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离别诗句】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_翻译和赏析_白居易古诗

【离别诗句】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_翻译和赏析_白居易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相关内容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相关内容赏析作者:佚名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及注释】1、离离:繁盛的样子。
2、原:原野。
3、荣:繁盛。
4、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古原上的芳草,生长得茂盛,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谢,每年它都有一次繁荣。
野火能烧尽它的躯体,却烧不死它的生命,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它就顽强地新生。
【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题】此诗相传为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并以此诗在长安谒见顾况,顾为之延誉而声名大振(见《唐摭言》卷七、《旧唐书》本传、《幽闲鼓吹》等),实不可能。
因白居易十六岁时在江南,未至长安。
赋得:赋诗得到某题目之意。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及应制之作和诗人集会分题之诗多于题前冠以“赋得”二字。
被指定题材、主题的“试帖诗”及即景赋诗者亦往往冠“赋得”二字。
古原:古代著名的平原。
全诗用《楚辞·招隐士》意象,以比兴手法,由春草而及送别情怀。
其中颔联二句,描写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富有哲理,历来传为名句。
【鉴赏】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预先定下题目的诗作。
因为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但就是这样一首颇受限制的遵题之作,却成了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成了名重一时并传诵千古的佳制。
限题作诗,其所写之事本不必真有。
然在诗人笔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别的情景,却表现得十分真切。
首句“离离原上草”,写眼前景,出语坦易。
其功用,却未可轻看。
它既扣紧题面“古原草”,又极简炼地交待出送别的特定环境与时序:古原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诗人没有进一步刻画渲染古原春草,却掉转笔锋,去揭示原草的生长规律:秋枯春荣,年年踵接,岁岁循环。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全文意思一、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衍生注释:- “离离”:形容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就像一片一片的,密密麻麻的,那草长得可带劲了呢。
- “枯荣”:“枯”就是草干枯、死掉了;“荣”就是繁荣、茂盛。
草这玩意,一年里有死有活,也是很神奇的轮回。
- “远芳”:就是远处的芳草。
形容草长得特别远,那股子草香能飘老远了。
- “晴翠”:指阳光下翠绿的草色。
晴天下草绿得发亮,很漂亮。
-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在这里指远行的友人。
三、赏析:这诗的主题很明显是送别,但是它通过描写古原上的草来烘托离情别绪。
首先诗人上来就说原上的草特别茂盛,而且这种茂盛与干枯交替,一年又一年。
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简直绝了,体现了草顽强的生命力。
这不仅是对草的一种赞叹,其实也有点深意,就好像友情似的,就算经历艰难险阻,它也会像这草一样又有新的开始。
然后又写草的延伸,“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古远的道路上全是草,荒城边也是,这时候该送朋友走了,“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看着这满眼的草,心里那种离愁别绪就满得要溢出来了。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从草的形象着笔,看似写草,其实都是为最后的送别感情做铺垫啊。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
这家伙可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写的东西可多了,从百姓生活到自己的感情啥都有。
他写诗的风格就是很直白,让人一看就明白,就像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有这么深的意境,但是读起来也不费什么劲儿。
五、运用片段:- 场景一:毕业季,大家都要分别了,有个从小学就开始玩得很好的哥们儿要去外地读书了。
大家在操场边送他,操场边的草长得郁郁葱葱的,就像诗里说的“离离原上草”,这时候我对他说:“虽然咱们要分开了,但是就像这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咱的友谊不会断的,等你回来!”- 场景二:公司有个同事要调到别的分公司了。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全文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全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全文翻译及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密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芳香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射下碧绿连荒城。
今日我又来送别老伴侣,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密。
其次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燃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坚韧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扩散,绿野宽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受的处所。
最终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方充塞胸臆、充满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到达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欣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②,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③,晴翠接荒城④。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⑤。
注释:①赋得:凡是按规定题目作诗,照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此诗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大约十五、六岁时所写。
题目上有“赋得”字样,可见是为准备应付考试的习作之一。
原:原野。
②离离:野草纷披繁盛的样子。
下文“萋萋”同义。
③远芳:伸向远方的芳草。
远是广或长的意思,这里有无处不生的含义。
侵:蔓延,侵占。
④晴翠:草受阳光照射而呈现出的一片碧绿的颜色。
⑤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自己的出门远游的朋友。
这两句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
这个典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频繁地被使用,总是把草、王孙和远游连在一起。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作者借着野草来抒发和友人离别的感情。
咏草送别自楚辞即有,而白居易此诗却写出了新意。
全诗咏草是紧紧抓住古原草旺盛生命力的特征来写的。
首联以“离离”状草之茂盛,以“一岁一枯荣”状写春荣秋枯,生生不已。
第二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烈火烧之不尽,一遇春风又迅速生长更加强调了野草的生命力之强。
第三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于是结尾一联“萋萋满别情”之“萋萋”便不仅包含着草外在之茂盛,同时也已将以上三联所写草之旺盛生命力也容纳进来了。
诗人与友人别离之愁情便恰如这野草无边无际,岁岁不息,什么外在的力量也不会将其斩断。
诗到此也点明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别情”浑然一片,耐人品味。
不仅如此,诗的第二联还表达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富有生命力的事物,是扼杀不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②,一岁一枯荣③。
野火烧不尽④,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⑤,晴翠接荒城⑥。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⑦。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赋得:根据指定的题目写诗就叫做“赋得”。
古原:古老、宽阔的原野。
诗题的意思是:按照“在长满野草的古老原野上送别朋友”这一个题目写的诗。
②离离:形容春草繁盛茂密。
③一岁:一年。
枯:枯萎,枯死。
荣:生长,茂盛。
④野火:荒山野地里的大火。
⑤远芳:绵延向远方的芳香的野草。
⑥晴翠: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一片翠绿色的野草。
⑦萋萋(qī):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赏析]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
诗是应考的习作。
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
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
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并广为延誉。
(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
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
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
“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
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
“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
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