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 年版)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

医院感染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

评估插管必要性,优 先选择其他替代治疗 方式。
插管前的准备与消毒
对插管部位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无菌。
对操作者进行手卫生消毒,穿戴无菌手套和手术衣。
插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插管过程中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和材质,确保导管与血管相适应。
插管后的维护与管理
结果分析
对监测与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感染发生的原因和防控措 施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防控体系。
04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 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种类与选择
青霉素类
如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 的预防。
头孢菌素类
如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等特点,常用于 重症感染的预防。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建立监测和预警机制
选择合适的导管和敷料
医疗机构应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 染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感 染病例,防止感染扩散。
医疗机构应选择具有抗菌性能的导管和敷 料,以降低感染风险。
提高感染防控效果的团队合作与管理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 高其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
染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建立多学科合作的感染防控团队 ,包括医生、护士、微生物学家 等,共同制定和执行感染防控计
划。
完善感染防控的制度和流程,确 保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加强导管植入、维护和使用过程
中的感染防控管理。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和感染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年版)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年版)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 年版)本指南是在2008 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预防提供建议。

指南全文发布在2014 年7 月的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上,现将主要容编译如下。

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CLABSIs 的风险1. 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CLABSI 的风险很高。

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ICU 患者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

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 非ICU 人群:虽然在过去20 年,主要关注ICU 人群,但大多数的CLABSIs 发生在ICU 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 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获得性CLABSI 的后果1. 增加住院时间。

2. 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CLABSIs,增加成本从3700 美元至39000 美元不等)。

三、发生CLABSI 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2 篇CLABSI 研究的支持)1. 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1.1. 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1.2. 长时间放置导管1.3. 插入位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1.4. 导管转换器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1.5. 颈静脉插管1.6. 成人股动脉插管1.7.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8. 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1.9. ICU 病人护士比例较小1.10. 全胃肠外营养1.11. 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1.12. 输注血液制品(儿童)2. 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2.1. 女性2.2. 抗生素使用2.3. 米诺环素- 利福平涂层的导管第二部分背景—如何检测CLABSI一、CLABSIs 的定义和监测方法1. 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为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感染率,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针对性控制措施:一、人员要求1.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医师应具备一定的资质,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低年资的住院医生等应在上级医生的现场指导下进行操作。

2.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医师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严格的无菌观念。

3.插管时须严格进行手卫生,并戴帽子、口罩,穿戴手套和无菌衣。

4.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

在触摸导管置入部位前后应遵循手卫生原则,同时也应在置管前后、换管前后及使用、修理导管、更换敷料时遵守。

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除非会再次消毒。

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或手消毒。

2.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坚持无菌技术。

3.置管时使用帽子、口罩、无菌衣、无菌手套,选用大的无菌巾,以保证最大的无菌防护屏障。

4.置管或更换敷料时首选碘伏进行皮肤消毒,消毒2次。

三、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血栓和感染的发生。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6. 禁止使用导管静脉输液,输血和留取标本。

7. 封管时采用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以管腔内未见血液为佳。

用肝素原液封管。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插管部位炎症:红肿硬结、脓液渗出。 ➢ 临床感染症状:发热≥38℃、寒战、低血压≤90mmHg、少尿<20ml/h。 ➢ 相关并发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血栓静脉炎、骨髓炎、其他迁徙性病
灶。
诊断方法与影响因素
临床诊断
符合以下标准之一 ➢穿刺部位有脓液、渗出物排出或出现弥漫性红斑。 ➢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红斑。 ➢置管后无其他原因发热>38℃、感到局部压痛。 ➢置管后发生感染,并无其他明确感染源。
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特征
病原学特征
➢ CRBSI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占21.32%;鲍氏不动杆菌次之,占 12.18%。
➢ G+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细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 ➢ 表皮葡萄球菌是皮肤正常定植菌群,可沿中心静脉导管移行人血致导管感染 。 ➢ 目前已有鲍氏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甚至全部耐药的报道。
最大无菌屏障
最大消毒屏障
置管后预防
➢ 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 ➢ 专业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 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 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 ( 无菌纱布为2 d,专用贴膜可至7 d,但敷料出现潮
湿或松脱、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置管后预防
➢ 更换敷料前认真洗手。 ➢ 使用无针连接装置时,注意无菌原则并保证输注无菌液体。 ➢ 经导管输液后应及时冲管,并使用肝素封管液脉冲式封管。 ➢ 一旦怀疑发生CRBSI,应及时拔管并做细菌培养。
预防CRBSI,从手卫生开始!
聚氯乙烯材质导管的感染率高于硅胶类;双腔导管的感染率高于单腔导管。
置管时预防
➢ 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消毒屏障。 ➢ 动作熟练,避免多次无效穿刺(可使用超声引导避免反复穿刺)。 ➢ 严格无菌操作,减少穿刺过程中带来的原发感染。 ➢ 当穿刺条件不能满足无菌要求时,应尽快更换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

根据卫生部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一、置管时预防控制措施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无菌屏障要求。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前臂及手部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置管后预防控制措施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更换穿刺点覆盖辅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置管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24小时内应及时更换。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年版)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年版)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 年版)本指南是在2008 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预防提供建议。

指南全文发布在2014 年7 月的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上,现将主要容编译如下。

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CLABSIs 的风险1. 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CLABSI 的风险很高。

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ICU 患者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

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 非ICU 人群:虽然在过去20 年,主要关注ICU 人群,但大多数的CLABSIs 发生在ICU 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 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获得性CLABSI 的后果1. 增加住院时间。

2. 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CLABSIs,增加成本从3700 美元至39000 美元不等)。

三、发生CLABSI 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2 篇CLABSI 研究的支持)1. 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1.1. 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1.2. 长时间放置导管1.3. 插入位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1.4. 导管转换器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1.5. 颈静脉插管1.6. 成人股动脉插管1.7.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8. 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1.9. ICU 病人护士比例较小1.10. 全胃肠外营养1.11. 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1.12. 输注血液制品(儿童)2. 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2.1. 女性2.2. 抗生素使用2.3. 米诺环素- 利福平涂层的导管第二部分背景—如何检测CLABSI一、CLABSIs 的定义和监测方法1. 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中心静脉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中心静脉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热、寒战等症状。
治疗措施
02
立即拔除导管,并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
敏感抗生素。
结果
03
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病情逐渐好转。
案例三:失败案例分析
患者情况
患者为青年男性,因重症 监护需要留置中心静脉导 管,后发生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
失败原因
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敷料更换不及时,导管接 口细菌定植。
开发新型预防和治疗方法
积极开展新药研发和新技术探索,寻求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手段。
建立完善的诊断和监测体系
统一和规范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建立完善的监测 体系,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这一 全球性挑战,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推动防控水平的提升。
定期评估患者情况
监测体温
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以便及时 发现感染迹象。
血液检查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了解患者白细胞 计数和分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 染。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适应症
在某些情况下,如手术时间长、患者存在高危因素等,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风险。
抗生素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避免滥用抗生素。
规范操作
医护人员在置管、维护和使用过程中应遵循无菌 原则,避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培训与考核
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操作的培训和考核,确 保他们熟练掌握正确的操作规程。
定期更换导管和敷料
定期更换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导管的材质,定期更换导管和敷料, 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 年版)本指南是在2008 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预防提供建议。

指南全文发布在2014 年7 月的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CLABSIs 的风险1. 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CLABSI 的风险很高。

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ICU 患者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

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 非ICU 人群:虽然在过去20 年,主要关注ICU 人群,但大多数的CLABSIs 发生在ICU 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 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获得性CLABSI 的后果1. 增加住院时间。

2. 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CLABSIs,增加成本从3700 美元至39000 美元不等)。

三、发生CLABSI 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2 篇CLABSI 研究的支持)1. 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1.1. 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1.2. 长时间放置导管1.3. 插入位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1.4. 导管转换器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1.5. 颈内静脉插管1.6. 成人股动脉插管1.7.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8. 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1.9. ICU 病人护士比例较小1.10. 全胃肠外营养1.11. 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1.12. 输注血液制品(儿童)2. 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2.1. 女性2.2. 抗生素使用2.3. 米诺环素- 利福平涂层的导管第二部分背景—如何检测CLABSI一、CLABSIs 的定义和监测方法1. 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2. 适当的监测方法学,请参阅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NHSN)手册:下列的一些措施都集成在导管插入的“预防系列措施”中。

(例如,B.2,3,6,7,和C.3)。

众多的研究已经证明,在成人和儿童上使用这些系列措施是有效的、可持续的以及符合成本效益的。

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后,这些系列措施最有可能成功,而且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不同措施的依从性。

但是,最近的数据表明,不是所有的措施都是必需的。

在导管插入后,一系列的措施可以保障导管的最佳护理。

但是哪些措施是降低感染风险必不可少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预防和监测CLABSI 的基本做法:对所有急症医院的建议1. 插入之前1.1. 评估CVC(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指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CVC 置入(证据等级:III)。

1.2. 对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护理相关的医疗人员要进行预防CLABSI 的教育(证据等级:II)。

⑴. 包括导管的使用指征、适当的导管插入和维护、CLABSI 的风险与一般感染的预防策略。

⑵. 相关医护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和维护前,都应完成预防CLABSI 基本措施的教育课程,并进行定期培训与能力评估。

⑶. 在医疗专业人员进行独立置入CVC 前,要经过一个认证过程,确保其具有独立插入CVC 的能力。

⑷. 当医院在实践中改变其输液系统时,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再教育(例如,当医疗机构引入无针连接器时,需要对护理工作进行升级,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⑸. 进行导管插入的模拟训练。

1.3. 对年龄超过2 个月的ICU 患者,在基本护理的基础上,每日进行氯己定(洗必泰)药浴(证据等级:I)。

⑴. 氯己定(洗必泰)每日药浴可以作为一种预防性措施。

⑵. 非ICU 患者进行洗必泰药浴的作用仍然未知。

⑶. 2 个月以下儿童抗菌药物的最佳选择仍不可知。

然而,目前洗必泰广泛应用于2 个月以下的儿童。

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大多数新生儿加护病房(NICU),洗必泰已经广泛应用于这一年龄的导管插入。

基于葡萄糖酸氯己定(CHG)的局部抗菌产品,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建议“在小于2 个月的婴儿中要小心使用,这些产品可能会造成刺激或化学烧伤。

”美国儿童外科协会建议使用CHG,但指出:“在早产儿或新生儿中使用氯己定也应该注意皮肤刺激和全身吸收的风险。

”对于2 个月以下儿童的关注在其它地方也引起了注意。

48 小时内极低出生体重儿对CHG 的皮肤反应已有相关报道。

然而,一项小规模的对至少7 日龄儿童的新生儿试点试验中,虽然发生了皮肤吸收,但研究未发现严重的接触性皮炎。

最近的试验针对体重≥1500g 的新生儿,但结果与上述不同。

一些机构使用含有洗必泰的海绵敷料外敷CVC,以及清洗CVC 的置入位点,这些措施可以降低这个年龄组的不良反应。

供应商必须充分权衡CHG 预防2 个月以下儿童发生CLABSI 潜在的利益和风险,还要认识到早产儿可能的不同风险。

其他药物,如聚维酮碘或酒精,也可以在这个年龄使用。

2. 插入时2.1. 在ICU 或非ICU 中,插入CVC 时要有一个操作规范,以确保操作符合感染预防规范(证据等级:II 级)。

⑴. 坚持无菌操作。

①. 建议列个操作步骤以确保导管插入的规范。

如果有这样的文件,应有其他人员在旁指导。

②. 在进行CVC 插入时,应该有其他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护士或其他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在旁指导,以确保操作的无菌。

③. 上述操作中,医护人员如果观察到违反无菌原则的操作,有权终止操作。

2.2. 在导管插入之前,操作人员要进行手部清洁(证据等级:II)。

⑴. 用无水酒精产品或抗菌肥皂和水。

①. 使用手套并不能忽略手部卫生。

2.3. 在一定的条件下,肥胖患者应避免采用股静脉中心静脉通路作为导管放置点(证据等级:I)。

⑴. 额外的因素可能会影响股静脉导管患者出现CLABSI 的风险。

⑵. 小儿可以在不进行全麻的情况下进行股静脉置管,而且不增加感染的风险。

⑶. 不同CVC 短期穿刺点出现感染和非感染性并发症存在争议。

不同穿刺点的风险和收益必须具体问题(例如,刚刚做过气管造口术的患者,如进行颈静脉穿刺可能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⑷. 不使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s),以此来减少CLABSI 的风险。

①. ICU 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出现感染的风险等同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

②. 大多数PICC 引起的CLABSIs 发生在非ICU 患者。

PICC 相关性CLABSI 的风险可能在ICU 外是不同的。

2.4. 使用全套的静脉穿刺和导管包(证据等级:II)。

⑴. 全套的静脉穿刺和导管包包含所有必要的无菌导管插入组件,而且摆放整齐,使用方便。

2.5. 使用超声引导颈内静脉导管的插入(证据等级:II)。

⑴.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减少了CLABSI 以及CVC 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2.6. 在CVC 插入过程中,使用最大限度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证据等级:II)。

⑴. 使用最大限度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

①. 所有医疗人员在导管插入过程中都应穿戴面具,帽子,无菌手术衣,无菌手套。

②. 病人应该在导管插入过程中全身覆盖无菌洞巾。

⑵. 当用导管来交换导丝时,都应遵循这些措施。

⑶. 一项针对外科病人的前瞻性随机研究显示最大限度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没有额外的好处;然而,大多数可用的证据表明,这种干预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2.7. 使用含酒精的洗必泰消毒皮肤(证据等级:I)。

⑴. 在导管插入前,使用含有超过0.5% CHG 的酒精洗必泰溶液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

①. 要等到消毒液挥发干净后再进行皮肤穿刺。

3. 插入后3.1. 确保适当的护士和病人比例和限制ICU 护士的流动(证据等级:I)。

⑴. 观测性研究表明,在ICU 护理有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时,护士和病人的比例至少为1 到2。

在ICU 工作的护士流动性应该降到最低。

3.2. 在连接导管前,对导管的交换器,无针连接器以及注射端口进行消毒(证据等级:II)。

⑴. 在导管的交换器,无针连接器以及注射端口连接导管前,用洗必泰、70% 的酒精冲洗。

与酒精的活性相比,酒精性洗必泰可能有额外的残余效应。

⑵. 为了增强消毒效果,机械摩擦要不少于5 秒。

但这一消毒时长是否适合无针连接器尚不清楚。

⑶. 监测转换器/ 连接器/ 端口消毒,由于在标准操作下,大约有一半的导管组件会出现细菌定殖。

3.3. 撤去不必要的导管(证据等级:II)⑴. 每天多次评估持续血管内通路的必要性。

撤去非必需的导管。

⑵. 在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后,要常规审核,以确定是否撤去。

简单的和多方面的干预措施都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CVC 使用。

3.4. 对于在成人和儿童中使用的非通道性中心静脉导管,如果透明敷料弄脏,松散,或潮湿的,每5–7 天或立即更换透明敷料,以及使用洗必泰进行消毒。

如果纱布敷料弄脏,松散,或潮湿,每2 天或更早更换纱布敷料(证据等级:II)。

⑴. 在特定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应该减少换药的频率,以减少导管移位的风险。

⑵. 如果导管出口处出现渗水,使用纱布敷料代替透明敷料直到渗水结束。

3.5. 不用于输注血液,血液制品或脂质的导管更换时间间隔不应超过96 小时(证据等级:II)。

a. 导管更换的最佳时间间歇目前尚未解决。

3.6. 对血液透析导管穿刺位点使用抗菌软膏(证据等级:I)。

⑴. Polysporin“三联” 软膏(如果可用)或聚维酮碘软膏应该用于血液透析导管的穿刺点。

如果这些药物与插入的导管材料兼容。

①. 某些制造商已经明确软膏中的二醇成分不应该用于聚氨酯导管。

⑵. 莫匹罗星软膏不宜应用于导管插入点,因为这会促进莫匹罗星耐药的风险,以及有可能损害聚氨酯导管。

3.7. 在ICU 和非ICU,都应检测CLABSI(证据等级:I)。

⑴. 监测具体单位的CLABSI 发生率(每1000 导管日的CLABSIs),定期向医生,护理领导,和医院管理者报告。

⑵. 将CLABSI 的发生率与具体单位和国家的历史数据相比较(比如,NHSN)。

⑶. 对监测进行监督是必需的,以减少观察者间的差异。

⑷. 在ICU 病房外,监测CLABSI 需要额外的资源。

在这些地方,电子监视可以得到有效地运用。

二、防止CLABSI 特殊方法目前,有许多的特殊方法是可以使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