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武松打虎_语文S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9 武松打虎|语文S版 (1)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9 武松打虎|语文S版 (1)

29 《武松打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2、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达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达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课《武松打虎》师板书课题,再齐读课题。

(2) 上节课我们已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3) 师板书: 老虎武松二、学习上冈部分1、精读第一部分(1-3自然段),布置自学问题:(1)、在书上找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

(2)、课件出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生读,老师指导读,应该读出坚定的语气),再全班齐读。

师问:从读中你读出了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害怕,但也好面子)这个时候他可能还存在侥幸心理,他心想山上也有可能不会真的有老虎.不可能这么巧吧.(学生补充)(3)、武松明明害怕,却仍然不肯回去,还对自己说“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不听劝告,很倔强)(4)、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师问:武松这样说是自我安慰,他其实心里也害怕。

师:通过读第一部分,我们知道武松在上山过程中,心里有两个念头一直在打架?(生答:上山、下山)。

如果用一个词来说的话,武松的心里一直矛盾、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纠结……师过渡语:武松带着这种矛盾、纠结的心情最终还是留在了上山,最终还是和老虎进行了生死决斗,请看大屏幕:这个自然段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三、直入重点,精读第二部分1、屏幕呈现:(第5自然段)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指名读)师:这是武松遇到老虎的第一次交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 武松打虎|语文S版 (4)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 武松打虎|语文S版 (4)
1
( 五 ) 年级 ( 一 ) 期 ( 语文 ) 学科
备课 主题
参加 人员
29《武松打虎》
中心 发言人 备课时间
备课地点 五 年 级 办 公室
中心发言人教学案例
备课组意见
一、 教学 目标
(分析) 二、 学习 目标
(分析)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武松的英雄形 象。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
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 朗读,读出老虎的凶 猛和武松的机敏淡 定。
边。
师:读得不错,读出了老虎的凶猛,也读出了武松的敏捷,语调 还有上升空间,早读复习时咱们再练习,读得更好。
师:哪些动词把老虎写得很有气势?这样写又有何作用? 生:“跳”“扑”“撺”“掀”“吼”“剪”写出了老虎的气势。
打死老虎,)
板书:赤手空拳、武艺高强,
表现了武松怎么的英雄品质?(板书:机敏勇敢、临危不惧)
这样的英雄怎能不家喻户晓、不让我们敬佩呢?
最后总结,学习作者
而武松这样一个成功的英雄人物,是由施耐庵精心塑造的, 的写法。
他运用环境、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让武松这个人物性
格丰满,他写出了惊心动魄的打虎场面,却又写得从容不迫,井
在准备上交典型教案和课件时,再进行调整。如果下次再上,应
该再结合大家提出的建议,再进行修改,把课上得越来越好。
1.我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武松的英雄形象。 2.我能用自己的话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同意 同意
三、 教学 重点 难点 (分析)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武松的英雄形 象。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武松打虎∣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武松打虎∣语文S版

《武松打虎》教学设计《武松打虎》是根据我国著名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

课文记叙的是一百零八位好汉中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经过,表现了武松浑身是胆,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特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新词,并利用快速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晌午”、“怠慢”、“半歇”等词的意思。

2、培养学生把长文读短,把繁文读简的阅读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以朗读来了解武松打虎经过。

【教学难点】课件,生字版。

一、新课导入:1、由《水浒传》人物知道少导入本课。

2、我国古代有四大名著,《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它请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

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据说有一百零八位,武松就是其中的一位。

谈到武松大家想到什么事?对了,是打猛虎。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武松打虎》二、作品以及背景介绍:1、作品简介:《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古典长篇白话小说,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2、背景介绍: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回目是“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松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人争执,把人打昏,以为打死了人,于是逃到柴进柴大官人家避难,不想染上疟疾,在柴进家住了一年有余。

宋江因与梁山有关系被阎婆惜抓住把柄而怒杀阎婆惜,也投奔柴进而来,在柴进家里武松拜宋江为义兄,武松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两人依依惜别。

文章节选的就是武松回家的路上经过景阳冈只身打死猛虎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读课文要求:(1)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9武松打虎|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9武松打虎|语文S版

《武松打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抓住武松和老虎搏斗的动作把过程用自己的话讲清楚,尝试表现当时紧张激烈的气氛。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复述课文,抓住武松和老虎搏斗的动作把过程讲清楚。

教学难点通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了解武松沉着、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国古代有四大名著,《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它请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

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据说有一百零八位,武松就是其中的一位。

谈到武松大家想到什么事?对了,是打猛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武松打虎》。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课文。

2、阅读检测,梳理故事情节:(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2)、武松喝酒十八碗,店家阻拦不听劝,读完榜文知有虎,借酒壮胆上岗来。

山摇地动猛虎现,扑、跳、掀、剪人胆寒,武松岂是寻常辈,身手矫健巧躲闪。

棒劈拳打把头按,猛虎呜呼赴黄泉。

下山适逢两猎户,通报消息人称赞。

三、研读重点武松打虎的情节。

1、默读第二段,用“~~”划出描写老虎的语句,用“——”划出描写武松的语句。

2、想想武松打虎主要分成哪两个部分?(攻击和防卫)四、边读边回答下列问题。

1、交流描写老虎的句子,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1)“扑、掀、剪” 写出了老虎的凶猛,课文运用反衬的方法,写虎是为了些人突出武松的英勇。

(2)指导学生在理解“掀”、“剪”的基础上做做动作,有感情地读出老虎凶猛的气势。

2、老虎是凶猛的,可武松更是技高一筹,他是怎样对付老虎进攻的?(1)“跳闪躲” 这些动词的位置能不能交换,为什么?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武松什么特点?(动作敏捷、机智)(2)根据内容讲一讲、演一演。

(同桌合作准备、指名交流、点评)过渡:机智的武松等老虎招数用尽,开始全面反攻,他又是如何打老虎的?五、重点探究“攻击”部分1 、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说说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2 、“揪——按——踢——再按——打”等写得细致生动。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9 武松打虎|语文S版 (1)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9 武松打虎|语文S版 (1)

武松打虎【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

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仗限”、“端的”、“寻思”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能抓住武松和老虎搏斗的动作把过程讲清楚,尝试表现当时紧张激烈的气氛。

4.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重点难点】1.通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了解武松沉着、机智、勇敢的性格。

2.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里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歌曲,揭示课题1.(点击鼠标播放《好汉歌》)问:这首歌同学们熟悉吗?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关于《水浒传》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自由回答。

)2.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水泊梁山好汉们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好像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一百零八将中武松是赫赫有名的一个,而奠定他一生英名的离不开他在景阳冈的经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武松打虎》,去认识武松,了解武松。

(板:武松打虎)二、学习生字新词1.读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强调不要把“杖”“耻”读成平舌音,把“纳(nà)”读成“là”。

指导学生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写字形,如“堂”加“月”为“膛”,“职”的右部分改为“止”即“耻”,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识记、书写其他的生字。

2.指导学生用标画停顿的方法读通句子。

例:为这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近来/伤害人命,现今/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打捕未获。

3.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根据语境推想、动作演示等多种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

下列字、词需要指导理解:知悉、印信、榜文、须吃他耻笑中的“须”和“吃”、存想中的“存”、扑、掀、剪、端的、兀自、把棒橛又打了一回中的“把”。

另外,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要灵活地加以指导。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 武松打虎|语文S版 (5)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 武松打虎|语文S版 (5)

《武松打虎》教学设计方案(一)概述1、本文是语文S版五年级第九册第六单元《名著之旅》的一篇精读课文。

2、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3、《武松打虎》节选自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第23回,文章记叙了武松乘着酒性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不羁、智勇双全的独特的英雄个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课文中有关的词语, 并能把握这些词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积极愉快地投入朗读感悟中, 体会武松的智勇双全。

③体会小说的艺术形象,感受古典小说作品的语言魅力。

2. 过程与方法①借助多媒体演示, 直观地感受到武松智勇双全的性格。

②围绕武松打虎的过程, 借助有感情地朗读, 借助于表演来体会武松的智勇双全。

③在学习中, 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挑选学习方法, 从而继续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感情朗读和积累课文语言, 初步了解武松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以及赤手空拳打虎的过程, 感知其智勇双全的性格。

②积极愉快地投入以朗读感悟、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从课内的学习到课外延伸,并在这一过程中了解《水浒传》108 位好汉的英雄故事。

4、教学重点、难点:①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武松的鲜明个性。

②深入文本,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段特征]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斗南中心小学五年(2)班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0—12岁。

这个学段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步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能够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

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

[学生特点]教学的这个班级是个典型的农村小学班,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虽对新鲜有趣的故事本身有浓厚的兴趣,但奈何阅读量不多,知识面不广,特别是带有文言色彩的古典小说更是很少接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

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9 武松打虎

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9 武松打虎

29武松打虎1.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语言的魅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掌握“耻笑、脊梁、寻思”等词语。

3.阅读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部分,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打虎的经过。

阅读《水浒传》。

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这是一部不朽的鸿篇巨著,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汉,武松就是其中一位。

《武松打虎》选自《水浒传》中的第二十三回。

让我们跟随作者,穿越时空,来到景阳冈,目睹英雄打虎的全过程。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1.指名读课文,提出要求:注意字音是否读正确;注意读通顺。

2.纠正读音,重点提示。

冈:读gāng,不要读成gǎng。

榜:读bǎng,是后鼻音。

耻:是翘舌音,不要读成cǐ。

脊:读jǐ,不要读成jí。

拳:是前鼻音。

酥:是平舌音,不要读成shū。

3.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道、印信、榜文、端的、吃、存、绾、直、却待、纳定、兀自、把棒撅了又打了一回,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填空:醉酒(上冈)——赤手(打虎)通过以上的填写,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了武松上冈,看到印信榜文,才知道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第二部分(4~6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第二课时一、回顾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二、细读第二部分,深入体会人物性格1.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什么?(武松打虎经过是文章的重点。

)2.自由读4~6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第四自然段:猛虎出现第五自然段:猛虎进攻,武松躲闪第六自然段:武松打死猛虎3.这一部分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重点体会:(1)【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9 武松打虎|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9 武松打虎|语文S版

武松打虎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时的精彩场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虎的凶猛和武松的英勇、机智。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武松打虎的经过,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字词及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师:这就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从这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说得真好!请大家欣赏一个小视频,认真欣赏之后谈感受.谁愿意说一下你的感受?()老师与你们的感受一样,刚才的精彩视频就是本篇课文的重点(武松打虎的经过)课件1(教学目标)二、学习新课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打开书自由读4到6自然段,思考1.想一想武松打虎分为几部分写的?(课件2)2.第二部分的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你能给它们拟一个小标题吗?师:自由回答.师:文中是怎样描写老虎出场的?原文师:据史料记载,这只吊睛白额大虫,白脑门,白眼圈,吊眼梢,眼赛金灯,嘴赛火盆,大牙好似尖刀,雪白瓦亮,你们看,(出示课件3)此时此刻,它正冲着武松发威呢。

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2 、学习“防”的部分:(第5自然段)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老虎的凶猛呢?武松又是怎样对付老虎进攻的?。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用“~~”划出描写老虎凶猛的语句,用“——”划出描写武松对付老虎进攻的语句。

并分别用“.”“ ”划出描写老虎和武松动词。

白板出示问题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老虎的凶猛呢?(出示课件4)师:我听出了“一扑”重读了,还有哪些词需要重读?你们听出来了吗?师板书: 扑师:对,“一扑” “按一按”、“撺将”这些词是描写老虎动作的。

标“.”这句话还应怎样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武松打虎的精彩描写,想象武松打虎时的精彩场面。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重点难点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武松的敬佩之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1武松打虎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

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

2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❶榜文。

武松住了脚读时,上面写道: 阳谷县示:为这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近来伤害人命,现今杖(zhànɡ)限各乡里正❷并猎户人等,打捕未获。

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于巳(sì)、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

3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白日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不便。

各宜知悉。

[①这个告示告诉了行人哪些信息?]4段导读:写榜文的内容,说明山上真的有老虎。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

[②“端的”二字说明了什么?]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chǐ)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1☜2❶印信:本文指官府的印章。

❷里正:古代二十五户为一里,负责管理的人称为里正。

3①景阳冈上有虎;巳、午、未时可通过;要结伴而行。

4②说明武松原来以为没有老虎。

[③从本句分析一下武松的心理状态。

]5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④“只顾上去”说明了什么?]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❸背在脊梁(jǐ liɑnɡ)上,将梢棒绾(wǎn)❹在肋(lèi)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

6[句导读:对武松上冈时的身姿步履的描写,表现了这位打虎英雄的精神面貌。

]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⑤写日色已晚有什么作用?]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

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7[句导读:心理活动描写,突出了武松不同凡俗的英雄胆识。

]段导读:本段写武松知道有虎后,在景阳冈上的心理活动。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武松上冈,看到印信榜文,才知道冈上真的有虎,但还是决定继续上冈。

武松走了一阵,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tǎn)开,踉(liànɡ)踉跄(qiànɡ)跄,直奔乱树林来。

[句导读:这是对醉酒的武松的动作描写,为下文徒手打虎作了铺垫,更表现出武松勇敢机智、无所畏惧的性格特点。

]见一块光挞(tà)8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❺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

[⑥“发起一阵狂风来”说明了什么?]9那一阵风过处,只5③重点句解析:知道景阳冈上有虎,心里也有一点儿怕,但出于自尊心和面子,他不愿下冈。

④说明了武松具有勇猛、大无畏的精神。

❸毡笠儿:用毡做的帽子。

❹绾:系。

6⑤说明已经快天黑了,渲染了恐怖的气氛。

78❺却待:正准备。

9⑥说明老虎到来时的迅疾与威猛。

❻吊睛白额大虫:本文指眼睛上翘,额头为白色的老虎。

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❻来。

[句导读:先写风,再写声,既渲染了老虎的凶猛,也使武松有了警觉和准备。

]段导读:写猛虎出现。

10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cuān)将下来。

11[⑦“从半空里撺将下来”说明了什么?]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⑧“说时迟,那时快”和“扑”字分别说明了什么?]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kuà)一掀,掀将起来。

[⑨“把腰胯一掀”写出了老虎怎样的特点?]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pīlì),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⑩“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老虎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2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句导读:总结了大虫拿人的特点,再次说明武松是有勇有谋的。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13[武松的“三闪”对制服老虎有什么好处?]段导读:本段写了猛虎的三招进攻和武松的防守,表现了武松的机智、勇敢。

10⑦说明老虎超人的气势。

11⑧重点句解析:“说时迟,那时快”写出了武松动作的敏捷、迅速。

“扑”字写出了老虎的凶猛。

“闪在大虫背后”说明武松并非只有速度,他还是讲求策略的,因为这样的位置对武松最为有利。

这句话突出了武松勇敢、机智、灵敏、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⑨写出了老虎的灵活。

12⑩从虎的气势、声威上来写老虎;这样写反衬出武松勇敢无畏的精神。

13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

14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❼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从半空劈将下来”说明了什么?]15只听得一声响,簌(sù)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

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句导读:“梢棒折做两截”给武松打虎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表明武松此时的处境极其危险。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咆哮”二字写出了老虎怎样的状态?]16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只”“却”二字说明了什么?]17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18胳(ɡēdɑ)❽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19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试分析这几句话是如何用动词来刻画武松的形象的。

]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bènɡ)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wù)自气喘。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jué),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

[这句话体现了武松怎样的性格?]那大虫气都没了。

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14❼抡,这里读lūn。

15说明武松打虎时用的力量很大。

16写出猛虎发怒的样子。

17说明了武松的本领高强。

18❽胳月荅:这里指一下,一把的意思。

19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武松打虎时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难句解析:“又打了一回”说明武松也有仔细、认真的一面,他不仅在打虎时表现出了自身的英勇、机智、顽强,而且在老虎不动之后,又继续打了一通,展现了他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

死大虫下冈子去。

”20就血泊❾里双手来提时,哪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sū)软了,动弹不得。

段导读:具体描写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❾血(xuè)泊(pō):指大摊的血。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多媒体课件。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的录音带。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点击鼠标播放《好汉歌》)问:这首歌同学们熟悉吗?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关于《水浒传》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回答。

)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武松打虎。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由读课文,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比较组词。

(2)注意读音。

脊.(jǐ)梁迸.(bèng)出(3)注意字形。

脊:上半部书写时:先两边再中间,即:点、提、撇、点、撇、捺梁: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下半部分是“木”,不是“米”,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

迸:半包围结构,部首是“辶”,不是“讠”。

(4)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败落:衰落;破落。

知悉:了解;晓得。

榜文:指文告。

脊梁:脊背。

袒开:坦露;解开。

踉跄:走路不稳。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挣扎:用力支撑或摆脱。

咆哮:(猛兽)怒吼。

奈何:意思和“怎么办”相似,表示没有办法。

导思:思考;琢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交流汇报。

(课文记叙了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了武松上冈,看到印信榜文,才知道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通过分析武松的言行,体会他英勇无畏、机智勇敢、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武松的崇敬之情。

多媒体课件。

一快速读课文,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深入学习第二部分1.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什么。

(武松打虎经过是课文的重点。

)2.自由读第4~6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1)大风过后,跳出大虫。

(猛虎出现。

)(2)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闪、一闪、又一闪。

(猛虎进攻和武松防守。

)(3)老虎翻过身来,武松打断梢棒;老虎咆哮起来,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武松用半截梢棒又打了一回,打死了猛虎。

(打死猛虎。

)3.这一部分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课件,重点体会:(1)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撺、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

“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

本段抓住了老虎和武松的动作,具体地写出了打虎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