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局势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南海问题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关系

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享有主权权利,并规定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 海里。但在确定“专属经济区”界域时,却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如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就可以存在多条分界线,这为那些专属经济区重叠的国家产生冲突埋下了隐患。据此,在本国利益的驱动下,南海周边国家大多采用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解释方式,提出非法的主权要求。
四、南海问题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程度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国防的命脉没有哪个国家会对石油的来源和运输问题视而不见,南海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引起了周边国家的觊觎,而世界大国美国和地区大国日本、印度等担心承认中国一直强调的南海地区的主权,中国就会完全控制南海,就会扼住美日的石油命脉,同时也使得他们遏制中国的战略彻底失败。因此,这些大国介入南海问题并支持南海周边国家和中国对抗,使得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不稳定。
三、南海问题的发展史
南海海域划界和主权之争,是20世纪60、70年代以后,东南亚有关国家出于经济、政治各方面的考虑而展开对南沙的争夺,从而构成了对我国主权的侵犯。
第一,20世纪60年代后在南海海域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从而诱发了临近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利己主义的扩张,导致南沙问题凸现。
第二,南沙问题的出现与“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向海洋进军开发海洋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东南亚国家就是在世界抢占海洋的热潮中纷纷“下海”抢占我国南沙群岛,争夺海洋权益。
一、什么是南海问题:
所谓南海问题是指东南亚一些国家对中国南海U形断续线范围内的海上领土主权提出异议,非法占据部分中国岛礁,并非法开采海底资源引起的中国与相关东南亚国家之间领土归属的争端,是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侵犯,而相关东南亚国家应当停止侵犯的问题。争议的主要内容有两个:领土主权争议和海洋资源开发权归属。
论述南海局势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论述南海局势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摘要本文章主要论述南海局势安全问题,
南海问题主要是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围绕南沙群岛的岛屿和海域、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划分而引起的国家间主权争端,包括领土和海域两个问题。
南海争端起源于20世纪年代初,至今为止已有四十多年了,南海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国防安全,对我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南海问题还会使中国对别国占领道的中国南海领土海域与海域面临一种进不能攻、和不能取得两难局面,危及中国海上石油运输,多方面影响中国经济安全,并且多层面对中国军事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和严重影响。
南海问题关系着我们整体的政治安全战略,处理这种问题不能太鲁莽,要观其世界格局变化,南海是我国的核心利益,我国不会轻易放弃南海的权益。
处理这类问题首先用政治的外交手段,友好协商的解决好南海问题,尽量不使用军事力量,这样对我国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但是如果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仍然对我国进行侵犯,我们国家也不排除军事的介入。
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对我国南海部分礁岛大肆掠夺,非法侵占,手段极度恶劣。
美国、日本等国家也纷纷干预,企图从中谋取利益。
遏制我国发展和崛起。
但是无论有哪个国家来干预,我国是坚决不会放弃任何一分属于我们中国的领土,不会放弃对南海行驶主权,南海是沟通两大洋和连接三大洲的海上枢纽,其存在的资源丰富,是我国安全战略要地。
这片领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
南海问题也是一个关乎我国国家尊严的问题,要是放弃了南海领域,就等同于像菲律宾等东南亚小国低头,中国是世界大国,怎能害怕周边小国。
问题。
南海争端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南海争端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2010年的南海争端突出表现为两件大事:其一,外媒报道称,中国将南中国海列为其国家核心利益,虽然这一说法从未得到中国官方的认可,但是却被国际社会不加分辨地广泛引用以佐证中国日趋明显的扩张性军事行动和强硬外交政策。
其二,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事务,一方面多次坚称自身在南海的航行自由权,并与中国就此数次展开激烈的交锋,另一方面公开干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争端。
中美围绕南海、东海等海域的争端以及有针对性的军事演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方对亚太地区安全秩序领导权的争夺。
未来一个时期,海洋争端将会成为影响中国外部安全环境的长期性因素,而中国的海洋战略走向也将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崛起路径的重要指标。
一、南海争端的基本情况南海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千米,其中我国传统断续国界以内的海域面积约为187万平方千米。
南海由北向南大致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南海问题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周边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
但随着油气资源的发现,从7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纷纷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南海问题由此产生。
南海问题的几个主要方面为岛礁归属、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
其中,从岛屿领土主权争端的角度看,涉及“五国六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文莱对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部分或全部岛礁提出了主权要求;从海域划界争端的角度看,涉及六国七方,即除了上述五国六方外,印度尼西亚也对南沙群岛西南侧的部分海域主张管辖权。
目前,除了菲律宾对位于西沙群岛的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的要求外,南海问题主要集中在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的位置最南、岛礁数目最多、分布面积最广,∗张洁: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
也是诸群岛中问题最复杂的。
南海问题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和不能取的两难局面 ; 危及 中国海上石油运输, 多方面影响中国经济安全 ; 多层面对中国军事安全 造成极大威胁和严重影响。 对此, 中国应该把“ 搁置主权、 共同开发” 改为“ 搁置主权、 限制或冻结开 发”准备南海战争, , 这是确保 中国南海主权的最佳手段。
[ 键词 ] 南海 问题 ; 关 南海 主权 ;限制或 冻结 开发 ;国家 安全 [ 中图分 类号 ] D8 5 1 ,D8 [ 献标 识码 ] A [ 章编 号 ] 10 —4 92 1)40 9.6 2 文 文 043 8(020 —0 90
种 进不 能攻 、和不能 取 的两难 局面 。 从 历 史 和 国际 法 角 度 来说 ,南海 诸 岛 是 中 国
9 9
点 虽 然 没 有 明确 表 明包 括 南 沙 群 岛 在 内的 南 海 问
题 的法律 归属性 ,但切 中要害地指 出包括南沙群
固有 领 土 , 中国对 之 享 有 无 可 争辩 的主 权 。2 O世
趋 复 杂 ,从 而威 胁 中 国安 全 。
与海域 的石 油、天然气等资 源的 占有 、开发和利 用 问题 。其三 ,涉及对 南海这一重要海上战略通
道 的控 制 与影 响 。美 国学 者 安德 鲁 ・ 内森 ( n rw A de
N ta ) ah n 、罗 伯特 ・ 罗斯 ( o et os R b r R s )指 出 : 归 “
11fp121这一观点虽然没有明确表明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问题的法律归属性但切中要害地指出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问题是一个安全问题东南亚有关国家以南海问题为借1宣扬中国威胁论声称中国对整个斯普7
国u a o nvrto tra oa R l i s2 1 o4 or l f i sy f n n t n l eao ,0 2N . n U e i I e i tn
南海争议对地区稳定的影响

南海争议对地区稳定的影响
南海争议对地区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紧张局势:南海争议导致了南海地区的安全紧张局势。
争议引发了军事化的行为,包括军事演习、设立防空识别区和加强边防力量等。
这些行为增加了误判和冲突发生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紧张氛围。
2. 经济合作受阻:南海是一个重要的航运通道和渔业资源区域,拥有丰富的海上能源资源。
然而,南海争议对地区经济合作造成了阻碍。
争议引发了贸易限制、资源争夺和投资不确定性,影响了南海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3. 外交关系复杂化:南海争议涉及多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争议,引发了相关国家之间的外交紧张。
争议的复杂性使得南海周边国家在处理与中国以及其他争议当事国的关系时面临诸多复杂的政治、外交和安全考量。
4. 区域合作受影响:南海争议对区域合作机制产生了负面影响。
争议使得地区合作机制(如东盟等)在推动南海问题上出现分歧,导致区域合作难以达成共识和推进。
5. 影响国际关系:南海争议牵涉到多个国家的利益,也成为了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区内外的大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介入,进一步复杂化了南海争议的解决进程,对地区稳定产生了不确定性。
为了维护南海地区的稳定,重要的是各方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寻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议和达成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同时,所有当事方都应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准则,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加剧紧张局势和冲突的行动。
试述南海问题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关系

论南海问题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关系从开学到此刻,随着时间的飞逝咱们的军事理论课即将结束,回味着这几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在此刻的空闲时间里我感觉我有必要坐下来写一篇文章来怀念它。
通过军事理论的学习,即强化了我的爱国热情,也增强了我的国防观念。
每每聚精会神的听完却还意犹未尽,总感觉听不够。
老师们向咱们讲述了现今我国国防的形式与现状,国防法规的产生、发展、特征,各类军事高技术和武装力量的大体概况,世界军事的形势、国际战略环境和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让咱们学习到大量的现代军事知识,熟悉到了国防与国家安危存亡、民族荣辱兴衰的密切关系,提高了咱们对国防地位、作用的熟悉,树立了牢固的国防观念。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千古名训告知咱们:越是在和平条件下越要安不忘危,强化咱们的国防意识!此刻我明白了国家军事对于祖国的重要性,在军事理论的课程中我了解到中国周边环境的大体特点:同世界其他大国相较,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万多千米,海岸线万多千米,周边国家达29个,其中直接交界邻国就有15个。
其次,我国是历史悠长的文明古国,周边很多国家与我邦交往很深,接触很广,历史上的一些恩怨此刻仍有影响。
第三,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类文化、民族和宗教聚集在我国周围。
第四,我国周边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国利益交汇之地,冷战时期曾形成很多“热点”,有些至今尚未完全解决。
通过一些关于南海争地盘的新闻我也开始体会到了,我国的安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战争的要挟仍然存在。
抛开有美国暗中从中作梗的台湾问题不说,就连咱们普遍看不起的小小的越南,此刻还时不时地公开跟咱们叫板。
中国与越南从历史上的纵向看去,这对欢喜冤家在臣服、亲密、共苦和反目中摇摆不定。
对于中国,痛苦和友谊的感受并存于这个国家,对它情感和战略的定位让人难以抉择。
从南海争议的这件你事情可以让咱们明白国与国之间友谊的培育是漫长的,仇恨的成立却可以很快,两国间的龃龉似乎无法释怀,同时,越南蹲在中国的南部,仍然让中国人不能忘记可能露出的獠牙。
南海问题之我见

南海问题之我见近期以来南海地区局势受到外界的普遍关注,域内外媒体也是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进一步助推了国际社会对南海局势的关注程度。
南海局势总体上保持稳定。
南沙海域局部地区发生的海上摩擦事件尽管引起了南海问题的升温,甚至一度导致南海局势骤紧。
但总体而言,南海局势仍然是稳定可控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发展大局。
一、南海对中国的重要性南海的重要性,它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它是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
如果我们守住了南海,就等于增加了1000多公里的战略纵深。
第二,我们国家要成为海洋强国,必须要有出海通道,南海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我们唯一的出海通道。
第三,南海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我国未来重要的后续能源供应基地,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南海问题升温的背景及影响因素南海问题升温的背景是多方面,受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的交织影响,在区域内外力量交互作用下,南海问题升温的影响因素如下:1、美国“重返”东南亚,实质介入南海问题随着美国、日本、印度等区域外大国,通过加强与东盟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保持对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关注和投入,对南海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并以多种方式介入南海,使南海地区安全局势趋于复杂多变。
“9〃11事件”之后,美国借反恐之名加强对南海地区的军事干预力及影响力,表明了美国在1992年将苏比克军事基地移交菲律宾并全面退出东南亚后,再次重返这一区域的战略意图。
美国战略意图明显,在南海地区确立霸权地位,向东北可穿越台湾海峡,伸入到日本海,今年美韩军事演习几次声称要进入黄海,就说明了美国的这一意图;向南可覆盖南太平洋地区,强化美澳南太平洋同盟体系;向西可穿越马六甲海峡,有利于美国在印度洋和波斯湾地区的利益;向北更可直接遏制中国向南拓展;美国利用非传统安全因素谋求在东南亚各国的影响力。
利用非传统安全因素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影响是美国的惯用手法。
美国对印度洋海啸中受灾的东南亚国家的救援是著名例子,美国把灾后援救被看作是发展关系、扩大影响的一种外交手段,此外,还利用武器援助、情报交流、人员训练等手段帮助东南亚国家打击海盗等方式加大渗透力度。
南海局势对中国海权及安全的影响

1 中国历代宣示主权沿海诸国关注资源问:南海问题从何而来?答:南海是我国南部的陆缘海,也是世界第三大陆缘海。
所谓陆缘海,是指四周大部由半岛、岛屿或陆地所环绕的大海在英语中,南海也被称为“南中国海”。
因此,在中文里面,“南中国海”与“南海”并称的语汇。
环南海国家包括中国以及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东盟国家。
这些国家中的一些对南海的一部分,有重叠性的主权声索,并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以来沿用《公约》的专属经济区概念,对其近海的200海里地区的海洋与矿产资源纷纷提出唯一拥有权的主张,这同我国的主权主张发生冲突。
事实上,邻近的一些东盟国家的彼此主张也发生矛盾。
文莱与印尼、泰国与柬埔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印尼、以及越南与菲律宾等方面也都存在争执。
我国自汉朝开始,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于海南设珠崖(今海南三亚市)及儋耳(今海南儋州市)两郡,此后历代都诉诸了对南海的主权。
汉、南北朝时将这一海域称为涨海、沸海,唐代以后逐渐改称为南海。
直至20世纪中期,我国历代政府一再明确宣布对南海所拥有的主权,并未引起他国争议。
目前具有不同看法的国家在上世纪中期或之前出版的地图中,事实上有一些与我国的诉求表示一致。
随着世界范围非殖民化的发展,东盟国家逐渐取得独立,产生了一些新的国家,如新加坡和文莱。
政治独立后的这些国家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中,在经济上也在取得快速进步,从中还涌现出东亚的“小龙”或“小虎”。
这同时意味着这些国家将更加关注资源获得以维护经济发展,东盟那些沿海与岛屿国家的资源出路必然是向海看。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以来,各沿海国的海洋权利普遍得到扩大,不仅一些国家的3海里领海扩大到12海里,它们还得到了与大陆架相关的排他性海洋经济权利。
它们对获取扩大海洋主权以争取海洋资源的意识已有大幅提高。
在1982年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各国的海洋权益意识以及权益博弈达到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局势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中国与菲律宾南海对峙是当前焦点。
日前,中国从黄岩岛撤回两艘执法船,显示出克制姿态,但菲律宾非但不领情,反而向黄岩岛海域增派舰船,菲将领也发表强硬讲话。
菲律宾还试图在国际上寻求支持,执意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和复杂化。
南海问题涉及中国与邻国关系、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以及中美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中国与该海域其他邻国也有类似中菲之间的领海和岛屿纠纷。
因此,中国如何应对当前与菲争端,对解决未来的南海争端有重要标本意义和示范效应。
在当前中菲黄岩岛争端中,中国的底线在哪里?这首先取决于对争端性质的认定。
学者们早已指出,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诉求和管辖权,依据的是最先发现、最先占有与最先管辖的历史性权利原则,且得到二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的认可,因而具有坚实的法理基础。
包括菲律宾等国在内,在1997年之前也未提出异议。
既然这些岛屿是得到国际公认的中国领土,那么当前中国在黄岩岛的行动,就是一个国家带有“维权”性质的正当执法,其无论使用何种手段(包括军事手段)都天然具有合法性。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上世纪70年代,中国海军在十分弱小时就敢于用武力维护在南海诸岛权益。
遵循同样的逻辑,当前中国在黄岩岛的维权行动理直气壮,绝不惧怕外界说三道四。
相比之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领土诉求明显底气不足。
目前,菲对南海诸岛提出领土要求的唯一“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
早有学者指出,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家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并未规定其可以据此索取或侵占他国固有领土。
从法律效力看,海洋法公约也明显弱于历史性权利原则和时际法原则。
菲律宾明白自己底气不足,因而在南海争端中有意将水搅浑,混淆“权利”与“权力”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简单地将中国维护正当权利的正义举动,与强者必霸的“权力政治”相混同,并借此制造“中国威胁论”。
菲外长公开宣称“中国是很多国家的威胁”,试图拉拢其他国家联手制华,乃至“挟洋自重”,目的就是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最终混水摸鱼,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领土据为己有。
捍卫“权利”不同于扩张“权力”,它更多涉及原则问题和底线利益,因而天然具有正当性。
放眼世界,捍卫领土完整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过去一直是最大的受害者:南海许多岛礁无论历史上还是法理上都属于中国,却被邻国非法占领并被攫取石油资源。
当前中国在黄岩岛的维权行为不过是对邻国屡屡侵权行为的“正当防卫”。
有人担心中国在南海强硬维权会影响中国和平发展,会使南海不再是“和平之海”。
这种担心未免多虑。
事实上,不管任何争端,实现和平从来就不是问题,问题是要什么样的和平局面。
如果周围国家不树立尊重他国权利的“守规矩意识”,而仅仅靠中国单方面牺牲自身利益赢取和平,那么这种和平既不公平,也不会持久。
西方有句谚语,“篱笆扎得紧,才有好邻居”。
只有中国敢于捍卫正当权益,使那些肆无忌惮的侵权者撞到铁板,他们才会真正学会守规矩,南海才可能真正成为“和平之海”。
南海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之争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安全问题。
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中国的经济安全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中国应该采取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手段消除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这些手段主要有:重视南海的经济开发,充分利用南海的资源;增强中国军力,保证航线的安全和加大外交的力度,增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可能性。
冷战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焦点。
经济相互依赖的增强,对外贸易的频繁,现代经济对能源的高度依赖,金融风险的增大和经济竞争的加剧,促使经济安全成为各国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更是如此。
学术界对南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从国际法的角度对当事国的理论依据或批驳或评析;对争端国采取的政策分析;各国解决南海问题模式的设想。
但对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制约论述还较鲜见。
本文着重论述南海问题与中国经济安全的关系。
第1/7页一、南海问题的现状与趋势南海问题主要是指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主权归属上的争议。
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二是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问题。
第二个问题从属于第一个问题,因为解决了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以划分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故第一个问题是南海问题的核心问题。
南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一是经济因素。
南海资源丰富和重要的贸易通道对有关争端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是法律因素。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升了南海的价值。
三是中国因素。
海洋意识的淡薄和自身力量的制约使中国忽略了对南海的经营。
南海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与南海地区有关争端国的海域之争,而且,背后还有大国背景,南海地区是多种国际政治力量交汇的地区。
南海问题不仅涉及到法律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经济和地区安全问题。
南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多方占领。
越南迄今为止共占领中国南沙岛礁29个之多,是侵占南沙岛礁最多的国家。
菲律宾非法将我国41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其版图,并占领9个岛礁。
马来西亚于1983年8月和1986年10月以军事演习为名侵占了弹丸礁、光星仔礁和南海礁,此外还将27万平方公里南沙海域划入其版图。
印度尼西亚和文莱虽没有侵占南沙岛礁,但分别侵入了我国传统海域5万和3万平方公里。
中国台湾省控制着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而中国是南沙群岛的合法拥有者,却只占有7,个岛礁。
这样南海海域形成了6国7方纷争的局面。
第二,扩充军备。
越南基于海洋战略利益的计量,比较早地实施海洋战略,着手打造强势海军。
最近,据俄罗斯纽带新闻网报道,越南海军正在建造30至40艘400吨级的军舰,并计划投入38亿美元,在越南东北部建造一座占地3000公顷和可停靠4万吨级战舰的大型军港,2006年2月1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已下令购买无人间谍飞机数架进行海洋侦查和监控,以保卫其海疆。
新的间谍装备将会使菲律宾“情势觉察优势以便在非法活动发生时迅速有效的介入”南海争端。
马来西亚把军队的职能由镇压国内暴动调整到保护专属经济区和领土上,声称以捍卫其在南海所谓的“主权”。
尽管马来西亚军费预算相对低一些,但已把相当一部分用到它所侵占的原属于中国的岛礁上。
第三,联合对华。
在国际关系中,力量弱小的一方常常通过联合或结盟的方式增强自身的力量,以共同对付强大的第三方。
联合方式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几个国家处在一个国际组织中,以组织的名义共同与第三方对阵;二是在某一国际争端中具有共同利益的两个或多个国家暂时联合起来应付第三方,协调行动。
而在其他国际问题上未必有共同的利益,甚至有矛盾冲突。
第一种联合的形式就是以东盟组织的名义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博弈。
东盟以“一个声音说话”加强了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抗与谈判的实力。
第二种形式的联合主要是东南亚争端各国相互支持对方提出的解决争端的建议和联合开发资源。
第四,大国插手。
南海地区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引起区外大国的关注。
南海地区是日本重要的运输道、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和能源来源地之一。
南海地区的航道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极为重要。
日本防卫厅早就表明了南海的重要性,它认为南海海域在运输资源到日本的地位非常重要,该地区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交通的关键。
因此,冷战后,日本积极“南下”关注南海问题。
印度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明显增长促使印度积极推行“东进”政策,意在扩大在南海地区的影响,扩大其在南海的“利益范围”。
日本和印度介入了南海问题的共同的手段有:加强与东盟的军事上和安全上的联系,大肆炒作南海问题,使之国际化和复杂化。
美国是影响南海问题走向的大国。
冷战后,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的重点是欲通过南海问题防范和制约中国的崛起。
其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消极中立变为积极介入。
第2/7页美国加大了对南海地区的军事渗透。
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联合军事演习越来越多,演习的目的越来越清晰,即直接针对南海问题。
这种意图集中体现在“卡拉特”演习。
该演习的设想是“某一地区性大国”派兵占领了南海上有争议的岛礁并封锁了南海上的国际航道,美国应东南亚相关国家的要求,进行军事和人道主义援助,维护地区安全和海上航行自由。
2004年1月美菲举行的Balikatan-04的演习,出现了新特点:一是演习地点首次出现在南海有争议的海域;二是首次把演习的目的定为抵御外来入侵。
南海问题发展的趋势表现出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
南海地区是世界主要大国力量、意志和利益的交汇点,隐藏着中日俄印和东盟等大国和组织的博弈格局。
南海问题现在不是说有没有国际化,而是说国际化程度轻重的问题。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南海问题的复杂化和国际化趋势就会进一步加强。
当前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对策主要是:正式确定“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解决方针;由坚持双边谈判到双边与多边并行,推行灵活务实的对策。
这些对策并不是放弃南海主权,而是暂时冻结主权问题,以待日后解决;同时也说明,中国从大局出发,着眼于维护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从而免受南海问题的影响。
但事实是,中国这些友善的意图并没有得到有关争端方的理解。
它们竞相占领原属中国的岛礁,大肆掠夺中国的旅游、渔业和石油资源。
南海主权问题不解决,中国现实对策很难执行。
很明显,中国求解南海问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求解南海问题与发展睦邻关系以及恢复南海主权和中国需要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进行经济建设。
中国的南海政策困境客观上也促成了南海问题的国际化趋势。
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印度的“东进”,日本的“南下”,东盟地区安全作用的加强和美国的“积极关注”加剧了南海问题的不确定性。
基于成本一收益的理性衡量,多方竞争的态势多为自身利益计,使求解南海问题有了更多的政策选择,这又给域外大国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二、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制约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从涵盖的内容上看,经济安全可以分为狭义的经济安全和广义的经济安全:狭义的经济安全指的是,当一国的经济利益受到某些事件的威胁和影响的时候,国家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而这些事件可能是国外的突发事件、原发事件(自然力作用的结果)或人为事件;广义的经济安全则指的是,除本国经济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之外,还能够采取主动措施,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捍卫自身经济利益。
有的学者认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实质在于对国家经济利益的维护和拓展”。
也有的学者认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经济化,它通常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参加国际竞争的能力及其带来的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