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

溃疡 性结肠炎 ( U C )是大肠黏膜 的慢性 炎症和溃疡性病 变 ,从直
迁 延 日久不 愈 ,使者 身心健康生 活质量大受 影响 。最 近几年我科 共收 治 溃疡性 结肠炎 患者2 6 8 例 ,取得 了 良 好 的疗 效 ,现 将溃疡 性结肠 炎 中西 医结 合治疗及护理体 会总结如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一般 资料 2 0 0 7 年1 月至2 0 1 1 年5 月 ,收住 溃疡性结 肠 炎患者2 6 8 例 ,将 其随 机分 成两组 。治疗 组 l 3 4 例 ,男 7 0 例 ,女6 4 例 ,年 龄 1 8 - 6 3 岁 ,病程 3
国匣
日睚同
2 0 1 3 年2 月第 1 1 卷 第5 期
・
临床护理 ・ 3 5 5
溃疡性结肠炎 的 中西 医结合治疗及护理
解 彩 丽 宋 良芳 孙 小 芝
( 山东省 即墨市 中医医院肛肠 科 ,山东 即墨 2 6 6 2 0 0 )
【 关键 词 】 溃疡 性结肠 炎 ;中西 医结合 ;中 医护 理 中 图分类 号 :R 4 7 3 . 5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0 5 — 0 3 5 5 — 0 2
肠开始发病 ,临床多 见弥漫性偶 见节段性分 布 ,降结肠 与 乙状 结肠受 累 ,严重者 可涉及整 个结肠及 回肠末端 。主要症状为 大便粪质 稀溏 、 排 便次数增 多 、便 下赤 白脓血 以及排便 不尽 。多 因外感 寒湿暑 热之邪 气、忧郁恼 怒 、精神 紧张 ,内伤 不洁生冷之 物 ,或病 后体虚 ,先天禀
天 活动量 。
参 考 文献
精确评估 。若采 用护士观察 老年患者 夜间 睡眠行为的方法 ,应注意 观 察频度 以及观察 结果的可信 度 。护士 于夜 间常 规查房 时检 查尿布 的措 施不 合适 ,检查 尿布 的护理 行为可 导致老年患 者醒转 ,影响其睡 眠质 量 。对 于老年 患者 ,护 士首先应评估 其压疮危 险度和 睡眠情况 ,然后 决定 检查频度和 时间 ,检查 时 间应 安排在老年 患者 自然 醒转的时段 。 对于 老年患者 ,可采取 以下管理措 施改善 睡眠 :减少 夜间病房 内的灯 光和 噪音 ;个 体化夜 间护理 ;调整 作息时 间,增加 白天活动量 ,减少 白天打盹 ,且白天尽量 不让其躺在 床上 ;多到户外晒 太阳或使用 光照 疗 法 ;在病 室 内使用 薰衣 草油 。为 了保证 效果 ,应 综合 使用 以上 措 施 ,尤其减 少灯光和 噪音、个体化 夜间护理 、调整作 息时间 、增 加 白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指的是患者乙状结肠及直肠处所出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情况,主要的病变部位集中在大肠黏膜附近,也有一定扩散至结肠区域的可能。
此种疾病并没有相对显著的发病年龄区间,任何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病,但20~30岁的患者群体是尤其需要注意的,患上疾病之后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极大困扰,且临床上暂时无法给出此种疾病的明确患病原因,认为在基因水平上有一定影响,并与患者的心理状况有关,心理素质较差的患者很有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
患病早期阶段患者主要表现出的临床典型症状为血性腹泻,在排泄物当中可以明确观察到血性及脓性的物质,且常常伴随着剧烈腹痛,但在排泄之后,腹痛症状会有所减轻。
如果疾病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性发展,还有可能会导致大出血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1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从西医的角度看待所有疾病均可将其分为内科治疗及外科治疗这两种大体治疗方向,内科治疗主要依靠于西医药物,起到治疗干预效果,同时辅助一些较为常规的身体机能调节治疗方法。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多存在腹泻及便血的临床症状,这些问题均导致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状态被打破,营养损失较为严重,便血也会消耗一部分的血液,甚至导致患者出现严重贫血问题,而针对于水电解质的失衡状况,则应该要通过补液来予以调解,还需要额外补充足够的电解质,钾离子则是需要着重添加的微量元素。
若在检测结果当中发现患者已因此出现了低钾血症,应该要加快纠正速度。
营养补充也是西医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内容,针对胃功能已出现严重损伤的患者,应该要借助葡萄糖溶液采取滴注的方式帮助平衡患者的日常消耗,如若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还处于正常水准,则可以为患者提供补充营养的易消化食物,但要注意清淡。
已经表现出贫血症状的患者还需要采取输血操作。
常规药物治疗主要选择的药物种类为氨基水杨酸类,比较常见的药物为艾迪莎。
这种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引起较为显著的不良反应,且能够防止患者溃疡性结肠炎的反复发作,但有可能会出现轻微头痛及恶心的症状,在不影响整体疗效的情况下是建议患者继续用药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阴伤湿热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化瘀祛腐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属难治性疾病。
现代医学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欠佳。
笔者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
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组织破坏及炎性病变。
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1]。
溃疡性结肠炎可因临床表现不同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证范畴。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属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畴;血性便明显,属“肠风”、“脏毒”范畴;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属“泄泻”范畴。
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
2治疗2.1中西医结合增效减毒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
单纯使用西医或单纯使用中医治疗不免有失偏颇,中西医结合常常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上部分医师将溃疡性结肠炎当慢性肠炎治疗,习惯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
尤其对于20~30岁急性腹泻的患者,常规抗菌止泻等治疗效果不佳,应常规查肠镜以免误诊误治。
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腹泻等情况,停用西药而口服中药,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但肠镜下病变可能加重,对这些病例,勿忘复查肠镜。
对于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者,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灌肠可使症状明显改善;对于广泛性结肠炎,仍需考虑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形成。
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除了中药治疗外,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根本思路是清热解毒、利湿化瘀,平抑肝经、调和胃肠。
常用中药包括:
1. 福枣甘草汤:收敛、止泻、排毒,适用于慢性下痢及腹泻。
2. 地黄泼雪大振汤:补血、补肾、滋阴,适用于慢性下痢、血便、虚弱等。
3. 大建中汤:解毒、清热、利水,适用于热毒炎症、便秘、茶色便等。
4. 四妙丸:行气、止痛、调和胃肠,适用于腹痛、腹泻、便秘等。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病情,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镇痛和舒筋活络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
1. 神阙穴:调和胃气、消化食物,适用于腹泻、食欲不振等。
2. 关元穴:增强体质、调节免疫功能,适用于腹泻、肠鸣、腹胀等。
3. 中极穴:滋阴降火、清热解毒,适用于肠道炎症、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但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个人心理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辛辣刺激食品及饮酒等过度刺激肠道的行为,以免加重病情。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4] 1 吴晖, 庄金梅 , 李华 , . 等 穴位贴敷 治疗变应 性鼻炎 2 9例 [ ] 3 J. 福建 中医学 院学报 ,0 5,5 ( ):1— 2 20 1 ,5 4 4 .
[5 陈劫 , 1] 赖新 生 . 近年 来 针 灸 治 疗 变 态 反 应 性 鼻 炎 的 研 究 概 况 与
!
慢 性炎症 和 溃疡性 病 变 , 临床 以腹 泻 、 液脓 血 1 黏 l 腹 痛为 特征 。属 中 医“ 泻 ” “ 泄 、 痢疾 ” “ 血 ” 、便 等 畴 , 现称 “ 大瘕 泄 ” 。一 般发 病 缓 慢 , 程 漫 长 , 病
i
I
一 近 轻不医结合复作目尚特药治 情重一 反发 , 无效物 常 年来 中西 , 治疗 该 病 前为 可靠 的疗 效 , 有较
[O 李海霞 , 1] 王慧丽 , 肖凯杰, 穴位拔 罐贴敷 治疗 过敏性鼻炎 7 等. 3
例 [ ] 陕 谣 中 医 ,06,7 1 ) 123一l24 J. 20 2 ( 0 : 2 2.
[] 4 徐珊宁 , 陈苏 , 芸. 徐 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 3 O例 [ ] 福建 中 J.
芪 、 黄 、 苡仁 、 大 薏 白花 蛇舌 草 、 丹 皮 、 连 、 牡 黄 木香 、
显减 黄芪 用量 加用 黄连 。结果 近期 治愈率 治疗组 与
乌药等 )每次4粒 , 日3次; , 每 同时服用柳氮磺胺吡
啶片 , 每次 1g每 日 4次 。对 照 组 予 以柳 氮 磺 胺 吡 , 啶片 , 次 1g 每 E 4次 ; 每 , t 同时 服用 黄 连 素 片 , 次 每
JA X OU NAL OF RA T O ING IJ R T DI I NALCHI NES DI NE E ME Cl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的持续性溃疡、炎症和出血。
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和菌群等因素有关。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三类:清热解毒、平肝熄风、止血止便。
清热解毒类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
平肝熄风类中药包括柴胡、郁金、青黛、知母、生地等。
止血止便类中药包括血余炭、萎蕤、地榆、金银花等。
这些中药主要通过清热解毒、平肝熄风、止血止便等药理作用来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中医诊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依靠辨证论治。
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针对性的开出相应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方剂有资治肾气丸、丹参酮注射液、升清片、五子衍宗丸等。
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五类:5-氨基水杨酸盐、代谢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
其中,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药物,可以迅速缓解病情,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然而,长期使用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如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生物制剂等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药物。
它们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并减少疾病复发率。
总体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较西药单一治疗,中医治疗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降低医疗成本。
然而,目前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标准和临床疗效评价仍需进一步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多以顽固性腹泻 ,粪便 常混有粘液 , 血及脓 , 伴有腹痛腹胀等 。
世界各地都可 发生这种病 ,但北半球的人更常见,性别无明显
差异 ,但家族发病增加 ,溃疡性 结肠 炎可见于任何年龄 ,但 发 病年龄 曲线呈双峰分布 ,其主 峰在 1 ̄3 5 0岁 ,较小的第二高 峰在 5  ̄7 ,但后 者可能包括 了一些缺血性结肠炎 的患者 。 0 0岁
上,腹痛轻重不一 ,可伴有严重 的痉挛性疼痛和令人难以忍受 的里急后 重,夜间也不 能缓解 。粪便可呈水样 ,可含有粘液,
脾,胃,。三脏的功能辨别虚实寒热,随证立法,匣机而治。 肾 1 病 因
常常所含的几 乎全 是血 液和脓液 。广泛 的活动性溃疡性结肠 炎
患者可出现全 身不适 ,发热 ,贫血,食欲 不振 ,li Ul ai ois e v t ,UC)于 1 8 8 8年首次得 到详细 的描述 ,12 9 0年才被 医学 界公认为是一种特殊肠道 疾
直肠 的溃疡性直肠炎是溃疡性结肠 炎中一种十分常见 ,相对 良 性的类型 ,对 治疗往往无反应 ,约 2 % ̄3 %患者到晚期可向 0 0 近端结肠扩展 。
meh d fh s ie s o alren mb r fne rt eme iietea y t o s ti ds aef m g u e itg ai dcn rp . o r a o v h
最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下列情况可考虑给予静脉营养:
①病变长期活动,病人明显消瘦,且需要肠管 休息者;
②病情严重,伴低蛋白血症及毒血症; ③肠梗阻; ④肠瘘; ⑤手术前后; ⑥大面结肠切除所致的短肠综合征。可采用股
静脉或颈静脉插管输注高渗葡萄糖注射液、 血浆、白蛋白、氨基酸和脂肪乳糜等。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 腹泻严重者可给予复方苯乙 哌啶2.5mg,3次/d。易蒙停1—2mg,2次/d。 腹痛严重者可服小剂量阿托品,但注意有诱 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可能。
在晚期可见结肠袋形消失、管壁强直呈水管 样、管腔狭窄、结肠缩短、息肉引起的充盈 缺损等。
低张气钡双重结肠造影,
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细节。
钡餐检查有利于了解整个
胃肠道的情况,特别是小肠有无病变。
六、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 慢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阿米巴肠病、 血吸虫病、 克隆病、 结肠癌、 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相鉴别。
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最多见, 男性稍多于女性。 特点:病程长、治疗难、 痛苦多、反复发作
2.体征
全身有发热、脉速、失水征。 局部有左下腹或全腹部压痛,并可触及如硬管
状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伴有肠鸣音亢进。 急性结肠扩张者常有腹胀,可见上腹部膨隆。 病变范围广泛的急性活动期患者,
(4)肾上腺皮质激素 重症与暴发型患者。
激素常用方案:
①口服强的松10—15mg,4次/d,症状改善2~3 周后,可每隔3—7日逐渐减量为10mg,3次/d。
②口服无效者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5—80单 位,静脉滴注;或试用强化治疗,以地塞米 松 10mg,连续静脉滴注10—14日。
应注意副作用及掩盖感染、穿孔的症状 体征。每日静脉补充钾盐3—5g。有效后, 递减药量,加服SASP或硫唑嘌呤,硫唑嘌呤 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5r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4-07-22T09:11:43.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孙丽娜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
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
孙丽娜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人民医院 164155)
【关键词】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内科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183-0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
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
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作过程。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溃疡性结肠炎与中医的“大瘕泻”相似,归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
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1]。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既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又有遗传因素作为背景,感染和精神因素是诱发因素。
本病的病理特点在于溃疡的形成,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很少深达肌层。
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
肠腺底部隐窝处形成微小脓肿,这些隐窝脓肿可相互融合破溃,出现广泛的、不规则的浅表小溃疡,周围黏膜出血及炎症蔓延。
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溃疡可沿结肠纵轴发展,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片溃疡。
本病病变反复发作,导致肉芽组织增生,黏膜可形成息肉状突起,称假性息肉。
也可由于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壁增厚,结肠变形缩短,肠腔狭窄。
少数病例可以癌变。
中医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常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湿热内蕴,气机不利,肠络受损而致本病,久而气滞血瘀,寒热错杂。
病初与脾、胃、肠有关,后期涉及肾。
故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湿停滞为标的本虚标实证。
1 西医治疗
1.1一般治疗
1.1.1注意休息和营养:宜少量多餐,摄入足够热量和多种维生素,少渣饮食,忌牛乳及乳制品,重症者禁食。
1.1.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1.1.3镇静、止痛和止泻:精神紧张者可给小量镇静剂。
腹痛、腹泻可给颠茄、复方地芬诺酯或洛哌丁胺(易蒙停)、可待因等,但重症者禁用或慎用,以免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1.2药物治疗
1.2.1柳氮磺吡啶(SASP):适用轻、中度或重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
每日4g,分4次口服;用药3~4周病情缓解后可减量使用3~4周,然后改为维持量每日2g,分次口服,维持1~2年。
5一氨基水杨酸(5-ASA)的灌肠剂用于病变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者,用法为1g,每日1次,睡前保留灌肠。
1.2.2糖皮质激素: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疗效。
口服泼尼松40~60mg/d,暴发型患者可静脉滴注。
氢化可的松300mg/d或地塞米松10 mg/d,7~10天后改为口服泼尼松60mg/d,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亦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加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
1.2.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用环孢素4mg/(kg?d)静脉滴注。
2 中医治疗
2.1辨证论治
2.1.1湿热内蕴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头翁汤加减煎成200ml,甲硝唑0.6g,研粉加入汤内,每晚保留灌肠1次,14天为1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2)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g,丹参、儿茶各30g,水煎成100ml,加入2%普鲁卡因2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5日为1疗程。
(3)参三七、马齿苋、五倍子、黄连、枯矾各适量,做成栓剂,每晚1~2支,1月为1疗程[2]。
2.1.2寒湿下注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及、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14天为1疗程。
(2)制附子、白术各80g,黄芪、丹参、薏苡仁、仙鹤草各30g,煎成100~150ml,加云南白药半支混匀,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15天为1疗程。
2.1.3脾虚肝旺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及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15天为1疗程。
2.1.4脾胃虚弱证
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黏液多者,加法半夏;夹瘀滞者,加蒲黄、丹参、川芎。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白术、罂粟壳、白及、五倍子、枣树皮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
2.1.5肾阳虚衰证
腹泻甚者,加扁豆、山药、诃子等。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干姜炭、赤石脂、地榆炭、乌梅、附子、白及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
2.1.6瘀血内阻证
兼湿热者,加白头翁、黄连、马齿苋;兼脾虚湿困者,加党参、苍术、厚朴;兼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郁金。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麝香、牛黄、红花、珍珠、血竭、枯矾、白及、青黛、地榆炭、参三七、乌梅炭适量,共为细末,用时取12g,加开水100ml,调为稀糊状,每晚1次,20天为1疗程。
参考文献
[1]党天谋;李玉珍;何领军;中西医联合多途径治疗近段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年17期.
[2] 沈玉;中西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J];中医研究;2012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