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新唐书

合集下载

旧唐书与新唐书的区别

旧唐书与新唐书的区别

旧唐书与新唐书的区别
新唐书的编纂与旧唐书有很大不同,如旧唐书分上、下两卷,共100卷;而新唐书则将它删减为了一卷。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
是由魏征等人主持修撰的史书。

他们都认为“前代既灭,其书不可不备”。

而且这两部史书也分别受到后来人们对正统性和客观性的质疑,尽管二者都收录了许多传记类文献,但我们依然要从这两部史书中寻找其异同点。

但是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区别,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比较研究:第一个方面就是关于作者问题。

虽说《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是由魏征等人主持编写的,但是因为新唐书是由欧阳修领导编写的,所以二者还是略有差别的。

例如《旧唐书·宰相世系表》就是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而成的。

欧阳修曾经称赞过魏征,并对其评价甚高,甚至认为《旧唐书》里关于房玄龄和魏征的那几篇传记应该单独列出来另外编写一本书才合适。

此外,据考证,这两部史书的作者应该是不同的,因为李世民身边当时任职最久的官员应该就是令狐德棻,但《旧唐书·令狐德棻传》中却没有提及,这显示二者不是同一个人所做。

同样,关于长孙无忌被赐死的原因,二者给出的解释也不一致,甚至还有矛盾。

《旧唐书》只说“病免”,而《新唐书》中则明确说是被逼自杀。

- 1 -。

新唐书原文

新唐书原文

新唐书原文《新唐书》主要作者宋祁、欧阳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学家。

宋祁及其兄宋庠,在当时有“二宋”之称,宋人《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天资蕴籍”;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为其特长。

他们笔下的功夫当然不同一般。

参加编撰《新唐书》的其它作者,也都为北宋时期名家高手。

宋仁宗嘉佑年间曾公亮《进新唐书表》中所列之范镇、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都是当时文坛知名人物。

范镇曾为翰林学士,文笔流畅,有《东斋纪事》等百余卷流传于世。

王畴文辞严丽,一向为世所称。

宋敏求为北宋一代掌故大家,富于藏书,曾编《唐大诏令集》和《长安志》,对唐史十分熟悉。

刘羲叟是著名天文学家,后来曾助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新唐书》用这些人主笔,自然文采粲然,体例严谨。

《新唐书》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保存了我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

《新唐书》的宰相、方镇诸表,也给读者认识唐朝宰相族系(世家大族)的升降和藩镇势力的消长,提供了一条线索。

著名史论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

这是公允的评价。

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

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

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董昌传黄巢传高骈传李希烈传仆固怀恩传卢杞传崔胤传李林甫传李义府传西原蛮传骠传南平獠传室利佛逝传诃陵传瞻博传真腊传南诏传扶南传大食传天竺传波斯传于阗传吐谷浑传龟兹传高昌传党项传东女传日本传百济传新罗传高丽传奚传契丹传沙陀传吐蕃传突厥传刘玄佐传李师道传李怀仙传朱滔传李宝臣传田悦传周兴传来俊臣传索元礼传王守澄传田令孜传李辅国传高力士传仇士良传武三思传张果传武士彟传严善思传袁天纲传叶法善传李淳风传李商隐传卢纶传李华传孟浩然传皇甫冉传郑虔传萧颖士传李白传张旭传王翰传宋之问传李邕传杜审言传陆龟蒙传柳氵中传陆羽传张志和传吴筠传司空图传王绩传雷万春传南霁云传张巡传许远传颜杲卿传王重荣传杨行密传王处存传王徽传张浚传路岩传郑畋传韩亻屋传李珏传郑綮传李绅传舒元舆传王瑶传贾饣束传刘艹贲传王涯传李翱传高钅弋传冯宿传钱徽传贾岛传刘义传皇甫湜传卢仝传张籍传柏耆传孟郊传张宿传张又新传杨虞卿传刘栖楚传杨嗣复传窦群传李逢吉传王晏平传王宰传王智兴传于季友传石雄传刘沔传王逢传曹华传李珙传王沛传石洪传乌重胤传王叔文传杜黄裳传杜牧传杜耾传杜忄舀传杜佑传杜忄宗传权德舆传柳仲郢传柳公权传柳公绰传张忄音传刘辟传陆贽传韦正贯传邢君牙传杜希全传李观传阳传李元谅传阳惠元传杨朝晟传戴休颜传浑镐传浑钅岁传浑蠨传王亻必传李宪传李听传李晟传李愿传颜真卿传常衮传段秀实传第五琦传刘晏传辛云京传辛京杲传鲁炅传杨炎传元载传来調传崔宁传元结传崔植传崔統传崔甫传邓景山传裴遵庆传崔光远传裴冕传李泌传苗晋卿传房琯传郭子仪传李嗣业传李光弼传封常清传哥舒翰传高仙芝传杨慎矜传韦坚传张守聀传宇文融传韦述传吴兢传李石传崔隐甫传李勉传严挺之传裴耀卿传齐聕传张说传张九龄传苏耮传苏瑰传姚崇传宋聇传李峤传王毛仲传陈玄礼传王琚传刘幽求传崔日用传张柬之传敬晖传白居易传桓彦范传裴聎传李渤传张廷聀传韩思复传韦思谦传裴炎传王纟林传狄仁杰传郝处俊传徐商传徐有功传柳泽传王聈传程务挺传唐休聇传苏定方传薛仁贵传冯盎传娄师德传祝钦明传裴光庭传裴行俭传刘仁轨传上官仪传陈子昂传长孙无忌传张行成传张易之、张昌宗传张玄素传于志宁传令狐德棻传李延寿传阎立本传萧聁传阎立德传宇文士及传封伦传李大亮传李迥秀传李纲传魏征传王聀传杜如晦传窦轨传房玄龄传窦威传薛万均传高俭传张亮传王君廓传侯君集传苑君璋传杜伏威传王雄诞传李嗣真传温彦博传温廷筠传温大雅传丘和传丘行恭传程知节传段志玄传刘弘基传唐俭传张公谨传秦琼传屈突通传刘文静传裴寂传梁师都传李子通传沈法兴传辅公礻石传高开道传萧铣传李轨传安乐公主传薛举传永王李聑传太平公主传嗣曹王李皋传庶人李佑传常山王李承乾传濮王李泰传巢王李元吉传隐太子李建成传淮安王李神通传胶东王李道彦传河间王李孝恭传庐江王李瑗传江夏王李道宗传张皇后传懿安郭太后传杨贵妃传韦皇后传上官昭容传王皇后传文德长孙皇后传徐贤妃传哀帝本纪僖宗本纪昭宗本纪懿宗本纪宣宗本纪文宗本纪武宗本纪穆宗本纪敬宗本纪宪宗本纪德宗本纪顺宗本纪肃宗本纪代宗本纪玄宗本纪中宗本纪睿宗本纪高宗本纪则天顺圣武皇后本纪太宗本纪高祖本纪《新唐书》简介。

在二十四史中,有( )部正史是在唐初修成

在二十四史中,有( )部正史是在唐初修成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由官方编撰或认可的史书,内容多采用正史资料,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到明朝崇祯皇帝为止,共计二十四部,故称“二十四史”。

1921年,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将《新元史》列为国学正史,从此二十四史变成二十五史,但这一做法并没有得到全国人的认可,于是有人把《清史稿》作为第二十五史。

但也有史学家编纂史书的时候将《新元史》和《清史稿》都列入了国学正史,故而又有二十六史的说法。

下面是这些史书的介绍。

《史记》作者是西汉时的司马迁,其内容涉及我国远古到汉武帝元年的历史,时间范围约在三千年上下,现存《史记》为残卷。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编成此书,开始将书命名为《太史公记》或《太史公书》。

《史记》一名起源于三国时期,一直沿用至今。

《汉书》作者是东汉时的班固。

《汉书》涉及历史时间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的新朝结束,原型是班固之父班彪所著的《史记》后传六十五篇。

后来,班固入罪,死于狱中,《汉书》并没有完成。

当时的汉和帝令班固的妹妹班昭续补《汉书》,她就成了《汉书》中“天文志”的作者,而班昭也因此成为二十四史作者中唯一的女性。

《后汉书》作者为南朝宋的范晔,其所涉及的历史时间从汉光帝刘秀建立东汉开始,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前后共一百九十五年。

《后汉书》内容为本纪和列传。

后来范晔又与谢严合著《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

可惜后来范晔被控谋反,谢严害怕受到牵连,将五志手稿全部烧毁,现存《后汉书》也就只有本纪和列传部分。

《三国志》作者陈寿(三国时蜀国人,蜀亡入西晋),其内容主要为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国志》包括魏、蜀、吴三国,其中魏国和吴国已经有一些史料可供陈寿参考,但蜀汉政权没有设置史官一职,因此蜀国部分的内容由陈寿亲自采集编写而成。

夏侯湛欲编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自愧不如,将稿件全部销毁,同时代史学家受其影响,将《三国志》推为正史,流传至今。

《晋书》由唐朝的房玄龄主持编纂,内容从司马懿开始,一直记录到晋恭帝,涉及整个晋朝,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过程。

文言文阅读:《宋史-欧阳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宋史-欧阳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宋史·欧阳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

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后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

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

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

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

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

”遂已。

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

时景文知郑州,在文忠下。

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于所撰各书之。

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

(节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B.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C.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D.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坐贬夷陵令”的“坐”意思是因此,与《苏武传》中“当相坐”的“坐”意思不同。

《新唐书·艺文志》的唐人别集

《新唐书·艺文志》的唐人别集

《新唐书·艺文志》的唐人别集
《新唐书·艺文志》是宋代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书籍,其中记录了唐朝的文献资料,包括唐朝诗人的别集。

在《新唐书·艺文志》中,记录了唐朝诗人别集的名称、作者、卷数等详细信息。

这些别集包括:
1. 《骆宾王文集》,作者是骆宾王,共有10卷。

2. 《卢照邻文集》,作者是卢照邻,共有20卷。

3. 《杨炯集》,作者是杨炯,共有10卷。

4. 《陈子昂集》,作者是陈子昂,共有10卷。

5. 《王勃集》,作者是王勃,共有10卷。

6. 《李峤集》,作者是李峤,共有12卷。

7. 《张说集》,作者是张说,共有30卷。

8. 《韩愈集》,作者是韩愈,共有40卷。

9. 《柳宗元集》,作者是柳宗元,共有16卷。

10. 《刘禹锡集》,作者是刘禹锡,共有40卷。

11. 《白居易集》,作者是白居易,共有75卷。

12. 《元稹集》,作者是元稹,共有30卷。

此外,《新唐书·艺文志》还记录了其他一些唐朝诗人的别集,但上述列举的是其中比较知名的部分。

这些别集为我们研究唐朝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新唐书(中华古籍国学宝典文库)

新唐书(中华古籍国学宝典文库)
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卫志

古籍
优点
宗室
兵志

宝典

旧唐书 志
地理
国学
刘 李 王
张卷 杨 朱卷
内容摘要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新唐书》比起《旧唐 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首先《新唐书》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其他几 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
谢谢观看
辰星 岁星
1
荧惑
2
镇星
3
太白
4
辰星
5
五星变行加减 差日度率
历六上 岁星
荧惑 镇星
太白
辰星
1
历六下
2
晷漏
3
交会
4
岁星
5
荧惑
镇星 太白
辰星 五星入变历(表略)
日变 天文二
月变
孛彗
星变
天文三
五星聚合
1
五行一
2
常雨
3
龟孽
4
鼠妖
5
金沴木
火不炎上 常燠
草妖 羽虫之孽
赤眚赤祥
羊祸
水沴火
1
五行二
读书笔记
新唐书删减了不少内容,还是得多看看冗杂的旧唐书,历史记载都是信息叙述,从信息里面进行筛选研究更 加重要,从混乱的信息中发现真实,以及体验驾驭人性的智慧,还是很有魅力。
新唐书宋祁、欧阳修、曾公亮等编撰评: 1.删繁太甚,无甚内容 2.评论太多,仿春秋笔法 3.人物传承谱系 较为仔细 4.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录:1.牛党于敬宗朝得势,李党于文宗、武宗朝得势,后牛党在宣宗朝 全面击败李党。

欧阳修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欧阳修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生平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

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成为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

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

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

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

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

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

居颍州。

新唐书和旧唐书的区别

新唐书和旧唐书的区别

新唐书和旧唐书的区别
1、时间不同:《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

2、作者不同:《新唐书》是宋祁、欧阳修等合撰的纪传体史书;《旧唐书》为赵莹主持编修。

3、内容不同:《新唐书》增写兵志、选举志和仪卫志,在正史中是第一次,为《宋史》以后诸史所沿袭。

兵志简略记载唐代军事制度及其变化。

选举志主要记载唐代官吏的来源、学校科举和官吏铨选、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旧唐书》编撰比较粗疏,但保存了大量原始的历史资料。

由于长期没有印本,书中存在不少残缺和相互歧异之处。

4、卷数不同:《旧唐书》共200卷;《新唐书》共有225卷。

等等。

5、意义不同:《旧唐书》在如实保存了非常详细的史料方面,文笔也很有特色。

对唐朝和邻国日本、朝鲜、印度的关系史方面记载也较为详细。

其分量比起别的同类正史来要多得多,史实也较可靠,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

《新唐书》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

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

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

6、侧重点不同:《旧唐书》侧重于保存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

《新唐书》向《春
秋》学习,侧重于书法和求简,字数不到《旧唐书》本纪的三分之一,但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

系统地论述了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保存了我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考证湖北阳新李锦欧阳修是著名的史学家,其主编的《新唐书》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对李氏历史渊源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全国各地的李氏在编纂族谱时无一例外的都会把这篇文章列入进去。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对李氏历史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他所掌握资料的有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对李崇以前世系的记载上,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错误之处。

本文通过引证历代文献史料,考证其中错误的地方,抛砖引玉,以求对李氏世系,正本清源,效绵薄之力。

1、《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李氏出自嬴姓。

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

生益”的记载有误。

对于这段历史,《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大业娶少典(黄帝部落)之子,日女华,生子大费(伯益)”。

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女修,颛顼之裔女,吞乙子而生大业,其父不着。

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

这两段记载的意思是:女修是帝颛顼的裔孙女,生子大业(大业父亲不知姓名),大业娶黄帝部落的女华为妻,生子大费(伯益)。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记载明显误解了《史记》的本意,主要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1)、《史记》记载颛顼在世系上是大业和伯益的母祖,而不是父祖;《新唐书》记载颛顼是大业的父亲。

(2)、《史记》记载女修是大业的母亲,女华是大业的妻子、伯益的母亲;《新唐书》记载大业是女华的父亲。

(3)、《史记》记载大业是伯益父亲,《新唐书》记载大业是伯益的曾祖,多了两代人。

(4)、《史记》没有记载皋陶,《新唐书》记载皋陶是伯益父亲。

(5)、《史记》记载“颛顼—佚名—女修—大业(女华为大业妻子)—伯益”的世系,《新唐书》记载“颛顼—大业—女华—皋陶—伯益”的世系。

正因为这段历史无法定论,著名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介绍李氏历史时只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

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皋陶),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他在这里就只说皋陶是颛顼之后,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2、《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皐陶)生益,益生恩成”的记载有误。

(1)、皋陶与伯益的关系《史记•秦本纪》称:“大业娶少典之子,日女华,生子大费(伯益),与禹平如土”。

《史记•夏本纪》“皋陶作士以理民。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

而后举(伯)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另根据战国楚国上博简《容成氏》所记“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见咎繇(皋陶)之贤也,而欲以为后。

咎繇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

禹于是乎让(伯)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

从上面记载中可以看出:皋陶和伯益都是舜、禹时期同一个时代的人!依据氏族社会的传统,华夏部落联盟的权力部门是按照实力均衡的原则,在原始民主制的基础上,由各个有代表性的部族来分别承担的。

如果皋陶与伯益是父子关系的话,是不可能同时进入华夏部落联盟权力中心的。

在先秦典籍中未发现皋陶与伯益为父子的记载。

正因为如此,作为史学家的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介绍李氏历史时只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

当唐尧之时,高阳(皋陶)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历夏、殷之季。

其后理征”。

他在这里就没有说皋陶和伯益是父子关系,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伯益是皋陶儿子的说法,始见于汉代,一些学者在注他书或自著时皆认为伯益为皋陶之子。

此说法肇端于刘向的《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

”史学家班昭作注曰:“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大业即皋陶的说法即本于此。

这本身带有十分浓厚的神话成分,实难以令人置信。

在洪水滔天的灾难面前,一个年仅五岁、乳臭未干的孩童,其自身尚待成人护佑,更遑论佐禹治水?而伯益在佐禹平水土时已是壮年。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天下归舜。

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尚书·尧典》载:尧崩,三年之丧后,舜在尧的太庙召开的大会上,又推荐伯益作“虞”官,掌管山泽,调训鸟兽。

按照《五帝本纪》和《夏本纪》的记载推算,舜年五十八而尧崩,年六十一践帝位,在位三十九年而崩。

又三年之丧后,禹践帝位。

禹在位十三年而崩于会稽,遂“以天下授益”。

屈指算来,伯益仅在舜帝之时,即为官三十九年;帝舜崩后又三年之丧,又追随辅佐帝禹十三年。

如此,除去帝尧举用的时间,伯益从帝舜以来合计为政已达五十《史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记载中透路出的信息是:李宗封于段干,并没有说李宗就是段干木!也没有说改李姓为段干姓!退一步讲,既然是“因邑为姓”,那段干氏名称也应该是在李宗之后而不是从李宗本人开始,其时间必当在段干木之前,由此本身就可以证明他们不是同一个人。

只是后人误以为其后代以段干为姓,刚好这个时期有段干木,就误以为是其后代了。

另外,段干木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终身不仕,历史上也没有做过魏国的将军,而《史记》这里明确说李宗是将军,由此可见,段干木与李宗同在魏国的两个不同的人。

我们不妨再来分析两个人生活的年代是否定一致。

关于李宗生卒时间,虽未见史籍确载,我们可作合理的推断,《史记》“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胶西王卬,齐悼惠王子,以昌平侯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为胶西王。

十一年,与吴楚反。

汉击破,杀卬,地入于汉,为胶西郡”。

《汉书》“(景帝)三年(前154年)……诸将破七国,斩首十余万级。

追斩吴王濞于丹徒。

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自杀”。

胶西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54年,李解作为胶西王卬太傅,年龄应该在45岁左右,那么李解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05年前后,根据“宗—注—宫—佚名—佚名—佚名—假—解”的世系,李宗与李解相差7代,考虑到这一时期结婚年龄普遍偏早,代差年龄在22岁—25岁之间,李宗出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60年—380年之间。

在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统治时间范围之内(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

关于段干木生卒时间,虽未见史籍确载,我们也可作合理的推断,《史记•六国年表》云:“魏文侯十八年(公元前407年),文侯受经子夏,过段干木之闾常轼”。

当时段干木名气很大了,年龄应该在50岁左右,据此推断出生于公元前460年前后。

《史记•儒林列传》:“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卜子夏出生于公元前507年,是孔门十哲之一,段干木、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

李悝(前455—前395年),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

段干木出生于460年前后,与其同学李悝、吴起出生时间相差不大,刚好可以相互印证。

根据上面分析,段干木出生时间在公元前460年前后,李宗出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60年—公元前380年之间,两者出生时间相差在80年—100年之间,显然他们不是同一个人!东汉应劭的《风俗通》:“段氏,段干木之后。

一云:老子十三世孙名宗,事魏为将,有功封于段干,因为姓”。

在这里就确指出了段干木与李宗是两个不同的人!但到了唐朝李延寿的《北史》“(耳)子孙散居诸国,或在赵,或在秦。

在魏者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

和《史记》表述上有差异了,回避了《史记》“宗为魏将”这句话。

他可能认为段干木没有在魏国做过将军,如果说“宗为魏将”那样就自相矛盾了。

由此看来,从李延寿的《北史》开始就误解了《史记》的本意,以至于后面史书也跟着误解了。

欧阳修《新唐书》记载道“(耳)其后有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李氏族谱记载“李宗字尊祖,为魏将军,封于段,为干木大夫”不仅沿用了李延寿的这个错误,更是曲解了《史记》“宗为魏将,封于段干”的本意,把“封于段干”改为“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我们再来看看段氏是如何记载其世系渊源的,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段干氏,其渊源有两种主流说法:第一种:段氏起源于嬴姓,段干氏与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颇有渊源。

“段、干”本来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两个邑名。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的孙子叫李宗,是魏国的大将军,先后受封于段、干两个地方,故而得复姓,称段干氏。

有史学家就认为段干氏是李宗的后裔子孙合其封邑名而为姓氏,称段干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段氏,世代相传至今。

嬴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李宗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段干氏一族合谱。

第二种:段氏起源于姬姓。

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

叔段与姜氏合谋,并准备袭击庄公。

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

叔段大败,逃到一个叫共这个地方,所以叔段又叫共叔段,其后代为了记念他,把姬姓改为段氏。

传到第五世为段干木,由此产生了段干复姓。

姬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段干木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嬴姓段干氏一族合谱。所以在段氏家族中,其得姓始祖有两个人,一个是段干木,另外一个是李宗。

并列出共叔段到段干木之间的世系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古本段氏家谱都有相同的记载):第一世:共叔段为段氏始祖。

生子公孙滑(春秋时期)。

第二世:公孙滑。

公孙滑生子定叔(春秋时期)。

第三世:定叔袭封一世卿(由周惠王郑历公请命王诏),生子段规(春秋时期)。

第四世:段规因为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承相,生子段干木(战国时期)。

第五世:段干木为战国初期魏国名士,名声很高。

生子段復环(战国初期)(一些家谱中记载为第七世,前面还有段丰、段涓两世)。

第六世:段復环任举参大政、拜国相。

生子段薜(战国初期)。

……第十五世:段颖我们再来看一段史料,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战国策•齐策一》载:“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段干纶曰:‘弗救则[且]我不利。

’……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

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这件事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作为重要谋臣的段干纶此时年龄应该不会低于40岁,那么他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393年,出生时间也比李宗早,再结合前面的段干木出生时间在公元前460年前后,这些都说明在李宗之前,段干姓就已经存在了。

综合上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段干木的世系和李宗的世系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不是同一个人,并且也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把“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改为“李宗,字尊祖,魏封为段干大夫”(说明:李宗和段干木是两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