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自考劳动法笔记

合集下载

04《劳动法》自考复习笔记--04

04《劳动法》自考复习笔记--04

自考《劳动法》复习笔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规定,在一昼夜之内或一周之内由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休息和休假:指劳动者在任职期间,根据国家规定,不从事劳动和工作而自行支配的休息时间和法定假日。

工作日:也称劳动日,是指法定的以日为计算单位的工作时间。

标准工作日:指在一般情况下法律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

缩短工作日:指少于标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

延长工作日:是指超过标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

不定时工作日:是指每日无固定的工作时间。

公休假日:是职工工作满一个工作周以后的休息时间,一般情况下安排在每个星期日。

法定假日:事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

探亲假:是指职工工作地点与父母或配偶居住他不属同一城市而分居两地时,每年所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休假。

年休假:是指职工每年享有保留职务和工资的一定期限连续休息的假期。

加班:是指单位行政经过法定批准手续,要求职工在法定假日或公休假日从事工作的时间加点:是指单位行政经过法定批准手续,要求职工在正常工作日之外延长工作的时间。

劳动安全卫生:又称劳动保护。

它是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的法律保障安全技术规程: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指定的各种法律规范。

劳动卫生规程: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职工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健康,防止、消除职业病和各种职业危害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

职业病: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由于有危害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长期影响所造成的人体器官的疾病。

职业培训:(也称职业技术培训)是指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就业前职业培训:是指对新成长起来的、尚未进入职业领域的求职者所进行的初始培训,目的在于帮助其掌握某种基本职业技能、准备进入劳动市场的必要条件。

学徒培训:是由用工单位招收学徒工,在师傅的直接教导下,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学习并掌握生产技艺或业务技巧从而成为新技术工或专业人员的一种培训方式。

自考“劳动法”笔记名词解释笔精华记

自考“劳动法”笔记名词解释笔精华记

自考“劳动法”笔记名词解释笔精华记1)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这种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劳动关系。

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

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的基本准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体现在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

确立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

5)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6)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7)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具有特定性。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8)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或能力。

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9)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

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0)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人力资源自考劳动法笔记

人力资源自考劳动法笔记

人力资源自考劳动法笔记人力资源自考劳动法笔记劳动法是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和社会公正与稳定的重要法律体系之一。

对于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工作的人士来说,理解劳动法规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在学习人力资源自考劳动法课程时所做的笔记,以便帮助其他人力资源从业者掌握劳动法规,从而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一、基本概念1.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2.劳动合同:指双方约定劳动条件,建立劳动关系的书面合同。

3.用人单位:指成立依法注册登记并经营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

4.劳动者:指在用人单位从事劳动的人员,包括职工和其他劳动者。

5.工资:指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支付的报酬。

二、用工合同的签订与变更1.合同的建立:用工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由双方签字或盖章确认。

用工合同应当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与地点、工资及其支付期限、社会保险等内容。

2.合同的变更:变更用工合同应当经劳动者同意,并应当在变更前告知劳动者;使用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备案并通知工会或者职工代表。

三、用工合同的解除1.合同的解除:用工合同解除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并由双方签字或盖章确认。

在协商解除用工合同时应当考虑到劳动者的个人意愿和实际需要,采取协商的方式解除。

2.解除用工合同需要符合下列规定:(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2)因劳动者自身原因不能胜任工作,经过教育和调整,仍无法胜任工作的;(3)因本人身体条件或者职业病不能从事原工作,经过劳动能力鉴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又没有其他工作可安排的;(4)因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进行裁减人员的;(5)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

3.解除用工合同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补偿标准为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的连续工作年限,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四、劳动保护1.工作时间: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天,不超过44小时每周,超过应当支付加班费。

自考劳动法笔记

自考劳动法笔记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广义上的劳动法,包括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制度以及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劳动基本法以及与其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执法行政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的狭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的法律。

劳动法上劳动须具备备下列条件:(1)为法律的义务之履行(2)基于契约关系(3)为有偿的(4)为职业的(5)为在于从属关系。

劳动法的渊源:劳动法的渊源是指劳动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

我国劳动法渊源按其效力层次与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宪法,是我国劳动立法的基础和最高法律依据(2)法律,《社会保险法》(3)行政法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工伤保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4)部门规章《最低工资规定》(5)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6)国际劳工公约(7)规范性劳动法律法规,解释(8)其他劳动法的功能:(1)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2)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3)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4)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个体工商户的家庭成员之间,基于共同劳动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等等都不是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均不受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2)劳动关系必须产生与劳动过程之中(3劳动关系间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5)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给付为主要内容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组织的劳动关系(2)国家机关与工勤人员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3)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4)社会团体的劳动关系五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以及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等性质的劳动关系,仍不属于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自学考试劳动法复习笔记

自学考试劳动法复习笔记

自学考试劳动法复习笔记自学考试是一种比较适合在工作和学习之间平衡的考试方式。

对于想要在职场取得更高的成就的人来说,自学考试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而劳动法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法律课程,也是自学考试中必须要准备的课程之一。

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自学考试劳动法这门课程,下面总结了劳动法复习笔记,供大家参考。

一、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和规范劳动关系而设立的法律。

而劳动关系则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劳动而产生的相互关系。

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拥有权利和义务,劳动者同样也有权利和义务。

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法律概念需要掌握: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休息和假期等。

二、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一种合同。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需要明确劳动报酬、工作岗位、工作时间、休息和假期等基本内容。

劳动合同还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年龄限制、工作环境、保险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性质等情况制定不同的劳动合同。

三、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一旦劳动合同生效后,如果需要对劳动合同进行变更,双方应协商一致后签订补充协议。

补充协议应与原劳动合同一起构成完整的劳动合同。

而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协议,也可以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解除。

此外,劳动合同解除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在指定期限内向劳动者发放相应的经济补偿。

四、劳动合同争议的解决方法在劳动关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纠纷和争议,而这些问题不能进行调解,就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在解决劳动争议的过程中,双方可以选择通过法院或仲裁机构来进行解决。

此外,还可以选择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来协助解决相关问题。

五、劳动保护的措施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劳动保护措施。

其中包括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和假期的规定,对劳动场所的卫生、环境和安全进行规定,以及对妇女、未成年人等特定群体的保护。

同时,还需要对用人单位实施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赔偿。

劳动法重点 法律自考本科

劳动法重点  法律自考本科

自学考试《劳动法》复习笔记第一部分1劳动法:狭义的理解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的理解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⑴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

⑵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①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②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③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某些关系;④工会组织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⑤有关国家机关对执行劳动法进行监督检查而发生的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征为:①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②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用单位;③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人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

3 我国劳动法的作用表现在:①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②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4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①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②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③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④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⑤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⑥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⑦劳动者有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5 为什么说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①劳动法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②劳动法具有独特的基本原则,即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劳动法笔记(自己整理)

劳动法笔记(自己整理)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狭义的理解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的理解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劳动法的解释的共同点:(1)、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是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部门。

(2)劳动法与工厂立法有密切关系,是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形成。

(3)劳动法还要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现代劳动法的起源:1802 《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一部工厂立法。

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⑴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要素:A主体:a 劳动者:是指依照劳动法律好劳动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获取相应报酬的自然人。

劳动者的资格条件:①年龄:16-18 不能从事有毒有害的工种16 最低劳动年龄 (童工<16 未成年工:16-18 未成年人:<18)②劳动能力:与特定工种相符合的能力条件。

③要有基本的行为能力(实习生不是劳动者)b 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人资格,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单位。

①企业②事业单位③国家机关④社会团体⑤个体经济组织B 客体:劳动行为⑵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①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②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③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某些关系④工会组织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⑤有关国家机关对执行劳动法进行监督检查而发生的关系。

(3)劳动关系的特征为:①客体: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②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必须是自然人),另一方是的用人单位(必须有用人资格);③从属性特征: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人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

自考“劳动法”笔记(1)

自考“劳动法”笔记(1)

1、劳动法在⼴义上,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中华⼈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4.7.5通过,⾃1995.1.1⽇起施⾏。

2、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包括:⑴管理劳动⼒⽅⾯的关系;⑵社会保险⽅⾯的关系;⑶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的某些关系;⑷⼯会组织与单位⾏政之间的关系;⑸有关国家机关对执⾏劳动法进⾏监督检查⽽发⽣的关系。

3、劳动法对⼈的适⽤范围,是基于订⽴劳动合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的⽤⼈单位和劳动者。

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

4、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⑴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⑵劳动者有享受\职业技术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⑶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⑷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保护的权利的原则;⑸劳动者有\组织⼯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⑹在劳动⽅⾯\男⼥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⑺ \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5、我国劳动法的作⽤:⑴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⑵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产⼒的发展;⑶建⽴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6、劳动法的体系是劳动法律规范的逻辑排列,劳动法学的体系则是以劳动法为基础⽽进⾏科学分析和理论概括地排列,其内容不局限于劳动法。

7、我国职业培训制度包括⼆⼤类:⼀类是就业前的职业培训,它⼜可以分为初次就业前的培训和再就业(转业)前的培训两种;另⼀类是在职职业培训。

8、资本主义⽣产⽅式赖以存在的基础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关系的⼀⽅是拥有⽣产资料的资本家,另⼀⽅是⾃由劳动者。

9、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第⼀个限制⼯作⽇长度的法律,⼀般认为这是资产阶级⼯⼚⽴法的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的目标。
共和国工会法》、《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等。
(2)带薪年休假立法
1999 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2003 年国务院颁
(3)职业安全与卫生立法。如美国 1970 年颁布了《职业 布了《工伤保险条例》等。
安全卫生法》,1977 年颁布了《联邦矿山安全卫生法》。 2001 年 10 月 27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务员会通过
规定(如经济法中。如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地方 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对待努力,可以像对待其他任何财
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地方规章;国际法律文件;国际惯 产一样,随意转让和买卖。
例;法律解释
封建制社会,农奴虽然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但基本上
5.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狭义的劳动法? 依附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受封建主的剥削。
(4)最低工资立法。最低工资法是保障劳工基本生活的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
重要法律,也是工人争取生存条件的重要目标。美国 1938 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
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中对最低工资做了规定。
.
第一章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次重点)
(1)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如劳动就业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
中的某些关系。
1.狭义上的劳动法(识记)即法典式的劳动法,是指全国 (2)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如社会保险中的
人大常委会 1994 年 7 月 5 日通过 1995 年 1 月 1 日实施的 养老保险。
务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女职工劳动保 个历史时期的劳动关系。
护规定、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失业保险条例);部门规章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进行群体的共同劳动协作关系,这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私营企业劳动管理暂行规定、企业 种协作关系,规定);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 需要共同遵守的习惯来维持。
《劳动法》。
(3)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如职业培训
2.广义上的劳动法(识记)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 中劳动者与培训机构产生的关系。
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符合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社会关系均可确定
3.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领会)
其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
劳动法上的劳动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过程中、有偿 第二章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非重点)
1.该法是由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2.统一适用于全国 为实现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除外);3.内容包括 一些国家颁布过“劳工法规”。以上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
涉及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各个方面,是 期都不存在现代劳动法产生的基础条件。
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法律。
性的、双方具有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劳动。区别于无偿性 1.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劳动关系(领会)(应用)
义务劳动
现代意义的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有:原始社会时期的
4.劳动法的渊源(领会)(08 年 7 月论)
劳动协作关系、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劳动关系、农奴与封
宪法;法律(劳动法、工会法、矿山安全法);行政法规(国 建主的劳动关系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劳工法规”等各
病保险法》《工商保险法》、《老年和残疾保险法》,这是历
.
.
史上最早的社会保险立法。进入 20 世纪以后,各国劳动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国务院关于工人、
立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
(1)工时立法。实行 8 小时工作制是各国劳动者长期斗 暂行办法》、《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中华人民
2.19 世纪初期“工厂立法”的有关情况
6.劳动法调整对象(识记) 是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
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劳动法规,是 1802 年英国议会
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在这两类社会关系中,劳动关 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该法规定了英国纺织厂 18
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岁以下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 12 小时,禁止 18 岁以
可以看作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雇主的剥削。
1 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2 劳动关 3.劳动法产生的原因(领会)(选择)
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 1.劳动法产生于大工业时期,是“人类理性”的体现。
用人单位)。
2.劳动法的产生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3 劳动关系主体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 3.劳动法的产生,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中,
1.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就业、职业认证、职业 限于适用较大的工厂,并未普遍适用。
培训、工伤鉴定)。
(3)初期的劳动立法,虽然法律规定了对某些劳动条件
2.社会保险中的某些关系。
的改善,但一般缺少监督条款、责任条款。虽然规定了限
3.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 制工时等内容,但无明确的监督检查机构,对违法者也缺
位是平等的。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 劳工劳动条件不断恶化。
系。
4.初期劳动法的特点(识记)
9.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内容(领会) (1)初期的劳动立法,多数是从改善女工和童工的立法
可以有两种理解方法:
开始。
(一)用列举式方法列出:
(2)初期的劳动立法,适用范围很小。有的国家法律只
系。
乏责任的具体规定,因此初期的劳动法,很难真正得到实
4.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
施。
5.有关管理机构在监督劳动法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 5.当代各国劳动立法概况(领会)
系。
19 世纪随着“工厂立法”的发展,各国工厂法的适用
(二)用区别式方法可以根据以下三个因素确定:
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德国开始进行社会保险的立法,《疾
7.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识记)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下工人晚上 9 时至翌日 5 时之间夜班工作。虽然这些规定
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 的劳动条件仍然很苛刻,但就当时来讲,英国工厂工作时
关系。
间在 15 小时、16 小时情况下,法律对工作时间的限制,
8.劳动关系的特征和种类(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