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6)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16)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导学案

部编版(2016)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导学案

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 义的。这对学生以后学 习、理解和积累古诗都
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 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是很有意义的。
4. 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 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同学说说。
( 4)交流。
( 5)是啊, 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 农家的生活让他向
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 (优美、
淳朴的田园风光。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 1)这是写景的诗句,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 青山
在村外横卧。
( 2)读好此句。
(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句诗读上去朗
学完整首诗以后, 再透过全诗来品味诗 的意境。这对于帮助学 生赏析诗歌, 培养诗人 情怀很有好处。
板书 内容
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排比 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 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 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 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 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 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 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 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 。 2. (板书:过故人庄 孟浩然) 学生齐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以下是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语文园地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2. 学习“夸张”这种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 了解并积累不同类型的成语,提高学生的成语积累量。

4. 能够仿照例句,用“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写”的方式进行仿写。

5. 了解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6. 积累有关春天的民俗谚语。

二、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积累不同类型的成语。

2. 能够仿照例句,用“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写”的方式进行仿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单元的内容,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收获。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交流一下学习心得。

2. 引入课题:语文园地一。

(二)交流平台1. 小组讨论: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交流。

2.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教师总结: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还学会了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词句段运用1. 学习“夸张”这种修辞手法。

(1)出示例句,让学生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3)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4)教师总结: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表达效果。

2. 仿写句子。

(1)出示例句,让学生仿照例句,用“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写”的方式进行仿写。

(2)学生独立完成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展示优秀作品。

(四)日积月累1. 出示成语,学生认读。

2. 理解成语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一(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一(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一(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语文园地一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内容1. 词语解析:对语文园地一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

2. 文章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园地一中的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3. 写作练习:结合语文园地一的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和文章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生字词卡片。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

2. 生字词学习:使用PPT和生字词卡片,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 文章阅读:发放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进行全班分享。

4. 写作练习:根据文章内容,布置一个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现场写作。

5. 总结与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板书设计1. 生字词:列出本节课的生字词,进行重点讲解。

2. 文章主旨: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进行解读。

3. 写作技巧:列出一些写作技巧,供学生参考。

作业设计1. 生字词练习:让学生回家后,对生字词进行复习和练习。

2. 阅读理解:布置一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回家后完成。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写作题目,回家后进行深入写作。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此教案旨在提供一种清晰、严谨、流畅的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

语文园地一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共设了四个板块。

“交流平台”指导学生无论是读文章还是写作都要分清主次。

在习作的时候,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词句段运用”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习俗及其寓意,并学会在习作时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为习作增色。

“书写提示”则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书写速度。

“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长歌行》。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多角度了解了中国的一些民风民俗。

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科和内容的整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上。

古诗《长歌行》是一首劝诫我们珍惜时间,努力奋发向上的诗,要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背诵。

1.交流平台: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读文章和习作时应该注意哪些要点。

2.词句段运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对比阅读中,体会一个意思用不同词语表达的妙处。

3.书写提示:指导学生先按自己平时写字的方法写教材上的书写内容,再照着书写模板写一写,对比两次的书写速度。

4.日积月累:先理解诗歌大意,再结合图画,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课外书和请教长辈,了解一些具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2.体会词语表达的妙处,平时养成多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3.拓展课文内容,感知本单元课文表达节日习俗的方法和特点,继续增加对古诗词的积累。

【过程与方法】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现自我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重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难点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2课时第一课时1.交流通过阅读课外书或向长辈了解到的节日风俗,特别是一些寓意吉祥的习俗,学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2.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收获,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语文园地一(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语文园地一(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语文园地一(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内容本课为《语文园地一》,选自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旨在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内容包括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词语辨析、句子仿写等,涵盖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理解并运用新学的词语,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1. 古诗文的理解与背诵: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尚需提高,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背诵是教学的重点。

2. 词语的运用与辨析:正确使用新学词语,并能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辨析,是学生需要克服的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文背景、现代文阅读材料等。

- 词语卡片: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记忆新学词语。

- 学生手册:用于记录学习笔记和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讲解生字词,分析古诗文与现代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仿写、讨论等活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巩固: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反馈。

5. 总结:回顾本课重点,强调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课重点,包括生字词、古诗文、现代文阅读要点等。

作业设计1. 词语练习:要求学生用新学的词语造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2. 古诗文默写:布置古诗文默写作业,巩固记忆。

3. 阅读理解: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参与度如何,以及如何改进教学策略等,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的园地里收获满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系统理解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写作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合作学习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对文学作品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课文的阅读与理解、词汇学习、语法知识、写作技巧及文学鉴赏等。

具体包括:- 阅读理解:对《语文园地一》中的课文进行深度阅读,理解其主旨和细节。

- 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 语法知识:通过课文学习,掌握语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和应用。

- 写作技巧:学习并实践课文中使用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叙述、抒情等。

- 文学鉴赏: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课文的深入理解,写作技巧的实践。

2. 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文学鉴赏的深度分析。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单元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3. 实践: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实际操作所学知识。

4. 巩固:通过课后习题和随堂测验,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系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以使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思考。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优质教案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一单元语文园地共有四个板块的内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交流平台”将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进行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四篇课文的学习已经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至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

“词句段运用”将结合课内外的民俗民风,鼓励学生积累一些传统习俗的寓意,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另外,“词句段运用”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例句,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书写提示”呈现了硬笔行楷书写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行楷书写的特点。

通过临摹、练写,掌握行楷书写技巧,提高书写速度。

“日积月累”是汉乐府诗《长歌行》。

诗歌中借季节变迁、百川东去等自然现象,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慨叹,劝世人惜时奋进。

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和交流平台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分清文章主次的作用,领会作者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运用到写作表达中去。

2.揣摩加点词语,体会用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好处,积累优美的语句。

3.了解生活中常见民俗的寓意,交流并积累寓意吉祥的民俗知识,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欣赏行楷,观察行楷书写的特点,通过临摹、练写,提高书写速度。

5.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背诵古诗,积累惜时奋进的名句。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课文和交流平台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分清文章主次的作用,领会作者如何详写主要部分,运用到写作表达中去。

2.揣摩加点词语,体会用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好处,积累优美的语句。

3.了解生活中常见民俗的寓意,交流并积累寓意吉祥的民俗知识,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研究如何抓住文章中的特点,分主次,用详细和简略的表达方法,以及其他方面的技巧。

2.了解不同俗的各种寓意,并恰当地应用于生活中。

3.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体会近义词的妙用。

4.研究书法,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1.研究如何用详细和简略的表达方法。

2.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民俗风情我知道”接龙游戏:教师先说一个地方的风俗,学生顺着接下去,谁说不出来就算输。

2.这个游戏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的含义。

现在,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民俗风情,并把我们在这个单元中学到的知识合理运用。

二、交流平台一)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理一理,为下一步交流做准备。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进行总结。

1.《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2.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不是随意为之。

3.读文章和写文章都要分清主次。

二)小组交流,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出来。

1.你从哪篇课文中了解到了哪些民俗风情?例:我从《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知道了老北京人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腊八这天要煮腊八粥,泡腊八蒜。

那时的物资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春节孩子们最好的零食是“杂拌儿”,玩的也不是现在的电子产品、电动玩具,而是爆竹、风筝、空竹、口琴等。

例:我从《腊八粥》一文中了解到熬煮腊八粥要很长时间,在腊八节吃腊八粥是一件很隆重的事。

例:我从《古诗三首》中了解到古人过中秋节和寒食节的俗,跟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不同。

例:《藏戏》一文给我们讲了藏戏的形成和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它没有舞台,戴着面具演出,通过面具的颜色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2.作者是如何表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1.在《藏戏》一文中,作者主要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

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 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

(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

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出示朗读《过故人庄》的正确节奏,使学生知道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

这对学生以后学习、理解和积累古诗都是很有意义的。

借用插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想象自己进入到了诗歌描述的情境中,按照角色身份来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偶)师讲述什么是对偶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与老朋友交谈,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

了解对偶句,并练习对对子,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偶句的特点,为以后欣赏、创作对偶句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