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养蚕经验交流会》知识点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知识点(2023春)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知识点(2023春)

第二单元养蚕5 .蚕出生了1.世界上最早养蚕的国家是中国。

2.蚕卵是扁扁的,似圆形,中心处一般是凹下去的,长约1毫米。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或黄色,即将孵化的蚕卵是紫黑或灰绿色。

3.蚕卵是有生命的。

4.孵化蚕卵的方法:孵化蚕卵时,要先在蚕卵上喷洒少量水,再把蚕卵放到孵化盒里。

孵化盒应干净、无异味。

孵化时要防雨淋、防日晒和高温,切忌接触有毒物质。

温度控制在25c左右, 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黑黑的像蚂蚁,称为蚁蚕。

蚁蚕身上长满了细毛,如果想要挪动一下地方,应该用毛笔或羽毛帮助它。

6 .怎样养蚕1.蚕喜欢生活在25℃左右、通风的环境中,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2.蚕最喜欢吃新鲜的桑叶。

3.养蚕注意事项:a.保证桑叶新鲜、干净。

b.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喂养方法。

c.注意蚕室的环境卫生。

4.温度、湿度、空气、光线、和桑叶是影响蚕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7 .蚕的生长变化1.蚕的外部形态:蚕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共有13个体节。

头部较小,两侧各有6只单眼,下方是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一个小孔,为吐丝孔。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共3对胸足。

胸足的作用:a.协助口器把持桑叶取食;b.吐丝时用于结茧;c.对爬行起辅助作用。

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到第6节各生一对腹足,共4对腹足。

第8节背面有一个尾角,第10节有1对尾足。

蚕共有有8对足,9对气门(蚕的呼吸器官)。

2.在蚕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

第4次蜕皮成为五龄蚕后,开始吐丝结茧。

3.蚕茧呈椭圆形或纺锤形,一般长3-5厘米,有黄色的,也有白色的,表面有不规则皱纹,并附有蚕丝,呈绒毛状。

4.剪开蚕茧后,只要没伤到蛹,蛹是能正常发育的。

5.蚕蛾像蝴蝶一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是昆虫的共同特征,因此蚕蛾是昆虫。

6.蚕蛾已失去飞行的能力。

7.怎样抽丝?a.去掉蚕茧表面的乱丝;b.将蚕茧放到盛水的锅内加热,水中加入少量的小苏打;c.水沸腾后,继续煮10T5分钟,直到茧壳变松软;d.向锅内加入一些凉水,是水温保持在60℃左右。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2.4.养蚕经验交流会》word教案(6)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2.4.养蚕经验交流会》word教案(6)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养蚕4. 养蚕经验交流会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讨论蚕的一生的变化●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教师揭示本课内容:养蚕活动结束了,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养蚕的经验交流会。

[评析]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学生们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

直接的揭示内容,与学生的内心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养蚕经验交流会1.由学生小主持人宣布交流会的开始。

2.主持人讲解交流会的活动方法。

3.主持人宣布:参观各展室的资料。

4.学生们开始有次序的参观大家的资料和作品。

[评析]30多天的观察研究,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图片、照片、视频等。

通过参观交流,他们会发现,谁的记录最好、谁的观察最细致、谁的蚕养的最大、以后再观察我都应该怎样做。

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资源共享的过程。

5.主持人宣布进行信息发布。

6.学生们开始由各组依次进行养蚕信息发布。

[评析]在信息发布中,学生们不但能够提炼出蚕的一生变化,还可以弥补在参观中漏掉的信息。

并且给学生充分的表述机会、交流机会。

7.主持人宣布本单元的养蚕小能手及蚕学小博士的评选条件。

·养蚕的成功率高、蚕宝宝大。

·资料、观察日记,图文并茂、新颖、丰富。

8.学生互相评价9.主持人提出问题:·还要那些未解决的问题?·蚕与蝴蝶的区别在哪里?[评析]学生们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还有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惑等。

通过对未知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不但是解决学生的困惑,更是科学学习的继续和延伸。

10.教师小结并宣布评选结果。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4 养蚕经验交流会》 苏教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4 养蚕经验交流会》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1.了解蚕的一生是由卵、幼虫、蛹、蚕蛾四个阶段组成。

知道蚕蛾和蝴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通过养蚕,有养蚕的经验并知道注意事项。

能够运用图画、文字、图片等方式展示养蚕成果并与同伴交流。

3.在与他人合作探究的活动中,组内提供资料和提出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在经过一月的养蚕实践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产生了大量的疑问,需通过与同伴交流、讨论、展示等方式逐步形成科学概念并产生新的疑问。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蚕的一生要经过变态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养蚕,用图画或文字表述蚕的四个阶段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视频、音乐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同学们,蚕宝宝在我们家里做客已经一个多月了,今天你们也把它们带来了,相信你们相处的一定很融洽,下面我们看一个蚕宝宝的动画片,看看它们和蚕宝宝的故事吧!(二)教学过程1、观看蚕宝宝动画片,学生产生探究欲。

师:动画片看完了,谁来说一说里面的同学是怎么养蚕宝宝的?生:女同学养蚕很细心,蚕宝宝养的很好。

男同学不定期更换桑叶,不及时清理粪便,蚕宝宝最后死掉了。

师:那谁能说说你养蚕宝宝的经验或者注意事项呢?生:根据自己养蚕经验回答,如每天更换新鲜桑叶,洗完并擦干等。

教师汇总学生说的注意事项。

2、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师:养蚕过程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给大家说说蚕有几个阶段?都经历了哪些变化?生:学生分组讨论,并上前以手抄报形式汇报。

3、画图方式展示蚕的一生师:刚才同学讲了蚕的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你能用画图的方式画出来吗?生:讨论、展示自己画的图并讲解。

4、出示彩色蚕宝宝的图片,引入学生和彩色宝宝的日记并讲述蚕的生活习性。

生:讨论并上前展示。

5、像蚕这样一生经历几次变化,引出“变态”的概念。

6、出示图片,学生讨论找出蚕蛾和蝴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出示表格总结。

7、课前我看有的小组准备了有关蚕宝宝的诗词还有准备歌曲让他们来展示下吧!学生朗诵和唱歌,教师配乐。

养蚕学知识点总结

养蚕学知识点总结

养蚕学知识点总结一、蚕的基本介绍蚕(学名为家蚕),又名家蚕蛾,是一种重要的蚕蛾科昆虫,属于鳞翅目。

人们对蚕的驯化和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家养昆虫之一。

蚕是生丝和衣料的主要原料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产业。

蚕的育种和养殖,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二、蚕的生命周期1.卵期蚕的生命周期从卵开始。

雌蚕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卵,卵的大小和颜色取决于蚕的品种。

卵孵化需要大约7-10天,在这段时间里,卵会经历变色等过程。

2.幼虫期幼虫期是蚕的生命周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

蚕会在这个阶段经历四次蜕皮,每次蜕皮之后身体都会增大。

蚕会不停地吃桑叶,迅速长大,形成蚕茧。

3.蛹期蚕在长大至一定程度后就会停止进食,开始吐丝并且将自己包裹在丝中,形成蚕茧。

在蚕茧内,蚕会经历蜕皮变成蛹,然后在蛹内完成变态,变成成虫。

4.成虫期成虫期是蚕的生命周期中最短的一个阶段。

成蚕具有短暂的成虫期,并很快就会结束生命周期,雌蚕也会产卵为下一代继续繁衍。

三、养蚕的方法1.挑桑叶挑选健康的桑叶,去掉病虫害和老叶。

2.日照和通风蚕房应当保持良好的日照和通风,保持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在70%左右,并保持空气流通,以降低传染病发生的机会。

3.饲养密度蚕的饲养密度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饲养密度过高会导致蚕之间的竞争,增加疾病的传播机会,饲养密度过低又会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4.疾病防治蚕在饲养过程中容易患上一些疾病,如桑叶霉病、白桑锈病等,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以免影响养蚕效益。

5.蚕茧采集蚕茧采集一般在成蚕交尾后的第三天开始采集。

采集后应及时晒干或者进行煮茧以防止蚕茧内成虫的出丝。

四、蚕的育种1.育种目标蚕的育种目标通常是提高蚕的产茧量和丝的质量,同时提高蚕的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选种选种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常选取产茧量高、丝质量好、抗病能力强的蚕种作为亲本,进行人工配种。

3.育种方法蚕的育种方法主要包括家系纯选法、杂交育种法和对症育种法。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8《养蚕经验交流会》课件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8《养蚕经验交流会》课件
2单元 养蚕
4、养蚕经验交流会
蚕的一生要经历四次变态: 蚕卵—蚕—蚕蛹—蚕蛾
即 卵— 幼虫—蛹 — 成虫
蚕宝宝孵化了
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黑黑的像蚂蚁, 我们称为「蚁蚕」,身上长满细毛, 约两天后毛即不明显了。
蚕宝宝长大了
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变成白 色,一段时间后她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 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 。
再见
四个发育阶段
还有哪些动物也像蚕一样, 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 例如蝴蝶一生要经过四次变
态, • 蚂蚁、蝉一生要经过三次变态。
(毛毛虫)
蝴蝶一生的变化
• 经历卵——幼虫——
蛹——成虫四个阶段,四 次变态。
相同点
不同点蚕Biblioteka 1.蚕蛾的触角是羽蛾
毛状的。
1.它们都经过卵—幼虫— 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过
2.翅膀比蝴蝶的小。
程。
蝴 2.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胸、1.蝴蝶的触角是一 蝶 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丝一丝的。
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 2.翅膀比蚕蛾的大。
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 说说你的理由。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它们同属昆虫。昆虫的基本特征可以 概括为:“体躯三段头、胸、腹,2 对翅膀6只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 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
蚕宝宝结茧了
五岁幼虫需二天二夜的时间,才能结成一个茧, 并在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
蚕宝宝破茧而出
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出茧后, 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来交尾,交尾后 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 然后也会慢慢死亡。
蚕的一生要经历 卵、幼虫、蛹、成虫

《养蚕》知识梳理

《养蚕》知识梳理
3.吐丝做茧:五龄蚕6-8天后,便开始吐丝结茧,这时的蚕叫熟蚕。五龄幼虫需二天二夜的时间,才能结成一个茧一般春茧茧丝长900~1500米,茧丝重0.35克~0.45克;夏秋茧茧丝长700~1200米,茧丝重0.22~0.37克。蚕在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蛾来交尾,交尾后雄蛾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蛾来交尾交尾后雄蛾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养蚕》知识点梳理
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知识梳理
我们来养蚕
1.观察蚕卵的外形:蚕卵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一头稍圆,一头稍尖,尖的一端有卵孔。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
给蚕宝宝记日记
1.蜕皮:由于蚕的外皮(外骨骼)不会随身体长大,所以其生长到一定阶段必须蜕去旧皮,换上新皮,才能适应继续生长的需要。蚕在蜕皮前身体发白发亮,开始蜕皮期间不食不动,并吐司将自己的腹脚缚在附着物上固定身体,旧皮从蚕的头部裂开。蚕蜕皮时千万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因为它需要固定好身体才能完成蜕皮;也不要人为的干预蚕的蜕皮,因为蚕是一边蜕旧皮,一边长新皮,节奏只有它自己能掌握好。
3.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盆、筐就是原始的缫丝器具。春茧茧丝长900~1500米,茧丝重0.35克~0.45克;夏秋茧茧丝长700~1200米,茧丝重0.22~0.37克。
养蚕经验交流会
1.蚕的生活史:蚕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养蚕经验交流会-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养蚕经验交流会-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养蚕经验交流会-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课程背景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养蚕历史。

蚕丝是世界上著名的贵重纺织品之一,是中国的传统特产品。

本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学习养蚕知识,体验蚕的生长变化,探究蚕丝的来源和特性,了解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蚕蛹的特点;2.了解蚕丝的来源和特性;3.掌握养蚕的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1.学会编写蚕的生长记录表;2.能够独立进行小蚕的喂养和管理;3.能够观察和记录蚕的生长变化;4.能够通过组织交流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探究;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

(1)教具准备1.蚕的蛋卵;2.桑叶;3.小木棍;4.蚕室。

(2)环境准备将蚕室准备在教室里,教室要保持温度恒定、干燥通风。

4. 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将适量的桑叶铺在蚕室的底部,然后放上一些蚕蛋卵,让学生观察。

(2)展开实践1.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讨论、计划如何养蚕。

包括:放入桑叶,布置小木棍,设置合理的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

2.实践操作: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逐步完成喂养、管理工作。

3.文献阅读:让学生阅读与养蚕相关的材料,例如《宝贝蚕宝贝》等。

4.记录生长变化:让学生编写蚕的生长记录表,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3)总结交流1.学生自主交流:学生自由交流在喂养、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汇报交流:让每个小组从观察到的记录中,挑选一段时间内蚕的生长变化,进行汇报。

3.交流分享:学生代表小组进行交流分享,讲述养蚕的经验和感悟。

通过这次实践,学生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到养蚕的整个过程,为了让蚕丝得到生长和催熟,学生们也掌握了和蚕丝生长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学会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能力,在小组内互相提供经验交流,为他们以后的日常生活积累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开阔了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4养蚕交流会

2.4养蚕交流会
四、课后拓展
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二源自备课板书设计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反思
2.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
三、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看书P28。2、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你有什么发现?
3、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
4、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
课题
第二单元4、养蚕经验交流会
课1时
教学目标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难点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教学内容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




一、导入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二、交流、总结:
1.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
(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
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养蚕4、《养蚕经验交流会》一、问题解答1、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答:卵——蚁蚕——蜕皮——吐丝结茧化蛹——蚕蛾——交配像蚕这样,一生经过几次变化,各个阶段在外形、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叫“变态”。

2、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种“变态”得变化?答:蝗虫、蜻蜓、蟋蟀、蝼蛄等3、昆虫与人类有什么关系?答: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有害昆虫会侵害蔬菜、庄稼、林木、住所、食物、家具、衣物等,同时传播疾病、危害身体健康,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

有益昆虫又给我们带蜜糖、丝绸、药材、生活生产原料,同时还能帮助庄稼果木授粉及其进行生物防治工作。

最后,每种昆虫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可以为人类提供科学研究,还能通过仿生学为我们做有用的发明创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害昆虫有危害我们的同时,除了搞高人的免疫力,促进植物共同进化外,还因为我们通过防治发展了一些科学与技术。

4、通过养蚕你有哪些体会或感悟?养蚕心得当那几条小小的、软软的蚕宝宝放入我那简陋的纸盒子里时,我的养蚕生活开始了。

大小不一的蚕宝宝食量也不同,每天我需要抽空去采桑叶,再喂给它们。

还要清扫它们的粪便。

每一天的蚕宝宝都不一样,大了一圈又一圈,身体也越来越白了。

有两条被饿死了……在结茧七天之后,飞蛾都出来了,洁白的身体。

却又在交配后匆匆离开,母蛾也在产卵后死去。

细想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经历了多少风雨,吃了多少苦,我们只能想想,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应该抓住,体会一下当初父母的辛苦。

当然养蚕是没法与育人相提得,不过也有一点相同的,都要付出你的心血,用心去对待你所养的。

在蚕的生长历程中总会经历这样那样的困难,在蚕破蚕卵时那苦苦的挣扎,在破茧重出时那用力地奋斗,那两个过程是危险的也是必须经历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重生,延续生命。

其实,人类不就象蚕宝宝一样要经过蜕皮、生长、再蜕皮、再生长……从它们短暂的一生还真能看到我们是如何完成我们的人生的!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它犹如一张单程的旅行车票,有长途的也有短途的。

不管是长途还是短途,它总需要经过很多的驿站,路程越长,需要折腾的驿站就会越多!在这些驿站中,等待你的或是鲜花与掌声,或是荆棘与磨难,但不管是什么都意味着是对我们生命的一种考验。

就看你自己如何去抉择,是选择就地自我陶醉于鲜花与掌声中,或是遇到布满荆棘与磨难的道路就选择退却,萎靡不振?还是选择继续上路?不管前方的路是光明的还是坎坷的都义无反顾向下一个驿站进军……感悟生命,有生必有死!曾看过一本书上写着:生,就是耕耘;死,就是收获!是吧?生命只有努力耕耘,才会有胜利的果实让你去收获!所以,感悟生命,我们需要倍加的呵护与关爱自己,同样也倍加的呵护与关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其实生命是如此短暂,是如此脆弱,是如此珍贵,是如此灿烂,让我们一起冲破障碍,勇往直前,感悟生命,享受生命。

养蚕心得一个多月前,团团的同班同学相继养蚕宝宝。

起初,并未放在心上,因为按狗狗的心性,是无论如何养不了这些小东西的。

无奈,小女同学每日都会在班级里讨论蚕宝宝,团团同学终于按耐不住,对我提出养蚕宝宝的请求。

犹豫几次,不忍团团同学难受,终于答应。

联系好吴妈,拿回蚕娃娃。

看着盒子里那些乌黑的小点点,狗狗顿时傻眼了,天哪,这是叫做生命的东西吗?不细看,根本看不出生命的体征和迹象。

热心的吴妈,不仅给了蚕宝宝,连桑叶也一起给了,真是个心细如发的妈妈,狗狗得好好向她学习。

首先,咨询了养蚕宝宝的前辈,养蚕注意事项:第一,闻不得香。

第二,要常温。

第三,桑叶不能潮湿。

好吧,既然开始养蚕宝宝,就一定记住了。

因为蚕宝宝娇小,喂桑叶时也格外仔细。

生怕它们咬不动,就把桑叶剪成条状,便于啃食。

不知不觉几天过去了,小家伙们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不但长个儿,食量也大了。

于是,狗狗开始东奔西走为她们觅食。

无论到哪儿,都会细看路边的枝叶,看看是不是桑树,因为我的蚕宝宝要吃桑叶。

就这样每天喂食,每天换桑叶,每天捡便便。

由最初的极不耐心变为最有耐心的狗狗,貌似也历经了蜕变。

只是,这些事情我都喜欢叫是团团一起完成。

因为狗狗还是不敢触摸蚕宝宝柔软的身躯。

团团正好和我相反,她喜欢把蚕宝宝抓了放在手心,等她们慢慢爬过去,然后小家伙就因为痒痒而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而这时,狗狗总是会提醒团团不要太大声,因为狗狗怕吵着蚕宝宝。

不知不觉,半个月过去了,蚕宝宝的身体明显大了,颜色也变成白的。

每次给她们喂食,我都喜欢将桑叶覆盖在她们身体上,然后看她们如何反应。

而聪明的蚕宝宝,不一会就会全部爬到新鲜的桑叶上,看来,蚕宝宝是有嗅觉的吧!忽然有一天,团团发现蚕宝宝不爱动弹了,尾巴开始枯黄。

翻开资料说,是蜕皮,好吧。

连续几次,蚕宝宝的身体更大了,脑袋和身体也相对更灵活了。

连吃桑叶都不是简单的趴着啃,而是后翻着啃,还有侧着,卧着,各种啃法,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们做不到的。

《生命的力量》——养蚕感受观察了蚕的一生后,我受益匪浅。

它教会了我做事不要半途而废,如果不坚持天天给蚕喂桑叶,这条脆弱的小生命将会在我手里毁于一旦。

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告诉了我不要轻视生命,要热爱生命。

从蚕到茧、茧到飞蛾飞出那一刻,让我懂得了生命的顽强。

蚕蜕皮非常痛,是生命的强大意志使它们忍受着痛不欲生的巨大痛苦坚持了四次后,它们终于变成了一只只展翅的飞蛾。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顽强的生命,今天,我在《羊城晚报》中看到了一则令我非常震撼的新闻——在“5.12”汶川地震中被埋106小时的厨师成功获救了,他就是四川汶川县红白镇中学厨师——35岁的李克成。

他被困在砖块、木板下,一连五天没有进食一粒米、一滴水。

那他是靠什么挺过106个小时呢?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求生欲望,是顽强的生命意志使他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是对家中亲人的日思夜想使他咬紧牙关挺过来……通过蚕虫蜕变成飞蛾和李克成被困106个小时后获救的故事,我深深地知道了生命虽然脆弱,但是只要有坚定的目标和永不放弃的精神,生命的力量就会显得无比强大。

因此,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绝不要轻言放弃,而要勇敢地面对,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它,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风雨中不断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苏科版)四年级下半学期第二单元《养蚕》的第4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这之前学生亲历了养蚕活动,用各种方式记录了蚕的成长过程,并开展了抽丝活动,而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用各种形式进行养蚕活动的经验交流,对蚕的一生、生活习性、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总结,培养学生乐于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情感,以实现课程标准上制定的:“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愿意合作与交流”等目标。

在进行交流之前,学生已经对蚕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观察,积累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在本单元的第二课中,已经掌握了用日记等方法记录蚕的生长过程的方法,在第三课中学会了抽丝的方法,等待他们的就是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同伴们进行分享。

在这节课中,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交流才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同学面前。

而教材中则主要针对蚕一生的变化、养蚕的成败经验让学生进行交流,但在这个养蚕主题活动中,学生的收获远不止这些,如果只按书本中所示进行活动,那就有些局限学生交流的范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本活动的实际要求,可以这样处理教材与活动的关系:以教材为依托,却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开展一个“由我来说小客人——即养蚕活动经验交流会”,让学生针对自己研究成果中的闪光点畅所欲言,尽情交流想交流的内容。

(如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与班队活动课结合起来)另外,在这一活动中,活动评价非常重要,它是对学生整个养蚕活动成果的肯定,是整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教学过程中评价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如附表)。

小组自评与小组互评可以提高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家长评是在本节课后完成的,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同时了解学校里科学课开展的具体情况。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学习新课1、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家说说蚕都经过了哪些变化?提示问题: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卵)颜色逐渐有什么变化?刚刚孵出的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在成长中有什么变化?你还发现了那些有趣的现象?(2)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3)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学也写了养蚕日记,那么谁能用个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明蚕的一生变化呢?答出:不科学,因为蚕吐完丝后并没有死亡,而是变成了蛹。

从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导入,激起学习去兴趣,同时知道蚕的生长的特殊性。

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教师活动(2)看书第 28 页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 (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按要求画出蚕的一生。

(4) 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图画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

(5)投影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3、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指出,形成昆虫概念。

(1) 我们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

(2)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3)(展示蝴蝶的图片)说说蝴蝶一生有哪些变化?(4)讨论:蚕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蚕蛾和蝴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5)根据学生对蚕蛾和蝴蝶的比较,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概念。

说出自己这样画的思路。

(6) 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

同学质疑三、综合小结:在我们养蚕的这段时间,全班有的同学是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但有些同学没能完整的饲养成功,谁能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四、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