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系列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系列五)

课题:再别康桥课型:多媒体授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是一首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有极高美学价值。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感悟鉴赏现代诗的能力,通过诵读吟咏,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

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意境鲜明,富有流动性的绘画美。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重叠复沓的音乐美、绚丽流动的画面美、深沉缠绵的情感美。

从而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积累不厚,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课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合作探究能力,激发提高联想、想像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品读节奏美、领悟意境美四、教学重点难点:领悟意境美五、课时分配及教学方法:一课时,多媒体授课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学生提前诵读诗歌三遍,读准字音七、教学过程:作家及作品背景介绍:徐志摩( 1897~ 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

1931 年 11 月 19 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 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 1922 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 8 月中旬回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系列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系列五)

课题:再别康桥课型:多媒体讲课一、教材剖析:本单元指导学生品尝、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是一首拥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有极高美学价值。

经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认识中国现代诗歌的特色,培育学生感悟鉴赏现代诗的能力,经过朗读吟咏,领会这首诗章法齐整、韵律优美的艺术特色,感觉诗歌中涌动的激情。

剖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建的形象,感觉诗中境界鲜亮,富裕流动性的绘画美。

指引学生理解诗歌重叠复沓的音乐美、绚烂流动的画面美、深邃缠绵的感情美。

进而达到赏识、理解、审美的目的。

二、学情剖析: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累积不厚,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升,本课侧重经过朗读手段,睁开想像的翅膀来掌握诗歌感情,经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增强合作研究能力,激发提升联想、想像能力,累积精巧的语言;鼓舞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育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崇高的审美情味。

三、教课目的:品读节奏美、意会境界美四、教课要点难点:意会境界美五、课时分派及教课方法:一课时,多媒体讲课六、教课环境及资源准备:学生提早朗读诗歌三遍,读准字音七、教课过程:作家及作品背景介绍:徐志摩( 1897~ 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光阴。

他能够任意地选科听课,也能够在景色艳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许下河划船,尽兴沉醉在大自然中。

1931 年 11 月 19 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邻近触山,机坠身亡。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 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 1922 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 8 月中旬归国。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2、引导学生学会新诗的赏析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这首诗的诗境之美。

2、领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3、感悟《再别康桥》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1928年的夏天,一个三十开外、身材颀长、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在伦敦郊外的康河边长久的踯躅。

他看不倦河畔水色,听不厌近村晚钟。

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桥,还有那上游的拜伦潭,潭边的果树园……一切的一切都令他留连忘返。

这位风度潇洒、相貌英俊而又略带倦容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到这里?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

今天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三、朗读欣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四、朗读练习。

通过反复吟咏,体悟诗境之美。

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朗读做出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指导。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提示]:自古以来离别诗词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学生可就自己所知道的畅所欲言)[提问]:1、《再别康桥》与中国古代的离别诗词在告别对象上有什么不同?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对象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对象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等,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21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word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21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word版

诗两首——再别康桥一、导入▶提问:在座的各位,有谁比较了解剑桥大学以及剑桥?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么?▶感谢这位同学!剑桥也叫康桥,坐落于康河之上。

美好的事物往往能激发起美好的情感,关于这座桥、这条河,有一个诗人曾为她们写下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名胜在名人的眼中、心中以及笔下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一)初步朗读,划分层次现在请同学们齐读《再别康桥》,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这首诗共7节,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可以分成几层?每一层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第一层:第一节。

潇洒、淡雅、宁谧的别情,掺一丝淡淡的忧愁。

第二层:第二节-第六节。

第二节-第四节,想象瑰丽奇妙,表达对康河深深的爱恋之情,情感是甜美的,欢快的。

第五节,作者的情感开始升华,达到情绪的高潮,而到第六节,情感突变,从欢快的想象中猛然回到现实,复归静默的别情。

第三层:第七节。

愈加潇洒、淡雅、宁谧。

仿佛连忧伤都没有了。

(二)以诗人情感变化为线索,辅以意象分析、反复朗读,分层处理因为本诗意象的选取以及情感的变化都有明显的线索,故索性以情感变化为脉络,按节次一次处理。

1.第一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首诗可谓字字珠玑,每一句都很有神采。

第一节四句诗,有如从天边飘来,令人耳目一新。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这一节诗好在哪里,他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又为什么给了你那样的感觉呢?这一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潇洒、淡雅、宁谧”的基调。

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谱出了一个安谧的道别姿态。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瞬间将诗人对康河、康桥的依依深爱与脉脉别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清风一样飘来,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诗人不忍打破这里的宁静之美。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一、课程标准解读课标具体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课标要求分解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诗两首》之《再别康桥》表格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诗两首》之《再别康桥》表格教案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阅读鉴赏】乡愁是游子心中的一种伤痛,一抹永远不会褪色的思念,也是游子的心中家园和归宿。

在中国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乡愁的名篇,本诗是其中突出的一篇。

台湾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余光中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将人心中无形的愁思化作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海峡,无论从空间还是到时间,感觉表达得是如此鲜明,触手可摸,却又意味深长。

每一段的结构相似,却并不让人有重复拖沓之感,第一段话中换上几个不同的关键词,相互之间衔接自然分明,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年在外却始终思念家园的游子形象。

想一想,诗人在每一段中所用的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与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之间有什么联系?【思考探究】诗中,“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各有什么含义?诗人是如何来抒发内心的乡愁的?全诗四小节,每小节都有形容词,如“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全诗四段,结构相似,在感情表达上,是否也相同呢?【思考探究答案】“邮票”的含义是指“我”在书信中倾吐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船票”是“我”屡次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明证;而“坟墓”是表达“我”失去亲人的绝望和痛苦;“海峡”则是抒发对祖国大陆深切的思念和期盼。

(1)时间的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表明乡愁的连续不断和绵绵悠长,感情真挚浓烈。

(2)空间感觉:邮票的两头,船票的两头、坟墓的内外及海峡天各一方,空间可以隔开亲人,却隔不断无尽的思念,令人读后意味深长。

加上这些形容词,是形成一种对比。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从空间角度看,都是很小的,不大的物体,但正是在这些小东西和小物体上,凝聚了几代人不尽的忧愁和思念。

这种对比感是强烈的,越发衬出了诗人内心乡愁之绵长悠远,表达了诗人几十年来的内心伤痛,令人为之震憾感慨。

不相同。

前三段的感情表达是相同的,都是“我”对故乡母亲、亲人的思念,最后一段在感情上有一分升华,把个人的情感和希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因而这种情感更具典型性,更容易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之《再别康桥》教课方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之《再别康桥》教课方案鹿泉区第三中学贾莉莎【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领会诗中所表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经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剖析,领会诗歌的境界美。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剖析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经过使学生找寻意象进而领会诗歌的境界3、感情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感情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在诗歌中的交融,进而感觉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对诗歌“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解读。

难点:绘画美(境界美)的解说。

【教课方法】朗读法,合作研究法本节课以鉴赏“三美”为主线,以朗读为辅线,双线交叉进行。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激情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忧虑的分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静静地来,又这样静静地走了。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来认识这个人、品读这首诗吧!课件展现本节学习目标第一,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齐声朗诵一遍。

二、一轮朗读领会建筑美1. 正音青荇 (x ìng)长篙(gāo)浮藻(zǎo)漫溯(sù)斑斓(lán)笙箫(shēng)指引学生察看诗歌形式特色师生一同小结:课件展现建筑美(形式)表此刻节的均匀和句的齐整《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两两有条有理,于参差变化中见齐整,给人以美感。

三、二轮朗读吟咏诗韵领会音乐美1、释题课件展现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而我说:校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校园是我们心灵的一片净土校园是我们青春的舞台2、朗诵指导,找 3-4 名学生朗诵感悟音乐美教师小结:课件展现音乐美(语言)A、押韵B、音节和睦,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像,节奏同样,构成回环响应的构造形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横山四中语文组曹小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先生的深情和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把握这首诗歌的意象,感知这首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和通过意象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着重品味诗歌的绘画美;2、教学难点训练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探究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及课前准备课前熟读《再别康桥》PPT多媒体课件,录音、图片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同学们举一些过去学过的送别诗的例子。

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介绍作者1、阅读注释图片展示剑桥大学。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就坐落在这个小镇,徐志摩先生曾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两年美好时光。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3.生字、生词(三)指导朗读1、欣赏配乐诗朗诵2、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注意体会诗人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

3、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委婉细致,注意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低缓、缓慢)4、学生齐读(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明确:(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学情分析
通过意象赏析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导入】再别康桥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他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

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讲授】再别康桥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1916年秋赴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

19 18年8月赴美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追随罗素而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学习。

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他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

1931年11月1 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2、了解背景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活动】再别康桥
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去感受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河畔( ) 荡漾( )
青荇( ) 榆阴( )
揉碎( ) 浮藻(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笙箫( )
2.读一首诗歌,光读准字音和停顿是不够的,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畅达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内容。

朗读指导:(自由读、比赛读、范读相结合)
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读的时候节奏要轻慢一点。

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3、请欣赏范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对康桥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活动】再别康桥
再读诗歌,品味意象
1、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处:诗人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诗人与康桥里的哪些景物作别?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

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

3、品读诗歌,思考: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几种景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看能不能捕捉到信息)
教师范例:云彩是康桥的化身(人和自然景色),不直说与康桥离别,却与“云彩”轻轻的作别,显得清新脱俗。

三个“轻轻的”表现了环境的宁静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所以动作都是轻轻的,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淡淡的惆怅。

4、分小组讨论2-6节诗。

(在分析过程中结合反复的朗读)
教师以第7小节做结:最后一小节与开头在结构上呼应,也是通过云彩这个意象来传情。

语句上略有变化,经过中间一部分感情上的回荡,诗人珍爱康桥、不愿惊动康桥的眷恋之情,更加显得哀婉缠绵。

5、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每一节诗都是一个色彩绚丽的画面,画面中的一草一木都倾注着诗人至纯的情感。

明确:阅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抓住意象、体会情感。

在读诗的时候,学会去探寻意象背后的诗人情感,那你便离诗人的心又近了一步。

而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此次重返母校,虽未见故交,但康桥熟悉的风景依然让他驻足流连的原因。

(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情感的起伏变化。

)
【讲授】再别康桥
小结:《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做一条水草,”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复杂感情。

六、拓展阅读(读诗——是为了遇见美好的心灵)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徐志摩的《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