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十七年散文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单选题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A.鲁迅B.李大钊C.胡适D.陈独秀正确答案: C2.收入()中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八篇作品,都是改写神话和历史题材的。

A.《故事新编》B.《山海经》C.《祝福》D.《鲁迅全集》正确答案: A3.()于1921年成立,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A.文学研究会B.新潮社C.青年杂志社D.创造社正确答案: A4.1921年郭沫若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

A.《创造月刊》B.《创造季刊》C.《新创造》D.《新文学》正确答案: B5.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等。

A.《湖上散记》B.《屐痕处处》C.《西湖漫拾》D.《漂泊杂记》正确答案: B6.《画梦录》是囚禁在自我世界中的()在纸上创造的一个精致丰富的文本世界。

A.何其芳B.林语堂C.丰子恺D.朱自清正确答案: A7.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

A.《获虎之夜》B.《咖啡店之一夜》C.《名优之死》D.《梵峨嶙和蔷薇》正确答案: C8.()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也代表了当时历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A.《女神》B.《屈原》C.《碧血花》D.《海国英雄》正确答案: B9.()与艾芜的名字常连在一起,他们是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创作上同时起步,友谊终身,同年生同年死。

A.张天翼B.将光慈C.茅盾D.沙汀正确答案: D10.“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柏子的水手与辰河岸边一个做娼妇的女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此小说出自沈从文的()A.《柏子》B.《边城》C.《萧萧》D.《月下小景》正确答案: A11.1929年,《小说月报》发表了茅盾的三个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组成了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杨朔
“拿着当诗一样写”——是他这个时期的 创作追求。“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 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 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 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 ,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 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 求诗的意境。”(杨朔《东风第一枝》小跋 ,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第一节 概 述
该时期的散文的各种形式和类型在不 同阶段发展并不均衡,有时纪实性散文比 较发达,有时文艺性散文则占了上风,有 时政论性散文又颇受青睐。
一、建国初到50年代中期(56-57)即百花 时代,散文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当时纪实 性散文如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的主题集中 在两个方面:一是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 争;二是建国初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 经济建设。
1、当时许多新老作家跨 过鸭绿江深入朝鲜前线 ,创作战地通讯和特写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 的人》、巴金的《生活 在英雄们中间》、刘白 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 进》.
2.建国初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经济建设。 柳青的《王家斌》、秦兆阳的《王永淮》、 沙汀的《卢家秀》、高玉宝的文学自传《高 玉宝》都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华山的《童 话的时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 》以浪漫的笔触写人民根治黄河的气魄和理 想。
3、60 年代初文艺性散文创作走 向高潮同时,由于文艺政策调整 和邓拓等的身体力行,政论性的 杂文虽然不如前者那样兴旺,但 也出现了短暂活跃局面。
1961年3月—62年9月邓拓以马南邨的笔名开 始在《北京晚报》开设杂文专栏《燕山夜 话》。
1961年10月—64年7月,邓拓、吴晗、廖沫 沙以吴南星的笔名(取吴晗姓、邓拓马南 邨的笔名、廖沫沙的笔名“繁星”中各取 一字)在《前线》半月刊开设杂文专栏《 三家村札记》 。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

第五章十七年散文创作第一节概述导入新课: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意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它有两个基本特点1:结构自由灵活,形散。

2:真实。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叙事实,写实物、实情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都是如此。

一、散文在新文学史上的浮沉(1)五四时期的政论性散文和艺术散文(美文)政论性散文《新青年》“随感录”栏目上的文章为代表,主要作者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

艺术散文也称美文,主要代表是鲁迅、冰心、周作人、俞平伯等。

(2)二、三十年代的性灵散文(散文小品)性灵散文的主要特征是闲适、超脱、可见出真性情,政治倾向淡化,主要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等。

(3)三十年代的杂文白话杂文的创始人是鲁迅。

杂文是一种战斗性的文体,被称为投枪和匕首。

代表作家除了鲁迅外,还有“鲁迅风”杂文流派:巴人、柯灵等。

“野草派”:夏衍、聂绀弩等。

(4)四十年代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起于通讯报道,四十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主要源头是战地通讯,以及斯诺对延安的报道《西行漫记》。

四十年代报告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丁玲、何其芳、沙汀、吴伯箫、周立波、周而复、刘白羽等。

(5)五十年代的特写和报告文学关于新中国的建设的特写和报告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柳青、李若冰、秦兆阳等人大量讴歌西部建设场景的散文作品。

关于朝鲜战争的报告文学:巴金、刘白羽、杨朔、黄钢、魏巍等都先后到过朝鲜战场体验生活。

魏巍两次到达朝鲜战场,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战士和祖国》、《挤垮它》,辑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出版,并三次再版。

(6)五十—六十年代之交艺术散文的复兴;(7)六、七十年代的大批判文章(8)八十年代散文的被淹没;(9)九十年代的散文热二、散文概念与散文创作的两种体式1.概念:散文历史很悠久,概念也很复杂,在过去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

现代散文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

第六讲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第六讲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散文的新变 二、散文的两度活跃 三、知识散文与诗化散文 四、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散文新变

与“主情”的现代散文传统不同 ,新中国成立之初,散文首先出 现了“主事”的变化,客观的纪 实或叙事代替了主观的抒情,对 外部新世界的高歌取代了心灵的 内宇宙的剖析与探索。
四、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50年代,老作家周痩鹃、周作人曾 发表一些疏离于当时文坛主流的文字 ,这是散文园地中不显眼的两丛。他 们不显眼,却凭借幽兰暗香的韵致入 心,以看似无心插柳的闲情逸致,在 一定程度上接续了写真心、抒性灵的 中国现代散文精神。

周作人在上海的《亦报》副刊 “隔日谈”和“饭后随笔”专 栏发表千篇小品文,又在《大 报》发表了43篇随笔。

杨朔散文的特征: 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 性。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 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 有《荔枝蜜》、《蓬莱仙境》、《 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 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 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 、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 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 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 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弊端:“真实性胜过文学性,生 活气息胜过艺术风采,战斗作用 胜过审美价值。” 影响:五四以来现代散文表现个 性自我、性灵真情的品格与美学 传统逐渐淡化流失。
二、散文的两度活跃

“双百方针”前后的50年代中期 ,是散文相对活跃的一个阶段,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批评时弊的杂文一度活跃起 来。领杂文风气之先的是巴人, 发表《况钟的笔》,以娓娓道来 中显示笔下千金的沉重。夏衍《 “废名论”存疑》、唐弢的《言 论老生》、叶圣陶的《老爷说的 准没错》、严秀的《九斤老太论 》等,都名闻一时。

十七年散文——精选推荐

十七年散文——精选推荐

第五章十七年散文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概况以及散文创作实绩。

2.散文随笔体的发展,创作情况。

3.三大散文家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散文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三大散文家的散文创作情况并比较他们散文创作的异同。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

第一节散文随笔创作概观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语境中,我们来谈作为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现代随笔在建国后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沉重、很艰难的话题。

但是历史无可回避,中国现代随笔仍然在求生存、求发展,虽然与前两个阶段相比,两个阶段相比,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滞外,建国后的“十七”年,建国后的“十七”年,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第一次第一次是1956年上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第二次是1961年至1962年。

在1956年第一次随笔“复兴”之前,许多知识分子由于亲眼目睹或亲身领教这一场场的文艺政治化的批判场面,犹如惊弓之鸟。

大多数人选择了明哲保身、沉默不语。

那种具有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随笔是难得一见的。

当时影响较大的是陈笑雨以马铁丁笔名发表的一些随笔。

这类文章基本上是正面立论,对青年、工人、知识分子进行和风细雨的教育,而对时政的谏言或批评,那是比较少,而且也相当的谨慎。

而像夏衍的《报喜与报忧》、严秀的《论“数蚊子”》,韩川的《部务会议》、呼加诺的《狗为什么会叫?》等,那种将笔锋针对社会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随笔杰作,可谓凤毛麟角,委实不多。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至1956年上半年。

这一年的四月份,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 6月13日,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进一步阐述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

试论十七年散文的艺术缺陷——以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为例

试论十七年散文的艺术缺陷——以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为例
指出杨 朔 、 秦牧 、 白羽的散文 结构摆脱 不 了文章开 头引 刘 人人“ , 着 开拓 与 升华 思 想 意境 , 后 点 出所 载 的 境” 接 最 “ 这样 的“ 道” 三大块” 结构模 式。特别是 杨朔 的“ 头设 开 悬念 , 中间转弯子 , 卒章显其志 ” 的构思套路受到很多人 的
十七年散文 创作 可 分 为两 个 阶段 :99—15 14 9 6年是 第一阶段 ,97—16 15 9 6年 是第 二 阶段。但 这两 个 阶段 的 散文创作 总体上选材方面逃不 出以下内容 :. 1 反映 国家建 设和抗美援 朝战争 ;. 2 对祖 国建设和美好风光 以及英雄人
模仿, 而诗意化和 “ 散神不 散 ” 形 的创 作 理论则 被人们 绝 对化 , 忽视了创作的多样 性和复杂性。再看 看十七年 散文 的写作 风格 , 总 体上 是延 安散 文 审美 风范 的延续 。即 其 “ 个性意识的淡化 , 群体意识 的强化 , 散文从 自我 内心 的观 照转向 ‘ 身外大事 ’ 的观照 ; 审美 观念的削 弱, 功利观念 的 强调 ,工具 ’ ‘ 论取 代 了 ‘ 自娱 ’ ; 论 主观抒 情成 分减弱 , 客 观记叙 成分增强 , 抒情 小品体制 让位 给通讯特 写体制 ; 以 文化 ‘ 现代化 ’ 为核心 的‘ 方热 ’ 西 消退 , 民族化 、 大众 化运 动勃兴 , 文 由 多 元 的 横 向 借 鉴 转 向 单 一 的 纵 向 继 散 承 。 ( , 白羽的作 品《 ” 如刘 J 青春 的闪光 》 《 、珍珠 》 金 和《 达莱》 无疑 都贯 穿 了 ‘ ’ 但 大都 是只有 共性 的 ‘ 中“ 我 , 大 我 ’ 而缺少 独具个 性的 ‘ , 自我 ’ 。因此 , 他常 常来不 及对 客观事物进行细致 深入 的观察 与体验 , 出 自己真 实、 写 深 切 、 特 的 内 心 感 受 , 急 于 以 共 同 的政 治 理 念 来 替 独 而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杨朔、秦牧、
杨朔、秦牧、刘百羽是当时评价最高 杨朔、秦牧、刘百羽是当时评价最高 的散文家,被认为是17年最著名的三 的散文家,被认为是17年最著名的三 大散文家。
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 杨朔(1913--1968) 原名杨毓晋,字莹叔,蓬 莱城里人。抗战爆发以后到延安参加革命。 1938年开始尝试各种创作。 1938年开始尝试各种创作。 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有散文集《亚洲日出》 有散文集《亚洲日出》、《东风第一枝》、 东风第一枝》 《生命泉》 生命泉》 散文代表:《香山红叶》 散文代表:《香山红叶》、《雪浪花》、 雪浪花》 《荔枝蜜》、《茶花赋》等 荔枝蜜》 茶花赋》
五十年代中期 双百方针提出,散文创作出现高潮。标志 是: 1、抒情散文大量出现,追求个性化的情感 表达; 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 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南颖访问 记》、《庐山面目》,钦文的《鉴湖风景 庐山面目》,钦文的《 如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 如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姚雪 垠的《惠泉吃茶记》,叶圣陶的《 垠的《惠泉吃茶记》,叶圣陶的《游了三 个湖》,端木蕻良的《传说》 个湖》,端木蕻良的《传说》
杨朔的散文
散文特点:充满诗情画意,具有诗化 的特点; 托物寄情,营造意境。内容曲折委婉, 跌宕起伏,讲求结构,总体上是一种 优美含蓄的风格。很多散文在结尾处 升华。
秦牧的散文
秦牧(1919--1992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秦牧(1919--1992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1919年 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 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 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 汕头、香港等地就学。 1938年开始在广州 1938年开始在广州 报刊上发表作品。 有散文集《星下集》 有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 贝壳集》 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 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 代表性作品:《土地》 代表性作品:《土地》、《古城战春晓》 古城战春晓》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
《海市》、《雪浪花》、《荔枝
蜜》、《茶花赋》、《香山红叶》
2、“以诗为文”的美学风 格
杨朔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对诗意
的执着追求。在艺术构思,意境 创造,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等方 面都注意营造一种诗的意境,形 成诗化散文风格。 “以诗为文”成为杨朔自觉的艺 术追求。 《雪浪花》
3、“三段式”艺术构架
第七章
十七年散文创作
散文

广义上包括通讯特写、艺术散文、 杂文、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 等; 狭义指艺术散文(抒情性散文)。

中学时代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 说明文等。
一、建国十七年散文的创作类型
1、通讯特写的兴旺(49—56) 反映及时,制作迅速,表现生动,灵活多 样,时效性强的特点,正好适应奔腾前进 的大时代。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英雄传》 《志愿军一日》《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巴金《英雄儿女》 叙事色彩浓烈,抒情成分淡化,新闻性强、 宣传性强,但艺术单一。

秦牧的创作不足

作家独创的散文构架被当作创作模式固定下来时, 不利于创作者自由自在的心灵世界的充分展开。 而且,创作时“形”再散也要受“神”的制约, 必须要受时代观念的控制,这样许多人生体验、生 活图景如果与时代潮流不合拍就不能被展示,所以 真正的“散”也不可能达到。
以生活常识代替生命体验,文章显得四平八稳,个 性不足、缺少知识分子独立的思想。
思考题:
1. 2.
3.
试论杨朔散文的“诗化”特征。 简述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谈谈十七年的杂文创作与时代政治的 关系。
2、 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
• 秦牧极力提倡内容异常广泛的
散文,强调散文的知识性,作 品知识全面,海阔天空,包括 日月星辰、山川土地、花鸟虫 鱼、珍禽异兽、名胜古迹、风 土人情、历史传统、轶闻趣事, 古今中外,组成知识大世界, 被称作“博物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时期散文在体裁上主要有两类。 (1)抗美援朝题材。 战争爆发以后,许多作家到朝鲜去,写出了一大批 作品。像刘白羽《英雄城——平壤》、菡子《从上甘岭 来》、巴金《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魏巍《谁是 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汉江南岸的日日 夜夜》。
从今天的眼光看,当年那些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 散文也有许多局限性。主要是当时框框太多了。许多 东西都不许写。 例如,不能写战争的残酷,(写残酷了,国内征兵 怎么办?)不能写我军的被俘,(志愿军怎么能被俘 呢?),不能写志愿军与朝鲜姑娘的爱情(破坏民族 关系)
2、(1949-1955)特点:生活画面变得比较开阔, 内容较丰厚充实,抒情成分明显增强。表达的感情也由 外露转向了内向和深沉。
3、(1955-1968)杨朔创作的成熟期。 1956年,杨朔发表了《香山红叶》,这篇散文被 认为是杨朔散文创作成熟的一个标志。最大的特点是 把散文当诗一样来写。随后创作了《荔枝蜜》、《茶 花赋》、《雪浪花》等散文。
(2)散文创作出现了一种诗化倾向。 五十年代中期,杨朔等提出“以诗为文”的主张, 就是把散文当诗一样写,在散文中创造诗的意境。 “以诗为文” 的主张在当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建国初的散文太白太淡了,艺术性较弱。要求作家用 作诗的态度作文,就是要求散文提高艺术性,特别是 创造意境,这是符合散文创作规律的。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当时许多作家都从心里认为形势大好,应当唱赞歌, 但是总起来还较朴实。所写大都是农民入社,或者劳 动的欢娱。比较有名的杨朔《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沙汀《卢家秀》、柳青《王家斌》《一九五五年秋天 在皇甫村》等。
2、第二段(1957-1966年)在50年代末、60 年代初散文创作出现了一个繁荣期。 较之建国初,此期的进步有这样三点:(1)散文 题材扩大,艺术散文创作比较繁荣。 建国初散文的题材比较狭窄。但是到了50年代末, 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就是散文题材扩大一些,艺术性、 抒情性散文增多。杨朔《荔枝蜜》、刘白羽《日出》、 秦牧《古战场春晓》等。
3、善于运用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 文学作品中有“情”与“物”两个要素,不直接抒情, 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表情,会更含蓄、更有艺术意 味。这在古典诗歌中很常见。
4、杨朔诗化型散文文体的特征还充分体现在对语言 的精心锤炼。
比如:“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是叫浪花咬的”; “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 云雾,又浓又湿,悄悄挤进门缝来,落到枕头边上”;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都惊散了”;“潮起潮落,云 起云飞”、“一只海鸥,两片贝壳”。
3、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的增强
这个当然是相对的。十七年散文作家还是非常追求 艺术性的。如杨朔的诗化散文,但是整体上,十七年 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政治第一,艺术第二,所以整 体上与“五四”散文相比,它的艺术性不是增强了, 而是有所削弱。
主流之外的声音
散文中的独立思考有两个时期比较活跃。一个是 1956-1957上半年,就是百花时期。第二个是 1961-1962年上半年。就是经济调整时期。
“延安散文”与五四散文相比有如下特点:个性意 识的淡化,群体意识的强化;散文从自我内心的观照 转向对身外大事的观照;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 的增强,工具论取代了自娱论;主观抒情成分的减弱, 客观记叙成分的增强,抒情小品体制让位给通讯特写 体制。总之,颂歌的基调、客观写实的方法,理想主 义的精神以及朴实刚健的风格构成了延安散文的基本 风格。
第十一章 十七年散文
第一节 概述
一、散文的定义与特点 1、散文的定义。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 指所有与韵文相对的文体,(就是不讲韵律的文体一律是 散文)广义的散文除叙事、抒情散文之外,还包括报告文 学、回忆录、杂文、文艺随笔等。狭义的散文单指艺术性 散文,就是以叙事或抒情为主、形式灵活自由、文字优美 的一类文章。
(3)散文作家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期一些老作家拿出了新作品。巴金、冰心、 叶圣陶等作家本来就有不同的风格。 中年一代作家,这个时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杨 朔、刘白羽和秦牧等。
1960年前后,文坛上出现了一次有关散文的大讨 论。
许多人写文章参加了这次讨论。较重要的观点有这 样几个:冰心提出:散文要抒真情,她提出散文要字 字出自心坎,真挚、自然。徐迟认为:散文家必须是 思想家,写出的东西要有思想、有哲理。
六十年代初,邓拓、吴晗、廖沫沙非常活跃,他 们在《北京日报》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在北京市 委机关刊物《前线》开设了《三家村札记》专栏,写 针砭时弊的散文、杂文,有很大影响。“文革”开始 批判“三家村”就是从他们三人开始的。
(二)“十七年”散文的两个阶段 有两个阶段。第一段是1949-1957年;第二段 1957-1966年。 1、第一段建国初的散文(1949-1957)。 建国初文坛上流行的主要是广义上的散文,主要是 新闻、特写,带有很强的记实性。例如作者到工厂、 农村去,记述生活中实有的一件事,描写一个生活中 实有的人物,通过他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不是那种 从个人出发,表现作者对社会的认识、生活的感受的 散文。
而这个特点大大影响了同时代的散文创作。许多人 学杨朔,于是文坛上诞生了诗化散文的模式。从50年 代后期开始,中国散文由简单走向精致,由粗糙走向 注重艺术形式,就这个转变来说,杨朔的影响功不可 没。
2、构思精巧,文章的结构曲折有致。 杨朔说:“我写文章,不靠什么灵感,而靠‘巧 思’,并且,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 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杨朔散文总是精心布局,讲究开头先声夺人,结尾 留有余地。
2、结构的模式化。
杨朔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作过程,他说:“你在斗争 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 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 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 来往往形成我文章的思想意境。” 有人据此给他总结了一个公式: 动情→反复思索→形成意境 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索最为重要。正是在这个环节 中,作者将政治思想注入其中;让政治思想与诗的意境 结合起来。
“灵、秀、清、透”——当代散文不多见。
三、杨朔散文的局限性 1、思维的模式化。 以上我们讲到杨朔散文经常使用托物言志的方式,这 种方式后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在“十七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表达一定的政 治主题,日常生活、寻常的事物不具有独立的意义。 杨朔之前,很多散文直接写到重要的政治事件、政 治人物。 杨朔散文把日常生活、日常的场景引入了散文。但 是日常生活在杨朔散文中仍然不具备独立的意义。它 们必须依附于某个政治主题在作品中才能获得合法性。
二、杨朔散文的特点 以《雪浪花》为例总结杨朔散文的艺术特点。
杨朔散文的特点
1、着力创造诗的意境,把散文当诗一样写。 杨朔说:“我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磨练的古典诗章。”他 说:“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吗?于是就往这方面学, 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当代散文在50年代前期,包括杨朔自己写的东西 都比较简单,带有通讯特写的特点。 1956年,杨朔写了《香山红叶》,开始把散文当 诗一样写,以诗为文,于是散文写得比较精巧,增加 了抒情的意味,使散文带有诗的特点。
这个理论在后来成了散文创作的金科玉律,雄 霸散文界几十年。 直到八十年代才有人提出置疑。有人认为,首先 散文的特点就不是散,散文的散只是就其在形式上 没有音律而言的,是语言上的散,不是篇章上的散。 因此也就谈不上所谓的“神聚”。 还有人认为,提出“形散神聚”只鼓励了一种写 法,一种模式,在实践上也没有起到好作用,因此 最好不要再提这种理论。
2、散文的特点 ①散文应当是记实的 与小说、诗歌、戏剧相比,散文最大的特点也许就 是记实性。所谓记实,就是它应当忠实于事实,基本 上不能虚构。叙事散文写的是实事,抒情散文抒的是 真情。散文抒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情,是作者自己在 生活中的感受。
②散文最直接地表现作者的艺术个性。 在文学的几种体裁中,小说与戏剧是虚构,而诗歌是 高度艺术化的东西,,因此在散文创作中一个散文 家的自我总是能最清楚地表现出来。
有几类作品。
①干预生活的作品,如刘宾雁《在桥梁工地 上》、《本报内部消息》等。 ②巴人、黄秋耘等以杂感的形式,表达对社会 政治的思考和见解。黄秋耘《犬儒的刺》、曾彦修 《论“数蚊子”》
③邓拓、吴晗、廖沫沙、马铁丁等,以杂文、随笔 的形式,以古喻今,“通过历史故事提出现实中的重 大问题。
马铁丁是陈笑雨、张铁夫、郭小川三人的合名。建 国初期三人在《长江日报》开设《思想杂谈》,风格 朴实,实事求是,谈论思想、道德、作风方面的问题, 也有很大影响。
代表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
杨朔
一、生平与创作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 1937年去延安,其后,他主要以随军记者的身份转战 南北。1956年后 ,他致力于散文创作 ,先后出版 《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散文集。
杨朔散文创作的三个阶段: 1、(1937-1949)主要内容是赞美革命,宣传抗战, 抨击国民党。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作品回避自我,很 少写到自己的感情。散文比较简单和直露。
建国后散文的转型有这样三个方面: 1、“颂歌”体制的确立。
建国后逐渐确立了“颂歌”的体制。 ①思维方式走向单一。把“进步”看做社会的唯一 的本质,把“光明面”作为生活的唯一特点;因此要 求散文只能歌颂,不能暴露。
②散文的情感趋向单一。“十七年”散文不但 要求充分表现生活的光明面,而且要有乐观主义的 态度,昂扬、豪迈的调子。这样就把丰富复杂的生 活简单化了。 ③描写题材日趋单一。颂歌本身就限制了作品的 选材,“十七年”往往要求作家描写重大题材,而 且以反映政治斗争为主,或带有政治斗争的内容, 日常生活、个人情感往往就被排除在散文的题材之 外。
二、十七年散文的发展线索 (一)建国后散文的转型 与“十七年”的小说、诗歌一样,散文在建国初 也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