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合集下载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绘古原草生命力顽强、抒发离别情感的诗作。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赏析:
1. 画面生动:诗中通过对古原草生命力顽强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物顽强生存的精神。

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生动地描绘了草地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2. 寓意深刻:诗中通过野草的生命力,寓意了人生离别的无常和生活中的艰辛。

野火虽然能烧尽草地,但春风一吹,草地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之情的感慨。

3. 诗情画意: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将自然景色与离别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诗意。

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通过香气四溢的野草侵占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展现了古原草的生机盎然。

4. 抒发离别情感:诗的结尾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通过富有感情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离别时的哀伤与感慨。

5. 语言优美:这首诗采用了赋得体的诗题,押韵和谐,节奏鲜明。

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对仗工整,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文学才
华。

总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生命力的顽强,同时也抒发了离别时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诗既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友情的珍视。

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赏析(实用5篇)

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赏析(实用5篇)

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赏析(实用5篇)1.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赏析第1篇《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全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后来人们常用此二句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是对“枯荣”二字的具体阐释。

野草秋枯春荣,是自然规律,这不能说明它的生命力顽强。

所以诗人直接说“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十分壮烈的意境。

本来,野火烈烈,瞬间便可把草烧成灰烬,然而,烈火再猛,也无法烧掉春草深埋地下的根茎,等到春风吹起,它便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

这一枯一荣间,便凸显了小草顽强不屈的性格特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为一种“韧劲”而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白居易的文学《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

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全文意思一、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衍生注释:- “离离”:形容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就像一片一片的,密密麻麻的,那草长得可带劲了呢。

- “枯荣”:“枯”就是草干枯、死掉了;“荣”就是繁荣、茂盛。

草这玩意,一年里有死有活,也是很神奇的轮回。

- “远芳”:就是远处的芳草。

形容草长得特别远,那股子草香能飘老远了。

- “晴翠”:指阳光下翠绿的草色。

晴天下草绿得发亮,很漂亮。

-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在这里指远行的友人。

三、赏析:这诗的主题很明显是送别,但是它通过描写古原上的草来烘托离情别绪。

首先诗人上来就说原上的草特别茂盛,而且这种茂盛与干枯交替,一年又一年。

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简直绝了,体现了草顽强的生命力。

这不仅是对草的一种赞叹,其实也有点深意,就好像友情似的,就算经历艰难险阻,它也会像这草一样又有新的开始。

然后又写草的延伸,“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古远的道路上全是草,荒城边也是,这时候该送朋友走了,“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看着这满眼的草,心里那种离愁别绪就满得要溢出来了。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从草的形象着笔,看似写草,其实都是为最后的送别感情做铺垫啊。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

这家伙可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写的东西可多了,从百姓生活到自己的感情啥都有。

他写诗的风格就是很直白,让人一看就明白,就像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有这么深的意境,但是读起来也不费什么劲儿。

五、运用片段:- 场景一:毕业季,大家都要分别了,有个从小学就开始玩得很好的哥们儿要去外地读书了。

大家在操场边送他,操场边的草长得郁郁葱葱的,就像诗里说的“离离原上草”,这时候我对他说:“虽然咱们要分开了,但是就像这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咱的友谊不会断的,等你回来!”- 场景二:公司有个同事要调到别的分公司了。

2023年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整理

2023年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整理

2023年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整理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很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生疏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还在苦苦查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1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密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芳香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射下碧绿连荒城。

今日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解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密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密。

野草每年都会茂密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芳香的野草始终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密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密。

其次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坚韧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扩散,绿野宽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受的处所。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意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意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意及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意及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1)离离原上草(2),一岁一枯荣(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4),晴翠接荒城(5)。

又送王孙去(6),萋萋满别情(7)。

注释:(1)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

古原草是这首诗原来的题目。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原:原野。

(3)一岁句:指野草每年春天开始发芽生长,到秋后就又开始枯槁了。

年年如此,都是这样的规律。

枯:枯萎,槁死。

荣:茂盛。

(4)远芳:伸向远处的野草,侵:这里捐遮盖蔓延。

古道:长满了荒草的道路,这里指朋友远行所经过的地方。

(5)晴翠:野草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来的碧绿颜色。

接荒城:连接着边远,偏僻的城镇。

(6)王孙:本指贵族子弟,后泛指游子。

这里指远行的朋友。

语出《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萋。

(7)蒌萎:草茂盛的样子。

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自居易十六岁时所作,传说自居易初到长安,拿着诗文去见当世名流顾况,顾况对他的名字很感兴趣,于是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亦弗易。

待看了这首诗以后,不禁大加称,并对他说:道得个语。

从此白居易名声大振,足见这首诗的价值。

诗的前六句写春草的形象,是咏物。

后两句写送别时的心情,是抒情。

诗要形象思维,就是要借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

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光写形象,从形象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主要写思想感情,没有形体形象的描写,但从抒写的思想感情中,含蕴着具体形象。

三是既写形象,也写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两者的结合来表达。

《赋得古原草送别》显然是第一、第三两种方法都具备。

说具备第一种是从前六句可见,说具备第三种,指全诗而言。

先谈第一种。

诗的前六句,主要描写原野春草的形象。

离离原上草写草的茂盛,远芳侵古道写草生之广,晴翠接荒城写草的颜色。

从这种广大无边,欣欣向荣的春草形象中,作者触景生情,产生了对草的本性的认识。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这种认识与感情的表达。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咱们先来说说这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开头就特别生动形象。

我记得有一次去郊外踏青,那漫山遍野的野草,长得密密麻麻,可不就是“离离”的样子嘛!每到秋冬,它们渐渐枯黄,到了春天,又重新焕发生机,可不就是“一岁一枯荣”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简直太绝了!我曾经亲眼见过一场山火过后,那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坡变得黑乎乎一片,看着真是让人心疼。

可没过多久,春风一吹,那些被烧焦的地方居然又冒出了嫩绿的芽儿,顽强得让人惊叹。

白居易这两句诗,把野草那种坚韧的生命力描绘得淋漓尽致。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想象一下,那芬芳的野草一路蔓延,霸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朗的阳光下,那翠绿的颜色一直连接到远处的荒城。

我有次在一条古旧的小路上走着,路旁的野草肆意生长,那种情景和诗中描述的简直一模一样。

最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就把送别之情融入到了野草之中。

就好像我有一次送好朋友去远方,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心里那种不舍和难过,就像眼前那望不到尽头的野草一样,满满的都是离愁别绪。

整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浑然天成。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还很年轻,但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到了现在,依然是经典中的经典。

咱们再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上来看。

它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前四句着重写草的生命力,中间两句描绘草的茂盛和辽阔,最后两句则巧妙地将草与送别之情结合起来,过渡自然,毫无生硬之感。

在韵律方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这也是它能够流传千古,让大家都喜欢诵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无论是从意境、情感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堪称佳作。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赋得古原草送别》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请望着萋萋芳草。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二: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赏析: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这是白居易青年时代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次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生长规律,暗喻深长的感叹。

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寥寥十个字就精练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无边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

“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

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表现出青年诗人开朗积极的情怀。

——本文摘自中华书局《小学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精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