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精)

(完整版)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精)
(完整版)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精)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受机械牵拉压迫刺激,引起神经远端分布区疼痛,肌肉痉挛,临床以腰痛或腰腿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称脊神经后支(下称后支)综合征(spinal dorsal ramus syndrome).

[诊断]

一、临床症状特征:

1.以主诉疼痛部位在下腰部,病变部位在上腰部为主要特点;

2.可因搬放物体,姿势不正,强制体位作业而发病;

3.疼痛部位多为腰骶部,骶髂关节,臀部,椎旁、髂嵴等处,并局部压痛,

偶有股外侧和股后痛;

4.急性腰痛时疼痛剧烈,不能起床,翻身及上、下床困难,步态缓慢,慢

性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屈伸活动受限,不能持久弯腰,或直不起来,行

走不受影响;

二、检查特征:

1.体见病人一般健康状况良好;

2.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闊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髋膝关节弯屈,用足尖着地,足不能

踏平,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

感觉、肌力、反射改变等神经体征;

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弯腰可加重疼痛;

三、腰痛定位方法:

1.是在主诉疼痛部位上方,后支分支处,先找到患侧棘突旁压痛点,然后检查该平面横突和小关节,如压痛向主诉疼痛部位放散即可确定为

疼痛原发部位。

2.痛点局麻与后支阻滞实验,用1%甲紫在原发部位相应皮肤上画出标记,皮肤消毒后内注射2%利多因卡0.1-0.2ml,改用心内针垂直穿刺

至横突上缘(在C型臂膀X线透视下进行更为准确),如主诉疼痛在中

线附近,穿刺至横突根部,如疼痛在小关节连线以外,穿刺稍偏外2

-3mm,针尖触及内或外侧支时,会出现麻木,疼痛向主诉痛区放散,注射利多卡因2ml,腰痛即刻消失,活动恢复正常。而在主诉痛点注射,多数疼痛和肌肉痉挛不能完全缓解,活动也不能恢复正常,即使当时改善,半小时后多数疼痛再发。

四、X线检查:

1.脊椎旋转移位:正常人两侧椎弓根、小关节和横突对称,正位片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重叠,小关节间隙等宽、横突等长,侧位片两侧

椎弓根相互重叠,只见一椎体后缘。脊椎旋转移位后,椎弓根关节

突连同椎体旋转,一侧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不再重叠,部分椎体边

露出,小关节间隙也不对称,一侧变窄或消失,下关节突关节面朝

向对侧,关节面外露,横突旋转后一侧变短,侧位片旋转椎体由单

一后缘变为双边重影,两侧椎弓根上下缘不再重叠,露出对侧下缘,

有重影。

2.陈旧脊椎压缩骨折:椎体楔形变,多发生在胸12-腰2,局部后凸可能是造成后支在横突上受压引起腰痛的原因。

3.肥大性脊柱炎:中老年腰椎X线照片多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退变,几个脊椎或一个脊椎几处增生并非致痛原因,增生和腰痛定位一致

进才有临床意义,常规X线片对排除峡部裂、脊柱结核、肿瘤、强

直性脊柱炎、椎间盘突出、老年性骨质疏松等同样有重要参考意义。[治疗原则]

一.脊神经后支阻滞先在腰痛定位点做皮丘(2%利多卡因0.1-0.2ml皮内

注射),在C臂X线透视下换9号心内注射针,穿刺至横突上缘或横突根部,无C臂设备可按后支体表投影,穿刺点在定位平面相当上位棘突下缘外2cm处,垂直刺入3-4cm至横突上缘,病人有触电感或麻痛传至主诉痛区,注射局麻药3-4ml(2%利多卡因),可使疼痛立即解除,腰部活动恢复正常。急性腰痛多一次治愈,部分慢性腰痛病人药物作用过后仍痛时,可作冷冻治疗或射频电凝治疗。

二.经皮穿刺冷冻脊神经后支为达到长期止痛目的,冷冻较为理想,定位

准确通常只冷冻一处。本法操作安全,止痛完善,无副作用。

1.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的射频热凝治疗治疗前准备:患者取俯卧位, 根据脊神经后支解剖特点确定损伤脊神经后支的部位,皮肤表面放置金属标志物,然后用X光确定损伤的平面位置,在损伤平面用1%的甲紫标记;

治疗过程:常规消毒皮肤, 铺巾。用2%的利多卡因作穿刺点的局部麻醉。

将射频套针沿甲紫标志处垂直刺入横突上缘(距横突根部2--4mm)。遇骨质即为横突基底部。针稍向头端斜,有落空感,证明针在横突的上缘,针稍向内斜,遇骨质即为上关节突外侧缘。稍提插穿刺针,当出现麻木, 疼痛放散与主诉疼痛的部位一致时,证明针头已触到脊神经后支,即为治疗所需的作用点。为确定穿刺的准确,可在X光透视下进行。穿刺完成后, 将穿刺针套管的针芯抽出, 温控的射频针插入绝缘的穿刺针,附近的皮肤置一辅助电极, 用导线连接射频发生器,打开射频止痛仪的开关,进行射频热凝治疗。治疗参数:用进口或国产射频止痛仪治疗均可。

如用国产DSR92射频止痛仪,选择的治疗参数为:射频频率500KHz, 功率输出10W。射频针的非绝缘部分长3--6mm。温度预置80℃, 作用时间预置于30秒;副作用及并发症:早期可有刺到血管,血液从穿刺针中溢出,改变穿刺针的位置即可。后期可有腰背部的麻木或广泛性疼痛,症状可持续数周,治疗前应该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告诉患者。

腰椎小关节痛的射频损伤治疗

1.体位:患者取俯卧位。

2.定位方法:可用C臂X光机帮助定位。每一小关节都有两个主要目标点,

需要在X光透视下确认,分别是患处关节上方和下方之横突与椎板的连接处。皮肤进针点可以标明以便定位。

3.操作程序:

1)皮肤进入点以1%的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

2)把射频套针刺入治疗的目标区。可以在X光透视下确定套针的正确位

置,这时C臂应摆在患侧垂直线外偏45%的佘位,在这个角度可以

看见针尖在经典“苏格兰狗眼“的位置。

3)抽出套针的针芯,再插入温控的射频电极。

4)射频温度预置在80℃,作用时间30秒为一周期,每一部位每次可进行

2~3个周期的治疗。

三.旋转复位(冯天友法)方法简单,不需特殊条件,病人侧卧,健侧在

上,术者在背后一手固定骨盆,一手向后搬肩,使躯干旋后。与坐位手法有别,不用拇指抵住棘突,手法较轻柔,旋转外力容易控制,手法后病人无疼痛反应,不会引起椎间盘突出并发症,注意旋转方向切勿相反,一般只作一次,不主张反复多次手法旋转,以免造成关节囊韧带松弛,腰痛反复发作。

四.对症治疗

1.药物:急性疼痛剧烈等可见镇痛剂辅助治疗以减轻病人病痛;

2.卧床休息:目的在放松肌肉,起床翻身困难的病人,卧床能减轻疼

痛,但久卧使腰背肌萎缩,一般卧床3d疼痛减轻,可坚持早下地活

动,以缩短康复期。

3.牵引:胸廓用胸带固定作骨盆牵引,牵开椎间隙及附件,有利于恢

复骨关节解剖关系;

4.按摩、推拿:手法缓解肌肉痉挛,改善骨关节关系。

5.体育疗法:急性期过后早期活动,包括走路,锻炼背肌,骑车等有

助于缩短康复时间。

(黄国志)

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患者的术中护理

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患者的护理配合 陈瑞玲 [摘要]目的: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术中护理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介绍护理方法及重点。方法:包括术前健康指导,心理干预,器械准备,术中的各项配合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55例患儿全部达到手术的设计要求,手术时间平均每台40min,痉挛解除,45%的患儿出现智力,语言,流涎等伴随症状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患儿入手术室至返回病床,手术室护士从准备所需器械、设备,并与手术医生协调一致的工作,直到手术结束是保证手术安全、圆满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痉挛性脑性瘫痪;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手术配合 Fasano[1]在 1978 年首先采用电刺激法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 治疗脑瘫痉挛 ,收到明显疗效 ,为 SPR 手术提供了新的经验。国内自1991 年报道采用 SPR 手术治疗脑瘫痉挛,收到明显疗效。我院于1995年10 月在胸腰段、腰骶段采用 SPR 手术治疗肢体痉挛,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55 例 ,其中男性 34 例 ,女性 21 例 ,年龄 3~14 岁 ,平均 8 岁 10 个月。55例均为痉挛脑瘫患者 ,肢体痉挛和肌张力增高均在3.5 级以上(按照 Ashworth 5 级法)。痉挛累及双下肢者48 例,累及四肢者 5 例 ,15 例患者来前曾做软组织手术 ,术后症状再次出现。 1.2 术式 本组病例均采用L2~S1长节段 ,保留小关节的限制性椎板切除术。 1.3 护理配合 1.3.1 术前常规准备SPR术在气管插管下进行 ,创伤性大 ,术后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尿潴留或尿失禁、发热、双下肢麻木等并发症[2],同时由于 SPR主要解除肢体的痉挛 ,不改善某一特定的功能[3]。故在术前采取适当有效和易于接受的康复训练和健康指导 ,让家长及患儿对手术的目的与功能训练的重要性有较明确的认识 ,并以成功病例增强患儿及家长的信心。医护人员以患儿能懂的有趣的话与患儿亲切、温柔地交流。并告诉家长 ,好效果不仅来自手术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术前术后的功能训练。从而创造与保持患儿与家长术前良好的心态。 禁食 6h,术前 30min 予以阿托品、氟哌啶肌内注射 ,使患儿镇静 ,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有利麻醉进行。 1.3.2 器械的准备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操作规范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术前运用局部神经阻滞有效是应用本手术的可靠指标。 2起源于周围神经的颈部、躯干、四肢和腹部疼痛,胸廓成形术后或骨折术后瘢痕痛及尾骨痛,外伤后瘢痕痛。 3各种恶性病变引起的周围性疼痛。 4枕神经或肋间神经痛经多种方法治疗无效者。 5心绞痛、胃、胆囊和肾病引起的顽固性疼痛。 【禁忌证】 1恶性肿瘤晚期,病情垂危难以承受手术者。 2出血倾向和局部、全身感染性疾病影响手术者。 3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传导通路中有功能性改变者。 4不能接受全麻或局麻药过敏者。 【术前准备】 同常规术前准备。 【操作方法及程序】 1一般在全麻下进行手术,体位应依据切断根部的部位而定,颈部后根的切断取侧卧位或坐位,胸腰段、骶段后根切断或双侧手术取俯卧位。用放射方法来辅助确定椎体水平。先按需要切断后根的部位行常规椎板切开术,一般多切开1~3个椎板,现多主张采用保留椎板结构的后开门术式,即从两侧椎弓根部磨开,将椎板翻开,手术完毕再

将椎板复位固定。正中纵形切开硬脊膜,把硬脊膜向两侧方缝合固定,暴露脊髓。 2后根切断的范围与平面,取决于疼痛的分布与定位,有效的后根切断必须是去除神经痛的影响区。后根切断可行单侧或双侧,一般切断2~6个后根。硬脊膜切开后显露出脊髓侧方,找到相应部位的齿状韧带及疼痛皮节区的神经根纤维,并仔细辨认出后根,多位于椎间孔与脊髓之间,齿状韧带的背侧,如疑为前根则应行电刺激鉴别。特别在马尾或圆椎平面行后根切断时,后根与前根的区别需要借助电刺激。当刺激的神经纤维为前根时则可引起所支配肌肉的收缩活动。 3切断后根的手术必须在显微镜下操作。把2~3个齿状韧带切断,牵住齿状韧带的脊髓端,使脊髓轻度内旋,然后在后根即将进入脊髓的位置,用手术刀将其切断,放开齿状韧带使脊髓复位,彻底冲洗手术野后逐层缝合硬脊膜。 【注意事项】 1手术时必须把后根与前根分清,以免损伤造成障碍。 2切断后根前应分辨神经根的走行,注意将细小的伴行的根动脉与根静脉从神经纤维上分离开并加以保护。 3颈段在神经后根切断时至少保留C6或C7,腰骶部至少保留L2~L4中的一个神经根,以保留相应区域的本体感觉。 【并发症】 可出现脊髓炎、脊髓损伤、术后脊髓出血、脑脊液漏和伤口感染。上、下肢本体觉的缺失,骶神经根切除术后膀胱无力。

(完整版)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精)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受机械牵拉压迫刺激,引起神经远端分布区疼痛,肌肉痉挛,临床以腰痛或腰腿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称脊神经后支(下称后支)综合征(spinal dorsal ramus syndrome). [诊断] 一、临床症状特征: 1.以主诉疼痛部位在下腰部,病变部位在上腰部为主要特点; 2.可因搬放物体,姿势不正,强制体位作业而发病; 3.疼痛部位多为腰骶部,骶髂关节,臀部,椎旁、髂嵴等处,并局部压痛, 偶有股外侧和股后痛; 4.急性腰痛时疼痛剧烈,不能起床,翻身及上、下床困难,步态缓慢,慢 性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屈伸活动受限,不能持久弯腰,或直不起来,行 走不受影响; 二、检查特征: 1.体见病人一般健康状况良好; 2.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闊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髋膝关节弯屈,用足尖着地,足不能 踏平,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 感觉、肌力、反射改变等神经体征; 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弯腰可加重疼痛; 三、腰痛定位方法: 1.是在主诉疼痛部位上方,后支分支处,先找到患侧棘突旁压痛点,然后检查该平面横突和小关节,如压痛向主诉疼痛部位放散即可确定为 疼痛原发部位。 2.痛点局麻与后支阻滞实验,用1%甲紫在原发部位相应皮肤上画出标记,皮肤消毒后内注射2%利多因卡0.1-0.2ml,改用心内针垂直穿刺 至横突上缘(在C型臂膀X线透视下进行更为准确),如主诉疼痛在中 线附近,穿刺至横突根部,如疼痛在小关节连线以外,穿刺稍偏外2

-3mm,针尖触及内或外侧支时,会出现麻木,疼痛向主诉痛区放散,注射利多卡因2ml,腰痛即刻消失,活动恢复正常。而在主诉痛点注射,多数疼痛和肌肉痉挛不能完全缓解,活动也不能恢复正常,即使当时改善,半小时后多数疼痛再发。 四、X线检查: 1.脊椎旋转移位:正常人两侧椎弓根、小关节和横突对称,正位片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重叠,小关节间隙等宽、横突等长,侧位片两侧 椎弓根相互重叠,只见一椎体后缘。脊椎旋转移位后,椎弓根关节 突连同椎体旋转,一侧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不再重叠,部分椎体边 露出,小关节间隙也不对称,一侧变窄或消失,下关节突关节面朝 向对侧,关节面外露,横突旋转后一侧变短,侧位片旋转椎体由单 一后缘变为双边重影,两侧椎弓根上下缘不再重叠,露出对侧下缘, 有重影。 2.陈旧脊椎压缩骨折:椎体楔形变,多发生在胸12-腰2,局部后凸可能是造成后支在横突上受压引起腰痛的原因。 3.肥大性脊柱炎:中老年腰椎X线照片多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退变,几个脊椎或一个脊椎几处增生并非致痛原因,增生和腰痛定位一致 进才有临床意义,常规X线片对排除峡部裂、脊柱结核、肿瘤、强 直性脊柱炎、椎间盘突出、老年性骨质疏松等同样有重要参考意义。[治疗原则] 一.脊神经后支阻滞先在腰痛定位点做皮丘(2%利多卡因0.1-0.2ml皮内 注射),在C臂X线透视下换9号心内注射针,穿刺至横突上缘或横突根部,无C臂设备可按后支体表投影,穿刺点在定位平面相当上位棘突下缘外2cm处,垂直刺入3-4cm至横突上缘,病人有触电感或麻痛传至主诉痛区,注射局麻药3-4ml(2%利多卡因),可使疼痛立即解除,腰部活动恢复正常。急性腰痛多一次治愈,部分慢性腰痛病人药物作用过后仍痛时,可作冷冻治疗或射频电凝治疗。 二.经皮穿刺冷冻脊神经后支为达到长期止痛目的,冷冻较为理想,定位 准确通常只冷冻一处。本法操作安全,止痛完善,无副作用。

脊神经中含有四种纤维成份

脊神经中含有四种纤维成份: 1. 躯体感觉纤维来自脊神经节中的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构成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进入脊神经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将皮肤的浅感觉(痛、温觉等)和肌、腱、关节的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等)冲动传入中枢。 2. 内脏感觉纤维来自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构成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将这些结构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 3. 躯体运动纤维发自脊髓前角,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随意运动。 4. 内脏运动纤维发自胸腰段脊髓侧角(交感神经低级中枢)或骶副交感核(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图18-5)。 (二)脊神经的典型分支 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4支: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1. 脊膜支meningeal branch,也称窦椎神经sinuvertebral nerves。每条脊膜支都接受来自邻近的灰交通支或来自胸交感干的分支,然后再经椎间孔返入椎管,分成横支、升支和降支分布于脊髓被膜、血管壁、骨膜、韧带、椎间盘等处。上3对颈神经的脊膜支的升支较大,还分布于颅后窝的硬脑膜。 2. 交通支communicating branch 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其中发自脊神经连于交感干的为白交通支,多由有髓纤维构成。而发自交感干连于脊神经的称为灰交通支,多由无髓纤维构成。(详见内脏神经) 3. 后支posterior branch 为混合性,较细,经相邻椎骨横突之间或骶后孔向后走行,除骶神经外,一般脊神经后支绕上关节突外侧向后行至相邻横突之间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它们又都分成肌支分布于项、背、腰、骶部深层肌;皮支分布于枕、项、背、腰、骶、臀部的皮肤。其中第1颈神经后支较粗大称枕下神经suboccipital nerve分布于椎枕肌。第2颈神经后支的皮支粗大称枕大神经greater occipital nerve,分布枕项部皮肤。第3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也穿过斜方肌称为第3枕神经third occipital nerve 分布于枕下区皮肤。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较粗大,其皮支分布于臀上部皮肤,后者称为臀上皮神经superior gluteal nerves。第1~3骶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于臀中区皮肤,称为臀中皮神经middle gluteal nerves。 4. 前支anterior branch 粗大,为混合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即四肢的肌肉和皮肤等。人类胸神经前支保持原有的节段性走行和分布,其余各部脊神经前支分别交织成丛,形成了4个脊神经丛,即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由各丛再发出分支分布。

脊神经支配图

一、脊神经后支分布 神经节段 定位 支配范围 脊神经后支分布 枕下神经C1后支纯运动性,支配头后短肌(头直肌和头斜肌),使头回旋 枕大神经C2后支支配项肌(头下斜肌、头夹肌、头最长肌)及枕部皮肤 第3枕神经C3后支支配项肌(头半棘肌)及枕部皮肤 颈神经C4-8后支 按节段支配项、背、腰部短肌、长肌及皮肤,其中腰1-3后支的皮 支,又称臀上皮神经,支配臀上部皮肤 胸神经T1-12后支 腰神经L1-5后支 骶神经S1-5后支出骶后孔,其中骶1-3后支的皮支为臀中皮神经,支配臀中部皮肤尾神经C O1后支出骶管裂孔,分布尾部皮肤 二、脊神经前支分布 颈 丛 (C1-4前支) 皮支 枕小神经C 2 支配枕外部、耳廓后面及乳突部皮肤 耳大神经C 2,3 支配耳廓、乳突和腮腺区皮肤 颈皮神经C 2,3 支配颈前面皮肤 锁骨上神经C 3,4 支配锁骨区、肩部和上胸部皮肤 肌支 胸锁乳突肌支C 3,4 斜方肌支C 3,4 颈深肌支 支配头前直肌、头侧直肌(C1)、头长肌(C2-4)、颈长肌(C1-4)、 中斜角肌(C3-4)、头斜角肌(C4) 肩胛提肌支C 3-5 膈神经C 3-5 运动纤维膈 感觉纤维心包、膈、纵膈胸膜和肋胸膜一部分 交通支 至舌下神经的交通支支配颏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 舌下神经C 2,3 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至迷走神经的交通 支 C1支配颅后窝硬脑膜感觉 臂丛C5 - T4前支锁 骨 上 分 支 肩胛背神经C 1-5 支配菱形肌及肩胛提肌 胸长神经C 5-7 支配前锯肌 锁骨下神经C 5-6 支配锁骨下肌 肩钾上神经C 5-6 支配冈上、下肌 胸前神经C 5 -T1支配胸大、小肌 肩钾下神经C 5-6 支配肩胛下肌、大圆肌 胸背神经C 6-8 支配背阔肌 锁 骨 下 分 支 外 侧 束 肌皮神经 C5-7 肌支—支配臂前肌群 皮支—为前臂外侧皮神经(C5-6),支配前臂外侧面皮肤 正中神经C 6 -T1 肌支—支配臂前肌群 皮支—支配手掌面桡侧三个半指皮肤 内 侧 束 臂内侧皮神经C 8 -T1支配背内侧面皮肤 前臂内侧皮 神经 C8-T1支配前臂内侧面皮肤 尺神经C 7 -T1 肌支—支配前臂和手掌面部分皮肤 皮支—支配手掌面尺侧一个半指和手背面尺侧两个半手指的皮肤

脊神经后支的应用解剖

腰神经后支的应用解剖与腰痛的关系 脊神经后支由脊神经发出,后支主干短,仅0.5—1.0cm即 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上腰段分支点约在椎间孔外1.5cm处。下腰段分支点约在椎间孔外2.0cm处。内侧支较细,跨横突根部纤维骨孔向下绕过下位椎骨上关节突外缘,经乳突副突间骨纤维管,呈树状分支分别至棘突同位和下位小关节。主干下降3个椎骨平面,由后正中线附近穿出深筋膜至皮下。外侧支比较粗,紧贴横突背部骨沟,在骶嵴肌内向下外背侧迁曲穿行,也有分支到同位和下位小关节,主干下降一个椎骨,由骶嵴间沟穿出,在髂腰肌表面穿出腰背筋膜至皮下。外侧支L1—L5脊神经通常自上而下,由外向内依次排列。L1--L2外侧支经过髂嵴至臀,L3可达股后腘窝上方,L4—L5越过髂嵴,骶髂关节 至骶后。相邻腰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之间互相交通,有的多次交通,其类型有:后外侧支之间交通,后支与外侧支间交通。这种复杂神经网络和多节段重叠分布模式,带来腰痛主观定位不太明确,同时提出某支脊神经后支破坏时,不会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腰背痛神经定位方法:以小关节为界,主诉痛区在小关节连线和后正中线间提示内侧支受累。痛区在小关节连线外为外侧支受累。主诉痛区在小关节两侧提示内外侧支同时受累。例如主诉腰痛在两小关节连线内,以同平面棘突作标志,向头端数3个棘突,找到同平面横突,小关节突,棘突3个压痛点,并向主诉痛点放射,则该平面为损伤平面,如腰痛位于臀或髂部外方,根据L1—L5外侧支在该处的

排列顺序,应定位L1平面,若该平面横突,关节突及棘突有压痛,深压向(主诉区)放散即可定位,有时疼痛广泛内外侧都有只要在同一脊椎平面找到三点压痛,并向痛区放射痛即可定位。利用这种神经关系追踪疼痛来源的方法称为腰痛神经定位。 济宁交通医院供稿

为什么会出现腰骶部脊神经受压

为什么会出现腰骶部脊神经受压 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对于身体的健康实在是有很大的弊端,比如说长时间的玩电脑、手机等这些习惯很有可能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甚至有可能会引起腰骶部脊神经受压。不过要说起颈椎病大家都知道,可是说起腰骶部脊神经受压却很少有朋友明确的了解为什么会引起这种情况。 腰骶部神经受压必导致不完全性截瘫,因不明病情,如咨询请详细说明病发原因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发病准确部位,检查结果,现在的病情症状,曾做过的治疗,越细越好,这对病情分析评估才能议定治疗及治疗措施或方案,看能否帮你。

当肌肉超负荷工作,长时间保持强力收缩状态时,肌肉内压力增高,血供不足,缺血缺氧,能源得不到充分补充,肌糖原代谢不全,产生的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清除,导致肌萎缩,水肿及粘连,产生肌肉劳损。肌肉劳损后,肌力减弱,保持姿势的应力集中于韧带和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囊遭受过多的牵拉而弹性减弱,并发生水肿,结果导致粘连、纤维增生、肥厚等一系列改变,最后发生韧带和关节劳损。 腰骶部的劳损与局部解剖特点有关。腰骶部在第5腰椎和第1骶椎之间形成一个约120度的角,上方为活动性较大的腰椎,下方为固定的骶椎,这种结构使腰骶部必须承受较大的伸屈、旋转和剪式应力。经常、反复、持续的机械应力作用于腰骶部软组织及骨关节,将发生局部组织结构、理化性能、运动规律的细微变化,而长期、少量的细微变化积累至超出腰骶部软、硬组织的代偿能力时就会产生腰骶部的劳损。

有人认为,腰椎过多前凸致腰骶角变小,将增加腰骶 部的剪式应力。如果第三腰椎的中心垂线落在骶椎面的前方,腰骶关节突和前方韧带将会遭受更大应力。穿越腰骶关节面的垂线与地面所形成的角大于30。时,腰骶部易受损害。肌肉发育差,腰椎前凸增加,体质肥胖、体重增加、腹部膨出,都会增加腰骶部剪式应力,容易引起劳损。 知道了为什么会出现腰骶部脊神经受压,建议您在平 时最好是能够注意一下,避免导致腰骶部脊神经受压出现的因素,如果说您感觉自己的身体有什么不适的情况发生,比如说经常感觉到腰椎疼痛等,一定要注意及时的就医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疾病继续加重。

(完整版)胸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

胸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多有扭伤史,少数为慢性劳损。急性发病者多为端提、扛举重物时姿势不正确,胸段脊柱屈曲或扭转时突然发生,且立即出现严重症状。 2.症状 疼痛慢性劳损者为慢性疼痛,有时突发加重。主要表现为胸段脊柱的一侧或双侧疼痛。夜间常无明显减轻,有时反而加重,影响睡眠。其疼痛的位置多在脊柱的两侧或一侧,直到肩胛骨附近(疼痛部位是受压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的区域),且可有明显压痛。其放射痛多在菱形肌、髂肋肌部位。急性发作者,则在扭伤后立即发生严重症

状,病人几乎不能活动,痛苦不堪。 强迫体位疼痛症状轻者,活动受限较轻;而急性发作者,活动极度受限,几乎不能活动。有时呼吸活动也会牵涉疼痛加重,病人自我保护,呈强迫体位状态。 皮肤无感觉障碍。 3.体征 活动受限 脊柱后凸畸形胸段脊柱的驼背,脊柱压缩骨折的成角后凸畸形,从而产生背部疼痛症状。脊柱后凸畸形的两侧会有明显的压痛。 压痛应在被卡压神经的根部寻找痛源点,此卡压处为发出神经胸椎横突的骨面上。因此,它的压痛点在疼痛部位棘间旁开

15-20mm的横突处。大部分病人可寻得多个压痛点。 放射痛典型病人可有放射痛至菱形肌、髂肋肌等处。 肌痉挛胸椎两侧的竖脊肌可呈痉挛状态,其表现是,一侧竖脊肌较对侧明显硬韧,压之有敏感的疼痛。 4.实验性诊断在脊柱两侧的压痛点上,横突的背面做局部封闭,立即止痛者,证明胸段脊神经后支卡压便是该病的病因,该处便是痛源点。 针刀治疗 体位俯卧位,腹下垫以薄枕。 体表标志 胸椎棘突位于脊柱正中,每一个能

摸到的骨凸即是棘突。 胸椎横突由于胸椎棘突明显向下倾斜,故胸椎的棘突间与上一椎体的横突几乎在一条水平线上。 定点在胸椎肌间旁开15-20mm的胸椎横突背侧骨面上可寻找压痛点,一般定2-4点,如病情需要也可超过4个点,定6-8个点。 消毒与麻醉 此处麻醉应注意的是,穿刺针不应斜向外侧,除肥胖体型者外,胸段的穿刺点一般深度不超过5cm。当麻醉针穿刺达横突骨面,回吸无血无液时,退回式注入麻药。 针刀操作 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

脊神经后支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 发表者:冯智英 (访问人次:526) 脊神经后(背)支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受机械牵拉压迫刺激,引起神经远端分布区疼痛,肌肉痉挛,临床以腰痛或腰腿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称脊神经后支(下称后支)综合征(spinal dorsal ramus syndrome). [诊断] 一、临床症状特征: 1. 以主诉疼痛部位在下腰部,病变部位在上腰部为主要特点; 2. 可因搬放物体,姿势不正,强制体位作业而发病; 3. 疼痛部位多为腰骶部,骶髂关节,臀部,椎旁、髂嵴等处,并局部压痛,偶有股外侧和股后痛; 4. 急性腰痛时疼痛剧烈,不能起床,翻身及上、下床困难,步态缓慢,慢性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屈伸活动受限,不能持久弯腰,或直不起来,行走不受影响; 二、检查特征: 1.体见病人一般健康状况良好; 2.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闊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髋膝关节弯屈,用足尖着地,足不能踏平,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感觉、肌力、反射改变等神经体征; 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弯腰可加重疼痛; 三、腰痛定位方法: 1.是在主诉疼痛部位上方,后支分支处,先找到患侧棘突旁压痛点,然后检查该平面横突和小关节,如压痛向主诉疼痛部位放散即可确定为疼痛原发部位。 2.痛点局麻与后支阻滞实验,用1%甲紫在原发部位相应皮肤上画出标记,皮肤消毒后内注射2%利多因卡0.1-0.2ml,改用心内针垂直穿刺至横突上缘(在C型臂膀X线透视下进行更为准确),如主诉疼痛在中线附近,穿刺至横突根部,如疼痛在小关节连线以外,穿刺稍偏外2-3mm,针尖触及内或外侧支时,会出现麻木,疼痛向主诉痛区放散,注射利多卡因2ml,腰痛即刻消失,活动恢复正常。而在主诉痛点注射,多数疼痛和肌肉痉挛不能完全缓解,活动也不能恢复正常,即使当时改善,半小时后多数疼痛再发。 四、 X线检查: 1.脊椎旋转移位:正常人两侧椎弓根、小关节和横突对称,正位片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重叠,小关节间隙等宽、横突等长,侧位片两侧椎弓根相互重叠,只见一椎体后缘。脊椎旋转移位后,椎弓根关节突连同椎体旋转,一侧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不再重叠,部分椎体边露出,小关节间隙也不对称,一侧变窄或消失,下关节突关节面朝向对侧,关节面外露,横突旋转后一侧变短,侧位片旋转椎体由单一后缘变为双边重影,两侧椎弓根上下缘不再重叠,露出对侧下缘,有重影。

腰骶神经根造影封闭的应用

腰骶神经根造影封闭的应用 临床骨科杂志 2000年第3期第3卷临床研究 作者:张晓阳冈岛行一汤杰 单位:张晓阳(上海闵行中心医院骨科,上海201100);冈岛行一(日本东邦大学医学部骨科);汤杰(上海徐汇中心医院骨科,上海200031) 关键词:脊神经根;脊髓造影术;封闭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根造影封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的诊疗意义。方法对59例根性症状明显者作选择性神经根造影。结果6例穿刺失败,41例显影异常,于造影后即作封闭,观察 6个月无感染和神经根损伤。神经根异常图像在椎间盘突出多为椎体上缘或小关节突内缘充盈缺损中断,椎管狭窄时以边缘不整像为主。根据封闭提示对多节段椎间盘突出作单节段有限手术。结论该方法可作为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的影像和功能诊断手段,封闭有一定治疗作用。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287(2000)03-0174-03 Application of lumbosacral radiculography and blocking Zhang Xiaoyang,Yukikazu Okajima,Tang Jie (Dept of Orthopaedics,Shanghai Minhang Central Hospital,Shanghai 201100)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adiculography and blocking i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spinal canal stenosis. Methods Selective radicul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59 cases of obvious radicular symptoms. Results Puncture failed in 6 cases, while abnormal image was found in 41 cases for whom blocking was applied. No infection and injury of nerve root were found during 6 months of observation. In disc herniation, the abnormal radiculographs showed mainly filling defects and interruption on the superior margin of the vertebra or the interior margin of the facet joint, while in spinal canal stenosis, the abnormality was largely irregular margin. In multisegmental disc herniation, monosegmental limited surgery was performed on the basis of suggestion from blocking. Conclusion This procedure is effective for imaging and functional diagnosis of disc herniation and spinal canal stenosis, and blocking has certain therapeutic valu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