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相关推荐又有很多的教师确实在享受着教书育人的幸福。
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
怎样在平凡的工作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享受付出平日里我们陀螺似的度日:找个别学生谈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开会,和家长见面,期末质量调研。
全身每一个细胞都紧张,饭吃不香,觉睡不着,心理疲劳,幸福指数降到了最低点。
而事物是辨证的统一,仔细想想,身为教师在辛苦之余还是有很多的甜蜜。
幸福来自教师的付出。
当一个基础差的学生在你的耐心教育和鼓励下取得很大的进步时,那时候,你心底的喜悦会油然而生,洋溢全身,那是一种外人所体会不到的幸福。
正如陶行知所说;“看学生天天成长,从没有知识变成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由萌芽而生枝叶,看它开花、看它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真诚的回报。
要做一个快乐的教师,不仅要将教学当作职业,当作事业,更要当作一种乐趣,才可以从根本上激励自己,感染学生,去热爱工作。
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一个把教育当事业的老师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由于忙于学校的教导处的事务,往年都是教一个班的数学,今年我自己要求教两个班,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想不开,把自己弄得那么辛苦,我觉得并不辛苦,在课堂上给学生上课,学生喜欢上我的的课,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们辛勤的付出,换回来的是学生对你的爱,我的第一届毕业生经常会打电话给我,每到节日的时候发信息给我,每年的暑假和寒假一群孩子相约来我家聚聚,就在前一个星期,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们期中考结束,就陆陆续续来到学校来看你,郑元茹发信息告诉我这次期中考试全段第一,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二、享受阅读和反思把教学工作看作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会厌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求知就在我们生活中。
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文中提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必须每天都阅读和思考。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读书分享会发言稿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读书分享会发言稿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篇1幸福,什么是幸福?同样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答案。
对于社会中不同群体,幸福感更是千差万别。
我个人感觉幸福其实有个公式,幸福等于欲望除以满意度,如果结果是个分数,幸福感就强烈,反之幸福感就少。
就像那段相声说的,什么是幸福——我饿了,有饭吃;你饿了,没有饭吃;我就比你幸福。
其实,归根结底,幸福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感觉。
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随着阅读的步步深入,陶老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平易亲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启示。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陶老师对人生的豁达和独特的人生领悟。
在这本书中,无处不渗透着陶老师吸取经典精华所洋溢的幸福感。
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如何打点自己的人生,寻找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让自己更加幸福?与陶老师相比,我们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淡泊名利了吗?我们做到对万事万物的宽容大度了吗?我们拥有那种与人为善的高贵精神了吗?细想起来,没有,真的没有。
所以我们不时地感叹工作之劳累,心灵之疲乏,甚至抱怨命运之多变,这样的心态,又怎么能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宁静的心灵,幸福的人生呢?读《做一名幸福的教师》一书,书中从六个方面谈如何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总结说来:第一,幸福要从心里开始;第二,把做一名优秀教师当成自己的理想才会真正幸福;第三,有一颗博爱之心,接纳世界,热爱生活,才会增加幸福感;第四,在家庭里,懂得经营夫妻关系、孝顺父母、教育好孩子,才会幸福;第五,用爱心教育学生,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才会成为一名幸福教师;第六,生活中,友谊常在,与同事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才会更加幸福;第七,教师在思想、内心、外在气质、学识上不断的修炼、提高会让自身越加幸福。
书中全面透彻地为当代教师提出了工作及生活的宝贵意见!海量教育名人、名事,让我心灵真正得到洗礼。
更加坚定自己要做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念。
陶继新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课件

宠辱不惊的心态是用平常心看 待人生用和谐心境对待世界, 乐观而不悲观,不大喜大悲, 不大惊大恐。凡事皆视之自然。
参透人生,心道一体,方能真 正做到宠辱不惊。
二、优化情绪
情绪不只是一个人健康与否的晴雨表,还是其 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高下的试金石。
一个忧伤、气愤、恐惧、悲哀的人,自身的免 疫系统发生紊乱;而且不管其心里如何想集中 精力学习,都必然事倍功半。
此风倘若蔓延开来,我真的要将北岛的诗句改一 改,来描述那时的世界——卑鄙是高尚者的通行 证,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教师舞弊,人性之痛。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陶继新】孔子特别讲究诚信,甚至说:“人而无 信,不知其可也。”可是,到了今天,人们的诚信 指数非但没有提升,反而有每况愈下的态势。特蕾 莎修女甚至认为,“最危险的人”是“说谎者”。 有意造假,比一般撒谎者就更加危险。教师高考舞 弊,不但可怕,而且可恨、可悲!可是,更加可怕 的是,人们对于这种造假事件,却已见怪不怪。即 使在称得上圣地的教育界,也有了造假的存在,而 且是屡见不鲜。老师是培养人的人,可见,其思想 行为不可能不影响到学生。如是下去,我们的下一 代如何?这是我们共同的担忧。所以,像您这样的 老师,就更加令人钦敬。
外科大夫感恩于一杯牛奶
一生活贫困男孩为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傍 晚时,疲惫万分,饥饿难挨,进乎绝望。
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 一位美丽年轻女子开门给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 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妇女前来这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 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 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他帮助的年 轻女子,当年正是那杯热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结果,当 那位妇女正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时,却在手术费单上看 到一行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第一篇: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对正在从事教育工作的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教师”将是与他们一生相伴的一个称呼。
如何从“教育”这一职业中寻找到“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欢乐,应该是所有教师都关注的一个话题。
本文作者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他的这番披肝沥胆的陈诉,相信会对许多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以前听到的,多的是教师春蚕蜡烛式的奉献,多的是教师获得了某某奖励或荣誉;而对教师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状态很少关注。
印象里,教师好像不食人间烟火很少有媒体或者个人去探讨教师的幸福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终生都拥有幸福的精神生活”。
说到学生的幸福,就不能不说教师的幸福。
“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叶澜语)。
换句话说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
在人类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谱写不完的诗篇。
教育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教育赋予人类以智慧和美德,教育赋予社会以进步的力量,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乐章。
教育应该属于幸福。
因此,教师要甘于做绿叶,也要敢于争红花;教师要以培育人才为荣,也要发展自己,让自己的生命灿烂起来,精彩起来!在我看来,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最重要的是教师这个专业适合你,你也最适合它,这就够了。
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抑或多么无奈。
我只要这个,这个最适合我,我想你就可能获得最大的回报和最深的幸福。
用叶澜先生的话,是从教师这一专业中获得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欢乐。
尊严和欢乐来自何方?这正是我想跟诸位交流的。
一、给自己一个梦想1.人生应有梦不能不说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三位工人正在工地上砌转头。
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1当我们沉浸在工作的海洋时,我们常常会忘了或者说远离了一种感觉——幸福。
而这种感觉恰恰是我们最应追求和依赖的东西。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飘向大地,恩赐于宽容的人们。
”如果学会宽容,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广阔;如果抛弃计较,那么人生才能永远快乐。
书中陶老师也用一些经典故事和自己的经历诠释了这一点。
宽容学生一个好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应用宽容的心和无限量的爱心去启发、引导他们,不能恨铁不成钢,要把铁锻成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
”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才能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宽容并不是纵容,宽容也不是对学生的过错无原则地袒护,而是以我们博大的胸怀去激励学生自己改正错误,发奋成材。
幸福感更多来自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和过程,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才能感受到彼此的尊重、信任、赏识、关心,才能拥有愉悦的心情,才能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当我们在学校搭建的平台上自由起舞,成为最优秀的舞者之时,我们也就享受到了最真实的幸福。
一个幸福的教师,他的理想就是实现孩子们的理想,他的苦与乐和学生们一致。
在同事面前,他的心态是:我有最好的方法,我渴望与你分享。
教师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支撑——为了孩子们成功,只有我们携起手来,才能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
只有学生、自我、同事、领导之间有着最纯粹的关系时,我们的工作才是自由、宽松的、和谐幸福的!幸福不是结果,而是我们回望成功之路时,那每一个细小、平凡、普通的细节,都是一朵让人心醉的幸福之花。
陶继新报告有感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陶继新报告有感----做一个幸福的老师4月5日,山东教育副主编陶继新主编应邀来我校给全体教师开设讲座。
他以《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和《打点幸福人生》为题,向我们做了生动的讲解。
我静心地听着,潜心地思考着,用心地记录着,感受颇多。
特别是在做《打点幸福人生》讲座时,陶老师以自身的生活向我们做了解释。
他说,幸福人生要做到:内在和谐,宽宏大量,淡泊名利,优化情绪,有舍有得,知足常乐等等。
听了陶老师的讲座,我想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
虽然我的这些想法可能比较幼稚,但是我不跟他人比较,只是自己体会,还需要自己内化以后,付诸行动中,在我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升认识。
幸福是一种甜蜜,幸福是一种温暖,幸福是一种快乐,幸福就是一种感觉,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所渴望的。
作为教师,我们也渴望幸福地工作着、学习着、生活着。
来到实小,我深深地感受着“幸福”这两个字的涵义。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的工作是忙碌的。
可是当领导找到我,让我担任班主任时,我还是很高兴的答应了下来。
作为二年级的班主任,每天我会早早赶到学校,可还有人比我来得更早,他们是每天的值勤人员,他们中有老师也有领导,不管天气怎样恶劣,他们都会早早站在校门口,和值勤学生们一起迎接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学生们那整齐郑重的“老师好!”,值勤领导那亲切的点头微笑,让新的一天从好的心情开始。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幸福,因为我不会感到孤单,我的工作有着大家的关注。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首先要自己认为幸福。
教师这个职业,在做过的调查研究中显示,教师职业在整个职业声望结构中处于中等偏上,而不同层次的教师职业声望不同。
我们小学教师也是处于教师中的底层。
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承受的教学压力、家长压力、社会压力大。
教师的健身活动也少。
所以,现在选择教师职业的年轻人少。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职业所担负的沉重压力。
所以,作为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了这些问题后,问问自己,让自己能调节心态,要“享受生活”。
2024年《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2篇)

2024年《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读完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真的像品尝了一次精神的大餐,感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
还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对幸福的阐述,它非常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后的朝阳;是雪中送炭;是为他人忘了自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
可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幸福在哪里?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
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
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
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
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
我们常常发现,我们周围那些退休的老教师一旦离开学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郁郁而终。
我们只当是他们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之故,岂不知是他们精神生命的终结使然。
退休前,他们教的是教科书,看的是教参书,改的是教辅题,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实。
可退休后,没有了题可改,没有了书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没有了阳光,失去了意义。
运气好的抱抱孙子外甥,运气不好的连孩子都没得抱,终日无所事事,你说怎能不生病?陶老师建议大家“在精神世界中为自己搭建一座辉煌的宫殿”,要“提前为60岁作准备”,与书为友,同书结伴,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滋润自己的心灵,这样,“'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会欢欣鼓舞地迎接另一个精神生命的诞生”。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读后感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读后感《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读后感今年寒假学校给我们推荐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看着书名,还没有翻开书,心潮就澎湃起来了,做了二十几年的教师,辛苦、清贫、挫败、烦心、沮丧、满足、成就等各种感觉都有过,可是幸福的感觉好象从来没有过,想到这些不禁不以为然,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想看看作者到底是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的。
陶先生说:“很多教师不能抵达心灵宁静的港湾,甚至与读书作了一场告别式的‘演说’”。
读到这句话,让我不禁不寒而栗,有如坐针毡之感。
这句话说的难道就是我?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很少读书了,在我的思想里,读书应是学生时代的专利,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教好书、干好工作就行了,读书只是作为偶尔娱乐和消遣。
但在陶先生的书中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读书是快乐的:捧读一本好书,很快便将自己带到一个宁静的港湾,不知老之将至,不知烦恼纷争,唯有将自己融入宇宙自然的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悦之中。
他带给我的感受是只要经典为伴,就能幸福一生。
的确,经典诵读可以使人宠辱不惊,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计较这,计较那,这也担心,那也害怕,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就吵起来,这自然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但与文化修养更分不开,经典诵读可以诗人气质高雅,经典文化内化人的心里,外化出来也必然存在经典气质,给人一种精神高贵的感觉,使人变得更有风度,更加美丽,何乐而不为呢?我不知道“视名利如浮云”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但是看了陶先生书中的“淡泊名利的李秀伟”、“心境平和的李兰铎”、“宠辱不惊的'孙明霞”、“心如止水的杜维明”等几位老师的介绍,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达到“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的境界,才能迅速实现生命的成长。
李兰铎老师的人生价值观我非常推崇,他认为:“人类生存于这个世界,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不是万物的主宰。
人生道路崎岖不平,祸福相依,平和自己的心境,拥有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名人陶继新自述)
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是个欲言还羞的学生。
那个时候,如果我说我将来会在全国很多地方讲演,肯定不会有任何人相信。
看来,人是持续发展且能改变自身生命走向的。
那么,使我比较从容地在各地讲坛上言说的内在因素是什么呢?我想,这
也许是很多人想要了解的一个问题吧!
第一,要有一定的文化资本。
我没能上名牌大学,并不是说自己高考成绩
不佳,相反,考得非常好,仅仅因为“政审”问题,在别的学生入学一个月后,才被补招到济宁师专的。
当我穿着一身破旧且满是泥土的粗布衣服走进这所学校78级中文班里的时候,好多学生像看怪物一样用眼光审视我。
但是,我一点儿也不自卑,我相信自己的文化实力。
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我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
即使在农村没白没黑地干着苦活,在异地寒风凛冽中拉着沉重的排车行走的时候,我都是与书为伴、以读为乐的。
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内容,甚至成了我的审美追求。
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就是今年春节,我还是早起上山,在几乎空无一人的山林之中,背诵《周易·系辞》的形上之语。
重复他人的话语,无异于鹦鹉学舌;经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思想,才是生
命的活水。
文化的持续积累,使我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
所以,我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讲同一个报告题目时,都不是对上一次报告内容的重复,而是多有即兴的另类话语或超越既往的思考。
有些教师以前连续四五次听了我的同一报告,过后大都惊诧不已地说:“怎么每次听都有变化啊!”其实,变化的背后,是我每天读书有所收获之后的必然结果。
我甚至说:“
今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昨天的陶继新;明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今天的陶继新!”生命不是对既有状态的重复,讲演亦然。
只有在持续地自我超越中,才能常讲常新,越讲越有品位。
第二,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这似乎与讲演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对我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
古人主张“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之所以将这两者并列起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走万里路”,是指超越常人的经历,甚至是特别艰辛的经历,有的时候,还有近乎生死般的磨难。
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能够将你锤炼成百折不挠的人、永不言败的人、充满自信的人!对讲演来说,这是一种隐性的力量,外化出来就会是一道特殊的风景。
比如,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合,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听众,不管我此前多么劳累,我都会充满自信且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坛。
这种自信,如行云流水一样,出诸胸臆,显诸言语,从而对听众投注一种思想的力量。
所以,我之所讲,不是就事论事,比如讲读书,其间定然有超越于一般读书价值的东西,这里面就有我几乎死里逃生之后的生命感悟。
因为出身卑微,经受了太多的苦难,所以,不管取得多么骄人的成绩,不管遇到多么热烈的称颂,我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声音徘徊不去——我当过农民,甚至连一般的农民的权利都被剥夺过。
所以,我永远不会得意忘形,甚至成绩越大,越是严格要求自己。
在一般人看来,我甚至有点谦卑,但是,我又感到本该如此。
我特别看不起那些有点名气就摆起架子来的人,因为我血液里流淌的是一个“吾少也贱”的情结,我愿意以内心的谦卑来对待每一个面对我的人。
在我的心里,人无高下,灵魂皆为高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三,一定要道法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就是我,千万不要故弄玄虚,特别不要故作高深。
十年前,我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有意用上一些华丽的词句,当时还以此为美。
今天看来,那是令我特别羞愧甚至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这十年来,我特别“取法乎上”地阅读了一些上乘之作,甚至有的还实行了背诵。
从外在到内在,使我更加崇尚自然。
一个故弄玄虚的人,一个着意雕琢的人,虽然他本人认为有点高不可测,但是,人们会感到那是一个令人生厌者。
如果呈示给人的是真实、自然、从容,所言或朴实无华或诗意流淌,都会令人听来如山涧清冽的流水,沛不过出,叮咚悦耳。
第四,要有自己的话语基础。
人生在世,需脚踏大地,不然,将无以存生。
讲演也是这样,要脚着“大地”。
只不过这个“大地”,是讲演内容的来源而已。
我的讲演来源,就是我所采访的专家、校长、老师和家长、孩子等。
这是不是谦虚呢?不是。
我讲演的取例,大多来自我的采访对象。
他们身上有太多令我感动和学习的东西,这些东西一天天地积累,一天天地成为我的话语基础。
如果脱离了日积月累的采访,我就会有一种悬在太空的感觉,心里很不踏实。
对听众来说,也就缺少了必要的可信度,也少了感动人的深层内涵。
因为所讲多是来自自己采访的对象,所以,信手拈来,却是其真实生活与心灵境界的呈示。
有好多人说:“陶老师,你常年到全国各地采访,又亲自动手写作,是不是太累了?”如果说一点儿也不累,那不真实。
但是,从总体来说,我是快乐的。
因为采访的过程也是持续丰富我的话语系统和提升思想品位的过程。
为什么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活水”,即使你现在有很多“水”,或者从别处买来很多“水”,也会因为自己之
用和风吹日晒,终有枯竭的一天。
即使一时没有枯竭,也会越来越没有深度,
没有生命活力。
第五,要有一定的使命感。
这似乎说得大了些。
不过,我却常作如是想。
我的生命成长历程,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属于自己的,它有太多的普世意义。
我所采访的人,有太多能够启迪人的价值。
如果将这些东西隐匿起来,我觉得对不起我所理解和不理解的人。
所以,我到各地讲课,有很多承办单位往往问我讲课费多少,我说,随便,不给一分,我也讲。
事实上,我就是这样做的。
不是自己多么伟大,而是定位于自己的讲课是给听者一定的人生启示,是给听众走向幸福之路的建议。
也许有的人因了我的讲课,在某一方面上有了一点儿进步,特别是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我就会从心灵深处感到特别的愉悦。
我不是救世主,但我能够尽我自己的力量,使更多的人幸福起来。
所以,我特别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美好的希望虽在,不过,事实上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则又另当别论。
我还将一如既往地学习下去,包括在大家的批评中汲取营养,从而持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