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林中学北校数学有理数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合集下载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数学三角形填空选择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数学三角形填空选择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数学三角形填空选择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在△ABC 中,∠C =90°,BC =8cm ,AC =6cm ,点E 是BC 的中点,动点P 从A 点出发,先以每秒2cm 的速度沿A →C 运动,然后以1cm /s 的速度沿C →B 运动.若设点P 运动的时间是t 秒,那么当t =___________________,△APE 的面积等于6.【答案】1.5或5或9【解析】【分析】分为两种情况讨论:当点P 在AC 上时:当点P 在BC 上时,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详解】如图1,当点P 在AC 上.∵△ABC 中,∠C =90°,BC =8cm ,AC =6cm ,点E 是BC 的中点,∴CE =4,AP =2t .∵△APE 的面积等于6,∴S △APE =12AP •CE =12AP ×4=6.∵AP =3,∴t =1.5. 如图2,当点P 在BC 上.则t >3∵E 是DC 的中点,∴BE =CE =4. ∵PE ()43=7-PE t t =-- ,∴S =12EP •AC =12•EP ×6=6,∴EP =2,∴t =5或t =9. 总上所述,当t =1.5或5或9时,△APE 的面积会等于6.故答案为1.5或5或9.【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运用,解答时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是关键.2.如图,ABC ∆的ABC ∠的平分线与ACB ∠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 ,点,E F 分别在线段BD 、CD 上,点G 在EF 的延长线上,EFD ∆与EFH ∆关于直线EF 对称,若60,84,A BEH HFG n ︒︒︒∠=∠=∠=,则n =__________.【答案】78.【解析】【分析】利用ABC ∆的ABC ∠的平分线与ACB ∠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 得到∠DBC=12∠ABC ,∠ACD=12(∠A+∠ABC),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D=12∠A=30︒,利用外角定理得到∠DEH=96︒,由EFD ∆与EFH ∆关于直线EF 对称得到∠DEG=∠HEG=48︒,根据外角定理即可得到∠DFG=∠D+∠DEG=78︒.【详解】∵ABC ∆的ABC ∠的平分线与ACB ∠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DBC=12∠ABC ,∠ACD=12(∠A+∠ABC), ∵∠DBC+∠BCD+∠D=180︒,∠A+∠ABC+∠ACB=180︒, ∴∠D=12∠A=30︒, ∵84BEH ︒∠=,∴∠DEH=96︒,∵EFD ∆与EFH ∆关于直线EF 对称,∴∠DEG=∠HEG=48︒,∠DFG=∠HFG n ︒=,∵∠DFG=∠D+∠DEG=78︒,∴n=78.故答案为:78.【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角平分线性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此题中求出∠D=12∠A=30︒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1,△ABC 中,沿∠BAC 的平分线AB 1折叠,剪掉重叠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 1A 1C 的平分线A 1B 2折叠,剪掉重叠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 n A n C 的平分线A n B n+1折叠,点B n 与点C 重合,无论折叠多少次,只要最后一次恰好重合,我们就称∠BAC 是△ABC 的好角.(1)如图2,在△ABC 中,∠B>∠C ,若经过两次折叠,∠BAC 是△ABC 的好角,则∠B 与∠C 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小角是20°,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为______时,该三角形的三个角均是此三角形的好角。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初中数学八年级下期中经典测试卷(含解析)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初中数学八年级下期中经典测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1.(0分)[ID :9896]已知P (x ,y )是直线y =1322x -上的点,则4y ﹣2x +3的值为( )A .3B .﹣3C .1D .02.(0分)[ID :9892]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 .四边相等B .四角相等C .对角线互相平分D .对角线互相垂直3.(0分)[ID :9883]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高分别为20dm 、3dm 、2dm ,A 和B 是这个台阶两个相对的端点,A 点有一只蚂蚁,想到B 点去吃可口的食物,则蚂蚁沿着台阶面爬到B 点的最短路程是( )A .203B .252C .20D .254.(0分)[ID :9882]有一直角三角形纸片,∠C =90°BC =6,AC =8,现将△ABC 按如图那样折叠,使点A 与点B 重合,折痕为DE ,则CE 的长为( )A .27B .74C .72D .45.(0分)[ID :9881]如图,在正方形OABC 中,点A 的坐标是()3,1-,则C 点的坐标是( )A .()1,3B .()2,3C .()3,2D .()3,16.(0分)[ID :9880]如图,在边长为a 的正方形ABCD 中,把边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M .连接AM 并延长交CD 于点N ,连接MC ,则MNC ∆的面积为( )A .2312a -B .2212a -C .2314a -D .2214a - 7.(0分)[ID :987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个( )①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④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A .1个B .2个C .3个D .4个8.(0分)[ID :9867]如图,在矩形ABCD 中,E ,F 分别是边AB ,CD 上的点,AE=CF ,连接EF ,BF ,EF 与对角线AC 交于点O ,且BE=BF ,∠BEF=2∠BAC ,FC=2,则AB 的长为( )A .83B .8C .43D .69.(0分)[ID :9864]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CD ,CE 分别是斜边上的高和中线,30B ∠=︒,4CE =,则CD 的长为( )A .5B .4C .23D 510.(0分)[ID :9859]下列各组数据中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是( ) A .1,2,2 B .1,13C .4,5,6D .13,2 11.(0分)[ID :9849]若x < 0,则2x x x-的结果是( ) A .0 B .-2 C .0或-2 D .212.(0分)[ID :9848]星期天晚饭后,小丽的爸爸从家里出去散步,如图描述了她爸爸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km )与散步所用的时间(min )之间的函数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丽爸爸散步情景的是( )A .从家出发,休息一会,就回家B .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C .从家出发,休息一会,返回用时20分钟D .从家出发,休息一会,继续行走一段,然后回家13.(0分)[ID :9842]对于次函数21y x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图象过点()0,1-B .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1(,0)2C .图象沿y 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2y x =D .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14.(0分)[ID :9917]如图所示,▱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AE EB =,3OE =,5AB =,▱ABCD 的周长( )A .11B .13C .16D .2215.(0分)[ID :9909]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A .10B .12C .12D .8二、填空题16.(0分)[ID :10027]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A (3,2),且与y 轴的交点坐标是B (0,2- ),则这个一次函数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17.(0分)[ID :10017]计算:2(21)+=__________.18.(0分)[ID :9988]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点E 在BC 上,且CE=1,P 是对角线AC 上的一个动点,则PB+PE 的最小值为______.19.(0分)[ID :9982]将函数31y x 的图象平移,使它经过点()1,1,则平移后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20.(0分)[ID :9980]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以BC 为边作等边△BCE ,则∠DAE 的度数是_____.21.(0分)[ID :9962]如图,在矩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30ACB ∠=,则AOB ∠的大小为______ .22.(0分)[ID :9951]矩形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60°,矩形的较短的一边为5,则矩形的对角线的长是_____.23.(0分)[ID :9949]如图所示,图中所有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所有四边形都是正方形,123916144S ===,S ,S ,则4S =_____.24.(0分)[ID :9946]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P 是CD 边上一点,且AP 和BP 分别平分∠DAB 和∠CBA ,若AD=5,AP=8,则△APB 的周长是 .25.(0分)[ID :9933]如图,点P 是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上一点,过点P 作EF ∥BC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连接PB ,PD .若AE =2,PF =8.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三、解答题26.(0分)[ID :10088]请阅读下列材料:问题:现有5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排列形式如图①,在图中画出分割线,拼出如图②所示的新正方形.请你参考.上述做法,解决如下问题:(1)现有10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排列形式如图③,请把它们分割后拼接成一个新的正方形,在图③中画出分割线,并在图④的正方形网格中用实线画出拼接成的新正方形;(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2)如图⑤,现有由8个相同小正方形组成的十字形纸板,请在图中画出分割线,拼出一个新正方形.27.(0分)[ID :10084]如图,在ABCD 中,边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D 于点E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F ,连接,AF BE 求证:四边形 AFBE 是菱形28.(0分)[ID :10074]D E 、分别是三角形ABC 的边AB AC 、的中点,O 是ABC 所在平面上的动点,连接OB OC 、,点G F 、分别是OB OC 、的中点,顺次连接点.D G F E 、、、(1)如图,当点O在ABC的内部时,求证:四边形DGFE是平行四边形;(2)若四边形DGFE是菱形,则OA与BC应满足怎样的关系?若四边形DGFE是矩形,则OA与BC应满足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答案,不需要说明理由)29.(0分)[ID:10072]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过点E作EF∥AB,交BC于点F.(1)求证: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BEF是菱形;为什么.30.(0分)[ID:1005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A (﹣2,6),且与x轴相交于点B,与正比例函数y=3x的图象相交于点C,点C的横坐标为1.(1)求k、b的值;(2)若点D在y轴负半轴上,且满足S△COD=13S△BOC,求点D的坐标.【参考答案】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参考答案**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1.B2.B3.D4.B5.A6.C7.C8.D9.C10.D11.D12.D13.D14.D15.A二、填空题16.y=x-2【解析】【分析】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将AB两点坐标代入解一元一次方程组可求kb的值确定一次函数关系式【详解】设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将A(32)B(0-2)代入得解得一次函数解析17.3+2【解析】【分析】【详解】解:故答案为:3+218.【解析】【分析】已知ABCD是正方形根据正方形性质可知点B与点D关于AC对称DE=PB+PE求出DE长即是PB+PE最小值【详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B与点D关于AC对称连接DE交AC于点P19.y=3x﹣2【解析】【分析】根据函数图象平移的性质得出k的值设出相应的函数解析式再把经过的点代入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新直线是由一次函数y=3x+1的图象平移得到的∴新直线的k=3可设新直线的解析20.15°【解析】【分析】由正方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AB=∠ABC=90°AB=BC=BE∠EBC=60°可求∠BAE=75°即可得∠DAE的度数【详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DAB21.【解析】【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C的度数OA与OB的关系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得答案【详解】∵ABCD是矩形∴∠ABC=90°∵∠ACB=30°∴∠BAO=90°﹣∠ACB=60°∵O22.10【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再根据矩形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60°证得△AOB是等边三角形即可解答本题【详解】解: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OA=ACOB=BDAC=BD∴OA=OB23.169【解析】【分析】利用正方形的基本性质和勾股定理的定义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S1=9S2=16S3=144∴所对应各边为:3412∴中间未命名的正方形边长为5∴最大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52+1224.【解析】试题分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CBAB∥CD∴∠DAB+∠CBA=180°又∵AP和BP分别平分∠DAB和∠CBA∴∠PAB=∠DAB∠PBA=∠ABC∴∠PAB+∠PBA=25.16【解析】【分析】作PM⊥AD于M交BC于N则有四边形AEPM四边形DFPM四边形CFPN四边形BEPN都是矩形可得S△PEB=S△PFD=8则可得出S阴【详解】作PM⊥AD 于M交BC于N则有四边三、解答题26.27.28.29.30.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参考解析【参考解析】**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1.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点P(x,y)是直线y=1322x-上的点,可以得到y与x的关系,然后变形即可求得所求式子的值.【详解】∵点P(x,y)是直线y=1322x-上的点,∴y=13 22x-,∴4y=2x-6,∴4y-2x=-6,∴4y-2x+3=-3,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答.2.B解析:B【解析】解:正方形和菱形都满足: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对角线垂直且互相平分;菱形的四个角不一定相等,而正方形的四个角一定相等.故选B.3.D解析: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度.解析:根据题意,得出如下图形,最短路径为AB的长,AC=20,BC=15,∴AB=25故选D.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变曲为直,画出矩形,利用勾股定理得出对角线的长度.4.B解析:B【解析】【分析】已知,∠C=90°BC=6,AC=8,由勾股定理求AB,根据翻折不变性,可知△DAE≌△DBE,从而得到BD=AD,BE=AE,设CE=x,则AE=8-x,在Rt△CBE中,由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详解】∵△CBE≌△DBE,∴BD=BC=6,DE=CE,在RT△ACB中,AC=8,BC=6,∴2222=68AC BC++.∴AD=AB-BD=10-6=4.根据翻折不变性得△EDA≌△EDB∴EA=EB∴在Rt△BCE中,设CE=x,则BE=AE=8-x,∴BE2=BC2+CE2,∴(8-x)2=62+x2,解得x=74.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的问题,找到翻折后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解答,解答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翻折不变性.5.A解析:A【解析】【分析】作CD⊥x轴于D,作AE⊥x轴于E,由AAS证明△AOE≌△OCD,得出AE=OD,OE=CD,由点A的坐标是(-3,1),得出OE=3,AE=1,∴OD=1,CD=3,得出C(1,【详解】解:如图所示:作CD ⊥x 轴于D ,作AE ⊥x 轴于E ,则∠AEO=∠ODC =90°,∴∠OAE+∠AOE=90°,∵四边形OABC 是正方形,∴OA=CO ,∠AOC=90°,∴∠AOE+∠COD=90°,∴∠OAE=∠COD ,在△AOE 和△OCD 中,AEO ODC OAE COD OA CO ∠=∠⎧⎪∠=∠⎨⎪=⎩,∴△AOE ≌△OCD (AAS ),∴AE=OD ,OE=CD ,∵点A 的坐标是(-3,1),∴OE=3,AE=1,∴OD=1,CD=3,∴C (1,3),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熟练掌握正方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6.C解析:C【解析】【详解】如图,作MG ⊥BC 于G ,MH ⊥CD 于H ,则BG=GC ,AB ∥MG ∥CD ,∴AM=MN ,∵MH ⊥CD ,∠D=90°,∴NH=HD ,由旋转变换的性质可知,△MBC 是等边三角形,∴MC=BC=a ,∠MCD=30°,∴MH=12MC=12a ,CH=2a ,∴DH=a ,∴CN=CH ﹣﹣(a )=﹣1)a ,∴△MNC 的面积=12×2a ×﹣1)a 2. 故选C. 7.C解析:C【解析】【分析】根据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进行分析即可.【详解】(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说法正确;(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说法错误;(3)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说法正确;(4)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说法正确.正确的个数有3个,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关键是掌握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和正方形的判定方法.8.D解析:D【解析】【分析】连接OB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BO ⊥EF ,再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OA=OB ,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可得∠BAC=∠ABO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求出∠ABO=30°,即∠BAC=30°,根据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AC ,再利用勾股定理列式计算即可求出AB .【详解】解:如图,连接OB ,∵BE=BF ,OE=OF ,∴BO ⊥EF ,∴在Rt △BEO 中,∠BEF+∠ABO=90°,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可知:OA=OB=OC ,∴∠BAC=∠ABO ,又∵∠BEF=2∠BAC ,即2∠BAC+∠BAC=90°,解得∠BAC=30°,∴∠FCA=30°,∴∠FBC=30°,∵FC=2,∴3∴3,∴22AC BC -22(43)(23)-6,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综合题,但难度不大,(2)作辅助线并求出∠BAC=30°是解题的关键.9.C解析:C【解析】【分析】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求得AB 的长度,再根据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得AC 的长度,最后通过解直角△ACD 求得CD 的长度.【详解】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CE 是斜边上的中线,4CE =,28AB CE ∴==.30B ∠=︒,60A ∴∠=︒,142AC AB ==.CD 是斜边上的高,30ACD ∠=︒ 122AD AC ∴== 22224223CD AC AD ∴=-=-=故选:C .【点睛】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含30度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10.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即可.【详解】解:A 、∵12+22=5≠22,∴此组数据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故本选项错误; B 、∵12+12=2≠3)2,∴此组数据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故本选项错误; C 、∵42+52=41≠62,∴此组数据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故本选项错误; D 、∵12+32=4=22,∴此组数据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熟知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1.D解析:D【解析】∵x < 02x x x =-,∴2x x -()22x x x x x x x x ---===. 故选D.12.D【解析】【分析】利用函数图象,得出各段的时间以及离家的距离变化,进而得出答案.【详解】由图象可得出:小丽的爸爸从家里出去散步10分钟,休息20分钟,再向前走10分钟,然后利用20分钟回家.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图象,解题的关键是要看懂图象的横纵坐标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再进行解答.13.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对D 进行判断;根据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对A 、B 进行判断;根据一次函数的几何变换对C 进行判断.【详解】A 、图象过点()0,1-,不符合题意;B 、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是1(,0)2,不符合题意;C 、图象沿y 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2y x =,不符合题意;D 、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和一次函数图象的几何变换,属于基础题. 14.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可得OE 是三角形ABD 的中位线,可进一步求解.【详解】因为▱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AE EB =,所以OE 是三角形ABD 的中位线,所以AD=2OE=6所以▱ABCD 的周长=2(AB+AD )=22故选D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性质,熟练掌握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5.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结合选项求解即可.【详解】A是最简二次根式,本选项正确.B=C=A=不是最简二次根式,本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最简二次根式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对各选项进行判断.二、填空题16.y=x-2【解析】【分析】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 将AB 两点坐标代入解一元一次方程组可求kb 的值确定一次函数关系式【详解】设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 将A (32)B (0-2)代入得解得一次函数解析解析:y=43x-2. 【解析】【分析】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 ,将A 、B 两点坐标代入,解一元一次方程组,可求k 、b 的值,确定一次函数关系式.【详解】设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 ,将A (3,2)、B (0,-2)代入,得 322k b b +⎧⎨-⎩==,解得432k b ⎧⎪⎨⎪-⎩==, 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43x-2.故答案为:y=43x-2.【点睛】此题考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解题关键在于利用待定系数法进行求解.17.3+2【解析】【分析】【详解】解:故答案为:3+2解析:3+22【解析】【分析】【详解】解:222(2+1)=(2)+22+1=3+22.故答案为:3+22.18.【解析】【分析】已知ABCD是正方形根据正方形性质可知点B与点D关于AC对称DE=PB+PE求出DE长即是PB+PE最小值【详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B与点D关于AC对称连接DE交AC于点P解析:10【解析】【分析】已知ABCD是正方形,根据正方形性质可知点B与点D关于AC对称,DE=PB+PE,求出DE长即是PB+PE最小值.【详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B与点D关于AC对称,连接DE,交AC于点P,连接PB,则PB+PE=DE的值最小∵CE=1,CD=3,∠ECD=90°∴22221310=++=DE CE CD∴PB+PE1010【点睛】本题考查正方形性质,作对称点,再连接,根据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得结论.19.y=3x﹣2【解析】【分析】根据函数图象平移的性质得出k的值设出相应的函数解析式再把经过的点代入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新直线是由一次函数y =3x+1的图象平移得到的∴新直线的k=3可设新直线的解析解析:y=3x﹣2【解析】【分析】根据函数图象平移的性质得出k的值,设出相应的函数解析式,再把经过的点代入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新直线是由一次函数y=3x+1的图象平移得到的,∴新直线的k=3,可设新直线的解析式为:y=3x+b.∵经过点(1,1),则1×3+b=1,解得b=﹣2,∴平移后图象函数的解析式为y=3x﹣2;故答案为y=3x﹣2.【点睛】此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形与几何变换,求直线平移后的解析式时要注意平移时k和b的值的变化.20.15°【解析】【分析】由正方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AB=∠ABC=90°AB=BC=BE∠EBC=60°可求∠BAE=75°即可得∠DAE的度数【详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DAB解析:15°【解析】【分析】由正方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AB=∠ABC=90°,AB=BC=BE,∠EBC=60°,可求∠BAE=75°,即可得∠DAE的度数.【详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DAB=∠ABC=90°,AB=BC,∵△BEC是等边三角形∴BC=BE,∠EBC=60°∴AB=BE=BC,∠ABE=∠ABC﹣∠EBC=30°∴∠BAE=75°∴∠DAE=∠BAD﹣∠BAE=15°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熟记各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21.【解析】【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C的度数OA与OB的关系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得答案【详解】∵ABCD是矩形∴∠ABC=90°∵∠ACB=30°∴∠BAO=90°﹣∠ACB=60°∵O解析:60【解析】【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C的度数,OA与OB的关系,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得答案.【详解】∵ABCD是矩形,∴∠ABC=90°.∵∠ACB=30°,∴∠BAO=90°﹣∠ACB=60°.∵OA=OB,∴△ABO是等边三角形,∴∠AOB=60°.故答案为:60°.【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利用矩形的性质得出∠ABC的度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10【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再根据矩形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60°证得△AOB是等边三角形即可解答本题【详解】解: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OA=ACOB=BDAC=BD∴OA=OB解析:10【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再根据矩形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60°,证得△AOB是等边三角形,即可解答本题.【详解】解: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OA=12AC,OB=12BD,AC=BD∴OA=OB,∵∠A0B=60°,∴△AOB是等边三角形,∴OA=OB=AB=5,∴AC=2OA=10,即矩形对角线的长为10.故答案为:10.【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弄清题意、画出图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3.169【解析】【分析】利用正方形的基本性质和勾股定理的定义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S1=9S2=16S3=144∴所对应各边为:3412∴中间未命名的正方形边长为5∴最大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52+12解析:169【解析】【分析】利用正方形的基本性质和勾股定理的定义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S 1=9,S2=16,S3=144,∴所对应各边为:3,4,12.∴中间未命名的正方形边长为5.∴最大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4S 52+122=169.故答案为169.【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定义和正方形的基本性质,分析图形得到正方形和勾股定理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4.【解析】试题分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CBAB∥CD∴∠DAB+∠CBA=180°又∵AP和BP分别平分∠DAB和∠CBA∴∠PAB=∠DAB∠PBA=∠ABC∴∠PAB+∠PBA=解析:【解析】试题分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CB,AB∥CD,∴∠DAB+∠CBA=180°,又∵AP和BP分别平分∠DAB和∠CBA,∴∠PAB=∠DAB,∠PBA=∠ABC,∴∠PAB+∠PBA=(∠DAB+∠CBA)=90°,∴∠APB=180°﹣(∠PAB+∠PBA)=90°;∵AB∥CD,∴∠PAB=∠DPA,∴∠DAP=∠DPA,∴AD=DP=5,同理:PC=CB=5,即AB=DC=DP+PC=10,在Rt△APB中,AB=10,AP=8,∴BP==6,∴△APB的周长=6+8+10=24.考点:1平行四边形;2角平分线性质;3勾股定理;4等腰三角形.25.16【解析】【分析】作PM⊥AD于M交BC于N则有四边形AEPM四边形DFPM四边形CFPN四边形BEPN都是矩形可得S△PEB=S△PFD=8则可得出S阴【详解】作PM⊥AD于M交BC于N则有四边解析:16【解析】【分析】作PM⊥AD于M,交BC于N,则有四边形AEPM、四边形DFPM、四边形CFPN、四边形BEPN都是矩形,可得S△PEB=S△PFD=8,则可得出S阴.【详解】作PM⊥AD于M,交BC于N,则有四边形AEPM、四边形DFPM、四边形CFPN、四边形BEPN都是矩形,∴S△ADC=S△ABC,S△AMP=S△AEP,S△PBE=S△PBN,S△PFD=S△PDM,S△PFC=S△PCN,∴S△DFP=S△PBE=12×2×8=8,∴S阴=8+8=16.故答案是:16.【点睛】考查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证明S△PEB=S△PFD.三、解答题26.(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面积为10的正方形的边长为10,可得三个并列的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为10;(2)根据面积为8的正方形的边长为8,可得三个并列的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为8.【详解】(1)如图所示即为所求.(2)如图所示即为所求.【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设计,正确理解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是解27.见解析【解析】【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D ∥BC ,得出∠EAG =∠FBG ,由AAS 证明△AGE ≌△BGF ,得出AE =BF ,由AD ∥BC ,可证四边形AFBE 是平行四边形,由EF ⊥AB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E BF ∴,EAG FBG ∴∠=∠EF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AG BG ∴=在AGE ∆和BGF ∆中,EAG FBG AG BGAGE BGF ∠=∠⎧⎪=⎨⎪∠=∠⎩()AGE BGF ASA ∴∆≅∆AE BF ∴=又//AE BF∴四边形AFBE 是平行四边形 EF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AF BF ∴=AFBE ∴是菱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8.(1)见解析;(2)OA=OB,OA BC ⊥【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可得DE ∥BC 且DE =12BC ,GF ∥BC 且GF =12BC ,从而得到DE ∥GF ,DE =GF ,再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即可;(2)根据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解答.()1,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1//,2DE BC DE BC ∴=,G F 分别是,OB OC 的中点1//,2GF BC GF BC ∴=//,DE GF DE GF ∴= ∴四边形DGFE 是平行四边形.()2若四边形DGFE 是菱形,则DG=GF ,由(1)中位线可知GF 平行且等于12BC,DG 平行且等于12AO ∴OA BC =若四边形DGFE 是矩形,则DG ⊥GF ,∵DG ∥AO,GF ∥BC∴OA B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以及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关系,熟记的定理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9.(1)证明见解析;(2)当AB=BC 时,四边形DBEF 是菱形,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可得DE ∥BC ,然后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明.(2)根据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证明.【详解】解:(1)∵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DE 是△ABC 的中位线.∴DE ∥BC.又∵EF ∥AB ,∴四边形DBFE 是平行四边形.(2)当AB=BC 时,四边形DBEF 是菱形.理由如下:∵D 是AB 的中点,∴BD= 12 AB. ∵DE 是△ABC 的中位线,∴DE=12BC.∵AB=BC,∴BD=DE.又∵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DBFE是菱形.【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以及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熟记性质与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30.(1)k=-1,b=4;(2)点D的坐标为(0,-4).【解析】【分析】【详解】分析:(1)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求出点C的坐标,根据点A、C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k、b的值;(2)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求出点B的坐标,设点D的坐标为(0,m)(m<0),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S△COD=13S△BOC,即可得出关于m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m的值,进而可得出点D的坐标.详解:(1)当x=1时,y=3x=3,∴点C的坐标为(1,3).将A(﹣2,6)、C(1,3)代入y=kx+b,得:263k bk b-+=⎧⎨+=⎩,解得:14kb=-⎧⎨=⎩.(2)当y=0时,有﹣x+4=0,解得:x=4,∴点B的坐标为(4,0).设点D的坐标为(0,m)(m<0),∵S△COD=13S△BOC,即﹣12m=13×12×4×3,解得:m=-4,∴点D的坐标为(0,-4).点睛:本题考查了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问题、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以及三角形的面积,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k、b的值;(2)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结合S△COD=13S△BOC,找出关于m的一元一次方程.。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数学高一下期中经典测试卷(含解析)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数学高一下期中经典测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1.(0分)[ID :12413]已知,,,A B C D 是同一球面上的四个点,其中ABC ∆是正三角形,AD ⊥平面ABC ,26AD AB ==,则该球的体积为( )A .48πB .24πC .16πD .323π2.(0分)[ID :12412]一正四面体木块如图所示,点P 是棱VA 的中点,过点P 将木块锯开,使截面平行于棱VB 和AC ,则下列关于截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满足条件的截面不存在B .截面是一个梯形C .截面是一个菱形D .截面是一个三角形3.(0分)[ID :12411]已知m ,n 是空间中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为空间中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若m α⊂,则m β⊥B .若m α⊂,n β⊂,则m n ⊥C .若m α⊄,m β⊥,则//m αD .若m αβ=,n m ⊥,则n α⊥4.(0分)[ID :12405]三棱锥P -ABC 中,P A ⊥平面ABC ,AB ⊥BC ,P A =2,AB =BC =1,则其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A .6πB .5πC .4πD .3π5.(0分)[ID :12382]已知三棱锥S ABC -的所有顶点都在球O 的球面上,SC 为球O 的直径,且SC OA ⊥,SC OB ⊥,OAB 为等边三角形,三棱锥S ABC -的体积为43,则球O 的半径为( ) A .3B .1C .2D .46.(0分)[ID :12375]直线20x y ++=截圆222210x y x y a ++-+-=所得弦的长度为4,则实数a 的值是( ) A .-3 B .-4 C .-6 D .367.(0分)[ID :12396]若a >b >0,0<c <1,则A .log a c <log b cB .log c a <log c bC .a c <b cD .c a >c b8.(0分)[ID :12393]点A 、B 、C 、D 在同一个球的球面上,2,AC=2,若四面体ABCD 体积的最大值为23,则这个球的表面积为( ) A .1256πB .8πC .2516πD .254π9.(0分)[ID :12388]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A .3πB .4πC .2π+4D .3π+410.(0分)[ID :12371]若方程21424x kx k +-=-+ 有两个相异的实根,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A .13,34⎛⎤ ⎥⎝⎦B .13,34⎛⎫⎪⎝⎭C .53,124⎛⎫⎪⎝⎭D .53,12411.(0分)[ID :12428]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2AB BC ==,1AC 与平面11BB C C 所成的角为30,则该长方体的体积为( )A .8B .62C .82D .8312.(0分)[ID :12339]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图中的四边形都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两条虚线互相垂直且相等,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 )A .1763B .1603C .1283D .32 13.(0分)[ID :12335]已知平面αβ⊥且l αβ=,M 是平面α内一点,m ,n 是异于l 且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若//m α且//m β,则//m lB .若m α⊥且n β⊥,则m n ⊥C .若M m ∈且//m l ,则//m βD .若M m ∈且m l ⊥,则m β⊥ 14.(0分)[ID :12363]若圆锥的高等于底面直径,则它的底面积与侧面积之比为A .1∶2B .13C .15D 3215.(0分)[ID :12360]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实(虚)线画出的是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A .64B .643C .16D .163二、填空题16.(0分)[ID :1248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A 为直线:2l y x =上在第一象限内的点,()5,0B ,以AB 为直径的圆C 与直线l 交于另一点D .若0AB CD ⋅=,则点A 的横坐标为________.17.(0分)[ID :12474]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2AB =,1BC =,E 为DC 的中点,F 为线段EC (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 沿AF 折起,使平面ABD ⊥平面ABC ,在平面ABD 内过点D 作DK AB ⊥,K 为垂足,设AK t =,则t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18.(0分)[ID :12473]在学习公理四“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时,有同学进行类比,提出了下列命题:① 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行;②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行;③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行;④ 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行;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19.(0分)[ID :12463]已知圆22:20(0)M x y ay a +-=>截直线0x y +=所得线段的长度是2M 与圆22:(1)(1)1N x y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20.(0分)[ID :12460]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1,P 为1CC 上的动点,Q 为1BD 上的动点,则线段PQ 的长度的最小值为______.21.(0分)[ID :12528]《九章算术》中,将底面为长方形且由一条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四棱锥称之为阳马,将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称之为鳖臑.若三棱锥P ABC -为鳖臑,PA ⊥平面ABC ,2,4PA AB AC ===,三棱锥P ABC -的四个顶点都在球O 的球面上,则球O 的表面积为__________.22.(0分)[ID :12526]直线y =x +1与圆x 2+y 2+2y −3=0交于A , B 两点,则|AB |=________.23.(0分)[ID :12443]已知B 与点()1,2,3A 关于点()0,1,2M -对称,则点B 的坐标是______.24.(0分)[ID :12505]小明在解题中发现函数()32x f x x -=-,[]0,1x ∈的几何意义是:点(),x x []()0,1x ∈与点()2,3连线的斜率,因此其值域为3,22⎡⎤⎢⎥⎣⎦,类似地,他研究了函数()32x g x x -=-,[]0,1x ∈,则函数()g x 的值域为_____ 25.(0分)[ID :12453]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是棱1DD 的中点,则直线BE 和平面11ABB A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26.(0分)[ID :12587]如图,在棱长均为4的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D D 分别是BC 和11B C 的中点.(1)求证:11//A D 平面1AB D(2)若平面ABC ⊥平面111,60BCC B B BC ∠=︒,求三棱锥1B ABC -的体积.27.(0分)[ID :12563]已知圆22:2410C x y x y ++-+=,O 为坐标原点,动点P 在圆外,过点P 作圆C 的切线,设切点为M .(1)若点P 运动到()13,处,求此时切线l 的方程;(2)求满足PM PO =的点P 的轨迹方程.28.(0分)[ID :12552]如图,ABCD 是边长为3的正方形,DE ⊥平面ABCD ,AF ⊥平面ABCD ,33DE AF ==.(1)证明:平面//ABF 平面DCE ;(2)在DE 上是否存在一点G ,使平面FBG 将几何体ABCDEF 分成上下两部分的体积比为3:11?若存在,求出点G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9.(0分)[ID :12550]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直角梯形,//AD BC ,90ADC ∠=︒,12BC AD =,PA PD =,M ,N 分别为AD 和PC 的中点.(1)求证://PA 平面MNB ; (2)求证:平面PAD ⊥平面PMB .30.(0分)[ID :12546]已知圆22:20M x y x a +-+= (1)若8a =-,过点(4,5)P 作圆M 的切线,求该切线的方程;(2)当圆22:(1)(23)4N x y ++-=与圆M 相外切时,从点(2,8)Q -射出一道光线,经过y 轴反射,照到圆M 上的一点R ,求光线从点Q 经反射后走到点R 所走过路线的最小值.【参考答案】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 1.D 2.C 3.C 4.A 5.C6.A7.B8.D9.D10.D11.C12.B13.D14.C15.D二、填空题16.3【解析】分析:先根据条件确定圆方程再利用方程组解出交点坐标最后根据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求结果详解:设则由圆心为中点得易得与联立解得点的横坐标所以所以由得或因为所以点睛:以向量为载体求相关变量的取值或范17.【解析】当位于的中点点与中点重合随点到点由得平面则又则因为所以故综上的取值范围为点睛:立体几何中折叠问题要注重折叠前后垂直关系的变化不变的垂直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18.①③【解析】【分析】对4个命题分别进行判断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①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行正确;②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行或相交不正确;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19.相交【解析】【分析】根据直线与圆相交的弦长公式求出的值结合两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圆的标准方程为则圆心为半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圆截直线所得线段的长度是即则圆心为半径圆的圆心为半径则即两个20.【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数形结合分析可知线段的长度的最小值转化为在平面上投影线段的最小值然后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小值【详解】当平面时线段与其在平面上投影相等当与平面不平行时是斜线段大于其在平面上21.【解析】【分析】由题意得该四面体的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且平面可得因为为直角三角形可得所以因此结合几何关系可求得外接球的半径代入公式即可求球的表面积【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空间几何体由题意得该四面体的四个22.22【解析】【分析】首先将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标准方程得到圆心坐标和圆的半径的大小之后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求得弦心距借助于圆中特殊三角形半弦长弦心距和圆的半径构成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得弦长【详解】根23.【解析】【分析】根据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坐标公式求结果【详解】设B 则所以所以的坐标为【点睛】本题考查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坐标公式考查基本分析求解能力属基础题 24.【解析】【分析】根据斜率的几何意义表示函数图象上的点与点连线的斜率数形结合即可求解【详解】为点与点连线的斜率点在函数图像上在抛物线图象上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过点与图象相切的切线斜率设为切线方程为代入得25.【解析】【分析】作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解直角三角形求得线面角的正弦值【详解】设为的中点连接根据正方体的性质可知平面所以是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设正方体的边长为在中所以故答案为:【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线面三、解答题 26. 27. 28. 29. 30.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 参考解析【参考解析】**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根据球的性质可知球心O 与ABC ∆外接圆圆心O '连线垂直于平面ABC ;在Rt POE ∆和Rt OO A ∆'中利用勾股定理构造出关于半径R 和OO '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得R ,代入球的体积公式可得结果.设O '为ABC ∆的外心,如下图所示:由球的性质可知,球心O 与O '连线垂直于平面ABC ,作OE AD ⊥于E 设球的半径为R ,OO x '=ABC ∆为等边三角形,且3AB = 3AO '∴=OO '⊥平面ABC ,AD ⊥平面ABC ,OE AD ⊥OO AE x '∴==,3OE AO '==在Rt POE ∆和Rt OO A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22OE PE O O O A R ''+=+=,即()222363x x R +-=+=解得:3x =,3R =∴球的体积为:343233V R ππ==本题正确选项:D 【点睛】本题考查棱锥外接球的体积求解问题,关键是能够确定棱锥外接球球心的位置,从而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构造方程求得半径.2.C解析:C 【解析】 【分析】取AB 的中点D ,BC 的中点E ,VC 的中点F ,连接,,,PD PF DE EF ,易得即截面为四边形PDEF ,且四边形PDEF 为菱形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取AB 的中点D ,BC 的中点E ,VC 的中点F ,连接,,,PD PF DE EF , 易得PD ∥VB 且12PD VB =,EF ∥VB 且12EF VB =,所以PD ∥EF ,PD EF =, 所以四边形PDEF 为平行四边形,又VB ⊄平面PDEF ,PD ⊂平面PDEF ,由线面平行 的判定定理可知,VB ∥平面PDEF ,AC ∥平面PDEF ,即截面为四边形PDEF ,又1122DE AC VB PD ===,所以四边形PDEF 为菱形,所以选项C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应用,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一道中档题.3.C解析:C 【解析】由题设,,αβ⊥ 则A. 若m α⊂,则m β⊥,错误;B. 若m α⊂,n β⊂,则m n ⊥ 错误;D. 若m αβ⋂=,n m ⊥,当n β⊄ 时不能得到n α⊥,错误. 故选C.4.A解析:A 【解析】分析:将三棱锥的外接球转化为以,,AP AB BC 为长宽高的长方体的外接球,从而可得球半径,进而可得结果.详解:因为PA ⊥平面AB ,,AB BC ⊂平面ABC ,PA BC ∴⊥,,PA AB AB BC ⊥⊥,所以三棱锥的外接球,就是以,,AP AB BC 为长宽高的长方体的外接球, 外接球的直径等于长方体的对角线, 即24116R =++=246R ππ=,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棱锥外接球表面积的求法,属于难题.要求外接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关键是求出求的半径,求外接球半径的常见方法有:①若三条棱两垂直则用22224R a b c =++(,,a b c 为三棱的长);②若SA ⊥面ABC (SA a =),则22244R r a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③可以转化为长方体的外接球; ④特殊几何体可以直接找出球心和半径.5.C解析: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作出图形,欲求球的半径r .利用截面的性质即可得到三棱锥S ABC -的体积可看成是两个小三棱锥S ABO -和C ABO -的体积和,即可计算出三棱锥的体积,从而建立关于r 的方程,即可求出r ,从而解决问题. 【详解】解:根据题意作出图形: 设球心为O ,球的半径r .SC OA ⊥,SC OB ⊥,SC ∴⊥平面AOB ,三棱锥S ABC -的体积可看成是两个小三棱锥S ABO -和C ABO -的体积和. 234312343S ABC S ABO C ABO V V V r r ---∴=+=⨯⨯⨯⨯=三棱锥三棱锥三棱锥, 2r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棱锥的体积,考查球内接多面体,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将三棱锥S ABC -的体积看成是两个小三棱锥S ABO -和C ABO -的体积和,属于中档题.6.A解析:A 【解析】 【分析】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根据圆的弦长公式,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由题意,根据圆的方程222210x y x y a ++-+-=,即22(1)(1)2x y a ++-=-, 则圆心坐标为(1,1)-,半径1r a =- 又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11222d -++==所以由圆的弦长公式可得222(1)(2)4a --=,解得3a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因公,以及弦长公式的应用,其中根据圆的方程,求得圆心坐标和半径,合理利用圆的弦长公式列出方程求解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推理与运算能力.7.B解析:B【解析】试题分析:对于选项A ,a b 1gc 1gc log c ,log c lg a lg b==,01c <<,10gc ∴<,而0a b >>,所以lg lg a b >,但不能确定lg lg a b 、的正负,所以它们的大小不能确定;对于选项B ,c lg lg log ,log lg lg c a b a b c c ==,lg lg a b >,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1lg c改变不等号方向,所以选项B 正确;对于选项C ,利用c y x =在第一象限内是增函数即可得到c c a b >,所以C 错误;对于选项D ,利用xy c =在R 上为减函数易得a b c c <,所以D 错误.所以本题选B.【考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名师点睛】比较幂或对数值的大小,若幂的底数相同或对数的底数相同,通常利用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比较;若底数不同,可考虑利用中间量进行比较. 8.D解析: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知,ABC 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其面积为1.其所在球的小圆的圆心在斜边AC 的中点上,设小圆的圆心为Q ,若四面体ABCD 的体积的最大值,由于底面积ABC S 不变,高最大时体积最大,所以,DQ 与面ABC 垂直时体积最大,最大值为12·33ABC S DQ =,即12133DQ ⨯⨯=,∴2DQ =,设球心为O ,半径为R ,则在直角AQO 中,222OA AQ OQ =+,即()22212R R =+-,∴54R =,则这个球的表面积为:2525444S ππ⎛⎫== ⎪⎝⎭;故选D. 考点:球内接多面体,球的表面积. 9.D解析:D【解析】该几何体为半圆柱,底面为半径为1的半圆,高为2,因此表面积为π×12+12×2π×1×2+2×2=3π+4 ,选D. 10.D解析:D【解析】【分析】由题意可得,曲线22(1)4(1)x y y +-=与直线4(2)y k x -=-有2个交点,数形结合求得k 的范围.【详解】如图所示,化简曲线得到22(1)4(1)x y y +-=,表示以(0,1)为圆心,以2为半径的上半圆,直线化为4(2)y k x -=-,过定点(2,4)A ,设直线与半圆的切线为AD ,半圆的左端点为(2,1)B -,当AD AB k k k <,直线与半圆有两个交点,AD 221k =+,解得512AD k =, 4132(2)4AB k -==--,所以53,124k ⎛⎤∈ ⎥⎝⎦.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属于中档题.11.C解析:C【解析】【分析】首先画出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利用题中条件,得到130AC B ∠=,根据2AB =,求得123BC =,可以确定122CC =,之后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求出长方体的体积.【详解】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连接1BC ,根据线面角的定义可知130AC B ∠=,因为2AB =,所以123BC =,从而求得122CC =, 所以该长方体的体积为222282V =⨯⨯= C.【点睛】该题考查的是长方体的体积的求解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为长宽高的乘积,而题中的条件只有两个值,所以利用题中的条件求解另一条边的长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就需要明确线面角的定义,从而得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得结果.12.B解析:B【解析】该几何体为一个正方体去掉一个倒四棱锥,其中正方体棱长为4,倒四棱锥顶点为正方体中心,底面为正方体上底面,因此体积是32116042433-⨯⨯=,选B. 点睛: 1.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由多面体的三视图想象出空间几何体的形状并画出其直观图.2.三视图中“正侧一样高、正俯一样长、俯侧一样宽”,因此,可以根据三视图的形状及相关数据推断出原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及相关数据.13.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和线面位置关系一一进行判断即可.【详解】选项A :一条直线平行于两个相交平面,必平行于两个面交线,故A 正确;选项B :垂直于两垂直面的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故B 正确;选项C :M m ∈且//m l 得m α⊂且//m β,故C 正确;选项D :M m ∈且m l ⊥不一定得到m α⊂,所以,m l 可以异面,不一定得到m β⊥.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掌握线面、线线之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基础题.14.C解析:C【解析】【分析】由已知,求出圆锥的母线长,进而求出圆锥的底面面积和侧面积,可得答案【详解】设圆锥底面半径为r ,则高h =2r ,∴其母线长l =r .∴S 侧=πrl =πr 2,S 底=πr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旋转体,圆锥的表面积公式,属于基础题. 15.D解析:D【解析】根据三视图知几何体是:三棱锥D ABC -为棱长为4的正方体一部分,直观图如图所示:B 是棱的中点,由正方体的性质得,CD ⊥平面,ABC ABC ∆的面积12442S =⨯⨯=,所以该多面体的体积1164433V =⨯⨯=,故选D.二、填空题16.3【解析】分析:先根据条件确定圆方程再利用方程组解出交点坐标最后根据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求结果详解:设则由圆心为中点得易得与联立解得点的横坐标所以所以由得或因为所以点睛:以向量为载体求相关变量的取值或范解析:3【解析】分析:先根据条件确定圆方程,再利用方程组解出交点坐标,最后根据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求结果.详解:设(),2(0)A a a a >,则由圆心C 为AB 中点得5,,2a C a +⎛⎫ ⎪⎝⎭易得()()():520C x x a y y a --+-=,与2y x =联立解得点D 的横坐标1,D x =所以()1,2D .所以()55,2,1,22a AB a a CD a +⎛⎫=--=-- ⎪⎝⎭, 由0AB CD ⋅=得()()()2551220,230,32a a a a a a a +⎛⎫--+--=--== ⎪⎝⎭或1a =-, 因为0a >,所以 3.a =点睛:以向量为载体求相关变量的取值或范围,是向量与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曲线方程等相结合的一类综合问题.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将问题转化为解方程或解不等式或求函数值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17.【解析】当位于的中点点与中点重合随点到点由得平面则又则因为所以故综上的取值范围为点睛:立体几何中折叠问题要注重折叠前后垂直关系的变化不变的垂直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解析:1,12⎛⎫ ⎪⎝⎭【解析】当F 位于DC 的中点,点D 与AB 中点重合,1t =.随F 点到C 点,由CB AB ⊥,CB DK ⊥,得CB ⊥平面ADB ,则CB BD ⊥.又2CD =,1BC =,则BD =.因为1AD =,2AB =,所以AD BD ⊥,故12t =. 综上,t 的取值范围为1,12⎛⎫ ⎪⎝⎭. 点睛:立体几何中折叠问题,要注重折叠前后垂直关系的变化,不变的垂直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18.①③【解析】【分析】对4个命题分别进行判断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①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行正确;②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行或相交不正确;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 解析:①③【解析】【分析】对4个命题分别进行判断,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①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行,正确;②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行或相交,不正确;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行,正确;④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不同平面互相平行或相交,不正确.故答案为:①③.【点睛】本题考查类比推理,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题.19.相交【解析】【分析】根据直线与圆相交的弦长公式求出的值结合两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圆的标准方程为则圆心为半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圆截直线所得线段的长度是即则圆心为半径圆的圆心为半径则即两个 解析:相交【解析】【分析】根据直线与圆相交的弦长公式,求出a 的值,结合两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圆的标准方程为222:()(0)M x y a a a +-=>,则圆心为(0,)a ,半径R a =,圆心到直线0x y +=的距离d =,圆22:20(0)M x y ay a +-=>截直线0x y +=所得线段的长度是∴即24a =,2a =,则圆心为(0,2)M ,半径2R =,圆22:(1)(1)1N x y -+-=的圆心为(1,1)N ,半径1r =,则MN =3R r +=,1R r -=,R r MN R r ∴-<<+,即两个圆相交.故答案为:相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直线和圆相交的应用,以及两圆位置关系的判断,根据相交弦长公式求出a 的值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0.【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数形结合分析可知线段的长度的最小值转化为在平面上投影线段的最小值然后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小值【详解】当平面时线段与其在平面上投影相等当与平面不平行时是斜线段大于其在平面上解析:2【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数形结合分析可知线段PQ 的长度的最小值转化为PQ 在平面ABCD 上投影线段的最小值,然后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小值.【详解】当//PQ 平面ABCD 时,线段PQ 与其在平面ABCD 上投影相等,当PQ 与平面ABCD 不平行时,PQ 是斜线段,大于其在平面ABCD 上投影的长度, ∴求线段PQ 的最小值就是求其在平面ABCD 上投影的最小值,点P 在平面ABCD 的投影是点C ,点Q 在平面ABCD 的投影在BD 上,∴求线段PQ 的最小值转化为点C 到BD 的距离的最小值,连接,AC BD ,交于点O ,AC BD ⊥,∴点C 到BD 的距离的最小值22CO =.故答案为:22【点睛】 本题考查几何体中距离的最小值,意在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型.21.【解析】【分析】由题意得该四面体的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且平面可得因为为直角三角形可得所以因此结合几何关系可求得外接球的半径代入公式即可求球的表面积【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空间几何体由题意得该四面体的四个 解析:20π【解析】【分析】由题意得该四面体的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且PA ⊥平面ABC ,可得25PC =22PB =PBC 为直角三角形,可得23BC =PB BC ⊥,因此AB BC ⊥,结合几何关系,可求得外接球O 的半径R ===O 的表面积.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空间几何体.由题意得该四面体的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且PA ⊥平面ABC ,2PA AB ==,4AC =,PC =PB =因为PBC 为直角三角形,因此BC =BC =(舍).所以只可能是BC =此时PB BC ⊥,因此AB BC ⊥,所以平面ABC 所在小圆的半径即为22AC r ==, 又因为2PA =,所以外接球O 的半径R === 所以球O 的表面积为24π20πS R ==.【点睛】本题考查三棱锥的外接球问题,难点在于确定BC 的长,即得到AB BC ⊥,再结合几何性质即可求解,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属中档题. 22.22【解析】【分析】首先将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标准方程得到圆心坐标和圆的半径的大小之后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求得弦心距借助于圆中特殊三角形半弦长弦心距和圆的半径构成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得弦长【详解】根 解析:2√2【解析】【分析】首先将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标准方程,得到圆心坐标和圆的半径的大小,之后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求得弦心距,借助于圆中特殊三角形半弦长、弦心距和圆的半径构成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得弦长.【详解】根据题意,圆的方程可化为x 2+(y +1)2=4,所以圆的圆心为(0,−1),且半径是2,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求得d =√12+(−1)2=√2,结合圆中的特殊三角形,可知|AB |=2√4−2=2√2,故答案为2√2.【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熟练应用圆中的特殊三角形半弦长、弦心距和圆的半径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借助于勾股定理求得结果.23.【解析】【分析】根据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坐标公式求结果【详解】设B 则所以所以的坐标为【点睛】本题考查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坐标公式考查基本分析求解能力属基础题解析:()1,4,1--【解析】【分析】根据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坐标公式求结果.【详解】设B (),,x y z ,则1230,1,2222x y z +++=-==,所以1,4,1x y z =-=-=,所以B 的坐标为()1,4,1--.【点睛】本题考查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坐标公式,考查基本分析求解能力,属基础题. 24.【解析】【分析】根据斜率的几何意义表示函数图象上的点与点连线的斜率数形结合即可求解【详解】为点与点连线的斜率点在函数图像上在抛物线图象上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过点与图象相切的切线斜率设为切线方程为代入得解析:2] 【解析】【分析】根据斜率的几何意义,()g x =表示函数y =(2,3)连线的斜率,数形结合,即可求解.【详解】()32g x x =-为点(x 与点(2,3)连线的斜率,点([0,1]x x ∈在函数[0,1]y x =∈图像上, (1,1)B 在抛物线图象上,()g x 的最大值为31221AB k -==-,最小值为过A 点与[0,1]y x =∈图象相切的切线斜率,设为k ,切线方程为(2)3y k x =-+,代入[0,1]y x =∈得,320,0,14(32)0kx k k k k --=≠∆=--=,即281210k k -+=,解得34k +=或34k =当374k +=时,137[0,1]3724x ==-∈+⨯, 当374k -=时,137[0,1]3724x ==+∉-⨯ 不合题意,舍去,()g x 值域为37[,2]4+. 故答案为:37[,2]4+.【点睛】本题考查函数的值域、斜率的几何意义,考查数形结合思想,属于中档题.25.【解析】【分析】作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解直角三角形求得线面角的正弦值【详解】设为的中点连接根据正方体的性质可知平面所以是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设正方体的边长为在中所以故答案为:【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线面 解析:23【解析】【分析】作出直线BE 和平面11ABB A 所成的角,解直角三角形求得线面角的正弦值.【详解】设F 为1AA 的中点,连接,,EF EB BF ,根据正方体的性质可知EF ⊥平面11ABB A ,所以EBF ∠是直线BE 和平面11ABB A 所成的角.设正方体的边长为2,在Rt EBF ∆中2EF =,2222213BE =++=,所以2sin 3EF EBF BE ∠==. 故答案为:23【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线面角的求法,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属于基础题.三、解答题26.(1)证明见解析(2)8【解析】试题分析:(1)欲证A 1D 1∥平面AB 1D ,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只需证A 1D 1与平面AB 1D 内一直线平行,连接DD 1,根据中位线定理可知B 1D 1∥BD,且B 1D 1=BD ,则四边形B 1BDD 1为平行四边形,同理可证四边形AA 1D 1D 为平行四边形,则A 1D 1∥AD又A 1D 1⊄平面AB 1D ,AD ⊂平面AB 1D ,满足定理所需条件;(2)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AD⊥平面B 1C 1CB ,即AD 是三棱锥A ﹣B 1BC 的高,求出三棱锥A ﹣B 1BC 的体积,从而求出三棱锥B 1﹣ABC 的体积.试题解析:(1)证明:如图,连结1DD .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因为1,D D 分别是BC 与11B C 的中点,所以11//B D BD ,且11B D BD =.所以四边形11B BDD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11//BB DD ,且11BB DD =.又1111//,AA BB AA BB =所以1111//,AA DD AA DD =,所以四边形11AA D D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11//A D AD .又11A D ⊄平面1AB D ,AD ⊂平面1AB D ,故11//A D 平面1AB D .。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初中数学九年级下期中经典测试卷(含解析)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初中数学九年级下期中经典测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1.(0分)[ID:11125]如图,△ABC的三个顶点A(1,2)、B(2,2)、C(2,1).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将△ABC扩大得到△A1B1C1,且△ABC 与△A1B1C1的位似比为1 :3.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ABC∽△A1B1C1B.△A1B1C1的周长为6+32C.△A1B1C1的面积为3D.点B1的坐标可能是(6,6)2.(0分)[ID:11117]如图,线段CD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为C(1,2)、D(2,0),以原点为位似中心,将线段CD放大得到线段AB,若点B坐标为(5,0),则点A的坐标为()A.(2,5)B.(2.5,5)C.(3,5)D.(3,6)3.(0分)[ID:11113]如图,用放大镜看△ABC,若边BC的长度变为原来的2倍,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边AB的长度也变为原来的2倍;B.∠BAC的度数也变为原来的2倍;C.△ABC的周长变为原来的2倍;D.△ABC的面积变为原来的4倍;4.(0分)[ID:11106]如图,河坝横断面迎水坡AB的坡比是1:3BC ,则坡面AB的长度是().度BC与水平宽度AC之比),坝高3mA.9m B.6m C.63m D.33m5.(0分)[ID:11096]如图,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kx与一次函数y=kx﹣1(k为常数,且k>0)的图象可能是()A.B.C.D.6.(0分)[ID:11095]在函数y=21ax+(a为常数)的图象上有三个点(﹣1,y1),(﹣1 4,y2),(12,y3),则函数值y1、y2、y3的大小关系是()A.y2<y1<y3B.y3<y2<y1C.y1<y2<y3D.y3<y1<y2 7.(0分)[ID:11087]观察下列每组图形,相似图形是()A.B.C.D.8.(0分)[ID:11085]如图,过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一点A作AB⊥轴于点B,连接AO,若S△AOB=2,则的值为()A.2 B.3 C.4 D.59.(0分)[ID:11084]反比例函数kyx=与1(0)y kx k=-+≠在同一坐标系的图象可能为()A .B .C .D .10.(0分)[ID :11080]如图,线段AB 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为A (2,2)、B (3,1),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在第一象限内将线段AB 扩大为原来的2倍后得到线段CD ,则端点C 的坐标分别为( )A .(4,4)B .(3,3)C .(3,1)D .(4,1)11.(0分)[ID :11055]若反比例函数2y x =-的图象上有两个不同的点关于y 轴的对称点都在一次函数y =-x +m 的图象上,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22m >B .-22m <C .22-22m m >或<D .-2222m <<12.(0分)[ID :11039]在反比例函数4y x=的图象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不等于4的是( ) A . B . C . D .13.(0分)[ID :11035]若270x y -=. 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A .72x y =B .27x y =C .27x y =D .27x y = 14.(0分)[ID :11033]给出下列函数:①y=﹣3x +2;②y=3x;③y=2x 2;④y=3x ,上述函数中符合条作“当x >1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增大而增大“的是( )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D .②③ 15.(0分)[ID :11079]如图,在△ABC 中,M 是AC 的中点,P ,Q 为BC 边上的点,且BP=PQ=CQ ,BM 与AP ,AQ 分别交于D ,E 点,则BD ∶DE ∶EM 等于A .3∶2∶1B .4∶2∶1C .5∶3∶2D .5∶2∶1二、填空题16.(0分)[ID :11232]如图,在一段坡度为1∶2的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即相邻两株树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米,那么斜坡上相邻两株树之间的坡面距离为____米.17.(0分)[ID :11184]如图,在▱ABCD 中,EF ∥AB ,DE :EA=2:3,EF=4,则CD 的长为___________.18.(0分)[ID :11171]△ABC 与△A′B′C′是位似图形,且△ABC 与△A′B′C′的位似比是1:2,已知△ABC 的面积是3,则△A′B′C′的面积是_____.19.(0分)[ID :11143]已知点(,)P m n 在直线2y x =-+上,也在双曲线1y x=-上,则m 2+n 2的值为______.20.(0分)[ID :11141]如图,已知△ABC 中,D 为边AC 上一点,P 为边AB 上一点,AB=12,AC=8,AD=6,当AP 的长度为__时,△ADP 和△ABC 相似.21.(0分)[ID :11224]如图,矩形ABCD 的顶点,A C 都在曲线k y x= (常数0k ≥,0x >)上,若顶点D 的坐标为()5,3,则直线BD 的函数表达式是_.22.(0分)[ID:11221]如图,已知两个反比例函数C1:y=1x和C2:y=13x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设点P在C1上,PC⊥x轴于点C,交C2于点A,PD⊥y轴于点D,交C2于点B,则四边形PAOB的面积为_____.23.(0分)[ID:11214]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BC=1,AC=4,把边长分别为1x,2x,3x,…,n x的n()1n≥个正方形依次放入△ABC中,则第n个正方形的边长nx=_______________(用含n的式子表示).24.(0分)[ID:11188]小刚身高1.7m,测得他站立在阳光下的影子长为0.85m,紧接着他把手臂竖直举起,测得影子长为1.1m,那么小刚举起的手臂超出头顶的高度为________m.25.(0分)[ID:11163]如图,为了测量某棵树的高度,小明用长为2m的竹竿做测量工具,移动竹竿,使竹竿、树的顶端的影子恰好落在地面的同一点.此时,竹竿与这一点距离相距6m,与树相距15m,则树的高度为_________m.三、解答题26.(0分)[ID:1128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OABC的顶点O与坐标原点重合,其边长为2,点A ,点C 分别在轴,轴的正半轴上.函数2y x =的图象与CB 交于点D ,函数k y x=(k 为常数,0k ≠)的图象经过点D ,与AB 交于点E ,与函数2y x =的图象在第三象限内交于点F ,连接AF 、EF .(1)求函数k y x=的表达式,并直接写出E 、F 两点的坐标. (2)求△AEF 的面积. 27.(0分)[ID :11284]如图,有一路灯杆AB (底部B 不能直接到达),在灯光下,小华在点D 处测得自己的影长DF =3m ,沿BD 方向到达点F 处再测得自己的影长FG =4m .如果小华的身高为1.5m ,求路灯杆AB 的高度.28.(0分)[ID :11261]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P 是BC 上的点,Q 是CD 上的点,且∠AQP =900,求证:△ADQ ∽△QCP .29.(0分)[ID :11253]如图,某人在山坡坡脚A 处测得电视塔尖点C 的仰角为60°,沿山坡向上走到P 处再测得点C 的仰角为45°,已知OA =100米,山坡坡度(竖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i =1:2,且O 、A 、B 在同一条直线上.求电视塔OC 的高度以及此人所在位置点P 的铅直高度.(测倾器高度忽略不计,结果保留根号形式)30.(0分)[ID :11242]如图,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DAB ∠,2AC AB AD =⋅;90ADC ∠=,E 为AB 的中点,()1求证:ADC ACB △∽△;(2)CE 与A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试说明理由.【参考答案】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1.C2.B3.B4.B5.B6.A7.D8.C9.B10.A11.C12.B13.A14.B15.C二、填空题16.3米【解析】【分析】利用垂直距离:水平宽度得到水平距离与斜坡的比把相应的数值代入即可【详解】解:∵坡度为1:2且株距为6米∴株距:坡面距离=2:∴坡面距离=株距×(米)【点睛】本题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17.【解析】【分析】【详解】解:∵EF∥AB∴△DEF∽△DAB∴EF:AB=DE:DA=DE:(DE+EA)=2:5∴AB=10∵在▱ABCD中AB=CD∴CD=10故答案为:10【点睛】本题考查①相18.12【解析】【分析】根据位似是相似的特殊形式位似比等于相似比其对应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ABC与△A′B′C′是位似图形位似比是1:2∴△ABC∽△A′B′C′相似比是19.6【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以及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特征得出n+m以及mn的值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将原式变形得出答案详解:∵点P(mn)在直线y=-x+2上∴n+m=2∵点P(m20.4或9【解析】当△ADP∽△ACB时需有∴解得AP=9当△ADP∽△ABC时需有∴解得AP =4∴当AP的长为4或9时△ADP和△ABC相似21.【解析】【分析】利用矩形的性质和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得到A(3)C (5)所以B()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BD的解析式【详解】∵D(53)∴A(3)C (5)∴B()设直线BD的解析式为y=m22.【解析】【分析】根据反比函数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得到S△AOC=S△BOD=S矩形PCOD=1然后利用矩形面积分别减去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可得到四边形PAOB的面积【详解】∵PC⊥x轴PD⊥y轴∴S△23.【解析】【分析】根据正方形的对边平行证明△BDF∽△BCA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第1个正方形的边长同理利用前两个小正方形上方的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出比例式24.5【解析】【分析】根据同一时刻身长和影长成比例求出举起手臂之后的身高与身高做差即可解题【详解】解:设举起手臂之后的身高为x由题可得:17:085=x:11解得x=22则小刚举起的手臂超出头顶的高度为25.7【解析】设树的高度为m由相似可得解得所以树的高度为7m三、解答题26.27.28.29.30.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参考解析【参考解析】**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1.C解析:C【解析】【分析】根据位似图的性质可知,位似图形也是相似图形,周长比等于位似比,面积比等于位似比的平方,对应边之比等于位似比,据此判断即可.【详解】A. △ABC∽△A1B1C1,故A正确;B. 由图可知,AB=2-1=1,BC=2-1=1,,所以△ABC的周长为,由周长比等于位似比可得△A1B1C1的周长为△ABC周长的3倍,即6+B正确;C. S△ABC=1111=22⨯⨯,由面积比等于位似比的平方,可得△A1B1C1的面积为△ABC周长的9倍,即19=4.52⨯,故C错误;D. 在第一象限内作△A1B1C1时,B1点的横纵坐标均为B的3倍,此时B1的坐标为(6,6),故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位似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位似的定义,以及位似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B解析:B【解析】试题分析:∵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在第一象限内,将线段CD放大得到线段AB,∴B点与D点是对应点,则位似比为5:2,∵C(1,2),∴点A的坐标为:(2.5,5)故选B.考点:位似变换;坐标与图形性质.3.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得出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详解】解:∵用放大镜看△ABC,若边BC的长度变为原来的2倍,∴放大镜内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且相似比为2∴边AB的长度也变为原来的2倍,故A正确;∴∠BAC的度数与原来的角相等,故B错误;∴△ABC的周长变为原来的2倍,故C正确;∴△ABC的面积变为原来的4倍,故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解析:B【解析】由图可知,:BC AC =tan BAC ∠=, ∴30BAC ∠=︒, ∴36m 1sin 302BC AB ===︒. 故选B . 5.B解析:B【解析】当k >0时,直线从左往右上升,双曲线分别在第一、三象限,故A 、C 选项错误; ∵一次函数y=kx-1与y 轴交于负半轴,∴D 选项错误,B 选项正确,故选B .6.A解析:A【解析】【分析】先根据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判断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所在的象限及增减性,再根据各点横坐标的值判断出y 1,y 2,y 3的大小关系即可.【详解】∵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为a 2+1>0,∴图象的两个分支在一、三象限,且在每个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114-<<0,∴点(﹣1,y 1),(14-,y 2)在第三象限,∴y 2<y 1<0. ∵12>0,∴点(12,y 3)在第一象限,∴y 3>0,∴y 2<y 1<y 3.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即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各点的坐标一定适合此函数的解析式.7.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相似图形的定义,形状相同,可得出答案.解:A、两图形形状不同,故不是相似图形;B、两图形形状不同,故不是相似图形;C、两图形形状不同,故不是相似图形;D、两图形形状相同,故是相似图形;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相似图形的定义,掌握相似图形形状相同是解题的关键.8.C解析:C【解析】试题分析:观察图象可得,k>0,已知S△AOB=2,根据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可得k=4,故答案选C.考点: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9.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逐个对选项进行分析即可.【详解】A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知,k>0,因此可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应该递减,但是图象是递增的,所以A错误;B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知,k>0,,因此一次函数的图象应该递减,和图象吻合,所以B正确;C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知,k<0,因此一次函数的图象应该递增,并且过(0,1)点,但是根据图象,不过(0,1),所以C错误;D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知,k<0,因此一次函数的图象应该递增,但是根据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递减,所以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关键点在于系数的正负判断,根据系数识别图象.10.A解析:A【解析】【分析】利用位似图形的性质结合对应点坐标与位似比的关系得出C点坐标.【详解】∵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在第一象限内将线段AB扩大为原来的2倍后得到线段CD,∴A点与C点是对应点,∵C点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2,2),位似比为1:2,∴点C的坐标为:(4,4)【点睛】本题考查了位似变换,正确把握位似比与对应点坐标的关系是解题关键.11.C解析:C【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反比例函数2y x =-的图象上的点关于y 轴的对称的点在函数2y x =上,由此可知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x+m 的图象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继而可得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再根据根的判别式即可求得答案.【详解】 ∵反比例函数2y x =-上有两个不同的点关于y 轴对称的点在一次函数y =-x +m 图象上, ∴反比例函数2y x=与一次函数y =-x +m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联立得2y x y x m ⎧=⎪⎨⎪=-+⎩,消去y 得:2x m x =-+, 整理得:220x mx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220x m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m 2-8>0,∴m >m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关于x 轴、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熟练掌握相关内容、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12.B解析:B【解析】【分析】 根据反比例函数k y x=中k 的几何意义,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引x 轴、y 轴垂线,所得矩形面积为|k|解答即可.【详解】解:A 、图形面积为|k|=4;B 、阴影是梯形,面积为6;C 、D 面积均为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为2×(12|k|)=4. 故选B .【点睛】 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k y x=中k 的几何意义,即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引x 轴、y 轴垂线,所得矩形面积为|k|,是经常考查的一个知识点;这里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做此类题一定要正确理解k 的几何意义.图象上的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坐标轴、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S 的关系即S=12|k|. 13.A解析:A【解析】【分析】直接利用比例的性质分别判断即可得出答案.【详解】∵2x -7y =0,∴2x =7y .A .72x y =,则2x =7y ,故此选项正确; B .27x y =,则xy =14,故此选项错误; C .27x y =,则2y =7x ,故此选项错误; D .27x y =,则7x =2y ,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比例的性质,正确将比例式变形是解题的关键.14.B解析:B【解析】分析:分别利用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分析得出答案. 详解:①y =﹣3x +2,当x >1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增大而减小,故此选项错误;②y =3x,当x >1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增大而减小,故此选项错误; ③y =2x 2,当x >1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增大而减小,故此选项正确;④y =3x ,当x >1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增大而减小,故此选项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正确把握相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5.C解析:C【解析】【分析】过A 作AF ∥BC 交BM 延长线于F ,设BC=3a ,则BP=PQ=QC=a ;根据平行线间的线段对应成比例的性质分别求出BD 、BE 、BM 的长度,再来求BD ,DE ,EM 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求得答案.【详解】过A 作AF ∥BC 交BM 延长线于F ,设3BC a =,则BP PQ QC a ===;∵AM CM =,AF ∥BC , ∴1AF AM BC CM==, ∴3AF BC a ==,∵AF ∥BP , ∴133BD BP a DF AF a ===, ∴34DF BF BD ==, ∵AF ∥BQ , ∴2233BE BQ a EF AF a ===, ∴23EF BE =,即25BF BE =, ∵AF ∥BC , ∴313BM BC a MF AF a===, ∴BM MF =,即2BF BM =, ∴235420BF BF BF DE BE BD =-=-=,22510BF BF BF EM BM BE =-=-=,∴3::::?53242010BF BF BFBD DE EM==::.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以及比例的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关键.二、填空题16.3米【解析】【分析】利用垂直距离:水平宽度得到水平距离与斜坡的比把相应的数值代入即可【详解】解:∵坡度为1:2且株距为6米∴株距:坡面距离=2:∴坡面距离=株距×(米)【点睛】本题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析:【解析】【分析】利用垂直距离:水平宽度得到水平距离与斜坡的比,把相应的数值代入即可.【详解】解:∵坡度为1:2=6米,∴株距:坡面距离=2∴坡面距离=株距×2=【点睛】本题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数学问题,可把条件和问题放到直角三角形中,进行解决.要注意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函数.17.【解析】【分析】【详解】解:∵EF∥AB∴△DEF∽△DAB∴EF:AB=DE:DA=DE:(DE+EA)=2:5∴AB=10∵在▱ABCD中AB=CD∴CD=10故答案为:10【点睛】本题考查①相解析:【解析】【分析】【详解】解:∵EF∥AB,∴△DEF∽△DAB,∴EF:AB=DE:DA=DE:(DE+EA)=2:5,∴AB=10,∵在▱ABCD中AB=CD.∴CD=10.故答案为:10【点睛】本题考查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8.12【解析】【分析】根据位似是相似的特殊形式位似比等于相似比其对应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ABC与△A′B′C′是位似图形位似比是1:2∴△ABC∽△A′B′C′相似比是解析:12【解析】【分析】根据位似是相似的特殊形式,位似比等于相似比,其对应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ABC与△A′B′C′是位似图形,位似比是1:2,∴△ABC∽△A′B′C′,相似比是1:2,∴△ABC与△A′B′C′的面积比是1:4,又△ABC的面积是3,∴△A′B′C′的面积是12,故答案为12.【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位似变换的概念和性质,掌握位似是相似的特殊形式,位似比等于相似比,其对应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是解题的关键.19.6【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以及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特征得出n+m以及mn的值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将原式变形得出答案详解:∵点P(mn)在直线y=-x+2上∴n+m=2∵点P(m解析:6【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以及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特征得出n+m以及mn的值,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将原式变形得出答案.详解:∵点P(m,n)在直线y=-x+2上,∴n+m=2,∵点P(m,n)在双曲线y=-1x上,∴mn=-1,∴m2+n2=(n+m)2-2mn=4+2=6.故答案为6.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以及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特征,正确得出m,n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20.4或9【解析】当△ADP∽△ACB时需有∴解得AP=9当△ADP∽△ABC时需有∴解得AP=4∴当AP的长为4或9时△ADP和△ABC相似解析:4或9.【解析】当△ADP∽△ACB时,需有AP ADAB AC=,∴6128AP=,解得AP=9.当△ADP∽△ABC时,需有AP ADAC AB=,∴6812AP=,解得AP=4.∴当AP的长为4或9时,△ADP和△ABC相似.21.【解析】【分析】利用矩形的性质和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得到A (3)C (5)所以B ()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BD 的解析式【详解】∵D (53)∴A (3)C (5)∴B ()设直线BD 的解析式为y=m 解析:35y x =【解析】【分析】利用矩形的性质和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得到A (3k ,3),C (5,5k ),所以B (3k ,5k ),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BD 的解析式. 【详解】∵D (5,3),∴A (3k ,3),C (5,5k ), ∴B (3k ,5k ), 设直线BD 的解析式为y=mx+n , 把D (5,3),B (3k ,5k )代入得 5335m n k k m n ==+⎧⎪⎨+⎪⎩,解得350m n ⎧⎪⎨⎪⎩==, ∴直线BD 的解析式为35y x =. 故答案为35y x =.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反比例函数y=k x(k 为常数,k≠0)的图象是双曲线,图象上的点(x ,y )的横纵坐标的积是定值k ,即xy=k .也考查了矩形的性质.22.【解析】【分析】根据反比函数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得到S△AOC=S△BOD=S 矩形PCOD=1然后利用矩形面积分别减去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可得到四边形PAOB 的面积【详解】∵PC⊥x 轴PD⊥y 轴∴S△ 解析:23【解析】【分析】根据反比函数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得到S△AOC=S△BOD=111236⨯=,S矩形PCOD=1,然后利用矩形面积分别减去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可得到四边形P AOB的面积.【详解】∵PC⊥x轴,PD⊥y轴,∴S△AOC=S△BOD=11||23⋅=111236⨯=,S矩形PCOD=1,∴四边形P AOB的面积=1﹣2×16=23.故答案为:23.【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函数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掌握反比函数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反比函数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在反比例函数kyx=图象中任取一点,过这一个点向x轴和y轴分别作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是定值|k|.23.【解析】【分析】根据正方形的对边平行证明△BDF∽△BCA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第1个正方形的边长同理利用前两个小正方形上方的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出比例式解析:4 () 5n【解析】【分析】根据正方形的对边平行证明△BDF∽△BCA,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第1个正方形的边长,同理利用前两个小正方形上方的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前两个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以此类推,找出规律便可求出第n个正方形的边长.【详解】解:如下图所示,∵四边形DCEF是正方形,∴DF∥CE,∴△BDF∽△BCA,∴DF:AC=BD:BC,即x1:4=(1-x1):1解得x 1= 45, 同理,前两个小正方形上方的三角形相似,112121-=-x x x x x 解得x 2=x 12 同理可得,113231,-=-x x x x x 解得:33121==x x x x以此类推,第n 个正方形的边长1n45=⎛⎫= ⎪⎝⎭nn x x . 故答案为:4()5n【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找出后面正方形的边长与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 24.5【解析】【分析】根据同一时刻身长和影长成比例求出举起手臂之后的身高与身高做差即可解题【详解】解:设举起手臂之后的身高为x 由题可得:17:085=x :11解得x=22则小刚举起的手臂超出头顶的高度为解析:5【解析】【分析】根据同一时刻身长和影长成比例,求出举起手臂之后的身高,与身高做差即可解题.【详解】解:设举起手臂之后的身高为x由题可得:1.7:0.85=x :1.1,解得x=2.2,则小刚举起的手臂超出头顶的高度为2.2-1.7=0.5m【点睛】本题考查了比例尺的实际应用,属于简单题,明确同一时刻的升高和影长是成比例的是解题关键.25.7【解析】设树的高度为m 由相似可得解得所以树的高度为7m解析:7【解析】设树的高度为x m ,由相似可得6157262x +==,解得7x =,所以树的高度为7m三、解答题26.(1)2yx=,E(2,1),F(-1,-2);(2)32.【解析】【分析】(1)先得到点D的坐标,再求出k的值即可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过点F作FG⊥AB,与BA的延长线交于点G.由E、F两点的坐标,得到AE=1,FG=2-(-1)=3,从而得到△AEF的面积.【详解】解:(1)∵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点D的纵坐标为2,即y=2,将y=2代入y=2x,得到x=1,∴点D的坐标为(1,2).∵函数kyx=的图象经过点D,∴21k=,∴k=2,∴函数kyx=的表达式为2yx=.(2)过点F作FG⊥AB,与BA的延长线交于点G.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可知:点D与点F关于原点O对称∴点F的坐标分别为(-1,-2),把x=2代入2yx=得,y=1;∴点E的坐标(2,1);∴AE=1,FG=2-(-1)=3,∴△AEF的面积为:12AE•FG=131322⨯⨯=.27.路灯杆AB的高度是6m.【解析】【分析】在同一时刻物高和影长成正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答.【详解】解:∵CD∥EF∥AB,∴可以得到△CDF ∽△ABF ,△ABG ∽△EFG , ∴,CD DF FE FG AB BF AB BG==, 又∵CD =EF , ∴DF FG BF BG=, ∵DF =3m ,FG =4m ,BF =BD +DF =BD +3,BG =BD +DF +FG =BD +7,∴3437DB BD =++, ∴BD =9,BF =9+3=12, ∴1.5312AB =, 解得AB =6. 答:路灯杆AB 的高度是6m .【点睛】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和中心投影.只要是把实际问题抽象到相似三角形中,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就可以求出结果.28.证明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出一对相等的角,加上直角得出相似三角形. 试题解析:在Rt △ADQ 与Rt △QCP 中,∵∠AQP =90°, ∴∠AQP +∠PQC =90°, 又∵∠PQC +∠QPC =90°, ∴∠AQP =∠QPC ,∴Rt △ADQ ∽Rt △QCP .29.电视塔OC 高为1003米,点P 的铅直高度为)100313(米).【解析】【分析】过点P 作PF ⊥OC ,垂足为F,在Rt △OAC 中利用三角函数求出3,根据山坡坡度=1:2表示出PB =x , AB =2x, 在Rt △PCF 中利用三角函数即可求解.【详解】过点P 作PF ⊥OC ,垂足为F .在Rt △OAC 中,由∠OAC =60°,OA =100,得OC =OA•tan ∠OAC =1003(米), 过点P 作PB ⊥OA ,垂足为B .由i =1:2,设PB =x ,则AB =2x .∴PF =OB =100+2x ,CF =1003﹣x .在Rt △PCF 中,由∠CPF =45°,∴PF =CF ,即100+2x =1003﹣x ,∴x =10031003- ,即PB =10031003-米.【点睛】本题考查了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中等难度,作出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并熟练应用三角函数是解题关键.30.(1)详见解析;(2)CE ∥AD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证明∠DAC=∠CAB ,∠ADC=∠ACB=90°,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E 与AE 的关系,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AC=∠ECA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CAD=∠CAB ,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可得答案.【详解】证明:()1∵AC 平分DAB ∠,∴DAC CAB ∠=∠,∵90ADC ACB ∠=∠=,∴ADC ACB △∽△.(2)//CE AD ;∵E 是AB 的中点,∴12CE AB AE ==, ∴EAC ECA ∠=∠.∠,∵AC平分DAB∠=∠,∴CAD CAB=∠,∴CAD ECACE AD.∴//【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的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小升初数学期末试卷真题汇编[解析版]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小升初数学期末试卷真题汇编[解析版]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小升初数学期末试卷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选择题1.9时整,钟面上分针与时针所成的角为().A.锐角B.直角C.钝角2.计算下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A.5×10 B.5×4 C.5×8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比是3∶1∶2,按角分,这个三角形是()。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4.六(1)班有女生24人,比男生人数的57多4人,男生有多少人?解:设男生有x人,下列方程错误的是()。

A.524x47-=B.5x4247+=C.5x2447=-D.5x4247-=5.下图是正方体纸盒展开后的平面图,在正方体纸盒上与5号面相对的面是()。

A.1 B.2 C.36.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三角形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成反比例B.圆的半径一定,圆的周长与圆周率成正比例C.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3,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D.沿着圆锥的高把圆锥切为两半,切面是三角形。

7.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的比是1∶2π,下面()图形是这个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A.B.C.D.8.研究表明,儿童的负重最好不要超过自身体重的15%,淘气的体重是40kg,书包重5kg,他的书包超重了吗?()。

A.超重B.不超重C.无法判断9.爸爸对儿子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4岁。

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就79岁了。

”现在爸爸()岁。

A.32 B.54 C.28 D.31二、填空题10.去年,我国民营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为73168000000美元,这个数读作(________)美元,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________)亿美元,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为(________)亿美元。

11.18()=四成=()∶()=()%=()折。

12.某班同学做广播操,体育委员在前面领操,其他学生排成每行15人或每行20人都正好是整行,这个班至少有(______)人。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初中数学七年级下期中经典测试卷(含解析)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初中数学七年级下期中经典测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1.不等式x+1≥2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 B . C .D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对于点(),P a b 和点(),Q a b ',给出下列定义:若()()11b a b b a ⎧≥⎪=<'⎨-⎪⎩,则称点Q 为点P 的限变点,例如:点()2,3的限变点的坐标是()2,3,点()2,5-的限变点的坐标是()2,5--,如果一个点的限变点的坐标是()3,1-,那个这个点的坐标是( ) A .()1,3-B .()3,1--C .()3,1-D .()3,13.若点(),P a b 在第四象限,则( ) A .0a >,0b > B .0a <,0b < C .0a <,0b >D .0a >,0b <4.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 .若直线a b ∥,ac ,则b c ∥B .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有且只有一条C .若两条线段不相交,则它们互相平行D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5.已知实数a ,b ,若a >b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a-7>b-7B .6+a >b+6C .55ab >D .-3a >-3b6.下列语句中,假命题的是( ) A .对顶角相等B .若直线a 、b 、c 满足b ∥a ,c ∥a ,那么b ∥cC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D .互补的角是邻补角7.如图,将△ABC 沿BC 边上的中线AD 平移到△A'B'C'的位置,已知△ABC 的面积为9,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为4.若AA'=1,则A'D 等于( )A .2B .3C .23D .328.在平面直角坐标中,点M(-2,3)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9.如图,数轴上表示2、5的对应点分别为点C ,B ,点C 是AB 的中点,则点A 表示的数是( )A .5-B .25-C .45-D .52-10.将一个矩形纸片按如图所示折叠,若∠1=40°,则∠2的度数是( )A .40°B .50°C .60°D .70°11.把一张50元的人民币换成10元或5元的人民币,共有( ) A .4种换法B .5种换法C .6种换法D .7种换法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线段CD 是由线段AB 平移得到的,点A (-2,3)的对应点为C (2,5),则点B (-4,-1)的对应点D 的坐标为() A .()8,3--B .()4,2C .()0,1D .()1,813.如图,△ABC 经平移得到△EF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线段AC 的对应线段是线段EB ; ②点C 的对应点是点B ; ③AC ∥EB ;④平移的距离等于线段BF 的长度. A .1B .2C .3D .414.如图,AB ∥CD ,EF 平分∠GED ,∠1=50°,则∠2=( )A .50°B .60°C .65°D .70°15.下列调查方式,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 .调查市场上某种白酒的塑化剂的含量,采用普查方式B .调查鞋厂生产的鞋底能承受的弯折次数,采用普查方式C .旅客上飞机前的安检,采用抽样调查方式D .了解我市每天的流动人口数,采用抽样调查方式二、填空题16.如图,把一长方形纸片ABCD 沿EF 折叠后ED 与BC 交于点G ,D 、C 分别在M ,N 的位置,若∠EFG=56°,则∠EGB =___________.17.如果一张长方形的纸条,如图所示折叠,那么∠α等于____.18.如图,已知AB CD ∥,120ABE ∠=︒,35DCE ∠=︒,则BEC ∠=__________.19.如图,有一块长为32 m 、宽为24 m 的长方形草坪,其中有两条直道将草坪分为四块,则分成的四块草坪的总面积是________m 2.20.如图,直线a 和b 被直线c 所截,∠1=110°,当∠2=_____时,直线a ∥b 成立21.若关于x 的不等式组0721x m x -<⎧⎨-≤⎩的整数解共有4个,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22.在整数20200520中,数字“0”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_.23.如图,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O '点,那么O '点对应的数是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24.知a ,b 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5a b <<,则ba =______.25.已知方程组236x y x y +=⎧⎨-=⎩的解满足方程x +2y =k ,则k 的值是__________.三、解答题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三个顶点的位置如图所示.现将△ABC 平移,使得点A 移至图中的点A'的位置.(1)平移后所得△A 'B 'C '的顶点B '的坐标为 ,C '的坐标为 ; (2)平移过程中△ABC 扫过的面积为 ;(3)将直线AB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则平移 秒时该直线恰好经过点C '.27.对x ,y 定义一种新运算T ,规定(,)2ax byx y x y+T =+(其中a ,b 均为非零常数),这里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四则运算,例:1(0,1)201a b b b ⨯+⨯T ==⨯+ .已知(1,1)2T -=-,(4,2)1T =. (1)求a ,b 的值; (2)若关于m 的不等式组(2,54)4,(,32)m m m m pT -≤⎧⎨T ->⎩恰好有3个整数解,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28.2018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地震十周年.为了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郑州W 中学通过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号召全校学生进行学习,并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了随机抽取,现对部分学生成绩(x 为整数,满分100分)进行统计.绘制了如图尚不完整的统计图表: 调查结果统计表 组别 分数段 频数 A 50≤x <60 a B 60≤x <70 80 C 70≤x <80 100 D 80≤x <90 150 E 90≤x <100120 合计b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填空:a= ,b= ;(2)扇形统计图中,m 的值为 ,“D”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是 度; (3)本次调查测试成绩的中位数落在 组内;(4)若参加学习的同学共有2000人,请你估计成绩在90分及以上的同学大约有多少人?29.疫情初期,武汉物资告急,全国一心,各地纷纷运送物资到武汉.已知3辆大货车与2辆小货车可以一次运货17吨,5辆大货车与4辆小货车可以一次运货29吨,则2辆大货车与1辆小货车可以一次运货多少吨?30.△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且A (2,1)-、B (3,2)--、C (1,4)-,将其平移后得到111A B C ∆,若A ,B 的对应点是1A ,1B ,C 的对应点1C 的坐标是(3,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ABC ;(2)写出点1A 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1B 坐标是___________;(3)此次平移也可看作111A B C ∆向____平移了______个单位长度,再向_____平移了____个单位长度得到△ABC .【参考答案】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 1.A 2.C 3.D 4.A 5.D 6.D 7.A 8.B 9.C10.D11.C12.C13.D14.C15.D二、填空题16.112°【解析】【分析】根据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得∠DEF=∠GEF由AD∥BC得∠EFG=∠DEF=56°进而求出∠DEG的度数再由AD∥BC求出∠DEG=∠EGB【详解】解:∵折叠根据折叠前后对应17.70°【解析】【分析】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AE=∠DCE=140°依据折叠即可得到∠α=70°【详解】解:如图∵AB∥CD∴∠BAE=∠DCE=140°由折叠可得:∴∠α=70°故答案为:70°18.95°【解析】如图作EF∥AB则EF∥CD∴∠ABE+∠BEF=180°∵∠ABE=120°∴∠BEF=60°∵∠DCE=∠FEC=35°∴∠BEC=∠BEF+∠FEC=95°故答案为95°点睛:本19.【解析】【分析】【详解】解:如图两条直道分成的四块草坪分别为甲乙丙丁把丙和丁都向左平移2米然后再把乙和丁都向上平移2米组成一个长方形长为32-2=30米宽为24-2=22米所以四块草坪的总面积是3020.70°【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的判定要使直线a∥b成立则∠2=∠3再根据∠1=110°即可把∠2的度数求解出来【详解】解:要使直线a∥b成立则∠2=∠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10°∴∠321.6<m≤7【解析】由x-m<07-2x≥1得到3≤x<m则4个整数解就是3456所以m的取值范围为6<m≤7故答案为6<m≤7【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利用数轴就能直观的理解题意列出22.5【解析】【分析】直接利用频率的定义分析得出答案【详解】解:∵在整数20200520中一共有8个数字数字0有4个故数字0出现的频率是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频率的求法正确把握定义是解题关键23.π圆的周长=π•d=1×π=π【解析】【分析】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说明OO′之间的距离为圆的周长=π由此即可确定O′点对应的数【详解】因为圆的周长为π•d=1×π=π所以圆24.6【解析】【分析】直接利用的取值范围得出ab的值即可得出答案【详解】∵ab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a=2b=3∴3×2=6故答案为:6【点睛】此题考查估算无理数的大小正确得出ab的值是解题关键25.-3【解析】分析:解出已知方程组中xy的值代入方程x+2y=k即可详解:解方程组得代入方程x+2y=k得k=-3故本题答案为:-3点睛:本题的实质是考查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需要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三、解答题26.27.28.29.30.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参考解析【参考解析】**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试题解析:∵x+1≥2,∴x≥1.故选A.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2.C【解析】【分析】根据新定义的叙述可知:这个点和限变点的横坐标不变,当横坐标a≥1时,这个点和限变点的纵坐标不变;当横坐标a<1时,纵坐标是互为相反数;据此可做出判断.【详解】1-1)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点的坐标,解题关键在于准确找出这个点与限变点的横、纵坐标与a的关系即可.3.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第四象限内点的横坐标大于零,纵坐标小于零,可得答案.【详解】由点P(a,b)在第四象限内,得a>0,b<0,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各象限内点的坐标,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题的关键,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4.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判断,排除错误答案.【详解】A、在同一平面内,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故正确;B、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错误;C、根据平行线的定义知是错误的.D、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故错误;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平行公理,熟练掌握公理和概念是解题的关键.解析:D 【解析】A.∵a >b ,∴a-7>b-7,∴选项A 正确;B.∵a >b ,∴6+a >b+6,∴选项B 正确;C.∵a >b ,∴55a b >,∴选项C 正确; D.∵a >b ,∴-3a <-3b ,∴选项D 错误. 故选D.6.D解析:D 【解析】分析:分别判断是否是假命题. 详解:选项A. 对顶角相等 ,正确.选项B. 若直线a 、b 、c 满足b ∥a ,c ∥a ,那么b ∥c,正确. 选项C.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正确.选项D. 互补的角是邻补角,错误,不相邻的两个补角不是邻补角. 故选D.点睛:(1)真命题就是正确的命题,即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简单来说就是成立的、对的就是真命题.比如太阳是圆的...就是真命题.(2)条件和结果相矛盾的命题是假命题,即不成立的、错的就是假命题.比如太阳是方的...就是假命题7.A解析:A 【解析】分析:由S △ABC =9、S △A′EF =4且AD 为BC 边的中线知S △A′DE =12S △A′EF =2,S △ABD =12S △ABC =92,根据△DA′E ∽△DAB 知2A DE ABDS A D AD S ''=(),据此求解可得.详解:如图,∵S △ABC =9、S △A′EF =4,且AD 为BC 边的中线,∴S △A′DE =12S △A′EF =2,S △ABD =12S △ABC =92, ∵将△ABC 沿BC 边上的中线AD 平移得到△A'B'C',∴A′E ∥AB ,∴△DA′E ∽△DAB , 则2A DE ABD S A D AD S ''=(),即22912A D A D '='+(), 解得A′D=2或A′D=-25(舍),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平移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移变换的性质与三角形中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8.B解析:B【解析】∵−2<0,3>0,∴(−2,3)在第二象限,故选B.9.C解析:C【解析】【分析】首先可以求出线段BC 的长度,然后利用中点的性质即可解答.【详解】∵表示2C ,B ,,∵点C 是AB的中点,则设点A 的坐标是x ,则∴点A 表示的数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x 1,x 2的中点的计算方法.10.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折叠的知识和直线平行判定即可解答.【详解】解:如图可知折叠后的图案∠ABC=∠EBC,又因为矩形对边平行,根据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2=∠DBC,又因为∠2+∠ABC=180°,所以∠EBC+∠2=180°,即∠DBC+∠2=2∠2=180°-∠1=140°.可求出∠2=70°.【点睛】掌握折叠图形的过程中有些角度是对称相等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1.C解析:C【解析】【分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2个合适的等量关系.由于10元和5元的数量都是未知量,可设出10元和5元的数量.本题中等量关系为:10元的总面值+5元的总面值=50元.【详解】设10元的数量为x,5元的数量为y.则1055000x yx y⎧⎨≥≥⎩+=,,解得10xy⎧⎨⎩==,18xy⎧⎨⎩==,26xy⎧⎨⎩==,34xy⎧⎨⎩==,42xy⎧⎨⎩==,5xy⎧⎨⎩==.所以共有6种换法.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解题关键是弄清题意,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12.C解析:C【解析】【分析】根据点A(-2,3)的对应点为C(2,5),可知横坐标由-2变为2,向右移动了4个单位,3变为5,表示向上移动了2个单位,以此规律可得D的对应点的坐标.【详解】点A(-2,3)的对应点为C(2,5),可知横坐标由-2变为2,向右移动了4个单位,3变为5,表示向上移动了2个单位,于是B(-4,-1)的对应点D的横坐标为-4+4=0,点D的纵坐标为-1+2=1,故D(0,1).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变化----平移,根据A(-2,3)变为C(2,5)的规律,将点的变化转化为坐标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13.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平移的特点分别判断各选项即可.【详解】∵△ABC经平移得到△EFB∴点A、B、C的对应点分别为E、F、B,②正确∴BE是AC的对应线段,①正确∴AC∥EB,③正确平移距离为对应点连线的长度,即BF的长度,④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平移的特点,注意,在平移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对应点,仅对应点的连线之间才有平行、相等的一些关系.14.C解析:C【解析】【分析】由平行线性质和角平分线定理即可求.【详解】∵AB∥CD∴∠GEC=∠1=50°∵EF平分∠GED∴∠2=∠GEF= 12∠GED=12(180°-∠GEC)=65°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平行线性质和角平分线定理,解题关键是熟记角平分线定理.15.D解析:D【解析】【分析】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据此对各项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A、调查市场上某种白酒的塑化剂的含量,采用抽样调查比较合适,故此选项错误;B、调查鞋厂生产的鞋底能承受的弯折次数,采用抽样调查比较合适,故此选项错误;C、旅客上飞机前的安检,必须进行普查,故此选项错误;D、了解我市每天的流动人口数,采用抽样调查方式,比较合适,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二、填空题16.112°【解析】【分析】根据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得∠DEF=∠GEF由AD∥BC得∠EFG=∠DEF=56°进而求出∠DEG的度数再由AD∥BC求出∠DEG=∠EGB【详解】解:∵折叠根据折叠前后对应解析:112°【解析】【分析】根据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得∠DEF=∠GEF,由AD∥BC得∠EFG=∠DEF=56°,进而求出∠DEG的度数,再由AD∥BC,求出∠DEG=∠EGB.【详解】解:∵折叠,根据折叠前后对应的角相等∴∠DEF=∠GEF∵AD∥BC∴∠EFG=∠DEF=56°∴∠DEG=∠DEF+∠GEF=56°+56°=112°又∵AD∥BC∴∠EGB=∠DEG=112°.故答案为:112°【点睛】本题结合折叠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熟记两直线平行时,内错角、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个性质.17.70°【解析】【分析】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AE=∠DCE=140°依据折叠即可得到∠α=70°【详解】解:如图∵AB∥CD∴∠BAE=∠DCE=140°由折叠可得:∴∠α=70°故答案为:70°解析:70°.【解析】【分析】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AE=∠DCE=140°,依据折叠即可得到∠α=70°.【详解】解:如图,∵AB∥CD,∴∠BAE=∠DCE=140°,由折叠可得:12DCF DCE ∠=∠,∴∠α=70°.故答案为:7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题时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8.95°【解析】如图作EF∥AB则EF∥CD∴∠ABE+∠BEF=180°∵∠ABE=120°∴∠BEF=60°∵∠DCE=∠FEC=35°∴∠BEC=∠BEF+∠FEC=95°故答案为95°点睛:本解析:95°【解析】如图,作EF∥AB,则EF∥CD,∴∠ABE+∠BEF=180°,∵∠ABE=120°,∴∠BEF=60°,∵∠DCE=∠FEC=35°,∴∠BEC=∠BEF+∠FEC=95°.故答案为95°.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构造平行线,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题.19.【解析】【分析】【详解】解:如图两条直道分成的四块草坪分别为甲乙丙丁把丙和丁都向左平移2米然后再把乙和丁都向上平移2米组成一个长方形长为32-2=30米宽为24-2=22米所以四块草坪的总面积是30解析:【解析】【分析】【详解】解:如图,两条直道分成的四块草坪分别为甲、乙、丙、丁,把丙和丁都向左平移2米,然后再把乙和丁都向上平移2米,组成一个长方形,长为32-2=30米,宽为24-2=22米,所以四块草坪的总面积是30×22=660(㎡).故答案为:66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移的应用,将草坪平移组成一个长方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20.70°【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的判定要使直线a∥b成立则∠2=∠3再根据∠1=110°即可把∠2的度数求解出来【详解】解:要使直线a∥b成立则∠2=∠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10°∴∠3解析:70°【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的判定,要使直线a∥b成立,则∠2=∠3,再根据∠1=110°,即可把∠2的度数求解出来.【详解】解:要使直线a∥b成立,则∠2=∠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10°,∴∠3=180°-∠1=180°-110°=70°,∴∠2=∠3=70°,故答案为:7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的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1.6<m≤7【解析】由x-m<07-2x≥1得到3≤x<m则4个整数解就是3456所以m的取值范围为6<m≤7故答案为6<m≤7【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利用数轴就能直观的理解题意列出解析:6<m≤7.【解析】由x-m<0,7-2x≥1得到3≤x<m,则4个整数解就是3,4,5,6,所以m的取值范围为6<m≤7,故答案为6<m≤7.【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利用数轴就能直观的理解题意,列出关于m的不等式组,再借助数轴做出正确的取舍.22.5【解析】【分析】直接利用频率的定义分析得出答案【详解】解:∵在整数20200520中一共有8个数字数字0有4个故数字0出现的频率是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频率的求法正确把握定义是解题关键解析:5【解析】【分析】直接利用频率的定义分析得出答案.【详解】解:∵在整数20200520中,一共有8个数字,数字“0”有4个,故数字“0”出现的频率是12.故答案为:1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频率的求法,正确把握定义是解题关键.23.π圆的周长=π•d=1×π=π【解析】【分析】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说明OO′之间的距离为圆的周长=π由此即可确定O′点对应的数【详解】因为圆的周长为π•d=1×π=π所以圆解析:π圆的周长=π•d=1×π=π【解析】【分析】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说明OO′之间的距离为圆的周长=π,由此即可确定O′点对应的数.【详解】因为圆的周长为π•d=1×π=π,所以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OO'=π.故答案为:π,圆的周长=π•d=1×π=π.【点睛】此题考查实数与数轴,解题关键在于注意:确定点O′的符号后,点O′所表示的数是距离原点的距离.24.6【解析】【分析】直接利用的取值范围得出ab的值即可得出答案【详解】∵ab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a=2b=3∴3×2=6故答案为:6【点睛】此题考查估算无理数的大小正确得出ab的值是解题关键解析:6【解析】【分析】a,b的值,即可得出答案.【详解】∵a,b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a b<<,∴a=2,b=3,∴ba=3×2=6.故答案为:6.【点睛】此题考查估算无理数的大小,正确得出a,b的值是解题关键.25.-3【解析】分析:解出已知方程组中xy的值代入方程x+2y=k即可详解:解方程组得代入方程x+2y=k得k=-3故本题答案为:-3点睛:本题的实质是考查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需要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解析:-3【解析】分析:解出已知方程组中x,y的值代入方程x+2y=k即可.详解:解方程组236x yx y+=⎧⎨-=⎩,得33 xy⎧⎨-⎩==,代入方程x+2y=k,得k=-3.故本题答案为:-3.点睛:本题的实质是考查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需要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方程组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的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三元一次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了解把“三元”转化为“二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的思想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和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方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是消元.解题之前先观察方程组中的方程的系数特点,认准易消的未知数,消去未知数,组成无该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三、解答题26.(1)(5,3),(8,4);(2)232;(3)5【解析】【分析】(1)根据网格结构找出点B 、C 的对应点B ′、C '的位置,顺次连接之后,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点B ′,C '的坐标;(2)结合图形可知所求为线段AB 扫过的图形为平行四边形ABB A ''加上三角形A B C '''的面积,分别求解之后再求和即可;(3)结合网格结构可知线段AB 向右平移时,A 点坐标变为(8,0)时满足题意,据此可解答本题.【详解】解:(1)根据题意画图:∴(5,3)B ',(8,4)C ';(2)如图, ∵1111634221422182222ABB A S ''=⨯-⨯⨯-⨯⨯-⨯⨯-⨯⨯=, 1117322121312222A B C S '''=⨯-⨯⨯-⨯⨯-⨯⨯=, ∴平移过程中△ABC 扫过的面积为723822+=; (3)结合网格结构可知线段AB 向右平移时,A 点坐标变为(8,0)时满足题意, 此时A 点向右平移了5个单位长度,∵直线AB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平移5秒时该直线恰好经过点C '.【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平移变换作图,三角形的面积,熟练掌握网格结构准确找出对应点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27.(1)a ,b 的值分别为1,3;(2)123p -≤<-. 【解析】试题分析:(1)已知T 的两对值,分别代入T 中计算,求出a 与b 的值即可;(2)根据题中新定义化简已知不等式,根据不等式组恰好有3个整数解,求出p 的范围即可; 由T (x ,y )=T (y ,x )列出关系式,整理后即可确定出a 与b 的关系式.试题解析:(1)由,()4,21T =,得()112211a b ⨯+⨯-=-⨯-,421242a b ⨯+⨯=⨯+, 即2,4210,a b a b -=-⎧⎨+=⎩解得1,3.a b =⎧⎨=⎩即a ,b 的值分别为1,3. (2)由(1)得()3,2x y x y x y +T =+,则不等式组()()2,544,,32m m m m p ⎧T -≤⎪⎨T ->⎪⎩可化为105,539,m m p -≤⎧⎨->-⎩ 解得19325p m --≤<. ∵不等式组()()2,544,,32m m m m p ⎧T -≤⎪⎨T ->⎪⎩恰好有3个整数解, ∴93235p -<≤,解得123p -≤<-. 28.(1)50、500;(2)30、108;(3)D (4)480人【解析】【分析】(1)由B 组频数及其所占百分比可得总人数b 的值,再根据各分组人数之和等于总人数可得a 的值;(2)用D 组人数除以总人数可得m 的值,用360°乘以D 组人数所占百分比; (3)根据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可得;(4)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思想求解可得.【详解】(1)∵被调查的总人数b=80÷16%=500人, ∴a=500﹣(80+100+150+120)=50,故答案为:50、500;(2)m%=150500×100%=30%,即m=30, “D”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是360°×150500=108°, 故答案为:30、108;(3)本次调查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第250、251个数据的平均数,而这2个数据均落在D 组,∴本次调查测试成绩的中位数落在D 组,故答案为:D .(4)估计成绩在90分及以上的同学大约有2000×24%=480人. 【点睛】本题考查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能力和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29.2辆大货车与1辆小货车可以一次运货11吨【解析】【分析】设1辆大货车一次运货x 吨,1辆小货车一次运货y 吨,根据“3辆大货车与2辆小货车可以一次运货17吨,5辆大货车与4辆小货车可以一次运货29吨”,即可得出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之即可得出x ,y 的值,将其代入(2)x y +中即可求出结论.【详解】设1辆大货车一次运货x 吨,1辆小货车一次运货y 吨由题意得:32175429x y x y +=⎧⎨+=⎩ 解得:51x y =⎧⎨=⎩则225111x y +=⨯+=答:2辆大货车与1辆小货车可以一次运货11吨.【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理解题意,正确列出方程组是解题关键. 30.(1)答案见解析;(2)()1104A B ,, ()11-,;(3)下;3;左;2. 【解析】【分析】(1)直接根据点的坐标作图即可;(2)根据C 点坐标的变化规律可得横坐标+2,纵坐标+3,再把点A 、B 对应点的坐标横坐标+2,纵坐标+3计算即可;(3)根据(2)中的平移情况写出平移规律.【详解】解:(1)如图所示,(2)()1104A B ,, ()11-, (3)此次平移也可看作111A B C ∆向下平移了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了2个单位长度得到△ABC故答案为:下;3;左;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变化,关键是掌握横坐标,右移加,左移减;纵坐标,上移加,下移减.。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一、八年级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选择题压轴题(难)1.已知a=2012x+2011,b=2012x+2012,c=2012x+2013,那么a 2+b 2+c 2—ab -bc -ca 的值等于( )A .0B .1C .2D .3【答案】D【解析】【分析】首先把a 2+b 2+c 2﹣ab ﹣bc ﹣ac 两两结合为a 2﹣ab +b 2﹣bc +c 2﹣ac ,利用提取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再把a 、b 、c 代入求值即可.【详解】a 2+b 2+c 2﹣ab ﹣bc ﹣ac=a 2﹣ab +b 2﹣bc +c 2﹣ac=a (a ﹣b )+b (b ﹣c )+c (c ﹣a )当a =2012x +2011,b =2012x +2012,c =2012x +2013时,a -b =-1,b -c =-1,c -a =2,原式=(2012x +2011)×(﹣1)+(2012x +2012)×(﹣1)+(2012x +2013)×2=﹣2012x ﹣2011﹣2012x ﹣2012+2012x ×2+2013×2=3.故选D .【点睛】本题利用因式分解求代数式求值,注意代数之中字母之间的联系,正确运用因式分解,巧妙解答题目.2.若999999a =,990119b =,则下列结论正确是( ) A .a <bB .a b =C .a >bD .1ab =【答案】B【解析】 ()9999999909990909119991111===99999a b +⨯⨯==⨯,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有关幂的运算、幂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一般说来,比较几个幂的大小,或者把它们的底数变得相同,或者把它们的指数变得相同,再分别比较它们的指数或底数.3.如果多项式29x kx -+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那么k 的值是( )A .3B .6C .3±D .6±【答案】D【解析】由于可以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所以它是一个完全平方式222a ab b ±+,所以236k =±⨯=±.故选D.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3x 2 ·4x 2 =12x 2B .(x -1)(x —1)=x 2—1C .(x 5)2 =x 7D .x 4 ÷x =x 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可知3x 2 ·4x 2 =12x 4,故A 不正确; 根据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可知(x -1)(x —1)=x 2—2x+1,故B 不正确; 根据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可得(x 5)2 =x 10,故C 不正确;根据同底数幂的相除,可知x 4 ÷x =x 3,故D 正确. 故选:D.5.化简()22x 的结果是( )A .x 4B .2x 2C .4x 2D .4x 【答案】C【解析】【分析】利用积的乘方法则:把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可.【详解】(2x)²=2²·x²=4x²,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积的乘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6.计算,得( ) A .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直接提取公因式(-3)m-1,进而分解因式即可.【详解】(-3)m +2×(-3)m-1=(-3)m-1(-3+2)=-(-3)m-1.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正确分解因式是解题关键.7.下列各式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是( )A .92-xB .2269a ab b -+-C .22x y --D .21x -【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公式法有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可得答案.【详解】A 、x 2-9,可用平方差公式,故A 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B 、-a 2+6ab-9 b 2能用完全平方公式,故B 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C 、-x 2-y 2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故C 正确;D 、x 2-1可用平方差公式,故D 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熟记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是解题关键.8.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2224a a -=-B .()222a b a b +=+C .()257a a =D .()()2224a a a -+--=- 【答案】D【解析】【分析】按照积的乘方运算、完全平方公式、幂的乘方、平方差公式分别计算,再选择.【详解】22(2)4a a -=,故选项A 不合题意;222()2a b a ab b +=++,故选项B 不合题意;5210()a a =,故选项C 不合题意;22(24)()a a a -+--=-,故选项D 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整式的运算,掌握各运算法则是关键,还要注意符号的处理.9.下列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A .x 2+2x ﹣1=(x ﹣1)2B .x 2+4x+4=(x+2)2C .(a+b )(a ﹣b )=a 2﹣b 2D .ax 2﹣a=a (x 2﹣1)【答案】B【解析】【分析】因式分解是指将多项式和的形式转化成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公因式法,套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解决本题根据因式分解的定义进行判定.【详解】A 选项,从左到右变形错误,不符合题意,B 选项,从左到右变形是套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符合题意,C 选项, 从左到右变形是在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不符合题意,D 选项, 从左到右变形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但括号里仍可以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分解,属于分解不彻底,因此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因式分解的定义,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定义和方法.10.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23a a a ⋅=B .623a a a ÷=C .2222a a -=D .()22436a a =【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同底数幂乘除法的运算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法则即可求解;【详解】解:2123•a a a a +==,A 准确; 62624a a a a -÷==,B 错误;2222a a a -=,C 错误;()22439a a =,D 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实数和整式的运算;熟练掌握同底数幂乘除法的运算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法则是解题的关键.二、八年级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填空题压轴题(难)11.如图,有一张边长为x 的正方形ABCD 纸板,在它的一个角上切去一个边长为y 的正方形AEFG ,剩下图形的面积是32,过点F 作FH ⊥DC ,垂足为H.将长方形GFHD 切下,与长方形EBCH 重新拼成一个长方形,若拼成的长方形的较长的一边长为8,则正方形ABCD 的面积是____.【答案】36.【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列出2232,8x y x y -=+=,求出x-y=4,解方程组得到x 的值即可得到答案.【详解】由题意得: 2232,8x y x y -=+= ∵22()()x y x y x y -=+-,∴x -y=4, 解方程组48x y x y -=⎧⎨+=⎩,得62x y =⎧⎨=⎩, ∴正方形ABCD 面积为236x =,故填:36.【点睛】此题考查平方差公式的运用,根据题意求得x-y=4是解题的关键,由此解方程组即可.12.已知222246140x y z x y z ++-+-+=, 则()2002x y z --=_______.【答案】0【解析】【分析】利用完全平方式的特点把原条件变形为222(1)(2)(3)0x y z -+++-=,再利用几个非负数之和为0,则每一个非负数都为0的结论可得答案.【详解】解:因为:222246140x y z x y z ++-+-+=所以222(21)(44)(69)0x x y y z z -+++++-+=所以222(1)(2)(3)0x y z -+++-= 所以102030x y z -=⎧⎪+=⎨⎪-=⎩ ,解得123x y z =⎧⎪=-⎨⎪=⎩所以()2002x y z --=[]221(2)3(33)0---=-= 故答案为0.【点睛】本题考查完全平方式的特点,非负数之和为0的性质,掌握该知识点是关键.13.已知2320x y --=,则23(10)(10)x y ÷=_______.【答案】100【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得2x-3y=2,然后根据幂的乘方和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可求得答案.【详解】由已知可得2x-3y=2,所以()()231010x y ÷=102x ÷103y =102x-3y =102=100.故答案为10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幂的乘方和同底数幂相除,解题关键是根据幂的乘方和同底数幂相除的性质的逆运算变形,然后整体代入即可求解.14.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231x x +-=____________【答案】x x ⎛++ ⎝⎭⎝⎭【解析】【分析】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即可.【详解】令2310x x +-=∴1x =2x =∴231x x +-=x x ⎛+ ⎝⎭⎝⎭故答案为:x x ⎛+ ⎝⎭⎝⎭【点睛】本题考查实数范围内的因式分解,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即可解答,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题关键.15.将22363ax axy ay -+分解因式是__________.【答案】()23a x y -【解析】根据题意,先提公因式,再根据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得:()()22222363323ax axy ay a x xy y a x y -+=-+=-. 故答案为()23a x y -.16.把多项式(x -2)2-4x +8分解因式,哪一步开始出现了错误( )解:原式=(x -2)2-(4x -8)…A=(x -2)2-4(x -2)…B=(x -2)(x -2+4)…C=(x -2)(x +2)…D【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第一步应是添括号(注意符号变化),解法正确,第二步先对后面因式提公因式4,再提取公因式(x-2)这时出现符号错误,所以从C 步出现错误.故选C.17.已知ab=a+b+1,则(a ﹣1)(b ﹣1)=_____.【答案】2【解析】【分析】将(a ﹣1)(b ﹣1)利用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展开,然后将ab=a+b+1代入合并即可得.【详解】(a ﹣1)(b ﹣1)= ab ﹣a ﹣b+1,当ab=a+b+1时,原式=ab ﹣a ﹣b+1=a+b+1﹣a ﹣b+1=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多项式乘多项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及整体代入思想的运用.18.分解因式2242xy xy x ++=___________【答案】22(1)x y +【解析】【分析】原式提取公因式,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即可.【详解】原式=2x (y 2+2y +1)=2x (y +1)2,故答案为2x (y +1)2【点睛】此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19.若=2m x ,=3n x ,则2m n x +的值为_____.【答案】18【解析】【分析】先把x m+2n 变形为x m (x n )2,再把x m =2,x n =3代入计算即可.【详解】∵x m =2,x n =3,∴x m+2n =x m x 2n =x m (x n )2=2×32=2×9=18;故答案为18.【点睛】本题考查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熟练掌握运算性质和法则是解题的关键.20.因式分解34x x -= .【答案】()()x x 2x 2-+-【解析】试题分析:要将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是首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公因式,则把它提取出来,之后再观察是否是完全平方公式或平方差公式,若是就考虑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因此,-后继续应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先提取公因式x()()()32-=--=-+-.4x x x x4x x2x2。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中考数学规律压轴选择题专题

上海三林中学北校中考数学规律压轴选择题专题

一、规律问题数字变化类1.有一个计算程序,每次运算都是把一个数先乘以2,再除以它与1的和,多次重复进行这种运算的过程如下:若输入的值为π,则10y 的值为( ) A .2562551ππ+B .5125111ππ+C .102410231ππ+D .204820471ππ+答案:C解析:C 【分析】据题意逐步计算,发现规律后,直接写出10y 的值. 【详解】第1次121y ππ=+,第2次1214241213111y y y ππππππ+===++++ 第3次2322428314171131y y y ππππππ⨯+===++++第4次416151y ππ=+观察前4次归纳出2(21)1n n n y ππ=-+令n=10,得10101021024(21)110231y ππππ==-++,故选:C . 【点睛】此题考查归纳发现规律,用代数式表示规律并运用规律.其关键是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算出前几次的n y .2.根据图中数字的规律,则x+y 的值是( ).A .729B .550C .593D .738答案:C解析:C 【分析】结合题意,根据数字规律,分别计算得x 和y 的值,从而得到x+y 的值. 【详解】根据题意,得:88165x =⨯+=888658528y x =⨯+=⨯+=∴65528593x y +=+=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字规律、有理数运算、代数式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数字规律、有理数加法和乘法、代数式计算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3.如图,在单位为1的方格纸上,△A 1A 2A 3,△A 3A 4A 5,△A 5A 6A 7,…,都是斜边在x 轴上,斜边长分别为2,4,6,…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A 1A 2A 3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 1(2,0),A 2(1,1),A 3(0,0),则依图中所示规律, A 2019的坐标为( )A .(﹣1008,0)B .(﹣1006,0)C .(2,﹣504)D .(2,-506)答案:A解析:A 【分析】用题中已知条件观察所给例子、图形,找出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详解】依题意列出前面几个n A 的坐标如下表 A 1(2,0) A 2(1,1) A 3(0,0) A 4(2,2) A 5(4,0) A 6(1,3) A 7(-2,0) A 8(2,4) A 9(6,0) A 10(1,5) A 11(-4,0) A 12(2,6) A 13(8,0) A 14(1,7)A 15(-6,0)A 16(2,8)对于n A ,当n 除以4余1时,n A 的纵坐标为0,横坐标32n +; 当n 除以4余2时,n A 的纵坐标为n2,横坐标1; 当n 除以4余3时,n A 的纵坐标为0,横坐标32n --; 当n 除以4,整除时,n A 的纵坐标为2n,横坐标2. 运用发现规律,当n=2019时,2019除以4,余3,故点2019A 的纵坐标为0,横坐标为2019310082--=-,所以点2019A 的坐标为(-1008,0) . 故选:A . 【点睛】 本题是探索规律题型.探索规律的思维模式是:观察前几例做出猜想,再验证猜想,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发现规律.本题的解决不仅要观察点的坐标的变化,还要观察图形中点的位置变化.4.已知有理数1a ≠,我们把11a-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12-,-1的差倒数是11=1(1)2--.如果12a =-,a 2是a 1的差倒数,a 3是a 2的差倒数,a 4是a 3的差倒数……依此类推,那么12100a a a +++的值是( )A .-7.5B .7.5C .5.5D .-5.5答案:A解析:A 【分析】求出数列的前4个数,从而得出这个数列以2-,13,32依次循环,且1312326-++=-,再求出这100个数中有多少个周期,从而得出答案. 【详解】解:∵12a =-,∴2111(2)3a ==--,3131213a ==-,412312a ==--,……∴这个数列以-2,13,32依次循环,且1312326-++=-, ∵1003331÷=,∴121001153327.562a a a ⎛⎫+++=⨯--=-=- ⎪⎝⎭,【点睛】本题考查了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通过从一些特殊的数字变化中发现不变的因素或按规律变化的因素,然后推广到一般情况.5.如果a 是大于1的正整数,那么a 的三次方可以改写成若干个连续奇数的和.例如3235=+,337911=++,3413151719=+++,…,已知3a 改写成的若干个连续奇数和的式子中,有一个奇数是2021,则a 的值是( ) A .36B .45C .52D .61答案:B解析:B 【分析】根据题意,解得3a 改写成的若干个连续奇数和的式子中,第一个数是(1)1a a -+,共有a 个奇数,当=45a 时,解得其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根据计算结果与2021作比较即可解题. 【详解】3235=+,337911=++,3413151719=+++,…,∴3a 改写成的若干个连续奇数和的式子中,第一个数是(1)1a a -+,共有a 个奇数,=45a 时,第一个数是45(451)1=4544+1=1981⨯-+⨯,一共有45个奇数,最后一个奇数是1981+2(451)=1981+88=2069⨯-1981<2021<2069∴有一个奇数是2021,则a 的值是45,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是重要考点,难度一般,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6.如图所示的运算程序中,若开始输入的x 值为48,我们发现第1次输出的结果为24,第2次输出的结果为12,……第2019次输出的结果为( )A .3B .6C .4D .1答案:B解析:B 【分析】根据程序框图计算出前9次的输出结果,据此得出除去前2次的输出结果,后面每输出六次为一个周期循环,从而得出答案.解:∵第1次输出的结果为24, 第2次输出的结果为12, 第3次输出的结果为6, 第4次输出的结果为3, 第5次输出的结果为8, 第6次输出的结果为4, 第7次输出的结果为2, 第8次输出的结果为1, 第9次输出的结果为6, ……∴除去前2次的输出结果,后面每输出六次为一个周期循环, ∵(2019−2)÷6=336…1, 则第2019次输出的结果为6. 故选:B . 【点睛】此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弄清题中的规律是解本题的关键.7.把所有正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并按如下规律分组:(1),(2,3,4),(5,6,7,8,9),(10,11,12,13,14,15,16),…,现用等式(),M A i j =表示正整数M 是第i 组第j 个数(从左往右数),如()73,3A =,则2020A =( )A .(44,81)B .(44,82)C .(45,83)D .(45,84)答案:D解析:D 【分析】根据排列规律,先判断2020在第几组,再判断是这一组的第几个数即可解答. 【详解】解:根据排列规律,2020是第2020个数,设2020在第n 组, 则1+3+5+···(2n -1)≥2020, ∴(121)2n n+-⋅≥2020,即n 2≥2020,当n=44时,1+3+5+…+87= 1936, 当n=45时,1+3+5+…+89=2025, ∴2020在第45组,又∵第44组最后一个数为1936, ∴2020-1936=84,即2020是第45组第84个数, ∴2020A =(45,84),故答案选:D . 【点睛】本题考查数字类的规律探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熟记公式1+3+5+···(2n -1)=(121)2n n+-⋅,善用联想探索数字规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常用方法.8.观察下列等式:12=1,22=4,32=9,42 =16,52=25,...,若22222212345...n ++++++的个位数字是1(02020n <≤,且n 为整数),则n 的最大值是( ) A .2001B .2006C .2011D .2019答案:B解析:B 【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个位数字为10个一循环,再分别验证选项中的个位数字,将符合个位数字为1的数比较大小可得. 【详解】解:12=1,22=4,32=9,42 =16,52=25,62=36,72=49,82=64,92=81,102=100,112=121,122=144,∴个位数是10个数为一个循环, A 、2001÷10=200...1,则200×(1+4+9+6+5+6+9+4+1+0)+1=9001, B 、2006÷10=200...6,则200×(1+4+9+6+5+6+9+4+1+0)+(1+4+9+6+2+6)=9031, C 、2011÷10=201...1,则201×(1+4+9+6+5+6+9+4+1+0)+1=9046, D 、2019÷10=201...9,则201×(1+4+9+6+5+6+9+4+1+0)+(1+4+9+6+5+6+9+4+1)=9090, ∵2001<2006,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字型规律以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题的关键是找到个位数字为10个一循环.9.如图,第1个正方形(设边长为2)的边为第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第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是第2个正方形的边,第2个正方形的边是第2个等腰三角形的斜边…依此不断连接下去,通过观察与研究,写出第2012个正方形的边长a 2012为( )A.a2012=4(12)2011B.a2012=2(22)2011C.a2012=4(12)2012D.a2012=22)2012答案:B解析:B【分析】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性质分别用a1、表示出a2、a3、a4…,根据规律得到第2012个正方形的边长a2012=(22)2011a1,把a1=2,代入即可求解【详解】解:设第1个正方形的边长a1=2,根据题意得,第2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2=22a1,第3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3=22a2=22(22a1)=(22)2a1,第4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42a322)2a123a1,…,第2012个正方形的边长a2012=(22)2011a1,∵a1=2,∴a2012=2(22)2011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根据变化规律求出指数与正方形的序数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是小刚在电脑中设计的一个电子跳蚤,每跳一次包括上升和下降,即由点A—B—C为一个完整的动作.按照图中的规律,如果这个电子跳蚤落到9的位置,它需要跳的次数为 ( )A .5次B .6次C .7次D .8次答案:C解析:C 【分析】首先观察图形,得出一个完整的动作过后电子跳骚升高2个格,根据起始点为-5,终点为9,即可得出它需要跳的次数. 【详解】解:由图形可得,一个完整的动作过后电子跳骚升高2个格, 如果电子跳骚落到9的位置,则需要跳9(5)72--=次. 故选C .此题考查数字的规律变化,关键是仔细观察图形,得出一个完整的动作过后电子跳骚升高2个格,难度一般.二、规律问题算式变化类11.已知T 122119311242++,T 22211497123366++,T 322111=34++21313()1212,⋯,T 22111(1)n n +++n 为正整数.设S n =T 1+T 2+T 3+⋯+T n ,则S 2021值是( ) A .202120212022B .202120222022C .120212021D .120222021答案:A 【分析】根据数字间的规律探索列式计算 【详解】解:由题意可得:T1=, T2=, T3= ∴Tn= ∴T2021=∴S2021=T1+T2+T3++T2021 = = = = = = =解析:A 【分析】根据数字间的规律探索列式计算 【详解】解:由题意可得:T 1312+1=212⨯⨯,T 2723+1=623⨯⨯,T 31334+1=1234⨯=⨯∴T ()()1+11n n n n ++ ∴T 2021=20212022+120212022⨯⨯∴S 2021=T 1+T 2+T 3+⋯+T 2021=371320212022+1+++...261220212022⨯+⨯ =11111++1++1++...1+261220212022+⨯=11112021++++...+261220212022⨯=11112021++++...+12233420212022⨯⨯⨯⨯ =11111112021+1++...+2233420212022⎛⎫-+--- ⎪⎝⎭ =12021+12022⎛⎫- ⎪⎝⎭=202120212022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实数数字类的规律探索,探索规律,准确计算是解题关键. 12.根据等式:()()2111x x x -+=-,()()23111,x x x x -++=-()()324111x x x x x -+++=-,()()4325111,x x x x x x -++++=-……的规律,则可以推算得出2021202020192222...221++++++的末位数字是( )A .1B .3C .5D .7答案:B 【分析】利用题目给出的规律:把乘(2-1)得出22022-1,研究22022的末位数字规律,进一步解决问题. 【详解】解:由题目中等式的规律可得:=(2-1)× =22022-1, 21解析:B 【分析】利用题目给出的规律:把2021202020192222...221++++++乘(2-1)得出22022-1,研究22022的末位数字规律,进一步解决问题. 【详解】解:由题目中等式的规律可得:2021202020192222...221++++++=(2-1)×2021202020192(222...221)++++++ =22022-1,21的末位数字是2,22的末位数字是4,23的末位数字是8,24的末位数字是6,25的末位数字是2…,所以2n 的末位数字是以2、4、8、6四个数字一循环. 2022÷4=505…2,所以22022的末位数字是4, 22022-1的末位数字是3.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方差公式,乘方的末位数字的规律,尾数特征,注意从简单情形入手,发现规律,解决问题.13.已知11a x =-(1x ≠且2x ≠),2111a a =-,3211a a =-,…,111n n a a -=-,则2019a 等于( )A .21x x --B .1x +C .1x -D .12x- 答案:A【分析】根据题中所给已知等式先求出前4个数,发现每3个数是一个循环,进而可得的值.【详解】解:∵(且),∴⋯⋯∵2019÷3=673∴==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字的解析:A【分析】根据题中所给已知等式先求出前4个数,发现每3个数是一个循环,进而可得2019a 的值.【详解】解:∵11a x =-(1x ≠且2x ≠), ∴2111111(1)2a a x x===---- 3211211112x a a x x-===----431112111a x xa x ===----- ⋯⋯∵2019÷3=673∴2019a =3a =21x x--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字的变化规律,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观察数字的变化寻找规律.14.观察下列式子:11223343453⨯+⨯+⨯=⨯⨯⨯, 1122334454563⨯+⨯+⨯+⨯=⨯⨯⨯, 112233445565673⨯+⨯+⨯+⨯+⨯=⨯⨯⨯, …探索以上式子的规律,与计算1112121318191920⨯+⨯++⨯+⨯的结果相等的算式是( )A .()1192021910113⨯⨯⨯-⨯⨯ B .()11920211011123⨯⨯⨯-⨯⨯C .()1181920910113⨯⨯⨯-⨯⨯ D .()11819201011123⨯⨯⨯-⨯⨯ 答案:B【分析】 根据题目中的式子,可以发现式子的变化特点,然后对所求式子变形,即可得到所求式子的值,本题得以解决.【详解】,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字的变化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解析:B【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式子,可以发现式子的变化特点,然后对所求式子变形,即可得到所求式子的值,本题得以解决.【详解】1112121318191920⨯+⨯+⋯+⨯+⨯()()1223192012231011=⨯+⨯+⋯+⨯-⨯+⨯+⋯+⨯1119202110111233=⨯⨯⨯-⨯⨯⨯()11920211011123=⨯⨯⨯-⨯⨯,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字的变化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发现式子的变化特点,求出所求式子的值.15.观察式子:3211=,332212(12)3+=+=,33322123(123)6++=++=,3333221234(1234)10+++=+++=,,根据你发现的规律,计算3333335678910+++++的结果是( )A .2925B .2025C .3225D .2625答案:A【分析】根据题意找到规律:即可求解.【详解】∵,,,,…,,∴.【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规律型-数字变化类.此题将求的值的问题运用规律转化为求的问解析:A【分析】 根据题意找到规律:2333321123(123)(1)2n n n n ⎡⎤++++=++++=+⎢⎥⎣⎦即可求解. 【详解】∵3211=,332212(12)3+=+=,33322123(123)6++=++=,3333221234(1234)10+++=+++=,…,33332123123()n n ++++=++++, ∴3333335678910+++++ 33333333(12310)(1234)=++++-+++ 22(12310)(1234)=++++-+++221110(101)4(41)22⎡⎤⎡⎤=⨯⨯+-⨯⨯+⎢⎥⎢⎥⎣⎦⎣⎦225510=-292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规律型-数字变化类.此题将求3333335678910+++++的值的问题运用规律转化为求33333333(12310)(1234)++++-+++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16.已知2131=+a ,2262=+a ,23103=+a ,24154=+a ……n a ,则20202010-=a a ( )A .2020B .4039C .6060D .8079答案:C【分析】先由已知等式,得出规律:,则,将代入,即可求出结果.【详解】解:..时,.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题解析:C【分析】先由已知等式,得出规律:()2121n a n n n =++++++23322n n ++=,则133n n a a n +-=+,将2019n =代入,即可求出结果.【详解】解:()2121n a n n n =++++++()()21112n n n +++⎡⎤⎣⎦=+ ()()2212n n n ++=+ 223222n n n +++= 23322n n ++=. ()()2213131233222n n n n n n a a +++++++-=- ()()223131332n n n n +++--= 2236333332n n n n n ++++--= 662n += 33n =+.2019n =时,()20202019320191a a -=+32020=⨯6060=.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题时首先观察,分析归纳出题目中隐含的规律,然后利用规律把题目变形,从而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为正比例函数y =x 的图象,点A 1的坐标为(1,0),过点A 1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l 于点D 1,以A 1D 1为边作正方形A 1B 1C 1D 1;过点C 1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为A 2,交x 轴于点B 2,以A 2B 2为边作正方形A 2B 2C 2D 2;过点C 2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A 3,交直线l 于点D 3,以A 3D 3为边作正方形A 3B 3C 3D 3,…,按此规律操作下所得到的正方形n n n n A B C D 的面积是( )A .(92)nB .(92)n ﹣1C .(32)nD .(32)n ﹣1 答案:B【分析】根据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得到,分别求出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总结规律解答.【详解】解:直线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正方形的面积,由勾股定理得,,,,正方形的面积,同解析:B【分析】根据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得到1145D OA ∠=︒,分别求出正方形1111D C B A 的面积、正方形2222A B C D 的面积,总结规律解答.【详解】 解:直线l 为正比例函数y x =的图象,1145D OA ∴∠=︒,1111D A OA ∴==,∴正方形1111D C B A 的面积1191()2-==,由勾股定理得,12OD =,1222D A =, 222322A B A O ∴==, ∴正方形2222A B C D 的面积2199()22-==, 同理,33392A D OA ==, ∴正方形3333A B C D 的面积31819()42-==, ⋯ 由规律可知,正方形n n n n A B C D 的面积19()2n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正方形的性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根据一次函数解析式得到1145D OA ∠=︒,正确找出规律是解题的关键.18.山西面食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的面食之根.其中,“拉面”远播世界各地.制作方法如图所示,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反复几次,这根很粗的面条就被拉成许多细的面条,第一次捏合变2根细面条,第二次捏合变4根细面条,第三次捏合变8根细面条,这样捏合到第n 次后可拉出细面条( )A .2n 根B .12n +根C .12n -根D .112n +⎛⎫ ⎪⎝⎭根 答案:A【分析】找规律,然后根据有理数的乘方的定义列出更加一般的情况即可求解.【详解】解:第一次捏合变2根细面条,可以看成是第二次捏合变4根细面条,可以看成是第三次捏合变8根细面条,可以看成是解析:A【分析】找规律,然后根据有理数的乘方的定义列出更加一般的情况即可求解.【详解】解:第一次捏合变2根细面条,可以看成是12第二次捏合变4根细面条,可以看成是22第三次捏合变8根细面条,可以看成是32依据这个规律下去第n 次捏合可拉出细面条的根数为:2n .故答案为:A.【点睛】本题借助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方的定义,理解乘方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9.一根1m 长的小棒,第一次截去它的12,第二次截去剩下的12,如此截下去,第五次后剩下的小棒的长度是( )A .51()2m B .[1-51()2]m C .0.5m D .[1-51()2]m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得:第一次剩下m ,第二次剩下m ,第三次剩下m ,则第5次剩下m .考点:规律题解析: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得:第一次剩下12m ,第二次剩下211()42=m ,第三次剩下311()82=m ,则第5次剩下51()2m . 考点:规律题20.“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观察下面的图形和算式;2111==21342+==213593++==21357164+++==213579255++++==解答下列问题:请用上面得到的规律计算:135759++++⋯⋯+=( )A .901B .900C .961D .625答案:B【分析】观察图形和算式的变化发现规律,进而根据得到的规律计算即可.【详解】观察以下算式:发现规律:,∵2n-1=59解得n=30,∴,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规解析:B【分析】观察图形和算式的变化发现规律,进而根据得到的规律计算即可.【详解】观察以下算式:2111==21312+==213593++==21357164+++==213579255++++==发现规律:()21321n n +++-=,∵2n -1=59解得n =30,∴21357...5930900+++++==,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有理数的乘方.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和算式的变化寻找规律.三、规律问题图形变化类21.如图,小明用棋子摆放图形来研究数的规律,图1中棋子围成三角形.其个数3,6,9,12,…称为三角形数,类似地,图2中的4,8,12,16,…称为正方形数.下列数中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A.2020 B.2018 C.2016 D.2014解析:C【分析】观察发现,三角数都是3的倍数,正方形都是4的倍数,所以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一定是12的倍数,然后对各项进行判断即可得解.【详解】解:3,6,9,12,…称为三角形数,∴三角形数都是3的倍数,4,8,12,16,…称为正方形数∴正方形数都是4的倍数∴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12的倍数÷202012=168 (4)÷201812=168 (2)÷201612=168÷201412=167 (10)∴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2016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字变化规律,根据题目信息判断出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是12的倍数是解题的关键.22.如图1,已知 AB=AC,D为∠BAC 的平分线上一点,连接 BD、 CD;如图2,已知 AB= AC,D、E为∠BAC的平分线上两点,连接 BD、CD、BE、CE;如图3,已知 AB=AC,D、E、F为∠BAC的平分线上三点,连接BD、CD、BE、CE、 BF、CF;…,依次规律,第 n个图形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A.n B.2n-1 C.()12n n+D.3(n+1)解析:C【分析】根据条件可得图1中△ABD≌△ACD有1对三角形全等;图2中可证出△ABD≌△ACD,△BDE≌△CDE,△ABE≌△ACE有3对三角形全等;图3中有6对三角形全等,根据数据可分析出第n个图形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详解】解:∵AD是∠BAC的平分线,∴∠BAD=∠CAD.在△ABD与△ACD中,AB=AC,∠BAD=∠CAD,AD=AD,∴△ABD≌△ACD.∴图1中有1对三角形全等;同理图2中,△ABE≌△ACE,∴BE=EC,∵△ABD≌△ACD.∴BD=CD,又DE=DE,∴△BDE≌△CDE,∴图2中有3对三角形全等;同理:图3中有6对三角形全等;由此发现:第n个图形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1)2n n+.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以及规律的归纳,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条件证出图形中有几对三角形全等,然后寻找规律.23.如图,由等圆组成的一组图中,第①个图由1个圆组成,第②个图由5个圆组成,第③个图由11个圆组成,…,按照这样的规律排列下去,则第⑧个图由()个圆组成A .71B .72C .73D .74解析:A【分析】 先观察前几个图形,找到规律,用含有n 的代数式将规律表示出来,然后算第⑧个.【详解】解:可以将整个图形分成三部分看,上面部分整体和中间一行以及下面部分整体, 上部分和下部分都是一样的规律,第n 个图形有1231n ++++-个圆, 所以上部分加上下部分一共有()()123121n n n ++++-⨯=-个圆,中间一行,第n 个图形有21n -个圆,所以第n 个整个图形中有21n n +-个圆,令8n =,解得第⑧个图形中有71个圆.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找规律,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用含有n 的代数式将图形的规律表示出来. 24.如图,每一幅图中均含有若干个正方形,第①个图形中含有1个正方形,第②个图形中含有5个正方形,按此规律下去,则第⑥个图形含有正方形的个数是( )A .102B .91C .55D .31解析:B【分析】 观察发现,第①个图形有正方形的个数为1;第②个图形有正方形的个数为:1+4=5;第③个图形有正方形的个数为:1+4+9=14;…;第n 个图形有正方形的个数为:1+4+9+…+n 2,从而得到答案.【详解】解:观察发现:第①个图形含有正方形的个数为1,第②个图形含有正方形的个数为:1+4=5,第③个图形含有正方形的个数为:1+4+9=14,…第n 个图形含有正方形的个数为:1+4+9+…+n 2,∴第⑥个图形含有正方形的个数为:1+4+9+16+25+36=91,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形并找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25.将若干个小菱形按如图的规律排列:第(1)个图形有1个小菱形,第(2)个图形有3个小菱形,第(3)个图形有6个小菱形,…,则第(20)个图形有( )个小菱形,A .190B .200C .210D .220解析:C【分析】 仔细观察图形知:第(1)个图形有1个小菱形,第(2)个图形有3=1+2个,第(3)个图形有6=1+2+3个,…由此得到规律求得第(20)个图形中小菱形的个数即可.【详解】解:第(1)个图形有1(个)菱形,第(2)个图形有3=1+2(个),第(3)个图形有6=1+2+3(个),第(4)个图形有10=1+2+3+4(个),…第n 个图形有1+2+3+4+…+n =(1)2n n + (个)小菱形, ∴第(20)个图形有20212102⨯=(个)小菱形.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规律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形并找到有关图形个数的规律. 26.如图是用黑色棋子摆成的美丽图案,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20个这样的图案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为( )A .448B .452C .544D .602解析:C【分析】 观察各图可知,第一个图案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为(1+2+3)×2(个),第二个图案需要的个数为[(1+2+3+4)×2+2×1](个),第三个图案需要的个数为[(1+2+3+4+5)×2+2×2](个),第四个图案需要的个数为[(1+2+3+4+5+6)×2+2×3](个)…由此可以推出第n 个图案需要的个数为()(){}1231[]222n n +++⋯++⨯+-(个),所以第20个图案需要的个数只需将n=20代入即可.【详解】解:由图知第一个图案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为(1+2+3)×2(个);第二个图案需要的个数为[(1+2+3+4)×2+2×1](个);第三个图案需要的个数为[(1+2+3+4+5)×2+2×2](个);第四个图案需要的个数为[(1+2+3+4+5+6)×2+2×3](个);…第n 个图案需要的个数为()(){}1231[]222n n +++⋯++⨯+-(个)∴第20个图案需要的个数为(1+2+3+…+22)×2+2×19=544(个)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观察各个图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27.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排列黑色小正方形地砖,则第14个图案中黑色小正方形地砖的数量是( )A .360B .363C .365D .369解析:C【分析】 观察求出图案中地砖的块数,找到规律再求出黑色的地砖的数量即可.【详解】第1个图案只有(2×1﹣1)2=12=1块黑色地砖,第2个图案有黑色与白色地砖共(2×2﹣1)2=32=9,其中黑色的有12(9+1)=5块, 第3个图案有黑色与白色地砖共(2×3﹣1)2=52=25,其中黑色的有12(25+1)=13块,…第n 个图案有黑色与白色地砖共(2n ﹣1)2,其中黑色的有12[(2n ﹣1)2+1],当n =14时,黑色地砖的块数有12×[(2×14﹣1)2+1]=12×730=365. 故选:C.【点睛】 此题考查图形类规律的探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根据所给图案总结出图案排列的规律由此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28.法国数学家柯西于1813年在拉格朗日、高斯的基础上彻底证明了《费马多边形数定理》,其主要突破在“五边形数”的证明上.如图为前几个“五边形数”的对应图形,请据此推断,第20个“五边形数”应该为( ),第2020个“五边形数”的奇偶性为( )A .533;偶数B .590;偶数C .533;奇数D .590;奇数解析:B【分析】 根据前几个“五边形数”的对应图形找到规律,得出第n 个“五边形数”为23122n n -,将n=10代入可求得第20个“五边形数”,利用奇偶性判断第2020个“五边形数”的奇偶性.【详解】解:第1个“五边形数”为1=2311122⨯-⨯, 第2个“五边形数”为5= 2312222⨯-⨯, 第3个“五边形数”为12= 2313322⨯-⨯, 第4个“五边形数”为22= 2314422⨯-⨯, 第5个“五边形数”为35=2315522⨯-⨯, ···由此可发现:第n 个“五边形数”为23122n n -, 当n=20时,23122n n -= 231202022⨯-⨯=590, 当n=2020时,232n =3×2020×1010是偶数,12n =1010是偶数,所以23122n n -是偶数, 故选:B .本题考查数字类规律探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通过观察图形,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是解答的关键.29.如图,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得到4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一次操作;然后,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再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共得到7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二次操作;再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再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共得到10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三次操作;…;根据以上操作,若操作670次,得到小正方形的个数是( )A .2009B .2010C .2011D .2012解析:C【分析】 先根据题意发现规律,然后再按照规律计算即可.【详解】解: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得到4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一次操作; 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再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共得到7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二次操作; 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再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共得到10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三次操作; ……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再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共得到4+3(n-1)个小正方形,称为第n 次操作;令n=670,可得4+3×(670-1)=2011.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字变化类规律问题,根据题意发现规律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30.用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按一定规律拼成下列图形,则第n 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 )A .21nB .21n -C .()211n +-D .52n -【分析】前3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分别是22-1,32-1,42-1,从而可得答案.【详解】解:第1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3=22-1,第2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8=32-1,第3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15=42-1,……;n+-.所以第n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211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图形的规律探求,属于常考题型,由前几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找到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a、b满足|a+2|+|b﹣4|=0;(1)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__;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__;(2)若在原点O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①当t=1时,甲小球到原点的距离=________;乙小球到原点的距离=________;当t=3时,甲小球到原点的距离=________;乙小球到原点的距离=________;②试探究: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可能相等吗?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请直接写出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________【答案】(1)-2;4(2)3;2;5;2;能.理由:当0<t≤2时,t+2=4-2t解之:当t>2时,t+2=2t-4解之:t=6∴当或6时,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解析】【解答】解:(1)∵a、b满足|a+2|+|b﹣4|=0,∴a+2=0且b-4=0解之:a=-2且b=4,∵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点A表示的数是-2,点B表示的数是4.故答案为:-2,4.(2)当0<t≤2时,甲小球距离原点为(t+2)个单位长度;乙小球距离原点为(4-2t)个单位长度;当t>2时,甲小球距离原点为(t+2)个单位长度;乙小球距离原点为(2t-4)个单位长度;①当t=1时,甲小球到原点的距离为:1+2=3;乙小球到原点的距离为4-2×1=2;当t=3时,甲小球到原点的距离为:3+2=5;乙小球到原点的距离为2×3-4=2;故答案为:3,2;5,2【分析】(1)利用几个非负数之和为0,则每一个数都是0,建立关于a,b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a,b的值,就可得到点A,B所表示的数。

(2)①根据两个小球的运动方向及速度,可以分别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当0<t≤2时,甲小球距离原点的距离和乙小球离原点的距离,当t>2时,甲小球距离原点的距离和乙小球离原点的距离,然后将t=1和t=3分别代入相关的代数式,即可求解;②利用(2)中的结论,分情况分别根据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建立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

2.同学们都知道表示5与-2之差的绝对值,实际上也可理解为5与-2两数在数轴上所对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试探索:(1)求 ________.(2)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使得.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值有________(3)由以上探索,猜想对于任何有理数x,是否有最大值或最小值?如果有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多少?有最________(填“最大”或“最小”)值是________.【答案】(1)7(2)-3,-2,-1,0,1,2;(3)最小;3【解析】【解答】(1)原式=|5+2|=7.故答案为: 7;(2)令x+3=0或x-2=0时,则x=-3或x=2.当x<-3时,- (x+3) - (x-2) =5 ,-x-3-x+2=5,解得x=-3(范围内不成立)当-3≤x≤2时,(x+3) - (x-2) = 5,x+3-x+1=4,0x=0,x为任意数,则整数x=-3,-2,-1, 0,1,当x>2时,(x+3) + (x-2) = 5,x=2(范围内不成立)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整数x有: -3, -2, -1, 0,1,2.故答案为:-3,-2,-1,0,1,2;(3) 由(2) 的探索猜想,对于任何有理数x,有最小值为3,令x-3=0或x-6=0时,则x=3,x=6当x<3时,-(x-3)-(x-6)=-2x+3﹥3当3≤x≤6时,x-3-(x-6)=3,当x>6时,x-3+x-6=2x-9>3∴对于任何有理数x,有最小值为3【分析】(1)直接去括号,再按照去绝对值的方法去掉绝对值就可以了;(2)要求x的整数值可以进行分段计算,令x+3=0或x-2=0时,分为3段进行计算,最后确定x的值.(3)根据(2)方法去绝对值,分为3种情况去绝对值符号,计算三种不同情况的值,最后讨论得出最小值.3.【概念学习】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有理数(均不等于0)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如2÷2÷2,(﹣3)÷(﹣3)÷(﹣3)÷(﹣3)等.类比有理数的乘方,我们把2÷2÷2记作2③,读作“2的圈3次方”,(﹣3)÷(﹣3)÷(﹣3)÷(﹣3)记作(﹣3)④,读作“﹣3的圈4次方”,一般地,把(a≠0)记作aⓝ,读作“a的圈n次方”.(1)(【初步探究】直接写出计算结果:2③=________,(- )⑤=________;(2)【深入思考】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有理数的除方运算如何转化为乘方运算呢?Ⅰ.试一试:仿照上面的算式,将下列运算结果直接写成幂的形式.(﹣3)④=________;5⑥=________;(- ) ⑩=________.Ⅱ.想一想: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的圈n次方写成幂的形式等于________;Ⅲ.算一算:12²÷(- )④×(-2)⑤-(- )⑥÷3³.________【答案】(1);-8(2);;;;解:【解析】【解答】解:(1)【初步探究】,故答案为:,-8;( 2 )【深入思考】Ⅰ.;;故答案为:;;;Ⅱ.【分析】(1)①按除方法则进行计算即可;②按除方法则进行计算即可;(2)①把除法化为乘法,第一个数不变,从第二个数开始依次变为倒数,由此分别得出结果;②结果前两个数相除为1,第三个数及后面的数变为,则aⓝ=a×()n−1= ;③将第二问的规律代入计算,注意运算顺序.4.通过学习绝对值,我们知道的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与原点的距离,如:表示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 ,即表示、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类似的, ,即表示、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地,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那么,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 .请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结合数轴解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数轴上、两点的距离为,点表示的数是,则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2)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 ,那么到点 .点的距离之和可表示为_ (用含绝对值的式子表示);若到点 .点的距离之和有最小值,则的取值范围是_ __.(3)的最小值为_ __.【答案】(1)2;1或7(2)|x+1|+|x-2||-1≤x≤2(3)3【解析】【解答】解:(1)数轴上表示2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4-2=2;数轴上P、Q两点的距离为3,点P表示的数是4,则点Q表示的数是4-3=1或4+3=7;( 2 )A到B的距离与A到C的距离之和,可表示为|x+1|+|x-2|,∵|x-3|+|x+2|=7,当x<-1时,|x+1|+|x-2|=2-x-x-1=1-2x无最小值,当-1≤x≤2时,|x+1|+|x-2|=x+1+2-x=3,当x>2时,x+1+x-2=2x-1>3,故若A到点B、点C的距离之和有最小值,则x的取值范围是-1≤x≤2;(3)原式=|x-1|+|x-4|.当1≤x≤4时,|x-1|+|x-4|有最小值为|4-1|=3故答案为:(1)2,1或7;(2)|x+1|+|x-2|,-1≤x≤2;(3)3【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求法“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数轴上表示两个点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可求解;(2)同理可求解;(3)由(2)中求得的x的取值范围去绝对值,然后合并同类项即可求解.5.已知,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点A对应的数为-20,点B对应的数为120.(1)请写出线段AB的中点C对应的数.(2)点P从点B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Q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当点P、Q重合时对应的数是多少?(3)在(2)的条件下,P、Q两点运动多长时间相距50个单位长度?【答案】(1)解:AB=120-(-20)=140,则BC=70C点对应的数是50.(2)解:设P、Q运动时间为t,则BP=3t,AQ=2t当点P、Q重合时,则BP+AQ=140即:3t+2t=140,解得:t=28所以AP=56点P、Q重合时对应的数为56-20=36(3)解:分两种情况,①当P、Q相遇之前,BP+AQ=140-50,即3t+2t=140-50,解得:t=18②当P、Q相遇之后,BP+AQ=140+50,即3t+2t=140+50,解得:t=38当P、Q两点运动18秒或38秒时,P、Q相距50个单位长度.【解析】【分析】(1)先求出AB的长度,即可求出线段BC,再确定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即可;(2)设P、Q运动时间为t,则BP=3t,AQ=2t,根据题意可知BP+AQ=140,即3t+2t=140,进而求得t的值,即可表示P、Q重合点的对应数.(3)分两种情况,①当P、Q相遇之前,BP+AQ=140-50;②当P、Q相遇之后,BP+AQ=140+50,分别求出t的值,即可解决问题.6.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且表示数a的点,数b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1)用“>”“<”或”=”填空:b________0,a+b________0,a-c________0 ,b-c________0 (2)|b-1|+|a-1|=________;(3)化简:|a+b|+|a-c|-|b|+|b-c|。

【答案】(1)<;=;>;<(2)a-b(3)解:∵a+b=0,a>c,b<c,∴原式=0+a-c-(-b)+c-b=a.【解析】【解答】解:(1)b<0∵表示数a的点,数b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相等,∴a+b=0;∵a>c,∴a-c>0;∵b<c,∴b-c<0.故答案为:<、=、>、<.(2)∵b<1,a>1∴b-1<0,a-1>0,∴|b-1|+|a-1|=1-b+a-1=a-b;故答案为:a-b;【分析】(1)观察数轴可知b<0,a与b互为相反数,a>c,b<c,由此可得答案。

(2)观察数轴可知b<1,a>1,从而可判断出b-1,a-1的符号,然后化简绝对值,合并即可。

(3)由a+b=0,a>c,b<c,再化简绝对值,然后合并同类项。

7.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多项式6x3y-2xy+5的二次项系数为a,常数项为b(1)直接写出:a=________,b=________(2)数轴上点P对应的数为x,若PA+PB=20,求x的值(3)若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移动;同时点N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移动,到达A点后立即返回并向右继续移动,求经过多少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答案】(1)﹣2;5(2)解:①当点P在点A左边,由PA+PB=20得: (﹣2 ﹣x )+(5﹣x)=20, ∴②当点P在点A右边,在点B左边,由PA+PB=20得: x ﹣(﹣2 )+(5﹣x)=20,∴,不成立③当点P在点B右边,由PA+PB=20得:x ﹣(﹣2 )+(x﹣5), ∴ .∴或11.5(3)解:设经过t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由运动知,AM=t,BN=2t,① 当点N到达点A之前时,Ⅰ、当M,N相遇前,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t+1+2t=5+2,所以,t=2秒,Ⅱ、当M,N相遇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t+2t﹣1=5+2,所以,t=秒,② 当点N到达点A之后时,Ⅰ、当N未追上M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t﹣[2t﹣(5+2)]=1,所以,t=6秒;Ⅱ、当N追上M后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2t﹣(5+2)]﹣t=1,所以,t=8秒;即:经过2秒或秒或6秒或8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解析】【解答】(1)∵多项式6x3y-2xy+5的二次项系数为a,常数项为b,∴a=-2,b=5,故答案为:-2,5;【分析】(1)根据多项式的相关概念即可得出a,b的值;(2)分①当点P在点A左边,②当点P在点A右边,③当点P在点B右边,三种情况,根据 PA+PB=20 列出方程,求解并检验即可;(3)设经过t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故AM=t,BN=2t,分① 当点N 到达点A之前时,Ⅰ、当M,N相遇前,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Ⅱ、当M,N相遇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② 当点N到达点A之后时,Ⅰ、当N未追上M 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Ⅱ、当N追上M后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几种情况,分别列出方程,求解即可.8.如图,数轴上两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和5,我们用来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1)直接写出的值=________;(2)若数轴上一点表示有理数m,则的值是________;(3)当代数式∣n +2∣+∣n -5∣的值取最小值时,写出表示n的点所在的位置;(4)若点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求经过多少秒后,点到原点的距离是点到原点的距离的2倍.【答案】(1)7(2)(3)解:n点位于线段AB上(包括A、B两点),即时有最小值7;即:(4)解:设经过x秒后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点B到原点的距离的2倍,第一种情况:2+2x=2(5-3x),解得:x=1第二种情况:2+2x=2(3x-5),解得:x=3答:经过1秒或3秒后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点B到原点的距离的2倍.【解析】【解答】解:(1)故答案为:7(2)【分析】(1)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解即可;(2)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解即可;(3)根据n+2和n-5以及两点间距离公式,即可得出n的取值范围;(4)设经过x秒后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点B到原点的距离的2倍,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分两种情况列出方程,求解即可.9.操作探究:小聪在一张长条形的纸面上画了一条数轴(如图所示),(1)操作一:折叠纸面,使1表示的点与−1的点重合,则−3的点与________表示的点重合;(2)操作二:折叠纸面,使−2表示的点与6表示的点重合,请你回答以下问题:① −5表示的点与数()表示的点重合;② 若数轴上A、B两点之间距离为20,其中A在B的左侧,且A、B两点经折叠后重合,求A、B两点表示的数各是多少③ 已知在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是m,点M到第②题中的A、B两点的距离之和为30,求m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