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01 考点解读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02 考查方式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3、某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03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5.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嘉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7、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 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 于某种具体事物。
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 怀或借古讽今。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用这个典故,其实是以廉颇 自比,抒发自己不得志的的忧愤。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 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 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 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 今衰的感慨。
给人深刻印象。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5、借代 :借用相关事
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 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 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 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 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安徽卷)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 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 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 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词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 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 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 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 切。
专题04表达技巧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 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葬 于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 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的意思叫反问。可以加 《定风波》)
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
激发思考。
情怀。
比拟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 拟人,把人当作物或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 写叫拟物。比拟可以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 描写的人、物、事表 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 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 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 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 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 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 极点。
好。(2分)
2.抒情手法
类别
特点
示例
直接 抒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
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憎、喜怒、哀乐等主观
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
《登幽州台歌》) 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
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 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
子,通过登幽州台,直 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
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 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
(二)常见表达方式
1.描写手法
(1)侧面描写
特点
示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
亦称“间接描 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
写”。通过其 篌引》)
他事物或环境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
描写对主要对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
象加以渲染烘 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05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绝 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 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1 、修辞手法
表 达
2、表达方式(抒情、
技 描写) 巧
3 、其他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托物言志 3、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 借古抒怀 、伤今怀古) 4、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5、用典抒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分)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 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07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 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 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
简要赏析。
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 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 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 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 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 思答对即可。
高考诗歌鉴赏诗之表达技巧

2024年2月5日星期一
温馨提示: 请点击相关栏目。
导航 ·对点考纲解读 建模 ·课堂精讲精练 讲法 ·题点探究突破
1.考点剖析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 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修辞手法, 二是表达方式,三是抒情手法,四是描写手法,五是表现手法。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 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 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 妙处?请简要赏析。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题目已经明确“表达技巧”为“对比”,降低 了试题难度。只需要指出有哪些对比,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情感 、主题)即可。颈联有三组对比:“佳”与“愁”,“久”与“ 偶”,“壮心”与“醉中”。其中,第三组对比稍难。回答时 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对比的作用,再举例分析,最后 总括。颈联“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久”字至少包 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 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 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 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 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
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上看,前面十四句通 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 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
的对比,震撼人心。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 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高考通常在狭义方面使用它 ,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 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 比、用典等。
表达技巧之渲染、烘托、白描、工笔-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
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 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 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 说,故“又开封”。
清代刘熙载《艺概》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如乐府诗《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 其耕,锄者忘其锄。来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
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 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 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 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 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烘托举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 是我们所说的烘托。(那颜色在外围勾勒)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一、含义
用典,从古代典籍或历史传说中,摘录、提炼与话题有关的词语,有机地融入诗文,使表达言简义丰,含蓄典雅,增添文化内涵和文采趣味。
它在古代汉语中普遍使用。
二、作用
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类型
1、正用:保持典故的本来含意而不做修改,作者情感与原意一致。
2、反用:利用典故的反面含意来表达感情。
3、明用:明用典,就是直接运用典故,读者一看就是知道这是用典。
4、暗用:暗用典,即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出之。
5、化用典,即诗词引用典故,但字面上气畅意通,无用典痕迹,实际上是经过加工改造,或改变愿意,或另释新意。
四、答题步骤
1、找出用典的地方
2、结合所学与注释,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原意内容。
3、明确诗人对所用典故的态度。
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引用还是化用等。
4、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
诗人对往事重提,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的,目的是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5、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要点明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课件

情景 借景抒情 情——景——委婉含蓄
寓情于景
使客观景物涂抹强
情景交融
烈的xx色彩
情和景 之间的 衬托关 系
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以乐景写哀情
衬托
以明衬暗
明暗
以暗衬明
星斗阑干分外明 鸦矫荒寒影对翻
虚实
虚实结合 奇妙交错,亦幻亦真
先抑后扬
抑扬
先扬后抑
形成对照,印象深刻
表达技能 ——结构手法
侧
景物——视听嗅味触意(《夜雪》)
结 合
渲染
正:渲染了怎样的环境 侧:烘托出某物的xx特点
渲染和烘托 是一对
侧面描写 不直接写都算侧面
点
面 结 细描:一个东西反复写
形象生动,细致入微
合 白描:同一东西,只写一次 质朴简练,逼真深刻
表达技能 ——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直接+间接
鲜明地表达了xx的思想情感, 直接抒情 我爱你有几分 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观点二:①“弱”和“昏”用得好。弱是虚弱,昏是 昏花,在文中是指曹翰将军已经年老体衰,手臂 不如之前强健,眼睛变得昏花,但是仍旧嫌弓力 太软,仍旧能识得敌军的战阵; ②运用反衬的手法,更形象地写出了曹翰将军承 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 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 ③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 敌报国的坚毅精神。
表达技能 ——修辞
修辞题怎么问?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第几句。 2、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4、如何理解诗歌“……”这句话?(炼句题) 5、诗歌运用xx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修辞题考什么?
炼句——一般不会直接问修辞或直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