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初中物理八上《2.2 汽化和液化》word教案 (2)
苏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2 汽化和液化》word教案 (2篇)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蒸发需要吸热,了解蒸发有制冷的作用;了解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了解液化现象,知道液化要放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现象,记录数据,描绘图像,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了解图像法是描绘物理变化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过程:【活动1】观察蒸发现象1.到医院去打吊针,护士小姐往往用蘸有酒精的棉球在手腕附近擦一下,涂酒精处皮肤有什么感觉?一段时间后,酒精还存在吗?凉快的感觉、酒精消失了2.人的皮肤会感到凉快,大家猜猜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酒精消失的时候吸热了3.若给你提供温度计及部分酒精,怎样来验证你的猜想?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要点点击】1.上述实验中,酒精由液态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蒸发。
2.蒸发要吸(吸/放)热。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其他的蒸发现象?洒水车在路上洒水以后不久就干了【活动2】探究蒸发的影响因素1.日常生活中,若我们想将刚洗过的衣服让它干的更快些,你有哪些具体的方法?越多越好!把衣服弹开晾晒、放在阳光下、放在通风的地方【要点点击】影响蒸发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的高低(2)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3)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程度阅读课本P34页“火洲里的坎儿井”,回答下列问题:新疆地区为什么要用这种独特的输水方式?减慢了水的蒸发和渗漏【练习巩固】夏天扇扇子或吹电风扇时,人会感觉特别凉快。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2章2、汽化和液化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2章 2、汽化和液化教案我设计了这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2章2、汽化和液化的教案,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条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蒸发皿、冷却器、显微镜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雨后蒸汽、冰棍融化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简要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汽化和液化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汽化和液化的知识。
五、活动重难点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条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学生需要理解的核心内容。
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而液化则是指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都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方式,区别在于汽化需要吸热,而液化则需要放热。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汽化和液化》WORD教案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汽化和液化》WORD教案2【教学设计】本节为新授课,教学内容有: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蒸发和沸腾现象;沸点的概念及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精神,注意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坎儿井”、“蒸汽机”的知识等形式,有意识地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差不多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活动中强调“生活·物理·社会”的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观看沸腾现象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猎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探究汽化和液化的过程,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等途径明白一些物质的沸点,同时能依照这些沸点说明一些生活现象,明白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1、明白蒸发觉象,蒸发吸热;了解减慢蒸发的方法与途径。
2、明白沸腾现象及条件,会画沸腾图象,能依照沸点说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把握液体沸腾时虽吸热但温度不升高的应用。
3、通过实验了解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4、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猎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实验中注重提高学生依照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规律的能力,提高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6、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教具:1、酒精、塑料袋、80~90℃的热水、细绳;注射器、乙醚。
学具:1、酒精、酒精棉、温度计;2、烧杯、中间有孔的塑料盖、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钟表;3、蒸发皿、锥形瓶、温水、冰块。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观看蒸发和沸腾现象;作液体的沸腾图象;2、模拟大自然中的雨的形成过程,液化的方法。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二、汽化和液化教学案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二、汽化和液化教学案教案名称:苏科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二、汽化和液化教学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的过程中,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及条件。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及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汽化和液化的条件,以及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2. 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汽化和液化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酒精灯、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蒸发皿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烧水时水蒸气的产生,提问学生:“水蒸气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汽化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汽化的概念,阐述汽化的特点及条件。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水的汽化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汽化的特点及条件。
5. 讲解:讲解液化的概念,阐述液化的特点及条件。
6.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水的液化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7.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液化的特点及条件。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汽化和液化的条件,以及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2. 活动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汽化和液化的条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特点及条件。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引入的生活实例:我选择了烧水时水蒸气的产生这一生活实例来引入汽化的概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2汽化和液化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2汽化和液化一、教学内容1. 汽化的概念: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2. 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3. 汽化的条件:吸热。
4. 液化的概念: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5. 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6. 液化的条件:放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方式、条件及其吸放热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汽化和液化的条件,以及吸放热特点。
2. 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及其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夏天饮料瓶外壁出现的水珠,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2. 概念讲解: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解释汽化和液化的实质。
3. 方式与条件讲解:讲解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以及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4. 吸放热特点讲解:讲解汽化和液化的吸放热特点。
5. 实验演示:进行蒸发和沸腾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有关汽化和液化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汽化:概念、方式(蒸发、沸腾)、条件(吸热)。
2. 液化:概念、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条件(放热)。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条件及其吸放热特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汽化和液化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2.2汽化和液化教案2(新版)苏科版

汽化和液化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同样的小球在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保持静止,四个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底面的距离相同,则容器底面受到的液体压强最大的是A.B.C.D.【答案】A【解析】(1)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下沉、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悬浮、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漂浮;(2)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判断漂浮时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3)根据p=ρgh判断液面处于同一高度时,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详解】由图可知,小球在AB中漂浮,C中悬浮,D中下沉,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AB液体的密度大于C和D液体的密度;因为物体漂浮时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根据F浮=ρgV排可知,A中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小于B中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A中液体的密度最大,所以根据p=ρgh可知,液面处于同一高度时,A中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最大.2.对下列四幅图的表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闭合开关,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右侧B.图乙中,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侧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C.图丙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图D.图丁中,当导体在磁场里上下运动时,电流表指针会偏转【答案】A【解析】A. 由安培定则可知,螺线管的右端为N极,左端为S极,磁感线是从N极出来回到S极的,故小磁针的右端为N极,故A正确;B. 图中,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侧滑动时,滑动变阻器电阻减小,电流变大,电磁铁磁性变强,由于不知电流的方向,无法判定螺线管的极性,故无法判定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故B错误;C. 图中有电源,若闭合开关,磁场中的金属棒会受力运动,即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即电动机的原理图,故C错误;D.图中,导体在磁场里上下运动时,没有切割磁感线,不会产生感应电流,电流表指针不会偏转,故D错误。
3.在原子中,带负电的粒子是( )A.电子B.质子C.中子D.核子【答案】A【解析】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转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故选A.4.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经典永流传》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引领着大众吟诵经典,爱上古诗词。
2.2汽化和液化(第二课时)—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

2.2汽化和液化—(第二课时)—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程中,我将按照您给定的,详细阐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液化的概念,掌握液化的两种方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2. 让学生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异同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液化的概念及其两种方式,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异同点。
难点:1. 液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2. 蒸发和沸腾的机理及其控制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等)。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如雨雾、冬天呼出的白气等)引导学生思考液化的概念及液化过程。
2. 知识讲解:讲解液化的两种方式,并通过实验演示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的液化过程。
接着讲解汽化的两种方式,并通过实验演示蒸发和沸腾的过程。
分析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如蒸发过程中的热量变化问题,沸腾过程中的热量变化问题,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蒸发和沸腾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用汽化现象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蒸发和沸腾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液化和汽化的概念、液化方式、汽化方式、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异同点。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液化现象:雨雾的形成、冬天呼出的白气等。
2.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蒸发和沸腾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如: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液化的条件,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doc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2汽化和液化2》教案

2.2汽化和液化(2-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化现象及液化放热,理解液化和汽化互为逆过程。
2.通过活动探究液化的两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组织观察2—17水液化的实验,金属盘底部你看到了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大气中的云、雨、露、雾的形成都与自然界中水蒸气的液化有关,热爱、利用自然。
教学重点:知道液化现象和液化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什么叫做汽化?汽化有哪两种方式?2.蒸发与沸腾有何异同?3.什么叫沸点?引入:“雨水”是大家所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你知道“雨水”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汽化现象的逆过程——液化。
二、新课学习1.指导学生探究课文“活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教师介绍仪器名称、实验要求及实验注意点)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回答:(1)当蒸发皿中放置一些冰块时,它的底部会有什么出现?(2)当蒸发皿中倒入开水时,瓶口内还有“白雾”出现吗?蒸发皿底部又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归纳。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想一想”,让一名学生回答其内容。
教师归纳:瓶中潮湿而暖和的空气上升,当在瓶口附近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
上述过程,表示了雨水的形成原因。
从而引出液化的定义。
2.教师板书: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由汽化现象可推理:物质在液化时,会放出热。
3.上述实验说明了,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如露雾壶口“白气”冬天说话时呼出“白气思考:除了用上述方法可使气体液化以外,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4.教师演示课本图2-20的实验。
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活塞,再向内推活塞。
让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并说明液化的另一种方法是什么?教师归纳: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列举日常生活中气体液化的实例:如:掀开沸水的锅盖,上面有水滴下;冬天,室外的人说话时呼出的“白气”;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镜片变得“模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1、知道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过程中要吸热,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培养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l、你知道什么叫汽化?知道汽化有和两种方式。
2、蒸发。
蒸发时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3、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蒸发的实例?
【课堂学习】
【问题1】、自然界中,物质不同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吗?你举出一些液态转化成气态的实例(举三个实例) 7
一、汽化:物质由变为。
汽化有两种方式:和。
【问题2】:根据小学已有的知识,你对蒸发了解多少?
活动2.3观察蒸发现象(P36,页)
观察的现象:1)
2)
二、、蒸发只在发生的汽化现象。
根据蒸发的定义,请举出生活中的一些蒸发的实例
三、总结以上现象得到
蒸发的特点:
1)发生在
2)在温度下都能发生。
3)发生的较少 (剧烈或缓慢)
4)蒸发时需要 (吸热或放热),使液体和周围的温度。
四、蒸发吸热——致冷作用‘
【问题3】请举出利用蒸发吸热的实例
例:请解释干湿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问题4l猜想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例1:试分析火洲里的坎儿井为何没有干涸的原因。
练一练:分析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子长成针形,对它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课堂学习】
1、某同学在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在室外放了两只等量酒精的相同的烧杯,其中一只放在烈火日下,另一只放在附近的树荫下,一段时间后,比较两只烧杯中剩余酒精的多少,他这样做是为了验证( )
A、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
B、液体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C、液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D、液体蒸发快慢与表面气流快慢的关系
2、将一瓶开口的酒精,置于30℃的环境中,若放置一段时间后再用温度计去测量酒精的温度,则温度计上的示数:( )
A、一定是30℃
B、一定低于 c、一定高于 D、可能是30℃
3、下列现象中,能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温度有关的是( )
A、把洒在地上的水扫开,蒸发加快。
B、在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装有40℃和20℃的水,甲容器中的水面下降要快一些。
c、在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装同温度的水和酒精,一段时期后,发现酒精容器中的
液面下降得要快一些
D、擦干手上的水,吹风时会加快蒸发
4、江心州农村有一种没有上釉的陶制茶壶,夏天盛茶水后,壶身常会渗出一些小水珠。
但壶内
的茶水喝起来特别凉,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