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为人们分析和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科 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第五,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包括物
【关键词】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 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之间并不是 完全同步的(滞后或超前)。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 提琴。
--恩格斯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反作 用的大小,取决于其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也是两 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
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的、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唯心史观。
2.关于唯心史观
(1)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 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
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 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 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 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 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 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 劳动技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体力 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 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与广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力的含义和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 生产力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平等互助关系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剩余价值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为依据,历史上 的生产关系有过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如原始公社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 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其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 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 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 它还为人类审美活动等精神活动提供了自然的 对象和客体要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25、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P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 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 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19、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是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的(后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统一体;包括经济形 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
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 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
•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英 法的经济与哲学)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社会主义思想)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的产物‛ 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 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雄人 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上层建筑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反
定力量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
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体现这些 制度和设施的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 建筑和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生产方式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政治结构和 社会意识结构,这就是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 间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 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 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 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 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和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A、阶级根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列宁论国家的起源
“国家这种强制人的 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 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 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 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 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 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 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 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B、社会根源
国家的产生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 相关,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社会根源。
从历史上看,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与阶级 的形成是交织在一起的,当国家成为管理社会生 活的独立机构时,它不可避免地同时成为统治阶 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在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和一般社会根源中, 前者是本质的、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从属的 。
阶级的暴力机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 动对象的质量;
——使劳动者掌握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 ——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组织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客观 的经济关系。它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是客观 的、历史的、具体的。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 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关系的总和。 狭义的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 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起支配和决 定作用,决定着人们的地位和关系,也决定产品分配。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可以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分为两 类: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生产关系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服务的方向:为我排他 服务的方式:控制与影响
服务的效果:促进或阻碍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基本适 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3、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形式,上层建 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 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由基本适合变为基本不 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从而促进社 会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 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 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基本适合时,积极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基本不适合 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改变生产关系生产力 就不能发展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决定意义。
第
章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 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对社会存 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2、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基本 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3、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方向和形式,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 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由基本适合变为基 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 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3、阐释了社会历史主体人的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和人的自觉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 人口因素。
自然界的存在 劳 动
人的存在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这一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历史发展根源 的一把钥匙。生产力标准。
2、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 策的理论基础。 3、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经济基础:与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注意:
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
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的联系,经济体制是 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 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意识
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它一般包括两部分:
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组织和设施)
观念的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二者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在观念上层建筑的指导 下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是维系观念上层建筑的 现实力量。
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恩格斯说:“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归根到底是由生 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
在、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状况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的质量
“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但是地球是目前唯一适合人类居住 的星球! “生物圈2号”试验的失败证明:在人类现有的知识 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可供人类生 存的生态环境。人类唯一的选择是——保护地球而不是破坏它!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地理环境只是提供了生产发展的可能性,而不 是现实性; •地理环境的优劣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与 社会制度的变化不具备可比性; •地理环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
面貌,制约着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整个社 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在观念上的反映。
从社会意识主体角度划分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整体意识 从社会意识的高低层次划分低级的社会心理、高级的理论意识 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 术、 宗教、哲学)与非意识形态
“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 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 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 活决定意识”。 ——恩格斯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以自身固有的观念的形式依据自身固有的观 念的逻辑去反映社会存在,它一旦形成,便成为有别于 社会存在的特殊现象与社会存在相对立,对社会存在施 加影响。 社会存在不是社会意识发展变化的唯一的原因。社会意 识依赖社会存在的同时,存在着与社会存在相背离的性 质和倾向。 社会意识的这种非依赖性是相对的,是以对社会存在的 依赖性为前提的。
3、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① 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 机,而没有揭示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 物质动因。 ② 只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在 历史变迁中的作用,而没有揭示人民 群众的历史活动及其意义。
4、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认识论根源 社会历史的原因 阶级根源
唯物史观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 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 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的和政治 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的基 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 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 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 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 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 建筑也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
什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⑴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状况是否与经济发展 水平相适应,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发生积极 的或负面的作用。 ③ 人口的构成状况和人口质量,对经济与 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 质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关系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活动的 形式(结果))”。——列宁
思想关系
物质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是一个由其内部矛盾运动推动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对经济生活而言,地理环境的好坏和自然资源的优劣, 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数量和劳动生产率,影响生产力的 布局和生产发展的类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自然 的对象和客体要件,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旅游等提供了 特定的活动场所。 就政治生活而言,地理环境通过影响军事和政治,从而 加速或延缓社会进程。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和源泉
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
“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 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它一切 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步性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各自 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
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处理 人类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 生产力是既得的、客观的物质力量,人们不能任意选择、 规定生产力的水平,只能在现有生产基础上继续发展。 生产力传统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唯心史观
1、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 在, 把精神力量视作社会历史变迁的决定力量和 终极原因,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 宿命论: ——把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精神力量当作决定历史发
展的终极力量
唯意志论: ——把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当作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