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笔下之上海与今日之上海对比

合集下载

析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叙述

析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叙述

秦 磊 /析 张爱玲 小说 中的上海叙 述 说 :香港没有上海有涵养。 所谓涵养, “ ” ¨ 大概是指民族 文化之根。香港作为西方的殖民地, 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能为 满足西方人的猎奇心理而存在, 生活其间的人物也只能按照 西方人的东方想象进行滑稽而拙劣的表演。
体的上海都会生活。张爱玲借着她的细节逼迫我们把注意 力放在那些物质 ‘ 能指’ 这些‘ 上, 能指’ 不过讲述着上海都
系起来 , 承认 日 常生活的合理化。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
公共的和私人的空间都很小——通衢大街边上的里弄 和小
道, 阴暗的阁楼或阳台, 充塞了旧家具的老房子, 在拥挤的楼
爱是不言而喻的, 她的小说也是写给上海人的, 我喜欢上海 “ 人, 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在她的散文中, ¨ 也总 是以上海“ 小市民” 自许, 她的小说主要以这些小市民的庸常
张爱玲在那个时代是一个特殊 的存在, 她于硝烟弥漫
张爱玲继承的是晚清日常性叙事的传统, 由于这一传统
的抗战岁月中兀自蜗居上海, 编织着一则又一则的传奇故 事, 以独特的美学关照, 写出了都市苍凉中的浮华与颓废中 的超拔。张爱玲意在“ 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 在普通人里寻 找传奇”所以她无意去遵从左翼革命叙事, 自觉地继承 , 而是 源自晚清的日常性传统, 表现了大历史遮蔽下的琐碎历史, 如她所言:时代是仓促的, “ 已经在破坏中, 还有更大的破坏 要来。 ” ¨ 张爱玲一方面传达出了的上海才是最真实的上海。

房当厨房用的走廊。这个世界迥异于新感觉派笔下那个声
光电化的奇幻世界, 是一个更加平常化的世界, 更能让人感 受到它的地方性和互动性。在这个世界里, 生活的节奏似乎 “ 押着另一个时间的韵律” 这种和时空的古怪脱节, , 引入了

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

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

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她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而作为一个在上海长大的女孩儿,张爱玲对于上海的沦陷也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本篇文章将从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上海的沦陷以及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三个方面来论述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

首先,张爱玲的生平经历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张爱玲于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上海的城市文化对于她的影响非常大,这也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然而,1949年之后的张爱玲生活在美国,与上海的联系也变得愈发淡薄。

但是,她丰富的个人经历和对上海的记忆,让她的文学作品中是不断地回忆与追怀着那个城市的沧桑与变迁。

其次,上海的沦陷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话题。

1937年8月13日,日军攻占了上海,这个美丽的城市一下子沦陷成为了日军的占领区。

这段历史并不让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不过它确实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认真面对的一段历史。

张爱玲身临其中,亲身经历了上海沦陷的时刻。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她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以自己的文学才情记录了这段历史,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磨难和心理变化。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张爱玲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上海。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她在作品中描绘的上海也从来不是那个堆满灰尘的城市,而是一个璀璨夺目的年代。

她不同于其他的作家,她凭借她独特的文学眼光,在发展史上重要的艺术遗产。

总之,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值得探究的话题。

无论是她的生平经历还是她的文学作品,在这些方面都有着她与上海的深深联系之处。

每当我们回想起那个上海的美好时代,也不得不想起张爱玲的存在,它们彼此牵手,构建着浓郁悠久的上海文化。

本文主要谈及了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之间的联系。

从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上海的沦陷、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生平经历方面,张爱玲是一位上海女孩儿,她在上海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5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5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人文学院07级语文教育<2>班黄晓丽内容摘要:张爱玲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人生的很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她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声名和深远影响与上海息息相关,上海是张爱玲的本命城。

张爱玲内心里有一种深厚的上海情结,她选择了上海这个现代化的都市作为描写对象,上海也成为她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都源于她的这种上海情结。

张爱玲的小说中展示了上海的传奇与世俗,描写了上海一般市民的形象,着重刻画了上海情结的代言人——上海女人。

上海是张爱玲创作的源泉。

关键词:张爱玲上海情结传奇世俗生活上海女人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城市文明和经济高度发展的城市,其丰富独特的人文内涵培育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海派”作家。

而在这批作家群体中,张爱玲是特殊的,她用自己独特的笔调写着她所熟悉的上海生活的点点滴滴。

尤其对上海生活、上海市民的描写细致入微,对上海女性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审美趣味和价值观都倾注了很多自己的关注。

张爱玲内心里有一种深厚的上海情结,她选择了上海这个现代化的都市作为描写对象,上海也成为她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都源于她的这种上海情结。

她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人生的很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

这些都使得她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得上海成为了她的本命城。

张爱玲崛起于1942年,仅仅一两年的时间,张爱玲就以无比的才情和她身上所特有的气度征服了在战争浮世中无以聊生的上海人。

在这一时期,她发表了她一生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品。

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

1943——1944年,可谓是张爱玲一生创作的巅峰。

战火纷飞的上海是张爱玲得以生存的最佳空间。

她为自己所在的这个传奇的城市做着最真实的写照。

张爱玲生在民国,无缘见到曾外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等在时代的洪流中弄潮的风姿,因此她对生活、对世界的最开始的感受来自家庭。

张爱玲创作探析

张爱玲创作探析

张爱玲创作探析一、上海是张爱玲创作的源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爱玲生活在上海,上海成了她创作的源泉。

探析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笔者发现取材于上海的作品占据了创作总量的大部分,如《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封锁》等。

张爱玲从人生经历与生命感悟出发,以定居者与观察者的身份来体认与书写上海世界,她以细腻、敏感的女性感觉,描绘出女性视觉下的“公馆”“弄堂”“流言”“私语”,试图以此来展现上海的城市风貌。

作为定居的上海人,张爱玲体会到城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精神同构,更以其上海人的身份感悟着上海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与用心。

她认为上海的精神内核实际上蕴含在上海人及其日常生活中,上海最好的代表就是上海女性。

于是,她选择上海女性为书写对象,借这些生活于上海不同层次的女性,来分析上海人的日常生活,进而阐释其对上海的独特体悟。

这种以上海女性为载体书写各自女性体验、女性感受的日常化叙述,显示出日常化、琐屑性与细致化的女性叙述特点。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女性,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她们认为女性是受压迫的,为了能够获得与男人一样的权利与地位,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与奋斗。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对安稳人生的追求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方式和手段而已,她们或是向男人求取安稳之路,或是与女人为争夺安稳而战,从而使自己求得些许的安稳。

二、日常叙事是张爱玲创作常用的笔法张爱玲通过语言特色、人物形象、文章内容、意象应用、精神内涵五个方面建构日常生活叙事笔法。

艺术特点表现为日常性、人情世态、“细节”叙事以及“荒凉”的历史感等美学风格。

张爱玲关于日常生活的文学创作不仅与她的成长经历相关,而且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西方理论的双重影响,进而形成了张爱玲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独特文学风格。

面对当前中国小说的创作,张爱玲的日常生活叙事学带给我们的是对现状的反思,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重新发现。

这个日常现代性其实正是对五四现代性的另一种延续和发展。

她的日常生活叙事是参差对照的美,这种美的最终指向是“荒凉”。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一)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一)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一)随着张爱玲1952年出走香港,1956年移居美国,大陆的评论家忽视了她,大陆的新一代读者不知道她。

然而在台湾、海外,张爱玲一直受着读者的青睐和研究者的推崇。

80年代以来,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大陆也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张爱玲热”,众多出版社争相推出她的作品,研究文章也越来越多,关于她的传记也有了四部。

本文是对整整半个世纪的海内外张爱玲研究情况的综述,其目的是为研究界提供一个简明的研究资料,并尝试性地探讨如何深化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40年代上海张爱玲的名字与她最初发表的作品一同被读者注意,一同为文坛重视。

她是上海某些杂志的座上客,《传奇》一出版,即有活跃文人参加的“《传奇》集评茶会”。

第一篇正式评论张爱玲创作成就的论文作者,是著名的翻译家傅雷。

他以“迅雨”为笔名,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篇长文〔①〕。

以翻译著称的傅雷,评论文字似不多见,但他以纯正的审美品味和艺术眼光,发现了张爱玲的独特价值。

傅雷开宗明义地指出,在时代的重压之下,张爱玲的出现,似乎是个奇迹,人们被怔住了。

他所做的工作,正是要说明这个奇迹之“奇”和何以会发生。

紧接着,傅雷从技巧与主义的角度,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了一番检讨。

他说:“我们的作家,一向对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

‘五四’以后,消耗了不少笔墨的关于主义的论战,仿佛一有准确的意识就能立地成佛似的,区区艺术更不成问题。

……哪一种主义也好,倘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悉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件象样的作品,而且这一切都得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

”从艺术必须首先是艺术这一现代基本艺术的观念出发,他批评了新文学中长期存在的忽视技巧的倾向,以及仅从文学的外部因素这一单一角度评判作品的缺陷。

傅雷立意的起点颇高,且具有针对性,还涉及到对新文学的整体评价问题。

或许,触动他写作此文的思绪的,正是他对某些作家忽视技巧的流弊的反感和对张爱玲惊人才华的欣赏。

张爱玲散文《到底是上海人》

张爱玲散文《到底是上海人》

张爱玲散文《到底是上海人》张爱玲散文《到底是上海人》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

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

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像一代乳粉的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

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

上海就不然了。

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喏,就是'张勋'的'勋','功勋'的'勋',不是"薰风'的'薰'。

"《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用并散并行的阳湖派体裁写出切实动人的文字,关于选择礼品不当的危险,结论是:"友情所系,不大哉!"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

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

到处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

去年的小报上有一首打油诗,作者是谁我已经忘了,可是那首诗我永远忘不了。

两个女伶请作者吃了饭,于是他就做诗了:"樽前相对两头牌,张女云姑一样佳。

塞饱肚皮连赞道:难觅任使踏穿鞋!"多么可爱的,曲折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由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已依旧保留着亲切感。

更明显地表示那种态度的有一副对联,是我在电车上看见的,用指甲在车窗的黑漆上刮出字来:"公婆有理,男女平权。

"一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他们去吧!各有各的理。

"男女平等",闹了这些年,平等就平等吧!——又是由疲乏而起的放任。

那种满脸油汗的.笑,是标准中国幽默的特征。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侯昕彤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一名颇有传奇特色的女作家,她出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内心里有着浓厚的上海情结。

张爱玲常常以上海人为描写的对象,也常常从上海人的角度看世界。

张爱玲的小说透着一股上海味道,上海情调,展现了上海的生活、上海这个城市本身对她的影响。

上海作为张爱玲的故乡,是她悲观性格的成因之一,也是她无法割舍的家,她作品里的悲凉,一部分也来源于她的上海情怀。

关键词:张爱玲;上海情结;上海人在我看来,张爱玲是特别的,她系出名门,人生曲折,才华横溢;她的小说是特别的,华丽却苍凉,中西交融,读起来有一种东西方文化的交错之感;民国时期的上海也是特别的,新旧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繁华却压抑,新旧交替,推动了社会前进但也催生了种种畸形产物。

张爱玲说自己“到底是上海人”,她的作品常常选择上海为舞台,书中的人物也常常是上海人,张爱玲对于她的出身地,无疑是有这浓厚的感情的,这份上海情结,让她的作品成为上海水土中开出的一朵浓丽的花儿,婷婷立于民国时期的文坛之中。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故事大多发生在两个地点,一个是上海,另一个是香港。

她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人生的许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比如家庭的动荡,进入上学校学习,首次发表作品,被父亲责打拘禁,逃出家门去母亲家,以及后来遇见胡兰成等等。

人的性格习惯都是与自己生长的环境、经历的事情息息相关的,因此所有这些都对她以后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她的故事总带着一股上海味儿,就像她自己说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答意的地方1”。

一、上海人张爱玲在散文《到底是上海人》中讲述了她对上海人有的两个印象,一个是白与胖,一个是“通”。

这个“通”是“文理清顺,世故达练2”,也是一种中国式的态度。

她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3”。

这些性格在她的作品里可以找到影子,如《半生缘》里的上海姑娘顾曼桢,她坚强独立,接受过较为高等的教育,她勤劳工作养活家人,鼓励男友追求理想,她追求平等的爱与幸福。

解放前的上海和现在的上海对比文章

解放前的上海和现在的上海对比文章

解放前的上海和现在的上海对比文章
现在的上海比民国的上海更具有国际影响力。

的确,民国时上海在全国的地位是超然的。

民国的上海地位可能更高。

现在的亚洲最摩登的城市是上海,香港虽然没落,地位也还是崇高的。

放到民国,别说香港了,东京都不知道是那个土鳖的犄角旮旯。

香港嘛,有脏又破,完全不入上海人的法眼。

就比如在日本人心中,上海过去的形象过于高大上了(想当年的确是东方最摩登。

西有巴黎东有上海),所以改革开放大批日本人来华,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上海,没想到80年代的上海变得又臭有脏,弄堂里不大的地方住满了人,马路脏脏。

巨大的反差对日本人造成了冲击,同时日本人觉得自己阔起来了,迫不及待的要凸显自我,于是乎
至今不遗余力的,黑上海。

尤记得小时候看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漫画?有一集是来到了上海,然后开始嘛,就开始酸了。

大意上海原来这幅德行什么的。

由此也可以窥见上海曾经的地位,和在亚洲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同时不仅经济贸易地位崇高,还是东方的娱乐产业电影制作一
大中心。

诞生了一大批明星,导演等等。

之后因为历史原因,这一大批人相当多的移居香港,直接的影响了香港电影的发展,可以说,香港电影的辉煌,直接继承了上海的衣钵。

(卧阳君讲历史)
同时因为历史原因,大批上海的人才与资本(家)流入香港,也因为上海之后的状态,香港成了唯一沟通大陆的桥梁。

可以说之后香港能够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如此那般的辉煌过,得多么感谢上海。

说上海在民国时期是东方第一大都会,这个不是乱说的好伐。

影响力,杠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潮的上海文化形象。
2.配饰

翡翠耳坠、翡翠手镯、红宝石簪子
张爱玲小书中的配饰纷乱繁多,红金绿玉,每一件都是极为精致的, 极能体现当时上海女性对精致的追求。
在她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翡翠耳坠、红宝石簪子、翠玉手镯等极具 中国古典风格的首饰。
如《金锁记》中长安相亲那天“耳朵上 戴了二寸来长的玻璃翡翠宝塔坠子,又换 上了苹果绿乔琪纱旗袍,高领圈,荷叶边 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
《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就是那个病态的、毫无生气的生活方 式结出的一枚苦涩的果实;《沉香屑 第二炉香》中的罗杰;《年青 的时候》中的潘汝良,作为时代的失落者,他们被旧的时代所封闭 着,不管如何挣扎也逃不出时代的梦魇,明知挣扎无益,也不再徒 劳了。
张爱玲笔下丰富多彩的男性形象,无论是 封建遗老遗少、庸俗的都市男性还是洋场 社会的风流绅士,大都崇尚金钱、玩弄女 性,庸俗卑琐,很少有好男人的形象。这 也就是张爱玲对男性的基本评价和基本视 角。
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二、上海男性的对比
(一)张爱玲笔下的上海男性:
1、卑琐自私的遗老遗少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一群没落的世家子弟,曾经靠祖上的遗产 度日,不务正业,抽鸦片,逛窑子,捧戏子,可是旧的安逸的生存环 境突然发生变故,他们在新的环境下无所适从,因此始终被一种无法 驱除的危机感所笼罩,整日惶恐不安,又从惶恐走向自私 。比如: 《倾城之恋》中白公馆里的白三爷、白四爷。
3、旧式家庭中为自己放手一搏的女性。

以 《 倾城之恋 》 中的白流苏、 《 沉香屑 ·第一炉香 》 中的葛薇龙为代表;
她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与旧式家庭中的地位与长安、川嫦类似,不同的是,当她们
被现实逼迫到绝境时,其自我意识终于觉醒,或主动出击抢夺本不属于自己的机
会,或明知危险仍背水一钱。不过自我意识的觉醒并不一定能为其带来理想的结
这说明了人们只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并没有精神 上的追求。
当今的上海:
1.到书店或图书馆等场所去看看书,放松放松,忙 里偷闲。
2.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和自己要好的朋友打打牌,喝 喝茶,聊聊天。
3. 去看夜景。 4.喝咖啡 。 5.去歌舞厅唱歌、跳舞。 6.去剧院听听音乐会、歌剧、演唱会。 7.去旅游。 当今的上海人精神娱乐方面更加丰富多彩,很多人
局,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仍是决定其命运的主要因素。流苏是她们中唯一的成功
者。
4、 现代都市生活中渴望做“女结婚员”的女性。
以 《 花凋 》 中的郑家小姐们、 《 琉璃瓦 》 中的女儿们、 《 封锁 》 中的翠 远、 《 红玫瑰与白玫瑰 》 中的王娇蕊、孟烟鹏等形象为代表。这是一群接受过
新式教育、但缺乏自主意识、生活方式更倾向于守旧的都市女性。与旧式家庭中
对于上海人而言,居住地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出身和阶层地位,这 是上海民居建筑一个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
如今的上海
都是高楼大厦,但居住地还是代表了一个人的出身和阶层地位。
(四)交通出行方面的对比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 1. 黄包车 2. 三轮车 3. 电车 4. 出租车或自驾司机开车(非常特殊的场合或有要事时) 传统的三轮车与现代的电车是上海主要的行乘工具,张爱玲将这两种
2、 现代都市生活中“想要做个好人”的男性:
以 《 红玫瑰与白玫瑰 》 中的咚振保为例:侍奉母亲,谁都没有 他那么周到;提拔兄弟,谁都没有他那么经心;办公,谁都没有他那 么火爆认真;待朋友,谁都没有他那么热心,那么义气、克己。人家 也常常为了这个说他好,可是他总嫌不够,因此特别努力去做分外的 好事 … …这样一个众人眼中的“好人”一旦而对女性便把持不了“好 人”的尺度:他与烟鹏结婚,由于妻子不能满足他的索求,他开始嫖 妓,发现妻子与裁缝偷情后,他理直气壮地将缥妓公开化。报复的结 果最终是毁坏了他一直刻意要求自己建构的“好人”理想。“好人” 振保索性开始打人砸东西,破毁一切他建构的世界,不过最终振保幡 然醒悟,决定重新做个好人。
如《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靠寄生贵妇、 吃软饭、善调情的乔其乔。
4、扭曲懦弱的年轻人
在张爱玲的笔下,还有一群生活在旧式的家庭里,虽然渴望新 的充满阳光的生活,但现代的生活的冲击使他们的神经一再地被 “骚扰”刺激,可他们却无力冲破家庭的樊笼,始终只是盲目地挣 扎,最终还是在病态的文明中一步一步陷进习惯的沼泽,被旧有的 生活方式压制窒息,而使身心都被异化扭曲的年轻人。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为了获得物质生存的条件, 对金钱的追求几乎
达到变态的程度, 他们把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极端化, 每个人都为了保
住自己的一点可怜的利益算计 、猜忌、嫉妒或是仇恨, 冷漠甚至冷酷
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即使是最亲近的母女、夫妻之间也充满了阴
冷的敌视的目光, 自私和冷漠成为人的普遍性, 对物欲的追求也使人性
都市交通工具巧妙地转换成为小说中的意象,从而使都市民俗巧妙地 穿插在作品之中。 其中电车意象已经成为张爱玲观照城市文明的一个特殊象征物。通过 电车,作家传达出一种都市人生动荡不安的独特感受,这也正是当时 人们对于上海特殊民俗生活氛围的一种普遍感知。 如今的上海 1. 公交车 2. 自行车 3. 摩托车 4. 私家车 5. 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磁悬浮) 现代都市人生也是动荡不安
服装和配饰都很时尚,但没有体现中国传 统文化。
(二)食物方面的对比
张爱玲笔下
1. 起士林饭店的面包 2. 常德公寓的楼下的一家叫“玲咖啡”的咖啡馆的咖啡 3. 俄国面包店老大昌的各种颜色的小面包
4. 如今之上海
5. 蟹壳黄 6. 排骨年糕 7. 鸡肉生煎馒头 8. 糟田螺 9. 南翔小笼馒头
产生倾斜和裂变。
2.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始终把生存问题和世俗功利放在首 位,很少去考虑虚无的感情
比如离婚后住在娘家的白流苏,她只有赶紧嫁人才 能让自己摆脱困境。爱情的意义,实质是为了获得男 人的供养。张爱玲说:“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 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妇女职业,为了 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这种实用 的态度让她笔下的所有人都沦为俗人凡人,她在男人 与女人之间找到了共同点,并且决不赋予任何人以伦 理道德的优越感。
3.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脱不了“利”和“性” 张爱玲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
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 许是不甚健康的,但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这种 智慧大概就是指上海人对生活的精明和算计。那些具 有俗人智慧的、讲求实效和世俗的算计,脱不了“利” 和“性”的世俗目的的人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中城市的 世俗人群。他们会将神圣的观念淹没在世俗的功利算 计之中。
一、人们的生活方面对比
(一)衣 (二)食 (三)住 (四)行 (五)乐
(一)服饰方 面的对比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
1.服装

旗袍

长袍
无论是多彩的旗袍,还是自由的长袍,这些古典与摩登、传统与现代、 本土与异域的多元的碰撞,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人物形象的同时,也
领略到包括作者在内的当时上海女人大胆又时髦的风姿,建构成古典又
3、放荡滥情的洋场公子
张爱玲笔下还有这样一类洋场浪子,他们拥有或习惯了优裕闲 适的生活环境,是风流倜傥的洋场公子,亦是只有着一片空虚的心, 不想真正找着落的心的情场浪子,把恋爱看作是高尔夫与威士忌之 间的调剂,他们酷爱自由自由地周旋于石榴裙中,自由地花天酒地、 挥金如土。女人,不过是他们调情的对象,他们是不会为了她们担 负任何责任和义务的。
两个时代的上海人的食物都很香甜可口
(三)居住条件的对比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

1、典型的上海弄堂

弄堂是上海所特有的一种中西合璧居住样式,
它是小市民阶层的最主要的居住方式。
2、破败的西式洋房和公寓
大多数上海市民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负担洋房公寓
以张爱玲短篇小说《留情》为例,小说《留情》叙述了一对再婚 中年夫妻去一个亲戚家的故事。米先生和敦凤从自家住的小洋房 里出来,去表嫂家所住的中上等的弄堂房子。从这两个居住环境 的细节描写中,我们不难得知不同人物身份地位的差异与悬殊。
(二)当今的上海的男性:
优点: 1.积极创新、敢于探索、勇于竞争。 2.上海很多做生意的男性很有眼光,由于太
精明,上海商人大都十分谨慎小心,他们会注 意到太多的细节。 缺点: 1.相互猜疑、善于误解、缺乏诚信。 2.上海人因为自信而生的自负,在生意场上, 表现为不愿让步。
三、上海的女性的对比
四、 对比上海的社会背景对上 海人的影响
(一)张爱玲笔下的上海
1.社会背景
(1)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一个新旧文化交流的畸形产物
(2)人们处在时局不定和战争不断的时代里
(3)上海人处在传统的中国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折磨中
2.上海复杂的社会背景对上海人的影响
(1)上海人为了生存,只有对金钱物质上的追求,人性变得即自私 又冷漠
苹果绿是清新年轻的颜色,旗袍是具有 代表性的中式服装,配以西式的荷叶边袖 子以及百褶裙设计,这样的搭配,与作为 时尚中心的上海形象不谋而合,极能体现 文化交融时期上海的多元与新潮。而古典 韵味的坠子与新式旗袍相搭配,是中国传 统文化与西方新式文明碰撞交汇下的直观 体现。
如今的上海
1.服装 (1)通勤装 (2)职业装 2.配饰 很现代化的手链、戒指等
“一级一级走向没有光的所在”的女性形象相比,她们有追求新生活的自由,有
健康的体魄,不过她们只希望早早成为别人的“太太”,之后便千方百计要保住 “太太”的位置——她们接受的全部教育就是如何结婚。
(二)当今的上海女性
优点: 1.经济独立,会有自己的事业 2.充满自信、勇气和挑战精神 3.注意时事、关心环境、了解政治、接近人文 缺点: 1.崇尚金钱 2.爱攀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