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课本中常见的词类活用

课本中常见的词类活用

18.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8.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取道 取道) (路——取道) 19.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19.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称王 称王) (王——称王) 20.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20.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道义——合乎道义) ——合乎道义 (道义——合乎道义) 21.沛公奉卮酒为寿。( 鸿门宴》 。(《 21.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 寿辰——祝寿) ——祝寿 (寿辰——祝寿) 22.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 22.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军队——驻扎) 军队——驻扎) ——驻扎 23.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 23.秦地可尽王也。(《鸿门ຫໍສະໝຸດ 》) ——称王 称王) (王——称王)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2.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名词活用为为动用法 4.名词活用作状语 4.名词活用作状语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 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二月草已芽” 采草药》)。“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芽”表 发芽” 示“发芽” 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 。(《 1.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盟约——订立盟约) 盟约——订立盟约) ——订立盟约 赵王之子孙侯者( 触龙说赵太后》 2.赵王之子孙侯者(《触龙说赵太后》)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 ——封为侯
2.名词活用为使动 2.名词活用为使动
2.名词活用为有“ ......为 2.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 名词活用为有 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 必带宾语。 必带宾语。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 (疆界——使……成为疆界) 疆界——使……成为疆界) —— 成为疆界

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
2、思考:名词在什么位置上就发生了活用?


状语、谓语的位置
名词活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 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 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 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 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 思。
4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 2、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
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 乙类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 某一新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1
词类活用(一)
名词的活用
2
怎样识别名词的活用现象


1、名词的语法功能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 (定语)宾语
+
+



定语、主语、宾语
4、表动作行为方位的名词 译为“向、往……(方向)”
5、表动作行为时间、频率 译为“在.....,每(天), 一天比一 天” 6、表动作行为态度 译为“像对待……那样” 或“当作……一样”
22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26
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 养之”中的“笼”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27
译为: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规律四:结构助词“所”后面的名词,一 般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词类活用教师版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

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游黄山记》)—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词类活用是指词汇在句子中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词汇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介词六大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六类词的活用类型,并且给出相应的例子。

一、名词(Noun)的活用类型:1. 单数形式(Singular form):表示一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 (书)、dog(狗)、love(爱)。

2. 复数形式(Plural form):表示多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s (书籍)、dogs(狗)、loves(爱)。

3. 所有格形式(Possessive form):表示所有权关系,如:book's (书的)、dogs'(狗的)、love's(爱的)。

二、动词(Verb)的活用类型:1. 一般现在时(Simple Present Tense):表示经常性的或普遍性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我玩)、He eats(他吃)、They dance (他们跳舞)。

2. 一般过去时(Simple Past Tense):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ed(我玩过)、He ate(他吃过)、They danced(他们跳过)。

3. 现在进行时(Present Continuous Tense):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am playing(我正在玩)、He is eating(他正在吃)、They are dancing(他们正在跳舞)。

4. 过去进行时(Past Continuous Tense):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was playing(我当时正在玩)、He was eating (他当时正在吃)、They were dancing(他们当时正在跳舞)。

5. 一般将来时(Simple Future Tense):表示将来要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will play(我将要玩)、He will eat(他将要吃)、They will dance(他们将要跳舞)。

名词词类活用

名词词类活用

名词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学好文言文的四大要素之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的一词多义,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判断,是学习文言文语言规律的关键。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我总结出一套判断方法,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分享名词词类活用,一起来看看吧!名词此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1、晋军函陵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2、朝服衣冠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3、范增数目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课文唐•杜牧《阿房宫赋》)5、今予家是溪 (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

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

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课文清•龚自珍《病梅馆记》)3、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上德》)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5、舍相如广成传舍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

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

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

活用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1、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文宋•苏轼《赤壁赋》)2、粪土当年万户侯 (课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宋•王安石《伤仲永》)4、吾从师之 (课文唐•韩愈《师说》)5、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但与以上不同的是,是“主观上认为怎样或主观上当作怎样”即意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2)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3)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4)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5)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6)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

例如:秦师遂东。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①孟尝君客我。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名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名词直接做状语。

(1)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

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

例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孤帆一片日边来。

(5)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良庖岁更刀。

(6)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南取百越之地。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技法指津】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就是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名词临时转化为别的词类,一般有四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讲解。

一、名词作动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它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它前面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并不具备名词的语法特点,而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动作、行为。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名词后面带宾语,一般活用为动词。

名词一般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宾语,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1)但微颔之。

(《卖油翁》)――只是略微点点头。

(2)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踢它。

以上两例中,“颔”(原意为“下巴”)“蹄”(原意为“蹄子”)均为名词,后面均带宾语“之”,因此可以判定它们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点头”“用蹄子踢”。

2.名词后面带补语,活用为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后面是不能带补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补语,此时,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

例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唐朝慧褒和尚当初在那里筑舍定居。

句中“舍”(原意为“房子”)后带有介词短语“于其址”作其补语,可见,“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筑舍定居”。

3.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欲、可、当)或副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鸿门宴》)――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丞相。

(2)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

(1)句中“王”前面有能愿动词“欲”(意为“想要”),此处便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称王”。

词类活用—名词

词类活用—名词

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 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 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 名词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动词作名词。 5.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
形容词
6.形容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动词。 8.形容词使动用法。9.形容词意动用法。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不蔓不枝 2、会宾客大宴 规律二: 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那么名词如 果出现在副词后边就要活用为动词。
还有哪些??
会天大雨。 深入不毛。 ——《陈涉世家》 ——《出师表》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不能名其一处也
2.狼不敢前
规律三:
“能愿动词”是要出现在一般动词 前面的,“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 要活用为动词。
还有哪些??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核舟记》 夜篝火。 ——《陈涉世家》 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 功宜为王。 ——《陈涉世家》 狐鸣呼曰。 ——《陈涉世家》 法皆斩。 ——《陈涉世家》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隆中对》 与亮情好日密。 ——《隆中对》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 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例: 1.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可图
试试看!O(∩_∩)O~
下列选项中属于名活状的一项是( B ); 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C ) (2分) A.深入不毛。 ——《出师表》 B.与亮情好日密。 ——《隆中对》 C.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D.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
还有哪些??
陈胜王。 天下缟素。 夜篝火。 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学好文言文的四大要素之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的一词多义,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判断,是学习文言文语言规律的关键。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我总结出一套判断方法,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分享名词词类活用,一起来看看吧!
名词此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晋军函陵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朝服衣冠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范增数目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课文唐•杜牧《阿房宫赋》)
5、今予家是溪 (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

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

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课文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3、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上德》)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5、舍相如广成传舍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

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

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

活用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文宋•苏轼《赤壁赋》)
2、粪土当年万户侯 (课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宋•王安石《伤仲永》)
4、吾从师之 (课文唐•韩愈《师说》)
5、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但与以上不同的是,是“主观上认为怎样或主观上当作怎样”即意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

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

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

活用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1、吾得兄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宋•苏轼《石钟山记》)
3、天下云集响应 (课文西汉•贾谊《过秦论》)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课文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副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

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状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概言之,名词处在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

活用四:名词作状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名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这两种位置都是名词不该处的位置,所以它必须活用(就象学生一旦处在军队里一样,他必须变为军人才行)。

名词处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作状语,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此类活用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