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悲哀的豁达——品读苏轼
苏轼豁达情怀作文素材

苏轼豁达情怀作文素材
哎,说起苏轼啊,真是个豁达的人。
他的诗词里,那山水可不
是随便画的,都是他心里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他说人生啊,就像
那飞鸿在雪地上踩一脚,转眼就没了痕迹,多真实啊!
就说他被贬到黄州那段日子吧,一般人早就愁死了,可他却能
从中找到乐趣。
那《赤壁赋》就是他那时候写的,他说自己就像那
蜉蝣一样,在天地间漂泊,跟沧海里的一粒米似的。
这种自我认知,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再说说他的友情吧,那真是让人羡慕。
他和朋友们的书信往来,写得那个真挚啊,看了都让人感动。
那种对朋友的珍视和深邃的思考,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苏轼这个人,真是个豁达洒脱的文人,
他的诗词和人生,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豁达篇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豁达篇
苏轼被誉为文学界的巨匠,他的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皆有不俗的成就,但他的人生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为一个豁达的人,他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始终能够保持平静、积极和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他的诗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轼的豁达源于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人生犹如一场旅程,路途中难免会遇到风雨和坎坷,但只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便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他曾经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凝聚了他对人生最深刻的体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的鼓励。
苏轼的豁达也源于他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估。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才华和缺陷,不以外在的成功或失败来评价自己的价值。
他在《东坡快车》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无疑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加广阔和深刻。
苏轼的豁达还表现在对人生的态度和目标上。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和实现自我价值,而这种追求并不取决于外在的荣誉和地位,而是源于内心的力量和信念。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丈夫何为者?当以国士为谋,当以天下为己任。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高度认识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总之,苏轼的人生态度豁达、积极、乐观,对我们当代人也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平
和的心态、正面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逆境中的放达与超逸——品味苏轼诗词中的文化性格

阅读写作课程教育研究176 学法教法研究什么,不虚假、不矫饰。
只有真的,才是美的,才独具魅力,才能打动人心。
实践证明,取材于亲身经历的生活,强调说真话、表真情,使得虚假、矫饰甚至抄袭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以前作文中出现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再难见到了。
更为可喜的是,透过作文我们仿佛看到了学生们那一颗颗鲜活、率真的心。
如一位学生在《记一次劳动》中写到:“老师向我们这边走来了,我一定要好好干,让老师亲眼看见。
于是我使劲地擦那块布满灰尘的玻璃,还时不时用眼睛看老师一眼,心里想:‘老师你怎么不看我呀?’不一会儿老师就走出了教室。
哎,真泄气,不干了,于是就跳下了窗台。
”多么真实的表现,多么真实的心理,多么真实的行为动作啊!如果不是强调一个“真”字,甚至让“假、大、空”一套作祟,我们无论如何是看不到“老师怎么不看我一眼”之类的字眼。
又如学生在写《老师眼中的我》一文时写到:“老师,你在我的眼中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伟大,而我为什么在你的眼中却很渺小呢?我多么希望在您这个天平上找到平衡感啊!”如果不强调一个“真”字,学生会写出如此话语吗?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让作文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这不仅顺应了写作的客观规律,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更有利于培养造就一代真诚磊落之人。
只有真实的文章,才能打动人,才能让人看了之后充满真情实感。
要想让学生写出真实的文章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坚持记日记,写出自己每一天的真实感受。
这样,学生不断地写,不断地记,就能使写出的文章贴切实际、饱含深情。
五、创“创”即指创新。
这是作文最重要的生命线。
一篇文章能被多少人欣赏吗,能流传多久,主要取决于这一点。
也就是说学生写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别出心裁、独具一格,这样的文章才是高水平的文章,才能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赞赏。
不过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是非常困难的,必须建立在以上四个环节基础之上。
另外,创新还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不能胡写乱创,否则,文章会乱成一团、空洞无物。
品 读 苏 轼

品读苏轼怀古伤今的苏轼,自叹“人生如梦”。
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消愁了。
六十又六年的如梦人生在历史银河划过,一个奇迹,一个在直接文坛上闪烁了900多年仍不被遗忘,长存于世界顶峰,永不泯灭的明珠。
从小“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的苏轼,在官海的颠簸中,几经沉浮,耗尽青春。
回首一生,却发现,自己在宦海道路上,只有空白。
官场上,他是一个智者,却不是一个胜者;他虽不是一个胜者,却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是一个智者。
贬谪的道路,苏轼不知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却从未有过一次后悔。
他的豁达乐观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不管有多么不幸,即使一贫如洗,身无分文,他也懂得如何让自己满足,知足长乐。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们:“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间的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失,正如雪莱、拜伦相似。
杜甫则酷似弥尔顿,那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似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苏东坡则始终有青春活力。
”多少年的宦海沉浮,人生中几起几落,东坡始终没有丢掉乐观豁达,四海为家,贫而不改其乐;诗酒自娱,欣则赏月观花。
风雅之士,可以为一朵牡丹开花,邀来高朋满座,赏“国艳带酒天香染袂”,曰“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调酒尊前,秋向晚,一支何事,何我依然”“只想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我泪盈胸膛。
这样的人,舍苏其谁?又有谁可以有如此胸襟有气度的仰天长啸?“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是寂寞的。
遥想当初黄州赤壁,一个天涯倦客漂泊他乡,带着文坛与政界泼给他满身的脏水,离开亲人,肚子在他乡,书写着一个是人的悲歌。
“谁间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在贬谪黄州之前,苏东坡曾被那群恶狼在狱中折磨的惨不忍睹,而我们的诗人用吟诗的嗓子抵抗这,刽子手们狞笑着。
这里本是一个这需要哀号的地方,你那些诗人在这里就显这十分可笑,难道这样就不该打吗?打,打,打!打的你浓妆淡抹,打的你乘风归去,打的你密州出猎!但,正是这一番洗礼,使得苏轼成为一个浴火重生,凤凰涅磐从而凤舞九天的人。
豁达开朗的苏轼作文三篇

豁达开朗的苏轼作文三篇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豁达开朗的苏轼作文,供大家参考选择。
豁达开朗的苏轼作文(一)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最敬佩的人就是你苏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而我读到却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你是多情的,要不你就不会“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你是思念你的弟弟的,而你又不能回去看弟弟和父亲。
你这就和王维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心里想着父亲和弟弟而又不能看他们,你现在的处境,还能思念着父亲和弟弟。
难道,这不能说明你是多情的吗?苏轼,你是孤独的,要不你就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你是需要有人陪伴的,你被贬官时,身在异乡,在八月十五的时候也要独自一人在自己喝酒,喝得大醉。
没有人陪伴你,你只能自己和自己喝酒。
苏轼,你是无奈的,要不你就不会“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你是清白正直的,你不想在这个污浊的人间,而是想到洁白的月亮上去,可是你又怕自己承受不了,月宫上的孤独和寒冷。
无可奈何只好在人间。
苏轼,你是开朗的,要不你就不会不应有,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你是开朗的,你知道“此事古难全”,所以,你在异乡思念着父亲和弟弟。
自己却开朗的心态来面临着孤独寂寞。
最后,你“转朱阁,低崎户”,而自己又“照无眠”在诗的尾端写上了一句能表达你开拓的胸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你的的确确是才华横溢,但是,我读到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我读懂了你。
豁达开朗的苏轼作文(二)暗想,在疏星度河之夜,人未寝,水殿风来,暗香已满,试问人,夜如何?目光穿透荧荧的窗纸,看槛外月波淡淡,玉绳低转,屈指算西风,又叹流年偷换。
透过千年的红尘,眺望苏轼远去的背影,寻找已经走远的灵魂……竹杖芒鞋于一身,吟笑徐行且一路,他渴望的是披一袭蓑衣,让心灵沐浴着自由的春光,任凭那湖海烟雨、任凭那山高水阔都泰然度此平生,苏轼的灵魂轮廓是潇洒的,在潇洒中却丝毫不少侠气如虹,在他看来,倒行归隐山水中才是最为逍遥的事。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精选范文)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精选范文)摘要:苏轼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后世之人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世人喜爱敬仰。
他品性中的豁达,使他的文学作品、书法绘画乃至日常生活都提升了一个境界;而他的诗作、书画以及美食,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关键词:人格魅力;豁达;文学艺术;好食之乐;境界提升苏轼,这位宋朝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第二位领袖,在诗、词、文三个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苏轼的人生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他是一位爱好广泛而又博学多才之人,可以说是“全方位发展人才”的楷模。
他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精通书法绘画;尤为难得的是,生在男尊女卑的君权社会的他,竟然还能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更甚者,他对医药、水利等技艺也有贡献。
这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能够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如此之多的中华儿女所熟知和喜爱,究其根源,是凭了他那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豁达坦然、他的执着勤奋、他的独特创新、他的率真性情让世人赞叹,就连林语堂语及苏子亦是对其投以“亲切而敬佩的微笑”。
①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成就了这样一位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皆优的文学艺术奇才——苏轼。
谈起苏轼其人,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较于东床快婿天然无琢的放达,更觉得苏轼那历经人生风雨之后的豁达尤显得弥足珍贵。
笔者以为,唯有承受了人生苦难从而酵酿出的玉液琼浆,才可垂千古而经得起后世之人的酌品斟鉴,那历经波折之后的豁然旷达更能彰显出人性之伟大。
亦如一帆风顺之人成功便不及命途多舛者有得而给世人留下的财富更多,那份面对人生苦难的豁达尤为珍贵。
苏轼的豁达,遍洒于他人生的各个角落:文学中随处可见豁达之境;书法绘画艺术中的豁达,亦是从笔端尽情绽放;而他那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他可以交得挚友,觅得美食。
一、诗词文赋尽豁达在他的诗文辞赋中信手便可拈来豁达之句。
他对琐碎凡事和自然景物的敏感让他从中挖掘和体悟出简便的人生哲学,即使对于出行遇雨如此败兴之事,于他却“何妨吟啸且徐行”,而且好不快哉地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这样旷达超脱的胸襟,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诗词文赋,以其豪放、豁达、洒脱而著称,被誉为“旷达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苏轼旷达词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这首词以其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苏轼的旷达词风格。
词中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幻和人生百态的沧桑,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词在情感上跌宕起伏,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展现了他豪放洒脱、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旷达词还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而著称。
苏轼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词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些词作中,他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通用1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1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散文文章读来简短、幽雅,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一颗追求清静、脱俗之心。
讲述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他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因无人相伴而独自去寻友人张怀民,在承天寺共赏秋月、观景色的故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一轮明月挂在空中,给万物笼上了水墨画般的意境,苏轼静静地欣赏这宁静美景。
此时,他当念及往事时,发现身边竟没有一个知己可以陪伴自己一起欣赏月色。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起身,踏上去寻找张怀民的路程。
月色映照进自己的房间,便起身外寻美景。
这一动作折射出苏轼心境有如明朗月色,追求自我超脱之旅。
苏轼敢于独立行动,趋避尘世浮华的情怀,进而提到无友相伴,看遍人间冷暖,仍会去寻找宁静与欢乐。
《夜游承天寺》仿佛让我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人的世界。
在月光下,静谧的寺庙洋溢着淡淡的香气,让人感到宁静心灵。
漫步在回廊间,随着苏轼和张怀民步入承天寺,此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诗句月光宛如积水倒映着绿色竹柏的影子,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图画。
苏轼不禁感叹这种美景为何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欣赏到,这里的空明和交横,则是暗示着清幽雅致、不染世俗的氛围,令人感到清新宜人。
夜晚的清幽和静,寻月庭赏竹柏,令苏轼更加感受到竹柏的结实与坚韧,内心也更加坚定和平静。
月色、竹柏、水面上映射出的倒影交错,仿佛聆听诗人用音律之美来讴歌竹、柏之神韵,并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情感,表现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仰之情,也让我感到时光似水,唯独这风景却仿佛站在时间的顶峰,它美得让人永生难忘。
月亮是个老朋友,它在夜里带给我们温暖和安慰。
我们是否也能像苏轼一样,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之处,感受到美好的力量呢?两个朋友一起行走在寺庭中,月色照地,水中藻荇点缀,竹柏交映,静谧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脱悲哀的豁达
高一(二)张隽涵
曾回味李清照那优柔寡断的词,曾仰慕李白那潇洒自如的诗,曾联想白居易那活泼洒脱的意……他,使人总是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似薄薄的雾,似若隐若现的窗。
而当我回过头回读他的诗,他的心,那个豁达的心,让我看透了他。
苏轼的骨子里始终有一份骄傲和执著,他挺立着,如树一般。
任时光斗转星移的更迭,任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他都不动摇。
经风沐浴,披霜挂雪,却始终以一种和谐的韵律生长着,自信且从容。
我喜欢苏轼,喜欢他的风流才华,妙笔生花,骄傲执著,但我不得不说,我更欣赏他那份气定神闲的淡泊与豁达。
于风波迭起的江湖中漂泊,数十载宦海生涯进进退退、沉沉浮浮之后,他也会在人生的低谷时感叹“固一世一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似乎人只有在现实相碰撞之后,才会直面残酷的现实,才会用理智去看自己,才发现自己原来这么渺小,才会感叹人生短暂。
然而,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是他看到了人生的悲哀,而是他超脱了悲哀,找到了能够安慰自己心灵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
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优雅地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即便是在他人生最不称意的时候,他依然毫不介意。
携带着半生的荣辱悲欢,他潇潇洒洒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轻轻巧巧做了让后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大文章。
我想苏轼回首一生,当会发现,自己在宦海的道路上,只有空白。
这是一种悲哀吗?呵,谁说不是呢?然而,他没有在“悲哀”上下功夫,只是在看透人生后,以一种超脱悲哀的潇洒豁达,面对余生。
我只能说,在官场上,他是一个智者,却不是一个胜者。
他虽不是一个胜者,却无法在任何方面,都堪称智者。
人生几起几落,他始终没有丢掉内心唯一的豁达,四海为家,贫而不改其乐,诗酒自娱,欣则赏月观花。
风雅之士,可以为一朵牡丹开花,邀来高朋满座,赏“国艳带酒天香染袂”,
曰“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调酒尊前,秋向晚,一支何事,何我依然”,“只想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有谁可以有如此胸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贬谪的道路,苏轼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次,却从未有过一次后悔。
他的豁达乐观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不管有多么不幸,“悲哀”始终不是用来“悲哀”的。
即使一贫如洗,身无分文,他也依然懂得如何让自己满足,知足常乐。
这样一来,被贬又如何?即使被贬黄州,”幽人独往来“,仍不改”捡尽寒枝不肯栖“的傲;被贬岭南,我自“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非有豁达胸襟,焉能如此?
历史上像苏轼一般的人,也有很多我们熟知的。
“五柳先生”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他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
从此隐居不仕,直至病故。
归田这二十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
远离官场的喧嚣,豁达地面对人生。
而在他神智尚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词》三首。
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中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另一位则是中国历届领导人中几位著名的一位—邓小平。
他从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失去一切领导职务。
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三年之间下放到拖拉机厂劳动。
然而,他在被打倒时,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淡泊从容、宠辱不惊。
邓小平以豁达的心胸和大智安享九十三岁高龄。
“我一向很乐观,天塌下来,我也不怕,因为有高个子顶着”。
在原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请教他“长寿秘诀”时,他给予了如此答复。
邓小平在中国政坛的三起三落,历经磨难,但他却从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被人誉为“打不倒的小个子”。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豁达的人生成就了这样一位伟人。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逆境”,每个人都会有“悲哀”。
然而,就像我上面所说,“悲哀”并不是用来“悲哀”的,它是看透人生的另一种方式。
而豁达,不过是你看透人生的结局,就像苏轼一般,拥有超脱悲哀的豁达。
“我定当让自己站在如苏轼般的志士,守望着属于自己的那片碧海蓝天,人又花开花落,我自宠辱不惊,铅华洗尽,惟有潇洒和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