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其中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犯罪亚文化环境的影响作用来得更多、更坚决、更直接、更重要。

犯罪亚文化引发青少年犯罪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试从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成因加以探讨,并由此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文化犯罪亚文化青少年犯罪Abstract: The house of criminal teenagers rate has becme high, which is the one of most serious social problem that affects the security of society of our country .The reason that causes teenagers gang to commit a crime is extremely complex, In which thedevelopment for teenagers, the influence of criminal inferior cultural environment takes affect to come, is more firm , more direct , more inferior culture is caused commit a crime in teenagers, from aspect cannot appraise take inferior culture what commit a crime with teenagers relation is a important program that we are faced examination accessary crime inferior culture of this paper as in teenagers, criminal cause is discussed , from this, puts forward prevention and decreasing for teenagers, the criminal measure of specific aim.Key words: culture criminal inferior culture criminal teenagers一、犯罪亚文化概述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高居不下,且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从暴力型犯罪如杀人、抢劫、强奸乃至智能型犯罪如计算机犯罪等均有参与,犯罪数量日增,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探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论文

探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论文

探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摘要】:近年来,未成年暴力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预防与防止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一项非常急迫与重要的任务。

本文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及特点,该部分简要的分析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突发性和冲动性特点,犯罪手段的恶劣等原因,并引用了国内典型的案型来分折。

第二部分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该部分首先简要分析了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认识理解,情绪及意志力等原因,论述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形成机制的主要理论。

第三部分未成年暴力犯罪的预防及对策,该部份从社会、家庭、学校和法律入手,为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指明了方法。

【关键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原因预防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及特点未成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然而未成年时期是人生的危险时期,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俨然已经成为全球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呈现出暴力、低龄、团伙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社会问题,研究分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暴力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

本文所指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指不满18周岁的公民非法实施的违法暴力犯罪行为,既包括刑法所规定的暴力犯罪行为,也包括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暴力违法行为[1]。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中存在突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

一方面,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体现在外部过度刺激所造成的激情性行为,另一方面体现在内心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挫折感。

当来自外部的刺激与压力引起他们的诱惑、愤怒、不满、怨恨等情况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就很容易造成生物性冲动,由此很容易发生突发性暴力犯罪;并且,当内心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挫折心理加上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心理时,便会激发一系列的冲动行为,继而造成故意伤害、杀人等暴力犯罪行为。

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

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

文献综述前言:梁启超100多年前曾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可见,青少年在国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成长条件、成长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导致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据《中国法律年鉴》的统计资料表明,整个八十年代的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呈增加趋势:1980 年为61.2%,1981年为64%,1982年为65.9%,1983年为67%,1984年为63.3%,1985年为71.3%,1986年为 72.5%,1987年为74.4%,1988年为75.7%,1989年为74.1%.进入九十年代后,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十分严重:1990年为57.31%,1991年为52.88%,1992年为50.78%,1993年为50.74%,1994年为 49.12%,1995年为45.54%,1996年为40.53%,1997年为37.85%,1998年为39.39%.近年来,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中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青少年犯罪(juvenile delinquency),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

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正文:社会纷繁复杂,随之带来的各种消极因素冲击着青少年的不成熟身心。

他们既被社会消极因素伤害,又危害社会。

我们小组通过阅读近几百篇文献,研读50篇文献后得出:目前,很多研究者多从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因素、社会原因家庭、学校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因素:一般认为青少年在这一成长阶段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向成人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又缺乏对自身的准确认识。

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论文

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论文

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论文摘要: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在谋得生存时,除了追求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怀着一份强烈的责任感,肩负着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我们的贡献;而作为青少年,我们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决抵御粗俗暴力的文化,昂扬着乐观的生活热情,努力为发展先进文化这座建筑扎实根基,辛勤耕耘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是有发生,复旦大学投毒案,四川绵阳少年惨案,等等,面对一个个悲剧的发生,人们不禁会问:这些孩子是怎么啦?竟然这样漠视生命,怎能下得了手?很多人会从生命意义,生命内涵的角度来分析思考,呼吁青少年要珍爱生命,重视生命。

我这里从文化角度来分析文化因素特别是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导致这些惨案发生的原因。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人类的发展,并且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也很大,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因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梦的伟大历史征程中,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传播社会正能量,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不完善,仍然存在各种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以及邪恶文化和暴力文化,它们的存在很大程度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至在极端时刻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导致一些严重后果。

文化中的暴力文化是指会激发冲突,诱发暴力犯罪的不良的行为的文化积淀,是一系列美化宣扬暴力行为及暴力犯罪的价值观念,信仰情感,社会态度,公众意识,风俗习惯的复合体,暴力文化产生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都会形成暴力文化,都会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一.家庭因素。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内容提要】亚文化是一种对抗社会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亚文化的极大倾向性。

亚文化通过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熏染,诱导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发生。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和深层次原因及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主文化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常常是社会矛盾和社会环境阴暗面的衍生物。

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作用。

而在社会环境诸因素中,亚文化作为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常常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联。

亚文化一词最早被提出在1886年,亚文化(subculture,又译为“次文化”或“副文化”)是一种既包含主流文化又具有自己独特内容的文化。

subculture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1)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是subculture一词的本来含义;(2)由奉行这些不同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这是subculture一词的派生含义。

①亚文化直接对抗于社会主文化,加之青少年对其的极大倾向性,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方向严重偏离,致使其违法犯罪行为频频发生。

因此,对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深入分析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及功能青少年犯罪所表现出的亚文化是通过青少年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抗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②亚文化和犯罪同步产生与发展,其反映出犯罪亚群体自我认同的需要及其客观上具有自卫功能的属性。

青少年在欲望受挫和理智失控的条件下,表现出犯罪亚文化独特的特征及外在功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叛逆性与反社会功能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叛逆性,是指其通过非社会性和非群体性所表现出来的抵制、否定和对抗社会主文化的倾向与态度。

少年暴力与暴力文化

少年暴力与暴力文化

少年暴力与暴力文化摘要:近年来,少年暴力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频发的校园惨剧,少年犯罪率的逐年攀升,揭示着少年暴力的严重危害。

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国内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游戏平台、电影、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介,在文化信息受众的盲目追捧和信息传播者的极力鼓吹下,其中的暴力文化彰显的极为突出。

少年暴力与暴力文化,二者有着怎么样的联系?本文以此作为中心问题,借由二者相关性的深层剖析,期望找到少年暴力的文化根源,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和预防,达到减少和预防少年暴力和少年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少年暴力暴力文化规范与预防一、少年暴力的概念、特征与类型(一)少年暴力的概念1、暴力的含义对于暴力含义的阐释应该是很宽泛的,暴力不仅体现在人类的意识和行为之中,对于动植物,它们也都会有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暴力攻击行为,甚至自然界中的自然灾害也算是一种暴力现象。

对于人类而言,暴力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

①《汉语大词典简编》把暴力界定为两种涵义,一是指强暴的力量,武力;二是特指为本阶级的利益而敌对阶级使用的力量。

②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暴力所作的定义为:“蓄意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性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操作、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

③美国犯罪学家纽曼(Newman)曾提出了对暴力的三种定义:一是身体力量的使用;二是自然的暴力;三是个人感觉或行为的强烈感受。

④李锡海教授也曾给出了一个定义:暴力是在敌意的驱使下,运用自身的力量或借助某种工具,使他人身体或财产受到伤害或损害的行为。

⑤上述定义都有可取之处,但笔者更愿意采用李锡海教授的定义,因其在下定义时,没有忽视主观敌意的因素。

“尽管有些暴力是偶发的或是激情的,尽管有些暴力没有直接伤害他人的肉体,这些人仍然是有敌意的,因为它们是违背对方①皮艺军:《越轨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

犯罪亚文化是指特定社会或群体发展出来的一种低层次、非正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通过共同的特征和行为模式来定义其成员的身份。

青少年犯罪则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角度上所犯的违法行为。

在很多情况下,青少年犯罪是由于他们接触到了犯罪亚文化,从而受到其影响并参与犯罪活动。

青少年犯罪与犯罪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年轻人通常处于形成个人身份认同的阶段,他们渴望被接受和融入其中一种社会或群体。

而犯罪亚文化提供了一种替代的身份认同方式。

在这些亚文化中,青少年可以找到结伴而行、得到赞美和尊重的方式,这些正好满足了他们在生活中缺乏的需求。

在犯罪亚文化中,青少年可能受到暴力、毒品和犯罪的诱惑。

他们将这些行为视为一种冒险和探索的方式,从中获得刺激和满足感。

由于他们对道德标准和法律规则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他们往往无法看到这些行为的后果和后果。

青少年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个人受害者可能遭受财产损失、伤害甚至丧生。

犯罪行为还对犯罪者本身的精神和社会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家庭成员也可能因为犯罪行为受到羞辱和责备。

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忧虑导致了安全问题的增加,迫使政府采取行动来减少犯罪活动。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和犯罪亚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是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教育青少年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帮助他们理解犯罪行为的后果。

同时,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适应性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以免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而被犯罪亚文化所吸引。

最后,打击犯罪亚文化需要综合的政策和行动。

这包括加大对犯罪组织的打击力度,加强监管和执法,以及提供更多的社会庇护所来帮助年轻人脱离犯罪亚文化的影响。

总的来说,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预防和打击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教育、改善社区环境和采取综合且有力的政策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更好地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介入文献综述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介入文献综述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介入文献综述摘要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犯罪行为。

其中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具有生理上机体需要增多、性早熟,心理上不成熟、容易感情冲动、猎奇新事物等特征,因此青少年犯罪现象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得存在着。

而由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青少年犯罪事态日益严重。

但如果一味的如同对待成年人犯罪一样对待青少年犯罪,采取强制性的手段使其伏法,反而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的介从20002006年我12.6%,未列。

而对于第二类是接受社会工作专门教育的人员秉持的社会工作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的专业助人活动,即专业社会工作。

下面将综合各学者的观点从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简析和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介入的必要性及介入方式进行综述。

二、青少年犯罪现状及特点1.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进一步增加。

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

“十五”期间,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爬升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而目前中国整体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都处于上升状态,因此未来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据司法部门统计,2012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已属于犯罪人员的主体,青少年犯罪成员占全部行使犯罪成员的比例在50%左右。

犯罪类型涉及打架、斗殴、抢劫、盗窃贩毒、杀人、绑架等性质恶劣,暴力性强,且随着社(1刘技信息众,智力、(2犯罪的迹象,在十三岁到二十岁之间达到犯罪的高发期,并且在数量上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而且成果颇丰。

现阶段关于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以各种普查性资料为依据,加以分析或辅以其他类型的研究试验,得出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社会影响效应。

他们提出的暴力亚文化影响青少年暴力犯罪理论主要有:
1、美国学者沃尔夫冈和费拉柯蒂所著《暴力亚文化》一书提出了暴力亚文化对暴力犯罪的诱发作用,其主要观点是阐述了暴力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过程以及对人的影响。

而暴力则是一些群体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渗透到这些群体成员的心理品质之中,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在暴力亚文化氛围下生活的人群在遇到问题时,一般选择使用暴力作为手段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理论证实了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有关,也成功的解释了暴力犯罪突出的现象。

而且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群体,在暴力亚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崇尚暴力,将暴力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且好奇心和模仿力强,易受此诱惑,为达到刺激的目的,不惜进行犯罪。

此理论主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2、科恩《少年犯罪:帮伙亚文化》一书中提出“亚文化理论”,认为少年犯罪是下层社会少年中亚文化发展的结果。

下层社会的青少年渴望达到中上层社会的生活目标,但是由于本身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学校或社会上的竞争中经常遭到失败或挫折,但是又无法忍受或妥善处理这些挫折,因而逐渐形成了不同于普通社会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克服社会适应中的失败与挫折,并且逐渐认为他们不属于正常的社会。

于是,这些青少年自己结合起来,形成亚文化群,共同用反社会的行为来应付社会适应中产生的问题,这样的亚文化群常常被称为“帮伙”。

3、在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所著的《犯罪人论》中,对暴力亚文化之一的大众传媒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

龙勃罗梭认为:报纸总是报道一些关
于犯罪的新闻,有时候这些新闻特别容易刺激对犯罪人的模仿,而且新闻媒介与犯罪相互作用、恶性循环,报刊对犯罪的报道扩大了发行量,也便使更多的人进行模仿,导致犯罪的发生。

总而言之,大众媒介对犯罪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其产生的方式就是模仿。

4、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模仿规律理论认为犯罪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学习犯罪的具体形式或寄至就是模仿,即一种就其本来意义上的社会运动方式,借此一个人的思想传播给另一个人。

他认为大众传媒缩小了人们心中的空间距离,为人民模仿犯罪创造了条件,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显著。

塔尔德的理论为后世研究暴力文化的另一种传播途径----人际传播提供了基础。

5、美国学者贝尔森对传媒与犯罪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证研究,结论认为,暴力行为在电视上的频繁出现增大了孩子们卷入严重暴力活动的程度。

学者c.格伯纳对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关系也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点是暴力对青少年暴力犯罪有明显的诱发效果,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强烈的不安全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事物、对社会的态度和行为的选择,有些青少年以暴力的方式去处理一切矛盾和纠纷。

6、美国学家彼得森和瑟斯顿通过实验对电视暴力给儿童带来影响进行研究,认为电视暴力镜头与儿童寻衅行为存在一定关系,还可以改变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同时也对电视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关系做了说明。

在m.莱弗科维茨主持的研究中发现,一些爱看电视的青少年比一般的青少年更具有寻衅滋事的倾向,爱看电视的青少年更具有好斗的特点。

7、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不但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交往而获得,而且也可以通过对别人意见、态度及行为方式的认同获得。

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聆听周围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言行或直接体验犯罪活动获得的。

获得犯罪行为的外部条件是家庭成员的示范和鼓励,亚文化群的影响,大众传播媒
介中言语、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示范;犯罪行为由于得到外部强化而得以保持;犯罪行为由于模仿、不利处境的逼迫、诱因的作用、命令与强迫、妄想、酒精作用等因素而被激发。

英国作家伊冯.朱克斯所著《传媒与犯罪》一书,从传媒在犯罪原因系统的位置、传媒与犯罪的关系和传媒对犯罪发生作用的机制都有详细的论述,探讨关于传媒对犯罪和暴力的影响,探究包括文化犯罪在内的、总体上可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正在形成的新理论。

而且对传媒与犯罪的关系和传媒对犯罪发生作用的机制都有详细的论述。

二、国内学者对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李锡海《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一文,从暴力文化和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来论证暴力文化对暴力犯罪的影响,证明暴力文化是诱发暴力犯罪的机制。

从文章中知道暴力亚文化和暴力犯罪的概念,表现形式,两者的关系、发展趋势,最后提出遏制暴力犯罪与暴力文化的措施。

吴宗宪所著的《西方犯罪学》作为国内第一本西方犯罪学教材,本书不仅详尽介绍了西方犯罪学的基本问题,而且全面论述了西方犯罪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学说观点,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西方犯罪学研究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理论成果。

从塞林的“文化冲突论”到巴伦的“犯因性社会理论”都是有关亚文化与犯罪的相关理论,除了表述学者的理论,同时也学除了学者理论所存在的缺陷,让读者可以根据所提出的理论或者对照理论中的缺陷来完善自己的观点。

吴鹏森《大众传媒与犯罪》一文中,对大众传媒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做出了分析,他认为,大众传媒中渲染暴力行为的内容不仅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具有重要的有因作用。

梁莉和甘泽华《暴力文化与青少年犯罪模仿》从青少年心理方面分析暴力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由于人格尚未定型,思维批判性差,模仿性强.特别是对暴力文化中的黑道人物、犯罪方式、人物矛盾的暴力解决方式等,
进行有意或无意地模仿,酿成暴力犯罪行为,重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危害,也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姜川的《美国暴力文化何时了》一文,他认为,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享受资讯带来的便利,他们在电脑、网络等环境下成长,但是在网络背后却是他们骚动的心态和浮躁的人生态度,并且养成了他们自我中心的孤傲,慢慢地缺乏同情的心理,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更注重于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今天的美国社会,大众传媒处处充斥着暴力,在耳闻目染间使青少年形成一种扭曲的价值体系,再加上美国的家庭暴力,校园暴力日益增多,把青少年推向暴力犯罪的边缘。

在国内既有的文献研究中,笔者发现目前,国内研究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文献,对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方面的研究比较丰富,在暴力亚文化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来说比较少,学者之间互相借鉴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观点都大同小异,没有新的论点,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