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详细)

合集下载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发展至明清时期逐渐完成并得以延续,成为几乎各个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核心原则是考试选拔人才。

制度设有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考试,从中选拔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科举制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的考试:乡试、院试和殿试。

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层考试,由县级官员负责组织和监考。

参加乡试的考生需要在本县范围内比试,并通过成绩等进行初步筛选。

乡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下一层次的院试。

院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层考试,由地方官员负责组织和监考。

院试的内容主要是文化科目,如经史、诗词等。

通过院试的考生可以进入殿试的选拔范围。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层考试,由朝廷负责组织和选拔。

殿试的内容较为综合,主要包括政策与论述、策问和诗词等。

殿试通过的考生将被选拔为官员,享受相应的待遇和权力。

科举制度的实施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性,降低了贪污腐败的可能性。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形成了盛行的读书文化。

此外,科举制度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晋升途径,增强了社会团结和稳定。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科举制度对于农民等社会底层人士来说,参加考试的门槛较高,参与的机会较少,导致社会流动性不足。

此外,科举制度的实行也限制了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实践。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包括保证公正性、促进教育发展和提供社会晋升途径等。

但它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和限制政治和社会变革等。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京城贡院 (礼部)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举人 贡士 乡试次年
三月,杏榜 会元 - -
返回
殿试
皇宫 (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 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返回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 “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 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 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 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林书院等。
(√)
返回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
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
的称举人。
(× )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
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返回
(1) 古 代 学 校 有 “ 庠 (xiá n g )”“ 序 ”“ 太 学 ” 。 “ 庠 ” 和
“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
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状元梦
科场舞弊

湖 南

江 西
大 著 名
句衡登商长庐书
容阳封丘沙山院
)))) )))))):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论语·季氏篇》:
“鲤趋而过庭,(孔子)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夏代:奴隶主阶级的成员在官学中接受教育, 包括生产技能的学习和武士教育。
商代:学习文字知识,并接受“六艺”等文 化技能教育。
西周官学教育
国学
乡学
(大贵族子弟学校) (一般贵族子弟学校)
小学(7年制)
大学(9年或更长)
识字和“六艺”学习
修身、治国的相关知识
2、发展期
汉代:“独尊儒术”促进了官学的进一步发 展,此时期官学教育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 主。
李,王,张,刘,陈,杨,黄, 赵,周,吴,徐,孙,朱,马, 胡,郭,林,何,高,梁,郑, 罗,宋,谢,唐,韩,曹,许, 邓,萧,冯,曾,程,蔡,彭, 潘,袁,于,董,余,苏,叶, 吕,魏,蒋,田,杜,丁,沈, 姜,范,江,傅,钟,卢,汪, 戴,崔,任,陆,廖,姚,方, 金,邱,夏,谭,韦,贾,邹, 石,熊,孟,秦,阎,薛,侯, 雷,白,龙,段,郝,孔,邵, 史,毛,常,万,顾,赖,武, 康,贺,严,尹,钱,施,牛, 洪,龚。
蒙学读物之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一)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一)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一)科举制:中国古代的高级考试制度简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考试制度,用于选拔政府官员。

它为千百年来的中国帝国提供了人才储备,也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介绍科举制的具体制度和考试内容。

制度概述1.科举考试分类:–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州县主持,考察基础知识。

–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省主持,考察文化素质。

–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察政治能力和人品。

2.考试资格:–年龄限制:一般为18岁至40岁之间。

–族籍要求:考生需为汉族,且祖父及父亲不能当过奴隶或在商业、娼妓行业工作。

3.报名和考试地点:–考试地点:乡试在州县,会试在省城,殿试在北京。

–报名条件:需要获得乡试及格证明书方可报名参加会试,会试及格才能参加殿试。

考试内容1.乡试:–文章题目:通常包括经义、文辞、诗词等题目。

–答题形式:大部分采用笔试形式,有时也有口试。

–考试时间:一般为两天。

2.会试:–文章题目:内容包括古文、经义、策辩等。

–答题形式:以笔试为主,也可能有口试。

–考试时间:一般为数天。

3.殿试:–文章题目:主要考察政治能力和人品。

–答题形式:以笔试为主,部分题目有口试。

–考试时间:一般为数天。

结语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通过选拔优秀的官员,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每一轮考试都对考生进行不同层面的考察。

科举制的废除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步,但它的影响仍在今天继续存在。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一、县试县试为童试考试中的第一场。

童试是预备考试,通过才能取得秀才资格。

县考(州试同)在二月由县官主持,儒学署教官监试。

考前一个月,由县署公告考期,童生向县署礼房(属于礼部的下官对口单位)报名。

报考人填写亲供、互结、具结。

1、履历:本身姓名,年岁,籍贯,体格,以及『身中面白无须』等文字照片字样。

2、亲供:填写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mò)履历,过继的人要写本人亲生父母三代。

3、互结:考生取具同考的五人,写具五童互结保单,作弊者五人连坐。

4、具结:请本县廪(lǐn)生具保,称之(认保),保其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保证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之子孙,本身亦未犯案操践业。

完成以上,方准考,名册分存县署。

各县皆有考场,考四场还是五场由县官决定。

普通科考棚,大小均座北朝南,最南有东西辕门,圈以木栅,有一大院,院北为正门,叫「龙门」,龙门后为一大院,供考生立院等候喊名。

再北有三间大厅,中间为过道,考官坐西间,面东点名。

再北有很多简易多排座位,供考生写作。

入场前,有(搜子)搜查考生全身,防止怀挟抄写等纸张入场。

每场一天,黎明前,由县官点名,童生带考篮,内装文具食物,戴无顶官帽入场。

如考生多,预先分排,每排五十人,院中立有糊纸灯牌,容易看清,依次渐行,点名入场。

先教官向考官一揖致敬,立考官背后,再集合做保廪生,次第向考官一揖致敬,立考官旁监视。

童生点名入中厅大堂接卷,高声唱某廪生保,廪生确认后应声唱廪生某保,此为(唱保)。

如做保廪生对考生有疑时,立即县官查察或扣考,大堂上有刑枷伺候。

考生按卷上座号,入座,衙役用牌灯巡行场内,考题贴板巡回展示,诸考生开始写作。

卷有红线横直道格,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字,发素纸两张以起草之用,唯题目及抬头字,草稿中亦需填楷书。

第一场为正场,录取较宽,文字通顺者即可录取,取者准许府考,以下各场是否参加,由考生自己决定。

自第一场至末场,每场考试隔数日揭晓一次,第一场未取者,不能考第二场,文字较差者被淘汰,至末易能录取人数甚少,为录取秀才名额的二倍。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本文导读:1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

3科举也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之科举制度

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之科举制度

明清时科举取士日趋衰落的表现
• 一是“八股文”死板的形式和内容,极大 一是“八股文”死板的形式和内容, 地束缚了举子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 地束缚了举子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 • 二是以文化专制为目的的文字狱愈演愈烈, 二是以文化专制为目的的文字狱愈演愈烈, 文士动辄得咎; 文士动辄得咎; • 三是殿试随意性越来越大,名次与学问不 三是殿试随意性越来越大, 称 。
第九讲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 分科取士,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 分科取士, 官制度 •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开始于隋朝,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开始于隋朝, 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极盛于明清, 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极盛于明清, 于清末被废。 于清末被废。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 世卿世禄制 • 养士、军功、客卿 养士、军功、 • 征辟、任子、纳资、察举 征辟、任子、纳资、 •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等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3.对文化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举考试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 (1)科举考试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 它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它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一,以成绩录取,专重才学, 其一,以成绩录取,专重才学,广泛而强 烈地激发了学子发奋求学的热情。 烈地激发了学子发奋求学的热情。 其二, 其二,历代科举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相 当重要的作用。 当重要的作用。 其三,科举制度的实施, 其三,科举制度的实施,造就了数量庞大 的科举人口,极大地扩充了知识分子阶层。 的科举人口,极大地扩充了知识分子阶层。 (2)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也因为和科举的紧 密结合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宏扬和传承。 密结合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宏扬和传承。
• (四)特奏名制 • (五)类省试 • (六)扩大进士名额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直到1905年清朝废止为止,共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学的官员,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与科举成绩有关的,通过考取功名,一个人可以从平民阶层进入士人阶级,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甚至能上升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家乡的乡试中进行文化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进行文化和政治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进行文化、政治和答辩的考核。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功名,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和发展自身才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众多杰出文人的名字,如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学的官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人才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不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这为王朝和朝廷增加了许多能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文官的垄断。

由于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官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偏颇的政策决策。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文化和政治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

最后,科举制度依赖于考试系统,这种形式的选拔容易产生腐败和偏袒,有时甚至让考官和考生之间发生勾结和利益交换,从而败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
明清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大体是一致的,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

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

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

取得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童生的年龄有老少之分。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

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

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干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去任职。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

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试”。

中中秀才就意味着脱离了平民阶层,开始进入统治阶级的圈子。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说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乡试共考三场,以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

明清的科举考试采取弥封、糊名、誊录等做法来防范舞弊。

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乡试榜为“桂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

会方式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

第一名叫做会元。

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

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翰林官充当。

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干或六部尚书充任。

会试考场的各种规矩,与乡试基本一致。

殿试在名义上是由皇帝
亲自主持。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

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

中了进干,功名就到了尽头。

殿试以后还要进一次考试,即朝考。

根据贡干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根据录取等级确定授予的官职。

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

明清两朝的统治者都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

八股文又叫“八经文”、“制艺”、“时艺”、“时文”等。

由于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这种文化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

文章须有破题(点明题目要旨)、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作进一步的说明)等部分,然后有提比、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

同时封建统治者还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作为作八股文章的准绳。

从形式到内容,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只能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

封建统治者既然把八股文作为控制人民思想、窒息各种反抗精神的重要工具。

清乾隆后,院试、乡试、会议都必须考诗,称为贴诗。

这是一种形式古板的诗体。

明清两朝国家一级的学校是国子监。

国子监的长官为国子祭酒,其下又有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

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

明清时的监星主要有举监,由举人做监生的,叫举监。

贡监,由秀才做监生的,叫贡监,也叫贡生。

荫监,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监生的,叫荫监。

例监,以捐纳钱粟得为监生的,叫例监。

宋朝
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中,设立的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有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州试时,由州之通判主持进干科考试,以州之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

州试取中的考生于冬季集中到京城尚书省礼部,这些考生被称为“举子”、“贡生”省试后,皇帝要亲自主持殿试。

这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

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干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级等级,同时在琼林苑赐宴,称闻喜宴。

除了进士科受人尊崇外,制科也很受人青睐。

最初制科考试是应考人直接接受皇帝的考试。

因此,有人把制举考试称为“阁试”,把阁试及格通过称为“过阁”。

在制科中,官员考取后可以升官,百姓考取后可以得官,而且分阶段产都免授边远偏僻地方的官职。

宋代有词科,词科考试要求考生须博览古今,熟悉各种文体格式,它注重文章四六对偶、堆砌典故,讲求形式、技巧。

与科举制相配合,也曾实行过“三舍法”取士。

国子监学生分为上舍生、中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

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上舍生。

如果考至上舍上等,即可以直接授官;考至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殿试;考为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省试。

唐朝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遍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
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

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

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有的州、县官府报考。

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行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这样的人叫作乡贡。

唐代科举考试常的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

有制举和武举。

唐朝所设各科,以应考进士、明经的人最多。

其中又以进士科最难考。

武举始创于武则天时,唐代武举只实行了一段时间便停止了,但是却为后世开创了先例。

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其中又可分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名目。

制科是朝廷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办法,但是往往不被人们敬重,以为非正途出身。

唐代确立的科举制度马选官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的统治权力。

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小地方、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道路,因此受到中小地方和广大知识分子的拥护,人而增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致使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墓登天子堂”的幻想。

元朝
元朝统治者最终实行科举取士,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笼络汉族中小地方和知识分子,从而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

元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

在科举考试中存在着民族歧视。

元朝的最高统治者规定,科举考试的试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考生答题时必须以程朱理学的观点和封建说
教作为指导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