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近代史

合集下载

南大历史概括

南大历史概括

南大历史概括
南大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创校阶段(1902年-1949年):南京大学建校于1902年,
初期承袭了西方大学模式,以传播现代科学知识为目标。

在这一阶段,南大经历了多次校址迁移和改名,并逐渐形成了以文科为主的学科布局。

2. 解放初期(1949年-196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大学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的作用。

学校成为新中国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科研成果显著。

然而,在上世纪60
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南大经历了严重的政治运动和学术冲击,师生关系遭到破坏。

3. 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南大遭受
了长时间的停课、破产和学术整乱,许多师生被迫下放和劳动。

学校的学术秩序和教育品质遭受重大损失。

4.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南大开始
逐渐恢复和发展,学科设置不断扩充和增强,校园面貌改变。

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加盟,成为国内一流大学之一。

总体来说,南京大学的历史经历了创校阶段、解放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阶段。

从最初的西式大学模式到现代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南大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迁,但
始终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使命,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重要一员。

中国近代史必读书目

中国近代史必读书目

中国近代史必读书目
1.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4.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5.邓野:《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6.丁言模:《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姚金果 :《陈独秀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舒龙等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江苏人民
出版社1999年版。

9.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东史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近代史主要参考书目

世界近代史主要参考书目

世界近代史参考书目1、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法)阿尔贝·索布尔著:《法国大革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法)乔治·勒费弗尔著:《法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4、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黄绍湘著:《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德)俾斯麦著:《思考与回忆》,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

7、萧汉森、黄正柏主编:《德国的分裂、统一与国际关系》,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8、丁建弘著:《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孙炳辉、郑寅达编著:《德国史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9、《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一份进行比较的研究报告》10、王仲涛、汤重南著:《日本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吕万和著:《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12、黄尊严编:《世界近代史学术争鸣录》,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0年版。

13、刘祚昌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印刷版。

14、《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16、洪育沂编译:《世界史参考地图:1640—1945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1年版。

★★★★★★★★★★★★★★★★17、(法)F.基佐著:《一六四O年英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8、(法)基佐著:《法国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9、郭华榕:《法兰西第二帝国史》,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

20、孙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1、王养冲、王令愉:《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东方出版中心。

22、(法)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3、冯棠、张丽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参考书目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参考书目
1002综合面04商周考古05战国秦汉考古06魏晋南北朝考古07隋唐考古08文化人类学09宋元明考古10东方建筑11文化遗产研究12古代陶瓷1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4书画研究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671文物鉴定基础初试参考书和复试参考书相同
专业代码、 名称及研究 010 方向 历史学
系(电 话:02583593 268)
人数 91 12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备注
060100 考 古学 01 古文字学
02 旧石器时 代考古
03 新石器时 代考古 04 商周考古 05 战国秦汉 考古 06 魏晋南北 朝考古 07 隋唐考古 08 文化人类 学 09 宋元明考 古 10 东方建筑 11 文化遗产 研究 12 古代陶瓷 13 非物质文 化遗产研究
①101 思想政治理 初试参考书和复试 东方建筑方向可接 论②201 英语一 参考书相同。 受我校城市规划与 或 202 俄语 或 设计专业考生。不 203 日语③663 考 接受单独考试。 古学基础 复试参考书目:《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 和研究》文物出版 社;《新中国考古 五十年(19491999)》文物出版 社。《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中华书 局。《考古学与博 物馆学研究导引》 复试科目:1001 考 古学与历史文献 学;1002 综合面
01 文物与博 物馆硕士 复试参考书目:《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研究导引》南京大 学出版社 张之恒 主编 :《中国考 古通论》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9李晓 东:《文物学》, 学苑出版社,2005 年。王宏钧:《中 国博物馆学基础》 (修订本),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1 年。冯天瑜主编: 《中国文化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东方出版中 复试科目:1015 文 物与博物馆学基 础;1016 综合面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南大[1]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南大[1]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 、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又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会议期间签订3项条约:①《四国条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

③《九国条约》。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

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2、九国公约:1922年2月6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

条约规定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3、互助论:互助论即互助的进化观.它在清末传入我国.《互助论》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活动家和理论家克鲁泡特金在1902 年发表的一部著作。

克鲁泡特金以伪科学的方法来宣扬无权威、无政府、无国家的社会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宣扬这种社会比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理想社会还要“完善”。

由于互助论的科学性及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修正与反思,使新世纪派和天义派接受了这种观点,并在国内大力宣传.但互助论能在中国产生较大的社会道德效应则应归功于新世纪派的传播。

4、醒狮派:又称国家主义派,国民党左派和当时与国民党合作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国家主义是欧战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潮流高涨所激起的一种极反动的思想”,国家主义派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民族运动的死敌”,“干反革命事业的大集合”,“是最反动势力的结晶”。

国家主义派的主要代表是五四运动时期创建的少年中国学会的一部分成员在法国成立的中国青年党,以及该党党魁曾琦、李璜回国后与左舜生等一起创办的《醒狮》周报,故而国家主义派又称醒狮派。

(完整word版)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题

(完整word版)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题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题98年一、简答题(60分)1、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2、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意义。

3、丁玲的哪些作品最能体现”五四"女性特征?为什么?4、从《暴风骤雨》到《三里湾》、《创业史》,再到《金光大道》,其主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二、论述题(40分,任选两题)1、论20年代的"自我小说”("私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历史评价。

2、论80年代中期刘再复提出的”文学主体性"问题。

3、论田汉早期浪漫主义剧作的艺术特色。

99年一、简答题1、”语丝的文体"的主要特征.2、”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文艺观及你对它们的看法。

3、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的艺术特色。

4、曹禺话剧的艺术成就。

5、艾青的代表作及其艺术特色。

二、论述题2、简述五十年代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你对这一运动是如何认识的?3、张天翼的讽刺艺术与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比较.4、论"孤岛文学"中的戏剧创作。

2000年一、简答题1、从《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和《死水》(闻一多)看新诗在第一个十年的发展。

2、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以及你对这一文艺思想的评判。

3、《寒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巴金创作史上的地位。

4、田汉历史剧创作的成就及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

二、论述题1、”五四”时期周作人提出的"美文”理想,在当时以及后来散文创作中是否实现了,以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论述之。

2、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分析胡风文艺思想对"七月派”作家的影响。

3、比较张爱玲和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4、从社会、历史的和美学的角度,对”革命样板戏”进行分析的评判。

武汉大学2000年现当代考题一,名词解释(20)2,《中国新诗》3,肖也牧的创作倾向4,轰动效应二,简答题(20)1,左翼小说的主要特征.2,“朦胧诗"给当代诗歌带来的革新意义。

中国近代史专业排名

中国近代史专业排名

中国近代史专业排名
中国近代史专业排名因评估机构和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在该领域表现突出的院校:
1.第一档次: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师
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2.第二档次: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河
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吉林大学。

3.第三档次:暨南大学、山西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大
学、河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延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

这些排名仅作参考,具体的院校选择还需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发展方向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南京大学校史

南京大学校史

生物组(25位) 生物组(25位 王家楫、伍献文、贝时璋、秉志、陈桢、 王家楫、伍献文、贝时璋、秉志、陈桢、 童第周、胡先驌、段宏章、张景钺、 童第周、胡先驌、段宏章、张景钺、钱 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 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袁贻 张孝骞、陈克恢、吴定良、汪敬熙、 瑾、张孝骞、陈克恢、吴定良、汪敬熙、 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 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李先 俞大绂、邓叔群。 闻、俞大绂、邓叔群。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15年,1951年, Nanking Femal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Science 吴贻芳
(五) 南京大学时期
国立南京大学,1949年8月8日 南京大学,1950年10月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1952 年 派生出南工、南师、南农、南林、华东 水利学院、第五军医大学、华东航空学 院等;部分院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北 大、复旦等。
(一)三江两江时期
三江师范学堂,1902-1905 三江师范学堂 创办人刘坤一(1830-1902) 创办人张之洞(1837-1909) 创办人魏光焘(1837-1916)
总稽查缪荃孙、方履中、陈三立 (1902),监督杨觐圭(19031905)、李光业、徐乃昌(1905)
两江师范学堂,1905-1911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6年起 李瑞清(1867-1920),1905-1911 任监督: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 学生若子弟;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形成“俭朴、勤奋、诚笃”校风 。
现有各类学生43477名。其中博士、硕 士研究生11030名。 学校图书馆藏书量491余万册,在全国 高校名列前茅。
2008中国高校Nature&Science论文 排行榜出炉 南大、中科大和北大高居前三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P11 南京条约,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侵略特权时间:1842年8月29日地点:南京(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皋华丽号)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清政府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3)五口通商: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4)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

特权:(1)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2)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3)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4)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二】P21-22 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清朝对外的赔款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是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规定在通商口岸,中国人如与英侨“遇有交涉诉讼”,英国领事有“查察”、“听诉”之权(也就是领事裁判权)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即所有美国人在华之一切民事、刑事诉讼,“均由本国领事等官询明办理”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1858年: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给俄国,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赔英法各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至此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1887年:中葡《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1849武力强占澳门半岛)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赔款23150万两白银,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免收内地税1901年:《辛丑条约》(与英、美、日、俄、法、得、意、奥、比、西、荷):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清政府对外赔款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朝地方政府交纳广州赎城费600万银元《南京条约》:英国攫取赔款2100万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各得赔款800万两白银甲午战争时《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万两,共23150万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近10亿两之巨【四】P38-39 早期维新思想(魏源与《海国图志》)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严复与《天演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1年组织翻译《地理大全》,编写《四洲志》一书,后来把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

(2)魏源:于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19世纪70年代后,这些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1)康有为、梁启超:通过文章和演说表达中华民族各阶级、各阶层普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2)严复:1895年写《救亡决论》喊出“救亡”的口号。

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

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当时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在书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

《天演论》对中国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

(3)孙中山:1894年11月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六】P47-48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中体西用冯桂芬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

他在《校邠(bīn)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事业的内容(1)兴办近代企业:首先兴办军用工业(1865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1867年崇厚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创办湖北枪炮厂);军事工业创办过程中遇到资金、原料、燃料、交通等方面的困难,因此创办一些民用工业(采矿、冶炼、防治、航运、铁路、电讯等),多数为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2)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多地军队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1874日本派兵侵犯台湾,清政府开始筹办海防、建设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分为翻译学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军事学堂(船政学堂,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同时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2)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3)翻译西学书籍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4)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效率低下,腐败惊人)。

【七】P51-52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及各自的主张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要不要变法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甚至是“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强调封建纲常伦理不可变)。

维新派根据西方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无时不变,无事不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维新派则利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批判。

谭嗣同认为“君末民本”,严复认为民可共举君也可共废君,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合理性。

他们又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争取政治地位,以君主立宪制度为理想的政治方案。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守旧派反对西学,斥之为“奇技淫巧”。

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是封建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

维新派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主张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斥洋务派“中体西用”之口号为“以牛为体,以马为用”。

【八】P53 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1日,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

谭嗣同拒绝出走日本,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临刑前,谭嗣同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力为变法维新以死相拼、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九】P58 清末新政的原因及内容,皇族内阁的来由及影响清末新政的原因清政府内外交困(1)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2)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清末新政的内容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行政: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2)军事:裁撤绿营,建立新军;(3)商业: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4)教育: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5)立宪: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皇族内阁(1)来由:清政府为巩固皇权,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请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

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