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概说

合集下载

《古诗十九首》简介(2)

《古诗十九首》简介(2)

《古诗十九首》简介(2)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

如: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

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其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其十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其十二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其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其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概说
古诗十九首概说
1、古诗
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 律诗)而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比较如 下:
詩體 格律 句數
古體詩
近體詩
句數多寡沒有一定的 絕句每首四句﹐律詩每首八 約束。 句。
字數
每句字數不嚴格限制。 每句字數固定﹐分五言和七 言。
古诗十九首概说
詩體 格律 古體詩 每個字不受平仄 的限制。 用韻寬﹐可以一 韻到底﹐也可以 換韻。 近體詩 每個字平仄有一定的格律。 絕句﹕二﹑四句要押韻﹐第三句 不押韻﹐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 韻。 律詩﹕二﹑四﹑六﹑八句要押 韻﹐三﹑五﹑七句不押韻﹐第一 句可押韻可不押韻。 絕句沒有限制﹐律詩中間兩聯必 須對仗。

《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

《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

《古诗》整体介绍《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下面是关于《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的内容,欢迎阅读!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

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

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

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古诗19首中心思想

古诗19首中心思想

古诗19首中心思想《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十九首的中心思想内容,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诗十九首的中心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反映了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和思索。

诗篇中建功立业的抱负,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以及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使文学自觉时代的文人士子生命意识得到强化,它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揭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也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先导式的启示。

古诗十九首抒发了三类人生的基本感情一、是离别的感情,如《庭中有奇树》《涉江采芙蓉》二、是失意的感情,如《今日良宴会》,三是感慨人生无常的感情,如《回车驾言迈》.它们的艺术特色最主要的是浑然天成,纯朴自然,具体表现为一语言浅近自然,不假雕琢犹如家常话,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比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句更真挚自然,令人感动;二,它又是言语凝练,含义丰富的,比如“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行行重行行),就用自然界中思空见惯的事物来表达虽深深思恋但又命定别离般无可奈何之感;三、它长于抒情,情景交融,如《明月何皎皎》写思妇月夜引领望夫就与清冷月光交织在一起,十分生动感人,《西北有高楼》也属此类嘉作;四,它善于从细节描写入手,如《庭中有奇树》,由身边美好事物引起思人之情,自然绵厚. 它的意义,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刘勰评价为“五言之冠冕“,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古诗十九首的背景东汉末年,国势衰微,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这一时期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文人开始比前人有了更广阔的关怀和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他们清醒地感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无常,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怀疑,在黑暗的社会中,文人转向了对人自身的思索。

古诗19首的思想

古诗19首的思想

古诗19首的思想《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一)孤独感伤与纵情享乐中的生命状态东汉中后期由于社会的动乱与黑暗,人们已无力于救世,无力做出反抗,也没有了为道义而临危不惧的献身精神。

长期的动乱和生命的朝不保夕,使他们对生命、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古诗十九首》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人孤独漂泊的悲叹和对及时行乐的感伤,是人的觉醒的另外一种表现。

在《古诗十九首》中,现实的成份加浓了,人格追求的成份淡化了,对于道义的追求转为强调现实人生的自我丰满,个人关怀已然前置于社会关怀。

人们通过对生存困顿的认识体悟到了生命的价值,这种对现实的感喟和对人生的态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显得尤为可贵。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古诗十九首》拉开了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

游子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

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诸多的客居感,这就引发了对生命的追问。

时空上,他们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精神上,他们同样无所依附。

《古诗十九首》所渲泻的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在时空中、人世间的孤独感萦绕在每个诗人心间,并显露于每一首作品的字里行间。

古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想借爱情来排解,想借友情、亲情、乡情来排解,用及时行乐来排解,醉生梦死来排解。

在人生无常的悲哀和及时行乐的惆怅背后,渗透着孤独落寞的无限感伤。

亡国之音哀以思,每逢国家丧乱,诗人们生活困顿,感时伤怀。

而汉未文人从自身体会出发,诉说失意群体共同的悲伤、孤独以及对前途的迷茫,更显悲凉而深沉。

《古诗十九首》中倾注了大量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预示着人本价值的复苏。

它的基调低沉,充满了孤独、哀伤以及前途无着的忧虑。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青青陵上柏》)生命的漂泊无依,灵魂的无处安放都在诗中有所体现。

总结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总结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总结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是唐代杜甫的一部长诗集,共收录了他创作的十九首古体诗。

通过对这些诗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杜甫在《古诗十九首》中深刻揭示了他对社会、命运、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总结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首先,杜甫在《古诗十九首》中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民生困苦的忧虑和愤慨。

例如,《关山月》中描绘了山河壮丽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边塞守军的思念之情。

《金铜仙人辞汉歌》中,他描述了擅权者专横跋扈、贪婪不仁的形象,暗示了朝廷腐败和群众遭受的苦难。

这些诗作流露出了杜甫对社会弊端和人民苦难的关注,同时抒发了他对社会未来的期待和对悲惨现实的呼唤。

其次,杜甫在《古诗十九首》中以史为鉴,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回顾与思考,来反思当下社会现象。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时而回顾兴废兴替的历史进程,时而关注个体的生命起伏,以此说明人世间的无常和变幻莫测。

《玉台新咏》则通过对宰相自我放逐的历史事件的回顾,抨击了以权谋私、背离初心的政治现象。

这些诗作彰显出了杜甫深思熟虑、以史为鉴的智慧,警示人们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迎接未来的挑战。

再次,杜甫在《古诗十九首》中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他通过对修行僧侣的赞颂、士人的沉痛叹息、贫苦百姓的呼喊等形象的描绘,探讨了人性的悲喜、痛苦和追求。

他以超然的视角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

例如,《相思》中,他通过描述象牙楼阁的华丽与贫困百姓的艰辛,表达了对社会阶层差距的忧虑;《秋日即事》中,他以凄凉的天气描写反衬士人的悲伤情绪,传达出了人们面对不幸时的无奈和苦痛。

这些笔触细腻入微、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种种表现。

最后,杜甫在《古诗十九首》中坚持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即便面对社会的动荡、人间的疾苦,他仍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例如,《月夜忆舍弟》中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希冀,以及对人生的憧憬和渴望;《菊花》中借菊花的坚韧不屈表达了对自身品质的自信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说的是及时行乐, 说的是及时行乐,实际上是诗人勘破了生死 这一人生大问题。正如《红楼梦》 这一人生大问题。正如《红楼梦》中空空 道人的《好了歌》 道人的《好了歌》。今人也有徐志摩那首 著名的诗《 所谓文章千古, 著名的诗《歌》。所谓文章千古,感情也 是千古不变的。 是千古不变的。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沓沓即长暮。 下有陈死人,沓沓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在艺术造诣上,这首诗可谓是真情流露,一 在艺术造诣上,这首诗可谓是真情流露, 气呵成,语言不假雕琢,精炼通达。 气呵成,语言不假雕琢,精炼通达。清人 方东树言: 此诗意激于内,而气奋于外, 方东树言:“此诗意激于内,而气奋于外, 豪宕悲壮,一气喷薄而下。前八句夹叙, 豪宕悲壮,一气喷薄而下。前八句夹叙, 夹写,夹议,言死者。 浩浩’以下十句, 夹写,夹议,言死者。‘浩浩’以下十句, 言今生人。凡四转,每转愈妙,结出归 言今生人。凡四转,每转愈妙, 宿。”
注析] 注析] • 上东门”指的是洛阳东城三门中最北的一座城门。 上东门”指的是洛阳东城三门中最北的一座城门。 • “郭北墓”是指洛阳城北北邙山的墓群,王侯卿相 郭北墓”是指洛阳城北北邙山的墓群, 多葬于此。 多葬于此。 • “陈死人”即死了很久的人。 陈死人”即死了很久的人。 • “沓沓”是幽暗的意思。人死后葬于幽暗的墓中, 沓沓”是幽暗的意思。人死后葬于幽暗的墓中, 就如同在漫漫长夜中不醒。 就如同在漫漫长夜中不醒。 • “潜寐”意为沉睡,“寤”为醒。 潜寐”意为沉睡, 为醒。 • “阴阳移”是指一年四季的远行。《庄子 知北游》 阴阳移”是指一年四季的远行。 庄子·知北游 知北游》 中有: 阴阳四时运行” 中有:“阴阳四时运行”。 • 岁月无涯而“命如朝露”,短暂的生命又如何经得 岁月无涯而“命如朝露” 起岁月的流逝呢!所以人活在世上 所以人活在世上, 起岁月的流逝呢 所以人活在世上,只不过是暂时的 寄居于这个世界,绝无金石那样长久。 寄居于这个世界,绝无金石那样长久。 • 寓居曰“寄”,就是指人生于天地之间。 寓居曰“ 就是指人生于天地之间。

古诗十九首 - 1

古诗十九首 - 1

(三)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对生命的珍 视和心灵的觉醒
生年不满百 •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驱车上东 门
•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 万岁更相迭,贤圣莫能度。 •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 2、代表作赏析 • (1)《行行重行行》 • (2)《涉江采芙蓉》
(1)《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相去日以远,衣带日已缓;
•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
一、作品简介
•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 中选录十九首编入。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 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它代表了汉代 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 是一人,而是多人。
二、思想内容
• (一)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怨。这是其基本内容。 • (二)现实的黑暗,追求的幻灭,心灵的痛苦。 • (三)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对生命的珍视和心灵的觉醒。
(一)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怨
• 1、背景 • 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长期漂泊在外。汉末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概说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诗。

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晬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後,“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现代学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抒发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是《古诗十九首》中游子诗的共同主题思想。

这类诗普遍写到人生寄世,如同行客,寿命短促,而穷贱坎坷。

由此引出的不同处世态度,则构成各诗的具体主题。

《青青陵上柏》劝人安贫达观,知足行乐:“斗酒相娱乐,聊厚不
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不必羡慕王侯权贵穷奢极欲的生活;“今日良宴会”则反语嘲弄,劝人钻营要职,攫取高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轮轲常苦辛”;《西北有高楼》感慨世无知音;“明月皎夜光”怨恨不讲交情;“回车驾言迈”讽劝珍惜荣名;“去者日以疏”悲哀死不得归;而“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直截了当宣扬及时享乐:“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这些诗毫无壮志豪情,诗中主人公们地位卑贱而热衷功名,羡慕富贵。

他们追求功名富贵的热望破灭了,变得心灰意懒,厌世弃仕。

他们的达观、嬉笑、哀鸣、怨愤,甚至颓废放荡,实则都是在政治上失望甚至于绝望的种种病态心理的表露。

《古诗十九首》中抒写离别相思的诗,大多是思妇闺怨,但也有游子乡愁。

这类诗的共同主题思想是表达离恨之苦,希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

由于作者们取材和侧重点不同,因而诸诗各有具体主题。

《行行重行行》写一个思妇因丈夫久出不归而思念、担忧“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青青河畔草》写一个娼女出身的思妇春怨:“苦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冉冉孤生竹》写一个新婚离别的思妇怨伤青春蹉跎,“伤被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凛凛岁云暮》通过思妇深秋夜梦,渲染夫妻欢会的渴望;《孟冬寒气至》用思妇珍藏丈夫家书的细节来突出她的忠贞;《客从远方来》描写思妇接到丈夫来信,充满爱情的喜悦;《明月何皎皎》以思妇闺中望月情景,表现她为丈夫忧愁不安;《迢迢牵牛星》藉牛郎、织女星故事,比喻思妇盼望丈夫的愁苦心情;而《涉江采芙蓉》则以采芳草赠美人的习俗,写游子思念妻室。

这些诗,实质上是祈求社会安定,家室团聚,能过正常的恩爱夫妻生活。

然而由于政治混乱,社会不安,这样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因而这些诗都流露著浓厚的感伤情调,蕴含著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不满。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比较狭窄,情调也比较低沉,但艺术成就相当突出。

作者们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熟悉本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诗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

《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

有的作品还在题材、语言、意境等方面,表现出《诗经》
的影响。

如《迢迢牵牛星》,写织女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发展了《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的想像;《明月皎夜光》中“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的比兴,提炼《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等语而成;《东城高且长》中“《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的感慨,更直接引用《诗经》作品。

而《涉江采芙蓉》则显然受到《楚辞·九歌》的影响和启发。

但“古诗”与乐府民歌的关系最为密切,其间并无鸿沟。

“古诗”形式原是学习、模仿乐府民歌的,许多作品留有乐府四句一节的痕迹。

有的“古诗”作品本属乐府歌辞,如《生年不满百》来自乐府《西门行》古辞。

不少“古诗”作品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复沓,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通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趣。

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於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

其中的游子诗多属感兴之作,寓有哲理,意蕴深长,耐人寻味;而思妇诗意在动人,所以形象鲜明,感情含蓄。

前一类如《青青陵上柏》,它以“陵上柏”、“涧中石”起兴,而后如同闲话,却有层次,有对比,在描写小民适意娱乐和王侯穷奢极侈的情景中自然流露褒贬,结语“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稍加点破,引入思索。

“明月皎夜光”则以悲秋起兴,铺排秋夜明月繁星及时节物候变化,渲染炎凉气氛,然後直截指责朋友不相提携,结语点破不讲交情,“虚名复何益”,借以警世。

后一类如《行行重行行》通篇倾诉别离相思之苦,似乎脱口而出,信口絮叨,实则从追叙远别到强作自慰,随感情发展,波澜起伏,结构精致,衔接自然,而以直白为主,穿插比兴,语言精练,形象明快,确是“古诗”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作。

其他如《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篇也都具有同样的艺术特点。

比较起来,“古诗”中思妇诗更能代表“古诗”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著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

无名氏诗人们所反映的中下层士子的苦闷和愿望,在古代社会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典型意义。

他们所创造的独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适合于表现感伤苦闷情绪,为后世文人所喜爱和模仿。

因此,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