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水库淡水鱼类生态养殖标准初探

合集下载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分析与探究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分析与探究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分析与探究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淡水鱼养殖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养殖业。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调控淡水鱼生态系统,实现高效、稳定、可持续的养殖模式。

它可以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提高鱼类养殖的生产效率,改善生产环境,同时便于研究鱼类生长规律和疾病防治。

具体地说,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处理技术。

水的质量是影响淡水鱼健康和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水体处理技术是实现淡水鱼生态养殖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水处理技术包括生物滤池、炭过滤和水草滤池等。

生物滤池可以利用生物降解有害物质,还可以使水中的氨氮和硝氮得到循环再利用。

炭过滤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质,使水变得更加清澈。

而水草滤池则可以利用水草自净作用,吸收水中的废物和有害物质。

2. 鱼类品种筛选技术。

不同的淡水鱼品种在生态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生长率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选择养殖品种时需要根据水体质量、水温、饵料种类和养殖周期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淡水鱼品种适宜在生态环境中生长。

如鲶鱼、鲤鱼和草鱼等淡水鱼品种,都是淡水鱼生态养殖的较为适宜的品种。

3. 饵料配方技术。

饵料是淡水鱼生态养殖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方面,饲料的类别和质量直接影响淡水鱼的生长效率;另一方面,饲料的浪费和污染也会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是实现淡水鱼生态养殖的关键所在。

饲料配方需要综合考虑淡水鱼的生长特性、营养需求和饵料经济性等因素,以达到节约饲料、提高鱼类产量和改善水体环境的目的。

4. 水生植物栽培技术。

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在养殖过程中吸收水体中的废物和有害物质,还可以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水生植物栽培技术也是实现淡水鱼生态养殖的重要手段。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还可以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有效改善水质,促进淡水鱼生长。

总之,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体系,涉及到水体环境调控、饵料配方、鱼类品种筛选、水生植物栽培和养殖管理等多个方面。

浅析淡水鱼生态养殖需注意的技术细节

浅析淡水鱼生态养殖需注意的技术细节

S h u i c h a n y u y e为了更好的保证水产品质量的安全,所以淡水鱼的生态养殖是必然的选择。

在整个养殖中,要使各种鱼类的生长条件得到满足。

针对目前来说,想要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必须要进行淡水鱼生态养殖。

因此在实际进行养殖时,各个细节必须格外注意,将相关操作流程严格控制,使淡水鱼生长所需的各种条件都可以得到充分满足,同时使用科学合理的疾病预防手段,让淡水鱼可以健康的生长。

本文深入分析淡水鱼养殖时需要的技术细节,从合理喂养和合理调水,以及稳定水温还有适时施肥与科学用药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可以保证水产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合理的喂养让鱼的体质得到提高高质量的饵料和均匀的投喂,都属于科学喂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每年中的夏季和秋季,这两个季节中,鱼类食用的饵料最多,随着鱼类个体的不断变大,在这个过程中也或出现十分严重的两级分化。

一般来说,那么些抢食速度比较快且体制比较好的鱼种,它的长度和重量要远远的高于其他类型的鱼种。

而对于那些长度不够和体制比较弱的鱼种来说,因为它们长期缺少食物,所以在整个大环境中会被逐渐的淘汰,导致鱼类的成活率被严重降低,最终在整个池塘中,其总产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明显减少的情况。

为了可以更好的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针对相关饲养者来说,要尽量去多投喂,让那些体质比较弱的鱼有更多摄食的机会。

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饵料的质量,全面的均衡饵料的营养。

此外,还需要分塘,并使用轮流上市的方式,让塘内鱼的大小可以保持着一致。

实际进行养殖的时候,不能使用变质和发霉的饵料,没有经过加工的材料减少使用,最佳的处理办法就是根据鱼类所需要的影响,去科学合理的进行配制。

"、水质管理进行强化导致鱼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水体不洁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实际进行池塘养殖的时候,因为鱼类的排泄物和投饵过多,所以整个水质十分容易出现富营养化,导致水体的透明程度不断变小,水中酸碱值被降低。

水的颜色呈现出深褐色,其中硫化氢和氨氮以及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增多,很多可以被鱼类所利用的浮游生物也十分少,甚至有的水域还会出现很大的异味。

中小型水库养鱼技术操作要点

中小型水库养鱼技术操作要点

中小型水库养鱼技术操作要点中小型水库养鱼技术操作要点宜春市现有各类型水库1100余座,总养殖面积2.2万公倾,我市水库养鱼也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但是这些水库担负着全市一半以上的稻田灌溉任务,每当到高温期的(8—10月份,水库的水量仅有正常水位的一半左右,特别是近年来连遇久旱高温天气,大部分水库的保有水量都在1/3左右,?体卅位载鱼量增加,使养殖鱼类生长速度减缓或停止,有的甚至出现严配的缺氧泛库现象。

水库?业生产要充分利用上半年水库蓄水量丰足,养殖鱼类处于大生长期的特点,采用改善?殖模式、投放大规格优质鱼种、科学投饵施肥、生?防治鱼病等技术措施,使养殖鱼类在旱季之前达到上市规格,再应用“赶、拦、刺、张”联合渔法在7月以后陆续将达到上市规格的鱼捕捞上市(保持水库水体合理的载鱼量,达到高产高效目的。

其主要优势:一是科学地解决了中小型水库灌溉抗旱与水产养殖争水的矛盾;二是养殖鱼类全年有均衡旺盛的生长速度,提高了饵肥利用率;三是水产品在淡季供应市场,效益高;四是缩短了生产资金流转周期,?高了资金周转率,减少了生产风险。

现将实施中小型水库昔业生产的一、水库条件所选水库要求通路通电;年水交换量1—5次;无矿山污染;周边植被良好;有条件的地方水库边最好能按每亩水面饲养1.5头猪(或20羽禽)的标准建猪栏(或鸭棚),同时建造沼气池(每百头猪建20立方米);河流型水库或上游来水较大且平的水库不适宜以鲫鱼为主的养殖模式。

二、防逃设施为防止养殖鱼类逃逸,在水库的溢洪道和上游来水渠道需建拦鱼设施,拦鱼设施可用尼龙网、竹片、铁丝网、钢筋栅等建造,溢洪道拦鱼设施的过水面积应比溢洪道过水面积大1/3以上,可设成“∧”或“⌒”形,采用的网目或间距视放养鱼种的规格而定。

上游的拦鱼设施主要是防止养殖鱼类逆水逃逸,可设置网拦或竹栅栏拦鱼。

三、清杂除野年底干库时对能干到底或剩水量不多的水库,可结合清库,用生石灰或茶枯对水库进行消毒,生石灰用量为125公斤/亩,化水泼洒于库底淤泥和有机物积存处;茶枯消毒用于剩余水量较多的水库,用量为50公斤/亩,将茶枯敲碎后加水浸泡12小时,连渣带汁泼洒于水库中;由于大部分水库都没有水源,在年底捕捞过程中,尽量保持较多的水量,可采取以下方法清除野杂鱼,一是用夏花网反复拖网以清除野杂鱼,二是放养鱼种时每亩搭配加州鲈冬片20尾、鳜鱼夏花10尾,三是采用小网目刺网粘捕野杂鱼。

小型水库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试验

小型水库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试验
喂或 不 喂 , 具 体 是 投饵 机停 止 投 喂 时 鱼往 外 跳 窜
该水库是一座 山谷 型小水库 , 背靠玉笥山风
景区 , 山高 , 植 被茂 盛 , 水源充足, 水 质 符 合 国家 渔
业 用水标 准 。水 库 底 质 为红 壤 土 , 大 坝 为 土 坝 加
内水 泥 挡墙 , 有 效 养殖 面 积 5 . 3 h m , 平 均 水 深
较 好 的经济 效益 。
1 材料 与 方法 1 . 1 水库 的 自然条 件
温情 况确 定投 料 次数 , 具体 在水 温 l 5 ℃ 时 每 天 投 1次 , 1 5~2 0  ̄ C每天 投 2次 , 水温2 0~2 5 ℃每 天 投 3次 , 2 5—3 0 ℃ 每天投 4次 , 3 0~3 5 ℃每 天投 2次 。 投 喂时不 宜喂得 过饱 , 晴天 适 当多 喂 , 阴雨 天 气 少
中, 特 别 是 8一l 0月 , 由于投 饵 量 增 加 , 残 饵 及 鱼
再 蓄水 5 0~ 8 0 e m, 每6 6 7 m 用生 石灰 4 0 k g , 漂 白 粉5 k g , 同时化浆 全 池 遍 洒 , 这 样 既 可 杀灭 水 体 中 病菌 和寄生 虫 , 又 可 以调 整水 体 的 p H 值 。过一 个 星期后 , 水位 逐渐 提高 到 2 m。
总第 1 3 7期
文章编号 : 1 0 0 6—3 1 8 8 ( 2 0 1 4 ) 0 1 — 0 0 3 4— 0 2
江西水 产科 技
小型水库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试验
习宏 斌 龙 洪圣 谢 美珍 胡 耀 华
( 峡江县 渔业 局 , 江 西峡江 3 3 1 4 0 9 )

要: 在小 型水库开展 了投喂颗粒饲料主养草鱼的健康 养殖 技术试验 , 结果表明养殖效益明显。

中小型水库精养鱼的水质调控技术

中小型水库精养鱼的水质调控技术

中小型水库精养鱼的水质调控技术2012-07-23 10:59:20 来源:网络喀左县地处辽宁西部,位于东经119°27′~120°03′,北纬40°47′~41°33′,宜鱼面积1650 亩。

地处于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平均年降水500mm,全年日照时数为2870小时,有效积温3400℃,年平均温度3.6℃,封冰期133 天,现有宜鱼水面3500亩,其中中小型水库5座,而且均为山谷型水库,面积在140亩~1650亩不等,水面小而分散,各流域水质无污染,均呈微碱性,适合多种鱼类生长。

为了推动我县水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有限的水面资源,实现渔业高质高效、渔民增产增收的目标,我县在继半精养的基础上开展了库区精养鱼实验生产。

经过三年来的生产实践,虽然实现了渔业增收增效的目标,但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随着精养时间增加,水质逐渐出现了富营养化的趋势,水体中悬浮物增多,不利于鱼类生长的元素增加。

溶氧量下降,蓝绿藻大量发生,水环境逐渐恶化,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制约了渔业稳步前进的步伐,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现在的水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渔业发展的瓶颈。

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境,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环保的目的。

现将精养水库中主要水质特点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和调控技术措施作简述如下:一、底质(一)底质形成它是由残饵、鱼类粪便、生物体遗骸、水体悬浮物等颗粒物沉入水底与库底泥沙等物混合而成。

(二)底质对水质的影响1.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包含有多种有机物质,当其产生化学分解,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就会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

据参考经验数据得知,精养水库底泥的耗氧量约为普通水库底泥的耗氧量的2.5倍~3倍。

2.产生有毒物质:在底泥的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经测定,精养鱼的底泥的产氨量要比未养过鱼的要高2.6倍~3.3倍;甲烷气不溶于水,故可经常在见到水底向水面冒气泡现象;硫化氢为有毒气体,易溶于水,有臭鸡蛋味时说明水已败坏,对鱼会有严重危害,必须立即换水。

研究探讨小(二)型水库健康养殖技术

研究探讨小(二)型水库健康养殖技术

研究探讨小(二)型水库健康养殖技术摘要:水库是当前我国进行水产养殖水域中较为关键的一种。

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库成果较好,养殖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然而,水库养殖的质量与水平却有待提高。

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养殖水平,较好地协调小(二)型水库养殖内部鱼类之间、鱼和水之间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推动小(二)型水库健康养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研究者通过对小(二)型水库进行仔细地勘察、分析,探讨如何应用先进的健康养殖技术实现水库养鱼的高产量、高收益,带领水库养殖产业真正意义上从传统渔业过渡到现代渔业。

关键词:小(二)型水库;健康养殖;高产;高效根据研究表明,得到增产的小型水库为了提高科学养殖水平,通常是科学规划实施的比较全面。

然而,当前我国水库养殖业的发展规划与当前生产环境的要求还有巨大的差距,健康养殖技术还不健全。

我国水库渔业与工农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必须提高科学养殖水平,较好的协调小(二)型水库养殖内部鱼类之间、鱼和水之间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推动小(二)型水库健康养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一、水库资源的培育、养护与养殖技术由于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改革,区域内大部分的水库池塘都保持在空闲状态,以便于资源的科学运用。

相关研究人员在过去几年间,针对农村的池塘水库采取了渔业养殖方面的技术试验,依照水库水域的自然特性,以及鱼铒生产和鱼类生存情况,应该对鱼类繁殖和生长采取适宜的措施。

具体大致包括如下几点。

1、水库条件用于试验的水库位置在乡镇区域,属于小(二)型水库,与居民聚集地有一定的距离,并且附近无工业污染,气候环境适宜,水源丰足,交通快捷,水质透明,利用率较高,能够加以运用的面积较大,水质良好,尤为符合健康养殖条件。

2、养殖模式采取“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就是当年培育的鱼种就在当年进行捕捞的养殖模式。

3、养殖种类主要是养殖草鱼,其他的鲢鱼、鲤鱼实行适当养殖。

通常数量占70%,鲢鱼占20%、鲤鱼占10%。

4、鱼种放养小(二)型水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大量放养,同样不能减少对其他非放养鱼种的养护,以完善水库苗种的培殖基地。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分析与探究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分析与探究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分析与探究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是指在满足鱼类生活习性和环境需求的基础上,采用生态养殖方法进行鱼类养殖。

与传统的养殖技术相比,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更加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提高养殖效益。

本文将对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进行分析与探究。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适宜的生态环境。

淡水鱼需要适宜的水质、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才能正常生长。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注重建立合适的水域生态环境,保证水质清洁、温度适宜,并进行合理的光照控制。

2. 提供丰富的饵料。

淡水鱼在自然环境下多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为食,而传统养殖方法往往以人工饲料为主。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通过改善鱼塘水质,增加底栖生物数量和种类,提供多样性的饵料,使鱼类能够获得更加均衡的营养。

3. 增加淡水鱼自然产卵率。

在传统养殖方法中,为了提高产量,常常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繁殖。

而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则鼓励鱼类自然产卵,通过合理的环境调控和管理,提高淡水鱼的繁殖率和孵化率。

4. 注重养殖系统的循环利用。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采用循环水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方式实现养殖水的多次利用,减少水质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益。

通过建立合适的生态环境,提供丰富的饵料,并采用循环利用的养殖系统,可以大大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收益。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可以保护水资源和环境。

传统养殖方法常常存在水质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而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水污染,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在提高养殖效益的保护水资源和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养殖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推动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

福建连城县小Ⅱ型水库养鱼高产试验

福建连城县小Ⅱ型水库养鱼高产试验

福建连城县小Ⅱ型水库养鱼高产试验福建省连城县位于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多山丘陵地带,水资源丰富,多为山涧、山泉和河流组成。

水库是福建省水利建设的重点之一,对于提高本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利工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水库不仅仅是为了储水和防洪,还可以进行养殖业的试验和实践。

因此,我们在福建连城县小Ⅱ型水库上进行了一次鱼类养殖高产的试验。

一、试验地点和条件试验地点为福建连城县小Ⅱ型水库,由于水库处在山区,所以水质清澈透明,适合进行养殖。

水质检测结果:水温适宜、PH值适宜、溶解氧含量适宜、氨氮含量低、水浊度低等。

水库水域具有浅滩和深灵水域,适合多种鱼类的生活习性。

试验条件是,使用上等的鱼饲料,每天进行喂食、水泵循环换水,按时清除水草和沉淀物等。

二、养殖鱼种试验阶段,我们选择鲫鱼、鲢鱼、草鱼和鳙鱼4种不同品种的鱼进行养殖。

每种品种都选用成鱼放入水库养殖并且分别设置3个养殖池进行比较试验。

三、试验操作1. 饲料方案将多个不同饲料混合,配制成口感和营养均衡的养鱼饲料。

每天中午和晚上各一次进行喂食,每次喂食的量为鱼塘容积的1.5%。

2. 清除杂质清除鱼塘中的浮游生物、水草和其他杂质,保证水库的水质清澈透明。

3. 换水方案每天晚上进行一次水泵循环换水,实行定期换水。

每月换水量达到鱼塘总容量的30%以上。

4. 保持水温根据不同品种的鱼的要求,保持水温,让鱼在合适的水温下生存和生长。

四、试验结果经过3个月的养殖和观测发现,鲫鱼和鲢鱼的生长和成活率明显高于草鱼和鳙鱼。

在同等条件下,鲫鱼和鲢鱼的出产量分别为8.9kg /亩和9.1kg /亩,草鱼和鳙鱼的出产量分别为5.5kg /亩和5.8kg /亩。

因此,在该水库的养殖条件下,鲫鱼和鲢鱼是较优质的养殖品种,最适宜的养殖密度为每亩30只。

五、结论福建连城县小Ⅱ型水库具有适宜的水质条件和地理优势,可以进行多种鱼类的养殖。

通过实验得出,鲫鱼和鲢鱼适合在该水体中进行养殖,可以得到较高的产量和成活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我国的水产科学家已形成共识,渔业生 产和环境保护要兼顾,渔业产量和优质高效要兼顾 [11],渔业养殖必须在保护生物资源和淡水资源的前 提下求得持续发展[12]。淡水生态养殖技术是新形势 下的一种可持续养殖模式,根据淡水养殖动物的生 物学特性,营造接近自然界的水体环境,采用相应 的科学管理技术进行人工水产养殖。实践证明,模
我国是淡水养殖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水产养 殖资源丰富,截至 2004 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已占 全球总产量的 69.6%,多达 4 130 万吨[1]。随着经济 的快速发展,淡水资源紧张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 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良好的渔业环 境是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这为我国 渔业生产实践指出了新的方向。内陆水库是淡水鱼 类的重要养殖载体之一,由于传统养殖模式忽视生 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养殖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降 低和水体富营养化加剧[3-6]。20 世纪 70 年代的“生物 操纵”假说[7]和 80 年代的“营养级联动假说”[8]从滤 食性鱼类作为捕食者进行“下行效应”控制的生物 学角度,探讨了滤食性鱼类的数量变化可以调节浮 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生物量,使得水体透明度增加, 氮、磷的浓度降低,进而改善水体环境。鳙鱼是淡水 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滤食性鱼类[9],也是我国重要的 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是目前我国淡水鱼类养殖产量 的主体种类之一,其产业地位十分重要[10]。
4 肥水管理
主要采用生物肥进行肥水。早期当水温达到
""""""""""""""""""""""""""""""""""""""""""""""
关系[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 74-78 [5] 张 婷,李德亮,许宝红,等. 西洞庭湖区养殖水体浮游植 物调查与水质评价[J].水生态学杂志,2009,2(5): 12-18 [6] 钟诗群,马志宏,陆 军. 基于水环境保护视角的内陆大 水体渔业策略[J]. 2012,2(30): 23-29 [7] Carpenter SR,Kitchell JF,Hodgson JR,et al. Regulation of lake primary by food web structure [J]. Ecology,1987,68: 1863-1876 [8] Carpenter SR,Kitchell JF. Consumer control of lake produc- tivity[J]. Bioscience,1988,38: 764-769 [9] 胡保同. 滤食性鱼类摄食机制问题 [J]. 水产科技情报,
33
技术与经验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4.11.012
《水产养殖》2014 年第 11 期
蟹塘鳢虾高效生态混养模式与蟹鳜混养模式综合经济技术 !指! !标! !对! !比! !分! !析!
!! !! !! !! !! !!
!! !! !! !! !! !!
严爱平 1,石小平 2,汤红兵 1 (1.当涂县大陇乡农业服务中心,安徽 马鞍山 243155;2.马鞍山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安徽 马鞍山 243000)
2013 年 3 月 16 日至 4 月 20 日,共向三河水库 投放鳙鱼 25 000 尾,平均重量 0.4 kg/尾,总重量为 10 000 kg。
资助项目: 湖北省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2013BBA049); 江西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GJJ13018)
32
《水产养殖》2014 年第 11 期
mg/L。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对比本研究获得的溶解氧、pH 值、 氨氮、总氮和总磷等指标,可确定三河水库的水质 符合国标 II —III 类水标准。 2.3 鳙鱼放养实验
2013 年 10—12 月,共捕获鳙鱼约 12 000 尾, 总重量为 25 075 kg。与前期投放鱼苗重量 10 000 kg 相比较,9 个月放养时间内,投放的鳙鱼净产量 约为 15 000 kg,为前期投放鱼苗的 1.5 倍。鳙鱼放 养试验对比发现三河水库生态养殖投入产出比约 为 6 倍,具有很高的实际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 Qi Zizhong,Zhang Xiao-Hua,Nico B,Peter B. Probiotics in aquaculture of China- Current state,problems and prospect[J]. Aquaculture,2009,290: 15-21 [2] 陈书全.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 中国渔业经济,2006,6: 38-41 [3] 张国华,曹文宣,陈宜瑜. 湖泊放养渔业对我国湖泊生态 系统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1997,21(3): 271-280 [4] 孙 刚,盛连喜,冯 江,等. 中国湖泊渔业与富营养化的
三河水库水体氨氮含量变化 范 围 是 0.099 ~ 0.549 mg/L,从春季到冬季呈上升趋势。三河水体氨 氮含量变化范围是 0.20~0.37 mg/L,从春季到冬季 呈下降趋势。水体总氮含量在四个季节之间具有一 定差异。夏季 1.2 mg/L 和冬季 1.13 mg/L,略高于秋 季 0.09 mg/L,显著高于春季 0.50 mg/L。四个季节水 体总磷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夏季 0.077 mg/L 和冬季 0.095 mg/L 显著高于春季 0.011 mg/L 和秋季 0.038
采用小样本的方法开展研究,在安徽省当涂县 海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选择了 11 个塘口共计 368×667 m2 精养池塘,分两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 一种模式为蟹塘鳢虾混养模式,面积 232×667 m2, 共 7 个试验塘口,5 个养殖户;另一种模式为蟹鳜混 养模式,面积 136×667 m2,共 4 个试验塘口,4 个养 殖户。
1.1 试验地点 安陆市位于湖北省东北角,距武汉 80 km,是大
别山试验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市域有大小水库 30 余座,是湖北省农牧渔业的重要城市之一。三河水 库位于安陆市东北 15 km,调查年份水库面积约 1 km2,最大水深 6.5 m。 1.2 水质监测方案
2013 年 4 月、7 月、10 月和 2014 年 1 月,在安 陆市三河水库设置 6 个采样点进行水质监测,方法 如下:①现场使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YSI6600V2) 测量采样点的水温、pH 值、溶解氧和透明度等水体 理化指标。②采集水样,实验室内测定水库中营养 盐总磷、总氮、氨氮和硝氮的含量。 1.3 鳙鱼放养实验
技术与经验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4.11.011
《水产养殖》2014 年第 11 期
1
1
中小型水库淡水鱼类生态养殖标准
初 1 11 1
1
11 11
探 1 11 1
1
秦海明 1,王子牧 2,胡旭仁 1
(1.南昌大学生命公司,湖北 安陆 432600)
蟹塘鳢虾高效生态混养模式:667 m2 放养沙塘 鳢亲本 10 组,规格为 30~50 g,3 月 5—10 日放养; 蟹种 800 只、规格 140~160 只/kg,2 月 10—20 日放 养;青虾 6 kg,规格 800~1 000 只/kg,2 月 20—25 日放养。
蟹鳜混养模式:667 m2 放养蟹种 800 只,规格 140~160 只/kg,2 月 10—20 日放养;青虾 6 kg,规格 800~1 000 只/kg,2 月 20—25 日放养;鳜鱼 25 尾, 规格 4~5 cm,5 月 18 日放养。
3 生态养殖标准
根据本研究周年四个季度监测的结果,提出内 陆水库生态养殖的标准:①保持养殖水体的自然水 温。②保持养殖水体盐度低于 2.0。③维持养殖水体 pH 值在 6.52~7.81 范围之内。④防止水体富营养 化,维持水体叶绿素 a 浓度在 11.02~26.17 μg/L 范 围内。⑤避免外源水体进入养殖水库,保持水体浊 度低于 25 NTU。⑥保持水体溶氧不低于 5.5 mg/L。 ⑦不投放化肥及人工饵料,保持养殖水体氨氮含量 低于 0.50 mg/L;总氮含量低于 0.50 mg/L;总磷含量 低于 0.1 mg/L。
技术与经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体理化因子 2.1.1 水温 四个季节之间三河水库水温具有显 著差异(P<0.05)。夏季平均水温最高,为 28.8 ℃,秋 季(22.9 ℃)次之,春季较低,为 28.8 ℃,冬季最低, 7.4 ℃。 2.1.2 盐度 四个季节盐度变化范围为 0.2~1.7,春 季平均盐度与夏季盐度相同均为 1.7,秋季平均盐 度为 1.4,冬季盐度为 0.2。总体来看,从春季到冬季 盐度呈下降趋势。 2.1.3 pH 值 四个季节 pH 值变化范围为 6.52 ~ 7.81,从春季到冬季 pH 值呈下降趋势。春季 pH 值 最高,为 7.81,夏季(7.80)次之,秋季较低,为 7.44, 冬季最低为 6.52,这种变化与季节降水差异有关。 2.1.4 叶绿素含量 各季节之间水体叶绿素含量 差异较明显,水体叶绿素含量从春季到秋季浊度逐 渐升高,到冬季浊度突然降低。变化范围是 11.02 ~ 26.17 μg/L。秋季叶绿素含量最高,为 26.17 μg/L,冬 季 11.02 μg/L。这种变化与水温和光照的季节性变 化紧密相关。 2.1.5 浊度 浊度变化趋势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一致,四个季节平均浊 度 分 别 为 16.8 NTU、22.1 NTU、23.9 NTU 和 6.3 NTU。因此水体中藻类密度的 变化对水体的透明度可能具有直接影响。此外,造 成水体浊度变化的原因还可能与降水、水生动物活 动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关。但是总体来看,三河水 库体透明度比较高,水质较好。 2.1.6 溶氧 四个季节之间水体溶氧含量具有显 著差异(P<0.05)。夏季水体溶解氧含量 5.85 mg/L 显 著低于其他三个季节(春季 10.51 mg/L,秋季 10.73 mg/L,冬季 12.08 mg/L,)。溶解氧的变化与水温季节 变化具有直接关系,此外,还与水体中生产者浮游 植物(绿藻)的现存量有一定关系。 2.2 水体营养盐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