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版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全册)

合集下载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爱众亲仁1、老吾老幼吾幼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讲述《戏彩娱亲》。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二、诵读感悟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梁惠王上》解释:尊敬自己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德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1、讲述真实案例《姜美花敬老》。

2、知行合一:关于尊老爱幼,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给老人让座;给老人梳头发;陪小朋友玩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四、总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生活中,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少年。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善相劝德皆建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讲述《上行下效》。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二、诵读感悟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善相劝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

--- 《弟子规》解释:相互劝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

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1、讲述真实案例《梅兰芳虚心求教》。

2、知行合一:关于听从别人的劝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不能乱闯红灯;不能随意摘花;不能践踏绿地⋯⋯3、劝说的艺术:①注意时机的把握,选择适当的场合。

②心平气和,语气委婉。

③为对方着想,真诚地希望对方更好。

四、总结我们不仅要多劝人为善,还要学会听从别人的劝告。

听从别人的劝告才能少犯错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三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下(电子版)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版

三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下(电子版)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版

第三单元知耻知耻,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

对一个人而言,知善知恶,知是知非,知荣知耻,就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尊道贵德,崇仁尚义,弱小也能变得强大。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饱经忧患,却始终屹立不倒,不可征服,就在于她的人民在心灵深处秉持着正确的荣辱观。

经典驿站1不可无耻孟子日:“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文意: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不知道羞耻,是真无耻啊。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

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淮南子·泰族训》注释:①治:治理。

②非:不。

礼义:礼法道义。

文意:百姓没有廉耻之心,国家就很难治理。

不修持礼法道义,廉耻之心就无法确立。

孟子日:“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注释:①大:重要。

②机变:阴谋诡计。

③若:如、赶上。

文意:孟子说:”羞耻心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那些搞阴谋诡计的人,是没有什么羞耻心的。

不如别人却不以为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温馨点击:在本课中,我们学了关于“知耻”的格言。

孟子等古代大思想家都非常看重羞耻之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知耻”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还关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活动广角:“人不可以无耻。

”读了圣贤的名言我很受启发......是啊,有羞耻之心才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这是我画的关于“知荣知耻”的漫画。

以文明礼貌为荣以举止粗俗为耻让我们也来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吧!成长阶梯: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你表现得怎么样?能得几颗☆,就把相应的☆涂红吧!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评价项目评价方式熟练背诵☆☆☆☆☆☆☆☆☆☆☆☆正确背诵☆☆☆☆☆☆☆☆☆☆☆☆交流讨论☆☆☆☆☆☆☆☆☆☆☆☆2知耻近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礼记·中庸》注释:①力行:努力去做。

第8课志不可夺(教案)山东大学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

第8课志不可夺(教案)山东大学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
丈夫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教学反思:
教师:这里“赡”字表示富足、足够的意思,请你同桌互相说一说对这段话的理解吧!
师生交流,说文意:志向是学习的主要方面,资质是学习的次要方面。求学的人不担心才学不够,而怕志向没有确立。
(4)丈夫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
师生交流,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大丈夫立志,处境越艰难,志向越坚定;人越老,志向越高远。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本学期
总第8课时
本单元
第1课时
授课
日期
月 日
备课教师
课 题
志不可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生会诵读名言,并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明白志不可夺的道理。
2.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增强学生的爱国目标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3.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难点: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制作书签的卡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引言:一个人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才有可能去为之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具有坚定志向和远大抱负的人。“有志者,事竟成。”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朝着正确的方向,脚踏实地地努力向前!引出课题:志不可夺。
二、讲授新课
1.朗读名言,理解含义。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教师:“三军”指的什么?“匹夫”呢?
生:三军指军队,匹夫指的普通人。
启发:你熟悉这段话吗?知道它的意思吗?

山大出版社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三单元

山大出版社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三单元

第三单元名胜佳境第八课黄河 1.黄河胜景一、教学目标:1.熟读《浪淘沙九首》(其一),结合译文。

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作者、作品、朝代。

3.读懂诗画览胜所描绘的意境;通过学习,理解诗句大意,了解黄河名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一些名诗名句。

4.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黄河名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一些名诗名句。

三、教学准备:搜集与黄河有关的图文资料四、教学时间:1课时(第15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1.导入黄河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吧!2.师范读《浪淘沙九首》(其一)3.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通顺、流利。

4.检查自读情况5.结合译文,看懂这首诗了吗?6.读“温馨点击”,了解有关黄河的一些知识。

欣赏两幅黄河名胜,交流搜集的黄河的资料,进一步熟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7.课堂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第八课黄河 2黄河号子一、教学目标:1.把《黄河船工号子》(一)(二)读通顺。

2.读懂课文句子的含义。

3.了解历史名人诸葛亮、周瑜。

4.熟读成诵二、教学重点:熟读成诵三、教学准备:搜集与黄河有关的图文资料四、教学时间:1课时(第16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1.简介“黄河号子”的形成,课件出示。

2.范读诗歌《黄河船工号子》(一)(二)。

3.学生自读,读熟练。

4.指名读,检查交流。

5.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深入了解黄河船工的生活,体会他们的精神。

7.查资料①你还查阅到还有哪些黄河号子吗?交流资料。

②哪几组黄河大桥在山东境内?8熟读成诵并适当检查。

9.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

第八课黄河 3.黄河精神一、教学目标:1.结合图画,把《公无渡河》读正确、读流利;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意思;3.了解“龙门”的传说,感悟中华民族的精神;4. 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从本文的传说中感悟中华民族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齐鲁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齐鲁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小学教学设计学年第二学期姓名:年级:三年级学科:传统文化课题第19课相声和口技课时1课时执教者导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说学逗唱”,了解口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

3、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

导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一)课题导入:多媒体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声和口技的表演形式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1、向学生简介曲艺:学生自读课本50页第一段。

2、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主要用北京话。

也有地方相声。

它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

“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等;“学”是模仿各种的卖声、飞禽走手的鸣叫声,喜剧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行为、语言等;“唱”:是编一些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把某些唱词、曲调夸张演唱,来引人发笑。

4、学生分子探究口技的的艺术表演形式:巩固总结(三)拓展活动:学生找一段相声给大家表演。

(四)读一读:到网上或学校图书室找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读一读,加深对口记得了解。

板书设计第19课相声和口技1、单口、对口、群口2、说、学、逗、唱教后反思课题第20课山东快书。

课时1课时执教者李乐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起源,熟悉山东快书的基本表演形式,知道山东快书的起源地。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使学生了解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一、教学目的: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略)四、教学措施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保证平均每课时20分钟的诵读时间,提倡课后诵读。

4.对于较难理解篇目,做适当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再背诵。

5.检查落实:分段抽查五、教学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三字经》(一)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

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二)、学习新知:一)、诗文解析: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二)、全课背诵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三)、故事连接: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讲完后问: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以后我们如何做?四)、拓展活动: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三)、全课小节第二课时《三字经》(二)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017.9山东省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全册)

2017.9山东省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全册)
三、课后拓展:搜集孔子的故事。
一、谈话引入: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有很多的至理名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学生练习阅读四句孔子名言。
2、解释名言的意思。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释:聪明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孟子格言,体会孟子的性格特点。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开元街道北张氏小学
王俊萍
2017年9月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三字经
课时
3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第一课时
精卫填海
一、看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山东省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省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省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山东省一、教科书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走廊”部分主要研究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并借鉴他们处理人和事的方式。

本章主要介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孔子”、“孟子”、“晏子”和“孔融”。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带领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章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歌》。

二、教学目标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3.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我修养和道德修养。

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诚实、坚韧、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此外,在道德修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正直,所谓“学者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财不可性,贫不可动,权不可屈”;讲究礼义,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诚实和羞耻,有所作为,无所作为;强调奉献,即所谓“先忧后忧的天下,后乐后乐的天下”;强调良心就是要始终意识到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会伤害自然。

这些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四、教学措施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该教材形式多样、生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层次性,注重结果和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大学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西岗镇祝陈小学1.黄河胜景2017.2.13一、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诗画览胜所描绘的意境;通过自学并借助书上译文,大体理解古诗《浪淘沙九首》(其一)的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浪淘沙九首》(其一)。

3.通过看图、朗读等使学生感受到黄河雄壮之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积累一些名诗名句。

二、教学重点背诵古诗,感受黄河之美。

三、教学难点背诵古诗,感受黄河之美。

四、教学过程(一)看图片,走近黄河。

1.黄河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全长5464公里。

2.谁能谈一谈自己对黄河的了解。

3.欣赏黄河的图片,谈自己的感觉。

(二)学习古诗《黄河胜景》。

1.理解诗题,学生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2.介绍诗人。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三)看课件,读通读顺。

(四)看译文,明诗意。

1.自读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2.简单介绍重点词语的含义: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借用图片理解。

4.品读,深化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5.同位互相检查,指名当众背诵。

(五)温馨点击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黄河因为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四亿吨左右,所以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10余米的“悬河”。

弯道多,泥沙多是万里黄河的一大特点。

(六)活动广角出示两幅黄河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出是黄河上哪两个有名的风景名胜?(七)成长袋能够背诵下来的在成长袋里画上一颗博士星吧,能够说出风景名胜的再画一颗星。

五、板书设计1. 黄河胜景万里黄河带着泥沙,来自天涯。

浪淘沙白居易,九曲浪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大部分能通过看图朗读,自学并借助书上译文,大体理解古诗的诗意。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感受到黄河雄壮之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2.黄河号子2017.2.20一、教学目标1.把《黄河船工号子》(一)(二)读通顺,结合课文把它读懂,熟读成诵。

2.了解历史名人诸葛亮、周瑜,感受文化名人的魅力。

3.通过欣赏、想象,体会黄河号子质朴智慧雄厚开阔的民族风格二、教学重点熟读成诵,体会黄河号子民族风格。

三、教学难点背诵古诗,感受黄河之美。

四、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千百年来,黄河一直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线路。

一条条船只或者筏子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穿梭。

黄河古道到处是暗滩激流,只有勇敢机智,经验丰富的船工才能娴熟的驾驭船只在河里通行。

船工们喊着号子,与波涛搏斗,与命运搏斗,与死神搏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首船工号子。

板书:黄河号子(二)诗画览胜1.自读《黄河船工号子(一)》和《黄河船工号子(二)》2.分组讨论,交流对这两首号子的理解。

3.认识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

4.领读,范读,自由读。

5.看视频,体验船工们喊着号子,在黄河的波涛中穿梭的气势。

体会我国劳动人民战天对地的英雄气概。

6.说说对黄河船工的印象。

(三)温馨点击1.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背诵号子一二。

2.自读温馨点击,说一说你对船工号子的感受和理解。

(质朴智慧雄厚开阔丰富多彩)(四)活动广角1.黄河船工是从来不行“哑巴船”的。

从劳动开始到结束,号子伴随始终。

号子有好多种呢!你能查阅到还有哪些黄河号子吗?2.今天黄河上建起了一座座大桥,你知道哪几座黄河大桥在山东境内?(五)课堂评价成长袋画上一颗星星。

(六)作业设计未来的黄河大桥。

五、板书设计2. 黄河号子质朴智慧济南黄河公路大桥雄厚东营胜利黄河公路大桥开阔……丰富多彩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多数学生已经了解了历史名人诸葛亮、周瑜,感受文化名人的魅力。

通过欣赏、想象,体会了黄河号子质朴智慧雄厚开阔的民族风格。

3. 黄河精神2017.2.27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结合译文。

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作者、作品、朝代。

了解“龙门”的传说;大禹治水3.了解黄河精神。

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

4.背诵。

二、教学重点了解黄河精神。

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熟读成诵,自读自悟。

了解黄河精神。

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龙门”的传说,生自读2.师范读《公元渡河》唐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而啼不窥家。

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3.生试读。

4.检查学生读的效果。

5.结合译文,理解诗歌大意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了解“龙门”的传说;A 找学生读一读B找学生谈谈龙门传说其实,这一传说表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7.活动广角现在,他们又在三门峡出口处建起了以防洪,方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的一项举世无双的工程。

你知道这是什么工程吗?8.学生读——背9.课堂总结:谈收获是什么?五、板书设计3. 黄河精神唐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而啼不窥家。

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六、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熟读课文,并能结合译文。

理解诗句内容。

了解作者、作品、朝代。

了解“龙门”的传说,自读自悟,了解黄河精神。

增加了对母亲河的认识。

课后还要要求学生背诵。

4.黄河颂歌2017.3.6一、教学目标1. 欣赏五句黄河赞美诗,了解其作者、朝代;2. 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3. 积累黄河文化;4. 熟读成诵二、教学重点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三、教学难点积累黄河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诗是描写黄河景色的?指生交流。

2.自读P61给出的五句诗,了解作者及出处。

3.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大意。

4.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5.再读诗句——背诵。

6.检查学生背诵情况7.当堂检测:现在我们的母亲河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假设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

8.作业:搜集有关母亲河的更多资料,开一次“我爱黄河”的主题班队会。

五、板书设计4.黄河颂歌保护母亲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与孩子一起欣赏了五句黄河赞美诗,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了解了其作者、朝代;积累黄河文化,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个别学生还不能熟读背诵。

5. 五岳独尊----泰山1.泰山美景2017.3.13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内容,让同学们走近泰山,了解泰山。

使同学们从小了解山东,热爱山东,将来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2. 正确理解泰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让同学们走近泰山,了解泰山。

三、教学难点使同学们从小了解山东,热爱山东,将来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杜甫的诗《望岳》吗?哪位同学能背诵?2.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大意。

3.欣赏泰山美景,了解泰山的古迹名胜。

4.再读诗句——背诵。

5.温馨点击,了解山东名胜的精华“一山一水一圣人”。

6.读读这首赞美泰山美景的古诗《泰山石》。

7.检查背诵情况。

同桌之间互背《望岳》,如果背过了,就在你的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吧!8.作业:泰山有很多古迹名胜,比如玉皇顶、经石峪、孔子登临处、普照寺等,去搜集有关图片,办一个泰山景点图片展吧!五、板书设计5. 五岳独尊----泰山杜甫《望岳》《泰山石》。

一山一水一圣人教学反思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正确理解泰山的文化内涵。

让同学们走近泰山,了解泰山。

使同学们从小了解山东,热爱山东,将来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6. 五岳独尊----泰山日出2017.3.20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2.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日出的美丽。

3.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日出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

4.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日出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欣赏古往今来泰山日出的赞歌,领悟中华文化意蕴及感受泰山观日出之美。

三、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日出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1.出示泰山日出的图景,欣赏。

2.范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日出的诗句,有图片的展示图片。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检查背诵。

6.学习《登泰山记》,对照图片说说日出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有观看过日出的同学讲一讲日出的奇观。

7.作业:继续搜集有关泰山文化的资料,与大家交流。

五、板书设计6. 五岳独尊----泰山日出《登泰山日观峰》《登泰山记》,教学反思熟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日出的美丽。

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日出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

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日出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7. 五岳独尊----登山抒怀2017.3.27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泰山》,结合译文,领略登山抒怀,欲小天下之气势。

2.理解登泰山而抒怀的诗句,并从中感受登山之情怀。

3.了解泰山石刻的由来并欣赏其诗句。

4.树立正确的旅游观,看护游点景物,做文明公民。

二、教学重点欣赏古往今来泰山日出的赞歌,领悟中华文化意蕴及感受泰山观日出之美。

三、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日出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欣赏、领悟中华文化意蕴及感受泰山之美。

四、教学过程1.询问资料的搜集情况,导入新课。

2.自读自悟《登泰山》,结合译文、图片,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和诗人的抒怀感慨。

3.交流其他登泰山而抒怀的诗词文章,必要的要简单介绍一下内容帮助理解。

4.交流讲解泰山石刻的由来,了解泰山石刻成为泰山的一大特色的文化特点。

5.深化拓展:现在好多人登山后,模仿古人在各个景点刻字,比如“某某到此一游”等等,他们的做法对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集体交流,要充分说说理由。

6.奖励:在与同学的讨论中你表现怎样?如果你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在成长袋里画一颗思想星。

五、板书设计7.五岳独尊----登山抒怀登泰山教学反思本节课大部分学生能熟读《登泰山》,结合译文,领略登山抒怀,欲小天下之气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