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基本定律(复习)

合集下载

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判断显、隐性
1、有一匹家系不明的雄性黑马与若干纯 种枣红马,生出20匹枣红马和17匹黑马,
你认为其中的显性性状是( B )
A、枣红色 B、黑色 C、不分显隐性 D、无法确定
基因分离规律有关几率问题
幼儿黑蒙性白痴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病,这是一 种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d)遗传病,请分析 回答: (1)如果两个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患此病的女 儿和一正常的儿子,那么这个儿子携带此隐性
5、再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6、典型实例判定法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白化病、先天性聋哑、 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多指病、并指病、 软骨发育不全症
伴X隐性遗传病: 红绿色盲、血友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伴X显性遗传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
小 结 一般常染色体、性染色体遗传的确定
父亲 PpBb
配子 PB pB Pb pb
母亲
×
ppBb
pB
pb
PpBB多指不聋 PpBb多指不聋
ppBB五指不聋 ppBb五指不聋
PpBb多指不聋 Ppbb多指、聋
ppBb五指不聋 ppbb五指、聋
子女的表现型:多指不聋:多指、聋:五指不聋:五指、聋 3 :1 : 3 : 1
多指:五指 = 1:1
A 1/9 B2/9
C5/9
D8/9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P
×
黄圆
绿皱
F1
黄圆
×
F2
黄圆 黄 皱
个体数 315 108
绿圆 101
绿皱 32
9 :3 : 3 : 1
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
粒 圆粒种子 315+101=416 形 皱粒种子 108+32=140

专题二 孟德尔遗传定律

专题二 孟德尔遗传定律

专题二遗传的基本定律专题复习
1.知识点总结
2.经典题型
1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的第二次分裂正常。

另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在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1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以上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染色体数目不正常的配子(以下简称不正常配子)。

上述两个初级减数分裂的最终结果应当是
A.两者产生的配子全部都不正常
B.前者产生一半不正常的配子,后者产生的配子都不正常
C.两者都只产生一半不正常的配子
D.前者产生的配子都不正常,后者产生一半不正常的配子
2果蝇的体细胞中含4对同源染色体,若研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在果蝇形成卵细胞时,全部含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比例是( )
A.1/2
B.1/4
C.1/8
D.1/16
3假定基因A是视网膜正常所必须的,基因B是视神经正常所必须的,现有基因型均为AaBb的双亲,他们生育视觉正常的孩子的可能性是( )
A.1/8
B.9/16
C.3/4
D.1/4
4下列人类系谱中,有关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X染色体显性遗传
D.X染色体隐性遗传。

专题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专题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孟德尔定律的要点
包括分离定律、独立分配定律等,这些定律描述了 遗传因子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的行为。
孟德尔定律的实验证据
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等,孟德尔证明了这些定律,为 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因的连锁与交换定律
1 2
连锁与交换定律简介
基因连锁与交换定律描述了染色体上基因之间的 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基因重组的过程。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同的 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表现型。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表现型可以用来推断基因型。
基因互作与性状的表现
基因互作是指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影响性状的表现。
基因互作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互补与叠加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基因互作 会导致不同的性状表现。
基因频率的变化会导致种群遗传特征的改变,进而 影响生物的进化方向。
生物进化中的基因流动
01
基因流动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基因的交流,它可以通过迁徙、 交配等途径实现。
02
基因流动有助于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促进生物的适应性 进化。
03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基因流动可以导致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进而形成新的物种。
连锁与交换定律的要点
包括基因连锁、交换率等概念,这些概念有助于 理解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过程。
3
连锁与交换定律的实验证据
通过果蝇杂交实验等,科学家证明了基因连锁与 交换定律,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基因突变的规律
基因突变简介
基因突变是遗传物质的一种不 稳定状态,它可以导致基因结 构的变化,进而影响生物体的 表型。
物种形成与遗传规律
01
物种形成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过 程,它是指一个物种经过长时 间演化逐渐形成另一个新物种 的过程。

遗传的基本规律(必复习)

遗传的基本规律(必复习)

1、哪些基因分离?
2、基因何时分离?
3、为何分离?
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4、该定律是否适用于原核生物和病毒? 不适用,因为它们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1)育种 2)医学上
1)育种
选 择 亲 本 进 行 杂 交 选 择 所 需 杂 种 后 代 选 具 有 稳 的定 品遗 种传 性 状
3.在豌豆中,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现 将A、B、C、D、E、F、G 7株豌豆进行杂交,实验 结果如下表: (1)写出A、B、D、E、F、G的基因型? (2)实验结果中,高茎纯合体株数为多少?
例:用遗传图解写出三种基因型(DD、Dd、dd) 自交或杂交情况分析 (并且写出每种情况后代基因型及比例) 自交:DDxDD DdxDd ddxdd 杂交:DDxDd DDxdd Ddxdd
A 基因型 Aa 表现型 紫 1
a
aa

a

1
F1
2、实践检验
30
: 34 =1: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 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 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 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 代。
总结:
1、名词: 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 表现型、基因型、纯合体、杂合体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现象: F1只出现显性性状 F2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 F2基因型三种,比为1﹕2﹕1,表现型两种, 比为3﹕1 解释 验证 实质
•F2发生性状分离,且比例为3:1
5、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 分别进入配子,雌雄配子各有2种(A、 a),比为1﹕1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
以下是遗传学中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遗传性状是由两个基因决定的,且一个基因会表现出优势或隐性的特征。

他总结了两个基因互相独立地遗传给下一代的规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染色体遗传规律: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配对、分离和重组,从而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它们指出了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分离和随机组合规律。

突变和遗传变异规律: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突然而非逐渐的改变,是遗传变异的一种常见形式。

突变可以是有害的、有利的或中性的,但是它们都对个体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起着重要作用。

DNA复制和基因表达规律:DNA复制是指DNA分子在细胞分裂或有性生殖中的复制过程。

基因表达是指基因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这些过程都是生物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决定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实现,是遗传学的基础。

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和表达规律。

以上是遗传学中的基本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理解生命进化和人类健康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期末复习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期末复习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高二生物(选修)期末复习(一) 遗传的基本规律(1)【课标扫描】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C )2. 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C )【知识网络】过程:P :高茎×矮茎→F 1F 2 特点:①F 1只表现显性性状。

②F 2出现现象,分离比为显:隐=3:1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 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 成对 存在的。

③F 1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只含D或d的雌配子(1:1)和只含D或d的雄配子(1:1),因此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 。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的。

实验原理:本实验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 雌、雄生殖器官 ,甲乙小桶内 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实验注意事项:①摇动两个小桶,使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 ②随机抓取 ③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 ④重复50~100次 教材P6讨论题 ①方法:让F 1与 类型相交(即 ) ②作用:测定F 1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测定F 1基因型、判断F 1在形成配子时的基 因的行为 ③结果:与预期的设想相符,证实了Ⅰ.F 1是杂合体,基因型是 。

Ⅱ.F 1产生D 和d 两种类型且比值相等的配子。

Ⅲ.F 1在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提醒:雄配子的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数目,而不是(1:1)的关系。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 遗传因子 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 遗传因子 发生分离,分离后的 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基因的分离定律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 遗传图解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内容过程:P:黄圆×绿皱→F1F2 9 :3 :3 :1特点:①F1全为黄色圆粒②F2有两种亲本类型:黄圆占、绿皱占;两种重组类型:绿圆占、黄皱占。

合格考复习习题6(遗传的基本规律)

合格考复习习题6(遗传的基本规律)

合格考复习6:遗传的基本规律()1.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豌豆的紫花和高茎 B.绵羊的长毛和细毛 C.小麦的抗锈病和易感锈病 D.猫的长毛和狗的短毛()2.隐性性状是指A.后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B.自交后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C.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D.杂种子一代中未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3.在遗传学上,把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做A.显性和隐性 B.相对性状 C.性状分离 D.遗传规律()4.关于杂合子与纯合子的正确叙述是A.两纯合子杂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B.两杂合子杂交后代都是杂合子C.杂合子自交的后代都是杂合子 D.纯合子自交的后代都是纯合子()5.将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得到的F1代与矮茎豌豆进行测交,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个体的数量比应是:A.3∶1 B.1∶3 C.2∶1 D.1∶1()6.家兔的黑毛对褐毛是显性,判断一只黑毛兔是否是纯合子,选与它交配的最好是:A.纯种黑毛兔 B.杂种黑毛兔 C.褐毛兔 D.长毛兔()7.两高果南瓜杂交,后代高果和矮果的比例为3∶1,则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GG×gg B.GG×Gg C.Gg×Gg D.gg×gg()8.一只白色公羊和一只白色母羊交配生下一只黑色小羊。

假如一胎能生3只,则3只小羊都是黑色的几率是A.0B.1/512C.1/64D.1/128()9.水稻的非糯性(W)对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

含W的花粉遇碘变蓝,含w的花粉遇碘不变蓝,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F1种子播下去,长大开花后取出一个成熟的花药中的全部花粉,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观察到花粉A.全部变蓝B.全不变蓝C.1/2变蓝D.3/4变蓝()10.若两个杂合子(涉及的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杂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这两个杂合子的基因型是:A.AaBb和AABbB.AaBb和AabbC.Aabb和aaBbD.AABb和AaBB()11.现有矮杆(基因用d表示)抗锈病(基因用T表示)小麦若干,其中纯种ddTT占1/3,让这些矮杆抗锈病小麦自交,则子代中纯种(ddTT)占子代总数的:A.1/4 B.1/3 C.1/2 D.7/12()12.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到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下列与该比例的出现直接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C.F1的 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种子) D.F1自交时各种类型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13.基因型为DdTt的个体与DDTt个体杂交,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推测子代的基因型应有A.2种 B.4种 C.6种 D.8种()14.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自交,已知三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其后代的表现型有A、2 种 B、3种 C、4种 D、8种( )15.现有高茎(T)无芒(B)小麦与矮茎无芒小麦杂交,后代中高茎无芒:高茎有芒:矮茎无芒:矮茎有芒为3:1:3: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TtBb和ttBb B.TtBb和Ttbb C.TtBB和ttBb D.TtBb和ttBB()16.豌豆黄色(Y)对绿色(y)呈显性,圆粒(R)对皱粒(r)呈显性,这两对遗传因子是自由组合的。

遗传的基本定律专题复习1

遗传的基本定律专题复习1

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定律回扣基础要点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_____传粉植物,而且是_____受粉,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若人工授粉去雄,时间应为开花___(前/后)。

(2)豌豆具有许多________的相对性状。

2.常用符号及含义P:_____ F1:_______ F2: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____1.果蝇常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1)相对性状多、易于观察;(2)培养周期短;(3)成本低;(4)容易饲养;(5)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等。

2.玉米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1)具有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2)产生的后代数量较多,结论更可靠。

(3)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

(4)雌雄异花同株,杂交、自交均可进行。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由此可见,F2性状表现及比例为________,F2的基因型有___种,其比例为DD∶Dd∶dd=________。

①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时代“基因”这一名词还未提出来,用“遗传因子”表示。

②两大定律发现的时间比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晚,所以达尔文对遗传变异的本质不清楚。

③F1配子的种类是指雌、雄配子分别有两种:D和d,D和d的比例为1∶1,而不是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

生物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如豌豆。

3高∶1矮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1.验证的方法:_______实验,选用亲本F1和__________,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_______。

2.测交的结果:子代出现_____种表现型,比例为_____。

3.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用了__________,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得出结论。

四、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发生时间1.实质:________随__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

2.时间:减数第___次分裂___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资料 遗传与变异1一 遗传的基本定律●学习目标1、理解并识记基本概念:自交、杂交、测交、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纯合体、杂合体等。

2、理解一对和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以及对遗传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3、掌握遗传定律的实质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4、学会运用遗传定律进行遗传分析和概率计算。

●知识结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过程:纯种高茎和矮茎豌豆作亲本杂交,再让F 1自交得F 2特点 ①F 1只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②F 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显:隐=3:1 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①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通常成对存在②因D对d有显性作用,故Dd显示高茎③F 1 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D和d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此过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最终产生含D和d的两种雌雄配子,比例为1:1;两种雌配子与两种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④ F 2有三种基因型DD:Dd:dd=1:2:1,两种表现型 高:矮=3:1 验证—测交:用F 1与隐性亲本杂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知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从而验证“解释”是正确的。

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应用:指导育种;预防遗传病(禁止近亲结婚)。

基因的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过程:结果:①F1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绿色是显性;圆粒对皱粒是显性。

②F2中除出现两个亲本的性状外,还出现了两个非亲本性状,即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

试验结果显示出不同对性状之间发生的自由组合。

分析:粒形 圆粒:315+108=423 皱粒:101+32=133 圆粒:皱粒 接近于3 :1 粒色 黄色:315+105=416 绿色:108+32=140 黄粒:绿粒 接近于3 :1 结论:豌豆的粒形和粒色的遗传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每一对等位基因的传递仍然遵循着基因的分离定律。

解释:①n 对相对性状由n 对基因控制,位于n 对同源染色体上②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梁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结果可以产生四种不同类型的配子。

③各种配子的成活率及相遇的机会是相等的,因此,结合的方式 有16种,其中基因型9种,表现型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亲本类型占10/16,重组类型占6/16。

④ 纯合体即YYRR 、yyRR 、YYrr 、yyrr ,各占1/16,共4/16;单杂合体(一对基因杂合,一对基因纯合)即YyRR 、YYRr 、yyRr 、Yyrr ,各占2/16,共占8/16;双杂合体(两对基因都杂合)即YyRr ,占4/16。

验证—测交:用F1与双稳性类型测交,F1基因型若为纯合子,其测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即黄色圆粒;若为杂合子(YyRr ),其测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分别是:黄圆、黄皱、绿圆、 绿皱,数量近似比值为 1:1:1:1。

这个结果证明孟德尔解释是正确的,F2结论可成立。

个体数:315 108 101 32P × 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F 1 黄色圆粒 F 2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比例 9 ︰ 3 ︰ 3 ︰ 1基 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杂合体)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这一定律叫做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应用:1、在育种上:人们有目的的使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重新组合到一起,从而培育出优良新品种。

2、在医学上: 人们可以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来分析家族中双亲基因 型情况,推断出后代基因型、表现型以及它们出现的概率,为人类遗传 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是指自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

自交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

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个体相交,用来测定F 1的基因型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 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 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纯合体: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杂合体:是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二、正确辨析几组概念间的关系 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基 因性 状显性基因显性性状等位基因 相对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相对性状分离即基因决定性状,同一种基因决定同一种性状。

如高度基因D 和d 决定豌豆茎的同一高度;同一种基因的不同形式决定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D 高,d 矮。

F 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导致F 2中相对性状的分离。

②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与相同基因如右图所示:Aa 是等位基因,A 与B 、a 与B 是非等位基因,BB 是相同基因。

应注意,对多对相对性状而言,杂合体内一定有等位基因,也可能有相同基因,如AaBB ;纯合体内一定无等位基因,所含的基因两两相同(二倍体),如AAbb.③表现型和基因型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DD 和Dd 两种基因型均表现为高茎。

基因型相同,环境条件不同,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

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三、3种基因型的结合方式四、相对性状的对数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如下表:六、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自由组合定律主要说明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平均分配到配子中去。

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的。

AaBb的生物体能产生四种数目均等的配子,这是因为带有这两对等位基因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的组合有两种可能性,并且这种组合是随机的(如图),这样就会得到:1个AaBb的生物体能产生4种配子:AB、ab、Ab、aB,比例是1∶1∶1∶1。

但1个AaBb的精原细胞只能产生2种配子:AB、ab或Ab、aB,比例是1∶1;而1个AaBb的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种配子:AB或ab或Ab或aB。

七、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基因分离定律研究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情况;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研究分别位于几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情况。

自由组合定律中的等位基因仍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八、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条件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

原核生物或非细胞结构生物不进行有性生殖,不进行减数分裂,无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只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呈现规律性变化。

九、杂合体Aa若连续自交n代,后代中杂合体的概率是(1/2)n,纯合体的概率是1-(1/2)n,显性纯合体概率1/2-(1/2)n+1,纯合体与杂合体比例(2n-1)︰1。

十、孟德尔:遗传学奠基人,揭示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豌豆适于作遗传试验材料的优点: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传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豌豆杂交试验过程:对母本的处理是先去雄,后套袋,花成熟后采集另株花粉进行人工授粉。

●典型例题【例1】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现将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进行杂交,产生的 F1代再自交产生F2代,将F2代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产生 F3代。

问F3代中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 C )A.3∶1B.5∶1C.8∶1D.9∶1[解析]F1代的基因型为Bb,F1代自交产生F2代中基因型应为1/4BB、2/4Bb、1/4bb,当除去全部黑身后,所有灰身型应为1/3BB、2/3Bb,让这些灰身果蝇自由交配时,黑身果蝇出现的概率为2/3Bb×2/3Bb×1/4=1/9,故灰身应为8/9,灰身与黑身之比为8∶1。

【例2】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病,杂合体约活到50岁就常患心肌梗塞,纯合体常于3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塞,不能生育。

一对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妻已生育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如再生一个男孩,那么这个男孩能活到50岁的概率是(D )A.1/3 B.2/3 C.1/2 D.3/4[解析]该病为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夫妻基因型均为Aa,后代中AA个体死于30岁,其余个体均可活到50岁,占3/4。

【例3】豚鼠的皮毛黑色(D)对白色(d)为显性,粗糙(R)对光滑(r)为显性,现有皮毛为黑色光滑与白色粗糙的豚鼠杂交,其后代表现型为:黑色粗糙18只、黑色光滑15只、白色粗糙16只、白色光滑1只,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Ddrr和ddRr ________。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的后代表现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关系,可知此题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分解:黑(D_)×白(dd)→黑:白=(15+18):(16+19)≈1:1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Dd和dd光(rr)×粗(R_)→粗:光=(18+16):(15+19)=1:1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rr和Rr组合:根据亲本的表现型把以上结论组合起来,即得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Ddrr和ddRr 【例4】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个体,在一次排卵时发现该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则在形成该卵细胞时随之产生的三个极体的基因型为( B )(A)AB、ab、ab (B)Ab、aB、aB (C)AB、aB、ab (D)ab、AB、AB[解析]在生物个体生成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

第一分裂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一部分基因进入初级卵母细胞分裂而成的次级卵母细胞,而其余的基因进入初级卵母细胞分裂而成的第一极体。

接着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成基因型相同的卵细胞和一个极体;同时第一极体也分裂成与其基因型相同的两个第二极体。

所以卵细胞形成时的减数分裂生成一个卵细胞、一个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的极体以及两个基因型相同的极体。

【例5】基因型为AaBb的一对夫妇(a、b分别代表两种致病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他(她)们一个健康的儿子和携带甲乙两种致病基因的正常女子结婚,问:(1)该对夫妇健康儿子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占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