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翻译十大易错考点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一、词汇错误:1. 字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字义理解错误,翻译时使用了错误的词语。
2. 释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释义理解错误,导致翻译的意思有所偏差。
3. 用词不准确:使用了与文言文表达风格不符的现代汉语词汇。
二、语法错误:1. 词序错误:将文言文的定语、状语或宾语等放置位置不当。
2. 语序错误:将汉语的语序直接应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导致句子结构混乱。
3. 虚实不当:对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不当,导致句子不通顺。
4. 语法漏洞:在翻译过程中遗漏了文言文中的语法要点,导致句子结构错乱。
5. 时态语态错误:将文言文中的时态和语态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
三、意思翻译错误:1. 歧义翻译:对文言文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的翻译。
2. 省略加减:翻译时忽略了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导致翻译结果不完整。
3. 多余增添:翻译时增添了文言文中并未表达的内容,导致意思不准确。
四、韵律韵脚错误:1. 韵律错误: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文言文的韵律特点,导致节奏不协调。
2. 韵脚错误:翻译时未能恰当地体现文言文的押韵特点。
五、文化背景错误:1. 文化隔阂:由于对文言文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等了解不深,导致翻译时产生误解。
2. 时代用语错误: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与文言文时代背景不符的用词。
六、语气情感错误:1. 语气错误:在翻译过程中未能恰当地表达文言文的语气特点,导致翻译的语气不准确。
2. 情感错误:未能准确体现文言文的情感表达,导致翻译的情感不符合原文。
以上是____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种常见失误ppt

师》)
(《烛之武退秦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 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 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 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 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 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 代汉语对译。
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 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 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 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 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 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 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邺》)
(《西门豹治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按时复习, 也是很高兴得事” 9、应当译出的短语意思却遗漏了。 句中“不亦……乎”要译出来。
(《论语·学而》)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 没有找到。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本句翻译时未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 边。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 团结。
(《赤壁之战》)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要在数 词“两”的后边加上量词“个”,语 气才显得流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而》)
文言文翻译常易错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然后世学者,欲通古人之意,往往于翻译之际,易犯错误。
今试举数例,以明其故。
一、字义误解文言文之字,多有双关、多义之特点,若不细究,易致误解。
例如: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走路,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误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按:原文“三人行”指三人一起行走,而非三个人。
故译文“三人一起走”为误译。
二、词性误用文言文中,词性变化多端,若不熟悉,易致误用。
例如:原文:“夫战,勇气也。
”译文:“战斗,是勇气。
”误译:“战斗,就是勇气。
”按:原文“夫战,勇气也”中,“夫”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战”为名词,指战斗;“勇气”为名词,指勇气。
译文“战斗,就是勇气”将“战”与“勇气”混淆,误将名词当作动词使用。
三、句式误解文言文句式复杂,若不熟悉,易致误解。
例如:原文:“吾友王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译文:“我的朋友王生,才华横溢,学问丰富。
”误译:“我的朋友王生,才华高八斗,学问富五车。
”按:原文“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并列句,意为才华高且学问丰富。
译文“才华高八斗,学问富五车”将并列句误译为递进句,改变了原意。
四、断句错误文言文断句,需根据文意和语法规则进行。
若断句错误,易致误解。
例如: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误译:“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须臾之所学。
”按: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而”为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须臾之所学”将两个句子断开,导致误解。
五、语法错误文言文语法与今文有所不同,若不熟悉,易致语法错误。
例如:原文:“吾友王生,年方弱冠。
”译文:“我的朋友王生,年纪刚过二十。
”误译:“我的朋友王生,年纪刚刚二十。
”按:原文“年方弱冠”中,“方”为副词,表示刚刚;“弱冠”指二十岁。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中语文高考翻译易错文言实词汇总(错误+正确+译文)(共45组)

高考语文易错文言实词汇总1.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误]命令[正]美好[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2.民不胜掠.,自诬服。
[误]掠夺[正]拷打[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伏罪了。
3.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误]停止[正]通“疲”,疲乏[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4.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误]亲人[正]父母[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5.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误]形势[正]表现[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
6.阶疾病,帝自临省.。
[误]察看[正]探视、问候[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7.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误]赞美[正]辅佐[译文]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
8.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误]厌恶[正]满足[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
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
9.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
[误]邀请[正]半路拦截[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10.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误]改变[正]轻视[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11.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
[误]担忧[正]父母的丧事[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12.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
[误]清闲[正]通“娴”,熟习[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13.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误]停止[正]繁殖、生长[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

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吕氏春秋》)【阿】偏袒【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
(《北史·宋隐》)【伐】夸耀【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义田记》)【富】众多【译文】繁多的音乐和女色,众多的妻室子女,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后汉书·列传二十九·赵咨传》)【干】冒犯、冲犯【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5.致知在格物。
(《大学》)【格】推究【译文】推及知识(真正明白)在于(深入)推究事理。
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史记·大宛列传》)【更】经过【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三国志·魏书十一》)【购】重赏征求【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北史》)【规】谋划【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宋史·黄庭坚传》)【过】造访、探望【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1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醒心亭记》)【憾】怨恨【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高考文言文常见官职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说中你了吗?

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说中你了吗?作者:来源:《学生导报·高中版》2017年第12期文言文翻译,无疑是让很多高中生头疼的一个问题,下面总结了历年来高中生最容易犯的文言文翻译的十大错误,希望各位同学多加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错误1:混淆古今译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错误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错误3: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错误4: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
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
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
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
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
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
“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
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二)复句【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
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
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
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
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
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
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
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
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
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
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