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一览表

合集下载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
童生——刚开始学习的小孩。

秀才——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举人——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进士——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

探花——殿试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殿试第二名称榜眼。

状元——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第一级府试,考取童生。

第二级院试,考取生员(秀才),第一名称为案首。

第三级乡试(又叫秋闱),考取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发桂榜。

第四级会试,考取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发杏榜。

第五级殿试,分三甲;
一甲第一名是进士,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还有所谓的连中三元即同时获得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

清朝后宫等级
皇后(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8人)
贵妃(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8人)
妃(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6人)
嫔(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6人)
贵人(五姨太) X不限(可分宫女4人)
常在(六姨太) X不限(可分宫女3人)
答应(七姨太) X不限(可分宫女2人)
宫女(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如下:1.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2.汉朝:采用察举制与征辟制。

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3.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4.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5.宋朝:沿袭唐朝的科举制,但增加了殿试成为定制,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6.辽金元:科举制度虽一度被废除,但伴随着汉族先进文化的传播,部分少数民族上层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接受科举考试。

7.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文法理工等多个领域。

明朝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阶段。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经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8.清朝:沿袭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变。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三个等级。

其中进士考试最为严格,录取率极低。

明清科举简表

明清科举简表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
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
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
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情况简表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

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生。

鲁迅小说《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试均考不上,人已老了,还是童生,或称老童生。

若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

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

童子试关卡重重,有否其他途径入仕呢?其实,应试者有的是不经过童子试、科考的,也能参加乡试,方法是参加所谓“纳粟入监”。

这个制度始于明代中叶,一直行至清末。

“纳粟入监”就是化银子捐一个监生[jiànshēng],取得乡试入场资格(更多的是,有钱不学的人捐监后并不入场应试)。

这个途径,往往被看轻,但也总有意外:明代罗圭[guī]七次应考都不能通过童子试,捐监后却在乡试、会试中连获第一名。

乡试在秋天(中秋前後)举行,所以称为秋闱(闱是考场的意思)。

次年春季(在阴历二月或稍後)举行会试,称为春闱。

会试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部试、礼闱。

会试之后是殿试。

明清时代,正常情况下,这种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遇有国家庆典,增加恩科。

《水浒传》有白衣秀才王伦。

什么是“白衣秀才”呢?难道他常穿白衣?其实,“白衣秀才是指“不第秀才”。

“不第秀才”之称,始用於宋代。

唐代对未中进士者通称秀才。

如: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师编中国科举从小到大

教师编中国科举从小到大

教师编中国科举从小到大
教师编中国科举从小到大: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

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

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亦称殿试。

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 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 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清:科举仅进士一科.试卷以八股文体写作.
院试 秀才
明清科举考试
乡试
会试
举人
贡士
殿试 进士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乡试发榜
七清朝 -- 科举制度的终结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 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 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 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二消极影响: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 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 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 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 庸.
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
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考试成绩 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之后,由于它 在选拔人才方面比以往选官制度都显得公正 得多,所以逐渐趋于鼎盛.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 是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的,故从一开 始就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考内容脱离实际的弊 端突显,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越来 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 挥.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 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秀才 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始于唐朝,至清朝结束,历时约一千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的
选拔官员的制度,全面实行举人、进士、状元三级考试制度。

以下是古代科举的详情表:
考试级别|内容与要求|时间|考生资格|考试科目|选拔对象。

-|-|-|-|-|-。

举人|通过府试进入之选,主要考察文化水平,二次考试由进士制教
授出题|每三年一次,主考官为省级官员|20岁以上,籍贯赤县应试者须
是“三朝元老”称号之人|康乾时期前:文、武双科,但文笔为主;甲、乙、丙三类进士的划分;康乾时期后:文采至少及格,书画水平亦需过关。

|储备基层文职官员。

进士|由三甲中的考生,进入皇帝举行的礼部试,以考查考生儒学知识。

此阶段共进行三次考试:会试、殿试、乡试。

|每年一次,主考官为
礼部官员|20岁以上,经过府试而来|在7日之内回答学问,进士成绩需
专做讲评。

|考取散官或在官场晋升。

唐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唐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唐代科举制度一览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较为完善的一个时期,其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唐代科举制度进行一览表的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一、科举制度概述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科举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培养官员和治国理政的能力。

唐代科举制度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和士人的进步,也为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科举考试类型及考试科目1. 进士科:进士科是唐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主要涵盖经书、史书、文学、法律、礼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进士科考试的人才可以进入朝廷,担任高级官职。

2.明经科:明经科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二级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主要是经书方面的知识。

通过明经科考试的人才可以担任地方官职。

3.会试:会试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终极考试,参加会试的考生经过严格的筛选,通过者可以晋级到最后的殿试。

4.殿试:殿试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最终考试,通过者可以晋升为进士。

殿试的内容主要是经义、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殿试采取匿名制,试卷由皇帝亲自批改,以确保公正和客观性。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选拔程序1.乡试:乡试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第一道关口,主要是通过乡试选拔出一批具备基本文化素养和才能的考生,决定其是否参加会试。

2.会试:会试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第二道关口,参加乡试成功的考生需要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晋级到最后的殿试。

3.殿试:殿试是唐代科举制度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殿试的考生可以根据成绩晋升为进士,获得官职。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与评价唐代科举制度在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的流动,使得民间士人有机会进入朝廷,提升了社会地位。

同时,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学、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唐代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制度偏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礼部级考试

殿试
级别 参加者
府、县级考试 童生(儒生) 秀才 (第一名:案首)
省级考试 秀才(茂才) ② 监生
皇帝主持考试 贡士 进士 (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金榜 (甲榜)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四月) 皇宫 皇帝

举人 贡士 (第一名:会员 第二三名:经员) 杏榜 (乙榜)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三月) 京城贡院 钦差大臣
中榜者
举人 (第一名:解元)

案 三年内两次
桂榜 三年一次 (子卯午酉年 八月) 京城、省城贡院 中央特派官员
时间 考场 主考人 学政巡回案临 各省学政
①秀才,也称生员,按成绩分三等:廪生、增生、附生。 ②监生,获得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学生,入监的途径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 举监,从落榜举人中择优选入; 贡监,从生员中择优选入,选入者称贡生; 荫监,靠父祖的官位选入,选入者称荫生; 例监,靠捐纳入选,入选者称例生或民生。 ③进士,按成绩分三等——“三甲”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 出身) 。进士有机会进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