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十七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十七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No 年月日
辽宁省大连市四十四中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七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17五四爱国运动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Nhomakorabea过程与方法
结合所 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感受民族精神的觉醒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难点
二、新授:
1、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
课堂设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什么是五九 国耻?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
课堂设问:日本对中国历来就有野心,这表现在什么地方 ?
情境营造:用大屏幕打出五四运动的油画。营造历史教学氛围。
设计问题: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他对中国的命运和前途产生了什 么影响?这就是我们在本节课要学习的问题
教学方法
时间
分配
课堂设问:巴黎和会是怎样的会议?
中国人民为什么会对他有期许?
结果怎样?
课堂设问: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上一问题的回答情况,结合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中国的态度
2、五四运动的过程
课堂设问: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中心在哪里?
参加五四运动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五四运动取得了什么直接结果?
提示: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加紧侵略中国,提出了旨在 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学生回顾历史知识。
教师提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逼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又趁八国联军侵华之际,加紧侵略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

五四运动教案

五四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科教材高一(上)第五章第二节《五四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五四运动的原因、运动的经过、影响。

分析归纳“五四精神”。

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2)通过列表分析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革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2.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对比法:通过列表对比,结合史实使学生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导入与亮标(2分钟):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教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20世纪初,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五四运动。

”亮标:一.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重点)二.五四运动的经过三.五四运动的意义(难点)同时点出重难点:重点是五四运动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难点是五四运动的标志性意义。

一、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14分钟)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9分钟)学生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并探讨 “如果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不是五四运动就不会发生?”学生回答。

各小组相互补充。

教师精讲(5分钟)五四运动的发生有其必然性的,是当时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阶级、思想各方面大变动的产物。

必修一《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必修一《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信息,积极
设置,能提高学
(1)哪个口号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
思考回答
生的综合分析归
质?
纳能力。
(2)哪个口号体现五四运动爆发的
学生结合
直接原因?
所学知识,回答冋题
培养提炼信息归纳概括能力
3、五四运动第二阶段的基本史实?两个阶段有哪些不同?
(采取提问的方法)
结合有效
结合地方史,拉
不同:上海的三罢斗争
信息,积极
回答冋题

主要讲授山东问题的由来(展示图片)
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巴黎和会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作答
针对新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思考作答
增强学生的爱国
3、中国外交的失败,你的认识?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举例说明
意识和自豪感。

过渡:
学生紧跟
过渡自然、引出下一个重点
引发学生的兴
佛又把我们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本节课我们将分四个环节来阐
学生了解
趣,渲染气氛。
释五四运动。
本课内容
导入课题
五四爱国运动
带着问题通过影
播放影视资料
像资料,来总结

C讲授新课
结合教材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一、寻源五四
1中日辩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最后总结的方法。
近学生与历史的
思考回答
距离。
不同: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通过这一目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中
(三)感悟五四
国人民忧国忧民、不屈不挠、
乐于奉献、敢于
1、五四运动新在哪里?
斗争的爱国主义

2024五四运动说课稿范文

2024五四运动说课稿范文

2024五四运动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五四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并了解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历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爱国主义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学科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学习五四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民族精神的培养。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难点是: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学科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在历史学科中,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问题导入法,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探究历史事件;学法是讨论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表、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展示五四运动的标志性图片和影像资料,我将提出如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 五四运动是什么?你们对五四运动有什么了解?2.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爆发五四运动?3. 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是什么?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发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高中历史《五四爱国运动(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五四爱国运动(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学科课堂学案编号:16第16 课五四爱国运动【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记住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相关史实,提高阅读史料、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原有认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视频、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得出问题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感悟爱国主义等五四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其五四精神,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自主学习】一、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1)一战期间,欧洲列强,趁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 年1 月,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了密约,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

(2)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背景:(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2)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壮大。

(3)思想基础: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进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

3.导火线: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操纵国及目的:五个强国操纵和会,重新。

(2)中国的希望:。

(3)结果:欧美列强却做出的决定。

(4)影响:巴黎和会打破了的幻想。

二、运动概况:三、意义(五四精神):(一)五四精神1爱国主义精神2民主与科学精神3追求、勇于的精神4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历史意义:1、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

体现出强烈的和。

2、是一场广泛传播和的新文化运动,体现民主和科学精神。

3、是一场伟大的4、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的转折点。

【重难解读】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从对比中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新”在: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指导思想。

所以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达标练习】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A 日本割占中国青岛B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C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正当要求遭到无理拒绝D 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签定“二十一条”2、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主要目的是A.将东三省和内蒙古变为殖民地B.把中国变成独占的殖民地C.独占中国沿海的港湾和岛屿D.支持袁世凯做皇帝3、“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十月革命的影响C.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觉悟D.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加深4、“试观此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

五四运动的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五四运动的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配乐朗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教师姓名
徐超宇
单位名称
桂林市第十九中学
填写时间
2020.7.20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高中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五四运动的意义
难点名称
五四运动的意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五四运动》精品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五四运动》精品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五四运动》精品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五四运动》精品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二十一条”的严重影响;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内涵;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学习五四运动历史背景的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把握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探索历史真实面目的方法。

(2)学生在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依据历史材料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在学习五四运动的背景中,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国情,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逐步形成对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学习,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代青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弘扬的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映电影《我的1919》中中国外交团代表驳斥日本代表的片段欣赏。

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是什么会议的场景,涉及到了中国的什么问题,师:影片中的这个人是谁,【教学过程】一、五四探源情境设计1:在那一代青年人周围,是令人感到窒息、令人满怀悲愤的黑暗环境。

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对有志气的爱国青年说来,剩下的只能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拼搏。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材料展示:图片:瓜分狂潮、漫画《蝎子政策》、《军阀战争》问题探究:五四前国内和国际形势处于怎样“窒息而悲愤”的环境,(引导学生透过历史材料,挖掘历史信息,学会用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原因) 师生总结: 国际风云:列强: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国内忧患:军阀统治,政治黑暗;情境设计2: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参加协约国一方,……英、美、法等国许诺:战争胜利后,在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待,取消中德条约及战前中国给予法国的一切特权。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五四运动》精品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五四运动》精品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五四运动》精品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五四运动》精品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二十一条”的严重影响;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内涵;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学习五四运动历史背景的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把握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探索历史真实面目的方法。

(2)学生在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依据历史材料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在学习五四运动的背景中,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国情,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逐步形成对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学习,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代青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弘扬的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映电影《我的1919》中中国外交团代表驳斥日本代表的片段欣赏。

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是什么会议的场景,涉及到了中国的什么问题,师:影片中的这个人是谁,【教学过程】一、五四探源情境设计1:在那一代青年人周围,是令人感到窒息、令人满怀悲愤的黑暗环境。

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对有志气的爱国青年说来,剩下的只能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拼搏。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材料展示:图片:瓜分狂潮、漫画《蝎子政策》、《军阀战争》问题探究:五四前国内和国际形势处于怎样“窒息而悲愤”的环境,(引导学生透过历史材料,挖掘历史信息,学会用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原因) 师生总结: 国际风云:列强: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国内忧患:军阀统治,政治黑暗;情境设计2: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参加协约国一方,……英、美、法等国许诺:战争胜利后,在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待,取消中德条约及战前中国给予法国的一切特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姓名 学科
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徐超宇 历史
桂林市第十九中学 单位名称
年级/册
高中
填写时间 教材版本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
2020.7.20 人教版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 1,在第二次 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 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 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 (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小结 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Hale Waihona Puke 教师姓名 学科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 语文
单位名称 年级/册
×× 五年级(上)
第七单元 21《长相思》
填写时间 教材版本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年×月×日 人教版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
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
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 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 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 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填写示例 难点教学方法 1. 通过 XX 直观演示算理 XX
2. 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 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1919 年 5 月 4 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 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
全班配乐朗读。
劣。 ② 借助注释理解“聒碎”, 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 思念。 ③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 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 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 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 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 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 思。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 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 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 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理解诗句。 (1)从哪一句词中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 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 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 (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 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 2 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 “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在纳兰性德这首《长 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 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难怪他会思念。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 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 《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 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