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合集下载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科室:神经内科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与效果。

通过统计对比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手术量数据,分析了DSA造影、直接机械取栓治疗、桥接治疗、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情况。

结果显示,2023年相较于2022年,总手术量增长了17%。

其中,DSA造影增长了14%,机械取栓治疗增长了10%,桥接治疗增长了25%,而支架植入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手术量基本持平。

这些数据反映出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并且在特定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关键词: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急性脑卒中、DSA造影、取栓治疗、桥接治疗。

引言:急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手术量统计和对比分析,揭示了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手术总量增长了17%,其中桥接治疗增长最为显著。

这些数据表明,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正逐步获得认可,并为患者提供了希望。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应用与效果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一急性脑卒中中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应用现状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现状。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是通过导丝导管经血管进入体内,直接在脑血管内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包括多种技术手段,如DSA造影、机械取栓治疗、桥接治疗、支架植入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等。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准确地发现和处理脑血管病变,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残疾率和复发率。

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18例并发症临床护理

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18例并发症临床护理
t n r a me t i a t t n .Meh d :A u ol e to s s mma o l ia u sn a e w s rto p c iey ma ei h e t n f1 ain swi  ̄ fci c ln r ig c r a e r s e t l d n t e t a me t 8 p te t t n v r o h c mp iain u o c r b o a c lr ds a e w t n e v ni n lte a y o l t sd e t e e rv s ua ie s i i tr e t a h r p .Re u t :Th o l a in a e i r v d wi c o h o sl s e c mp i t s h v mp o e t a c o h s t fco y r s l t r u h c r f ln r i g c r . C n l so ai a tr e ut h o g ae u u sn ae s o cu i n:C eu u s g c r a e p f d t e c mp ia in e l n r a f ln r i a e c n h l n h o l t a y a d n i c o r t l k n e v n in i h r ame t fc r b a a c lrc mp iai n n n r a e q a i fl e o ain s a x— i y ma e i tr e t n t e te t n ee rlv s u a o l t s a d ic e s u t o i p t t t ma i me o o c o l y f f e
Cl ia usn a e o p t ns wi o l ain u o c r bo a c lrds a e te td wi n o a c lrterp i c l rig c r f1 ai t t c mpi t sd e t e e rv s ua ie s ra e t e d v s ua h a y n n 8 e h c o h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1.年龄18岁以上。

2.大血管闭塞重症患者尽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建议动脉溶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6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机械取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8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

3.CT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5.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1.若进行动脉溶栓,参考静脉溶栓禁忌证标准。

2.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

4.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XX。

5.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6.近2周内进行过大型外科手术。

7.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8.血糖22.2mmol/L。

9.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10.预期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医治动脉溶栓及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推荐意见:(1)动脉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应尽早实施医治(I级推荐,B级证据);(2)动脉溶栓有益于经严格选择的患者,适用于发病6h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级推荐,B级证据);(3)发病24h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经过严格评价可行动脉溶栓(Ⅲ级推荐,C 级证据);(4)静脉-动脉序贯溶栓医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Ⅱ级推荐,B级证据);(5)动脉溶栓请求在有条件的医院举行(I级推荐,C级证据)。

机械取栓、碎栓推荐意见:(1)对于发病6h内影像学明确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采用血管内介入医治结合静脉溶栓(I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静脉溶栓医治失利的大动脉闭塞脑卒中患者,可采取血管内介入医治,包孕补救性动脉溶栓(Ⅱ级推荐,B级证据);(3)有静脉溶栓忌讳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医治或动脉溶栓(Ⅱ级推荐,C级证据);(4)在严格筛选的根蒂根基上,可零丁使用取栓器或与药物溶栓联用以实现闭塞血管再通(Ⅱ级推荐,B级证据);(5)支架样取栓器明显优于Merci取栓器(I级推荐,A 级证据)。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快、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来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少残疾。

那么,究竟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哪种效果更好呢?下面,我们将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突破,直接作用于血管病变或闭塞病变的治疗方法。

它主要通过溶栓、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支架置入来实现脑血管再通。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则是通过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血管输注到脑血管,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我们来分析一下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和劣势。

对于血管内介入治疗来说,它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作用于闭塞病变,立即恢复血流,减少脑缺血面积,降低脑梗死面积,减少脑梗死对脑细胞的损害,从而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残疾。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对于一些无法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也能够获得溶栓治疗的机会。

血管内介入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操作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而且并发症风险较大。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虽然操作简单,但溶栓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出血风险。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对比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其中一项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是MR CLEAN研究,该研究发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残疾率和死亡率。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相对较弱,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状况并不能得到显著改善。

总体上来说,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疗效更好。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即使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更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都适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

事实上,对于一些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并不适合。

关于脑血管介入,这些知识你需要知道

关于脑血管介入,这些知识你需要知道

关于脑血管介入,这些知识你需要知道脑血管介入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的治疗手段,常用于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当中。

简单来讲,它是一种微创技术,主要通过导管来进入血管中,并通过放置支架、栓塞物或药物等方式来修复、恢复或阻断脑血管的功能,以达到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而为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治疗方法,本文则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关于脑血管介入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以及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等等,以便可以为大家提供相应的参考和依据。

脑血管介入术的原理脑血管介入术是一种通过使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高效方法。

该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手术风险和创伤,同时也可以使患者的恢复速度更快。

在其治疗过程中,医生通常会在局麻的情况下使用一根柔软的导丝将导管缓慢地引入患者的血管系统。

随着导丝的移动,医生可以观察血管的情况和位置并根据需要施行治疗。

这项技术依赖X线透视和数字减影技术,以使医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血管的位置和周围的情况。

在脑血管介入术中,医生可以使用各种治疗器械和技术进行治疗。

例如,如果患者存在有血管狭窄,医生可以通过使用支架和球囊扩张器来扩大血管通道,以便更好地流通血液;如果患者患有血管瘤或动脉瘤,医生则可以通过使用微型线圈来阻断血流并促进瘤体萎缩。

所以,脑血管介入术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它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同时也可以在治疗过程中保持非常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这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优势。

脑血管介入的适应症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通常是由于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的形成导致的血管狭窄。

这种狭窄会进一步影响大脑的供血和氧气供应,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为了恢复动脉的通畅性,脑血管介入术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这一病症地治疗,医生会使用X光、磁共振成像等医学技术来精确地定位狭窄的位置,随后医生还会通过放置支架或执行球囊扩张术来恢复动脉的通畅性。

这一方法能够使血管扩张,并进一步消除血管壁上的斑块。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两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颅内血管内进行治疗,通常是通过动脉穿刺,将导管引入到血管内,然后使用各种器械进行治疗,比如使用支架扩张狭窄的血管,或者使用血栓抽吸器将血栓完全吸出。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迅速地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流,从而减少脑组织的缺血损伤。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则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比如rt-PA),让其在血液中流动,通过溶解血栓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适用范围广,但是也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治疗效果、安全性、并发症等方面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

首先是治疗效果方面。

研究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上有着更好的表现。

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一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更快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残疾率。

而且,血管内介入治疗还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则相对较为温和,治疗效果可能会因为患者的年龄、血栓位置、血栓性质等各种因素而有差异。

再来看安全性方面。

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为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手术操作的时候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患者也需要承受一定的手术风险,比如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并发症也包括出血、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疾病等,虽然这些并发症的风险较低,但是也需要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定重视。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尤其是一些血栓负荷较大,对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血栓位置、血栓性质等各种因素。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血管内介入和药物静脉溶栓是两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如何?究竟哪一种更加有效呢?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来了解一下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在体内引入导管和介入器械等器械,在影像引导下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言,血管内介入治疗常常是通过取栓或者血栓切除等方式来恢复患者的脑血流灌注,以减轻或者避免脑梗塞的后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恢复患者的脑血流,从而减少缺血损伤的范围。

我们来谈谈药物静脉溶栓治疗。

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是通过将溶栓药物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输入患者体内,溶解血管内的血栓,以恢复脑血流。

这种方法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相比是一种更为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只需要通过静脉注射即可完成治疗。

药物静脉溶栓治疗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只有在患者发病时间窗内、且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究竟哪一种更加有效呢?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临床研究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

一些研究显示,在一些情况下,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好,比如对于大血栓的溶解和血流恢复速度等方面。

在另一些研究中也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并无显著差异,甚至在一些方面还稍有优势。

这两种治疗方法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其效果取决于不同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时间窗等因素。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无论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药物静脉溶栓治疗,都需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发病时间以及患者的基本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便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脑血管介入实施方案

脑血管介入实施方案

脑血管介入实施方案脑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其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明显。

在实施脑血管介入治疗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下面将介绍脑血管介入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患者评估。

在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通过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手术准备。

在确定患者适合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后,需要进行手术准备工作。

包括术前禁食禁水、患者皮肤消毒、器械准备等。

确保手术环境整洁,器械齐全,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三、麻醉管理。

脑血管介入治疗通常需要局部麻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全身麻醉。

麻醉团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麻醉方案,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出现疼痛或意识不清的情况。

四、导管置入。

脑血管介入治疗需要通过血管内途径进行,因此需要在手术中准确放置导管。

这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并借助影像学技术进行精确定位,确保导管准确进入治疗部位。

五、介入治疗。

一旦导管放置到位,就可以进行介入治疗了。

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栓塞术等。

在进行介入治疗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六、术后护理。

脑血管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术后护理。

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防止出现术后并发症。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帮助其尽快康复。

七、随访管理。

脑血管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

随访内容包括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

通过随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确保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总之,脑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重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手段,其实施方案需要严格遵循规范程序。

只有在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患者评估、手术准备、麻醉管理、导管置入、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和随访管理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
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
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1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

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
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

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
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

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
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
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

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
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的风险和效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

国外文献提示,
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的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

近年来,在GDC 电解可脱弹簧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nique,CRT)配合使用的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

所谓CRT,是指利
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
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的是在保留载瘤动脉的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


技术主要适用于颅内宽颈或梭形动脉瘤。

多种栓塞技术、材料的联合应用,拓宽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并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信随着材料学、方法学的进步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介入治疗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

2 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氰丙烯酸正丁酯(N-butyl-2-cyanoacrylate,NBCA)做为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的代表用于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已有十多年时间。

神经介入医生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使脑动静脉畸形经栓塞后流量降低继而适于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还可使部分病变通过单纯栓塞即达到治愈。

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Onyx的出现改变了NBCA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方面一统天下的现状,甚至可以说Onyx的应用是神经外科介入材料发展史上继GDC 可脱弹簧圈问世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的进步。

Onyx包括次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Ethylene-vinyl Alcohol Copolymer,EVOH)、二甲基亚砜溶剂(Dimethyl Sulfoxide,DMSO)和作为显影剂的微粒化钽粉。

EVOH是一种非粘附性栓塞材料,不溶于水,溶于DMSO。

DMSO遇血液时迅速弥散,预先溶于其中的EVOH则沉淀析出为海绵状团块,在靶点成为永久性栓塞物。

由于Oynx的非粘附性,理论上微导管不会被粘滞于血管腔内,允许术者较长时间地推注Onyx,从容等待Onyx在畸形团中广泛弥散,从而提高了栓塞效果。

目前国内外达成的基本共识是,Onyx的应用使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的治愈率从15%左右提高到41%,其中Spetzler-Martin分级为1-2级的脑动静脉畸形完全栓塞率高达90%。

3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和静脉窦的炎症
或血栓有关。

对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静脉引流的方式上,不少国外学者
提出了新的分型。

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公认,经静脉入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是确实而有
效的,特别是对于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静脉入路可以作为首选。

随着微导管技术
的进步,一些罕见的静脉入路不断被尝试,如经翼静脉丛、经颞浅静脉等,并且必要时可
直接穿刺静脉窦。

经动脉途径Onyx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是神经外科介入领域的另一
项可喜进步。

目前的阶段性临床研究报告显示,Onyx栓塞治疗横窦-乙状窦区的硬脑膜动
静脉瘘效果可靠,并被逐步应用于海绵窦区、矢状窦区的动静脉瘘。

动、静脉途径相结合,可望使硬脑膜动静脉瘘这一神经外科世界性难题获得解决。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在经动
脉和/或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方面完成了大量临床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4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一类常见病,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

近年来,针对颈
动脉狭窄的治疗日益得到重视,对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两种方法的优
劣存在较大争论。

国外多个临床试验已开展,国内首个针对颈动脉狭窄所设计的前瞻性、
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来自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牵头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组。

目前国
内外一致倾向于两种方法的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病理生理机制远较颅外复杂,包括
灌注失代偿、不稳定斑块的血栓形成或斑块内出血、动脉栓塞、穿支栓塞等机制。

颅内支
架成形术可能是与抗栓治疗、搭桥手术并驾齐驱的重要治疗方法,但术前进行效益和风险
评估是必要的。

有远端灌注不足影像学和临床证据的病人有望从支架成形术中获益。

单纯
是狭窄段内的穿支缺血者,支架成形术可能会推挤斑块到穿支的开口部而发生卒中,因而
得不偿失。

对既有穿支缺血又有远端灌注失代偿者,则需要充分评估利弊。

北京天坛医院
姜卫剑等提出的靶病变部位、形态学和路径分型(LMA分型)有助于预测颅内动脉支架成
形术的成功率。

支架工艺的改进、支架术后的长期随访等问题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应当看到,介入神经放射学在微创和安全的指导思想下走过了不算太长但是进步很快
的一段历程。

今天,介入治疗技术已经成为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力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治疗观念的改进、新型材料的研制和核心技术的普及,神经介入治疗必将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