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概述
沈阳经济区带动辽宁区域发展的建议

1 .沈 阳经 济 区概 述
沈 阳经 济 区 以沈 阳为 中心 , 径 10k 范 半 0 m
围内涵盖了鞍山 、 抚顺 、 本溪 、 口、 营 阜新 、 辽阳 、
铁 岭 8个省 辖 市 。区域 面 积 7 5万 k 占全 省 . m,
的 5 .% 、 0 8 东北 三省 的 9 5 。 .%
头 。其 中 , 阳铁 西 区 荣 获 国 家 发 改 委 授 予 的 沈
收稿 日期 :0 1o —7 2 1- 4 1 作者简介 : 周琳 (9 8 ) 女 , 宁沈 阳人 , 17 一 , 辽 讲师 , 博士研究生 。
第 3期
周
琳: 沈阳经济区带动辽宁 区域发展 的建 议
37 2
“ 老工业基地调 整改造 暨装备制 造业发 展示范 区” 称号 , 标志着沈 阳经济 区以调整改造为起点 的新 型工业 化 走 在 了东 北 地 区等 老 工 业 基 地 的 前列 , 基本具备 了设立为国家级试验 区的基础条 件 。形 成 了以冶金 、 机械 、 石油 、 化工 、 煤炭 、 电 力、 建材等为代表 的较完备的重化工业体系 , 门 类齐全 、 配套完整 , 主导产业具有 国内领先地位 和国际竞争优势 。 J ( ) 阳经济 区得到 国家 政策扶持 。在 国 2沈 家层面, o 年起中共中央、 z 3 o 国务 院实行 了振兴
摘
要: 结合 沈 阳经济 区的发 展 特 点和 优 势 , 析 利弊 , 出了充 分 利 用沈 阳经 济 区振 兴 分 提
东北老 工业基 地 的扩散 效应 , 促进 沈 阳经 济 区经济 发展 的 建议 , 以期 带动 辽 宁 区域 经 济 的
发展 。
年沈阳太原街商圈发展分析报告

年沈阳太原街商圈发展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街成为了现代都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沈阳市的商业中心之一,太原街商圈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商业资源吸引了大量企业和消费者。
本报告旨在对太原街商圈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其现状和未来趋势,为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参考。
二、太原街商圈概述太原街商圈位于沈阳市中心区域,是沈阳市内最重要的商业街之一。
商圈涵盖了太原大街及其周边的商业设施和商业地产,包括购物中心、百货公司、餐饮娱乐等。
太原街商圈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消费人群及商业企业的关注。
三、太原街商圈发展现状1. 商业设施齐全:太原街商圈拥有多家大型购物中心和百货公司,提供了丰富的购物选择和服务。
其中包括知名品牌商家和国际知名连锁品牌。
2. 消费群体多样化:太原街商圈吸引了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人群。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中高端消费者和亲民消费者的购物场所。
3. 商业氛围浓厚:太原街商圈的商业氛围相当浓厚,品牌商家云集,街区内的商铺门店繁多。
在这里购物不仅是消费行为,更是一种体验和享受。
4. 地理位置优越:太原街商圈位于沈阳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附近有多条公共交通线路,交通网络发达,方便消费者前来购物。
四、太原街商圈发展前景1. 商铺扩建与升级: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太原街商圈将面临商铺扩建和升级的需求。
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驻,提升商圈的综合实力。
2. 品牌形象建设:太原街商圈应注重品牌形象的建设,通过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品牌商家。
3. 拓展商业业态:太原街商圈可以适度拓展商业业态,引入更多的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业态,丰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提高商圈的吸引力。
4. 提升服务质量:商圈应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更便捷、舒适的消费环境。
这将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五、结论太原街商圈作为沈阳市的商业中心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沈阳近海经济区开发建设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沈阳近海经济区开发建设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6.14•【字号】沈政发[2007]9号•【施行日期】2007.06.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特区综合规定正文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沈阳近海经济区开发建设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沈政发[2007]9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根据市政府关于建设沈阳近海经济区的决定,将辽宁辽中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沈阳近海经济区(以下简称“近海经济区”)。
为支持近海经济区的开发建设,特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如下:一、近海经济区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
二、近海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享有市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
三、近海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负责编制并承担相关费用。
四、调整近海经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以满足其建设需要;近海经济区在辖区内享有土地出让金收益和配套费的支配权。
五、将近海经济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市城建计划,具体项目由近海经济区提出并报市建委审核,市政府审批,市财政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从2007年开始,连续3年,市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用于支持近海经济区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近海经济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所用贷款,市财政予以全额贴息。
六、2007年,市财政拨付5000万元资金,用于近海经济区起步区的征地补偿。
七、市工业发展资金、城建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市级专项资金要加大对近海经济区的投入;从2007年开始至2010年,每年从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2000万元,支持近海经济区工业发展;对新上重大工业项目,市政府予以贴息,所需资金从市工业发展资金中列支。
沈阳市人民政府二○○七年六月十四日。
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综合实力分析

G P比重 、4第 三产业 产 值 占地 区 G P比重 、5就业 总 D x D X
人数 、 6教育业 从业人数 、 7社会 资产投 资 、 X X X8财政 固定 预 算收 入 、 9城 镇 居 民可 支配 收入 、 0实有 道 路 长度 、 X X1 X1 人 均用 水量 、 2企 业 单位 数 、 3进 口总额 、 4出 1 X1 X1 X1
( ) 据 来 源 二 数
利用《 国统计年 鉴》辽宁统计年鉴 》 中 《 以及其他 各地级
城 市统 计年鉴 采集 20 0 5~2 0 0 9年各城 市 的地 区国 民生产 总值 ( 区 G P 、 业 构 成 、 地 D )产 就业 总 人数 、 行 业 就业 人 分
子 分析法在 地理研 究 中应用 的也非 常广泛 , 其是在 城市 尤 综 合竞 争力方 向上 , 同主成分分 析及 聚类分析 相结 合能深
N
。 ……
戳糍磷辩
关
伟 李 盼 b ,
( 辽宁师范大学 a .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 发展 中心 ;. b城市与环境学院 , 辽宁 大连 16 2 ) 10 9
摘要: 以沈 阳经济 区 内 8个城 市 为研 究对 象 , 选取有 关反 映经济发展 水平的 1 8个指标 , 应用 因子 分析 , 主成 分分析 和聚 类分析 等方法 ,利 用 S S P S软件 对这些城 市近 五年的 发展 状况进行 了多元统计 分析 , 算与 比较 结果显示沈 1 阳经济区经济发展不 均衡 沈 阳综合 实力最强 ,鞍 山次之 , 营 1、 阳、 :辽 7 本溪再 次之 , 铁岭 、 抚顺和 阜新综合 实力较 弱 , 并且在近 几年各城 市的综合 实力排名顺序 变动不大。为提 高经济区的整体 的发展 水平提供 了参考 的依据,为促进辽 宁省经济发展提 出了具有参 考价值的分析 关键 词 : 沈阳经济 区; 因子分析 ; 综合 实力
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综合实力分析

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综合实力分析作者:关伟李盼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9期摘要:以沈阳经济区内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有关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18个指标,应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利用SPSS软件对这些城市近五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测算与比较。
结果显示沈阳经济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沈阳综合实力最强,鞍山次之,营口、辽阳、本溪再次之,铁岭、抚顺和阜新综合实力较弱,并且在近几年各城市的综合实力排名顺序变动不大。
为提高经济区的整体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为促进辽宁省经济发展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分析。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因子分析;综合实力中图分类号:F0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036-02一、引言沈阳经济区原名为“辽中城市群”,是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7个城市构成。
2008年7月21日,辽宁省政府召开了沈阳经济区工作会议,会议明确将辽宁中部城市群更名为沈阳经济区,并将阜新市正式纳入沈阳经济区。
因子分析最早是由心理学家Chales Spearman在1904年提出,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寻求这些数据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被称为公因子的不可观测变量,来表示基本数据结构。
这些公因子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从而有利于研究者达到简化数据结构,方便研究的目的。
目前,因子分析可以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地质学、生物学、生理学、环境学以及化学和物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1]因子分析法在地理研究中应用的也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方向上,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相结合能深入的反应城市的发展状况,城市之间的联系情况。
我国应用因子分析研究城市综合实力的文献也有,孔凡文,王英华,才旭[2]对沈阳经济区整体经济综合实力进行了深入的评价分析;范坤,吴月,周静,陈忠祥[3]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宁夏县域综合实力进行了分析研究。
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协作机制研究——以沈阳经济区为例

盖 沈 阳 、 山 、 顺 、 溪 、 口 、 新 、 阳 、 岭 鞍 抚 本 营 阜 辽 铁 8个 城市 的 区域经 济共 同体 。在 经济 区内发 展 产 业联 动 , 能够促 进 区域 内产业结 构 的优化 和 升级 ,
2 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协作的内涵 . 基于产业联动 的区域经济协作指 的是通过选择
摘
要: 研究经 济区内各城市 的协调发 展 , 对于提升经济 区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 而推动 区
域 内产业联动则是协调 区域经 济发展 的重要途径 之一 。选取 2 0 09年三 大产业 的相关 数据 , 分析
经 济区内各城市 的产业结构相 似系数 、 产业结构关 联度 及各城市 1 9个产业 的关 联度 , 得出沈 阳经
产业之 间 的生产 不 是 孤立 分 离 的 , 是 存 在 密 切 而 的经济 技术 联 系 , 互制 约 、 互 影 响 的。 资金 、 相 相 技 术 、 才 等生产 要素 在产业 间进 行 流动 和配置 , 人
、
产业 联 动 与 区域 经 济协 作 的
关 系
1 .产业联动的涵义 产业联动是指在一个 区域的产业发展 中, 借 助行政 力 推动 , 同地 区通 过 产业 结 构 的 战 略调 不 整 形成 合 理 的产 业 分工 体 系 , 除要 素 资 源关 联 破 互动 的 障碍 , 实现 区域 内产业 的优 势 互 补 和协 同 发展 , 从而达 到优化 区域 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能
中图分类号 : 6 . F0 I5 文献标志码 : A
,
随 着 区域 经 济 一体 化 的发 展 , 区域 间 的 经济
利 的 良性发 展 ¨ 。产 业 联 动 使 处 于 不 同环 节 的 ]
关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工业园的发展构想

摘 要 呻沈 阳 经济 技 术 开发 区 目前 的 环 境 管理 噩 区域环 境状 况 进 行 分析 . 并提 出如何 通 过 建 设 开 发 区环 保 工 业 固提 高管 理 术 平 、 导 环保 产 业 发展 噩 要 有 效地 为企 业 服 务 。 引 美 键词 环 境 管 理 环保 产 业 环 保 工 业 困
维பைடு நூலகம்资讯
环境 保护科 学
第 2 8卷
总 第 11期 1
20 0 2年 6月
关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工业园的发展构想
De l ig I a o vr m e tPr t c i n sralFi d i veopn de fEn ion n o e t on Idu t i el n Sh y g Ec omy a d Te h ol y De eop en an on n c n og v l men n tZo e
1 沈 阳 经 济技 术开 发 区环 保 工 业 园 建设 的 背 景
在 中 国 . 发 区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工 业 区 , 经 济 开 是 转 型 和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的 产 物 。 在 开 发 区 的 发 展 初 期 . 发 区 主 要 通 过 政 策 优 惠 来 吸 引 投 资 ; 经 过 开 在 了初 期 发 展 后 , 发 区 主要 通 过 完 善 公 共 基 础 设 施 开 加 大 招 商 的 力 度 ; 年 来 , 着 全 球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近 随 发 展 和 l 发 区数 量 的 不 断增 加 , 发 区 把 改 善 投 资 开 开 环 境 的重 点 逐 渐 转 移 到 管 理 与服 务 上 , 其 是环 境 尤 管 理 与 服 务 , 提 高 开 发 区招 商 引 资 的 竞 争 力 。 以 作 为 工 业 发 展 的 一 种 有 效 手 段 ( 低 基 础 设 施 降 成 本 和 刺 激 地 区经 济 活 动 ) 开 发 区 向 社 会 提 供 各 . 种 效 益 , 它 们 也 可 能 导 致 环 境 问 题 工 业 企 业 的 但 集 中 . 可 能 造 成 污 染 物 的 众 多 排 放 而 产 生 的 累积 还 性 影响 . 尤其 是 可 能 对 当地 环 境 和 毗邻 社会 产 生 累 积 性 和 同性 的影 响 目前 很 多 中小 型 登 司 , 其 是 发展 中国 家 的 公 尤 司 , 往 无 力 设 计 、 造 和 运 行 它 们 自 己的 扮 染 控 往 制 制 系 统 对 于 这 类 的公 司 , 以将 其 安 置 在 适 当环 可 境 管 理 的 工 业 区 中 . 而 更 容 易 和 更 加 有 效 地 解 决 从 企 业 的 环 境 达 标 问 题 . 用 环 境 管 理 与 服 务 作 为一 利 张 吸 0 企 业 人 区 的 王牌 。 i 沈阳经 济技术 开 发 区 L 下 简称 沈 阳开 发 区) 以 目标 也 是 以 高 新 技 术 为 先 导 . 现 代 工 业 为 主体 ・ 以 最 终 成 为 现 代 化 、 际 化 的新 型 牡 区 。而 作 为 高新 国 技 术 产 业 之 ・ 环 保 产 业 自然 也 应 成 为 开 发 区 重 的
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关系研究r——以沈阳经济区为例

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关系研究r——以沈阳经济区为例卫思夷;居祥;荀文会【摘要】研究目的:揭示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互动演化的规律,分析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方法: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评判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协调发展及交互耦合的程度.研究结果:(1)2010年以来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资源承载力呈现降低的趋势,但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呈现增加态势;(2)各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达到良性共振,并且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耦合关系日趋紧密.研究结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制约关系,应因势利导,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8(032)007【总页数】8页(P58-65)【关键词】土地利用;国土开发强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沈阳经济区【作者】卫思夷;居祥;荀文会【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沈阳市国土资源发展研究中心,辽宁沈阳 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剧,区域发展不协调及国土开发失衡等问题日趋严重[1-2]。
近年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施水土资源、环境容量以及海洋资源超载区域限制性措施,明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关系,日益成为中国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土地用途管制等一系列工作都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同时强调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匹配关系。
当前,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大多以相对承载力[3]、生态足迹、区域综合承载力[4]为研究内容,分别采用生态足迹法[5]、状态空间法[6-7]、多目标分析法[8]等方法进行综合性评价,如孙慧等[3]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扩展,分析了新疆1978—2011年相对资源承载力演化过程;YE W等[7]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环境应力指数模型和状态空间法的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对中国生态承载力、资源开发和污染排放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