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2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22张PPT)
学”“遁世文学”,五福秋景图恰好与作者此 时的心境相符。
本文写景与《荷塘月色》有何不同?
本文作者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 并没有占有很多篇幅。《荷塘月色》写景 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情为景掩藏;本文则略于写景,尽 为抒情,更给人厚重感。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五幅秋景图的
无忧无虑的都市闲人——清闲
凉风中的秋雨——清幽、寂静
时光流逝的感叹——悲凉
秋果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
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 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 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 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 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 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郁达夫笔下
的“故都的秋”有 ——白居易《琵琶行》
通过比较,间接抒发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荷塘月色》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掩藏;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何特点? 作者不远千里赶上北平,饱尝这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他饱尝了哪些故都的秋景?
郁达夫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单单选取了秋晨、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这些景物是 怎样体现了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共4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共49张PPT)

C.恬 (tiǎn)静 穿着 (zhuó ) 廿 (nià n)四 . . . D.倩 (qià n)影 .
【答案】 应读 juà n。 )
靓 (lià ng)丽 .
隽 (jù n)永 .
A(“仄”应读 zè ;“恬”应读 tiá n;“隽”
1.读准字音 凋 (diāo)落 . 一椽 (chuá n)破屋 . 落蕊 (ruǐ) . 混沌 (dù n) . 喇 (lǎ)叭 . 潭柘 (zhè )寺 . 疏 (shū)落 .
细腻 (nì ) 夹 (jiá )袄 . . 橄 (ɡǎn)榄 (lǎn) . . 萧 (xiāo)索 . 鲈 (lú )鱼 . 散文钞 (chāo) . 馍 (mó )馍 .
碧绿的天色、青天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驯鸽的飞声 (日光)一丝一丝 (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一椽破屋、破壁腰 漏下来的日光
租破屋、泡浓茶、看天色、听飞声 细数日光、静对蓝朵
作者写秋树,运用了哪些感官去感悟? 视觉:像花而又不是花、铺得满地、扫帚的丝纹
听觉:声音也没有
嗅觉:气味也没有 触觉:极微细极柔软 感觉:细腻、清闲、落寞、深沉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 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 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色 彩以 。我 观 物 王, 国故 维物 皆 着 我 之
---
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名 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 上》、 《薄奠》、《迟桂 花》,中篇小说《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和 《出奔》等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
三、自主 合作 探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
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
百2023姓/11/2生2 活时的愉快心情。
17
五·佳日秋果图
2023/11/22
18
北方的果树:屋角、墙头、茅屋 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枣树给人 无声无息、静悄悄的感觉,淡绿 微黄的颜色也不艳丽,而“西北 风”、“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 深的凉意。
四·秋雨话凉图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2023/11/22
16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 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 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 势,活灵活现。 同时,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 闲人”,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 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 点。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 主要是冷色。面对这么多的冷色,作为一个孤独 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自然会 产生一种冷清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故都的秋 的“清”。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 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故都的秋
达夫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
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
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
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共43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共43张PPT)
今天,让我们走进《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 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作家的喜悦和悲伤。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 受。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 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 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 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 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 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 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 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 的调子。
总写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清晨 Nhomakorabea见的景象
槐树的落蕊
思 路
记 叙
秋蝉的残声 秋雨及秋凉
与 结 构
分写
枣树在秋天的奇景
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
议 论
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2019/11/5 总括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21
整体结构图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 天涯
-秋的凄苦
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的悲凉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 故都的秋 课件 (共45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 故都的秋 课件 (共45张PPT)

冷色调(清)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 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以动衬静(静)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 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
主观感受(悲凉)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 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 意
思考讨论
2、为什么没有选择游人如织的
名胜古迹 ?
作者的心情:苦闷 落寞 悲凉 本文的基调:清 静 悲凉
普遍性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 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 的共鸣。
故都的秋
郁达夫
• 以情驭景--花、槐、雨、蝉、果--形 以景显情-- 清 静 悲凉 --神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 秋?
“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 完”。 景物透着破败 —— 扣故都 显得落寞—— 扣秋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郁达夫笔下,“故都 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一座 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 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 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 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 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 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 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北京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 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 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 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 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 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 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

《故都的秋》PPT课文课件

《故都的秋》PPT课文课件
12-13 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 秋;
思考
为什么 中国文人喜欢描写秋天?
秋景欣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
描写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作者介绍
郁 达 夫 1896-1945
课题释义
表明描写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描写的内容
故都 的秋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境界
文章的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故都秋景图
秋景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文章的结构
1-2 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3-11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 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原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 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 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 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 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 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故 都 的
记叙 分写(3~11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品味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2~13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眷恋
自学任务二
1. 内容:精读课文主体部分(3-12)。
2. 思考:
(1)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 面?
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 赏。
写给秋天 佚名 寂然的夜万籁无声,将睡未睡之际,窗外忽然响起了“唧唧”的虫 鸣,不似白昼的蝉鸣那么尖锐,也不像傍晚的蛙鼓那么嘈杂。“唧 唧”“唧唧”的虫声此起彼伏,婉转柔和,富有节奏,它们是秋天的 精灵。 暗夜中我想象不出它们的模样,据说这种秋虫生命十分短暂,朝生 暮死。若真是这样,今夜的鸣叫,该是一曲挽歌了。这些小可爱让 人无端生出怜惜和一丝敬意,它们唱着歌和这个世界告别,同时用 歌声告知这个世界,秋天到了。 万物有灵,而这灵一定是被一颗心包裹着的,即使草芥一般的秋虫, 也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
思考讨论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
南国的秋——慢、润、淡
对比
对比的作用:
更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让人
觉得尤为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散文《故都的秋》郁达夫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散文《故都的秋》郁达夫ppt课件

——
百万
年里
杜 甫
多 病
悲 秋
《独常
登登作
高台客
》。,
故都的秋是———,————;
故都的秋是______,________.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请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两个句子:
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题目是“故都的秋”,“故都”点明描写 的地点,不说“北平”,已含有深切的眷恋之 情。文中的秋景也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和对故都 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 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本文 可以说是对故都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
郁达夫的审美情趣?
颜色: 画面:
淡雅 简单质朴 厚重感
26
声音
息衰扫驯 缓列弱帚鸽 慢索的声的 悠落蝉 飞 闲的声 声 的雨 声声 调
• 三岁丧父,遍尝艰辛;
悲 • 知人
• 留学日本,饱受屈辱。 • 性格忧郁多愁。
凉•
• “临风陨泪,对月伤情”
在 • 论世
• 连年混战,民不聊生 • 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
揣摩品味
• 找出你喜欢的一个字,一个词, 一个句子,一段文字,或者描绘 的色彩,抒发的感受等等,进行 赏析。用“我读了这个地方觉得 很美,美在 ”的句式说。
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整体感知
1、作者郁达夫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秋 的?能否用一个词概括?
秋味
2.北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清、静、悲凉(文眼)
3、文章共写了哪些景物,有几幅 秋景图?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 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 部强迫他去当翻译,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 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 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 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 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 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 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 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 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 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 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 具有直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有 《故都的秋》、 《北平的四季》。
故都的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白 居 易 琵 琶 行
枫 浔 叶 阳 荻 江 花 头 秋 夜 瑟 送 瑟 客 。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阁序》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 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情感目标:
1、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 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 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 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 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客观色彩 主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 个人的心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思考与探讨
听读课文
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和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 基本感情。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 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 比眷恋之情。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 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 诗人说:“秋天就像一条深 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 漾着我心思 。
用以衬托故都的秋“特别来得清,来得 静,来得悲凉”的特点,能够让人玩味到 十足,借以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思念之 情。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3到11段
解读秋景
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 哪些景物?体会故都的秋 “清”“静”“悲凉”的特点.
秋 蝉 残 鸣
佳日秋果

果 闲
秋 蝉 槐
故都的秋 mp3.mp4
诵读指导: 本文感情浓厚,意味 隽永,文辞优美,诵 读时宜慢不宜快,认 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 含的思想感情。作者 直接抒怀部分要读得 意味深长,准确表达 出作者的心境。
课文朗读
读准这些字的读音
凋零 混混沌沌 潭柘寺 椽 喇叭 陪衬 槐 扫帚 细腻 不能自已 衰弱 平平仄仄 悲啼 萧索 橄榄 歧韵 柿子 颓废
称为“故 都”,更有 一种文化底 蕴和历史沧
桑感,也包
含有深切的
眷恋之情。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 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 出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 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7 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并主编《大众 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 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由于 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 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 苦闷,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从杭州赶到北平, 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听读朗读,品味语言;学
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 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 的思想感情。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 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院 清 晨
秋 景




秋 雨



落 蕊
思考与探讨
在这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 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 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衬托出环境清幽、萧 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 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 秋的情怀。
总体构思
故都的秋
总写
分写
总括
感受和向往
江南之秋
五幅秋景图
秋的色味
眷念之情
秋晨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树
思考题: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 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关键词语: 清、静、悲 凉
思考与探讨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还写了最让作者 思念的北国之景,有何作用?
1-2段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