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很快就要到中考了,今天为同学们整理的是关于语文中考的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在中考的时候更好地完成试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记叙文(一)如何梳理、概括、补充故事情节1、解题思路(1)辨析线索,了解文章大意(关于谁的什么事);(2)依据线索,感知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3)选取固定角度,概括故事情节(为了避免在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时前后内容互相交错,或者在补充故事情节时前后混乱,主次不分,在理顺情节时需选取固定的角度,抓主要事件来概括。

可以是选取线索、主人公、心理变化等固定角度去概括.)2、概括情节方式:谁+怎么样+什么(概括故事情节时不想像、不修饰,语言简洁)(二)人物形象分析:(即分析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或人物有怎样的思想性格)1、解题思路(1)依据故事情节,联系人物相关的事件与人物行为分析其性格;(对人物的分析,我们的困惑往往在于难以比较全面的把握其性格特征,所以分析人物时首先看他做了哪些事,并且按照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来抓取他所做的事,从事件中分析其性格)(2)抓住文中凸显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句子去分析性格。

(好的作品中往往有一些一句话凸显出一个人物的描写句子,这些句子往往刻画出人物的灵魂,我们不能放过。

)(3)抓住文中暗示、点明人物性格的句子,直接抄下来。

(4)结合人物身份、地位、社会背景去理解分析。

2、概括人物形象的格式:XX是一个......的人,他......(三)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1、如何理解加点词的含义:(1)了解词的字典意义;(2)结合句中所关联的事件、人物相关的行为理解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性格、心理、情感等;(3)指代性词语,在上下文找其具体内容。

2、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这类句子指抒情、议论句,往往蕴含深刻):(1)抓取句中的关键词,理解感知表层含义;(2)结合与句子相关联的事件,理解出人物的思想、心理、性格或言外之意;(3)结合主旨理解深意。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记叙文阅读一.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二.表达方式1.记叙2.议论3.抒情4.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5.说明●类型1三、写作手法及作用?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总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总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总结中考即将来临,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需要重点准备的部分。

通过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部分的考试内容。

本文将总结一些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和解题方法,希望对广大中学生提供帮助。

一、阅读技巧1. 整体把握:在开始阅读一篇文章之前,可以先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抓住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理解关键词:通过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思。

关键词往往是作者需要强调和表达的重点内容,重点掌握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3. 注意逻辑关系: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识别出文章中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总分关系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4. 注意上下文语境:有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暗示和线索,推测出词语和句子的准确含义。

5. 注意修辞手法:现代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意义。

二、解题方法1. 题目分析: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要求和考点。

不同的题目可能涉及到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段落结构、语言风格等不同的方面,我们需要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2. 找准定位句:定位句是指在一篇文章中,明确指出了作者的观点、中心思想或重要信息的句子。

通过找准定位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定位到答案所在的段落和位置。

3. 理清文章结构:阅读文章时,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了解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掌握文章的脉络和主题发展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并解答相关的问题。

4. 答题技巧:在回答问题时,要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注重细节和答案的准确性。

可以通过排除法、对比法等方式,找到正确的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真题典例1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真题典例1
湿地仿佛一个调色盘,大自然用它的丹青妙笔,绘就了一幅幅斑斓的湿地长卷,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湿地景观。(摘编自《湿地是什么颜色的?》,《人民日报》2023年2月21日)_
材料二: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环境功能,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等方面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4.筛选关键信息,整合得出结论。发现关键信息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信息有显隐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发现隐含的信息则比较困难。要善于依托文中承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信息,要从字面看到表达的言外之意,快速锁定目标。此外,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语言的情况下,需要通过综合比较、归纳等环节,将文本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依托文本类型,做好分类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在共同话题下组建材料,材料的选择非常灵活,要根据不同类型文本的特点进行分类阅读。例如文字类文本要梳理结构层次,抓住每个层次的中心词,概括内容主旨;图形类文本要注意阅读标题和简要的文字、数字提示,以及抓住图形变化的规律特点;表格类文本要注意表头中的重要栏目和数据变化,以及隐含的趋势和结论。
“近年来,梁平以‘小微湿地+’为生态建设抓手,湿地资源成为塑造城市特质和乡村风情最为灵动的生态元素。”梁平区区长说。 “猎神村的不少梯塘昔年因开采石膏矿引起渗漏,这些年经过改造,得以重新蓄水,变身小微湿地,现在成了村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生态改善的成效就摆在眼前,保护利用好湿地成了大家自觉的行动。”梁平区猎神村党支部书记说。 “梁平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湿地生态已是大家共护共享的绿意空间和赏心悦目的心安之所,‘湿意’生态正在持续赋能产业振兴。”梁平区委书记说。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品味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品味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品味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一、人物形象刻画1.正面描写(1)直接描写:即描写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这样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的性格特征。

(2)细节描写:即抓住人物细微而又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

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如《故乡》中“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就是抓住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外貌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鲜明地刻画出杨二嫂俗不可耐的形象;“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把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中的一个“塞”字是对杨二嫂的动作进行的生动细致的描绘,把杨二嫂爱占小便宜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2.侧面描写(1)描写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

(2)描写环境、场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或为主人公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铺垫(埋伏笔)。

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表达方式及作用(1)记叙: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①顺叙: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②倒叙:使情节曲折,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③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2)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①人物描写:展示……人物……特征。

②景物(自然环境)描写:交待时令、地点,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情感;为下文……做铺垫。

③社会环境描写: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现实。

)(3)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4)说明: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5)议论: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

五、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五、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相结合、细节描写、衬托、对比、叙议结合 ( 夹叙夹议 ) 、
得当、以小见大、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咏
物抒怀、借景抒情、联想与想像、欲扬先抑 ( 先抑后扬 )
等。
宇轩图书
5.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拟物、借代、对偶、对比、夸张、排比、
设问、反问、反复、引用、互文、通感等。
6.文章的结构形式
静态描写方面。
(3)外貌(肖像)描写、动作(行动)描写、语言(对话)描写、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景物)描写等方面。
宇轩图书
4.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首尾呼应、设置悬念、运用巧合、埋设伏笔、前后照应、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 ( 声 ) 写静、以静衬动、详略
(1)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2)递进式。
(3)并列式。
宇轩图书
7.文章的线索
(1)所谓“线索”就是贯串文章始终,牵出文章主旨的线
索人物、线索事物。
(2)线索分类:以人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
以人物行踪为线索、以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情感变化为 线索等。
宇轩图书
8.关于记叙文的有关知识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宇轩图书
五、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宇轩图书
中考现代文阅读基本知识概要 1.表达方式 记叙、说行动)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
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
环境描写)。
宇轩图书
3.描写角度 (1)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方面。 (2) 正面 ( 直接 ) 描写与侧面 ( 间接 ) 描写方面、动态描写与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考点阐释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考点阐释
确 、丰富;议论语句准确 、 密 、 严 鲜 明 ;记叙语 句丰富生动 ;抒情 语句 , 析 、揣摩 和鉴 赏 ,体 会文 章的 内蕴 美 ,领悟文章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 断地改革创新 ,开放探究 型试题越来 越多 ,诸如对文章的内容 、观点或写
则感情浓郁。通过对精彩语句的赏 作技巧提出 自己的看法 , 出自己的 说
理, 找寻答题所需要的 “ 重要的信息
和材料 ” ;第三 ,结合 “ 重要 的信息 和材料 ” ,进行归纳概 括 ,并表述 出
来。答题 时须注意 :一要 找准 与题 目
联系上下文,体会第( 段中加 3 )
“ ” 词 语 “ ” 的 妙 处 。 (分 ) ▲ 托 4 (00 淮 安 市 中考 语 文 试 题 《 21年 荔 枝》 ) 参考答案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 亲手捧荔枝 的动作 ,表现了荔枝 的珍 贵和母亲的爱怜之情。 2 .赏析句段内涵 赏析句段 内涵的考查包括句子品 味 、段落理解 。句子品味往往指把握
★阅读第(段,体会作者描写石 1 ) 榴树花与子并生枝头壮观景象的作
用 。 (09 20 年淮 安 市 中考语 文试 题
中考真题再现 :
《 落花枝头 ) 》
参考答案:展现 了石榴花的娇艳 热情 生气 ,同时也暗示花为果实奉献 的骄傲和 自 ,为后文歌颂石榴花落 豪
结合笨槐某一方面的 “ 生存智 慧” ,联系自身实际,简要说说你从
语、 句子、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论 证方法作用的理解, 还包括修辞手法
及其表达效果。近几年来 中考中此类 考点常常以主观题 型出现 ,是学生的 失分点 。解答表 现手法 、表达方式等
此类题 型一般出现在记 叙文 中,
假设阅读者是故事中的人物,让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五:作品感受
(2010· 柳州)请结合全文说说“年年依旧的菜园”这 个 标题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 质朴乡村的热爱和对童年、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标题内容看上去很简单,想要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 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中心,从阅读感受中进行提炼。
考点五:作品感受
感想类开放题答题技巧: ①表明观点,观点要具体,控制在15字 以内。②联系实际,发出号召 。
作品感受 :实例4
(2010· 昭通)阅读本文后,你一定有所感悟,请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想。(80字以上) 答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名利、被无聊 之事(如迷恋游戏、迷恋网络等)消磨了许多 的美好时光.因此,我们不能被世俗的生活所困 扰,要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生活 中不断地发现美、享受美,让我们诗意的生活 ,充实我们美好的人生。(能联系实际谈出感 受,且言之成理即可)
要点概括:实例2-3
1.概括事件: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010· 安徽)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 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答案: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 战;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2.概括特征(表现):说明文就是说明某个事物的特 征,议论文就是某种观点看法的本质属性,记叙文指 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题步骤:“找”重要短语,圈点勾画筛选有效信息; 然后将属于同一思路的“合并”提炼,留下囊括主要 意思的句子。绝大多数的答案能在原文中找到,有的 需要压缩来简要回答,有的照抄原句即可。 (2010· 南充)品读选文,概括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 答案: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这座桥的 特点是:(一) (二)(三)答出三点即可。)
考点六:品味赏析
一是品味词语 二是品味句子
品味赏析:实例1
(一)品味词语 就是结合语境反复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妙处和 表达效果。 (2010· 河池)体会“自卑的情绪绵延开来。”一 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答案:“绵延” 是连续、 不间断的意思 。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我”自卑的情绪由 此连续不断产生。 解题方法:1.辨析词性,揣摩词语情趣。2.分析修辞,体 会词语意味。3.理解含义,领悟词语意蕴。
品味赏析:实例3
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常见词 语有“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 个别”、“ 大多数”、“仅仅”等等。1.“某某”一词在表达上具有 什么效果?2.“某某”词能不能删掉? (2010· 柳州)第⑤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删去? 为 什么?据说,也是拜蚯蚓所赐,埃及的农民不必亲自翻垦 土地,才抽出时间帮他们的法老建造了金字塔。 答案:不能删,“据说”表明是听说的,并不是亲眼所见 ,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题方式:1.答题:用了“某某”词,生动地(准确地) 说 明了……事物的……特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具有科
考点四:内容探究
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围绕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要求考生思考 探究。 ②提供几则链接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文本 和材料,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探究,形成 自己的观点或结论。
内容探究:实例1
探究内容,说明原因 (2010· 柳州)根据文章内容填空:蚯蚓能够成为 分解生活垃圾的好手,主要是因为它有 和 。 本题要求考生探究作者“蚯蚓能够成为分解生 活垃圾的好手”的原因。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原 文说明内容从第⑤自然段探究其原因。 答案:良好的消化系统(或“可以分泌大量的 酶 的肠道” );运动习惯(或“穿梭运动的习性” )。
词句理解:实例1
★词语含义 必须结合上下句语境来具体解释词语,做到词不离 句,答出引伸义、比喻义。一般不是单纯的字典 义。 (2010· 柳州 )结合语境,解释画线词语的含义。 “外祖父呼吸着真正的空气,所以无论在他生前或 死后,他的睡眠都是安详的。”
词句理解:实例1
【提示】对词语意思的推敲要遵循“词不离句 ”的原则,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思 想等来回答。 【答案】质朴、充实、贴近泥土的生活。
考点七: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先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再回答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即效果。如:句子运用 了比喻的修辞。通过比喻,作者把XXX(某种人或 物的特点,道理或现象)形象、生动地写了出来, 使人或物的形象更鲜明,更感人(或把抽象的道理 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写作手法:实例6
(2010· 济宁)下面的句子写得好不好?:稻子正 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 答案:好。句子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稻子作为庄稼中的精品,准备继 续生长结实,走向辉煌的丰收。 先答出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答比喻的作用不要只 答“生动形象”四个字,要解释比喻的外形相像的 相 似点(外形象),即表达了怎样的情态;以及该比 喻句蕴涵的思想感情义,换言之,就是要具体地答 出“生动”“形象”地写了什么。
要点概括:实例1
(2010· 南宁)25.结合文段内容,用简洁的语 言,分点概括文中民工父亲的"幸福"。 解题要求:
①要“准确”。准确把握文段的内容及要点,抓 住主要内容和关键词。②要“简洁”。答题的文 字一定要精炼,不能啰嗦。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 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
解题方式: 1.摘引文中原句。2.选取重要词句。如文章标 题、主旨句、段落中心句、开头句、结尾句等 ,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3.自己组织语言概括。
内容探究:实例
探究材料,写出发现 (2010· 宁波)17.联系上文,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水井文 化的探究发现。 链接一:据《汉书》记载,有一个叫孟通的县令,挖井得到一块 白石,石头上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红色字样。后来,王莽 以“ 新井自出”等十二符瑞出现为理由,堂而皇之地当起了皇帝。 链接二:世博园内的智利馆巧思妙想,馆内挖井。从井口向内张 望,智利的风土人情,清晰可见,两园情谊,“一井相连”。 链接三:古井是最富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建筑。我们要保护好井遗 迹,做好井文章,把历史馈赠的这笔丰厚的遗产用好、用活。这 样,乡土中国才有她的乡土气、市井味。 答案:①在中国古代因为水井的神性、魔性,水井这一文化符号 具有了较浓的政治色彩。②如今水井的文化意义已跨越了时空, 超越了国界,水井文化还可增进中外人民的友好情谊。③我们一 定要保护好井文化,传承水井文化。
词句理解:实例2-3
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1)(2010· 南京)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2)(2010· 柳州)阅读第⑤段,说说“菜 园中不总种菜,也种花”一句在结构上的 作用是什么?” (《年年依旧的菜园》 )
词句理解:实例2-3
理解句子的含义:①要联系语境,明确内涵; ②要补充“潜台词”,即语句的言外之意。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①从内 容上分析,如点明主旨、表达情感、揭示观点 等;②从结构上分析,如总领全文、承上启下 、铺垫、照应等;③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如渲 染气氛、烘托心情等。答案:(1)童年的生 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2) “菜园中不总种菜,也种花”一句在结构上起 承上启下的作用。
词句理解 实例4
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此、此类、这、这些、这种
、这一点等)到题干出处的上、下句或上、下段中 去找,然后还原到句中验证。
(2010· 乐山)联系文章回答第8段中加点词“这样 ”指代的具体内容。 通常,家长就是无限的“支付宝”。家长就是免 费的“家政工”。家长就是全天候的“出气筒” 。没有人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 答案:无限的“支付宝”、免费的“家政工”、 全天候的“出气筒”等。
考点七:写作手法
关于写作手法,要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辨 析及其作用;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与作用。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 、描写和抒情等五种。表现手法包括联想 、想象、象征、对比、衬托、烘托、讽刺 、渲染、抑扬等;修辞手法除了常用八种之 外,还要了解借代、反语等。
写作手法:实例1
辨识表达方式 (2010· 河池)本文在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什么特 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辨识。要弄清五种表达 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及其 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辨析。 答案:本文表达方式的特点为:先叙后议论。 文章先记叙了“我”在自卑中奋勇奋进的历程 , 然后结合邓亚萍的事例进行议论,点明文章主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现代文阅读复习概要
◆明确考查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考
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 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遵循应试步骤:整体阅读,了解内容;仔
细审题,找准落点;组织语言,准确答题。
◆树立答题观念:答案在考生脑子里,答案
更在原文中。
考点一:词句理解
1.正确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主要包括: ⑴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⑵理解词语的指代义。
2
考点五:作品感受
要求考生阅读文章之后,就某一话题或整篇文章谈 谈自己的感受、领悟、体会和观点。 1、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 感情倾向。
2、从作品中获得的感悟和启示。
考点五:作品感受
体会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整体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中主要 人物特定时刻的思想感情,是抒情或记叙例2
(二)品味句子 (2010· 晋江)品析句子:“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 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 已是泪流满面了。”这个句子好在哪里?答案:通过心 理、动作、神态描写,真实、细致地写出了“我”战胜 自己迈出勇敢一步的过程。 解题方法:1.看是否富有哲理。含有珍爱生命、感悟人生 、珍惜友情、为人处世等道理。2.从句式结构入手。(1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3)设问句、反问句加 重语气;(4)感叹句抒情强烈;(5)排比句气势磅礴。 3.从修辞角度赏析。(1)比喻能使意思浅显明白,具 体形象;(2)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3)拟人能使 事物更加亲切;(4)对比能使事物特点鲜明;(5)反 语能使语言幽默风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