生率为15%~25%,而其中的80%以上为发生在妊娠12 周前的早期流产。

发生2次或2次以上流产的患者约占生育期妇女的5%,而3次或3次以上者约占1%。

RSA的复发风险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而上升。

RSA的病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免疫、血栓前状态、内分泌、解剖、感染、孕妇的全身性疾病及环境心理因素等。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

①遗传染色体因素:流产孕周越小染色体因素可能性越大,如果是妊娠7周左右的胎停,那么染色体因素会占到一半左右,多数是胚胎染色体偶发错误,夫妻双方染色体多数正常。

但是如有2次及以上胎停,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查绒毛染色体及夫妻双方染色体,因为胚胎的染色体是夫妻双方各给一半,如某一方染色体异常将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机率大幅增加,有可能某一方染色体结构异常。

②免疫因素:据统计我国复发性流产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占第二位原因,包括自身免疫型异常及同种免疫型异常两种。

如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抗甲状腺抗体等异常;自然杀伤(NK)细胞数量及活性升高、T、B淋巴细胞异常等均与流产相关。

有研究报道如未经治疗者再次妊娠的活产率可降低至10%。

③血栓前状态: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孕期血液高凝状态使子宫胎盘易形成局部微血栓甚至引起胎盘梗死,使胎盘血液供应下降胚胎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胚胎发育不良而流产。

复发性流产的诊疗

复发性流产的诊疗
在汉族人群中凝血Ⅴ因子和Ⅱ因子突变所致的 先天性血栓前状态很罕见,蛋白 C 和蛋白 S 缺乏更 为常见 [21]。5% ~ 20% 的 RSA 患者可合并抗磷脂综 合 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 和 高 同 型 半 胱氨酸等获得性血栓前状态。APS 的诊断标准为抗 磷脂抗体阳性,目前实验室测定尚未标准化,导致 不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相差较大。现被广泛接受的 检测抗磷脂抗体为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和抗 β2 糖蛋白抗体。在孕早期,这些抗体与滋养细胞的 自身抗原相结合,血管内皮细胞、滋养细胞和 NK 细 胞相互作用,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从而抑制
美国生殖医学会将 RSA 定义为“2 次及 2 次以 上经超声或病理学证明的临床妊娠丢失”。英国皇家
妇产科学会和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采用“3 次或 3 次 以上临床妊娠丢失”的定义。
2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治疗 2.1 流行病学因素 RSA的发生率为1%~5%[6]。 随着生育年龄的增长,RSA的风险也随之增高[7]。 研究表明,RSA是1种独特的临床现象,具有以下特 征:①RSA的风险与之前的妊娠结局直接相关 ; [2-5] ②临床上已发现的RSA发生率(1%)高于预期的发 生率(0.34%)[8];③与自然流产不同的是,即使胎 儿染色体正常也容易发生RSA[9];④RSA往往发生在 有特定生殖特征的群体中,例如生育延迟、晚期流
中国医刊 2020 年 第 5 5 卷 第 3 期
复发性流产的诊疗
白诗雨,陈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产科,广东 广州 510120)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低分子肝素 中图分类号:R71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070(2020)03-0233-03 doi:10.3969/j.issn.1008-1070.2020.03.001

调整免疫系统治疗反复流产

调整免疫系统治疗反复流产

依据研究结果,林其德教授在治疗上各个击破,对自身免疫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和小剂量阿司匹林疗法;同种免疫型患者用小剂量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疗法,成功率均在90%以上。
15年来,林其德教授等已经积累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1000多例经验,总成功率一直稳定在90%左右。据悉国外的成功率一般在60%-70%。
针对病因各个击破
早在1990年,林其德教授就开始率领科研小组对复发性流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认为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主要与抗心磷脂抗体(ACL)和狼疮抗凝因子(LAC)有关,ACL和LAC可通过损伤滋养叶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造成胚胎早期受损和、流产,也可以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造成胎死宫内而流产。
林其德教授说,复发性自然流产之所以难治,难就难在其中约有50%的病人经仔细病因筛查找不到明确病因。而近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免疫因素在生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流产可能是免疫排斥的一种形式。原因不明的习惯性流产主要与免疫因素有关,其中1/3可能与自身抗体特别是抗心磷脂抗体有关,即自身免疫型;另外约2/3可能与免疫耐受异常有关,即为同种免疫型。
Hale Waihona Puke 一位台湾富商的妻子,日子过得样样称心,就有一事不如意:怀孕,流产,再怀孕,再流产。第一次并不在意,但是反复两三次后心里就发了毛。
家人赶紧送她去台北的大医院看医生,但是经多次治疗并不成功。后来她随夫到上海生活,流产仍然如影随形。朋友告诉她,上海二医大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有专治她这种毛病的高手。
调整免疫系统治疗反复流产
复发性自然流产究竟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会成为疑难病症呢?
原来是免疫系统出错
林其德教授告诉记者,复发性自然流产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约为1%~3%,是严重威胁人类生殖健康的疑难病症之一。他说,复发性自然流产实际上就是一种难治性不育症,这样的患者做试管婴儿也一样会发生流产。那些被丈夫或亲友半开玩笑地称为孵软壳蛋的女性,她们内心的痛楚、惶惑和无奈难为人知。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278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Chin J Cell Mo丨丨mnmn〇l)2021, 37(3) .综述.文章编号:1007-8738(2021 )034)278"09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肖润颖,肖建华' 邹冬雪(南华大学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湖南衡阳421001)[摘要]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 R S A)的发生与母胎免疫耐受失衡关系密切,免疫因素被认为是导致U R S A发生的主要原因。

U R S A患者体内存在1型辅助T(T h l)细胞/T h2细胞型免疫反应的失衡,而近年发现的免疫调节细胞T h l7细胞/调节性T细胞(T r e g)之间的免疫平衡是当前U R S A的研究热点。

参与妊娠维持的其他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N K)细胞、树突状细胞(D C)、巨噬细胞及其表达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对U R S A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子宫局部的免疫微环境同母体整体免疫状态既能相互印证又有所差异。

随着基因组学和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U R S A致病机制中所涉及的免疫分子、基因及相关表达调控 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人,为揭示U R S A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我们总结了影响母胎免疫的关键免疫细 胞、免疫分子及其基因的相关表达调控在U R S A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 R S A);免疫机制;免疫细胞;基因多态性;微小R N A(m i R N A);综述[中图分类号]R714.21, R392.ll, R392. 12, G353.ll [文献标志码]A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 S A)是指妊娠20周之前连续发生两次及以上的自 然流产,免疫因素是导致R S A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免疫型R S A根据免疫因素可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 免疫型。

找不到确切病因的R S A患者多数都属于同 种免疫型,常称之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〇育龄期妇女U R S A的发病率大概为1%〜3%,并且 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母-胎免疫调节机制及免疫性复发性流产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应用推荐单位推荐单位:湖北省医学会推荐意见:杨菁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成果“母-胎免疫调节机制及免疫性复发性流产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应用”从细胞培养、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多层面、多角度的开展母-胎免疫调节机制及免疫性复发性流产诊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改变和局部改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免疫评估体系,并提出了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成果经以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分会主任委员熊承良为主任的5位同行专家进行评价,结论为:技术成果成熟度为9级,技术创新度为3级,技术整体先进度为6级,达到整体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的水平。

加拿大科学院院士Peter C.K.Leung 指出本项目疗效令人鼓舞和振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分会主席乔杰指出本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均为国内外首报,创新性极强,治疗方式独特,极大地拓宽了复发性流产的治疗思路。

查新报告显示所检国内外文献中,除委托课题发表的相关文献外,尚未见与委托课题查新要点相同的文献报道。

研究成果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30余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显著。

研究期间,培养了6位博士,20位硕士,在国际国内大会报告50余次,担任国际生殖免疫大会主席5次,参与《复发性流产诊疗全国指南》,代表性SCI19篇,获批专利10项。

同意推荐该项目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解决的问题:考虑到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URSA)具有病因不明,检测方法缺乏,治疗手段有限,保胎成功率低的特点,及缺乏针对URSA的合理有效的免疫状态评估体系的现状,本项目组旨在初步探索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组成,建立相关免疫学机制,提高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治愈率,改善其妊娠结局。

项目团队从细胞培养,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多层面,多角度的开展母-胎免疫调节机制及免疫性复发性流产诊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阐明URSA的免疫学机制及建立URSA免疫状态评估体系,提高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诊治效率。

主要技术创新点:(1)在国际上率先从周围血及子宫内膜两个主要系统对Th1、Th2型细胞因子、NK细胞、T细胞、B细胞、DC、调节T细胞、巨噬细胞等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完善的RM免疫状态评估体系,建立了宫腔内灌注外周血单核细胞,肝素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环孢素A等20余种个性化分子治疗方案,将RM患者治疗的成功率提高25%(39.58%vs14.29%)。

(2)宫腔灌注可增加着床期子宫内膜LIF和VEGF的表达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妊娠率。

HCG作用于PBMCs,使其分泌IL-1β和LIF 等细胞因子可增加滋养细胞MMP-2和MMP-9的表达,以此增加胚胎的侵袭能力。

(3)证明了Th17细胞,Kisspeptin、PIBF参与复发性流产的关键因素。

在国际上首报Stathmin-1蛋白表达减少抑制滋养层细胞增殖、入侵导致RM。

YY1/MMP2轴促进母-胎界面滋养层的侵袭。

IRF-4通过TLR-3通路影响Th17细胞分化介导流产。

(4)在国际上首报妊娠维持过程中MEIOB具有单链DNA外切酶活性并且是减数分裂同源重组必须的调控蛋白,与细胞复制关键蛋白ROA以及SPATA22形成复合体调控配子减数分裂,SCML2通过调控USP7来抑制配子减数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上的组蛋白H2A 泛素化,为RM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推广应用情况:临床应用方面,本团队制定的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规范化评估、宫腔灌注外周血单核细胞等技术被国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30余家三甲医院所采用的,也被国外同行介绍引用,为临床治疗不孕症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促进了相关单位在该领域的研究和临床诊治水平。

代表性SCI19篇,获得专利10项,主编专著6部,为临床提供了不孕症常见疾病规范化诊疗指南。

研究期间,培养硕博士26名,培养进修医师300余名。

相关研究曾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继续教育学习班上做特邀或专题报告、讲课60余次。

本方法的推广与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对人类的生育力维持及健康事业发挥了极大的助力作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序号类别国别授权号授权时间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发明人1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国ZL 2013 20300596.82014-02-26用于超快速冷冻精子的微流控芯片杨菁、邹宇洁、黄卫华、尹太郎、陈时靖2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ZL 2010 10603410.72011-12-28一种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中药组合物杨菁,尹太郎,余楠3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国ZL 2015 20970622.72016-04-13宫颈加固环置入装置张弘4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国ZL 2015 20938064.62016-06-15宫颈加固环张弘,南江5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国ZL 2015 21009425.52016-08-17宫腔镜用操作套圈张弘,周玲6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ZL 2007 10123668.52011-07-06精液收集杯及其使用方法曾勇,陈伟滨7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ZL 2008 10241539.X2012-02-01体外受精培养皿曾勇,陈伟滨8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国ZL 2012 20238061.82012-05-25精子竞争受精皿曾勇,周灿权,尹彪,陈伟滨,胡晓东9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国ZL 2009 20133818.52010-05-19细胞培养皿曾勇,陈伟滨10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国ZL 2012 20238021.32012-05-25一种胚胎自动换液培养皿曾勇,周灿权,宋成,蔡靖,陈伟滨代表性论文目录序号论文名称刊名年,卷(期)及页码影响因子通讯作者(含共同)SCI他引次数他引总次数通讯作者单位是否含国外单位1 The YY1/MMP2 axispromotestrophoblastinvasion at thematernal-fetalinterfaceJOURNAL OFPATHOLOGY2016;239,1,36-476.894Yang, J/Lin, Y2 2否2Potential effectsof interferonregulatory factor 4in a murine model of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acid-inducedembryo resorptionREPRODUCTIONFERTILITYANDDEVELOPMENT2016;28,10,1631-16412.656Yang, J/Lin, Y0 0否3Expression ofkisspeptin/GPR54and PIBF/PR in thefirst trimestertrophoblast anddecidua of womenwith recurrentspontaneousabortionPATHOLOGYRESEARCHANDPRACTICE2014;210,1,47-541.397Zhang,H3 5否4SB-273005, anantagonist of alphanu beta 3 integrin,reduces theproduction of Th2cells and cytokineIL-10 in pregnantmiceEXPERIMENTAL ANDTHERAPEUTIC MEDICINE2014;7,6,1677-16821.269Yang, J 1 1否5Accurate andnoninvasiveembryos screeningduring in vitrofertilization(IVF) assisted byRaman analysisofembryos cultureLASERPHYSICSLETTERS2012;9,4,322-3287.714Hu,JM/Yang,J5 5否medium6Effect of Zhuyunrecipe onendometrialpinopodeexpression in micewith embryonicimplantationdysfunction andovulationstimulationEXPERIMENTAL ANDTHERAPEUTIC MEDICINE2014;9,2,488-4921.28 Yang, J 1 1否7Expression andsignificance ofmiR155 and 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in placentaof rats withpreeclampsiaINTERNATIONALJOURNAL OFCLINICALANDEXPERIMENTALMEDICINE2015;8,9,15731-157371.075Yang, J 3 4否8ImmunogenicityStudy of PlasmidDNA Encoding MouseCysteine-RichSecretoryProtein-1(mCRISP1) as aContraceptiveVaccineAMERICANJOURNAL OFREPRODUCTIVEIMMUNOLOGY2012;68,1,47-553.317Yang, J 5 5否9Temporal andSpatial RegulationofEzrin-Radixin-Moesin-BindingPhosphoprotein-50-kDa (EBP50) duringEmbryoImplantation inMouse UterusINTERNATIONALJOURNAL OFMOLECULARSCIENCES2012;13,12,16418-164292.464Yang, J 2 2否10 Extracts from a JOURNAL OF 2011;1 3.01Yang, J 9 10 否traditionalChinese herbalremedy (Zhuyun recipe) improveendometrial receptivity in mice with embryonicimplantation dysfunction andovulationstimulation ETHNOPHARMACOLOGY37,1,389-395411IntrauterineAdministration of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s(PBMCs) ImprovesEndometrialReceptivity in Micewith EmbryonicImplantationDysfunctionAMERICANJOURNAL OFREPRODUCTIVEIMMUNOLOGY2013;71,1,24-332.438Yang, J 8 11否12Intrauterineadministration ofautologous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s(PBMCs) activatedby HCG improves theimplantation andpregnancy rates inpatients withrepeatedimplantationfailure: a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AMERICANJOURNAL OFREPRODUCTIVEIMMUNOLOGY2016;76,3,212-2163.013Yang, J 4 4否13Anakinra andetanercept preventembryo loss inREPRODUCTION2015;149,4,377-3843.184Yang, J 1 1否pregnant nonobese diabetic mice14ComprehensiveAnalysis ofPeripheral BloodLymphocytes in 76Women withRecurrentMiscarriage beforeand afterLymphocyteImmunotherapyAMERICANJOURNAL OFREPRODUCTIVEIMMUNOLOGY2012;68,2,164-1743.317Zeng, Y 9 9否15NoninvasiveMetabolomicProfiling of HumanEmbryo CultureMedia Using aSimpleSpectroscopyAdjunct toMorphology forEmbryo Assessmentin in VitroFertilization(IVF)INTERNATIONALJOURNAL OFMOLECULARSCIENCES2013;14,4,6556-6572.339Yang, J 16 16否16HCG-ActivatedHuman PeripheralBlood MononuclearCells (PBMC)PromoteTrophoblast CellInvasionPLOS ONE2015;10,6,e01255893.057Yang, J 2 3否17IncreasedCirculatingTh1/Th2 Ratios ButNot OtherLymphocyte SubsetsDuring ControlledOvarianAMERICANJOURNAL OFREPRODUCTIVEIMMUNOLOGY2015;71,1,12-212.916Li, GG/Zeng,Y1 5否Stimulation are Linked toSubsequent Implantation Failure after Transfer of In Vitro FertilizedEmbryos18Thepro-inflammatoryandanti-inflammatorycytokine profile inperipheral blood ofwomen withrecurrentimplantationfailureREPRODUCTIVEBIOMEDICINE ONLINE2015;31,6,823-8262.796Zeng, Y 10 12否19Changes andclinicalsignificance ofperipheral bloodhelper T lymphocyteand natural killer(NK) cells inunexplainedrecurrentspontaneousabortion (URSA)patients afterabortion andsuccessfulpregnancyCLINICALANDEXPERIMENTALOBSTETRICS&GYNECOLOGY2015;42,1,62-660.434Zhang,H3 3否主要完成人情况1.姓名:杨菁排名:1职称:教授,主任医师行政职务:妇产科主任工作单位:湖北省人民医院对本项目的贡献:本研究的负责人,主要参与第二、第三部分实验的构建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