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基础再现第一讲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专题考点回顾:近代西方代议制确立和发展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特别是各国颁布的宪法以及政体类型考查次数最多。
本涉及的考点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具体看,本专题主要要注意以下相关内容:《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从近两年的各地高考试题题型看,本专题的内容涉及各种题型,图文型的试题占有相当比重,2007年、2008年两年的高考试题,多数以选择题选择题形式出现。
从涉及的重点知识看看,命题重心已经从过去“革命”的政治斗争转向“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上,突出对《权利法案》、《人权宣言》与《1787年宪法》等重要文献的考查,并加强了对代议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联邦制等概念内涵的考查。
能力考查上侧重于分析、比较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注意从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得出启示,即要对民主、平等这些观念进行肯定,又要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
二.试题典例剖析:例1.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解析】 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从2008年实行新课标地区的考题来看,江苏卷和海南卷有个别题目考察基础知识,但广东和山东卷中已经很难见到此类试题,说明新课程考题的考查方向开始由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向更高的能力考查渗透。
但浙江省09年刚刚实行新课程高考,为了完成由传统高考向新课程高考顺利过渡,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一般以稳定为主,在能力要求以及难度不是很大。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

答案:C
疑难突破
一、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
1、政权组织形式:实行君主立宪制,由国王、议 会和内阁三部分构成。 2、政权机构职能: (1)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2)议会:国家权力中心,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内阁:掌握行政权,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 负责; 3、内在关系: 国王形式上任命内阁首相,内阁首相由议会中多数 党领袖担任,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监督,内阁可以 解散议会,议会和内阁是权力核心,存在相互制约的权 力关系。
确立:《权 利法案》
形成
完善:责 任内阁制
内容
①内阁掌握行政权,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 ②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影响: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
※ 题组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例1】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曾建立了共和 制,但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不 正确的是 ( ) A.革命具有曲折性和反复性 B.符合英国的国情 C.封建势力在英国的复辟成功 D.是各阶级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权力 大小
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的 职责是只备顾问而无决策权
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 对议会负责
性质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 设置突出体现的是皇权的进一 步加强
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 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中英两国政治制度比较 中国 英国 资产阶级专政 君主立宪制
国 政
体 体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 政治协商制度
内容
评价
①作用: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②进步性: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业资本主 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妥协性: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妥协 的产物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优秀版)

确立与发展
第1课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
制王权,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 议会 中的统治地位 确立。
(1)1640年,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爆发,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反对以国王为首的封 建势力,经过两次内战,于1649年,将国王 查理 一世 送上断头台。 (2)克伦威尔利用掌握的军事实权,实行独裁统治, 于1653年就任“护国主”。后来由于“护国主”政 府缺乏强有力的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3)由于复辟王朝的统治直接威胁了资产阶级和新贵 族的利益,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控制的 议会发动了“光荣革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 继承英国王位,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3.影响: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将实际权力逐渐转 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 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司法 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问题思考 2.“光荣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和权力有何
变化? 提示 (1)革命前,国王掌握国家大权,实行专制 统治,认为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 (2)革命后,国王受到议会和法律的限制,国王日 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不支配国家政权, 议会是权力的核心,处于主导地位。
(3)影响: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使英国成为典 型的资产阶级议会君主制国家。 问题思考 3.责任内阁制的含义及形成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 (1)含义:所谓责任内阁制即内阁必须集体 向议会下院负责,这是议会主权原则的体现。具 体包括:内阁必须由下院多数党组成,下院多数 党领袖通常就是首相,内阁成员必须是下院议员。 (2)意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立法机构得以控 制行政,有效调节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其 形成维护了君主立宪制。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代议制)的 确立与发展概况
代议制:选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 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 君主立宪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德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美国 民主共和制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法国
考点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探究三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影响
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首相为首的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 集体负责,受议会监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在这一形式下,国王 “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在形式上任命内阁。
材料一 乔治一世(1714-1727在位)入主英国,但他不熟悉英语 ,对英国事务也不感兴趣。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 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 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多数党领袖、财政大臣罗伯特• 沃波尔(辉格党)主持,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内阁首相。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 从乔治一世开始行政权发生什么变化? 责任内阁制下什么先例形成? 变化:行政权逐渐由国王向内阁转移;内阁开始由首相主持; 先例: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组建内阁 的范例形成;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专 题 三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 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考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 共和政体的确立。 (3)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 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及其历史影响。 (4)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历史作用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 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德国君主立宪制
二、西方主要国家近代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概况(扩展) 英国 背景 斯图亚特 王朝统治 美国 英国殖 民统治 法国 波旁王 朝统治 俄国 农奴制 危机 德国 政局四 分五裂 日本 德川幕 府统治
方式
光荣革命
独立战争
一票共和
亚历山大 二世改革
1861年
俾斯麦 王朝战争
1871年
明治维新
时间
考向三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 (2013年高考北京卷)1871年德意志帝国 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 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 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 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 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复习
法门高中
陈战国
一.四国代议制确立。
背景: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 王权的统治 欧 美 资 产 阶 级 代 议 制 的 确 立 与 发 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 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王权 发展: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扩大议会权利 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 在议会中的地位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两党制 【试题解析】邦联制是独立之初的美国国家结构形式,出现在第一届联邦 政府之前,故A项错误;虽然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但是分属于不同的利益 集团,为了实现彼此利益的平衡与牵制,他们组成不同的政党去争夺、共 享美国的国家利益,后来形成了两党制,故B项正确;议会制起源于英国, 美国在独立前受其宗主国影响,已经运行议会制了,故C项错误;共和制突 出的是一个国家的宏观整体,国家权力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这与材料强调统治阶级内部 分歧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文化:西方思想文化传强国行列。 • 局限性: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泛滥。
2.原则:法律至上、议会至上 3.目的: 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4.意义
①权力由国王转到议会。 ②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 则。 ③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的 权利关系,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字。从此以后, 英国国王的权力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 律的限制之下行使权力。” ——《大国崛起·解说词》
资产阶级专政 君主立宪制 两党制 议 国 会 王
政党制度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国家元首
内阁(首相)
欧美四国代议制比较 英国 德国 法律文献 政体 掌权机构 产生方式 掌权机构 产生方式
美国
法国
行政权
立法权 司法权
掌权机构
产生方式
政府与议会关系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权力中心 特点 本质相同点
欧美四国代议制比较 英国 德国 法律文献 政体 掌权机构 产生方式 掌权机构 产生方式
4、内阁和议会相互制约。
有权威人士这样说“如果上下两院做出决定,即使将女王的 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英国王宫白金汉宫
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 英国君主立宪制有:
议会大厦
两个内容: 议会制(代议制) ——确立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 内阁制 ——其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最终形成 三个重要机构: 议会、国王和内阁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3)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4)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3.1832年议会改革(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二.北美大陆的新体制1.联邦宪法的制定A1776年,英属北美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背景:.B.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①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经济的利益②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二)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一、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独立宣言》 2、松散的州际联盟(邦联制)无法满足美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 3、既要统一各州,又要防止专制
二、1787年宪法的制定 三大原则 联邦制原则: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一个总统; 一个议会;一个司法体系 三权分立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1798年宪法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截止目前为止美国共有27条宪法修正案
进步性: 1.跟封建专制相比,它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2. 议员选举产生,代表民意 3.多数通过原则,保证法律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4.政党政治竞争,避免暴力冲突,加强政党之间的监督和制约. 局限性: 1.行政权扩张,代表民意的议会立法权削弱 2.政党始终代表一定集团的利益 实质:资产阶级力图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 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 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专题七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民主、法制)
代议制
◆含义: 一种民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 •公民通过选举的代表组成代表机关(议会),掌握立法权。 •议会再选举产生政府,通过立法,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 权力。 ◆时间: 17C下半期在英国率先确立。 ◆原因: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人文精神、“理性王国”) 历史:古希腊罗马民主和法制的启迪;英国议会传统的影响 ◆类型: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三、重要文献
1、1789 《人权宣言》:废除等级、天赋人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76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背景 松散的邦联难以稳定统治和保护国家利益;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麦迪逊)
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党制:
探究1.美国新体制的创新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创新:联邦制 (2)中央政府内部权力运作方式的创新:分权制衡 (3)政府权力与人民权力之间关系的创新:人民主权
两党制
行政权
总统
12
可审查国会的立法行为; 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立法权
国会
司法权
最高法院
总统任命的法官须经参议院批准
美 国 总 统 共 和 制
1776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松散的邦联难以稳定统治和保护国家利益; 确立: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麦迪逊) 《1787 联邦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至上, 年宪法》 各州保留较大的自主权限 原则 分权制衡: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人民主权:总统议员均选举产生 进步: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评价 确立联邦制和总统共和制,促进稳定发展 背景 维护联 邦统一 的斗争
两党制
探究: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起止时间?为什么会爆发 这场内战? 联邦制的特征及存在问题:
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权 主权属于联邦 联邦法律至上 州权主义根深蒂固,仍然很活跃
州权主义:南北战争前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政治思潮 与现象。与联邦主义相对,以州权至上反对联邦至上。州权 主义者认为,任何一州都有权宣布联邦国会的某项法律、法 案无效,甚至可以脱离合众国,并对其开战。 美国内战爆发就是州权主义发展正确的是 A、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B、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C、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
美 国 总 统 共 和 制
1776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松散的邦联难以稳定统治和保护国家利益; 确立: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麦迪逊) 《1787 联邦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至上, 年宪法》 各州保留较大的自主权限 原则 分权制衡: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人民主权:总统议员均选举产生 进步: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评价 确立联邦制和总统共和制,促进稳定发展 局限:保留奴隶制和种族歧视,黑、印、妇等 维护联 排除在人权保护之外 邦统一 的斗争 背景
探究:1.三省六部与三权分立 三省六部制 设置目的 加强皇权 分权内容 中书省草拟,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 实 质 专制产物 三权分立制 防止专制维护民主 立法权 国会 行政权 总统 司法权 最高法院 近代民主制度产物
麦迪逊
两党制
确立: 《1787 联邦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至上, 年宪法》 各州保留较大的自主权限 原则 美 国 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总 人民主权:总统议员均选举产生 统 共 评价 和 制 维护联 邦统一 的斗争
独立后松散的邦联难以稳定统治、保护国家利益; 背景 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麦迪逊)
本课任务:
1、处理试题: ①《期中试题》32、33 ②《规范训练(七)》 2、学习《考点39 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确立 ---英、美》 “知识梳理”
考点39 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确立 ——英、美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Ⅰ
英 国 君 主 立 形成 “光”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宪 首相承担行政职责(1721沃波尔) 制 发展: 19C中,两党制发展,获胜的多数党组阁 责任内 发展: 1.首相产生:下院 多数党领袖 阁制形 原则 2.首相与内阁:内阁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成 与首相共进退; 3.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 的不信任案,内阁下台或解散议会,重新选 举(由选民决定内阁是否继续执政)。 完善 1832
历史: 13世纪《大宪章》,限制王权、议会传统 阶级:资阶和新贵族力量壮大,要求限制王权 确立 政治前提:1688年“光荣革命” 17世纪 1689《权利法案》 限制王权 法律至上 标志: 议会主权 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 影响 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英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背景
主题
确立: 《1787 联邦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至上, 年宪法》 各州保留较大的自主权限 原则 分权制衡: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美 国 人民主权:总统议员均选举产生 总 统 进步: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共 评价 确立联邦制和总统共和制,促进稳定发展 和 局限:种族歧视 制 背景: 美国建立联邦制,但州权主义根深蒂固 维护联 1861—65内战,北方胜利 邦统一 斗争 通过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 的斗争 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意义: 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首相、议会下院和内阁间的具体关系
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上院议员由国王任命,下院掌握
实权。英国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即为首相。 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
英 国 君 主 背景 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立 完善: 宪 1832年 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制 议会改革 影响 确保民主政体的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美 国 总 统 共 和 制
背景 独立后松散的邦联难以稳定统治、保护国家利益; 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确立: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麦迪逊) 《1787 年宪法》 原则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 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麦迪逊 评价 这段话反映了麦迪逊什么意图? 维护联 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邦统一 必须对统治者进行限制。 的斗争
(4)两党轮流执政,避免独裁与绝对权力的创新。
美国新体制的灵魂:创新与平衡
1789法国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 1792确立共和制后,政权频繁更迭 背景 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1.立法权:参众两院共同行使
法 确立: 国 1875年 2.行政权: 总统:议会选举产生,任期7年,可连任; 国家元首、军队统帅,组织内阁 民 宪法 总统和内阁 主 内阁: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命令,由总统 共 任命,对议会负责 和 制 巩固共和:原因: 经济发展,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宪法的修 表现: 国歌;国庆日;堵塞复辟之路 正补充 意义: 促进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