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

合集下载

沈阳近海经济区简介2

沈阳近海经济区简介2

沈阳近海经济区简介(2)一廊近海现代工业新城: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核心区20平方公里,起步区5平方公里。

用3—5年的时间打造成为最具活力的近海现代工业基地。

近港物流商贸新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为优势,用3—5年时间建成北方商贸物流集散地。

蒲东滨水文化新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蒲河绿洲为依托,建设集商住、行政、教育、科研为一体的沈阳西部现代生态宜居副城。

用3——5年时间打造成为“创新之城、文化之城、滨水之城、休闲之城”。

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先进装备制造配套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重点发展铸锻造、机泵阀产业集群,成为中国铸造之都。

现代物流商贸产业,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商贸企业,成为东北物流商贸中心。

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重点发展铜材、不锈钢、铝材等产业集群,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之城。

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配套产业集群。

五大商机近海港口辽宁省委、省政府实施沈阳工业“西进”战略,规划建设850平方公里的沈西工业走廊,是继珠三角、长三角、滨海新区后的第四新型工业经济增长级。

沈阳近海经济区是沈西工业走廊的龙头和出海口。

三路通海沈西工业开发大道、铁路货运专线、大沈阳经济圈高速公路网的开通,使沈阳近海经济区成为腹地市场连接港口的中心。

三城启动近海现代工业新城、近港商贸物流新城、蒲东滨水文化新城同时建设,给中外投资商提供绝佳兴业机会。

名企加盟美国其仕、日本三和、台湾中泉、香港华英伦、沈阳机床、禾丰牧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涌入,已形成项目聚集效应。

政策洼地沈阳近海经济区受到国家及省、市的高度重视,已列入省、市“十一五”规划,最优惠政策倾斜和支持凸现。

十大优势区位优势位于沈西工业走廊——沈阳和营口港的中心点。

近海港、近空港、近沈阳,距母城沈阳市中心45公里。

是大沈阳经济圈的核心地带、东北三省对外开放的门户、环渤海经济圈的战略节点。

交通优势陆路:六条干线铁路、七条高速公路、沈西工业通海开发大道、沈盘公路和已规划建设的沈-辽轻轨构成了中国最密集的陆路交通网。

辽中城市群

辽中城市群

区域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
一是构建自主创新平台
二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三是建立区域互动机制
孙宏伟 61090820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基本原则:一是互惠共享原则。 发展定位:逐步将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打造成 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精品钢材 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 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东北亚商贸物流金融服 务中心。 发展目标:以2005年为基期,地区生产总值到 2010年,年均增长15%,到2015年年均增长14%, 到2020年年均增长13%。
一是建设沈阳特大经济核心区 二是建设沈阳特大经济核心区 三是打造四大经济发展带 四是发展六大优势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区域城镇建设与布局
按照《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关于加快哈大发展轴沿线城镇建 设的总体布局,将辽宁中部城市群划分为三大都市区和四条 城镇发展带。






铁岭市是辽宁省14个省辖地级城市之一,位于辽 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南与沈阳市、抚顺市 毗邻,北与吉林省四平市相连,东与抚顺市清原 满族自治县、吉林省辽源市接壤,西与沈阳市法 库县、康平县及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和 通辽市为邻。区域位置优越 ,地处东北亚中心的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 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经济建设日新 月异,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优质农产 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新兴的煤电能源之城。 阜新市位于内蒙古高原和东北辽河平原的中间过 渡带,属辽宁西部的低山丘陵区。总面积10445 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 低。辖海州、新邱、清河门、细河、太平五个市 辖区,彰武县和阜新蒙古自治县,人口192万。 阜新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初步探明有38种 矿藏,矿产地228处。其中煤的储量较大,资源 储量达10亿多吨。石灰石、珍珠岩、膨润土、花 岗岩的储量也十分丰富,萤石、硅砂、沸石的储 量居辽宁之首,黄金储量尤其可观。

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综合实力分析

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综合实力分析
行动态 分析 。 二、 究方法 、 研 思路与数 据来源
G P比重 、4第 三产业 产 值 占地 区 G P比重 、5就业 总 D x D X
人数 、 6教育业 从业人数 、 7社会 资产投 资 、 X X X8财政 固定 预 算收 入 、 9城 镇 居 民可 支配 收入 、 0实有 道 路 长度 、 X X1 X1 人 均用 水量 、 2企 业 单位 数 、 3进 口总额 、 4出 1 X1 X1 X1
( ) 据 来 源 二 数
利用《 国统计年 鉴》辽宁统计年鉴 》 中 《 以及其他 各地级
城 市统 计年鉴 采集 20 0 5~2 0 0 9年各城 市 的地 区国 民生产 总值 ( 区 G P 、 业 构 成 、 地 D )产 就业 总 人数 、 行 业 就业 人 分
子 分析法在 地理研 究 中应用 的也非 常广泛 , 其是在 城市 尤 综 合竞 争力方 向上 , 同主成分分 析及 聚类分析 相结 合能深

。 ……
戳糍磷辩

伟 李 盼 b ,
( 辽宁师范大学 a .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 发展 中心 ;. b城市与环境学院 , 辽宁 大连 16 2 ) 10 9
摘要: 以沈 阳经济 区 内 8个城 市 为研 究对 象 , 选取有 关反 映经济发展 水平的 1 8个指标 , 应用 因子 分析 , 主成 分分析 和聚 类分析 等方法 ,利 用 S S P S软件 对这些城 市近 五年的 发展 状况进行 了多元统计 分析 , 算与 比较 结果显示沈 1 阳经济区经济发展不 均衡 沈 阳综合 实力最强 ,鞍 山次之 , 营 1、 阳、 :辽 7 本溪再 次之 , 铁岭 、 抚顺和 阜新综合 实力较 弱 , 并且在近 几年各城 市的综合 实力排名顺序 变动不大。为提 高经济区的整体 的发展 水平提供 了参考 的依据,为促进辽 宁省经济发展提 出了具有参 考价值的分析 关键 词 : 沈阳经济 区; 因子分析 ; 综合 实力

辽宁省沈阳市的区域经济特征和发展前景分析

辽宁省沈阳市的区域经济特征和发展前景分析

课程论文——辽宁省沈阳市的区域经济特征和发展前景分析1.区域特征1.1沈阳概况简介沈阳,清朝时称“盛京”,辽宁省省会,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中国15个副省级市之一,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东北),中国特大城市,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

沈阳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素有“东方鲁尔”的美誉。

沈阳为副省级市、省会城市,所属辽宁省,管辖9区、3县,代管1市,即大东区、东陵区、和平区、皇姑区、沈河区、铁西区、于洪区、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法库县、康平县、辽中县,新民市。

沈阳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

全市户籍常住人口819.3万人,市内五区户籍人口615.4万人。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的工业门类已达到142个,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00家,地区生产总值6000多亿元。

根据辽宁省及沈阳市规划,沈阳将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期进一步提升沈阳在国家城市中的地位。

到2020年,沈阳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0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到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90%,同时全面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的东北亚重要城市的目标。

1.2自然地理特征沈阳位于中国满洲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

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35℃~36℃之间,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716.2mm, 全年无霜期155~180天。

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冬寒时间较长,近六个月,降雪较少,最大降雪为2007年3月4日47.0 毫米的特大暴雪;夏季时间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过215.5毫米的大暴雨。

沈阳开发区未来的发展趋势

沈阳开发区未来的发展趋势

沈阳开发区未来的发展趋势
沈阳开发区作为沈阳市的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之一,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结构升级:沈阳开发区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优势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推动经济向高端化发展。

2. 城市建设规划:沈阳开发区将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规划建设进程,提升城市品质和宜居性,努力打造宜商、宜业、宜居的城市发展环境。

3. 对外开放:沈阳开发区将积极融入国际合作和全球经济发展,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和交流,推动跨境贸易、产业合作等方面的开放合作,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和国际化人才。

4. 绿色发展:沈阳开发区将坚决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环保工作,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沈阳开发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以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建设规划、对外开放和绿色发展为主要方向,致力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沈阳经济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沈阳经济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District economy|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84沈阳经济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葛俊忠辽宁社会科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合作共赢的必然选择。

沈阳经济区作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占比偏低、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同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过大、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应充分发挥沈阳市的带头引领作用,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进程,提高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推动沈阳经济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20)32-0084-02区域协调发展是打破地区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发展策略,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

沈阳经济区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市,经济总量占辽宁省的比重达到52.1%,整合沈阳经济区要素资源,推动区域内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对辽宁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完成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沈阳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2018年沈阳经济区生产总值(GDP)为13194.4亿元,占辽宁省的比重达到52.1%,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877.27亿元、5406.56亿元、6910.58亿元,占辽宁省的比重分别达到43.1%、53.9%、52.1%,三次产业的比重为6.6: 41.0:52.4,根据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1],沈阳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从沈阳经济区各市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如表1所示),根据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沈阳市、鞍山市、本溪市、营口市发展水平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抚顺市、辽阳市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阜新市、铁岭市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实践与对策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实践与对策
技 术 开发 区的 生 态 工业 园模 式 , 以促 进 区域 经 济 结 构 的 战略 调 整 , 实现 可 持 续 发展 的 战 略 目标 。 关键 词 循 环 经 济 生 态 工 业 园 生 态 工 业链
Ab t c I n lzn h c n my n i m e ta d c a l n e o h n a g E o n c & T c n lgc lD v lp n r ,i s r t n a a yig t e e o o ,e vmr 1n n h n l g fS e y n c m i a a e h oo ia e eo me tAea t
摘要 在 分 析 沈 阳经 济技 术 开 发 区 经 济 、 环境 现状 及 所 面 临 的 问 题 和 挑 战 时 , 仅 要 考 虑 各 种 因 素 对 循 环 经 济 建设 不
的影响和要 求 , 还要关注循 环经济、 生态工业对社会 经济发展 的促进 和带动作 用。并 以此 为基础探 索一个适合 沈 阳经济
循环 。
1 沈 阳 经 济技 术 开 发 区循 环 经 济 工 作现 状
沈 阳经济 技术 开 发 区是全 国有 代 表性 的重 工 业区 , 按照辽 宁 省及 沈 阳市 循 环经 济 发展 规 划 , 已 被列 入循 环经 济 生态 工 业 重点 发展 区域 。在 经 济 结构调整和加快发 展 的关 键 时期 , 力发展循 环 经 大 济, 充分 利用 国家 支 持 老 工 业 基 地 振 兴 的 方 针 政 策, 坚持走 新型工业 化 道路 , 以搬迁 、 并轨 、 合资 、 重 组、 改造为重点 , 完成工业布局 的战略性调整 。 1 1 开发 区基本 形成循环 经济 主导产 业链 . 基 于开发 区 的实 际 情 况 , 园 区六 大 主 导 产 在

沈阳经济区的形成、演变及发展策略探讨

沈阳经济区的形成、演变及发展策略探讨
革试 验 区八 城 市 已放宽 户 口迁移 限制 ,实施 ‘ 元 化 ” 户 口管 理制 度 。2 1 年 4 63经 国务 院 同意 , 00 月 1
国家发 改委 正 式批 复沈 阳经济 区为 国家 新型 工业 化
贯彻实施在东北地区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在经济全 球化 和 区域 经济 一体 化 的背景 下 ,研 究 沈 阳经济 区
发 (9 9、振 兴 东北 地 区 等 老 工 业 基 地 ( 0 3 、 19 ) 20. 9)
中部 地 区崛起 (043 、国 家综 合 配 套 改 革 试 验 20 .)
区运 行 ( 0 5 、聚焦 20 . 6) ‘ 农 ” 问 题 的社 会 主 义 三
区 申报全 国综合 配套 改 革 试 验 区工作 。2 0 年7 0 8 月
2 1 年 3月 01
经 济 论 坛
Ec n mi F r m oo c ou
Fe .2 11 b 0 G n 4 8 NoO3 e .8 .
总第 4 8 8期
第O 3期
沈阳 经济区的形成、 演变及发展策略探 讨
文/ 英 杰 张
【 摘
要 】在我 国区域协 调发展 战略 的推 动 下 ,沈 阳经济 区的开发 开放 已由地方性 战略提 升为 国 家级 战
的形 成 、演 变及 其发 展 策略 ,对 于振 兴 东北 等 老工
业基 地 、加 大沈 阳经 济 区在 东北 亚地 区的影 响力 等
都具 有重 要 的意义 。
二 、 沈 阳经 济 区的形 成 与演 变
综合 配 套改 革试 验 区 ,这标 志着 沈 阳经 济 区成 为继
上海 浦 东 、天津 滨 海新 区 、成都 、重庆 、武 汉城 市 圈 、长株 潭 城市 群 和深 圳等 七个 地 区后 ,我 国设 立 的第 八个 国家综 合 配套 改革 试验 区 ,从 而为 东北 振 兴 战略增 添 了强大 的动 力 ,这是 到 目前 为止 我 国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沈阳经济区
这标志着沈阳经济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 长株潭城市群和深圳等7个地区后,国务院批 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唯一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区。
二、沈阳经济区——国家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区
国家所建立的实验区:
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动力,以全方位改革试点为主要特征,
能够对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形成全国的经 济增长极。
区域发展目标: 通过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形成四个方面的新区域:
第一、形成全国的经济增长极或者是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力量; 第二、形成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国际产业调整和要素重组相衔 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地; 第三、形成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区域,要有效整合资源,建立新的比 较优势,改变过去部门分割、城乡分割的体制; 第四、形成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的特殊功能区,为全国的改 革开放提供新的经验和示范。
五、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沈阳经济区城市化率65%。2009年,八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9984.7亿元,占全省66.3%, 占东北三省32.7%。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 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经济区整体上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呈现出 良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区初步形成以沈阳为中心,多种运输方
式相配合,沟通全省和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 框架。 该区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沈阳桃 仙国际机场)、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沈阳)和 四通八达的高等级公路网,拥有7500万吨以 上吞吐量的港口(营口港 ),是我国综合交通 运输最发达地区之一。
铁西装备制造、鞍山达道湾钢铁深加工、抚顺新 型材料、本溪生物医药、铁岭专用车改装等十个 主业突出、优势明显、规模较大、产业聚集的重 点产业集群。
三、沈阳经济区自然资源分析
沈阳经济区位于东
北地区南部,毗邻 渤海,地处东北亚 的中心地带,与日 本东京、韩国首尔、 蒙古乌兰巴托、俄 罗斯伊尔库茨克处 于等距离的辐射线 上,是东北经济区 和环渤海都市圈的 重要组成部分。
辽宁简述
沈阳经济区 其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其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一、辽宁简述
辽宁省简称辽,省会沈阳,辖14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
2个(沈阳、大连)。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 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辽宁经济保 持平稳较快增长,GDP突破2万亿元,达到22025.9亿元,比 上年增长12.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经济 总量稳居全国第7位。 辽宁省陆地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1.5%。 陆地面积中,山地面积8.72万平方公里,占59.8%;平地面 积4.87万平方公里,占33.4%;水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占6.8%。 海域面积 15.02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部分7.83万平方公里, 北黄海7.19 万平方公里。 辽宁省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 西南 与河北省毗连,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国隔江相望,南濒浩瀚的渤海和黄海。 辽宁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 内蒙 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
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50.8%。总人口2359万人,占全省 55.6%。 区域煤、铁、菱镁、硼、滑石等矿产 资源丰富,在国内居重要地位。 拥有耕地232.4万公顷,占全省 55.6%。区域内水网密布,辽河水系 横贯其中。 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 日照丰富。地势自北向南,由东向西 部倾斜,东部为长白山余脉,以山地 为主,西部为广阔的辽河平原。
场和国内市场的要求,不断培植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 主导产品系列,从而在动态发展中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 场覆盖面以及通过产业关联和扩散效应带动和促进周边区域经 济转换。
三是体制示范作用: 就是让其作为改革的一个试验场,先行探路、超前探索、积累 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并将其中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 效的、比较成熟的有益经验逐渐大面积推广。
对区域发展的三种带动作用: 一是集聚辐射作用:
通过特殊的政策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利用经济势能的运行规律,
逐步使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资本、信息技术、高级人 才和现代经营管理集聚的核心,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加速增长和 发展。
二是结构转换作用:
通过自身的结构调整使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国际市
四、沈阳经济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水环境质量: 污染、缺水、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大气环境质量: 由于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 成效。 城市空气质量持续好转,以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 二氧化氮为主的主要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城市群环境污染的叠加效应: 上游城市排入的污染物还未能完全稀释净化,即进入下 游城市河段,又接受下游城市排入的废水,造成环境污 染的叠加。大气污染也具有叠加作用。
2个“综合改革试验区”(区别于“配套”):
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
验区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沈阳经济区——范围
二、沈阳经济区——一体化
九个一体化,即人口管
理(如:户口一体化)、交 通、产业集群、电信
(如:共用“024”电话区号 )、
商贸物流、金融业(取 消存取款费 )、房地产、 旅游业和环境治理一体 化。
二、沈阳经济区——区域产业空间发目标与任务:
着力构建“一核、五带、十群”。
“一核”即建设沈阳特大经济核心区。
“五带”
即打造沈 阳-抚顺、 沈阳-本 溪、沈阳 -辽阳-鞍 山-营口、 沈阳-阜 新、沈阳 -铁岭五 条城际连 接带。
“十群”即以五条城际连接带为载体,打造沈阳
到2020年,沈阳经济区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
体化,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 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截止2011年12月,国务院已经批准了10个国家级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 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 点、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厦门 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0个国家级综 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