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规定

合集下载

医院急诊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分区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分区管理制度

急诊“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分区管理制度为推动急诊科规范化建设、提高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关于《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卫医管医疗便函[ 2011]148号)意见,特制订本制度。

一、分级适用范围适用于我院急诊科及其医务人员。

二、分级依据(一)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二)急诊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多少: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是要分流病人,要考虑到安置病人需要哪些急诊医疗资源,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三、分级原则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级,共分为四级:注:“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是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补充依据,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D级),但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占用2个或2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分级定为3级。

即3级病人包括:急症病人和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的“非急症病人”;4级病人指“非急症病人”,且所需急诊医疗资源≤1。

(一)1级:濒危病人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二)2级:危重病人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与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三)3级: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急诊科病情分级、重症优先先诊治制度

急诊科病情分级、重症优先先诊治制度

急诊科病情分级、重症优先先诊治制度
一、在诊疗时将急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级
1、A级随时有生命危险者或急救车送来立即抢者。

2、B级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监测和干预者。

3、C级一般急诊病人。

二、救治原则
1、A类患者(包括危重患者),要立即送入抢救室,实行先抢救后诊断挂号的原则。

2、B类患者(包括紧急、重症、生命体征暂时较重者),在诊疗时要实行优先原则,坚持维持生命稳定与明确诊断并重的原则。

3、C类患者,首先要辨明有无潜在的威胁生命的危险因素存在。

三、患者分流程原则
1、A区为抢救室 A类患者分流到抢救室。

2、B区为EICU 由抢救室转来的危重患者或观察室转来的病情加重的患者,对其生命体征进一步评价、判断、监测、纠正。

3、C区为观察室以急诊症状就诊,难以明确诊断者,进一步观察诊断,对症处理。

四、A、B、C 三区互动有生命危险患者经A区治疗,生命体征稳定或相对稳定,并明确诊断可转入B区EICU进一步稳定生命体征,脱离危险转入专科房。

在C区留观病人,病情进一步恶化,可转入B区EICU,如威胁生命患者直接进入A区抢救室进行抢救。

急诊科分区分级救治管理制度

急诊科分区分级救治管理制度

急诊科分区分级救治管理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我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1、分级依据⑴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⑵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2、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3、分级标准⑴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⑵2级:危重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⑶3级: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

⑷4级:非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患者。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医院急诊分级、分区

医院急诊分级、分区

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 ,将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从而提高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

一.急诊分区:急诊诊疗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

红区既抢救监护区,适用于-级和二级病人处置。

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绿区即四级病人诊疗区。

二、急诊分级: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且要分流病人,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分为四级: -级是濒危病人,二级是危重病人,三级是急症病人,四级是非急症病人。

濒危病人是指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或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

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一级,或可能导致严重残疾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级,如急性意识模糊或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也属于该级别。

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非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的病人。

急诊分级分区协调管理制度

急诊分级分区协调管理制度

急诊分级分区协调管理制度目标本文档旨在建立急诊分级分区协调管理制度,以确保急诊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协调,提高患者就诊效率和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急诊分级分区根据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和就诊需求的不同,将急诊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急诊、二级急诊和三级急诊。

1. 一级急诊:对于生命威胁明显、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提供紧急救治,保证及时救援。

2. 二级急诊:对于病情稳定但需要及时处理的患者,提供及时的诊疗服务,减少等待时间。

3. 三级急诊:对于病情轻微或需要常规诊疗的患者,提供合理的就诊安排,以免耽误急诊病人就医。

分区管理为了有效分配急诊医疗资源,将急诊分为不同的区域进行管理。

1. 急诊候诊区:用于等候急诊患者的休息和就座,确保患者舒适度和隐私。

2. 急诊医疗区:用于进行急诊医疗服务的区域,包括诊室、手术室等设施,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3. 急诊观察区:用于安排病情较为复杂或需要进一步观察的患者,确保及时监测和处理病情。

协调管理为确保急诊医疗服务的协调和高效运转,需要进行以下管理措施:1. 建立急诊分级制度:根据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进行分级,明确各级急诊的诊疗优先级。

2. 划定急诊分区:合理规划急诊区域,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3. 制定急诊工作流程:明确急诊医疗流程、责任分工和协作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4. 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急诊病历和信息录入、查询系统,方便医务人员查阅和管理患者信息。

5. 加强协同合作:设立急诊指挥中心,负责急诊医疗资源的调度和协调,保障急诊服务的连续性和顺畅性。

以上是针对急诊分级分区协调管理制度的简要介绍,通过建立和实施这一制度,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急诊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确保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进行实际操作,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我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1、分级依据(1)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2)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2、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3、分级标准(1)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2)2级:危重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3)3级: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

(4)4级:非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患者。

急诊病人分诊与救治管理制度

急诊病人分诊与救治管理制度

急诊病人分诊与救治管理制度急诊病人分诊与救治是医院急诊工作中至关紧要的环节。

为了确保急诊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救治,提高医疗救治效率和质量,本医院订立了以下急诊病人分诊与救治管理制度。

一、分诊管理1. 急诊分诊台设置1.1 急诊分诊台必需设置在医院急诊科门诊入口的显著位置,以便及时接受患者的求助。

1.2 急诊分诊台应配备充分数量的急诊医生和护士,确保能够及时进行症状评估和初步诊断。

1.3 急诊分诊台人员应定期接受急诊分诊和急救培训,保证其熟识相关分诊标准和程序。

2. 分诊标准和程序2.1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应前往急诊分诊台进行登记。

2.2 分诊护士应依据患者的症状、病情和就诊需求,依照分诊标准进行初步分诊。

2.3 患者分诊时应尽量供应认真、准确的个人信息和病史,包含过敏史、既往病史等。

2.4 分诊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评估和初步诊断结果,并及时转达给医生。

2.5 分诊护士应依照分诊优先级,及时引导患者前往相应的就诊区域,同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等待时间。

2.6 分诊护士应与医生紧密合作,及时调整分诊优先级和就诊排队次序。

二、救治管理1. 急诊医生和护士配备1.1 急诊科应配备充分数量的合格急诊医生和护士,以满足不同时间段的救治需求。

1.2 急诊医生和护士应定期参加急诊救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救治质量和效率。

2. 急诊病人救治的时间要求2.1 对于急诊科门诊的患者,应在患者到达急诊分诊台后的15分钟内完成初步救治,包含病情评估、初步诊断和治疗建议。

2.2 对于急诊病房的患者,应在患者到达急诊分诊台后的30分钟内完成初步救治,包含病情评估、初步诊断和治疗布置。

2.3 对于急危重病人,应立刻布置救治,并在45分钟内完成病情评估、初步诊断和急救措施。

3. 救治协作与转诊3.1 急诊医生和其他相关科室医生应乐观合作,共同订立和实施急诊救治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全面的治疗。

3.2 对于需要转诊的患者,急诊医生应与相关科室协商,订立转诊计划,并及时转诊。

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内容

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内容

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内容一、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概念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危急程度和医疗需求,对急诊患者进行合理分类和分诊,按照不同的分级标准和标准流程进行相应的医疗安排和处理措施的一种管理制度。

它主要是通过对急诊患者进行分级评估、分级分类和分级治疗,将急诊患者合理地分派到相应的急诊治疗点、分诊区域和医疗资源,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了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急诊医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内容1. 急诊分级标准的确定急诊分级标准是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它是根据急诊患者的病情轻重、病情危急程度和医疗需求等方面,确定不同的急诊分级标准和标准流程,对急诊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和分诊。

急诊分级标准一般包括:生命威胁指数、临床病情评估、症状体征评估、检验检查结果、诊断治疗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2. 急诊分级分诊程序的规范急诊分级分诊程序是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具体操作要求,它主要包括:急诊患者的就诊登记、急诊患者的分级评估、急诊患者的分级分类、急诊患者的分级治疗、急诊患者安排就诊等具体操作程序和规范要求。

3. 急诊分级分诊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急诊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分级分诊知识和技能,医院要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的分级分诊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分级分诊能力和水平,保障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4. 急诊分级分诊流程的优化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要求医院不断优化急诊分级分诊流程,为急诊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分诊服务,提高急诊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急诊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治疗。

5. 急诊分级分诊效果的评价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对其效果进行持续的评价,医院要建立完善的急诊分级分诊效果评价体系,对急诊分级分诊的相关指标和效果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德江县人民医院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分区救治管理规定
一、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依据
(一)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
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二)急诊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多少: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是要分流病人,要考虑到安置病人需要哪些急诊医疗资源,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二、分级原则
(一)病人病情分级
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共分为四级:
(二)分级标准及处理原则
“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是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补充依据,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D级),但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占用2个或2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
分级定为3级。

即3级病人包括:急症病人和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的“非急症病人”;4级病人指“非急症病人”,且所需急诊医疗资源≤1。

1、Ⅰ级:濒危病人
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2、Ⅱ级:危重病人
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与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3、Ⅲ级: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
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附录A)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4、Ⅳ级:非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附录B)的病人。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三、分级分区流程
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国大中城市综合医院急诊医学科现状,拟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判别及病人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医学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红、黄、绿三区”,以便进行合理分流救治。

(一)分区及功能
从空间布局上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

1、红区:抢救监护区,适用于1级和2级病人处置,快速评估和初始化稳定。

2、黄区: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3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3、绿区,即4级病人诊疗区。

(二)分级和分区流程
1、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和分区流程图:
2、流程说明:
①ABC参见分级标准;
②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见附录A;
③急诊医疗资源指在获取急诊病人的主诉后,根据主诉及所属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资源配置,评估病人在进入急诊科到安置好病人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急诊医疗资源个数。

(三)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
1、急诊病情分级参照指标
2、指标应用说明
⑴评估小儿呼吸时尤其要注意呼吸节律;
⑵评估小儿循环时须查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和紫绀,病情评估时血压值仅为参考指标,有无靶器官损害是关键,血压升高合并靶器官损害,则分级上调一级;
⑶成人单纯血压升高(无明显靶器官损害证据)时,若收缩压>180mmHhg,则病情分级上调一级;
⑷评估中要重视低血压问题,收缩压低于低限者分级标准均应上调一级。

(四)急诊病人病情分级的医疗资源应用
四、急诊分区救治制度
(一)急诊急救采取分区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红区(抢救区)、黄区(危重病就诊区)、绿
区(普通区)等三个区域进行救治。

并且为每一个功能区均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这样减少了危重病人抢救的中间环节,将有效地克服了这一弊端,节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二)合理安排急诊力量,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标化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

(三)落实首诊负责制,与120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急诊、急救转介服务制度。

(四)加强和改进执行急诊分区救治、绿色通道进入住院救治和手术救治。

改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密切科室间协作,确保患者获得连续医疗服务。

(五)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修订完善急诊标准,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六)对全体医师、护士进行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定期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七)坚持推进预约诊疗服务,把预约诊疗与病案管理和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有效衔接,不断提高患者预约就诊的比例。

(八)完善双向转诊工作,与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分工协作关系,推进双向预约转诊服务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