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精选推荐

第五章十七年散文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概况以及散文创作实绩。
2.散文随笔体的发展,创作情况。
3.三大散文家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散文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三大散文家的散文创作情况并比较他们散文创作的异同。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
第一节散文随笔创作概观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语境中,我们来谈作为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现代随笔在建国后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沉重、很艰难的话题。
但是历史无可回避,中国现代随笔仍然在求生存、求发展,虽然与前两个阶段相比,两个阶段相比,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滞外,建国后的“十七”年,建国后的“十七”年,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第一次第一次是1956年上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第二次是1961年至1962年。
在1956年第一次随笔“复兴”之前,许多知识分子由于亲眼目睹或亲身领教这一场场的文艺政治化的批判场面,犹如惊弓之鸟。
大多数人选择了明哲保身、沉默不语。
那种具有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随笔是难得一见的。
当时影响较大的是陈笑雨以马铁丁笔名发表的一些随笔。
这类文章基本上是正面立论,对青年、工人、知识分子进行和风细雨的教育,而对时政的谏言或批评,那是比较少,而且也相当的谨慎。
而像夏衍的《报喜与报忧》、严秀的《论“数蚊子”》,韩川的《部务会议》、呼加诺的《狗为什么会叫?》等,那种将笔锋针对社会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随笔杰作,可谓凤毛麟角,委实不多。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至1956年上半年。
这一年的四月份,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 6月13日,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进一步阐述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
第六讲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杨朔散文的特征: 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 性。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 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 有《荔枝蜜》、《蓬莱仙境》、《 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 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 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 、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 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 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 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古战场春晓》、《土地》、《潮 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 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
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 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 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 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 绝不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 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 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 活和知识根底,这是秦牧有别于 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土地 》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 厚,注重创作诗的意境。他写 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 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 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 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 题的重要手段。
3)结构精巧。常常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采取寓大于小、寓远 于近的艺术表现方法。初看常有 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 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 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 寻味。
周痩鹃的一批花木园艺小品 文显出性情依然自得其乐的 气韵。
四、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50年代,老作家周痩鹃、周作人曾 发表一些疏离于当时文坛主流的文字 ,这是散文园地中不显眼的两丛。他 们不显眼,却凭借幽兰暗香的韵致入 心,以看似无心插柳的闲情逸致,在 一定程度上接续了写真心、抒性灵的 中国现代散文精神。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五章 十七年的散文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五章十七年的散文第五章十七年的散文马铁丁:陈笑雨的笔名“司马龙”,张铁夫的本名,郭小川的笔名“丁云”中各取一字合成。
后来为陈笑雨一人专用。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桥梁专家罗立正,保守顽固,居功自傲,在抗洪关键时刻延误抢救时机,造成损失,但免予处分;青年工程师曾刚因坚持原则和锐意改革而被挤出了桥梁工作队。
《本报内部消息》,陈立栋,“传令兵”式的官僚主义者,但善于揣摩上级意图,博得了好名声。
两篇受到了苏联作家奥维奇金“批评特写”的直接影响,采用了小说典型化的写法,深刻反映了人民内部的复杂矛盾,批判了官僚主义及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现象,同时也揭示了体制内存在的严重弊端。
郁风《浩伯伯——三十年的医生》,揭示农村缺少医药,生存窘境依旧。
关于人性与人情问题的文艺短论:1957年1月,巴人在《新港》发表《论人情》,共和国以来呼唤人性的滥觞之作。
1957年6月7日,《文汇报》,徐懋庸《过了时的纪念》1957年7月,《新港》发表王淑明的《论人性与人情》钱谷融《文艺月刊》,《论“文学是人学”》,从文学的对象、题目、目的、人道主义精神、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典型本质论的错误等方面,全面论述了“文学是人学”的合理性。
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最著名的是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还有陈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周勃的《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钟惦棐的《电影的锣鼓》1961年,《文艺报》第3期发表《题材问题》,指出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齐放,必须广开文路,提倡题材的多样化,破除题材上的清规戒律。
文艺八条:中宣部、文化部根据周恩来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通常所说的“文艺八条”,其中第一条就是进一步贯彻执行双百方针,以纠正“左”的文艺思潮。
有人将1961年定为“散文年”。
邓拓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设《燕山夜话》专栏,《三家村札记》:邓拓与吴晗、廖沫沙合用“吴南星”的笔名在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专栏。
中国当代文学(5)散文

第三节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是一位部队作 家 , 在当代文学史上 以散文著称。 以散文著称。 他是北京人, 他是北京人,生于一 九一六年, 九一六年,从三十年 代起就开始文学创作, 代起就开始文学创作, 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和 通讯报告, 通讯报告,引起过文 艺界的注目。 艺界的注目。
刘白羽散文分为两个阶段: 刘白羽散文分为两个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5)
主讲人: 主讲人:杨迎平
第五章 十七年的散文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 年至1956年为散文创作的第一 两个时期,1949年至 年至 年为散文创作的第一 个时期。这个时期通讯报告空前发展, 个时期。这个时期通讯报告空前发展,其主题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二 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个时期是1957年至 年至1966年,是当代文 第二个时期是 年至 年 学史上散文创作趋于活跃的一个时期。以杨朔、 学史上散文创作趋于活跃的一个时期。以杨朔、 秦牧和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家, 秦牧和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家,以他们 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 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
比较刘白羽、杨朔和秦牧的散文特点: 比较刘白羽、杨朔和秦牧的散文特点:
(1)新奇的故事、精粹的引文、有趣 的知识。 的知识。 (2)优美如诗、热烈似火、广阔像海。 )优美如诗、热烈似火、广阔像海。 (3)清丽如水粉、浓艳如油彩和多彩多姿 )清丽如水粉、 的风俗画。 的风俗画。
杨朔:诗人,含蓄、隽永、阴柔、婉约 情意绵 杨朔:诗人,含蓄、隽永、阴柔、婉约,情意绵 绵。 秦牧:学者,广阔、深邃、丰富、渊博, 秦牧:学者,广阔、深邃、丰富、渊博,妙趣横 生。 刘白羽:战士,雄浑、鲜明、飘逸、刚健、 刘白羽:战士,雄浑、鲜明、飘逸、刚健、气势 磅礴。 磅礴。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燕山夜话》:《北京晚报》专栏(马 南邨——邓拓)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第二次崛起
❖ 杨朔:《茶花赋》、《樱花雨》、 《雪浪花》
❖ 刘白羽:《长江三日》、《红玛 瑙》、《樱花漫记》
❖ 秦牧:《花城》、《古战场春晓》 ❖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主要作品
❖《秦牧杂文》(1947)
❖《星下集》、《贝壳集》、 《花城》、《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50、60年代)
❖《长街灯语》、《花蜜与蜂
刺》、《晴窗晨笔》等(80年
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知识小品型散文
❖ 知识性 ❖ 哲理性 ❖ 趣味性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古战场春晓》 ❖《土地》 ❖《潮汐和船》 ❖《花城》 ❖《社稷坛抒情》
❖ 革命的哲理和革命的人生哲学 ❖ 情感空间广阔,气势宏伟 ❖ 语言色彩绚丽,注重夸饰形容
(色彩)和铺叙排比(气势) ❖ 总体风格:粗放、雄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日出》 ❖《长江三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刘白羽散文的缺憾
❖ 主题重复与单调 ❖ 政治宣传式的思维模式 ❖ 语言放纵繁冗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的第一次崛起
❖ 老舍《养花》 ❖ 杨朔《香山红叶》 ❖ 秦牧《社稷坛抒情》 ❖ 魏巍《我的老师》 ❖ 丰子恺《庐山真面》 ❖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杂文
❖ 马铁丁:《思想杂谈》 ❖ 巴人:《况钟的笔》 ❖ 任晦:《废名论存疑》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长短录》:《人民日报》专栏(夏衍、 唐弢、吴晗、孟超、廖沫沙)
十七年散文

蜜》、《茶花赋》、《香山红叶》
2、“以诗为文”的美学风 格
杨朔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对诗意
的执着追求。在艺术构思,意境 创造,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等方 面都注意营造一种诗的意境,形 成诗化散文风格。 “以诗为文”成为杨朔自觉的艺 术追求。 《雪浪花》
3、“三段式”艺术构架
第七章
十七年散文创作
散文
广义上包括通讯特写、艺术散文、 杂文、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 等; 狭义指艺术散文(抒情性散文)。
中学时代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 说明文等。
一、建国十七年散文的创作类型
1、通讯特写的兴旺(49—56) 反映及时,制作迅速,表现生动,灵活多 样,时效性强的特点,正好适应奔腾前进 的大时代。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英雄传》 《志愿军一日》《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巴金《英雄儿女》 叙事色彩浓烈,抒情成分淡化,新闻性强、 宣传性强,但艺术单一。
秦牧的创作不足
作家独创的散文构架被当作创作模式固定下来时, 不利于创作者自由自在的心灵世界的充分展开。 而且,创作时“形”再散也要受“神”的制约, 必须要受时代观念的控制,这样许多人生体验、生 活图景如果与时代潮流不合拍就不能被展示,所以 真正的“散”也不可能达到。
以生活常识代替生命体验,文章显得四平八稳,个 性不足、缺少知识分子独立的思想。
思考题:
1. 2.
3.
试论杨朔散文的“诗化”特征。 简述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谈谈十七年的杂文创作与时代政治的 关系。
2、 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
• 秦牧极力提倡内容异常广泛的
散文,强调散文的知识性,作 品知识全面,海阔天空,包括 日月星辰、山川土地、花鸟虫 鱼、珍禽异兽、名胜古迹、风 土人情、历史传统、轶闻趣事, 古今中外,组成知识大世界, 被称作“博物馆”。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民歌提倡“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即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2、山西的作家流派被称为山药蛋派,主要人物有赵树理、马烽、西戎。
3、伤痕小说得名于卢新华发表在《人民文学》的小说《伤痕》,而伤痕小说潮流的开山之作则是刘心武创作的《班主任》,小说通过宋宝琪和谢惠敏这两个畸形儿形象的塑造,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4、陆文婷、李双双、林道静这三个女性形象分别出自小说《人到中年》、《李双双小传》、《青春之歌》,这些小说的作者分别是谌容、李准、杨沫。
5、王朔是当代文学新时期商业写作第一人,其作品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顽主》、《看上去很美》。
6、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共发表了150篇作品。
7、“三个崛起”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8、叶辛展现知青命运的三部曲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
9、高行健的戏剧《野人》是一部多声部现代诗剧。
10、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包括《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
11、十七年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
12、雷抒雁的《小草在唱歌》是为了纪念和歌颂敢于坚持真理、不屈服于“四人帮”压力,被残害的革命烈士张志新所作。
13、邓友梅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皮》。
在北平召开,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机构和文艺组织文联。
(2在北京召开。
(3)建国初期,文艺界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①电影《武训传》的导演是孙瑜,主演是赵丹。
②《红楼梦研究》的作者是俞平伯,修改后重新出版《红楼梦简论》,对此首先提出批判的是山东大学的李希凡,字蓝翎。
十七年散文概述

二、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 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61 年被称为 “散文年”。
(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冰心 《樱花赞》峻青《秋色赋》等。 (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 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3)尖锐泼辣的杂文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 泼辣。
——《雪浪花》
…… “是叫浪花咬的,” 老渔民慢条斯 理说:“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 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 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 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 …… 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 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 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 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雪浪花》
三、杨朔散文的局限性 1、思维的模式化。 以上我们讲到杨朔散文经常使用 托物言志的方式,这种方式后来形成 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在“十七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表达 一定的政治主题,日常生活、寻常的事物不具 有独立的意义。
杨朔之前,很多散文直接写到重要的政治 事件、政治人物。 杨朔散文把日常生活、日常的场景引入了 散文。但是日常生活在杨朔散文中仍然不具备 独立的意义。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政治主题在 作品中才能获得合法性。
2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 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 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 到这样的事情,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 形成我文章的思想意境。” 有人据此给他总结了一个公式: 动情→反复思索→形成意境 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索最为重要。正是 在这个环节中,作者将政治思想注入其中;让 政治思想与诗的意境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五方、五行的观念被古代思想家用来分析许许多多的事物, 音乐上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天上二十八宿的分隶 青雀、黄龙、白虎、玄武(乌龟)四方,都是和这种观念紧密地 联结起来的。把世界万物的本源看做是木、火、金、水、土五 种元素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这和古代印度哲学家把万物说成 是由地、火、水、风所构成,古代希腊哲学家说万物的本源是 水或者火……那思想的脉络是多么地近似啊。
刘白羽及其散文
《日出》《灯火》《长江三日》《樱花漫记》
1、经常用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
相交织的构思方式。
2、好抒发那种激越的感情。
秦牧《社稷坛抒情》
“五行”的观念和我们这个民族一样地古老,东、 南、西、北是人们很早就知道的,人们总以为自己所 处是大地的中间,于是在四方之外又加上了一个“中 心”,东、南、西、北、中凑成了五方五土的观念, 直到今天我们还看到好些人家的屋角有“五方五土龙 神”的牌位。烧陶方法和冶铜技术发明了,人们在熊 熊火光旁边,看到火把泥土变成了陶器,把矿石烧成 溶液,木头燃烧发出了火光,水又能够把火熄灭。这 种现象使古代的思想家想到木、火、金、水、土(依 照《左传》的排列次序)是万物的本源。于是木、火、 金、水、土把五行的观念充实起来了。
散文小品的复兴
1、1956-1957《散文小品选》
老舍《养花》丰子恺《南颖访问记》姚雪垠
《惠泉吃茶记》叶圣陶《洲了三个湖》杨朔 《香山红叶》魏巍《我的老师》 这些作品表现了作家回到个人性情、体验上 来的努力,并探索着个性化的语言的表达方 式。
老 舍《养花》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 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 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 花,我就高兴。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 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 下了暴雨,邻居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 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 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其中心点是改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题材、 风格上提倡有限度的多样化。 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在这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散文的成绩首先表 现为“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的概念,并形 成了以此为“专业”的作家群
当时被告称为“散文作家”的有:袁鹰、魏
钢焰、秦牧、碧野、柯蓝、郭风、何为、陈 残云、巴金、冰心、吴伯箫、吴晗、邓拓、 翦伯赞等学者。
陶铸《松树的风格》:“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 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刘白羽《日出》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 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 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 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 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 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 本上去欣赏。 这时,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 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 阳”这一句诗那般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十七年时期散文
当代散文的概念
20年代——散文小品:鲁迅先生提到“散文
小品的成功,几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30年代——杂文和报告文学:主要受战争及
政治时局的影响
钱理群先生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中评论到:三十年代散文 的功能多向发挥,散文创作五光十色,流派纷吴,将五四时 期所开创的现代散文推上了成熟的阶段。
秦牧及其散文
《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社稷坛抒情》
《花城》《土地》
1、重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特点 2、用杂文和随笔的调合体 3、文章有清晰的观念框架和论证的逻辑线索
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且对当代散文艺 术作出贡献的作家,作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 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 在一个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杨朔《荔枝蜜》
养蜂员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广东天 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 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 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 不辞辛苦„„”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 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 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 啊! 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酿造 着未来„„„„„„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我虽然喜欢吃茶,但对于吃茶一道完全外行。因为我不会吸 烟,又没别的嗜好,坐在房间里需要一点淡淡的刺激,所以 常常吃茶,久之便成习惯。既是找刺激,所以茶不在好,只 要苦香就行;有时兼为解渴,喜欢把大杯倒满,大口大口地 吃。古人文章中讥村俗人吃茶只要“浓、热、满”三个字, 我正是这种俗人。 但尽管我对吃茶一道很外行,这次去惠山吃茶却决心要仔细 地、慢慢地、小口小口地、用舌尖品着滋味吃。许多年来, 我不知遇到过多少人,人人都称赞惠山的泉水最美,而且我 在许多古人的笔记中也常常见到有关赞扬惠泉的掌故逸闻。
刘白羽《樱花》:“它那种迎春风而怒放的精神,不是正蕴蓄着日本人民革命 精神与革命热情吗?”
秦牧《花城》:“我们赞美英勇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也赞美由此而获得的幸 福生活。”
袁鹰《井冈山记》:“明亮的,灿烂的茨坪灯火,你的每一盏灯光,岂不就是 井冈山人的一颗跳动的、炽热的心?”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表白:“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 以不蹲防空洞呀„„”
“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细故、掀天
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 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 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
古典诗词和散文对他们的创作所产生重要作用: 讲求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的营造,谋篇布 局 上的曲折有致,对语言在传神达意的表现力的 锤炼。
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主义建设”的描述。
李若冰、华山表现大西北(柴达木盆地、祁连山等) 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及柳青、秦兆阳有关50年代 农村合作化的特写。
50年代散文两大主题
第二是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行动。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60年代之后,特写与报告文学又有多次高潮
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 孙谦《大寨英雄谱》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40年代——通讯、报告和特写:“反映生
活”“包含个人体验,表达个人价值”“一 切的文艺刊物都以最大的地位(十分之七八) 发表报告文学,读者以最大的热忱期待着每 一篇新的报告文学的刊布;既成的作家(不 论小说家或诗人或散文家或评论家)十之八 九都写过几篇报告”
50年代散文两大主题
第一是对“新时代”的歌颂,对当时展开的
魏巍《我的老师》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
好像要落下 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 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 她也笑了。我用 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 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 一点呵。
散文小品的复兴
2、1960年代初期——文学界进行“调整”,
杨朔模式
《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拿着当诗一样
写”“常用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1、“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
2、言此而意彼、先扬后抑的思维方式
3、笔墨简洁、叙述明白,但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4、句式泛滥
杨朔《茶花赋》:“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