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合集下载

部编语文九上课文《岳阳楼记》详解+练习全

部编语文九上课文《岳阳楼记》详解+练习全

部编语文九上课文《岳阳楼记》详解+练习全《岳阳楼记》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二、相关资料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庆历四年被贬,谪守岳州(今湖南),第二年范仲淹被贬,谪守邓州(今河南)。

滕子京心里有些愤慨,范仲淹非常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

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身在河南,望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借题发挥,写出自己所推崇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翻译课文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注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做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及、到。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通,顺利。

和,和乐。

具:同“俱”,全、皆。

旧制:旧时的规模。

属:同“嘱”,嘱托。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时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注释胜状:胜景、好景色。

汤汤:水流大而急。

涯:边。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晚阴晴变化,景象变化多端。

文言文复习《岳阳楼记》

文言文复习《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文学风格
他的作品以文辞优美、意境深远 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创作背景
《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时所作,当时他 被贬官至岳州,心情郁闷,于是借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湖面广阔,景色秀丽,四季景 色各异,特别是在雨季和旱季,景色更是变幻莫测。
作品影响
《岳阳楼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它在中 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岳阳楼记》对后世的启示
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 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02
《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
文言文基础知识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在文中展现了自己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他强调要不断努力,追求 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人生哲理之思
人生哲理之思
作者范仲淹在文中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在文中展现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强调要保持平常客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中间写景叙事
主体部分通过描绘岳阳楼 的景色和相关事件,展现 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结尾抒情议论
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使文章结构紧凑、逻辑 清晰。
修辞手法与语言风格
修辞手法
掌握《岳阳楼记》中运用的比喻、拟 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 果。
语言风格
分析《岳阳楼记》的语言特点,如简 练、生动、形象等,体会作者的表达 技巧和艺术风格。
04

岳阳楼记-背景材料及翻译

岳阳楼记-背景材料及翻译

岳阳楼记——范仲淹一、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康定元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而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

谪守巴陵郡的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三、原文岳阳楼记[1]庆历四年[2]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

越明年[4],政通人和[5],百废具[6]兴,乃[7]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8],刻唐贤[9]今人诗赋于其上;属[10]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11]巴陵胜状[12],在洞庭一湖。

衔[13]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14],横[15]无际涯[16];朝晖[17]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8]也,前人之述备[19]矣。

然则[20]北通巫峡,南极[21]潇湘[22],迁客骚人[23],多会于此,览物之情[24],得无异乎[25]?若夫霪雨霏霏[26],连月不开[27];阴[28]风怒号,浊浪排空[29];日星隐耀[30],山岳潜形[3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32];薄暮[33]冥冥[34],虎啸猿啼。

2023年文言文中考一轮复习课课过关练第一篇《岳阳楼记》学案(解析版)

2023年文言文中考一轮复习课课过关练第一篇《岳阳楼记》学案(解析版)

第一篇——岳阳楼记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二、文体常识。

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写作背景《岳阳楼记》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四、内容概括。

课文第一段,简要记叙作记的缘由、背景,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二段,概括描写由岳阳楼、洞庭湖的景色并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三、四段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时的景色,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

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第五段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五、字音字形滕(ténɡ)谪(zhé)守日星隐曜(yào)浩浩汤汤(shānɡ)淫(yín)雨薄雾冥冥(bó mínɡ)偕(xié)樯倾楫摧(qiánɡ jí)岸芷(zhǐ)皓(hào )月汀(tīng)兰心旷神怡(yí)宠辱xié(偕)忘朝huī(晖)属(zhǔ )予作文六、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岳阳楼记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范仲淹一、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四年,滕子京徙岳州。

他只用一年时间,就把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并于庆历五年重修岳阳楼。

待楼修成,致书范仲淹(即为《与范经略求记书》一文)写一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知道滕子京自贬谪到巴陵为知州后,神态言词中常怀愤恨不平之气,恐其这样下去会惹祸,正好滕子京来信请求撰写记,所以范仲淹在文中写了这样几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除了自抒怀抱之外,实在也是藉此规劝老友。

三、国学常识四、课文深究(一)关于岳阳楼的种种(二)请写出本课中各修辞之例句(三)本文第四段的景物描摹,层次相当分明,分析如下:六、形音义比较(一)字义比较(二)字形辨析七、修辞举隅(一)互文定义:上文省略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省略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互补相合见义,使语言简洁凝鍊,语意含蓄丰富,也称“互文见义”。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和己而喜或悲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雄兔和雌兔的脚、眼都扑朔迷离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诗经•蓼莪)→父母兮生鞠我,即父和母都生我、鞠我4.泉香而酒洌(欧阳脩•醉翁亭记)→泉和酒都香而洌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6.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都下马,都上船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受任并奉命于败军和危难之时(二)对偶定义:语文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句法相称,有时还讲究平仄相对。

例句:1.衔远山,吞长江。

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3.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三)映衬定义:在语文中,把两种不同,特别是相反的观念或事实,对列起来,两相比较,从而使语气增强,使意义明显。

映衬的修辞方式分为两类:1.反衬:对于一种事物,用恰恰与这种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相反的观点,加以描写。

《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分析

《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分析

《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分析引言有句话说得好,“登高望远,若有所思。

”当我们在高楼上俯瞰群山、江河,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聪明才智。

岳阳楼也是如此,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还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分析《岳阳楼记》这一著名作品的艺术价值,来深入探讨这座古老建筑的魅力所在。

一、岳阳楼的历史背景• 1.1 岳阳楼的建造背景及目的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市中心的岳阳楼公园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它最早建于三国时期的吴汉时代,后经过多次兴修和重建。

据史料记载,岳阳楼的建造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同时也起到警示作用。

岳阳楼之所以选择在岳阳城内建造,主要是因为岳阳城位于洞庭湖的南岸,地势险要,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 1.2 岳阳楼的历史沿革岳阳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岳阳楼经历了多次的兴衰和变迁。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明朝文学家茅盾所撰写的《岳阳楼记》发表后,岳阳楼的名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开。

• 1.3 岳阳楼的文化底蕴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具有观赏和游览功能的建筑物,更是一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岳阳楼内,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还可以领略到岳阳楼文化的独特魅力。

岳阳楼文化主要有岳阳楼文化、茅盾文化、辛弃疾文化、楼宇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相互融合,使岳阳楼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二、《岳阳楼记》的艺术价值• 2.1 茅盾作品的艺术价值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准确、细腻的语言描写和精湛的艺术手法闻名。

《岳阳楼记》是他在1921年写下的一篇散文,它通过对岳阳楼的描述,展示了茅盾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考。

茅盾将岳阳楼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从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将建筑与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 2.2 作品结构的艺术价值《岳阳楼记》的艺术价值不仅表现在其内容上,还表现在其结构上。

《岳阳楼记》知识点归纳

《岳阳楼记》知识点归纳

《岳阳楼记》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

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从小勤奋好学,而且怀有远大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

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因常常遭贬。

谥号文正。

文章出处:《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2)就课文内容默写: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⑨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13)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三.思想内容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

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

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庆历五年(1045)。

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两记,一则就是《岳阳楼记》,另一则是《偃虹堤记》。

《岳阳楼记》所述内容有实物可查,然而《偃虹堤记》则无迹可寻。

但是在《偃虹堤记》中,范仲淹也同样将偃虹堤描写得具体翔实,相较岳阳楼毫不逊色。

因而,便引发了少数学者关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是否去过岳阳楼的争议。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

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一“衔”一“吞”,有气势。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当时作者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已被罢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居邓州(今河南省邓县)。

这年六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即系应友人之约而作。

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谏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