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人生的境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考虑,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进步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联络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根底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考虑、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可以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老师设计考虑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才能的进步。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老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理念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场考虑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拟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重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贴近生活,联络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假设用今天的目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拟深奥的,大致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考虑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一、学生默读朗读二、归纳提要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构造特点。
这三个问题互相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阐述的主要问题,假如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构造,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进步人的精神境界的。
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人生的境界》一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文章首先引出“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接着阐述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分类和定义,然后通过举例和引用论证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人生的境界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语言特色《人生的境界》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简洁明了、质朴自然、深入浅出。
作者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独到见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思想内涵《人生的境界》的思想内涵深刻丰富。
作者通过阐述人生境界的层次和特点,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强调人生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得到提升。
同时,作者也提醒读者要正视现实,把握当下,从自我出发,逐步提高自身的境界水平。
这一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人生境界的层次《人生的境界》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构成了人生境界的完整体系。
作者通过对比和举例等方式,详细阐述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让读者对人生境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五、哲学思考与人生启示《人生的境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启示。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读者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身的境界水平。
同时,文章中还提出了“觉解”这一概念,认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境界。
这一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与读者的人生观照《人生的境界》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的人生观进行反思和观照。
文章中的四种人生境界涵盖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人生的境界》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哲理的散文随笔集,作者是著名作家曾子壮。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深受读者喜爱。
它的教学设计需要全面、深入地展示书中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智慧,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念。
一、教材内容分析1. 主题思想:《人生的境界》以人生为主题,探讨了生死、爱情、亲情、友情、事业、快乐等诸多话题,同时也包含了对自然、社会、艺术等的思考。
2. 文学价值:曾子壮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深邃的思考,以及对生活中各种情感和境界的敏锐观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 教材特色:这部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人生的境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本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情感目标:通过情感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通过课前的导入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境界是什么,提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并预习散文《人生的境界》。
老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曾子壮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第二课时:篇目导读选择一篇散文进行导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和可能的表达手法。
3. 第三课时:阅读与分析学生开始阅读全文,重点分析作者通过哪些实例、细节和形象来体现散文主题思想,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4. 第四、五课时:理解与讨论根据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开展深入讨论。
引导学生分享对散文的感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同学进行交流,促进学生思想的碰撞和火花的迸发。
《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1《人生的境界》是人教版高中选修3中的一篇语文课文。
这篇教案设计将围绕着这篇文章来开展,旨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本,并掌握相关的情感、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1.语言知识:学生能理解、分析、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短语和句式。
2.语言能力:学生在写作中能运用本篇文章中所涉及的词汇、短语和语言知识,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探讨如何认识人生、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的真谛,通过思考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进入《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的话题。
2.阅读(20分钟)让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阅读这篇文章,并完成一些预备工作,如画出关键词、概括文章主旨等。
接着,让学生进行阅读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互相讨论,并汇报结果。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举一些例子来解释和理解下文中提到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感悟。
3.词汇和语言点梳理(20分钟)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分析,了解和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和短语,并掌握一些文章中出现的语言点,如比喻、排比、句式等。
4.写作(25分钟)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尝试写一篇文章,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假设王峰写了一篇文章,表现出他对“人生的境界”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通过阅读王峰的文章,理解怎样表达才是深刻的表达。
然后,让学生在从王峰的文章中获得启示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写作能力。
5.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和探讨,回顾了学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并强化了学生对人生境界和人生感悟的理解。
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感悟,以此作为本次教学的结束。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思考创造性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如阅读、讨论、写作及分组活动等。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人生的境界》是一篇具有启发性和哲理性的散文,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导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修养,追求更高的境界。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进行相关的思辨讨论,帮助学生提升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和把握。
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人生的境界》散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通过思考文中所传递的信息,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对人生的认知和把握。
二、教学内容1.散文《人生的境界》2.人生的哲理和境界3.文本的主题和内涵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什么是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与修养有何关联?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散文(20分钟)3.讨论交流(30分钟)4.深入探讨(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目标,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5.作文撰写(20分钟)要求学生结合散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人生境界的短文。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展示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感悟。
6.分享发言(10分钟)请愿意分享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分享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论和互动。
7.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人生境界的重要性和意义。
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生的境界》这篇散文,提升对人生境界的认识和把握。
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培养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写作和分享,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和感悟,增强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整体而言,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生修养,为他们更好地面对人生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人生的境界》说课稿1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学情;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程序;四、说预期、反思。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学情。
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
本篇课文处于高教版语文课本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是第三课。
本单元主要学习关于人性美的一组文章。
本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思索人生的意义,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
具体来说,本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生四种不同境界;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2)方法与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究阅读进行理解,再通过联系现实,深入探讨领会人生不同意义;(3)情感与价值观:促进思考,明白做平常事情也应有精神追求,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难点,品味作者笔下含义隽永的词句,体味其深入浅出、平易流畅的语言艺术。
学情分析:1、知识经验。
中职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结构零乱、能力水平偏低,高一下半年,阅读、理解、表达能力都有提升;2、技能态度。
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压力与兴趣不高,文学功底不深,涉猎不广;但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解;3、特点风格。
中职学生思维活跃,富有个性,活泼聪明,自控能力差;钟爱于网络和多媒体,善于质疑思辨。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学情。
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特点风格。
中职语文下第3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 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 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天地境界:做事是为了宇宙的利益。
四种境界的划分依据
天地境界 觉解指数:最高 道德境界 觉解指数:较高 功利境界 觉解指数:较低 自然境界 觉解指数:无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 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 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贤人)和天地 境界(圣人) ,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每日分享——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 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 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 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析: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
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 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 然领悟贯通。
最初的文本意义是追求爱情的“三部曲”, 王国维将此引申为读书、欣赏的“三境界”。后 来又发展为“人生三境界”。每当我们有所追求 时务必记住自己身处何处,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 环境,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锲而不舍,定能成 功。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2、“人生三境界”——王国维
冯友兰(1895—1990),著名的哲 学家、教育家。河南唐河人。1915年 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 学校任教。 三史:《中国哲学史》
人生的境界好句子

人生的境界好句子人生的境界好句子1、人生只有两种事,就是幸福和愁苦;一种口头说出来,一种心里暗想着。
2、我们所坚信的、赖以生存的记忆,有时候,会成为人生中最荒谬的谎言。
3、人生,看透不如看淡。
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做为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行者,每一段人生,都赋予我们对生命的不同理解,也许我们走的并不完美,但也在努力绽放,也许会有迷失,但不要抱怨,没有路可以重走,没有人可以重来。
4、没有辛勤的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没有艰辛的付出,就没有丰硕的果实;没有刻苦的训练,就没有闪光的金牌。
5、哪有什么念念不忘不可原谅,时间一长,什么都好商量。
6、真正的坚韧,应该是哭的时候要彻底,笑的时候要开怀,说的时候要淋漓尽致,做的时候不要犹豫。
7、走在陌生的城市,想着陌生的你,一切一陌生为起点,陌生中相见,相见中陌生。
8、因为生活里有许多的艰难,所以才需要我们更加乐观的去活着,日子平静的流淌,也需要我们心地几分的安静,三生泪擦不净,往来事磨不完。
生活就是让我们去活,关键是我们自己怎么活。
9、人生的选择只要有一条,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能做出一条选择,选择了就有后悔可然。
10、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跟随。
12、人生就是一条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们之前,也没有我们自己的路,世界有了我们,也就有了我们的路。
在没有开始之前,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属于我们的道路有多宽,有多长。
13、像那闪烁的微光,希望把我人生的道路照亮;夜色愈浓,它愈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4、有人说月号三件大事:高考、孙俪邓超大婚、药家鑫之死。
说明三点: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入土为安。
人生就是这样的过程啊!15、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
16、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
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
”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
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
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
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三、整体感知,筛选信息,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一)提出默读要求: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二)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明确:人生的境界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4.人生的境界依据什么来划分?明确:“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5.文章是怎样阐释四种人生境界的?明确:自然境界:一个人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其动机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明确: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7.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什么?明确:中国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8.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明确:文章先阐述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于是顺理成章的提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问题,然后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阐述,总结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是层层深入的纵向思路。
四、重点揣摩,难点突破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
请问它是哪个词?明确:觉解。
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2.请依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提示:“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
《值钱的东西》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钱的。
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你远道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
”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
良宽禅师叹道:“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讨论明确: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
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境界。
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⑴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⑵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
⑶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讨论明确:⑴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⑵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⑶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
5.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并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心念天下苍生,是道德境界。
6.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岳飞。
顾炎武。
文天祥。
林则徐。
谭嗣同。
周恩来。
提示: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7.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明确: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
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8.文中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该怎么理解?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
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明确:《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
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
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
雷锋只是一个土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王宝森、郑筱萸等人身为高级干部,但却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
10.听故事“洗钵去”,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有一个人到寺庙去出家,并拜见了方丈赵州。
那人说:“请师傅教我修行。
”赵州问:“你吃过粥没有?”那人回答:“吃过了。
”赵州说:“那么,先去把碗洗一洗。
”引导: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生活细节开始的。
诚意的完成每件事而使之与真理产生共鸣,这就是修行。
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
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五、联系现实,读出自己1.听故事:“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以下一段对话:“你放羊为的是什么?”“卖钱。
”“卖了钱干什么?”“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孩子。
”“有了孩子呢?”“放羊。
”记者默然。
2.思考: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各自属于哪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