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级分析方法研究及在钢铁企业蒸汽系统中的应用
高温运行后T91钢过热器管蒸汽侧氧化膜微观结构与形成机理

Ab t a t The f a ur so c os r t r n ir sr c : e t e fmir t uc u ea d m c o—ee n si xi im p a e n i ne u f c f lme t n o defl a pe r d o n rs r a e o T9 t e u r e t r t be fe p r ton o 5 0 0 h ha e be n a a ys d, nd t o ma i n me ha s e ls De h a e u s a t r o e a i f8 0 v e n l e a he f r to c — 1 n s ofo de fl b i g d s us e An l i h im xi im e n i c s d. a ysss ows t a r nsto o xit t e heox d im h ta t a ii n z ne e s sbe we n t i e fl a h e a ti i h ad z e, s ox d z d, n if e o t e ou e a r,e di g t e nd t e m t lma r x,n t e s i on Cri i ie a d Fe d fus s t h t r lye la n O r — du to on e r to a d r l tvey i r a i g t on e r to The o d i ha t uc c i n ofFe c c nt a i n, n e a i l nc e s n he Cr c c nt a i n. xi e fl m sa s r —
rc a s tc t i e is ma n c mpo ii n b i g Fe , ih。 nd Cr in' on a n d,t i o sto e n 3 O4 whie t n r o de l y r i o l he i ne xi a e sc mpo e sd
郭文豪窄点技术在蒸汽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实例

(1)第一定律:不能真正说明能量损失的原因;
(2)第二定律:很抽象,实际过程中难以应用;
(3)纯粹数学意义上的优化,到目前还仅限于换热物流数目较少 的网络,对复杂网络,数学方法还很不成熟,不仅经常得不到答 案,而且合成的网络很复杂,难于实际应用。
窄点技术的显著特点:简单实用
在窄点设计法中,核心的问题是窄点处的换热匹配,即不使 热量传递通过窄点,以免造成冷热公用工程目标的增大。
窄点设计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将换热网络由窄点分成两个分离网络;
(2)这两个分离网络的设计由窄点处开始往窄点换热器以远发 展,主要的窄点匹配方案以及是否或如何进行物流分流,应用可 行性准则来确定(物流数包括分流准则、热容流率不等式约束准 则、热容流率差准则);
实际意义是:尽量使冷热综合曲线平行,温差均衡分配,使 在合理回收能量的前提下,使投资最小,实际上是节能基本原则 的应用 。
冷热综合曲线、解题表和总综合曲线是来自于同一热力学分 析的三种表示方式,其中冷热综合曲线和总综合曲线可以从解题 表中的数据推出来。解题表易于寻找能量目标和热级流动情况, 冷热综合曲线更便于对窄点技术的基本概念进行理解,而总综合 曲线特别适用于选择公用工程的适当配置方案。
(3)当窄点处存在可挑选的方案时,设计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确 定;
(4)窄点换热器的热负荷取决于消去探试法。当有问题时,如 增加公用工程用量或导致非窄点换热器的温差不足时,可在窄点 处选用其它方案或降低热负荷;
解题表(或叫问题表格)
B.Linnhoff的解题表是窄点技术的基石。如下例:
窄点温差选20 ℃ ,热公用工程目标为107.5,冷公用工程目标为40 ℃ , 窄点温
度为对应SN3子网络,即热物流温度为90 ℃ ,冷物流温度为70 ℃ 。SN1子网络对
钢铁厂供配电系统中的能源管理与优化

钢铁厂供配电系统中的能源管理与优化
孔令权
【期刊名称】《中国金属通报》
【年(卷),期】2024()4
【摘要】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钢铁厂供配电系统的能源管理和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钢铁厂供配电系统中的能源管理与优化方法,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河钢承钢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运行原理。
然后,讨论了能源管理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常见的能源管理策略。
接下来,介绍了一些能源优化技术,包括负荷预测、能源储存和分布式能源系统。
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验证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总页数】3页(P98-100)
【作者】孔令权
【作者单位】河钢承钢能源事业部供电作业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能源管理系统实施中供配电系统改造方案
2.数字化电力系统中的能源管理与优化策略分析
3.电气安装中的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4.基于
物联网的智能电气控制系统在能源管理中的优化与应用5.矿山自动化系统中基于智能电源的能源管理优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BSD及其在钢铁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EBSD及其在钢铁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张小立;庄传晶;吉玲康;冯耀荣;霍春勇;赵文轸
【期刊名称】《材料导报》
【年(卷),期】2006(020)011
【摘要】介绍了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材料研究领域,尤其是在钢铁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提出了利用其在高钢级管线钢领域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和一些研究结论,并介绍了原位EBSD新技术.
【总页数】4页(P96-99)
【作者】张小立;庄传晶;吉玲康;冯耀荣;霍春勇;赵文轸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5;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49;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5;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
【相关文献】
1.EBSD分析技术及其在钢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J], 王春芳
2.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技术在钢铁及管线钢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J], 张小立;庄传晶;吉玲康;冯耀荣;霍春勇;赵文轸
3.包钢钢铁领域中未来EBSD的应用展望 [J], 冯岩青
4.钢铁材料EBSD样品制备工艺研究 [J], 胡显军;吴园园;徐宁安
5.钢铁材料中取向差/旋转轴分布的EBSD研究 [J], 徐宁安;董登超;胡显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炼厂蒸汽动力系统能量优化途径和方法

炼厂蒸汽动力系统能量优化途径和方法
炼厂蒸汽动力系统能量优化途径和方法
[摘要]介绍炼厂蒸汽动力系统的能量优化特点、优化思路、优化方法。
一、炼厂蒸汽动力系统特点;
二、炼厂蒸汽动力系统节能优化;
一、炼厂蒸汽动力系统特点
炼厂的蒸汽动力系统消耗大量原煤、石油焦、天然气等一次能源,通过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向工艺系统提供动力、电力、热、蒸汽等,这部分能耗在炼厂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蒸汽动力系统的优化运行对炼厂的安全生产和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是炼厂能量系统优化的重要方面。
满足工艺生产要求的前提下,蒸汽动力系统优化的最终结果应体现在外输入燃料、电、蒸汽等能量的减少或者输出蒸汽、热量的增加,其优化结果是整个能量系统优化效益的反映。
炼厂的蒸汽动力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炼厂内产汽点多且分散,用户也多。
炼厂的蒸汽不仅仅在动力站产生,工艺装置也会发生各等级的蒸汽,并且会并入全厂蒸汽管网;炼厂蒸汽用户大多在工艺装置内,分散于企业全厂的各个区域,通过蒸汽管网连接蒸汽用户和产汽点。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总表

单位名称姓名性别职称学科*研究方向一*研究方向二*研究方向三研究方向四电力系统与电力传动研究所刘震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信息化研究虚拟仪表在电力系统中的研究及应用电力系统与电力传动研究所满永奎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能质量控制新型电力电子整流技术的研究电力系统及电力传动装置的故障诊断风力发电关键技术的研究电力系统与电力传动研究所王大志男教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随机系统理论及应用复杂系统故障诊断技电气自动化研究所褚恩辉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的谐波分析与抑制电力系统无功功率补尝技术的研究电力系统有源滤波器的研究软开关电力变换回路及控制方式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冯健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SCADA技术电力系统优化运行控制智能过程控制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李爱平女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微型燃气轮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远程监控智能化电气传动系统控制电气设备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佟玉鹏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电力系统自动化高频开关电源研究变频调速控制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王占山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无功优化负荷预测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研究所阎士杰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滤波和无功补偿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高压大功率交流调速系统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及其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张化光男教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理论分析及应用大功率电机的节能控制理论及应用模糊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应用复杂网络和混杂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康恩顺男副教授电路与系统电子技术应用 EDA技术应用智能控制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李宏毅男副教授电路与系统交流调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李晶皎女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图像处理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李景宏男副教授电路与系统 EDA技术应用集成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及其硬件实现图像处理与识别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刘纪红女副教授电路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及其硬件实现智能信息处理 EDA技术应用图像处理与识别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马学文女副教授电路与系统智能控制数字信号检测与处理 EDA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王旭男教授电路与系统智能化信息检测与处理盲信号分离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赵丽红女副教授电路与系统生物特征识别图像处理与识别智能信息处理 EDA技术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丁山男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可重构计算计算机辅助VLSI设计可重构实时调度理论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贺立红女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污染与电磁兼容研究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研究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研究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李华女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电磁兼容性研究图像压缩技术研究图像配准及融合方法研究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李世平男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可再生能源控制技术研究先进工业控制技术研究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技术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刘晓志女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电气传动及控制电力系统动态控制理论与技术信号处理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王安娜女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故障诊断:故障诊断算法、基于PC机及嵌入式系统的故障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故障诊断算法、基于PC机及嵌入式系统的电磁成像:电阻抗及电磁成像技术研究及实现电磁兼容:电磁兼容及抗电磁干扰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吴春俐女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兼容设计与干扰抑制技术超导电工技术单片机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吴建华女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脉冲功率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肖军女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传动及控制节能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张石男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技术实时信号处理与DSP技术医学影像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东北大学软件中心胡景德男副研究员计算机应用技术东北大学软件中心江根苗男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成像技术、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东北大学软件中心江早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像处理、数字放送东北大学软件中心李品彦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刘春雨男副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刘积仁男教 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布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嵌入式软件东北大学软件中心柳玉辉男副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像处理、网络安全技术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卢朝霞女教 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数据库理论与计算机集成管理东北大学软件中心温涛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东北大学软件中心杨利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东北大学软件中心余克清男副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工作流系统研究东北大学软件中心袁 淮男副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作流系统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张 霞女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管理系统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张立东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商业智能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张伟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东北大学软件中心赵 宏男教 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及多媒体网络技术东北大学软件中心赵大哲女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学东北大学软件中心郑全录男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成像技术东北大学软件中心邹豪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成像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鲍玉斌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邓庆绪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董晓梅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及保密的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胡明涵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林树宽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器学习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申德荣女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布式数据库及Web信息管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王大玲女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挖掘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王义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杨晓春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布式数据管理与访问控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于戈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库理论与技术、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张俐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朱靖波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系统研究所高福祥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无线传感器网络计算机系统研究所刘辉林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检索嵌入式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研究所乔建忠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分布式、并行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研究所史岚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研究所王波涛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流移动计算时空间数据库不确定性计算计算机系统研究所王国仁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P2P数据管理可视媒体数据管理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计算机系统研究所王剑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研究所夏利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移动IPv6计算机系统研究所徐久强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普适计算与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研究所于亚新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跨媒体信息检索数据空间管理XML数据管理数据流计算机系统研究所赵海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Internet宏观拓扑结构之复杂性嵌入式技术与操作系统传感器网络与数据融合软件拓扑结构中模型驱动型软件测试支撑平台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黄玉基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基于事例推理系统研究智能化信息处理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马宗民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Web数据库个性化查询技术本体工程与应用传感器数据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王兴伟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组织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认知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可信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信息安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张斌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计算Web信息处理数据挖掘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张锡哲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挖掘服务计算web智能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赵林亮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网络管理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周福才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可信计算电子商务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混沌分形理论及其应用计算中心常桂然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与协同计算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分布式多媒体系统计算中心高克宁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web信息集成计算中心黄卫祖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工程教育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中心吕振辽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企业信息化互联网知识挖掘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高立群男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模式识别复杂系统与智能控制图像识别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井元伟男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复杂控制系统研究通信网络系统控制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石海彬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切换控制网络控制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王明顺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嵌入式控制系统:微控制器硬件系统设计及软件设计智能控制:智能控制理论在MCU系统中的应用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杨光红男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容错控制、故障诊断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张嗣瀛男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模式识别复杂系统与智能控制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赵军男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非线性系统切换系统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郑艳女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导航制导研究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实验室罗小川男副教授系统工程复杂生产过程运行控制钢铁生产过程动态优化动态优化算法设计与分析化工过程运行优化方法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实验室曲蓉霞女副教授系统工程大型系统建模、优化方法及其应用钢铁企业生产过程管理与优化软件工程、系统体系架构与数据库技术ERP、MES系统研发与计划调度模型优化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实验室王成恩男教授系统工程知识工程在复杂产品研制中应用多学科设计系统集成技术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秦皇岛分校白秋果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工程与环境检测技术及智能仪器计算机自动测试技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秦皇岛分校才书训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信息挖掘数据库应用计算机网络秦皇岛分校党群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丁顺利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格计算信息挖掘数据库应用秦皇岛分校顾德英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复杂系统综合自动化过程监测、诊断与安全控制秦皇岛分校郭福田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秦皇岛分校贺忠海男副教授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多相流检测控制工程与环境检测技术及智能仪器生产过程参数测量与优化控制系秦皇岛分校黄力群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秦皇岛分校蒋学英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金伟男教授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生产过程参数测量与优化控制系统工程与环境检测技术及智能仪器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多相流检测控制秦皇岛分校李雅珍女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秦皇岛分校刘杰民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刘星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马淑华女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复杂系统综合自动化过程监测、诊断与安全控制秦皇岛分校孟庆山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秦皇岛分校彭艳东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秦皇岛分校齐世清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工程与环境检测技术及智能仪器生产过程参数测量与优化控制系统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多相流检测控制秦皇岛分校曲荣欣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路由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安全加密算法分析秦皇岛分校曲秀云女副教授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生产过程参数测量与优化控制系统工程与环境检测技术及智能仪器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多相流检测控制秦皇岛分校任彦硕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控制过程监测诊断控制复杂工业过程自动化秦皇岛分校汪晋宽男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新一代高速信息网络关键技术自适应自组织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秦皇岛分校王翠荣女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网络信息挖掘数据库应用秦皇岛分校王凤文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新一代高速信息网络关键技术无线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秦皇岛分校王娟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王雷震男副教授系统工程制造系统生产与物流运作管理商业与服务系统运作优化与决策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的软计算方法秦皇岛分校吴朝霞女副教授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多相流检测控制工程与环境检测技术及智能仪器软测量技术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秦皇岛分校于丁文男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过程监测诊断控制鲁棒控制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秦皇岛分校袁静波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张春宏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张家生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控制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与控制复杂工业过程自动化秦皇岛分校张金泉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过程监测诊断控制自适应控制通信网络系统控制秦皇岛分校张文志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网络应用秦皇岛分校张瑛女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秦皇岛分校赵一丁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复杂系统综合自动化过程监测、诊断与安全控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陈东岳男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生物视觉系统模型研究基于视频信息的智能交通系统视频信息的快速模式识别方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崔建江男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数字图像处理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仿真与控制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郝培锋男教 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工业过程数学模型研究系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识别与分析技术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佟国峰男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足球机器人与教育机器人模式识别与智能机器人移动视场全景重建和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支撑平台软件与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王斐男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助残康复机器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王晓哲女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智能优化方法及应用基于视频的智能交通系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魏颖女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自动检测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吴成东男教 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图像智能处理多源信息融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建筑智能化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薛定宇男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分数阶控制理论网络控制理论图形与影像处理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赵姝颖女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智能人机交互虚拟现实软件学院高晓兴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通信编码计算机网络安全视音频通讯软件学院姜慧妍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三维成像CAD软件学院朱志良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杜荔女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宽带交换网络中的QoS路由技术智能光网络及光网络生存性流量工程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郭磊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智能光网络网络生存性新一代互联网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季策女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自适应盲信号分离与图像处理信号检测与估值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嵌入式计算机及其开发技术的研究移动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沙毅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音视频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软件无线电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宋清泮女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下一代无线通信网中的QoS保证体系多模终端的的网络选择和垂直切换决策异构无线网络的负载平衡和呼叫准入控制无线移动网的移动性管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原萍女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自组织网络通信服务的研究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图像处理算法及其应用研究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张振川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音视频信号处理与编码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智能家居网络系统及技术计算机通信及组网技术物流优化与控制高振男副教授系统工程、物流优化与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优化优化算法物流优化与控制唐立新男教授系统工程、物流优化与控制流程工业生产计划与调度数学规划计算机生产管理制造执行系统系统工程研究所胡清河男副教授系统工程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项目管理理论与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物流系统工程研究所黄敏女教授系统工程智能优化与决策方法及其应用物流管理及供应链优化与决策面向全球制造的计划与存储控制的建模与优化系统工程研究所刘士新男教授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与优化调度工业与服务业物流系统建模与优化生产计划/调度理论与方法制造执行系统系统工程研究所刘树安男副教授系统工程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优化的软计算方法系统工程研究所庞哈利男教授系统工程制造系统建模、优化与仿真供应链与物流系统运作决策管理ERP/MES系统设计与开发公共交通系统建模、优化与仿真系统工程研究所唐加福男教授系统工程制造系统供应链与物流运作优化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商业与服务系统运作优化决策分析与优化的理论、方法系统工程研究所汪定伟男教授系统工程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智能优化算法生产与服务系统的管理技术弹复性工程与紧急响应。
炼钢烟气余热资源的回收及利用

日 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东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 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同意东北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交流。
(如作者和导师不同意网上交流,请在下方签名;否则视为同意。)
随着炼钢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以及炼钢饱和蒸汽不连续、不等量特性的客观存 在,现在的钢铁企业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更好的利用炼钢饱和蒸汽。本文重点介绍了炼 钢饱和蒸汽用于真空炉汽源和直接发电两种利用方式,并对两者的能源利用率、节能量 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炼钢饱和蒸汽的利用方式。
As steel-making flue gas residual-heat recover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at the steel-making saturated vapour is discontinuous and not identical size exists objectively. Now the steel enterprises,consider more that is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steel-making saturated vapour.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teel-making saturated vapour using on vapour source of vacuum firing furnace and direct generate electricity, and compare two kinds of modes’ vapour utilization efficiency,energy-saving quantity and economic benefits,and steel enterprises can choose saturated vapour utilization mode depending on their situation.
科学用能的理论与技术-蔡九菊

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2.3 节能方向
①降低各生产工序原料、溶剂料、零部件和耐火材料等非能源物质 的单耗及其载能量,这是节能工作的基础; ②降低生产流程各工序的能源、动力的消耗量,如燃料、电力、氧 气、蒸汽、压缩空气和工业水等; ③提高能源系统生产、加工、改质等环节的能源转换效率,即降低 生产1t焦炭、1kWh电、1m3氧气等所消耗的能源量(减小能源介质 的折标煤系数); ④合理分配、缓冲和使用能源,减少各种能源、动力介质的放散量, 如焦炉、高炉、转炉煤气,氧气,蒸汽和高炉鼓风等; ⑤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散失的各种余热余能和废弃物等,其中 余热:产品显热、渣显热、烟气显热、冷却水显热 余能:各种煤气、高炉炉顶余压、冷却水余压
例如,与其说一千次“随手关灯”倒不如依靠科技进步,安装一 个声控开关和节能灯了事。
科学用能可以将节能做到极限,把浪费降到O。 已故 能源 科学 家吴仲华 为 科学 用 能 总 结 出 16 个 字 : “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
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二、 吨钢能耗的影响因素及其节能方向
年 份
图 1 1980~2005年间我国钢铁工业吨钢能耗的变化
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钢铁 工业 的 吨 钢 综合 能耗 (全行业)从 1980 年的 2.040降到2000年的1.180tce/t ; 大中 型 钢铁 企业的吨 钢 综合能耗 从 1980 年的1.646 下降到2005年的0.741 tce/t; 吨 钢 可 比 能耗 从 1980 年的 1.285 下 降 到 2005 年的 0.714 tce/t。 2005 年以 后 , 外购电 的 折折标系数用“电热当 量 值” 。经粗略核算 ,两者之差 将 使我国的 实际吨钢能 耗少计100 kgce/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熄焦系统的能级匹配系数为:
(9) 焦炭在干熄炉内的烧损散发的热量为:
工序节能量:
Qrs GhjGsxQ dw 0.413 GJ/t (10)
式中: Ghj —红焦的重量,1000kg;
2 0.538 1
(17)
G sx —焦炭烧损率,1.36%;
B
Qd d Ez Qs s k 32.70 kgce/t 1
余热余能回收与工艺优化
2 1
(2)
火用平衡方程为:
现对各种能量利用过程提出一个统一的 模型(图 1),在钢铁企业中,输入端可以是 红焦余热、高压蒸汽、烧结余热等;设备有很 多种,包括余热锅炉、热电机组、减温减压装 置、输送管网等;输出端可以是低压蒸汽、电 能、机械功等。
E
1i
E2i E3i E4
(6)
系统的能级匹配系数为: E2i E3i 2 1 E1i
2i
Q
1i
Q2i 3i Q3i
1i
E4 1 1i Q1i
(7)
式中: —系统的能级匹配系数。 从上面的推导可以看出: (1)当把输出端损失项的能级看做为零 的话,能级匹配系数就等同于火用效率,这就表 示供给火用利用的程度。 (2 )以能级匹配系数( )作为能量利 图 1 能量利用过程通用模型 图中: Q1 , E1 :能源供给设备的输入总能量 和输入总火用量; Q2 , E 2 :设备供给用户的输出总能量和 输出总火用量; Q3 , E3 :设备损失的总能量和总火用量; 用合理性的评价指标要比火用效率( e )合理。因 为能级匹配系数可以表征大系统用能过程的 能量利用合理性,而后者只能表征子系统的热 力学完善性。 (3 )能级匹配系数( )的取值范围是 0~1 之间,能级匹配系数越趋近于 1,表示系 统用能越合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thre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methods of energy systems, and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xergy metho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energy level analysis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nergy level matching coefficient and deduces its expression. This article conducts energy level analysis for dry quenching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with derivation of the formula. Key Words:energy level analysis; energy level matching coefficient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 steam system
由于损失的热量没有被利用,所以规定损 失热量的能级为零,即 s 0 。 所以,干熄焦系统输入端的能级为:
1
Q Q
i i
i
Q j j Qrs rs Q j Qrs
0.669
(15)
干熄焦系统输出端的能级为:
233
Energy Level Analysis Method and Application in Steam System of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
ZHANG Ge LIU Chao ZHANG Da-Wei
(1 SEP Key Laboratory of Eco-industr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2 SIPPR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Tianjin Branch Tianjin 300384)
231
具,为能量系统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 此基础上对能级分析法进一步研究,提出能级 匹配系数的概念并对其表达式进行了推导。最 后对钢铁企业的余热回收系统进行能级分析。
2
能级分析方法的研究
2.1 能级的基本概念 能级(Ω)是反映能量品质的一个物理量, 定义为能量的火用值(E)与供应的总能量(Q) 之比[2],即: (1) E Q 2.2 能级匹配系数的推导及分析 本文在能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能级匹 配系数( )的概念,定义为输出端折合能级 ( 1 )与输入端折合能级( 2 )之比,即:
对于图中的系统,有热平衡方程为:
Q
1i
Q2i Q3i
(5)
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
t—红焦的出炉温度,1050℃; t0—环境温度,20℃。 红焦的能级为: T T j 1 0 ln 0.57 T T0 T0
2
Q Q
i i
i
Qd d Ez Qs s 0.36 Qd Qz Qs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言
目前,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方法主要有 三种:一种是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基础之上的 能量守恒方法;另两种是基于热力学第一和第 二定律基础之上的火用分析方法和能级分析方 法[1]。能量守恒方法是从能量的数量方面分析 能量被利用的程度,并不能全面反映能量被利 用的合理性。火用分析方法是从能量中有效能— 火用的数量方面分析火用被利用的程度,这种方法 对于揭示能量系统中的用能薄弱环节无疑是 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但是,火用分析 方法不能从能量的品质方面分析供应的能量 品质是否与用户需要的匹配。在能量系统火用分 析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级分析法是一种 新的热力学分析方法,它为解决供能与用能之 间能量品质的合理匹配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
输出端的折合能级为: E E3 E2i E3i 2 2 Q2 Q3 Q2i Q3i
钢铁厂余热回收主要包括干熄焦、烧结、 炼铁、炼钢和轧钢的余热回收。下面以干熄焦 工序的余热回收为代表,从用能合理性的角度 对工序的余热回收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并结 合分析的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1)设备及生产情况 某钢铁企业现有四座 70 孔 7.63m 焦炉, 年产 340 万 t,两套 CDQ 设备,处理能力为 260t/h,两台余热锅炉,设计生产蒸汽 134t/h, 最大达到 151t/h,蒸汽参数 4.6MPa,450℃,2 台 25MW 汽轮机,各带一台 30MW 发电机, 两余热锅炉通过母管与汽轮机连接。每吨焦发 电量为 120kW· h,并可回收 1.0MPa、250℃的 蒸汽 200~230kg[3]。 (2)余热蒸汽回收系统热力计算 1)红焦的出炉温度大约为 1050℃左右, 红焦的平均比热容为 1.327kJ/(kg· K)。 红焦含有的热量为: Qj c p m(t t0 ) 1.367GJ/ t (8) 式中: cp—红焦的平均比热容, 1.327 kJ/(kg· K); m—红焦的质量,1000kg;
232
Q Q Q
2i 2i 2i
3i
Q3i
(4)
3i
式中: 2 —输出端的折合能级;
E2i —输出端供给用户 i 能量的火用; E3i —输出端损失 i 能量的火用; 3i —输出端损失 i 能量的能级; Q2i —输出端供给用户 i 能量的能量; Q3i —输出端损失 i 能量的能量; 2i —输出端供给用户 i 能量的能级。
[1] 田永华. 钢铁企业蒸汽合理利用及优化分配研究 [D].东北大学,2011. [2] 杨东华. 火用分析和能级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6. [3] 杨鑫秋. 钢铁企业蒸汽系统优化分配研究[D].东 北大学,2012.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转化过程中损失的热 量为:
Qs Q j Q rs Qd Qz 0.67 GJ/t (14)
s z — 回 收 余 热 蒸 汽 比 熵 , 6.9266
kJ/(kg/K); s0 — 环 境 状 态 下 蒸 汽 比 熵 , 8.665 kJ/(kg/K)。 回收的余热蒸汽的总火用为:
4
结论
Ez ez mz 0.21GJ/t
(13)
(1)利用能级匹配系数作为能级分析法 的评价指标对能量利用系统进行分析,更加体 现系统用能的合理性。 (2)干熄焦工序采用发电抽汽方式回收 余热比生产低压蒸汽节能。建议钢厂对红焦余 热采用动力回收。 参考文献
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
能级分析方法研究及在钢铁企业蒸汽系统中的 应用
张 革1 刘 超 1 张大伟 2
(1 东北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沈阳 110819; 2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天津分院 天津 300384)
摘 要:介绍了能量系统的三种热力学分析方法,并分析了能量守恒分析方法和火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以此引出 能级分析法,提出了能级匹配系数的概念,并对其表达式进行了推导。利用推导的公式对干熄焦余热回收系统进行 了能级分析。 关键词:能级分析;能级匹配系数;钢铁企业;蒸汽系统
能级匹配系数 0.538 0.403 工序节能量(kgce/t) 32.70 24.48
hz —回收余热蒸汽的比焓,2943.22 kJ/h。
回收的余热蒸汽比火用为:
ez (hz h0 ) T0 (s z s0 ) 915.37 kJ/kg
(12) 式中: h0 — 环境状态下蒸汽比焓, 2537.20 kJ/h;
表1
回收方式 发电抽汽 低压蒸汽
Qd 120 3.6 1000 kJ/ t 0.432 GJ/t
电能的能级为: d 1 。 回收的余热蒸汽含有的热量为: Qz mz hz 0.678GJ/ h (11) 式中: mz —回收余热蒸汽的质量,23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