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一、国外学者对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1、美国学者沃尔夫冈和费拉柯蒂所著《暴力亚文化》一书提出了暴力亚文化对暴力犯罪的诱发作用,其主要观点是阐述了暴力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过程以及对人的影响。

而暴力则是一些群体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渗透到这些群体成员的心理品质之中,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在暴力亚文化氛围下生活的人群在遇到问题时,一般选择使用暴力作为手段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理论证实了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有关,也成功的解释了暴力犯罪突出的现象。

而且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群体,在暴力亚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崇尚暴力,将暴力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且好奇心和模仿力强,易受此诱惑,为达到刺激的目的,不惜进行犯罪。

此理论主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2、科恩《少年犯罪:帮伙亚文化》一书中提出“亚文化理论”,认为少年犯罪是下层社会少年中亚文化发展的结果。

下层社会的青少年渴望达到中上层社会的生活目标,但是由于本身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学校或社会上的竞争中经常遭到失败或挫折,但是又无法忍受或妥善处理这些挫折,因而逐渐形成了不同于普通社会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克服社会适应中的失败与挫折,并且逐渐认为他们不属于正常的社会。

于是,这些青少年自己结合起来,形成亚文化群,共同用反社会的行为来应付社会适应中产生的问题,这样的亚文化群常常被称为“帮伙”。

3、在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所著的《犯罪人论》中,对暴力亚文化之一的大众传媒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

龙勃罗梭认为:报纸总是报道一些关于犯罪的新闻,有时候这些新闻特别容易刺激对犯罪人的模仿,而且新闻媒介与犯罪相互作用、恶性循环,报刊对犯罪的报道扩大了发行量,也便使更多的人进行模仿,导致犯罪的发生。

总而言之,大众媒介对犯罪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其产生的方式就是模仿。

4、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模仿规律理论认为犯罪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学习犯罪的具体形式或寄至就是模仿,即一种就其本来意义上的社会运动方式,借此一个人的思想传播给另一个人。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指的是以少年司法为背景,为涉及少年犯罪和少年违法问题的个体和家庭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一种专门工作形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律和社会环境的变革,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和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研究逐渐增多。

从研究途径来看,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理论探讨等多种方法。

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少年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等方面。

二、研究内容1. 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者通过对少年犯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发展趋势以及预防和控制的策略。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被认为是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合作,共同预防和控制少年犯罪的发生。

2.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在实践层面上,研究者对于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重点包括多元化的工作方式、多元化的工作对象、多元化的服务内容等方面。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管理、家庭辅导、学校指导等多种方式,为少年犯罪者和违法者提供综合性的社会工作服务。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者探讨了少年司法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在具体工作中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者既要具备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对少年犯罪和违法问题的了解和处理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成果在理论方面,国内学术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和思想观点,如“社会工作家庭理论”,“社区社会工作理论”等。

这些理论框架和观点为少年司法社会工作者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在实践方面,国内各地开展了大量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项目。

这些项目丰富了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和方法,为从事这一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

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

文献综述前言:梁启超100多年前曾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可见,青少年在国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成长条件、成长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导致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据《中国法律年鉴》的统计资料表明,整个八十年代的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呈增加趋势:1980 年为61.2%,1981年为64%,1982年为65.9%,1983年为67%,1984年为63.3%,1985年为71.3%,1986年为 72.5%,1987年为74.4%,1988年为75.7%,1989年为74.1%.进入九十年代后,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十分严重:1990年为57.31%,1991年为52.88%,1992年为50.78%,1993年为50.74%,1994年为 49.12%,1995年为45.54%,1996年为40.53%,1997年为37.85%,1998年为39.39%.近年来,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中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青少年犯罪(juvenile delinquency),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

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正文:社会纷繁复杂,随之带来的各种消极因素冲击着青少年的不成熟身心。

他们既被社会消极因素伤害,又危害社会。

我们小组通过阅读近几百篇文献,研读50篇文献后得出:目前,很多研究者多从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因素、社会原因家庭、学校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因素:一般认为青少年在这一成长阶段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向成人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又缺乏对自身的准确认识。

青少年社区矫正研究的文献综述

青少年社区矫正研究的文献综述

青少年社区矫正研究的文献综述青少年社区矫正是指对违法青少年进行改造和教育,以达到社会重建和预防再犯的目的。

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事件日益增加,矫正工作也变得日益重要起来。

本文将就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理论、实践和政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方面1.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的重要理论基础。

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实体,其运行规律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所决定的。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社会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通过惩罚来控制不良行为,而对于青少年矫正来说,其重要控制手段即是社区矫正。

2.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是青少年社区矫正有效进行必须要了解的理论之一。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行为不仅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和内部因素有关。

因此,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时,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内部心理特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定矫正方案和实施方案,尽可能减少再犯的概率。

3.教育学理论青少年矫正必须以教育为基础。

教育学理论是青少年矫正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实施社区矫正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教育背景,并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从而提高其道德素质和价值观。

二、实践方面1.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是相对于治安工作而言的一种新型工作方式,其特点是由各个部门之间合作共同完成,旨在帮助青少年及家庭成员理解和解决个人、家庭和社区的问题,并帮助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在社区矫正方面,社会工作的实践包括社区矫正计划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2.心理矫治实践心理矫治是内容和方法包括心理测量、诊断、治疗及预防矛盾冲突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是青少年矫正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心理矫正的实践通过对青少年进行矫治,帮助他们克服不良行为,调整情绪和性格,尽可能地消除吸毒等一系列隐患。

3.职业培训实践职业培训是青少年矫正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其理念是使青少年通过培训学习一定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就业前景,从而加速其回归社会的速度,避免再次犯罪的可能。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预防对策文献综述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预防对策文献综述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述(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 周岁不满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己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即对于年满14周岁的人犯罪在我国才负刑事责任。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1.作案主体低龄化趋势犯罪低龄化是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特征,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已经降到15.7 岁,许多不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犯罪当中,他们经常性地实施盗窃行为,甚至与其他成年或未成年人一起实施抢劫、伤害和杀人。

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一般是从10-12 岁开始就有不良行为,个别8 岁就有偷窃行为,13-14 岁就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14-17 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阶段。

“危险的14 岁”现象是指许多未成年人已经知道十四周岁以下是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出现了14 岁前疯狂作案的现象。

2.作案手段成人化、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未成年人作案性质趋于恶性化。

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易冲动,加上近年来影视出版作品中大肆渲染暴力因素,因此造成部分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时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

3.犯罪类型多元化未成年人犯罪种类繁多,侵害客体广泛,涉及盗窃、诈骗、抢夺、抢劫等等。

在众多的犯罪类型中,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财产型犯罪和人身损害型犯罪两大类,而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寻衅滋事等暴力型、危害后果严重的六个罪名尤其集中。

另外,近年来出现的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智力化犯罪不断增加。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未成年犯罪问题的日益突出,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旨在通过专业的干预和辅导,帮助青少年犯罪者重新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

下面将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研究者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目标进行了探讨。

杨海英(2017)在其研究中指出,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帮助未成年犯罪者重建自我形象、改正错误和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的社会工作实践。

该研究强调了重建自我形象在少年司法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干预策略。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实践与效果。

王萍(2018)通过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了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六个特点,即依法、专业、全面、及时、灵活和合作。

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干预的效果,促进未成年犯罪者的改造和重建。

然后,研究者还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困境和挑战进行了研究。

曾丽芬(2019)在其研究中指出,由于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相关支持机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负荷大、经验不足,导致效果不佳;社会对于犯罪少年的偏见和歧视,使得他们更难融入社会。

这些困境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研究者还进行了少年司法社会工作评估和比较的研究。

王子丰(2020)通过对国内外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实践的比较,发现西方国家在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制度和经验,而中国在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

该研究呼吁中国加强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借鉴西方经验,提高干预效果。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是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目前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加强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以提高干预效果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一、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社区作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理论基础(一)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与犯罪行为。

社区通过建立规范、加强监督和提供支持,增强对青少年的社会控制,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在社区中,良好的榜样和积极的行为模式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青少年的发展置于其所处的环境系统中,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区作为微观系统的一部分,其环境和互动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三、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与措施(一)加强社区教育通过开展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整合社区资源,如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形成合力,为青少年提供学业辅导、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支持服务。

(三)改善社区环境营造安全、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减少犯罪诱因。

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增加监控设施,整治不良场所。

(四)开展社区活动组织各类有益的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实践案例分析(一)案例一具体社区名称通过成立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小组,联合学校、家庭和警方,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同时加强社区巡逻和环境整治,该社区青少年犯罪率在过去几年显著下降。

(二)案例二另一个社区名称打造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免费的兴趣班和辅导课程,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参与。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是指为青少年开展司法社会工作的行动。

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体。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领域,旨在通过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青少年避免和摆脱危险和犯罪行为,促进他们的发展和社会融入。

本文将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通过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第一部分:少年犯罪和司法社会工作研究1.司法社会工作的概念和理论许多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司法社会工作的概念和意义。

某一研究指出,司法社会工作是一种关注个体需求和社区安全的工作,旨在帮助青少年避免犯罪,并提供后期支持和监督。

该研究还探讨了司法社工如何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技巧来实现这一目标。

2.青少年犯罪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还有许多研究关注了青少年犯罪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即影响青少年是否从事犯罪行为的因素。

一项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学习问题和社区环境都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司法社会工作的实践和干预措施。

3.司法社会工作的干预模式和实践策略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许多研究探讨了司法社会工作的干预模式和实践策略。

一项研究发现,个人层面的干预,如心理辅导和职业培训,以及社区层面的干预,如社区教育和社会支持,都可以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犯罪率。

这些研究成果为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提供了基础,并指导着实践中的干预设计和实施。

1.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许多研究关注了项目的目标、方法和效果。

一项研究评估了一个为青少年提供社区支持和参与的项目,发现该项目能够有效地减少再犯率和促进个人发展。

2.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的效果评估许多研究也进行了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的效果评估。

这些研究使用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通过测量青少年参与项目后的行为变化和生活情况来评估项目的效果。

一项研究发现,参与社区教育和职业培训项目的青少年在技能和就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日益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平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基于国内外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文献,探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模式,并主要从社区影响因素、社区作用以及预防对策的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作者简介:张芯子琪、孙凌杉,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249-02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呈现低龄化、性质恶劣、团伙化以及重复犯罪率高等特征。

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意识到社区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日益得到重视。

党和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肯定社区作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相关研究也如火如荼的展开。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提供帮助。

一、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探讨对国外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的探讨中,以介绍美日欧模式居多。

如郑列等在《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中介绍到:在芝加哥地区项目中,社区犯罪预防的核心是社区中心、娱乐设施和教育中心。

安吉拉?斯来文依据英国形势,提出了英国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新举措:一是采用指导员指导来寻求与青少年、家庭、学校以及最终与他们的雇主取得联系,是全面介入模式的一个方面;二是采用恢复性司法模式,使整个社区参与到解决犯罪问题的措施中去;三是社区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帮助的休闲活动,减少被社会排斥的青少年。

可以说,许多国家在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对我国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国内许多社区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对我国国内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

如鞠青的《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中分别对上海市依托专职社工预防模式、杭州市动员社会志愿者预防模式、郑州市培育社区文化预防模式、天津市传统社区助学帮困预防模式、北京市浙江村流动人口社区预防模式等模式的总体工作、特点、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与启示。

邹海蓉等以武汉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对社区预防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从基层政府(即区和街道)和社区的关系、社区之间的关系、邻里关系和家校关系四个方面,总结出“区街主导、社区整合、邻里相助、家校互动”的社区预防模式。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充分体现了社区作为青少年每天成长的环境,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平台,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应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推动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从而充分提高我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水平。

二、青少年犯罪的社区影响因素在社区日益成为人们重要生活场所的今天,社区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许多学者从社区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找出社区主要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切实有效的社区预防措施。

研究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点:社区文化环境。

社区文化通过文化传播,以显性和隐形两种方式影响学生道德社会而的进程和价值取向。

然而,目前有些社区文化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社区文化服务设施结构不合理,适宜青少年学习娱乐的场所稀缺,且商业化倾向严重,对青少年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

青少年好奇心重,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因而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诱导,严重者则可能引发犯罪。

因此,社区建设必须注意统筹规划,重视加强各项文化设施的建设,同时注重文化资源的积累保护和开发利用;要加强对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和文化娱乐活动的管理引导。

社区人际关系。

孙真艳认为,在社区中青少年很有可能交往上行为不良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所谓朋友,这些不良交往会促使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强化犯罪心理并且加剧犯罪,很多青少年是在不良朋友的教唆、引诱之下走上犯罪道路的。

社区人际关系多体现为社区邻里关系。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犯罪行为对同一居住地域中居民的互动有着一定的正向促动作用。

无论是对犯罪的预防还是对犯罪的惩罚,均能消除邻里间的冷漠和隔离现象,增加邻里的互动次数。

而邻里互动次数的增加,又能进一步抑制犯罪。

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对邻里子女起到互相监督和批次敦促、规劝的作用,不良的邻里关系则可能形成事不关己的心态,易失去及时制止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机会。

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要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的社区人际关系,加强社区邻里联系,形成互帮互助、相互监督的和谐局面。

社区治安管理。

社区治安混乱往往会导致社区内的犯罪率高,对生活其中的青少年形成负面影响。

而且,现在社区内的建筑多为单元式结构,居民生活较为独立,缺少交往和照应。

社区内的全防群治工作是构筑安全社区防范系统的基本载体,是严密社会治安啊防范与控制、构筑社区犯罪防控系统的基本载体。

因此,应充分发动社区力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安建设中,共同为青少年成长构建良好的社区治安环境。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区作用对于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社区控制”的理论,社区控制理论是最早由美国学者艾伦?科菲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一书中提出的一种犯罪预防理论。

他认为,司法体系(包括警察、法院、矫正机构)只能犯罪的一部分,而不能控制全部犯罪。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犯罪的预防需要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取得社区的参与。

该理论对于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青少年犯罪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国内现有研究,如陈晓宏提出要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环境入手,搞好社区控制,预防青少年犯罪。

周长军等主张完善微观方面的制度安排,从基层做起,从社区入手,建构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控制模式。

除了“社区控制”的功能以外,“社区教育”也是一个被很多学者探讨的话题。

根据社区教育内容的不同,不同学者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社区教育作用体现在塑造青少年良好价值观。

由于青少年很多的课外时间都是在社区度过,因此,有必要加强社区教育,利用社区这个主要空间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青少年犯罪。

同时,一些学者又深入探讨了社区教育的作用,如李莉莎、曲晶等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社区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同化功能、沟通功能。

因此,应着眼于建立社区良好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对策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对策,从社会视角来看,研究主要集中于将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相结合以及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等方面。

在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社区里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边缘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教育模式。

开展科学、专业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将“边缘少年”的违法犯罪降到最低点,把临近犯罪边缘的青少年拉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

又如刘欢认为社区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立足社区,可以把闲散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和问题家庭青少年等群体有针对性的管理起来,强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力度,同时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预防工作整合起来,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社会联运机制。

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面,刘玮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上,社区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社区工作的介入措施对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方法比如将社区青少年发展为社区志愿者,增强其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社区青少年案主经过社工的帮助,成为了社区的志愿者,积极地投入到社区的一些工作当中,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获得了自我价值感,这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此外,李紫媚以香港警察的“突破行动计划”为例,介绍了一个社区警务理念与犯罪预防策略相结合的行动计划,结合了“个人介入”与“社区介入”的犯罪预防策略,并采用跨界别合作模式以及核心八项要素来改善曾经犯过罪的青少年的自我形象以及对警方的认识和印象,从而降低青少年再犯罪的倾向。

五、总结综观现有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已形成了大量成果。

但大多研究对社区类型没有细分,社区类型不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潜力是不同的;而且目前研究多侧重于社区控制和社区教育层面,对社区其他作用的探讨较少,侧重于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分析,缺乏对当前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的分析。

总之,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要针对不同社区类型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从多个方面分析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充分发挥社区作用。

此外,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应依据小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等社会工作方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其中,为社会和谐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1]郑列,马方飞.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简论.2007(5).[2]邹海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模式研究――一项基于武汉市调查的研究.犯罪研究.2008(4).[3]鞠青.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2005.[4]钟岚雨.社区文化对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南京师大学报.1995(1).[5]陈正良.论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德育效应.宁波大学学报.2001(1).[6]陈嫡,谢振林,魏芳.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分析.法制与社会.2009(11).[7]何显兵.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防控系统.理论与改革.2012(4).[8]陈晓宏.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控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2).[9]周长军,温登平.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控制模式之提倡.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5).[10]苏虹,刘少军.整合社区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2).[11]金艾裙.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社区教育的预防机制.中国成人教育.2007(3).[12]孙元,蓝光喜.家庭?学校?社区――构筑“三位一体”社区“边缘少年”教育新模式.社会工作.2006(12).[13]刘欢.论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14]刘玮.浅谈以社区工作预防青少年犯罪.社会工作.2006(4).[15]杨容滔.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探索――来自社会工作视角.科技创新导报.2008(10).[16]李紫媚,王小海,黄成荣.社区警务与青少年犯罪预防――以香港警察的“突破行动计划”为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9(5).------------最新【精品】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