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四讲:古诗十九首(下)研究篇

合集下载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通用5篇)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通用5篇)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通用5篇)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通用5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的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的分析篇1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古诗十九首研究专著

古诗十九首研究专著

古诗十九首研究专著大家平时会关注古诗十九首研究专著吗?关于古诗十九首研究专著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十九首研究专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诗十九首研究专著(一)《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36 隋树森卷一为考证,隋先生认为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作者系出于两汉无名氏之手;卷二为笺注,其一至其十九各首分开解释;卷三为汇解,包括刘履、吴淇、张庚、姜任修、朱筠、张玉谷、方东树、饶学斌、刘光蕡等九家以上解法;卷四为评论,含梁钟嵘诗品至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三十一家说法。

古诗十九首研究专著(二)《古诗十九首探索》作家出版社1957 马茂元由内容、作者和诗歌的形式三方面来比较和古诗,古诗和古诗十九首,马先生认为古诗十九首为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

作者不是成于一人之手;而时代则在建安以前与东汉末年之间。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马先生认为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总结了汉代乐府的光辉成就,替建安文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它正是由两汉发展到魏晋六朝诗歌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为歌咏人生与反映现实,这也说明它的现实性和大众性;并且以其继承性和独创性展现它的艺术特色。

此书的内容注释部分每首分开解;说明部分可与隋先生的书相互参看;而次序则是依文选之排序来进行分类,所分两大类一为描写游子的感慨,二为刻划思妇的心情。

古诗十九首研究专著(三)《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张清钟一、汇说与赏析,一至十九首各分诗旨、注释、作法、评介与赏析来解释。

二、源流与背景,张先生认为古诗十九首与乐府之区别为1.作者,2.音乐性,3.句式,4.内容,5.风格。

三、年代与作者,张先生综合各家之说列表整理出一个结论︰认为古诗十九首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末年间之文士、辞人,仿国风之体,不立诗题,亦不着姓名之作品。

四、内容与思想,说明游子愤慨旷达人生观四境界及思妇缱?相思四境界,此两大类思想表现。

五、体式与风格,阐述体式技巧与风格意象。

《古诗十九首研究》方法论探赜索隐

《古诗十九首研究》方法论探赜索隐
21 年 1 0 1 2月 第 2 卷第 l 期 7 2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 u n l o h n c u d c t o n t t t or a f C a gh n E ua in Is iu e
D c 2 1 e .0 1 V 1 2 N .2 o . 7 o 1
《 古诗十九首研究》方法论探赜索隐
侯 海 荣
( 吉林师 范大 学 博达 学院 ,吉林 四平 16 0 ) 3 0 0
摘 要 : 《 古诗 十 九 首》 写作 的年 代 、 作 者 ,历 来被 认 为 “ 古诗 眇 邈 ,人 士 难详 ” 1 1 ] 为 中国诗 歌 史上 的 一 个 千 古疑 案 悬 而不 决 。 ,成 木 斋 的 《 诗 十 九 首研 究 》 以后 来居 上 的 阐 发 态 势 解 密 了这 一 组 特 殊 的 文 字代 码 。从 哲 学与 逻 辑 学 的双 重 视 角 .都 可 以看 出木 斋 古 《 古诗 十 九 首研 究》 方 法 论对 学界 的 巨 大启 示 。 关键 词 :古 诗 十 九 首 ;方 法 论 ;哲 学 ;逻 辑 学
中 图分 类 号 :10 26 文 献 标 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17- 5 1 (0 1 2 05 — 3 6 1 6 3 2 1 )1 — 0 百年回望 , ( ( 古诗十九 写 顿觉 ,排除了十九 首乃 两汉之说 。历史作为一个非实体的动态存 作年代的 “ 东汉说”由梁 启超 “ 直觉”的灵光一现并定于 一尊 , 在 , 文学作为 “ 悬浮于上层建筑更高的意识形态” ,作为时代的晴 写作的作者被确认为一 个复数的群体 “ 下层 文人 ”而不再遭疑 , 雨表 和风 向标 ,它 总是受 到其他 社会意识形 态 的制 约与影 响 。 后来的研究者多从作品的美学特质层 面以 “ 同义反复”的劳动 周 “ 自然界有 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 ;精神 期 “ 炮制” 《 , 古诗十九首》 的学术 拓展陷入循环阐释 ,难以为 方面也有它的气候 ,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 的出现 ……精神 继, 这些 皆缘于现代人迷奉于 自己杜撰 出来 的话语霸权的神话而 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 ,只能用各 自的环境来解释” ,目 导致了一场万马齐暗的精神大萧 条。 《 古诗十九首》 的年代 、作 如山的史料 固然重要 ,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内外兼修 、贯通历史 者迄今仍是一块无法 “ ”的问题域 。木斋先生筚路蓝缕 ,处 的硬 功夫 。因为史料并不是一个无机 的骨骼与体脉 ,它具有多维 透视 心积虑 , 从学术的缄默 中突 围出来 , 木三分地指出 : “古诗 推展 的可能 ,史料好比士兵 ,史观仿佛指挥 ,史识犹如统帅 ,缺 入 《 十九 》从年代而论 ,非两 汉乃建安 ;从作者而言 , 非无名氏乃 乏史料就缺乏说服力 ,缺乏史观就缺乏摄取 力,缺乏史识就缺乏 曹子建为 中心之作 ” 口 行 文内证与外证 相辅相成 ,各得其所 ; 穿透 力。木斋的 估 诗十九首研究》得以跨越障碍学术 的 “ , 卡夫 主观逻辑 与客观逻辑开合交织 ,侧正相生 ;形象思维 与抽象思维 丁峡谷 ” ,缘于著者能够 站在 历史唯物 主义的立 场 ,将史料 、史 并行独立又相需为用 ;史料 、史观 、史 识呼 应补充又取舍博弈 , 观、史 识辩证 地链 接 、演绎 、圆通 ,彼此成为各 自 的前提 条件 、 终如庖丁解牛 ,切中肯綮 ,使得 《 古诗十九首研 究》极其吻合历 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 ,主副交叉 ,经纬纵横 ,去芜取精 ,去 伪存 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 引发 了 《 并 古诗十九首 研究的可持续 真,似散实聚 ,似缺实备。 》 ( )作者死 了 二 . 思考 。 从 唯物 史 观解 读 《 诗 十 九 首 》 创 作 的 及物 性— — 兼 与 古 孟 ・ 子 万章—》 “ F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 ”海 “ 诗 ” 说 商 榷 纯 德格尔 曾经说 : “ 诗乃是存 在者之无 蔽的言说”阿 。美 国精 神之 众所周知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辩证唯物主义 “ 物质决 父爱默生认为 , 宙有三个孩子 ,即知者 、行者、言者 ,他们分 宇 定意识”原理在社会历史观中的具体体现 。从文学创作而言,最 别代表对真 、善 、美 的热爱 ,诗人代表美 ,因为他是有所表达的 原始 的 “ 模仿说” “ 、 劳动说”都表 明了生 活是 源头 ,艺术是活 人。以 《 古诗十九 》为例 ,是谁在言说?是谁在表达呢?既然 水 ;生活是土壤 ,艺术是果实。文 学植根于 生活成为马列诗学体 《 古诗十九 “ 惊心动魄 , 一字千金” ,那么此诗的作者也一定 系的砥柱。 词采华瞻,隐秀俱擅。木斋的 《 古诗十九首研究》条分缕析地梳 ( )年 代 几 何 一 理了五言诗的萌生、发展到彬彬之盛的演变进程,同时曹、甄之 “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谤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蝌 恋这条重大 的线索使得作者其谁 , , 终于千呼万唤 ,浮出水 面。它 故作为 “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 ,章学诚 《 文史通义 ・ 文德》解释说 犹如希腊神话 中把人 引入迷宫的那个滚动的 “ 阿里阿斯涅线团” , “ 不知古A2 世,不可妄论古 ^ _ 之辞也 ;知其世矣 ,不知古人之身 使得 《 占诗十九 的爱情主题 、遥 旨寄托 与陈王曹植的传奇履 处, 亦不可遽论其文也” 。如果不能确定某部作品的创作时 间, 那 历 、情感纠葛天衣无缝地对 号入座 。 么就极可能造成对作者意图的违逆 ,或夸大 了文本蕴藉的无限性 , 张茹倩、张启成先结合刘勰对 《 古诗十九首》 “ 古诗之离 或附会了诸多 “ 莫须有”的衍生性。 别 ,词怨 皆深”的评论 ,认为江淹的 估 离另 比较准确地概括 文学是 时代孕育的宠儿 ,时代是文学成长的温床 ,文学与时 了 《 占诗十九 首》 的主 要的思想内容 , 又认真分析每首诗后 ,得 代的关系不是相互决定而是相互 印证的 “ 互文性”关系。换 言之 , 出第 1 、6 、9 4 6 7 8 9 、2 、8 、1、1、1、1、1 首诗 的主题是伤感别 文学既得益于时代又受限于时代。木斋的 《 古诗十九首研多 以 离;第 3 1 2 、1、1 首为叹时伤己; 1、1 为及时行乐。【 第 3 5 7 】 由此 敏锐的历史眼光与厚重的历史意识展平了历史的皱褶, 从汉代仅 可见, “ 情”成了 《 古诗十九首 的吟咏基调与主导思绪,这又 》 五言诗的发生期而非成立期论起 , 梳理了五言诗创作由渐变向突 似乎与曹、甄隐情不谋而合。 “ 一切以符号为媒介的信息交流活 变的转型过程,并以建安十六年为关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 动,都离不开作为符号的基本构成元素的能指与所指” 而语 ,例 思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多重观照,以掌握的知识 言本身作为意义的携带者, 所以 “ 艺术的第一个作用, 一切艺术 累积与独到 的慧眼识见 , 在联想 中发散与收束 , 在颖悟 中潜思与 作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 , 是再现 自然和生活 ;艺术作品 的另 就

古诗十九首原文及赏析

古诗十九首原文及赏析

古诗十九首原文及赏析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五言组诗。

有很大的艺术价值,值得品读。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十九首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十九首原文《行行重行行》之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也可写作“行行复行行”)《青青河畔草》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今日良宴会》之四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西北有高楼》之五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涉江采芙蓉》之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月皎夜光》之七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冉冉孤生竹》之八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千古五言诗之祖《古诗十九首》(下)

千古五言诗之祖《古诗十九首》(下)

千古五言诗之祖《古诗十九首》(下)千古五言诗之祖《古诗十九首》(下)其八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注释兔丝植物名。

即莬丝子。

《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

”高诱注:“一名女萝也。

”唐杜甫《新婚别》诗:“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汇评采菽堂古诗选陈祚明:此望录于君之辞。

始登后弃,已不可复冀矣。

而望之不已曰会合直需时耳。

然岁月如流,老将至矣,可奈何?则又曰君心苟不忘,终有一日俟之而已,复何为哉。

不敢有决绝怨恨语,用意忠厚。

诗筏贺贻孙:古诗中「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是能以厚与人者。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是能以厚自处者。

以厚与人者,妙在不忍疑人;以厚自处者,妙在求人不疑。

然以高节望男子,尚属妇人拗语。

若夫既抱区区,又惧不察,宛转无聊,缠绵莫语,以厚自处,终不能不以厚望人。

此种苦情,较「思公子兮未敢言」、「心悦君兮君不知」二语,更为笃挚,非深于夫妇、君臣、朋友之间,阅尽变态者,不知其妙,此所以为古诗也。

其九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华滋形容枝叶繁茂。

宋王安石《今日非昨日》诗:“仰看青青叶,亦復少华滋。

”汇评采菽堂古诗选陈祚明:此也望录于君。

馨香以比己之才能,摩厉以须,特伤弃远,末又谦言不足采择,然惓惓之念不能忘耳。

古诗之佳,全在语有含蓄,若究其本指,则别离必无会时,弃捐定矣。

决绝怀抱实足贵重而君不我知,此怨极切,乃必冀倖于必不可知之遇,揣君恩之未薄,谦才能之未优,盖立言之体应尔。

其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河汉女指织女星。

在银河北。

《古诗十九首》解析典藏版,值得收藏的经典!

《古诗十九首》解析典藏版,值得收藏的经典!

《古诗十九首》解析典藏版,值得收藏的经典!《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昭明文选》),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01《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02《青青河畔草》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首,是代思妇设想的闺怨之作。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河边青青的草地,园里茂盛的柳树。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

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03《青青陵上柏》这首诗与《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

《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

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

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古诗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得其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中,古诗十九首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备受文学界的瞩目。

本文旨在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概述古诗十九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被称为白氏长短句集,由长短句各九首组成,共十八首。

现存的第十九首据传是白居易异父异母的妹妹所作。

该诗集以其清新脱俗、鲜明个性,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唐诗短篇集之冠。

二、艺术特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灵动清新古诗十九首诗意鲜明,语言简练凝练,给人以灵动清新之感。

其中既有“短歌激扬,乐府飘逸”的风格,又有“静思幽情,清凉自得”的意境。

2. 表现手法多样在表现手法上,古诗十九首采用多种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象征等,形式丰富多样,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在表现主题和意境上,使用了丰富的修辞,凝炼了深刻的感悟和思想。

3. 文化内涵深厚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不仅仅是诗歌艺术,更是文化的体现。

它既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又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深厚内涵,如道家的自然观、儒家的人文精神、佛家的禅意等。

三、研究现状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涉及的主要方面有: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作者行迹等。

就文字的具体研究而言,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地位古诗十九首是唐代古诗的一大代表,其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多文学史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2.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貌在艺术特点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诗歌形式、语言特色、情感表现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理论探讨和评论也比较广泛。

3. 古诗十九首的文化内涵古诗十九首是一部清晰呈现出唐代文化精髓及诗歌艺术的代表作品,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四、未来研究展望对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还有许多的展望和探索,下面就两个方面进行展望:1. 从文化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诗歌,因此,未来研究者可以从道家思想、儒家道德伦理和佛教禅学等角度出发,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下)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下)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下)据近人的考证,《十九首》大概作于东汉末年,是建安(献帝)诗的前驱。

李善就说过,诗里的地名像宛、洛、上东门,都可以见出有一部分是东汉人作的;但他还相信其中有西汉诗。

历来认为《十九首》里有西汉诗,只有一个重要的证据,便是第七首里“玉衡指孟冬”一句话。

李善说,这是汉初的历法。

后来人都信他的话,同时也就信《十九首》中—部分是西汉诗。

不过李善这条注并不确切可靠,俞平伯先生有过详细讨论,载在《清华学报》里。

我们现在相信这句诗还是用的夏历。

此外,梁启超先生的意见,《十九首》作风如此相同,不会分开在相隔几百年的两个时代(《美文及其历史》)。

徐中舒先生也说,东汉中叶,文人的五言诗还是很幼稚的;西汉若已有《十九首》那样成熟的作品,怎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古诗十九首考》,中大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六十五期)《十九首》没有作者;但并不是民间的作品,而是文人仿乐府作的诗。

乐府原是入乐的歌谣,盛行于西汉。

到东汉时,文人仿作乐府辞的极多;现存的乐府古辞,也大都是东汉的。

仿作乐府,最初大约是依原调,用原题;后来便有只用原题的。

再后便有不依原调,不用原题,只取乐府原意作五言诗的了。

这种作品,文人化的程度虽然已经很高,题材可还是民间的,如人生不常,及时行乐,离别,相思,客愁,等等。

这时代作诗人的个性还见不出,而每首诗的作者,也并不限于一个人;所以没有主名可指。

《十九首》就是这类诗;诗中常用典故,正是文人的色彩。

但典故并不妨害《十九首》的“自然”;因为这类诗究竟是民间味,而且只是浑括的抒叙,还没到精细描写的地步,所以就觉得“自然”了。

本文先抄原诗。

诗句下附列数字,李善注便依次抄在诗后;偶有不是李善的注,都在下面记明出处,或加一“补”字。

注后是说明;这儿兼采各家,去取以切合原诗与否为准。

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①;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②。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⑧。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①。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古诗十九首(下) 研究篇
一、《古诗十九首》从哪里来?
最早的出处: [梁]萧统《昭明文选》
作者与时代: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 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
钟嵘《诗品》 : 《古诗》,其源出于《国风》……旧疑是建安中曹、
王所制。
王世贞《艺苑危言》 意者,中间杂有枚生或张衡、蔡琶作,未可知。
(二)生命的意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勿如寄,寿无金石固”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三)世俗的情怀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
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 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 《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始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 言体式……《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 熟的代表作品。
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六朝而下,渐不满 意,至宋人殆不齿矣。此固知本之说,然世间万变,皆与 古不同,何独文章而可以一律限之乎?
五、《古诗十九首》研究概述
1.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对《古诗十九首》诗歌从艺术特色、内容实质进行了
全面系统的分析,作者结合文学发展流变,从宏观和微观 两个方面,用传统文论“通变”的眼光,采用综合分析之 法分析了《十九首》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善用比兴、意内 言外、讲究音律三个方面。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年 版
2008
3.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整体的评价,论及乐府、古 诗与《古诗十九首》的关系,并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 和时代、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 色进行了探讨。对《古诗十九首》的结构、句词及用典等 作了详细说明。书中附有历代诗论家对《古诗十九首》的 评论。
拟古十二首(其八) 月色不可扫,客愁不可道。玉露生秋衣,流萤飞百草。 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搞。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 金丹宁误俗,昧者难精讨。尔非千岁翁,多恨去世早。 饮酒入玉壶,藏身以为宝。
2.《古诗十九首》成为后世论诗的标准之一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 近世诸公,以作诗自名者甚众。然往往持论太高,开
(陶渊明)《拟古》(荣荣窗下兰),此亦仍是屈子 及《十九首》、阮公等意。
胡应麟《诗薮》卷二: “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即“生年不满百,常
怀千岁忧”也;“飞观百余尺,临牗御棂轩”,即“两宫 遥相望,双阀百余尺”也;“借问叹者谁,云是荡子妻”, 即“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也;“愿为比翼鸟,施翮 起高翔”,即“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也。子建诗学 《十九首》,此类不一,而汉诗自然,魏诗造作,优劣俱 见。
梁启超从研究《诗经》“正变”入手,结合东汉末年 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想的变迁,联系汉代儒、道、佛、神 仙思想的影响,深入地剖析了《占诗十九首》厌世思想产 生的社会、历史、宗教原因。
2.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 以释义明理为主,强调诗歌的题旨和命意,在继承传
统学术方法的前提下,对十九首诗的内容、命意和艺术进 行客观的具有现代意味的阐释、分析和鉴赏。
(四)卓越的的艺术技巧 1.真挚自然的抒情风格 2.整体浑成的艺术境界 3.雅俗相融的语言形式
四、《古诗十九首》给后代诗歌带来了什么影响?
1.《古诗十九首》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为后代所师法。
方东树《昭昧詹言》: (阮籍)《朝登洪坡颠》言己如鸾凤,尘世无可托足。
凡此诸篇,往复一意,皆古人之雅言,而在今日则皆为陈 言。《古诗十九首》中,亦多此等意旨。
陆机《拟古诗十二首》 李白《拟古十二首》为模拟《古诗十九首》之作,而 《感遇四首》、《感兴八首》、《古风五十九首》也有部 分拟作。
拟古十二首(其二) 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明月看欲坠,当窗悬清光。 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 弦声何激烈,风卷绕飞梁。行人皆踯躅,栖鸟去回翔。 但写妾意苦,莫辞此曲伤。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
二、《古诗十九首》的地位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
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诗品》: 陆机所拟十四首,又温以丽,意悲而远,凉心动魄,
可谓一字千金!
张戒《岁寒堂诗话》: 古今人诗人推及陈王及《古诗》第一,此乃不易之论。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 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
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我据此中消息以估定十九首之年代,大概在西纪一二○
至一七○约五十年间,一部分钟仲伟且疑为曹、 王所制也。
赵敏俐《中国诗歌通史·汉代卷》 汉代文人五言诗最早源于汉代歌诗,以《古诗十九首》
为代表的汉代文人五言诗,最早可能会产生于西汉后期,其 中绝大部分当是东汉初中期的产物。
三、是什么撼动了我们的心?
(一)艰辛的生活 沈德潜《说诗晬语》: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文选》李善注: (古诗)五言,并之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
能明也。诗云,“驱车上东门”,又云,“游戏宛与洛”, 此则词兼东都,非尽是乘,明矣。
皎然《诗式》: 《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盖东
汉之文体。又如《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傅毅、 蔡邕所作。以此而论,为汉明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