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成尚荣)

合集下载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立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儿童立场”即是指教育人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应基于儿童,从儿童出发。

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也不只是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价值的追寻。

《儿童立场》这本书,就是成先生对他所认定的价值的精彩阐述,他用了四辑文字,从不同角度切入,深度剖析了“儿童立场”作为教育基本面的重要性,还有如何做到的策略引领,更指出了作为教育者必须关注的儿童研究视角的确认、调整与发展走向。

到底怎样才是“儿童立场”?书中第一辑就给出了明确的答复:“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

”换句话说,认识和发现儿童就是“儿童立场”。

成先生引用了卢森堡的一句话,“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简洁形象,恰恰给出了“认识和发现”的真义——对于教育者,儿童始终应在自己的前方,在自己的视野里,一个连孩子都要伤害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哪怕他从事的是再伟大的事业。

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常常撞倒孩子,正因为此,成尚荣先生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他用12个字来表达这项研究的主题: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这三个短语的根基在“回到儿童中去认识真正的儿童,发现真正的儿童”——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教师歌》所指?成先生提了四点“回到”:一是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二是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三是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四是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

细细推敲这四点“回到”,几乎可以说这就是《儿童立场》一书的核心观点,因为它们所指向所呼应的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儿童是谁?”儿童是谁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决定了教育者可能会是个什么样的教育者,他的教育观必然来自儿童观。

成先生提醒我们,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者,儿童本来的名字就是自由;儿童最伟大之处是“可能性”,意味着生命伟大的创造;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拟化世界,让儿童真正生活,就是对这三个世界不偏废更不遗漏;儿童还是游戏者,游戏是生活方式,也是学习方式。

儿童立场(成尚荣)

儿童立场(成尚荣)

小孩立:教育从里出(成尚荣)一、教育站在小孩的立上故事常常引我教育的深度思虑,近来期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想象小《遥的声音》,又我有了深刻的反思。

小中的主人公正彦的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乐得示。

假期来了,堂哥悠地去,而正彦却被逼着每日坐一个小的去上班。

那一天,了,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打示,不幸被汽撞死。

在惨生的那一瞬,堂哥正好路,听正彦着向:“⋯⋯玩⋯⋯好?” 以后正彦家里接到逝世的正彦打来的。

一天,堂哥去他家,响了,果真是正彦那狐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堂哥着筒悄声而又定地:“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自行。

” 此后,逝世的正彦再也没来。

[1] 篇小用那来自遥的声音来表示:一个被剥了游乐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望,也不得平易。

是一个虚假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忍的:成人常常站在自己的立上,以了孩子的名,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果却害了孩子,甚至牲了他宝的生命。

是一个生在日本的故事,却我感到它就真切地生在中国,生在我的身,震惊着我的心灵。

我不得不追:此刻教育的中心价终归定位在哪里?教的崇拜使命终归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一命就么峻地抵达我眼前,需要我作出回答。

此,我绝不含糊地回答:小孩的展是代教育中心价的定位,小孩立是代教育的立。

教育是有立的——尽管你可能不自也可能你未思虑。

立,是和理所抱的度和所的地位,即你是的。

不一样的立,表示了不一样的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理事物的方向方式和局。

教育的立有三条基准:教育是了的,是依靠来睁开和行的,又是从哪里出的。

无须置疑,教育是了小孩的,教育是依靠小孩来睁开和行的,教育从小孩出。

就是教育的立,所以,教育的立是小孩立。

小孩立明地揭露了教育的根本命,直达教育的主旨。

教育是以最有价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睁开的活和程。

种道德的方式,就是受教育者尊地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

受教育者“尊”,教育者就得站在他的立上,保他,想着他,引他。

因此,种道德的方式,是“人”的方式,彰的是教育者立的道德,既反响了教育本和主旨的深刻,又反响了受教育者在教育程中地位的正确掌握。

儿童立场(成尚荣).docx

儿童立场(成尚荣).docx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成尚荣)一、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

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而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

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不幸被汽车撞死。

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

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

”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

[1]这篇小说用那来自遥远的声音来表明: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也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这是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却让我们感到它就真切地发生在中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教育应是有立场的一一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即你是为谁的。

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向方式和结局。

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

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儿童立场》是成尚荣先生的著作,是其教育文丛中的一本。

“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教育的一切研究都是以儿童研究为基底的,都要从儿童出发,为了儿童发展而研究儿童。

”这是成先生的核心观点。

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成先生认为,认识发现儿童与教育、与教师是同一语。

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

把儿童研究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无疑是教育常识的一种回归与坚守。

每每捧起此书,心中总会涌现出如李吉林、斯霞等一大批具有儿童立场的优秀教师,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

读此书,更是让我站在儿童立场勇敢地自我发现与自我批判。

一、儿童研究,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教育话题按理说,对基本问题的认识应是随着实践而逐渐深入的。

为什么重提这一命题?因为我们对儿童的认识与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而儿童研究是一座教育理论的富矿。

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倘若对教育对象都不理解,教育便失去了意义。

虽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醒过我们,“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叶圣陶也提出“儿童种子观”。

但时至今日,从观念到行为,我们在实践中尚存在着偏差,对儿童的认识是肤浅的、抽象的和不完整的。

“儿童世界的大门尽管向伙伴、闺蜜开放,但不一定向家长和教师开放。

”为什么孩子两次的表现不一样?儿童的世界是另外一个世界,它和成人世界是不同的。

儿童心里想着什么,就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儿童受其现实生活的支配而有现实需求。

这种现实需求是在儿童发展中的生理、心理机能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需求的力量是很强烈的,他就有可能使儿童不执行老师的教育要求。

他不会思考他的行为在成人的世界里意味着什么。

因此,儿童的世界,没有功利的,只有纯净和不做作,所有的表现只是儿童天性使然。

在儿童眼里,成人有时候才是“荒唐可笑”的。

教育的错误就在于,“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

”当下,儿童教育和儿童研究正经受时代的挑战。

儿童立场读书笔记1000字

儿童立场读书笔记1000字

儿童立场读书笔记1000字-读后感大全最近,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令我感触颇深。

透过字里行间,我感受到成老先生是一位非常爱孩子的老师,感受到陶行知先生的话又在耳畔响起:“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同时,成老先生也有一句经典语录:“对待孩子就要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雨露一样。

”孩子=玫瑰花,孩子的心灵=玫瑰花上的雨露。

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是的,我们的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我们做老师的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用心去呵护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我们,喜欢我们的课,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到底怎样才是“儿童立场”呢?书中第一辑就给出了明确的答复: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

成先生引用了卢森堡的一句话:“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事。

从这句话中我不由得想起在曾经的我在做班主任时,总爱端起一副教育者的架子,头头是道地教育学生,给他们讲大道理,生怕他们学坏了,到时候就是我的责任。

殊不知,这完全是违背儿童立场的。

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其实他也已经很愧疚和自责了,这时候,更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感同身受,去感受儿童内在的那份不安与自责,去共情他,让他觉得老师是发自内心地理解他。

先处理儿童的心情,再来处理相关的事情。

且相关的事情,也最好是儿童自己来商议解决,并且主动接受应有的处罚。

于是我渐渐地调整了自己的立场,让自己努力站在儿童的立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最近两天,班上两个男生玩耍时没控制住情绪,打起来了,值周的老师在劝阻的过程中也被伤及。

在这样的场景下,对学生大吼大叫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看到两个儿子眼中的泪水和愧疚的脸色,已经知道他们知道错了。

于是,我说了他们几句后,就让他们到办公室,把整个过程的心理说明详细地写下来,心情平静之后,再邀请两位家长到校,对其进行教育和帮助,这个时候,行使该有的惩戒——惩罚一周的课间没有自由活动时间,到办公室进行反思,全班念自己的心理说明,当面向老师道歉,二人承担老师检查的费用,两个孩子都有压岁钱的账户(由家长保管的),于是从账户里面开支这部分费用。

成尚荣《儿童立场》美文摘抄

成尚荣《儿童立场》美文摘抄

成尚荣《儿童立场》美文摘抄1. “儿童是脚,教育是鞋。

”就像每个人的脚都不同,需要合适的鞋子,儿童也需要适合他们的教育啊!2. “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

”可不是嘛,想想如果都变成一个模子,那多无趣呀!3. “把儿童当儿童。

”哎呀,我们大人可不能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孩子呀!4. “儿童立场,说到底是人性的立场。

”这不就像我们对待他人也要有人性关怀一样吗?5. “站在儿童立场上,教育才会有真正的发生。

”不站在孩子的角度,怎么能懂他们呢,教育又怎么能有效呢?6. “儿童的可能性比现实性更重要。

”就像一颗种子,有无限的可能,怎能不重视呢!7. “尊重儿童的独特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各有各的闪亮啊!8. “理解儿童,才能引领儿童。

”只有懂了孩子,才能带着他们往正确的方向走呀!9. “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

”这是多么重要呀,就如同根基对于大厦一样!10. “要倾听儿童的声音。

”我们大人也得听听孩子的想法呀,不然怎么沟通呢?11. “让儿童站在舞台中央。

”对呀,他们才是主角,我们要给他们展示的机会!12. “儿童立场意味着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可不就是这样,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呀!13.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那可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呀,怎么能不保护呢!14. “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

”我们也得试着像孩子一样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呀!15. “儿童立场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这个灵魂,教育就不完整啦!16. “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

”孩子也有情感呀,我们不能忽略了!17. “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

”他们有那么多的潜力等待被发掘呢!18. “尊重儿童的发展节奏。

”不能催着孩子长大呀,他们有自己的步伐!19. “把儿童放在心上。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呀,他们可是我们的未来!20. “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初心。

”我们不能忘了这个初心呀,要一直坚守!我的观点结论:成尚荣先生关于《儿童立场》的这些阐述真的太深刻、太有意义了!让我们更加明白要如何对待孩子、教育孩子,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领悟和实践。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成尚荣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成尚荣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成尚荣故事中的儿童立场成尚荣一、故事与儿童立场。

1.故事是伟大的。

不要小看故事,不要小看故事讲述,千万。

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特定的人类生命,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①的确,故事与人类生命紧密相连,进而可以认为,故事本应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形态,创造故事是在创造生命,讲述故事是在讲述生命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故事叙述界定为“戏剧性的模仿和人类行为的构想,而叙述故事的艺术便给予我们一个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

②的确,故事的叙述与倾听,是在交流、分享,是在感悟和思考,在这一分享世界里大家都在进步。

理查德?卡尼,这位波士顿学院的教授认为,“叙述故事就是将时间从零碎的时刻与个人无关的消逝向一种模式、情节、神话转变。

从而将时间人格化"。

③的确,人格已融化在时间里,融化在故事里。

创造与讲述故事的深层意义是对时间的追寻,对价值完善的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汀阳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故事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故事”。

的确,讲述故事正是讲述文化,享用文化,文化这一故事让我们拥有文化的思考,而文化的进步让我们迈向自由的境界。

所以,故事是伟大的。

2.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

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立场,站在另外的立场上,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甚至是“反教育"。

儿童立场既复杂又简单。

说其复杂,是因为儿童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复杂、丰富而又神秘的世界,要对儿童立场进行界定、阐释,还涉及诸多问题,需要认证、厘清,也是很复杂的事。

说其简单,是因为陶行知早就认为,“儿童社会要充满着简单之美"。

④儿童立场,就是把儿童当主语,从儿童出发,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则。

因此,说简单,其实不简单,真正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谈何容易?法国女革命家、思想家卢森堡曾经批评那些革命家,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常常没心没肺地撞倒孩子,她认定这是一件罪行。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相关推荐《儿童立场》读后感(精选17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立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立场》读后感篇1如果现在让你随口说出三个字,你会说哪三个字呢?哪三个字会让你心存幻想呢?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三个字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

通过阅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我的脑海一直浮现三个字——可能性。

这三个看似极其普通的字眼凑在一起,让已经大约三年多教学经验的我,即使身处困局,也可以敞开心扉地劝慰自己:一切皆有可能!可能性,让人对教育充满希望;可能性,让人不那么心灰意冷;可能性,让人努力去追寻;可能性,让教育神秘而有力量。

01、基于儿童立场,认识可能性作者在书中写到,“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儿童立场也不只是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价值。

儿童立场是价值的载体,也是价值本身,其价值还应从情感、思维的价值中去追索。

”儿童立场,我理解为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认识儿童、研究儿童和发展儿童。

同时作者还提出,“可能性是人的最伟大之处,更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

”那么儿童的可能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网络上关于“可能性”的解释为,事物发生的概率。

我们总听到这样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

作为教师,面对儿童我们总是殷切地期望学生能够变好。

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似乎“冥顽不灵”学生,好像自己使出十八般武艺都不能让孩子有所改变,于是我们便濒临绝望。

这时候,“可能性”就应该像魔术师一样闪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保持对教学的热情,保有对学生的希望和期待。

目前为止,这三个字对目前处境的我非常适用。

本学期,我依然执教六年级三个班的英语课,和往年不太一样的是,现在的自己有孕在身,更加需要注重言行举止的得体,一是为了腹中宝宝,二是为了这群孩子。

因为自己情绪上的控制,精力上的有限,所以在面对其中一个常规比较混乱的班级时,总是感到颇为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成尚荣)一、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

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而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

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不幸被汽车撞死。

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

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

”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

[1]这篇小说用那来自遥远的声音来表明: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也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这是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却让我们感到它就真切地发生在中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教育应是有立场的一一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即你是为谁的。

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向方式和结局。

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

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

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义,直抵教育的主旨。

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和过程。

这种道德的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地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

让受教育者“尊严”,教育者就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保护他们,想着他们,引领他们。

因而,这种道德的方式,是“人”的方式,彰显的是教育者立场的道德,既反映了对教育本质和主旨的深刻认识,又反映了对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准确把握。

从某种角度说,儿童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教育观应根植于儿童观,而只有真正确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会有鲜明的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是由教育的本质和主旨所规定的,儿童立场是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鲜明标志和成功的根本动因。

儿童立场的命题也使我们想起教育中的主体。

“……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出者才是主体。

”[2]教育这种活动的主体究竟是谁呢?这就要考察活动的“发出者”是谁。

教师是教育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但是真正“发出”教育需求的却是儿童,是因为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动,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因此儿童是教育的主体,那么,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就应站在儿童立场上。

儿童立场是主体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必然的、合理的。

但是,命题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常常被遮在教育的现实中,儿童立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是,成人们(当然包括教师)以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最终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

而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一切为了儿童”,最流行的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看起来,儿童立场似乎是鲜明的、坚定的,但结果是,儿童在儿童立场上的缺位,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最终是儿童立场异化为成人立场,最后只剩下成人立场。

其后果是让孩子“伤”在了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儿童”被改写成了“一切为了成人”。

这种以为了儿童名义的成人立场导致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导致了教育的分数至上,这一切又在“一切为了儿童”的旗号下畅通无阻。

教育应当解蔽,应当如马斯洛所说的“再圣化”,回到教育应有的立场上去一一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

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是我们的回答。

二、儿童立场的核心: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

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

也许我们回答坚守儿童立场的理由还相对容易,而回答儿童立场的特质与核心却不易。

1•关于“儿童”的学问是所有学问中最重要而又最不完备的。

人是谁?多少人一次又一次地发出深情的呼唤。

的确,“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但在“人”的问题前我们常常很茫然,今天也许还只能像卢梭所说的,“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3] 而我以为,在最不完备的“人”的知识中,最突出的又是关于“儿童”的知识。

因此, 又正如卢森堡所说,“……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4]我们常常无情地撞倒孩子,这是无庸争论的事实,其根本原因是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不知道“儿童在哪里”。

儿童就在我们面前。

但是,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他们,更未真正发现他们。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他们,于是认为儿童是“小大人”。

陈鹤琴先生早就作了揭露:“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缪,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

……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们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更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5]显然,缺乏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就不可能有儿童立场的建立,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发生。

可以这么判断: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基于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

2•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

伊斯拉谟斯认为,拉丁文中的“儿童”意味着“自由者”因此,“在心性上,儿童是缪斯性存在”。

回蒙台梭利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贾德甚至这么说,“……我们家中那张新买的婴儿床上,有一件神奇的事正在发生。

就在那儿一一婴儿床的栏杆后面一一世界正被创造。

”[7]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

但是,事实却是,我们用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的“告诉”和机械重复的训练,伤害了他们自由和探索的天性,破坏了“儿童”的本义,竟在不知不觉中“撞倒” 了他们。

不过,我们正在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教育,因而改变了立场。

冬天,小朋友发现放在手里的小冰块化了,他们比试着,并讨论着:为什么会化?怎样才使冰化得快一些?老师引导他们分别用微波炉、带盖子的胶卷盒做试验,试验后知道了冰的融化与温度有关系;小朋友又发现水变成冰“长个子”了老师又引导他们在有刻度的瓶子、划上线的杯子、盒子里做试验,知道“长个子”的冰是水变成的,水变成冰体积就会变大;小朋友想,瓶口加上盖子还会不会“长个子”呢?会不会向下“长个子”呢?在老师的启发下,试验的结果带盖子的瓶盖被顶歪了,杯子盒子变形了,小朋友们说,水变成冰的力量真大呀![8]显然,儿童的天性和探索者的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也得到发展;知识应“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

此类的案例不断增加,我们的立场和教育真的在不断改变。

3.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

康德早就认定:“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

”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更是有无限的可能性。

所谓可能性,就是“还没有” 儿童的可能性,一是说儿童还没有成熟。

因为未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是正常的;正因为还没有成熟,所以存有巨大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在让他们在成熟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又积蓄新的能量。

二是说儿童还没有确定。

儿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

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亟需谨慎,有时需要耐心等待,否则,正如卡夫卡所说,缺乏耐心是人的主罪,因缺乏耐心而进不了天堂。

进不了天堂是个人的小事,伤害了儿童则有可能牺牲未来。

三是说儿童还没有完成。

“完成”是个过程,教育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在儿童发展的一个个阶段,“完成” 一个个任务,促使他们一步步逼近一个个目标,又在他们面前竖起新目标。

所以,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9]看待可能性,一定要向可能性敞开。

但是,自然界总是不遗余力地把可能性隐藏在其中,没有人能够确立或预言这些可能性。

我们并不是刻意地确立或预言儿童的可能性,但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寻找种种可能性。

因为是可能性,所以“不应用发现现成的东西的方式来使之成为问题” [10],而应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透过儿童的“现实性”去发现可能性,改变“发现现成的东西的方式”,创造新的方式,“可能性”总是在新的方式的催发下而冒出智慧的绿芽。

皮亚杰说得好:“智慧的发展表现为新的可能性的产生”。

[11]总之,儿童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

儿童正是用“可能性”来暗示、启迪教育,来挑战、改变教育。

4•儿童发展的密码一一童心。

童心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着可能性,可能性隐藏在童心中,寻找可能性首先要呵护童心。

我们可以这么说: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当然也应是教育的密码。

首先,童心意味着创造性。

一年级的小朋友写过一首诗《梦中》:“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梦中,我把小屁股钻出来,/让它乘乘凉。

〃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了,看着我的睡相,/妈妈心疼得/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于是,香甜的梦又开始了……〃”[12]充满童趣,充满想象力,想象力对儿童来说比什么都宝贵。

可见,创造力是童心不灭。

成人的创造性是儿童的品性的延续。

我们永葆童心,就会永葆创造性。

其次,童心意味着独特的思维。

李肇星在《儿子二岁》中说,儿子常常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比如,“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噢因为它只有一条腿。

我有两条腿,太好了。

”又比如,“大海为什么不停地喊呢?”“有的浪跑得太远,大海叫他们回来。

”“为什么许多字不认识呢?”“它们没告诉我它们的名字。

”[13]……儿童总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他们有他们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

读了这些自问自答笑声总是从心里响起,在响起的笑声后我们想到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独特往往意味着创新的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