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动物遗传学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分离定律的验证
1) 测交——杂合体与隐性纯合体交配,使杂合体 所带的基因和数量得以表现 Cc ×cc → Cc 和 cc 比例为1:1
2020/10/14
2) 自交——本株植物自花授粉 CC × CC → CC Cc × Cc → CC :Cc :cc =1:2:1 cc × cc → cc
2020/10/14
P RRYY
rryy
生殖细胞 R Y
F1
Rr Y y
ry Rr Y y
RY RY
Ry
RRYY
rY
RRYy
Ry
ry
RrYY
RRYy
rY
RrYy Rryy
RrYy
RRyy RrYy
RrYY
ry
RrYy
r rYY
Rryy
r rYy
r rYy
F2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r ryy
315 : 101 :108 : 32 9: 3 :3 : 1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姊妹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 基因发生重新组合;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中只有2条发生了交换,产生 2种重组型配子;另2条染色单体未发生了交换,产生2种亲本 型配子。
2020/10/14
交换模式图
2020/10/14
二、交换率测定及基因定位
(一)交换率的概念
❖交换率: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直接测定,只
❖猪的阴囊疝遗传——由两对基因 的
S1s1
、S2s2
决定
❖Fs21…s1…s2s…2 ×s1♀s1Ss12Ss12S(2S12/→16)F1 S1s1S2s2 → ❖s1s1 s2s2 ♀ 正常;♂ 阴囊疝 (1/32)
动物遗传学作业与习题

动物遗传学作业与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遗传 2 变异3遗传学二、思考题1 遗传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一、名词解释:1 染色质 2染色体 3染色单体 4 同源染色体 5异源染色体 6常染色质 7异染色质 8妹妹染色单体 9染色体组型 10核型 11双价体 12着丝点与着丝粒 13 联会 14端粒 15等臂染色体 16有丝分裂 17减数分裂 18核小体 19 C值与C值矛盾 20 卫星DNA 21小卫星DNA 22 微卫星DNA 23基因簇 24 基因家族 25 开放阅读框 26 基因组 27 信号肽序列 28 Chargaff当量定律二、思考题1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极其论点?2染色体的四级结构。
3 基因的一般结构特征。
4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5 DNA分子中A-T和C-G碱基对中,那一种碱基对较易打开?为什么?6 DNA的二级结构和特点。
7如何解释C值矛盾。
8 一个含有转录位点上游3.8kbDNA的基因,其mRNA的转录活性比仅含有3.1kb上游DNA的基因转录活性大50倍,这表明什么?9染色质的类型及其特点?10试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11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分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分开,分别在细胞分裂的什么时期?12 家猪细胞染色体数2n=38,分别说明下列细胞分裂时期中有关数据:⑴有丝分裂前期和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数。
⑵减数分裂前期Ⅰ、后期Ⅰ、期Ⅱ和后期Ⅱ的染色体数。
⑶减数分裂前期Ⅰ、后期Ⅰ、末期Ⅰ的染色体数。
13体细胞中有四对染色体,其中A、B、C、D来自父本,A′、B′、C′、D′来自母本,通过减数分裂能形成几种配子? 写出各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成?14 人们对基因的概念认识和发展过程。
15 mRNA, tRNA和rRNA各自的作用是什么?16 从4种不同物质分离出的核酸中各种碱基的比例(%)如下:物种 A T U G C 备注1 2 3 4 17302617183416332125333136(A+T)/(C+G)=2.1 (A+T)/(C+G)=1.0⑴每个物种的核酸是DNA还是RNA? 是单链还是双链?⑵填补物种4 中缺少的碱基百分比。
高中生物《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扩展》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扩展内容,包括多基因遗传、连锁遗传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孟德尔遗传定律分析复杂的遗传问题,并掌握遗传交叉图、遗传概率计算等分析方法。
2.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扩展》的教学,学情分析如下: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物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掌握了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基因、染色体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孟德尔遗传定律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遗传规律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遗传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此外,学生在解决遗传问题时,可能会受到先前错误概念的影响,导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受限。
3.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素养。
难点:如何将遗传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遗传学知识的应用。例如,通过分析家族遗传病史、生物多样性等案例,使学生认识到遗传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并认真对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请及时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能力。期待大家在本章节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
畜牧兽医专升本资料1

第五章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1.现代遗传学是建立在粒子遗传理论的基础上的,即(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互换定律)三大定律。
2.孟德尔实验的方法和特点(1)孟德尔选用了适宜遗传的豌豆来做他的实验。
采用人工方法分别进行相互交配。
(2)特点:①实验材料都是能真是遗传的纯种②选择有明显区别的单位形状作为观察对象③对各代性状的表现进行??记载④应用统计方法确定相同性状的植株是否总是按相同比例出现⑤构思创建理论时表现的独创性3.性状:是生物体外观结构形态及内在生理生化特征的统称单位性状:每一种能被具体区分的性状统称单位性状相对性状: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4.纯合杂交:在遗传学上指两个基因型不同的纯合体之间的交配5.显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后代所表现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后代自交既出现了显性性状又出现了隐形性状的现象6.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解释:①P表示亲代。
红花品种豌豆细胞中有两个红花基因,白花品种中有两个白花基因。
产生的配子分别含有一个R或一个r基因,而配子受精并形成F1。
其细胞中为Rr基因组合,由于R对r为显性,因此F1(Rr)表现为红花性状。
②然后再让子代F1自交,F1形成配子时Rr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且雌雄两种配子中含有R和r的配子数相同。
由于受精是随机的就形成了数量相等的4种配子组合形式。
即RR,Rr,Rr,rr. 所以红花与白花的比例在F2中为3:1验证:用白花亲本与杂合一代红花进行测交,所得子代中开红花与开白花的比例为1:1。
充分证明孟德尔遗传定律是正确的7.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位点并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复等位基因:占据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的两个以上的基因基因型:由于配子随机受精形成的基因组合基因座:基因处于染色体上的固定位置表现型:生物体的外在特征表现(基因与基因型所能表现出来的生物体的各类性状)8.杂合体: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形成的合子,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纯合体: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形成的合子,自交后不发生性状分离测交:由隐形纯合体作亲本与杂合体交配,使杂合体所带有的基因种类和数量得以表现等显性:一对等显性的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假显性:如果带有显性的基因的一段染色体缺失了,同源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得到表现9.镶嵌型性状:显性现象来自两个亲本,两个亲本的基因作用,可以在不同部位表示出非等量的显性10.共显性:如果双亲性状同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表现出来,即等位基因同时得到表现,这种显性称为共显性完全显性:子代的表现型与显性亲本的表现型完全一致不完全显性:子代的变现不同于两个亲本,而介于两亲本之间11.法国遗传学家L·Guenat用小鼠作杂交实验。
新高考生物第五单元 遗传规律及其拓展(B卷能力提升练)(考试版)

第五单元遗传规律及其拓展B卷能力提升练一、单选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德尔杂交试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选择了严格自花授粉的豌豆作为材料。
自然条件下豌豆大多数是纯合子,主要原因是()A.杂合子豌豆的繁殖能力低B.豌豆的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C.豌豆的性状大多数是隐性性状D.豌豆连续自交,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2.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最终得出遗传学的两大定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免去人工授粉的麻烦B.F1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能反映出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C.黄色圆粒(YyRr)豌豆产生Yr的卵细胞和Yr的精子的数量之比约为1:1D.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F1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3.遗传学发展史上有很多经典实验。
下列关于遗传学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需在F1花粉成熟前对其去雄并套袋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对噬菌体进行3H标记会更方便C .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不同物种间也可实现基因重组D.探究DNA的复制过程实验中,需将每代样品细菌破碎处理后提取DNA4.某二倍体植物雌雄异株,其性别由染色体上基因M、m决定,M决定雄株,m决定雌株;另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D决定高产,但基因型为Dd的雌株产量也较低。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该植物野生型的性别比例约为1:1,原因是不存在含基因M的卵细胞B.若对雄株进行单倍体育种只能获得雌株,则说明可能出现了基因型为M的单倍体加倍后即死亡的现象C.利用相关基因型均为Dd的雌雄植株杂交,子代高产植株中雄株:雌株=3:1D.基因型均为Dd的雄株与雌株产量不同,这在遗传学上属于伴性遗传5.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染色体组成为WW的个体在胚胎期死亡)。
养鸡场的工作人员发现,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之后却变成了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这种现象称为性反转,性反转的动物遗传物质不变。
遗传的基本规律复习笔记

遗传的基本规律复习笔记一、遗传的第一定律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观察并分类记录杂交第一代(F1)和杂交第二代(F2)中具有各种性状的植株或种子数,进行统计与数学归纳。
2.一对性状的遗传分析(1)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是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
(2)测交测交是指将F1杂种与隐性的亲本进行杂交,而证明F1杂种产生两种不同但数目相等配子的杂交方法,实质上是用隐性亲本来测验F1杂种基因型的一种回交。
(3)孟德尔对其实验结果提出了诠释的假设:①生物体的遗传特征是由基因决定的。
②每棵植株的每一对相对性状都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③每一个生殖细胞或配子中只含有每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
④每一对基因中,一个来自父本的雄性生殖细胞,一个来自母本的雌性生殖细胞。
在形成下一代新的植株或合子时,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
⑤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去。
(4)分离定律的内容在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在一般情况下,配子分离比是1:1,F2基因型分离比是1:2:1,F2表型分离比是3:1。
二、遗传的第二定律1.两对性状的遗传分析独立分配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F1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在一般情况下,F1配子分离比为1:1:1:1;F2基因型比为(1:2:1)2;F2表型比为(3:1)2即9:3:3:1。
2.人类筒单的孟德尔式遗传遗传学家采用分析系谱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简单的孟德尔式遗传,即系谱分析法。
3.颗粒遗传理论颗粒遗传的理论是指每一个基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在有性生殖的二倍体生物中,控制成对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形成配子时,只有成对的等位基因才会相互分离。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5单元 遗传基本定律及应用思维导图

考纲要求: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
定律(Ⅱ)
3.基因的自由组
合定律(Ⅱ)
考纲要求:
1.伴性遗传(Ⅱ)
2.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Ⅰ
3.人类遗传病的监
测和预防
4.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Ⅰ)
注:不确定类型判断:
(1)代代相传,很可能为性;隔代相传,为性。
(2)男女患病个体数量均衡,可能为染色体遗传;男女患病个体数量不均衡,可能为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为伴染色体性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为伴染
再根据子代或亲代中的隐性性状个体填
空,确定出其基因型
最后用拆分法解题即可。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扩展

连锁遗传的发现与证实
01
连锁遗传现象最早由摩尔根在果蝇研究中发现。
02
他发现果蝇的白眼基因与短翅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
上,因此它们在遗传时总是同时出现。
03
通过多次杂交实验,摩尔根证实了连锁遗传现象的存
在。
连锁遗传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连锁遗传在遗传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此外,连锁遗传还为人类遗传病的研究和治疗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基于对特定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开发出针对特定疾 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例如,某些遗传病可以通过检 测和修复基因缺陷来治疗。
药物发现和个性化医疗
对基因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并针对特定个体 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被称为个性化医疗或精 准医疗。
分子遗传学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挑战与支持
01
指种群或物种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包括基因序列、
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等。
物种形成
02 指新物种的产生过程,通常是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
择导致的。
分子进化
03
指分子水平上的进化,包括DNA、蛋白质等分子的
变化。
进化遗传学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01
物种分类
利用进化遗传学方法对物种进行 分类,以更好地理解物种间的亲 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要点一
挑战
要点二
支持
孟德尔遗传定律主要关注的是可观察的表型特征,而分子 遗传学则深入到了基因和DNA层面,揭示了基因变异和遗 传特征之间的复杂关系。孟德尔定律无法解释所有遗传现 象,例如复杂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的遗传模式往往 比简单的孟德尔遗传要复杂得多。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影 响基因的表达,这也是孟德尔定律未涉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连锁群在遗传的过程中可能会作为整体传
到下一代,而不实现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
例如人类红绿色盲,红色盲和绿色盲基因都位
于X染色体上,它们会同时传给下一代。而病人
会同时患上两种色盲。
2. 重组率(recombination frequency)
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重组率(值)= (重组型配子数)/ (重组
例:南瓜的颜色变化
W对w为显性
(白色对有色)
Y对y为显性 (黄色对绿色) W为上位显 性基因。
三、隐性上位(Recessive Epistasis) 起抑制作用的基因是隐性。
When a recessive allele at one genetic locus masks the expression of the alleles at a secong locus. The F2 generation, with a modified 9∶3∶4,is generated as follows. 例:用真实遗传的黑色家鼠和白化家鼠 杂交。
C对c为显
性(有色无
色); R对r为显 性(黑对 黄); c为上位隐 性基因。
四、叠加效应 (Duplicate Effect)
• Duplicate Effect:是指不同对基因互作时,
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F2 产生15∶1
的比例。这类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称为 重叠基因。
• 例:荠菜蒴果的遗传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第一节 分离定律
第二节 独立分配定律
第三节 孟德尔定律的扩展
第四节 连锁与互换
第五节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第一节 分离规律(The Law of Segregation)
Mendel’s Pea Cross Experiment
从1856-1871年进行了大量植物杂交试验。 其中对豌豆(严格自花授粉)差别明显的7对简单 性状进行了长达8年研究,提出遗传因子假说及 其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Mendel’s Laws)。
第四节 连锁与互换
一、遗传的第三定律
连锁现象是英国遗传学家(W. Bateson)等人于1906
年在香豌豆(Lathyrus doratus )杂交过程中发现。1911 年摩尔根用果蝇做杂交实验,发现了同类现象,提出 了连锁与互换的概念,称之为遗传学第三定律。 连锁定律(law of linkage):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多数 随所在染色体一起遗传,若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
4. 基因定位(gene mapping)
是指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F1
RrPp(胡桃冠)
↓
F2 R-PR-pp rrPrrpp
(胡桃冠) (玫瑰冠) (豆冠) (单冠)
9 : 3 : 3 : 1
二、显性上位(Dominance Epistasis) 起抑制作用的基因是显性。
F2产生12∶3∶1的比例。 When a dominant allele at one genetic locus masks the expression of the alleles at a second locus. The F2 generation, with a modified 12∶3∶1, is generated as follows.
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 产生相同数目的两种配子。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 情况下分离比都是这个比例。
第二节 独立分配定律
The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一、 双因子杂交实验及独立分配定律
为了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孟德尔
仍以豌豆为材料,选取具有两对相对性 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
①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
② 共显性Codominance
与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
③ 致死基因(lethal genes)
④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elles)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① 基因互作(interacting gene) ② 互补基因complementary gene ③ 抑制基因Inhibitor ④ 上位效应 Epistasis effect
表现度的不同等级往往形成一个从极端的表 现过渡到“无外显”的连续系列。
如:英国的一种小猎兔犬,毛皮的黑白斑块是 由显性基因决定。
表现度与外显率的区别
一、基因互作(interacting gene)
不同对的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 例: 稳定遗传的鸡冠形状RRpp(玫瑰冠) ×rrPP(豆冠) ↓
F2
基因型种类 表现型种类
第三节 孟德尔定律的扩展 (Expand Of Mendelian Ratio)
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Potential Fuction of Alleles)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Potential Fuction of non-allele)
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Some Context
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称为性
状(character/trait)。
孟德尔把植株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称为单位性状 (unit character),即:生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特性。 如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子叶颜色、豆荚形状等性状。 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 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
一、单因子杂交实验及其分析
①正交(direct cross)试验及其结果
■
②反交(reciprocal cross)试验及其结果
孟德尔后来用白花亲本作为母本、红花亲本
作为父本进行杂交试验,
即:白花(♀)×红花(♂)
通常人们将这两种杂交组合方式之一称为正
交,另一种则是反交。
反交试验结果与正交完全一致,表明:F1、F2的性状表现 不受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与哪一个亲本作母本无关。■
红花CC
C ♀ C c
白花cc
红花 Cc C CC Cc c c Cc cc
P 配子
F1
♂
基因型和表现型不一致?
• 分离定律(后人总结):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中,杂种一代在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开,分 别到不同的配子中去,形成数目相等的 两种配子,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F2代基 因型比为1:2:1,表型比为3:1。
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形成 配子时,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 发生了交换,出现了重组类型。 F1不仅产生亲本 型配子,也产生 重组型配子。 ●问题提出:重 组型的配子如何 产生的?
二、重组率的测定及其基因定位
1. 连锁群(linkage group )
(多对基因的遗传)
控制多对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载 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时,其遗传都符
合独立分配规律。
三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YYRRCC × yyrrcc YyRrCc
F2
P
F1
27:9:9:9:3:3:3:1
总结:三对(n对)基因独立遗传
F1 配子类型 可能组合数 YyRrCc 8种 (2n) 64种 (22n) 27种 (3n) 8种 (2n)
yyR-绿圆 yyRR yyRr yyrr绿皱 yyrr 1 2 1 3
1
独立分配定律 (后人总结):
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其F1个体在形成
配子时,等位基因之间彼此分开,非等位基因
之间彼此独立地在配子中组合,形成数量相等
的四种配子,雌雄配子自由组合,显性完全时,
F2代的表型比为9:3:3:1。
三、独立分配定律的普遍性
⑤ 叠加效应Duplicate Effect
外显率(penetrance)
●Penetrance
:是指某一基因型个体显示其预期表 型的比率,它是基因表达的另一变异方式。
★譬如在黑腹果蝇中,隐性的间断翅脉基因i的外显率只有
90%,也就是说90%的ii基因型个体有间断翅脉,而其余 10%的个体是野生型,但它们的遗传组成仍然都是ii。
的交换可产生少量的重组型配子。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形成配 子时始终不分开的现象。 F1自交或测交,其 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只 表现为亲本组合的类 型。完全连锁,其后 代的表现与一对基因 的遗传很近似,即自 交结果为3:1分离, 测 交结果为1:1分离。 完全连锁是罕见的。 如:雄果蝇和雌蚕的 连锁遗传
型配子+亲本型配子) ×100%
重组率越小,说明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 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细胞数越少。
3. 交换值(率)(crossing-over value)
严格地讲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
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一般是用重组率来估计交换值大小。但有时虽发 生了交换(如双交换),却没有导致重组,因此, 重组值并不完全等于交换值。
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自由组合现象)
YYRR YyRr
♀ YR Yr yR yr YR Yr
yyrr
yR yr♂
分别按一对性状进行分析: 黄色:绿色 ≈ 3:1 圆粒:皱粒 ≈ 3:1
仍然符合分离规律 F2群体出现重组型个体 ( 3:1)( 3:1)=9 :3 :3 :1
二、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T(t) 控制相
同的性状;
T对t为完 全显性; T1和T2作用 不积加。
各种基因互作所出现的被修饰的表型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