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成尚荣)

合集下载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立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儿童立场”即是指教育人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应基于儿童,从儿童出发。

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也不只是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价值的追寻。

《儿童立场》这本书,就是成先生对他所认定的价值的精彩阐述,他用了四辑文字,从不同角度切入,深度剖析了“儿童立场”作为教育基本面的重要性,还有如何做到的策略引领,更指出了作为教育者必须关注的儿童研究视角的确认、调整与发展走向。

到底怎样才是“儿童立场”?书中第一辑就给出了明确的答复:“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

”换句话说,认识和发现儿童就是“儿童立场”。

成先生引用了卢森堡的一句话,“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简洁形象,恰恰给出了“认识和发现”的真义——对于教育者,儿童始终应在自己的前方,在自己的视野里,一个连孩子都要伤害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哪怕他从事的是再伟大的事业。

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常常撞倒孩子,正因为此,成尚荣先生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他用12个字来表达这项研究的主题: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这三个短语的根基在“回到儿童中去认识真正的儿童,发现真正的儿童”——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教师歌》所指?成先生提了四点“回到”:一是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二是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三是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四是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

细细推敲这四点“回到”,几乎可以说这就是《儿童立场》一书的核心观点,因为它们所指向所呼应的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儿童是谁?”儿童是谁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决定了教育者可能会是个什么样的教育者,他的教育观必然来自儿童观。

成先生提醒我们,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者,儿童本来的名字就是自由;儿童最伟大之处是“可能性”,意味着生命伟大的创造;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拟化世界,让儿童真正生活,就是对这三个世界不偏废更不遗漏;儿童还是游戏者,游戏是生活方式,也是学习方式。

儿童立场(成尚荣)

儿童立场(成尚荣)

小孩立:教育从里出(成尚荣)一、教育站在小孩的立上故事常常引我教育的深度思虑,近来期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想象小《遥的声音》,又我有了深刻的反思。

小中的主人公正彦的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乐得示。

假期来了,堂哥悠地去,而正彦却被逼着每日坐一个小的去上班。

那一天,了,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打示,不幸被汽撞死。

在惨生的那一瞬,堂哥正好路,听正彦着向:“⋯⋯玩⋯⋯好?” 以后正彦家里接到逝世的正彦打来的。

一天,堂哥去他家,响了,果真是正彦那狐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堂哥着筒悄声而又定地:“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自行。

” 此后,逝世的正彦再也没来。

[1] 篇小用那来自遥的声音来表示:一个被剥了游乐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望,也不得平易。

是一个虚假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忍的:成人常常站在自己的立上,以了孩子的名,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果却害了孩子,甚至牲了他宝的生命。

是一个生在日本的故事,却我感到它就真切地生在中国,生在我的身,震惊着我的心灵。

我不得不追:此刻教育的中心价终归定位在哪里?教的崇拜使命终归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一命就么峻地抵达我眼前,需要我作出回答。

此,我绝不含糊地回答:小孩的展是代教育中心价的定位,小孩立是代教育的立。

教育是有立的——尽管你可能不自也可能你未思虑。

立,是和理所抱的度和所的地位,即你是的。

不一样的立,表示了不一样的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理事物的方向方式和局。

教育的立有三条基准:教育是了的,是依靠来睁开和行的,又是从哪里出的。

无须置疑,教育是了小孩的,教育是依靠小孩来睁开和行的,教育从小孩出。

就是教育的立,所以,教育的立是小孩立。

小孩立明地揭露了教育的根本命,直达教育的主旨。

教育是以最有价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睁开的活和程。

种道德的方式,就是受教育者尊地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

受教育者“尊”,教育者就得站在他的立上,保他,想着他,引他。

因此,种道德的方式,是“人”的方式,彰的是教育者立的道德,既反响了教育本和主旨的深刻,又反响了受教育者在教育程中地位的正确掌握。

儿童立场(成尚荣).docx

儿童立场(成尚荣).docx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成尚荣)一、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

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而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

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不幸被汽车撞死。

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

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

”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

[1]这篇小说用那来自遥远的声音来表明: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也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这是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却让我们感到它就真切地发生在中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教育应是有立场的一一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即你是为谁的。

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向方式和结局。

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

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

成尚荣《儿童立场》美文摘抄

成尚荣《儿童立场》美文摘抄

成尚荣《儿童立场》美文摘抄1. “儿童是脚,教育是鞋。

”就像每个人的脚都不同,需要合适的鞋子,儿童也需要适合他们的教育啊!2. “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

”可不是嘛,想想如果都变成一个模子,那多无趣呀!3. “把儿童当儿童。

”哎呀,我们大人可不能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孩子呀!4. “儿童立场,说到底是人性的立场。

”这不就像我们对待他人也要有人性关怀一样吗?5. “站在儿童立场上,教育才会有真正的发生。

”不站在孩子的角度,怎么能懂他们呢,教育又怎么能有效呢?6. “儿童的可能性比现实性更重要。

”就像一颗种子,有无限的可能,怎能不重视呢!7. “尊重儿童的独特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各有各的闪亮啊!8. “理解儿童,才能引领儿童。

”只有懂了孩子,才能带着他们往正确的方向走呀!9. “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

”这是多么重要呀,就如同根基对于大厦一样!10. “要倾听儿童的声音。

”我们大人也得听听孩子的想法呀,不然怎么沟通呢?11. “让儿童站在舞台中央。

”对呀,他们才是主角,我们要给他们展示的机会!12. “儿童立场意味着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可不就是这样,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呀!13.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那可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呀,怎么能不保护呢!14. “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

”我们也得试着像孩子一样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呀!15. “儿童立场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这个灵魂,教育就不完整啦!16. “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

”孩子也有情感呀,我们不能忽略了!17. “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

”他们有那么多的潜力等待被发掘呢!18. “尊重儿童的发展节奏。

”不能催着孩子长大呀,他们有自己的步伐!19. “把儿童放在心上。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呀,他们可是我们的未来!20. “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初心。

”我们不能忘了这个初心呀,要一直坚守!我的观点结论:成尚荣先生关于《儿童立场》的这些阐述真的太深刻、太有意义了!让我们更加明白要如何对待孩子、教育孩子,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领悟和实践。

读《儿童立场》有感

读《儿童立场》有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我四月阅读内容《儿童立场》是成尚荣老师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成尚荣老师曾经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省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素质教育实验区指导专家。

本书是成老师退休之后,梳理自己多年教育管理的经验而成。

因为成老师退休之后所写,书中的见解和观点不再拘泥于具体的教育环境,有更多的自由和飞扬的思路。

我细细读来,感受颇深。

本书旗帜鲜明的指出“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这一观点也是本书的灵魂,贯穿始终。

成尚荣老师在书中直言,教育应该是有立场的——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即你是为谁的。

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式和结局。

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本准线:教育时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

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

这就是教育的立场。

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

但是现实却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往往站在自己成人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却伤害了孩子,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再哪里?作为教师,我自己的立场又是什么?我边阅读此书,边回想自己的学生生活,却发觉自己一直都是乖孩子、好学生,没有体会过在课堂上调皮、捣乱的乐趣,无法真正理解孩子的调皮心理。

的确如此,自己已经习惯了按照规则和要求做事,并且在我看来,这是一条极为安全和高效的做法,不明白为什么学生就有那么多各式各样的理由和借口,那么多各种各样不遵守纪律的行为。

还有,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自己也缺乏设身处地的思考,习惯于站在一个成人、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旁观者清但不全面、不深入,自然无法感同身受,也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心里、设身处地地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

然后我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就像《小王子》里说的那些呆板无趣的成年人,“所有的大人都经历过童年,但很少有大人记得自己曾是孩子”,在渐渐变成了曾经故事里那样顽固、蛮横的反动派老师了,而自己却浑然不觉。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读后感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读后感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读后感
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

成尚荣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以一本日本小说叙说的故事为开头,告诉我们如果成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会伤害孩子,甚至会牺牲他们宝贵的生命。

文章提出了一个命题: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成所长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

”就像本学期我班发生的一起消防玻璃窗破碎事件,如果以成人的观点,找出两个打碎玻璃的学生,批评一番,让他们赔偿就可以了事了。

这样的教育就显得简单而功利了。

我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让他们参与碎玻璃的清理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与总结,学习如何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这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这样的教育也是有价值的。

“童年永远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这是文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下的环境也使我们的教育举步维艰。

例如文中提到的“享受式、娱乐化的生活方式。

”“虚拟世界中的陷阱。

”“家庭环境的变化。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发生猛烈碰撞,核心价值观被遮蔽被模糊。

”其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问题学生的增多,这些或者心理问题或者性格偏激的学生给教师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与困扰。

如何消化这样的困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帮助。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相关推荐《儿童立场》读后感(精选17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立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立场》读后感篇1如果现在让你随口说出三个字,你会说哪三个字呢?哪三个字会让你心存幻想呢?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三个字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

通过阅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我的脑海一直浮现三个字——可能性。

这三个看似极其普通的字眼凑在一起,让已经大约三年多教学经验的我,即使身处困局,也可以敞开心扉地劝慰自己:一切皆有可能!可能性,让人对教育充满希望;可能性,让人不那么心灰意冷;可能性,让人努力去追寻;可能性,让教育神秘而有力量。

01、基于儿童立场,认识可能性作者在书中写到,“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儿童立场也不只是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价值。

儿童立场是价值的载体,也是价值本身,其价值还应从情感、思维的价值中去追索。

”儿童立场,我理解为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认识儿童、研究儿童和发展儿童。

同时作者还提出,“可能性是人的最伟大之处,更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

”那么儿童的可能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网络上关于“可能性”的解释为,事物发生的概率。

我们总听到这样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

作为教师,面对儿童我们总是殷切地期望学生能够变好。

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似乎“冥顽不灵”学生,好像自己使出十八般武艺都不能让孩子有所改变,于是我们便濒临绝望。

这时候,“可能性”就应该像魔术师一样闪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保持对教学的热情,保有对学生的希望和期待。

目前为止,这三个字对目前处境的我非常适用。

本学期,我依然执教六年级三个班的英语课,和往年不太一样的是,现在的自己有孕在身,更加需要注重言行举止的得体,一是为了腹中宝宝,二是为了这群孩子。

因为自己情绪上的控制,精力上的有限,所以在面对其中一个常规比较混乱的班级时,总是感到颇为吃力。

《儿童立场》阅读感悟

《儿童立场》阅读感悟

刚开始看见《儿童立场》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的立场,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幼儿的世界发现幼儿潜在的天赋,然后因材施教。

在看完后,我发现,它不仅仅是让我们在儿童的立场去看问题,去思考教学,更是传递了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

”虽然这本书主要针对的时小学的孩子,但是我觉得放在幼儿园里也同样适用,随着对这本书的解读,我对幼儿立场的认知更清晰、更全面,并试图把这里学到的知识跟之前班级的活动勾连起来,力求在实践与理论的重逢中实现认知的拓展。

随着深入的阅读,一方面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未知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为什么不继续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心呢?另一方面我开始意识到童年在生命阶段的重要性,那些在充满爱和自由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会影响整个生命历程。

书的作者成尚荣老师这样谈到:“立足学生的现实性是基础,否则教育会变得虚空以致虚无起来,不仅家长与社会不认同,教师也无法操作。

教师要从现实性中去寻找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当教师只关注现实,势必对教育生出失望、愤怒之情,然而教育本身是具有长久性的,教师也唯有用未来的目光审视当下,方能生出教育的期望,才能使教师的耐心有根有基。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幼儿不仅仅是生活在这的现实世界,更是生活在一个理想世界和虚拟世界,然而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幼儿的现实世界,而忽略了其理想的世界,更不关注其虚拟化世界,这是很危险的,因为我们不仅仅摒弃了自己世界的肯能性,更有可能扼杀孩子们的巨大的创造力,仅仅满足于把他们塑造出我们自己的样子。

成老师还提到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幼儿。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所教育的对象就是那一个个充满活力与幻想的幼儿,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而我们却对他们知之甚少。

以此观之,我的教育是可能是缺乏智慧的,我需要学会发现他们与生俱来,独一无二之处。

在书中成老师还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儿童研究,成老师说了四点:1、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探索者)上去;2、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可能性);3、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4、回到幼儿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成尚荣)一、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

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而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

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不幸被汽车撞死。

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

一天, 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 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

” 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

[1]这篇小说用那来自遥远的声音来表明: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也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这是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却让我们感到它就真切地发生在中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教育应是有立场的一一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即你是为谁的。

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向方式和结局。

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

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

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义,直抵教育的主旨。

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和过程。

这种道德的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地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

让受教育者“尊严”,教育者就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保护他们,想着他们,引领他们。

因而,这种道德的方式,是“人”的方式,彰显的是教育者立场的道德,既反映了对教育本质和主旨的深刻认识,又反映了对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准确把握。

从某种角度说,儿童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教育观应根植于儿童观,而只有真正确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会有鲜明的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是由教育的本质和主旨所规定的,儿童立场是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鲜明标志和成功的根本动因。

儿童立场的命题也使我们想起教育中的主体。

“……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出者才是主体。

”[2]教育这种活动的主体究竟是谁呢?这就要考察活动的“发出者”是谁。

教师是教育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但是真正“发出”教育需求的却是儿童,是因为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动,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因此儿童是教育的主体,那么,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就应站在儿童立场上。

儿童立场是主体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必然的、合理的。

但是,命题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常常被遮蔽。

在教育的现实中,儿童立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是,成人们(当然包括教师)以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最终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

而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一切为了儿童”,最流行的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看起来,儿童立场似乎是鲜明的、坚定的,但结果是,儿童在儿童立场上的缺位,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最终是儿童立场异化为成人立场,最后只剩下成人立场。

其后果是让孩子“伤”在了起跑线上,“- 切为了儿童”被改写成了“一切为了成人”。

这种以为了儿童名义的成人立场导致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导致了教育的分数至上,这一切又在“一切为了儿童”的旗号下畅通无阻。

教育应当解蔽,应当如马斯洛所说的“再圣化”,回到教育应有的立场上去一一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

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是我们的回答。

二、儿童立场的核心: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

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

也许我们回答坚守儿童立场的理由还相对容易,而回答儿童立场的特质与核心却不易。

1•关于“儿童”的学问是所有学问中最重要而又最不完备的。

人是谁?多少人一次又一次地发出深情的呼唤。

的确,“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但在“人”的问题前我们常常很茫然,今天也许还只能像卢梭所说的,“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 的知识。

”[3]而我以为,在最不完备的“人”的知识中,最突出的又是关于“儿童”的知识。

因此,又正如卢森堡所说,“……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4]我们常常无情地撞倒孩子,这是无庸争论的事实,其根本原因是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不知道“儿童在哪里”。

儿童就在我们面前。

但是,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他们,更未真正发现他们。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他们,于是认为儿童是“小大人”。

陈鹤琴先生早就作了揭露:“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缪,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

……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们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更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 [5]显然,缺乏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就不可能有儿童立场的建立,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发生。

可以这么判断: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基于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

2•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

伊斯拉谟斯认为,拉丁文中的“儿童”意味着“自由者”,因此,“在心性上,儿童是缪斯性存在”。

[6]蒙台梭利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贾德甚至这么说,“……我们家中那张新买的婴儿床上,有一件神奇的事正在发生。

就在那儿一一婴儿床的栏杆后面一一世界正被创造。

” [7]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

但是,事实却是,我们用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的“告诉”和机械重复的训练,伤害了他们自由和探索的天性,破坏了“儿童”的本义,竟在不知不觉中“撞倒” 了他们。

不过,我们正在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教育,因而改变了立场。

冬天,小朋友发现放在手里的小冰块化了,他们比试着,并讨论着:为什么会化?怎样才使冰化得快一些?老师引导他们分别用微波炉、带盖子的胶卷盒做试验,试验后知道了冰的融化与温度有关系;小朋友又发现水变成冰“长个子”了,老师又引导他们在有刻度的瓶子、划上线的杯子、盒子里做试验,知道“长个子”的冰是水变成的,水变成冰体积就会变大;小朋友想,瓶口加上盖子还会不会“长个子”呢?会不会向下“长个子”呢?在老师的启发下,试验的结果带盖子的瓶盖被顶歪了,杯子盒子变形了,小朋友们说,水变成冰的力量真大呀![8]显然,儿童的天性和探索者的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也得到发展;知识应“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

此类的案例不断增加,我们的立场和教育真的在不断改变。

3.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

康德早就认定:“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

”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更是有无限的可能性。

所谓可能性,就是“还没有”。

儿童的可能性,一是说儿童还没有成熟。

因为未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是正常的;正因为还没有成熟,所以存有巨大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在让他们在成熟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又积蓄新的能量。

二是说儿童还没有确定。

儿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

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亟需谨慎,有时需要耐心等待,否则,正如卡夫卡所说,缺乏耐心是人的主罪,因缺乏耐心而进不了天堂。

进不了天堂是个人的小事,伤害了儿童则有可能牺牲未来。

三是说儿童还没有完成。

“完成”是个过程,教育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在儿童发展的一个个阶段,“完成”一个个任务,促使他们一步步逼近一个个目标,又在他们面前竖起新目标。

所以,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9]看待可能性,一定要向可能性敞开。

但是,自然界总是不遗余力地把可能性隐藏在其中,没有人能够确立或预言这些可能性。

我们并不是刻意地确立或预言儿童的可能性,但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寻找种种可能性。

因为是可能性,所以“不应用发现现成的东西的方式来使之成为问题”[10],而应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透过儿童的“现实性”去发现可能性,改变“发现现成的东西的方式”,创造新的方式,“可能性”总是在新的方式的催发下而冒出智慧的绿芽。

皮亚杰说得好:“智慧的发展表现为新的可能性的产生”。

[11]总之,儿童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

儿童正是用“可能性”来暗示、启迪教育,来挑战、改变教育。

4•儿童发展的密码一一童心。

童心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着可能性,可能性隐藏在童心中,寻找可能性首先要呵护童心。

我们可以这么说: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当然也应是教育的密码。

首先,童心意味着创造性。

一年级的小朋友写过一首诗《梦中》:“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梦中,我把小屁股钻出来,/让它乘乘凉。

//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了,看着我的睡相,/妈妈心疼得/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于是,香甜的梦又开始了……// ” [12]充满童趣,充满想象力,想象力对儿童来说比什么都宝贵。

可见,创造力是童心不灭。

成人的创造性是儿童的品性的延续。

我们永葆童心,就会永葆创造性。

其次,童心意味着独特的思维。

李肇星在《儿子二岁》中说,儿子常常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比如,“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噢,因为它只有一条腿。

我有两条腿,太好了。

”又比如,“大海为什么不停地喊呢?”“有的浪跑得太远,大海叫他们回来。

”“为什么许多字不认识呢?” “它们没告诉我它们的名字。

” [13]……儿童总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他们有他们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

读了这些自问自答笑声总是从心里响起,在响起的笑声后我们想到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独特往往意味着创新的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